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創建工作
(一) 在文化部機關報和創建工作指定宣傳平台《中國文化報》開辟專欄和專門版面,組織重要稿件,有效推動、指導各地文化部門開展示範區創建工作。
1、開辟「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項目)」專欄和專版:及時報道文化部對創建工作的要求、各地創建工作動態。
2、開辟「公共文化論壇」:結合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設計研究,刊發專家學者及各地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理論研討文章。
3、組織有關研討會:對示範區創建工作進行探討,對研討成果進行集中刊發。
4、組織示範區創建成果展覽展示活動:在示範區取得階段性成果時,組織有關成果展覽展示活動,擴大創建工作的影響。
(二)建立示範區(項目)信息報送制度,通過《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項目)工作動態》(暫定名)溝通信息。各創建單位應確定專人負責及時報送工作動態信息,由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設計辦公室整理後,在《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項目)工作動態》(暫定名)及有關內刊刊發。
(三)通過「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管理平台」(即「國家公共文化網」),發揮專家委員會作用,對創建單位進行針對性指導。「國家公共文化網」以專題報道方式反映創建工作動態,並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進行全面報道。
(四)在文化部社文司指導下,組織中央重要新聞媒體適時進行集中宣傳。
1、在示範區創建工作的重要節點,組織《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人民網等中央重要新聞媒體,通過實地調查、集中訪談等多種方式,對示範區創建工作進行深入報道。
2、建立與中央重要新聞媒體的日常工作機制,及時反饋創建工作進展情況。
3、利用有關媒體的內部參考等平台,適時組織重要稿件,建立靈活的發稿機制。 1、創建工作動態:反映各創建單位工作進展,有關地方黨委、政府對示範區、示範項目創建工作的要求,有關會議、文件的精神。
2、創建工作經驗、體會:反映各地示範區、示範項目創建工作中的經驗做法、措施和效果。
3、理論觀點:與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設計研究工作相結合,以國家課題和各地課題為重點,通過專家學者的文章,對示範區創建工作進行理論闡述。
4、舉辦有關宣傳活動:通過舉辦論壇、展覽等活動,擴大示範區(項目)創建工作的影響。
5、及時反映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其他工作:對全國文化先進單位評選表彰和文化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機構評估定級工作,對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古籍保護工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等進行全面的報道。 1、每個創建單位確定1名信息員,負責信息報送和宣傳工作的組織。
2、各創建單位應制定宣傳工作方案,並報送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設計辦公室。
3、參加中央媒體宣傳統一由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設計辦公室協調安排。
②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示範區意義
一是公共文化服務政府責任得到明確和加強。通過創建,各示範區普遍建立了黨委政府牽頭、各部門參與的公共文化建設工作機制,並把公共文化服務納入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績效評估之中。
二是公共文化投入不斷加大,基層設施網路建設得到加強。
三是通過示範區創建,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具有推廣價值的制度設計成果,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有力保障。
四是各地在示範區創建過程中通過實施了大量文化惠民項目,較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民群眾真正享受到了創建帶來的文化惠民成果。
一是對統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化建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顯著提升了文化惠民效果。
二是對正確處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政府、市場、社會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推動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市場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公共文化工作格局。
三是對統籌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有效提升了文化建設的科學化水平。
四是對通過公共文化服務更好地傳播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有效發揮了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不少示範區城市把加強社會管理與公共文化建設結合起來,整合資源、轉變職能、創新機制,積極探索公共文化的社會化參與方式,使群眾在公共文化參與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
③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明確了哪些政府責任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25日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將於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的這部法律,將有力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提升服務效能,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共六章65條,對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與管理、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保障措施、法律責任等分別作了詳細規定。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規定,本法所稱公共文化服務,是指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以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設施、文化產品、文化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服務。
為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協調、有序開展,法律規定:國務院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綜合協調機制,指導、協調、推動全國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國務院文化主管部門承擔綜合協調具體職責。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的統籌協調,推動實現共建共享。
法律構築起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基本法律制度體系的框架,建立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制度、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免費或優惠開放制度、公共文化服務公示制度、公眾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使用效能考核評價制度、公共文化服務資金使用監督和公告制度、公共文化設施資產統計報告制度、公共文化機構開展服務情況年報制度等。
法律明確,國家扶助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協調發展。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和流動人口等群體的特點與需求,提供相應的公共文化服務。
法律規定,因城鄉建設確需拆除公共文化設施,或者改變其功能、用途的,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重建、改建,並堅持先建設後拆除或者建設拆除同時進行的原則。公共文化設施的選址,應當徵求公眾意見,符合其功能和特點,有利於發揮其作用。
④ 中央補助多少億元支持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
日前,抄中央財政下達補助資金51.85億元,支持2018年全國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是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的重要內容,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徑。截至2018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相關資金已達458億元。
中央財政將按照黨 的十 九 大 報告要求,結合公共文化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情況,更加突出績效導向,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支持機制。」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積極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構建多層次、多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努力將「政府端菜」變為「群眾點菜、政府買單」。
⑤ 公共文化服務包括啥
公共文化服務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公共文化政策法規,即鼓勵、保障和扶持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
⑥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出台 三亮點 產生哪些影響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出台 三亮點 產生哪些影響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25日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將於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的這部法律,將有力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提升服務效能,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共六章65條,對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與管理、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保障措施、法律責任等分別作了詳細規定。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規定,本法所稱公共文化服務,是指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以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設施、文化產品、文化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服務。
為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協調、有序開展,法律規定:國務院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綜合協調機制,指導、協調、推動全國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國務院文化主管部門承擔綜合協調具體職責。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的統籌協調,推動實現共建共享。
法律構築起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基本法律制度體系的框架,建立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制度、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免費或優惠開放制度、公共文化服務公示制度、公眾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使用效能考核評價制度、公共文化服務資金使用監督和公告制度、公共文化設施資產統計報告制度、公共文化機構開展服務情況年報制度等。
法律明確,國家扶助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協調發展。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和流動人口等群體的特點與需求,提供相應的公共文化服務。
法律規定,因城鄉建設確需拆除公共文化設施,或者改變其功能、用途的,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重建、改建,並堅持先建設後拆除或者建設拆除同時進行的原則。公共文化設施的選址,應當徵求公眾意見,符合其功能和特點,有利於發揮其作用。
⑦ 第三批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名單何時公布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精神,加快推進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科學發展,根據《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項目)創建工作領導小組關於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項目)創建工作的通知》要求,在省(區、市)人民政府和文化行政部門推薦、各地市(區)人民政府和文化行政部門積極申報的基礎上,經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評審、公示並報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項目)創建工作領導小組批准同意,7月22日,第三批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項目)名單正式公布。在公布的30個示範區創建名單中,東營市是山東省唯一入圍的城市。
⑧ 中央補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包括哪些
一是公共文化政策法規。即鼓勵、保障和扶持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法律回法規、政策措施答。二是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這是指政府財政預算投入的各種文化設施和設備,也包括社會自願參與投入的具有文化服務功能的設施設備等。三是公共文化組織機構和人...
⑨ 國外如何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世界各國由於傳統、國情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務制度與模式,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
(1)政府主導模式。
這種模式中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均設有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有垂直領導關系和非垂直領導關系,各級政府文化部門文藝團體進行有限的資助並提供比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此種模式以法國和日本為典型代表。
(2)民間主導模式。
政府沒有正規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門,主要以政策法規營造良好文化生態,鼓勵各類文化團體或機構自我生存。政府財政對文化的投入主要通過各類准行政機構進行分配,這種機構通常被稱為「國家藝術理事會」。非政府組織或非營利機構是開展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中堅力量,此種模式以加拿大、美國、瑞士為典型代表。
(3)政府與民眾組織的分權化(Decentralization)模式。
政府以「一臂之距」 (Arm』slength)與民眾組織合作,將文化資源進行分配,並共同管理文化事項,提供文化服務,此種模式以英國、澳大利亞為典型代表。「一臂之距」這一概念用到公共文化政策上多是指政府對公共文化撥款的間接管理模式,它要求政府對公共文化採取一種分權化的管理體制,「一臂之距」原則的基本要義便是從集中管理到分權管理。
《芬蘭文化政策》指出,「一臂之距」原則具有「垂直」和「水平」的兩種分權向度。所謂「垂直分權」涉及中央政府與其所屬行政部門和各級地方政府的縱向分權關系:即一方面,中央政府將文化政策制定和實施的主要權力以及部分文化撥款的責任交給其所屬的文化相關部門;另一方面,它還要求各級地方政府行使相應的權力或承擔相關的責任。譬如,英國中央政府90年代對文化領域的年平均預算為l0億英鎊,而同期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這四個大行政區對文化的年資助額超過了10億英鎊。在芬蘭2000年的公共預算中,中央政府對廣義文化產業的財政支持占支出總額的58.6%,地方政府文化財政支出佔41.4%。而從對狹義藝術生產的資助來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佔一半。
「水平分權」是指各級政府與文化方面的非政府公共組織的橫向分權關系。這類組織是介乎政府與具體文化單位之間的一級中介機構。它有兩個基本特性:其一,這類組織通常接受政府委託,為政府提供文化政策咨詢,甚至向政府提供文化政策設計,並策劃具體的文化政策實施方案。同時,它還負責把政府的部分文化撥款落實到具體文化單位。就此而言,它是代理政府具體管理文化的准政府組織。其二,這類組織往往由藝術方面和文化產業方面的中立專家組成,它雖然接受政府委託,但卻獨立履行其職能,從而盡可能使文化發展保持自身連續性,避免過多受到政府行政干預,這些非政府組織之間通常不具有隸屬關系。
英國是最早實行「一臂之距」文化政策的國家,隨後「一臂間距」原則得到了發達國家的廣泛接受。「國際藝術理事會和文化機構聯盟」的文件指出:「目前在世界各地,無論窮國還是富國,也不論英語國家還是非英語國家,都普遍建立了對文化藝術進行資助的准政府國家機構。」在發達國家的文化政策中,加拿大、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芬蘭、瑞典、瑞士等國明確聲稱採用這一原則。
3西方公共文化治理機制
隨著西方新公共管理運動的開展,美國、澳大利亞以及歐洲各國的公共文化國家治理也開始引入新的治理機制,將市場經濟的機制如委託——代理關系、公私合作關系和公共股份公司等方式廣泛引入公共部門,嘗試性地構建起一系列公共文化治理機制。
(1)公共文化基金會制
文化基金會制是由非政府組織與國家合作,通過政府對項目進行資助或企業、私人的捐助而設立的非營利性文化管理機制。文化基金會通常比政府更能滿足公眾差異化文化需求,並且能夠對政府的文化職能進行補充。它通過對文化政策施加影響,在政府與社會之間建立起一條良性互動的渠道。政府通過文化基金會組織,以協議的方式對公共文化部門提供基金,並以稅收政策引導社會捐助公共文化部門,以此來促進公共文化事業建設。公共文化基金會制是目前西方
國家公共文化部門普遍確立的一項制度,幾乎所有的公共文化部門都會設立自己的基金會組織。
(2)公共文化託管制
託管制是一項傳統的商業信用制度,由委託人將財產權轉移於受託人,受託人依信託目的為受益人的利益管理信託財產的制度。公共文化託管制是由委託人將財產委託於公共文化託管機構,由其代為經營和管理。公共文化託管制有利於公共文化經營管理的專業化,豐富國家公共文化的內容。英國議會以託管制建立的大英博物館,是早期以私人託管方式籌建的一座國家博物館,它通過政府的財政撥款來實施國家的公共文化政策。
(3)公共文化招投標制
公共文化招投標制是一項由招標人公開進行的公共文化項目招標形式,中標人對發包者支付承包金,並按照合同規定自主經營這一公共文化項目。這一方式保留了公共文化部門對公共文化項目的所有權和非盈利性,實現了經營權和所有權的分離,引入競爭機制,提高了公共文化項目的運營效率。歐洲不少地方政府的公共文化機構都採用招投標制方式,保留文化機構設施所有權和對承包者的監督權,至於日常經營、人員僱傭則一切由承包者負責。
(4)公共文化有限責任公司制
公共文化有限責任公司制是根據股份有限公司制而形成的公共文化管理制度,它將公共文化公司的資本分成等額股份,國家等股東以其出資額為限度承擔債務責任,公司也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將現代公司制度運用於公共文化領域再次實現了所有權同經營權相分離,同市場化競爭相適應,有利於公共文化部門的體制改革。瑞典、紐西蘭等國家的國有公共文化企業紛紛推行公共文化有限責任公司制,一些文化部門還創立了其分支部門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