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加快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

加快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

發布時間:2021-02-23 01:31:39

① 在規劃中,為完成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這一主要任務提出了哪些措施和政策

①擴大城鄉就業規模。城鎮年均新增就業900萬人,年均轉移農業勞動力萬人。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90%,集體合同簽訂率達到80%。
②提高最低工資標准。最低工資標准年均增長13%以上。絕大多數地區最低工資標准達到當地城鎮從業人員平均工資的40%以上。
③提高養老保障水平。實現城鎮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新增1億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穩定增長,城鎮60歲以上非就業居民享受基礎養老金待遇。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提高基礎養老金水平。
④提高醫療保障水平。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新增6000萬人以上。財政對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補助標准逐步提高,政策范圍內的醫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
⑤提高城鄉低保標准。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年均增長10%以上。
⑥減少農村貧困人口數量。加大扶貧投入,逐步提高扶貧標准,顯著減少貧困人口數量。
⑦減輕居民稅收負擔。「十二五」前期提高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費用扣除標准,合理調整個人所得稅稅率結構,中後期建立健全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
⑧實施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城鎮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3600萬套(戶),全國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到20%左右。土地出讓凈收益用於保障性住房建設、各類棚戶區改造的比例不低於10%。
⑨完善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加強公共就業、社會保險、勞動監察和調解仲裁等服務設施建設。推行社會保障一卡通,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卡發放數量達到8億張,覆蓋60%人口。
⑩增加國有資本收益用於民生支出。擴大國有資本收益上交范圍,逐步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交比例,新增部分主要用於社會保障等民生支出。

② 怎樣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的目標。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實現惠及全體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是人們共享現代化成果的重要舉措,是改善民生、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公共服務的高度重視以及持續投入,我國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有了顯著提高,主要表現在:一是公共服務的范圍不斷延伸,如公共服務不僅在社會保障、公共衛生體系、基本醫療保障等物質領域有了拓展,還關注精神文化領域,對公共博物館、紀念館、體育館等公共文化體育資源逐步實行免費開放,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公共服務的質量有所提高,如免費義務教育的全面實施,使義務教育實現了從「有書讀」的外延擴張到「讀好書」的內涵建設跨越,義務教育服務質量全面提升。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分配不均的矛盾依然突出。從供給上看,由於公共服務概念和范圍的不確定性,政府職能轉變的不到位,其他供給主體的弱參與性,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不足,與人們日益增長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從分配上看,由於我國經濟社會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質量、數量等優勢資源都往發達地區聚集,導致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遠低於城市,東部地區水平明顯高於中西部地區。長期以來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城鄉、地區、人群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存在差距。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最緊迫的是構建覆蓋城鄉、公平合理、普惠標准不斷提高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鄉群眾。
可見,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雖取得了積極進展,但距離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的目標還相差甚遠。因此,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需要著力解決以下四方面的問題。
一是健全制度安排。良好的制度安排能產生強激勵,而較差的制度安排將對社會交易活動產生負外部性。公共服務由於其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性,更需要健全的制度安排,確保制度、機制保障。一方面,健全的政策法規等正式的制度安排有利於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在一個完善的法治社會中,公共服務供給者在考慮其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會盡可能考慮社會法律的各種約束的風險。因此,法律、法規等正式制度約束會提高公共服務的供給水平,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另一方面,完善的非正式制度安排能夠彌補正式制度安排中存在的缺陷,進一步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例如,由村民自治組織執行監督或仲裁的非正式組織能有效提高村民監督和參與農村公共服務的積極性,從而保障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水平。
二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關鍵所在。政府既是經濟領域宏觀調控的主體,也是社會領域提供公共服務的主體。當前,關鍵是要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充分挖掘公共資源潛能,集中力量組織和提供基本民生服務、公共事業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和公益基礎服務,滿足群眾基本需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四方面共同構成了政府的主要職能,過去,我國政府主要注重經濟調控和市場監管的職能,忽略了後兩個職能的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原有的政府形態弊端日益顯現,迫切需要加以改變,注重公共服務供給,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保障人們充分享受公共服務。為此,應著力調整可支配財政資源的支出結構,加大對公共服務的投入。長期以來,我國政府熱衷於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硬體投入,而忽視改善民生方面的軟體投入,從而使得公共服務非均等化更加嚴重,因此,應改變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努力使基本公共服務惠及全體人民。
三是完善投入機制。完善的投入機制是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的基本保障。完善的供給體系是包含政府、非政府組織、個人、企業等多個供給主體的體系范疇,可以從供給數量上彌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完善的供給體系還有利於改善政府財政支出結構,有利於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完善的供給主體可以解決公共服務的供給結構,將釋放部分財政資金進入其他領域的投資,從而有助於整個社會資源配置結構的改善。此外,還要形成多元化的政府供給模式。目前,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非均等化供給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於政府供給模式單一,主要採取政府直接投資為主。政府應根據公共服務的不同屬性,採用不同的供給模式,豐富公共服務供給數量和質量,如,有些公共服務可以採取招標、經營許可證等形式,強化競爭機制,提供對這類公共服務供給的質量;對基礎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則採取政府供給的模式等。
四是改善公共服務質量,提高公共服務有效供給水平。要積極探索公共服務供給改善渠道。通過建立統一科學的公共服務評價體系,准確判斷出公共服務水平,並通過建立公共服務修正機制,不斷修正公共服務供給方向和供給質量,使公共服務符合社會發展需要,並能真正惠及全體人民。同時,還應搭建公共服務供求雙方之間有效溝通的渠道,從而有利於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效率的提高。(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③ 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中的作用及實現形式有哪些

所謂基本公共服務抄是指建立襲在一定社會共識基礎上,根據一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總體水平,為維持本國經濟社會的穩定、基本的社會正義和凝聚力,保護個人最基本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所需要的基本社會條件。基本公共服務包括三個內容:
一是保障人類的基本生存權(或生存的基本需要),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就業保障、基本養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
二是滿足基本尊嚴(或體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務;
三是滿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個社會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會逐步擴展,水平也會逐步提高。
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基本社會保障、公共就業服務,是廣大城鄉居民最關心、最迫切的公共服務,是建立社會安全網、保障全體社會成員基本生存權和發展權必須提供的公共服務,成為現階段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的主要內容

④ 公共服務體系的內容是什麼時候提出的,具體涵義是什麼建設公共服務體系的意義是什麼

公共服務體系的提出: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確定了2020年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其中包括「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提出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把「建設服務型政府」作為重要內容。

公共服務體系的含義:

公共服務體系主要是指以政府為主導、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為主要任務、以全體社會成員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為基本目標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這些制度安排主要表現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與體制創新。 內容包括提供公共基礎設施,創造就業崗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福利體系,促進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發展;也包括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發布公共信息等。涵蓋市場難以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自然壟斷和外部經濟等。

2008年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對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構想包含三個層次:(1)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應依據經濟發展程度和水平,逐步建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是惠及全民和公平公正,但建設步驟要把握水平適度、可持續發展的原則。(2)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長遠目標,也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重要價值追求,但也需要逐步實現。應圍繞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協調處理好公共服務的覆蓋面、保障和供給水平、政府財政能力三者間關系。(3)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是創新公共服務體制,改進公共服務方式,形成公共服務供給的社會和市場參與機制。通過公共財政、社會組織、企業與家庭的合作,發揮和體現財政資金的公益性價值,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益。

建設公共服務體系的意義

1、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促進科學發展的現實要求。公共服務需求增長是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標志。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需求不斷拓展和逐步得到滿足的過程。伴隨著技術進步和物質產品供給能力的提升,公共服務需求不斷增長、服務業快速發展成為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共服務需求增長呈現逐步加速的趨勢,標志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如何使公共服務供給與需求相適應,將是我們在較長時期面臨的重要任務。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加快社會建設的任務,如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和收入分配等,都離不開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促進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

2、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校正社會財富初次分配的不平衡,並對初次分配產生積極影響,有利於緩解和抑制利益分化進程及其引發的社會矛盾。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使公共服務逐步擴展到整個社會,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消除公共服務領域存在的不公平現象。同時,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為促進社會公平和權利平等提供強大的基礎平台,有利於振奮社會成員的精神,提高社會總體效率。

3、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內容。提供公共服務是政府的重要職責。發揮政府在公共服務體系中的主體作用,加快公共財政建設步伐,加大財政支出中用於社會公共服務項目的比重,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首要之舉。在我國,公共服務領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公共服務發展滯後,總量供應不足,公共投入短缺,分配不平衡。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轉變政府職能,解決政府在社會公共領域的缺位問題,將原來由政府承擔的一些公共服務職能轉移給非政府組織和私人部門甚至社區,改變完全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局面,實現公共服務提供主體的多中心。市場化的核心是引入競爭機制,打破國家對公共服務領域的壟斷,在多元化的公共服務主體間,形成有效競爭機制,從而提高公共服務供給的效率,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

⑤ 完成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這一主要任務提出了那些措施

①擴大城鄉就業規模。城鎮年均新增就業900萬人,年均轉移農業勞動力800萬人。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90%,集體合同簽訂率達到80%。
②提高最低工資標准。最低工資標准年均增長13%以上。絕大多數地區最低工資標准達到當地城鎮從業人員平均工資的40%以上。
③提高養老保障水平。實現城鎮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新增1億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穩定增長,城鎮60歲以上非就業居民享受基礎養老金待遇。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提高基礎養老金水平。
④提高醫療保障水平。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新增6000萬人以上。財政對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補助標准逐步提高,政策范圍內的醫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
⑤提高城鄉低保標准。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年均增長10%以上。
⑥減少農村貧困人口數量。加大扶貧投入,逐步提高扶貧標准,顯著減少貧困人口數量。
⑦減輕居民稅收負擔。「十二五」前期提高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費用扣除標准,合理調整個人所得稅稅率結構,中後期建立健全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
⑧實施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城鎮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3600萬套(戶),全國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到20%左右。土地出讓凈收益用於保障性住房建設、各類棚戶區改造的比例不低於10%。
⑨完善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加強公共就業、社會保險、勞動監察和調解仲裁等服務設施建設。推行社會保障一卡通,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卡發放數量達到8億張,覆蓋60%人口。
⑩增加國有資本收益用於民生支出。擴大國有資本收益上交范圍,逐步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交比例,新增部分主要用於社會保障等民生支出。

⑥ 在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為完成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這一主要任務,提出了哪些措施和政策

★(針對形勢與政策期末考試試卷回答,僅代表鑫哥個人見解)

★社會事業包括:教育事業、醫療衛生、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科技事業、文化事業、體育事業、社區建設、旅遊事業、人口與計劃生育等10個方面。

★民生問題主要是:發展教育,就業,分配製度改革,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制度,社會管理等。

答:①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年規劃是從2011年實施,周期是2011到2015年。
②措施還是政策:
1.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①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強化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考核和行政問 責。
②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引入競爭機制,擴大購買服務,實現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2.實施就業優先戰略
①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就業援助政策,多渠道開發公益性崗位,鼓勵開展對外勞務合作。
②加強公共就業服務。健全統一規范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完善城鄉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加強創業培訓,完善城鎮調查失業率統計,開展就業需求預測。
③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健全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發揮政府、工會和企業作用,努力形成企業和職工利益共享機制,建立規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贏、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
3. 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
①深化工資制度改革
②健全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製度
③加快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
④整頓和規范收入分配秩序
4. 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①加快完善社會保險制度
②加強社會救助體系建設
③積極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
5. 完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①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②加強城鄉醫療服務體系建設
③健全醫療保障體系
④完善葯品供應保障體系
⑤積極穩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
⑥支持中醫葯事業發展
6.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①健全住房供應體系
②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給
③改善房地產市場調控
7.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①加強計劃生育服務。
②促進婦女全面發展
③保障兒童優先發展
④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⑤加快殘疾人事業發展
8.創新社會管理體制

⑦ 如何讓政府有積極性去提供基本公共服務

一是健全制度安排。
二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
三是完善投入機制。
四是改善公共服務質量,提高公共服務有效供給水平。

⑧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什麼社會治理制度加強和創新社會

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

⑨ 如何提升政務服務水平

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是政府的重要職責。建設服務型政府,就是要為全社會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務。政府提供什麼服務,提供怎樣服務,要以公眾需求為導向,而不能以政府的意志為轉移。從我國目前實際情況來看,政府在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方面還遠遠滿足不了群眾的需求,與群眾的需求相脫離。具體表現為,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存在著總量不足;政府已經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與公眾需求相脫離,如一些城市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等;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分配嚴重失衡,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政府在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方面還不能做到急民之所急,思民之所憂,解民之所難。所以,服務型政府建設要問需於民,通過問需於民,了解和掌握群眾所思、所憂、所盼。政府在公共服務供給上充分體現民意,更加具有針對性、時效性。通過問需於民,引導公民主動、有序參與表達訴求。加快建立惠及全體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好更多的義務教育、基本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產品和服務,並不斷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打造一個為全社會提供高質量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服務型政府。
政府的一切權力來自公民,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等是法律賦予公民的基本公民權。政府在決策時如何代表公眾利益、如何避免在決策時帶來的失誤?有效途徑就是「問計於民」。問計於民,就是要提高決策的公開性和透明性,要我國政府部門將信息公開,讓公眾知道相關信息、參與決策、作出評價,能及時反映出公眾的意願,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避免決策的隨意性,從而保證公民了解和參與決策的權利,使政府的決策更好地反映民情順應民意,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如果政府運行不公開透明,政府運用手中的權力壟斷信息,拒絕公開,或者搞「暗箱操作」,那麼,公民就無法了解政府都做了些什麼,怎麼做的,公民也就不能有效參與公共事務的管理,爭取與維護自身利益,更談不上對政府權力行使的監督和制約。

閱讀全文

與加快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
武漢圓通快遞投訴電話 瀏覽:33
馬鞍山到開原 瀏覽:797
版權標記放在哪裡 瀏覽:441
創造與魔法陪配方 瀏覽:724
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感悟 瀏覽:944
定融債權轉讓 瀏覽:41
安徽二手塔吊轉讓信息 瀏覽:413
土地買賣使用權協議 瀏覽:543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知識競賽 瀏覽:484
戶照的有效期 瀏覽: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