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岳飛死後南宋與金國較大規模的戰爭有那些
南宋紹興三十一年(金大定元年,1161年)十月,宋舟師在膠西(治今山東膠州市)陳家專島海域全殲屬金軍水師的一次著名水戰。
採石之戰
南宋紹興三十一年(金大定元年,1161年)十一月,宋軍在採石(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江面上擊敗金軍的一次重要水戰。
金軍三道攻宋之戰
南宋嘉定十二年(金興定三年,1219年)二月,金軍在西起陝西東至江淮的廣大地域,向宋軍發動的一次規模較大的作戰。
http://bbs.tiexue.net/post2_3569095_1.html
② 馬鞍山鼎豐金融大廈小額代款有工程嗎
當心上當受騙、工程手續不一致、姓吳的是個騙子、他們收了好幾家保證金了、還在騙人。
③ 中國七大古都
我國七大古都
安陽,西安,洛陽,北京,開封,南京和杭州。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文字歷史已經有數千年。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遼闊的國土上,出現了不少具有相當規模的城市,尤其是歷代的國都,因其特殊的地位,更是大興土本,著意修建。這些古都,無論在建築規模、建築模式或建築風格上,都有其獨到之處,往往表現了同時代最高的建築水平,對全國其他城市的建築有特殊的影響,因此可以說,各大古都的建築沿革史,就是一部較完整的城市建築史。我國曾作為國都的城市數以百計,最著名的有七個,號稱七大古都,即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北京。安陽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有六大古都之說,並沒有把安陽列人著名古都的行列,為此,不少人從安陽的歷史地位出發,認為這種定論應有所改變。1988年,在河南省安陽市召開了中國古都學會常務理事會會議,把安陽市列為中國古都之一,並被確認為七大古都之首,安陽古都終於獲得了應有的地位。
安陽早在公元前14世紀就被定為都城。當時,商代的第20代國王盤庚把國都遷於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一直延續到商代末年,歷時273年。在這段時間里,商代統治者大興土木,刻意經營,使殷成為一座古代大都,當時稱大邑商、天邑商、商邑。商代以後,一直到公元6世紀的2000年間,中原王朝曾多次建都於安陽,但在城市建設上沒有什麼成就。由於戰亂,這座古城早已成為廢墟。宋代以後,這里不斷發現殷代文化和建築遺存,特別是解放後,經幾次大的發掘,基本弄清了城市的規模和布局,人們把這些城市建築遺跡稱為殷墟。
殷墟位於洹水之濱,距現在的安陽1公里,東西最寬處10公里,南北最寬處5公里,總面積24平方公里以上,在這片地域中,共發現宮室建築遺址50餘處,大致可以劃分出3個區域。
北區有15處遺址,分布較散,為王室居住區。中區有21處,布局比較整齊,有明顯的南北中軸線,中軸線上排列有3道大門,以及幾處較大的夯土遺跡,是商代宗廟和商王處理政務的地方。南區有10幾處遺址,規模較小,布局零亂,年代稍晚,是商王祭祀的場所。
在宮室遺址西南方大約300米處,有一段梯形壕溝,長750米,深5米,寬10到20米,是人工挖成的宮室防禦設施。王室以外,零散分布著不少民居遺址和手工業作坊遺址。與宮室區隔河相望的洹水北岸迤西3公里處,是商王、貴族的墓葬區.有10幾處大墓。
從殷墟現存的遺跡來看,這座古都已經表現了城市建築方面較成熟的水平。宮室、民居、作坊、墓地的規劃已經比較完善了。宮室建築高大、豪華,最大的房屋達到400平方米,房基夯土厚達2米,有不少整齊、講究的石柱礎和銅柱礎。陵區內大墓,穴深一般達到8~13米,最大的墓面積達到400平方米,道長32米,穴中央用巨大的木料,砍成長方形斷面,互相重疊成為井干形墓室。這些都說明,殷墟在當時已是一座規劃完整,布局清晰,建築物形制完善,建築水平較高的古代都城。
目前,安陽已經成為河南省的一座重要城市,每年都有不少專家、學者前去考察,並吸引著大批遊人前往游覽。
西安
西安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10世紀中葉,先後有西周、秦、西漢、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共10個朝代在西安建都,周幽王、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近百個帝王在這里度過了他們的宮廷生活。做為古都,歷時1062年,西安古城建都之多,歷史之久,不僅是中國諸城之最,即使在世界名城中也非常罕見。
奠定西安城宏大規模和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從隋朝開始的。隋代開國皇帝楊堅上台以後,命令一個叫宇文愷的著名建築家重新規劃、設計西安城,並負責監督修建。宇文愷為了搞好設計,巡遊了好幾個名城,研究吸取其建築特點,又實地考察了當地的地形特點。他認為:長安城"凋殘日久","舊經喪亂",水量又不足,而城東南的龍首原地勢極好,適宜建大都城,因此新建了長安城,奠定了長安城的規模和總體布局,當時叫大興城。唐代又做了部分修繕和擴建,改稱長安城,做為唐朝的國都。這座都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唐長安城一共由三重城牆組成,即外城、皇城和宮城。城牆全部由夯土築成,巍峨高大,平面呈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長8651米,總面積約84平方公里。四周有高大的城牆環繞,城牆厚約12米,每面各開3座城門,城外有很寬的護城河。皇城位於全城中軸線的北部,宮城坐落在皇城的北端。
宮城是皇帝和後妃居住的地方,皇帝也在此處理朝政。皇城是朝廷辦事機構所在地。宮城和皇城之間有一道寬闊的橫街,就像一個廣場,可供兵士操練,也是皇帝接受百官及外國使臣朝賀的地方。皇城以外是街坊。
長安城的整體布局和街巷規劃十分嚴整,體現了很高的建築設計水平,它繼承了我國古代都城規劃布局的傳統,中軸對稱,方正規則。南北中軸線為朱雀大街,從外廓城南面正門明德門到皇城正門朱雀門,正對宮城的承天門。官城和皇城與民居嚴格分開,改變了漢代長安城民居與宮室相參的情況。城內地形東北較高,東南較低,市內有6條東西向的高崗地,規劃時利用高崗布置宮室、官府及大型廟宇,以突出城市的主要建築和控制全城的制高點。商業區分別在城東西兩邊居中的地方,叫東市和西市,兩市都設計成"井"字街,各分成9個小區,每區經營一個行業的商品。西市南北長1000餘米,東西寬900多米,四周築有圍牆。居民區由各個街巷分割成110個里坊,每個里坊都是相對獨立的封閉整體。築有夯土的坊牆,設有坊門,大坊有4個坊門,小坊有2個,夜間及遇有禁令或事變,即關閉坊門。各坊內有道路相通,寬約15米,其間有許多小路通到每家門前,稱為坊曲。
全城的街道都是東西向或南北向的直道。大街共有25條,其中東西向14條,南北向11條,街面非常寬闊。其中南北的朱雀大街縱橫整個長安城,街面寬達150米,是長安城的主要街道。其他的街道也都在100米以上,即使是沿城邊的小道也有25米寬。這樣寬闊的街道,主要是為了滿足皇帝出行時的儀式、排場的需要。
長安城的宮殿規模很大,據考證,其主殿含元殿和內德殿的規模遠遠超過故宮的3大殿,城中還遍布寺院,有81座佛寺、28座尼庵、30座道觀、6座女觀、2座清真寺、4座胡襖祠。城中還有較完善的引水和排水系統,反映了當時規劃的細致。
洛陽
洛陽是我國古代非常重要的城市,歷史上,曾經有東周、東漢、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等9個朝代在這里建都,因此有"九朝故都"的稱謂。
最早的洛陽城在現今洛陽的西邊,是周代初年,周公平定國內叛亂後,為加強對東方的控制而建立的,叫周王城。周公把反周的商朝遺民遷到這里嚴加看管,他本人也常在這里居住,使城市一天天發展起來,成為當時周天子統治中原地區的重要據點。
洛陽城最興盛的時期是隋、唐時期。隋朝最初建都於長安,後來隋煬帝楊廣殺了他的父親文帝楊堅,當上了皇帝,據說一次巡視到洛陽,站在邱山下視,感嘆說,這么雄偉的地勢,古人為什麼不在這里建都。有一個臣子奉承說,這是前代人留著等你呢。楊廣非常高興,就命令在曹魏洛陽城的南部新造一座城,並遷都於此,稱為東都,這才使洛陽城日益興盛起來。
洛陽城的設計和監督修建也是由宇文愷主持。新城根據洛陽的地理位置,沒有採取和長安城一樣的設計,如並不是南北軸線,左右對稱,皇城和宮城的位置不是居於中間,而是在北部偏西的地方,街道也比長安城窄,一般只有41米寬。
東都城北面遙望邙山,南面對著龍門雙闕,形勢非常險要。平面布局略呈正方形。南北最長的位置是7312米,東西最長的地方是7290米。洛河由西向東橫穿市區,把洛陽城一分為二,河上有四座橋梁連接洛陽南北兩部分。同時,把伊水、že水引人城內,並開了幾道漕渠,使洛陽城的水上交通非常發達。
隋朝營建洛陽,工程非常浩大,每月役使的工匠,達到百萬以上。修築宮殿需從豫章(今江西境內)運來大木,3000人運一根柱,一天僅走二三十里,一根柱子的運力就是10萬工。
唐朝把洛陽做為東都。武則天當政時又改為神都,修建了許多豪華的宮殿建築,如上陽宮、明堂(萬象神宮)等。但安史之亂後,洛陽大部分被毀。之後幾個朝代,雖以洛陽為京城,但國力所限,城市建設方面的建樹很少。
今天的洛陽舊城是宋代修築的。宋仁宗景*v元年(1034年),王增做河南府通判,主持改築了洛陽城,當時城牆是土城。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改土城為磚牆,並挖了城壕。當時的城城周圍4公里345步,城高13米,壕深17米,闊10米,有4座城門。明代末年,牆及城內建築毀於戰亂。清代初年,洛陽又得到重建,其規模和建築基本上沿續到解放前夕。
開封
開封位於河南省東部,歷史上,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後來的北宋和金等7個朝代在這里建都。其中最興盛的時期是北宋年間,當時的開封叫做東京。宋東京在我國的城市建築史上佔有重的地位。
東京城的設計和建築非常完善。同其他古代大都城一樣,它也是由外城、內城和宮城3重城組成的。
外城周長19公里,建有堅固的城牆,城牆上每隔155米遠,就建有一處防禦建築。南面開有3個城門,另外還有2個水門,東面和西面各有兩座門,也各有兩個水門。北面開有四個城門。所有的城門都建有瓮城,瓮城上建有城牆。為了守城的需要,整個外城環繞著一條十多丈寬的護城河。河兩旁遍植楊柳。外城遺址明代還存在,但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泛濫,遂被淤沒。
外城內的中央部分是內城,它周長9公里,南、北面各開3個城門,東、西2面各開2個城門和2個水門,內城的主要建築有宮殿、衙門、寺廟、商店、作坊和住宅。
宮城又位於內城的中央,南面開3個城門,北、東、西3面每面只開1座門。城牆上的4個角建有角樓。宮城裡的主要建築基本上是對稱的,排列非常整齊。
城市的街道設計很完善,全城有4條大的幹道,其餘街道基本上以這四條幹道為中心縱橫展開,形成了許多十字路口和丁字路口。
來代的東京城由於經濟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在設計上改變了早期都城嚴格的里坊制度和集中設立市場的布局,除了宮城以外,到處都可以看到商店,夜裡還有通宵的夜市,馳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就是這座城市的一個角落。
隨著北宋的滅亡,開封也逐漸衰落。金朝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改道,之後,河道總在開封附近,使開封飽受水災之苦,小災幾乎年年有,大災幾年一次。據記載。黃河侵人開封共達6次,2次侵人外城,4次侵人內城,在附近泛濫達40餘次。這種情況,直到解放後才得到根本的改變。
南京
南京位於長江下游的南岸,東邊和南邊有起伏的低山,把它環抱在一個盆地里。東邊是秦淮河的谷地,北邊是玄武湖,西邊是石頭山、馬鞍山,東北部是鍾山,形勢非常險要,素有"龍盤虎踞"之稱。它是古代的重要城市之一。三國時候的東吳和它以後的東晉、宋、齊、梁、陳等六個朝代都在這里建過都,所以又有"六朝古都"的稱謂。三國時,南京叫建業,東晉以後叫建康,五代十國的南唐國也曾在這里建都,名叫江寧。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在這里建都時才稱為南京。太平天國時,這里曾改名天京。南京城的基本規模和形制是在明朝確定的。
南京的城牆十分高大、雄偉、堅固。1356年,朱元璋佔領了南京城,他採納了徽州人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著意建築城牆。牆用石灰、糯米漿、桐油作拌合料,牆頂用桐油和土作拌合料。修築城牆的時侯,朱元璋還親自到現場檢查質量。城牆底部用花崗岩和石灰岩砌成,一般寬10~18米之間,上部砌大磚,頂部寬4~9米。城高14~21米,平均高度12米多,頂面鋪上石板,可供將士策馬飛奔。城牆外面築有外廓城,周長66. 8公里,比當時號稱世界第一大城的巴黎的城牆還要長8公里,城牆四周還築有碉堡2000座,垛口 13000多個。全城面積120多平方公里。它把南京城郊外的雨花台、紫金山、幕府山等都圍在裡面了。外城共有18個城門。內城共有13個城門,其中一個門叫聚寶門(即現在的中華門),非常雄偉、宏大,是我國最大的古城樓。砌城的大磚是動員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蘇等5省125個州縣燒制,然後由水路運到南京。城磚的側面都列印著府縣名、監制人和造磚人名。整個城域平面並不是方形的,而是隨地勢起伏而建,南北長達10公里,東西較窄,最寬處5. 5公里。
皇城建在南京城向東擴充的一塊土地上。平面為正方形,內有宮城。皇城的布局體現了封建社會皇權至上的思想。由一條自南而北的中軸線為骨幹,中部建皇宮。午門左為太廟,右建社稷壇,前面延伸為一條大道。兩旁設政府機構。這種設計思想被之後作為都城的北京全盤採用。
外廓城建於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大部分為土質,險要部分用磚砌城門和城牆,共開了18個城門,現已無存。
南京的商業區主要設在秦淮河兩岸,手工業散布於城內,至今還留有不少織綿坊、弓箭坊、皮作坊等地名。
杭州
杭州市位於美麗的西子湖畔,市與湖相互包容,成為一個整體。早在唐代,杭州就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城湖相間的布局和經濟的發展,成為國內一座別具一格的大都市。唐代李華在其《杭州刺史廳壁記》中曾描述當時杭州市"駢檣二十里,開肆三萬家",非常繁華。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H以杭州做國都,這是杭州設都的開始。公元910年,錢*H開始在他於公元893年修建的周長35公里的基礎上修築規模浩大的城垣建築,並同時把城垣內的宮室、街道、河渠、市場、房舍等進行了規劃和修建。此時,西湖也逐漸成為杭州城不可分割的部分。錢*H大規模疏浚了西湖,並在市內挖了3個水池,用竹筒和瓦管接通西湖,引水解決城市用水,同時整修新建了靈隱寺、凈慈寺等佛寺,建立了雷峰塔、六和塔、白塔和保‚m塔等四座名塔,至今仍保留著除雷鋒塔外的三座。為了發展海運交通,當時還對錢塘江進行了整治,溝通了與外省及日本、朝鮮的海上來往。
北宋時期,杭州降為一個州治,但仍是一座名城,知州王濟、鄭戩、沈遘和陳襄都對城市和湖區進行過治理。熙寧二年(1069年),蘇軾任杭州通判(僅次於知州),3年後離任。元*v元年(1066年),54歲的蘇軾又任蘇州知州。這兩次任期內,蘇軾對整治城市和湖區做出了很大貢獻,不僅大規模疏浚了西湖,還疏浚了運河,保證了漕運暢通。
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政權正式定都杭州(當時叫臨安),這是杭州正式成為一個朝代的首都。在100多年的時間里,杭州人口由10餘萬戶,20餘萬人發展到26萬戶,55萬餘人,成為當時全國的第一大城市。統治者在鳳凰山候建大內,王城周圍達9里,北起鳳山門,西到萬松嶺,東到修潮門,南到江干。從朝天門向北,是一條用石板鋪成的長達4300多米的衙街。城內還有數量巨大的坊巷和市集。當時的吳自牧在《夢梁錄》中描寫杭州的景觀時說:"居民室宇高森,接棟連檐,寸尺無空。"為適應當時頻繁的對外交往,朝廷專門設置了四方省館和市舶務等機構,負責接待外賓,在今武林門外建造郭驛,在候潮門外建造都亭驛,作為接待外國使節的賓館。當時的娛樂設施——市也建了很多,就像上海大世界一樣。最大的有五處,即今清河坊附近的南瓦,惠民街的中瓦,羊坎頭的大瓦(上瓦),眾安橋南的北瓦和慶春街的蒲橋瓦(東瓦)。其中北瓦最大。一個瓦市內又分成若干"色欄",每個勾欄內都有名角主演的不同種類的曲藝或戲劇。例如北瓦內就有13座勾欄,分別演出史書、小說、戲劇、相撲、傀儡驪(有杖頭傀儡、懸絲傀儡、水傀儡等)、說唱、渾話、學鄉談、影戲、棍棒、教飛禽等。城內還設有規模宏大的太學、府學、縣學,另外還有眾多的鄉校、家舍館等建築物,每一里巷,至少有一二所,可以看出杭州比較發達的文化建築布局。
元朝佔領杭州後,對城市建築破壞很大,但劫後的杭州仍然顯示出她與當時其他城市的不同風格,以至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這里時,情不自禁地稱其為"世界上最名貴富麗之城"。
北京
北京是一座舉世聞名的古城,3000多年前的周朝時期這里是薊城;唐代叫幽州;遼代時期,這里建為南京城,也叫燕京,這是作為都城的開端;金朝叫中都;元朝叫大都;明清時期稱北京。
遼代有5個京城,燕京只是其中之一,但卻是最大的一個。在城市建築上,遼代只是把唐幽州城牆重新修築,另在城內西南建了一個很小的宮城,叫大內,城內宮殿多半沿用前朝建築。金朝佔領燕京後,於天德三年(1151年)由張浩、孔彥舟設計,在舊城基礎上建中都,並於貞元元年(1153年)正式遷都。當時修建的規模很大,宮室、城牆、民居、苑囿都很完備,僅徵用民工即有80萬,還有兵工40萬。但元朝攻破中都後,舊有建築幾乎破壞殆盡。
北京現在的規模和布局大體上是元代奠定的。1215年,蒙古軍隊打敗了金國軍隊,佔領了中都城,建立了元朝。1267年,元朝決定在中都城的東北部,建立一座更大規模的新城,這就是大都城。
大都城由原籍河北邢台地區的劉秉忠負責規劃設計,另外還請了一個名叫黑迭兒的阿拉伯人幫助他設計。當時任都水監的郭守敬也參加了建築工作。
元大都城的總體規劃是在對北京地區進行了多方面調查才確定的。施工中,先按地形的傾斜鋪設地下水道,裝設排水設備,然後才在地面上根據分區布局的原則進行修建。
大都城的平面接近方形,南北長7400米,東面寬6650米。北面有兩個城門,東、西和南面各開了3個城門,城外修有寬闊的護城河。皇城在城內南部的中央,官城又在皇城的南部。城內的主要幹道大都成正南正比,正西正東排列,主要有9條,都通向各城門,只有沿積水潭的東北岸,為了漕運的便利,開了一條斜街。幹道兩旁是縱橫交錯的大街小巷。
大都城的主要建築是宮城,基本上是圍繞太液池建築,主要有兩組宮殿,即大明殿和延春閣。此外還有許多其他宮殿建築,如太後住的西御苑、太子住的興聖宮等等。
明代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作了一些改造。一是將北邊城牆向南縮進2. 5公里,二是把皇城和都城的南牆分別向南移動,並加築了南面的外城。另外,明北京城的整個布局反映了明朝強調恢復漢族傳統的意向。皇城部分按南京的體制修建,規模很大。整個城市以皇城為中心,按照《周禮·考工記》"左祖右社、前朝後市"的建城傳統,在皇城東西(左)建太廟,西面(右)建社稷壇。並在城南、北、東、西4個方向建天、地、日、月4座壇廟。明北京城的規劃,突出了南北中軸線的地位,從外城南門永定門直到鍾鼓樓,構成長達8公里的軸線,通過9道門闕,直達紫禁城的3大殿,突出了皇宮的威勢。紫禁城的北面堆築了43米高的景山,豐富了城市的主體輪廓。
清代的北京,城市布局、宮城及幹道系統均未更動,只是在內城建立了許多佔地較大的王親貴族府第,在西郊建立了許多離宮園林。這些園林大部分毀於外國侵略者之手。
希望能幫到您,滿意請採納~
④ 安徽歷史
安徽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擁有淮河文化、廬州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四大文化圈。 安徽與江蘇、上海、浙江共同構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為國際6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
安徽的歷史沿革
夏商周安徽分屬不同的部落(揚越、百濮)和諸侯國。西周出現了吳國、六國、舒國3個諸侯國。
東周出現了越國、楚國、吳國、蕭國、桐國5個諸侯國。春秋期間(前770年-476年),分屬宋國、楚國、蔡國、徐國。秦代實行郡縣制,境內長江以南屬會稽郡、九江郡,以北分屬泗水郡、碭郡、陳郡。
秦末至楚漢相爭期間,增置鄣郡、衡山郡、廬江郡,並為九江、西楚、衡山等諸侯國分領。西漢,安徽先後分屬為淮南國、廬江國、衡山國、六安國、荊國、淮陽國、梁國。東漢,省境長江以南屬揚州,以北屬徐州、豫州。
三國鼎立期間,分屬孫吳、曹魏二國。東晉時期,淮北地區分屬「五胡十六國」中的劉漢、後趙、前燕、前秦、後秦、後燕等國,常守舊制,仍為徐、豫(含東豫)2個州分領。
南北朝時期,宋、齊、梁、陳均先後收復過淮北地區,領有江南地區,並長期以江淮地區為南北紛爭的戰場。陳朝後期則以長江為限,江淮及以北地區分屬北齊、北周。南朝後期,安徽長江以北先後分屬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
隋唐隋統一中國後,境內分置廬江、譙郡、汝陰、淮南、鍾離、戈陽、同安、宣城、新安、歷陽。唐分中國為十道,安徽分屬河南道、淮南道、江南東道。
五代十國時期,淮北地區先後分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南方(含江淮、江南地區)先後分屬吳國和南唐國。宋元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分屬江南東路、京西北路、京東西路、淮南西路、淮南東路5個路。宋室南渡,宋金對峙,金人據有淮北,南宋據有淮南、江南。
元代實行行省制,安徽先後分屬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淮行省。明朝,屬南直隸,安徽分屬廬州府(合肥)、鳳陽府、安慶府、太平府、池州府、寧國府、徽州府、徐州府、滁州府、和州府、廣德府。鳳陽府為明朝的陪都明中都。
清初滅南明,廢南京,以南京原轄區域改設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為江蘇(含上海)、安徽二省,安徽省(巡撫衙門駐安慶)轄廬州府(今合肥)、安慶府、徽州府、寧國府、池州府、太平府、鳳陽府、徐州府、廣德府、和州府、滁州府。這是安徽建省之始,取安慶、徽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簡稱「皖」。
太平天國在安徽境內佔領區建政是採取省、郡(州)、縣三級管理體制,改清代的府為郡。
(4)馬鞍山金朝擴展閱讀:
安徽古代著名人物:
1、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安徽鳳陽人,漢族,生於濠州鍾離(明朝建立後改為鳳陽),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軍改為現名朱元璋。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
2、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3、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合肥市舒縣)人。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4、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潁上人(今安徽潁上),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5、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
華佗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游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
華佗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被後人多用神醫華佗稱呼他,又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有傑出醫術的醫師。
⑤ 中國八大古都
我國七大古都
鄭州就是所謂的開封,都在河南省。
安陽,西安,洛陽,北京,開封,南京和杭州。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文字歷史已經有數千年。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遼闊的國土上,出現了不少具有相當規模的城市,尤其是歷代的國都,因其特殊的地位,更是大興土本,著意修建。這些古都,無論在建築規模、建築模式或建築風格上,都有其獨到之處,往往表現了同時代最高的建築水平,對全國其他城市的建築有特殊的影響,因此可以說,各大古都的建築沿革史,就是一部較完整的城市建築史。我國曾作為國都的城市數以百計,最著名的有七個,號稱七大古都,即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北京。安陽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有六大古都之說,並沒有把安陽列人著名古都的行列,為此,不少人從安陽的歷史地位出發,認為這種定論應有所改變。1988年,在河南省安陽市召開了中國古都學會常務理事會會議,把安陽市列為中國古都之一,並被確認為七大古都之首,安陽古都終於獲得了應有的地位。
安陽早在公元前14世紀就被定為都城。當時,商代的第20代國王盤庚把國都遷於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一直延續到商代末年,歷時273年。在這段時間里,商代統治者大興土木,刻意經營,使殷成為一座古代大都,當時稱大邑商、天邑商、商邑。商代以後,一直到公元6世紀的2000年間,中原王朝曾多次建都於安陽,但在城市建設上沒有什麼成就。由於戰亂,這座古城早已成為廢墟。宋代以後,這里不斷發現殷代文化和建築遺存,特別是解放後,經幾次大的發掘,基本弄清了城市的規模和布局,人們把這些城市建築遺跡稱為殷墟。
殷墟位於洹水之濱,距現在的安陽1公里,東西最寬處10公里,南北最寬處5公里,總面積24平方公里以上,在這片地域中,共發現宮室建築遺址50餘處,大致可以劃分出3個區域。
北區有15處遺址,分布較散,為王室居住區。中區有21處,布局比較整齊,有明顯的南北中軸線,中軸線上排列有3道大門,以及幾處較大的夯土遺跡,是商代宗廟和商王處理政務的地方。南區有10幾處遺址,規模較小,布局零亂,年代稍晚,是商王祭祀的場所。
在宮室遺址西南方大約300米處,有一段梯形壕溝,長750米,深5米,寬10到20米,是人工挖成的宮室防禦設施。王室以外,零散分布著不少民居遺址和手工業作坊遺址。與宮室區隔河相望的洹水北岸迤西3公里處,是商王、貴族的墓葬區.有10幾處大墓。
從殷墟現存的遺跡來看,這座古都已經表現了城市建築方面較成熟的水平。宮室、民居、作坊、墓地的規劃已經比較完善了。宮室建築高大、豪華,最大的房屋達到400平方米,房基夯土厚達2米,有不少整齊、講究的石柱礎和銅柱礎。陵區內大墓,穴深一般達到8~13米,最大的墓面積達到400平方米,道長32米,穴中央用巨大的木料,砍成長方形斷面,互相重疊成為井干形墓室。這些都說明,殷墟在當時已是一座規劃完整,布局清晰,建築物形制完善,建築水平較高的古代都城。
目前,安陽已經成為河南省的一座重要城市,每年都有不少專家、學者前去考察,並吸引著大批遊人前往游覽。
西安
西安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10世紀中葉,先後有西周、秦、西漢、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共10個朝代在西安建都,周幽王、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近百個帝王在這里度過了他們的宮廷生活。做為古都,歷時1062年,西安古城建都之多,歷史之久,不僅是中國諸城之最,即使在世界名城中也非常罕見。
奠定西安城宏大規模和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從隋朝開始的。隋代開國皇帝楊堅上台以後,命令一個叫宇文愷的著名建築家重新規劃、設計西安城,並負責監督修建。宇文愷為了搞好設計,巡遊了好幾個名城,研究吸取其建築特點,又實地考察了當地的地形特點。他認為:長安城"凋殘日久","舊經喪亂",水量又不足,而城東南的龍首原地勢極好,適宜建大都城,因此新建了長安城,奠定了長安城的規模和總體布局,當時叫大興城。唐代又做了部分修繕和擴建,改稱長安城,做為唐朝的國都。這座都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唐長安城一共由三重城牆組成,即外城、皇城和宮城。城牆全部由夯土築成,巍峨高大,平面呈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長8651米,總面積約84平方公里。四周有高大的城牆環繞,城牆厚約12米,每面各開3座城門,城外有很寬的護城河。皇城位於全城中軸線的北部,宮城坐落在皇城的北端。
宮城是皇帝和後妃居住的地方,皇帝也在此處理朝政。皇城是朝廷辦事機構所在地。宮城和皇城之間有一道寬闊的橫街,就像一個廣場,可供兵士操練,也是皇帝接受百官及外國使臣朝賀的地方。皇城以外是街坊。
長安城的整體布局和街巷規劃十分嚴整,體現了很高的建築設計水平,它繼承了我國古代都城規劃布局的傳統,中軸對稱,方正規則。南北中軸線為朱雀大街,從外廓城南面正門明德門到皇城正門朱雀門,正對宮城的承天門。官城和皇城與民居嚴格分開,改變了漢代長安城民居與宮室相參的情況。城內地形東北較高,東南較低,市內有6條東西向的高崗地,規劃時利用高崗布置宮室、官府及大型廟宇,以突出城市的主要建築和控制全城的制高點。商業區分別在城東西兩邊居中的地方,叫東市和西市,兩市都設計成"井"字街,各分成9個小區,每區經營一個行業的商品。西市南北長1000餘米,東西寬900多米,四周築有圍牆。居民區由各個街巷分割成110個里坊,每個里坊都是相對獨立的封閉整體。築有夯土的坊牆,設有坊門,大坊有4個坊門,小坊有2個,夜間及遇有禁令或事變,即關閉坊門。各坊內有道路相通,寬約15米,其間有許多小路通到每家門前,稱為坊曲。
全城的街道都是東西向或南北向的直道。大街共有25條,其中東西向14條,南北向11條,街面非常寬闊。其中南北的朱雀大街縱橫整個長安城,街面寬達150米,是長安城的主要街道。其他的街道也都在100米以上,即使是沿城邊的小道也有25米寬。這樣寬闊的街道,主要是為了滿足皇帝出行時的儀式、排場的需要。
長安城的宮殿規模很大,據考證,其主殿含元殿和內德殿的規模遠遠超過故宮的3大殿,城中還遍布寺院,有81座佛寺、28座尼庵、30座道觀、6座女觀、2座清真寺、4座胡襖祠。城中還有較完善的引水和排水系統,反映了當時規劃的細致。
洛陽
洛陽是我國古代非常重要的城市,歷史上,曾經有東周、東漢、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等9個朝代在這里建都,因此有"九朝故都"的稱謂。
最早的洛陽城在現今洛陽的西邊,是周代初年,周公平定國內叛亂後,為加強對東方的控制而建立的,叫周王城。周公把反周的商朝遺民遷到這里嚴加看管,他本人也常在這里居住,使城市一天天發展起來,成為當時周天子統治中原地區的重要據點。
洛陽城最興盛的時期是隋、唐時期。隋朝最初建都於長安,後來隋煬帝楊廣殺了他的父親文帝楊堅,當上了皇帝,據說一次巡視到洛陽,站在邱山下視,感嘆說,這么雄偉的地勢,古人為什麼不在這里建都。有一個臣子奉承說,這是前代人留著等你呢。楊廣非常高興,就命令在曹魏洛陽城的南部新造一座城,並遷都於此,稱為東都,這才使洛陽城日益興盛起來。
洛陽城的設計和監督修建也是由宇文愷主持。新城根據洛陽的地理位置,沒有採取和長安城一樣的設計,如並不是南北軸線,左右對稱,皇城和宮城的位置不是居於中間,而是在北部偏西的地方,街道也比長安城窄,一般只有41米寬。
東都城北面遙望邙山,南面對著龍門雙闕,形勢非常險要。平面布局略呈正方形。南北最長的位置是7312米,東西最長的地方是7290米。洛河由西向東橫穿市區,把洛陽城一分為二,河上有四座橋梁連接洛陽南北兩部分。同時,把伊水、že水引人城內,並開了幾道漕渠,使洛陽城的水上交通非常發達。
隋朝營建洛陽,工程非常浩大,每月役使的工匠,達到百萬以上。修築宮殿需從豫章(今江西境內)運來大木,3000人運一根柱,一天僅走二三十里,一根柱子的運力就是10萬工。
唐朝把洛陽做為東都。武則天當政時又改為神都,修建了許多豪華的宮殿建築,如上陽宮、明堂(萬象神宮)等。但安史之亂後,洛陽大部分被毀。之後幾個朝代,雖以洛陽為京城,但國力所限,城市建設方面的建樹很少。
今天的洛陽舊城是宋代修築的。宋仁宗景*v元年(1034年),王增做河南府通判,主持改築了洛陽城,當時城牆是土城。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改土城為磚牆,並挖了城壕。當時的城城周圍4公里345步,城高13米,壕深17米,闊10米,有4座城門。明代末年,牆及城內建築毀於戰亂。清代初年,洛陽又得到重建,其規模和建築基本上沿續到解放前夕。
開封
開封位於河南省東部,歷史上,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後來的北宋和金等7個朝代在這里建都。其中最興盛的時期是北宋年間,當時的開封叫做東京。宋東京在我國的城市建築史上佔有重的地位。
東京城的設計和建築非常完善。同其他古代大都城一樣,它也是由外城、內城和宮城3重城組成的。
外城周長19公里,建有堅固的城牆,城牆上每隔155米遠,就建有一處防禦建築。南面開有3個城門,另外還有2個水門,東面和西面各有兩座門,也各有兩個水門。北面開有四個城門。所有的城門都建有瓮城,瓮城上建有城牆。為了守城的需要,整個外城環繞著一條十多丈寬的護城河。河兩旁遍植楊柳。外城遺址明代還存在,但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泛濫,遂被淤沒。
外城內的中央部分是內城,它周長9公里,南、北面各開3個城門,東、西2面各開2個城門和2個水門,內城的主要建築有宮殿、衙門、寺廟、商店、作坊和住宅。
宮城又位於內城的中央,南面開3個城門,北、東、西3面每面只開1座門。城牆上的4個角建有角樓。宮城裡的主要建築基本上是對稱的,排列非常整齊。
城市的街道設計很完善,全城有4條大的幹道,其餘街道基本上以這四條幹道為中心縱橫展開,形成了許多十字路口和丁字路口。
來代的東京城由於經濟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在設計上改變了早期都城嚴格的里坊制度和集中設立市場的布局,除了宮城以外,到處都可以看到商店,夜裡還有通宵的夜市,馳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就是這座城市的一個角落。
隨著北宋的滅亡,開封也逐漸衰落。金朝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改道,之後,河道總在開封附近,使開封飽受水災之苦,小災幾乎年年有,大災幾年一次。據記載。黃河侵人開封共達6次,2次侵人外城,4次侵人內城,在附近泛濫達40餘次。這種情況,直到解放後才得到根本的改變。
南京
南京位於長江下游的南岸,東邊和南邊有起伏的低山,把它環抱在一個盆地里。東邊是秦淮河的谷地,北邊是玄武湖,西邊是石頭山、馬鞍山,東北部是鍾山,形勢非常險要,素有"龍盤虎踞"之稱。它是古代的重要城市之一。三國時候的東吳和它以後的東晉、宋、齊、梁、陳等六個朝代都在這里建過都,所以又有"六朝古都"的稱謂。三國時,南京叫建業,東晉以後叫建康,五代十國的南唐國也曾在這里建都,名叫江寧。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在這里建都時才稱為南京。太平天國時,這里曾改名天京。南京城的基本規模和形制是在明朝確定的。
南京的城牆十分高大、雄偉、堅固。1356年,朱元璋佔領了南京城,他採納了徽州人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著意建築城牆。牆用石灰、糯米漿、桐油作拌合料,牆頂用桐油和土作拌合料。修築城牆的時侯,朱元璋還親自到現場檢查質量。城牆底部用花崗岩和石灰岩砌成,一般寬10~18米之間,上部砌大磚,頂部寬4~9米。城高14~21米,平均高度12米多,頂面鋪上石板,可供將士策馬飛奔。城牆外面築有外廓城,周長66. 8公里,比當時號稱世界第一大城的巴黎的城牆還要長8公里,城牆四周還築有碉堡2000座,垛口 13000多個。全城面積120多平方公里。它把南京城郊外的雨花台、紫金山、幕府山等都圍在裡面了。外城共有18個城門。內城共有13個城門,其中一個門叫聚寶門(即現在的中華門),非常雄偉、宏大,是我國最大的古城樓。砌城的大磚是動員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蘇等5省125個州縣燒制,然後由水路運到南京。城磚的側面都列印著府縣名、監制人和造磚人名。整個城域平面並不是方形的,而是隨地勢起伏而建,南北長達10公里,東西較窄,最寬處5. 5公里。
皇城建在南京城向東擴充的一塊土地上。平面為正方形,內有宮城。皇城的布局體現了封建社會皇權至上的思想。由一條自南而北的中軸線為骨幹,中部建皇宮。午門左為太廟,右建社稷壇,前面延伸為一條大道。兩旁設政府機構。這種設計思想被之後作為都城的北京全盤採用。
外廓城建於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大部分為土質,險要部分用磚砌城門和城牆,共開了18個城門,現已無存。
南京的商業區主要設在秦淮河兩岸,手工業散布於城內,至今還留有不少織綿坊、弓箭坊、皮作坊等地名。
杭州
杭州市位於美麗的西子湖畔,市與湖相互包容,成為一個整體。早在唐代,杭州就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城湖相間的布局和經濟的發展,成為國內一座別具一格的大都市。唐代李華在其《杭州刺史廳壁記》中曾描述當時杭州市"駢檣二十里,開肆三萬家",非常繁華。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H以杭州做國都,這是杭州設都的開始。公元910年,錢*H開始在他於公元893年修建的周長35公里的基礎上修築規模浩大的城垣建築,並同時把城垣內的宮室、街道、河渠、市場、房舍等進行了規劃和修建。此時,西湖也逐漸成為杭州城不可分割的部分。錢*H大規模疏浚了西湖,並在市內挖了3個水池,用竹筒和瓦管接通西湖,引水解決城市用水,同時整修新建了靈隱寺、凈慈寺等佛寺,建立了雷峰塔、六和塔、白塔和保‚m塔等四座名塔,至今仍保留著除雷鋒塔外的三座。為了發展海運交通,當時還對錢塘江進行了整治,溝通了與外省及日本、朝鮮的海上來往。
北宋時期,杭州降為一個州治,但仍是一座名城,知州王濟、鄭戩、沈遘和陳襄都對城市和湖區進行過治理。熙寧二年(1069年),蘇軾任杭州通判(僅次於知州),3年後離任。元*v元年(1066年),54歲的蘇軾又任蘇州知州。這兩次任期內,蘇軾對整治城市和湖區做出了很大貢獻,不僅大規模疏浚了西湖,還疏浚了運河,保證了漕運暢通。
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政權正式定都杭州(當時叫臨安),這是杭州正式成為一個朝代的首都。在100多年的時間里,杭州人口由10餘萬戶,20餘萬人發展到26萬戶,55萬餘人,成為當時全國的第一大城市。統治者在鳳凰山候建大內,王城周圍達9里,北起鳳山門,西到萬松嶺,東到修潮門,南到江干。從朝天門向北,是一條用石板鋪成的長達4300多米的衙街。城內還有數量巨大的坊巷和市集。當時的吳自牧在《夢梁錄》中描寫杭州的景觀時說:"居民室宇高森,接棟連檐,寸尺無空。"為適應當時頻繁的對外交往,朝廷專門設置了四方省館和市舶務等機構,負責接待外賓,在今武林門外建造郭驛,在候潮門外建造都亭驛,作為接待外國使節的賓館。當時的娛樂設施——市也建了很多,就像上海大世界一樣。最大的有五處,即今清河坊附近的南瓦,惠民街的中瓦,羊坎頭的大瓦(上瓦),眾安橋南的北瓦和慶春街的蒲橋瓦(東瓦)。其中北瓦最大。一個瓦市內又分成若干"色欄",每個勾欄內都有名角主演的不同種類的曲藝或戲劇。例如北瓦內就有13座勾欄,分別演出史書、小說、戲劇、相撲、傀儡驪(有杖頭傀儡、懸絲傀儡、水傀儡等)、說唱、渾話、學鄉談、影戲、棍棒、教飛禽等。城內還設有規模宏大的太學、府學、縣學,另外還有眾多的鄉校、家舍館等建築物,每一里巷,至少有一二所,可以看出杭州比較發達的文化建築布局。
元朝佔領杭州後,對城市建築破壞很大,但劫後的杭州仍然顯示出她與當時其他城市的不同風格,以至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這里時,情不自禁地稱其為"世界上最名貴富麗之城"。
北京
北京是一座舉世聞名的古城,3000多年前的周朝時期這里是薊城;唐代叫幽州;遼代時期,這里建為南京城,也叫燕京,這是作為都城的開端;金朝叫中都;元朝叫大都;明清時期稱北京。
遼代有5個京城,燕京只是其中之一,但卻是最大的一個。在城市建築上,遼代只是把唐幽州城牆重新修築,另在城內西南建了一個很小的宮城,叫大內,城內宮殿多半沿用前朝建築。金朝佔領燕京後,於天德三年(1151年)由張浩、孔彥舟設計,在舊城基礎上建中都,並於貞元元年(1153年)正式遷都。當時修建的規模很大,宮室、城牆、民居、苑囿都很完備,僅徵用民工即有80萬,還有兵工40萬。但元朝攻破中都後,舊有建築幾乎破壞殆盡。
北京現在的規模和布局大體上是元代奠定的。1215年,蒙古軍隊打敗了金國軍隊,佔領了中都城,建立了元朝。1267年,元朝決定在中都城的東北部,建立一座更大規模的新城,這就是大都城。
大都城由原籍河北邢台地區的劉秉忠負責規劃設計,另外還請了一個名叫黑迭兒的阿拉伯人幫助他設計。當時任都水監的郭守敬也參加了建築工作。
元大都城的總體規劃是在對北京地區進行了多方面調查才確定的。施工中,先按地形的傾斜鋪設地下水道,裝設排水設備,然後才在地面上根據分區布局的原則進行修建。
大都城的平面接近方形,南北長7400米,東面寬6650米。北面有兩個城門,東、西和南面各開了3個城門,城外修有寬闊的護城河。皇城在城內南部的中央,官城又在皇城的南部。城內的主要幹道大都成正南正比,正西正東排列,主要有9條,都通向各城門,只有沿積水潭的東北岸,為了漕運的便利,開了一條斜街。幹道兩旁是縱橫交錯的大街小巷。
大都城的主要建築是宮城,基本上是圍繞太液池建築,主要有兩組宮殿,即大明殿和延春閣。此外還有許多其他宮殿建築,如太後住的西御苑、太子住的興聖宮等等。
明代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作了一些改造。一是將北邊城牆向南縮進2. 5公里,二是把皇城和都城的南牆分別向南移動,並加築了南面的外城。另外,明北京城的整個布局反映了明朝強調恢復漢族傳統的意向。皇城部分按南京的體制修建,規模很大。整個城市以皇城為中心,按照《周禮·考工記》"左祖右社、前朝後市"的建城傳統,在皇城東西(左)建太廟,西面(右)建社稷壇。並在城南、北、東、西4個方向建天、地、日、月4座壇廟。明北京城的規劃,突出了南北中軸線的地位,從外城南門永定門直到鍾鼓樓,構成長達8公里的軸線,通過9道門闕,直達紫禁城的3大殿,突出了皇宮的威勢。紫禁城的北面堆築了43米高的景山,豐富了城市的主體輪廓。
清代的北京,城市布局、宮城及幹道系統均未更動,只是在內城建立了許多佔地較大的王親貴族府第,在西郊建立了許多離宮園林。這些園林大部分毀於外國侵略者之手。
⑥ 馬鞍山歷史上「磁都」之稱
馬鞍山礦區地處長江下游寧蕪—羅河成礦帶,是中國七大鐵礦區之一,截止到2006年10月,礦區內鐵礦山有馬鋼(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所屬南山、姑山、桃沖鐵礦及待開發的羅河鐵礦,已探明的鐵礦產地有31處,伴生礦產地10處,鐵礦總儲量16.35億噸,占安徽全省鐵礦總儲量的57.32%,其中能滿足工業開採的約10億噸以上。
礦床規模以大中型為主,礦體較大,儲量億噸以上的有5處,礦石平均品位36.55%,多屬易選的磁鐵礦石,經過選別流程可獲得精礦品位53%~64%。
馬鞍山郊區的高村、陶村、和尚橋,當塗縣境內的白象山,廬江縣境內的羅河是潛力很大的後備礦山。硫鐵礦集中分布在馬鞍山郊區的向山、馬山地區,總儲量約2.62億噸。伴生的磷資源儲量大,品位高,僅以南山鐵礦凹山礦采場和尾礦壩中含磷計算,儲量達1427萬噸。
-------------------------------------------
磁性材料產業曾是我市工業的一大驕傲,在技術、質量、規模等諸多方面引領全國行業水平。但在上世紀90年代,卻一度發展緩慢。進入新世紀,在市委、市政府發展重點工業企業及調整產品結構的一系列政策促進下,全市磁材行業技術、人員進行了重新「洗牌」,並迅速崛起了包括天源科技公司、高科磁材公司、鑫洋磁材公司、通力磁材公司等9家入選市「專、精、特、新」企業行列的磁性材料龍頭示範企業,初步形成了具有馬鞍山特色的磁性材料產業集群,被列為安徽省「十一五」重點扶持發展的產業集群。
安徽天源科技股份公司是由中鋼馬鞍山礦山研究院、安徽恆信投資發展公司等6家單位共同發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在充分依託馬鞍山礦院雄厚的磁性材料、磁分離設備等生產技術的基礎上,形成了以硬磁、軟磁材料、磁器件、磁分離設備為主線的產業鏈,被列為安徽省磁性材料生產基地建設龍頭示範性企業。2004年,僅有200餘名員工的天源科技公司磁材產業鏈創出銷售收入15648萬元,利稅1961萬元的佳績,以其13項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而成為「安徽省高新技術企業」和「安徽省企業技術中心」,享譽國內磁材行業。同樣,由天源科技股份公司與市經貿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在整合原向硫礦破產的磁材廠基礎上組建的通力磁材公司,在盤活原企業存量資產的同時,通過大規模投資進行技術改造,短短的3年時間,就發展成為年產3000噸高檔永磁鐵氧體材料的專業廠家,並步入安徽省磁性材料生產基地龍頭示範性企業行列。2004年該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680萬元,實現利稅124萬元;今年1—7月,實現銷售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51.8%,顯示了良好的成長性。
而馬鞍山高科磁性材料有限公司,則是一家集高性能永磁鐵氧體材料生產、經營和研發為一體的馬鞍山和香港合資企業。近年來,圍繞磁材重點發展附加值較高的高檔電機磁瓦和汽車用燃油泵電機定子產品等特形高檔電機磁瓦,並且全部出口美國KANE公司。2004年該公司實現銷售收入3203萬元,出口創匯115萬美元;今年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1920萬元,出口創匯105萬美元,同比大幅度增長。作為一家異軍突起的民營磁材專業生產企業,市鑫洋永磁公司的發展可以稱作一個「奇跡」。通過引進技術和人才,這家民營企業僅用不到9年的時間,就發展成為全國生產永磁鐵氧體預燒料的大型企業,形成年產5萬噸永磁鐵氧體預燒料能力,躍居全國同行三甲之列,排名安徽省榜首。2004年,這家只有200名員工的民營磁材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019萬元,實現利稅301萬元,今年上半年,鑫洋永磁公司實現銷售收入3138萬元,繼續保持30%以上的速度向前發展。
據市發展委員會有關人士介紹,在制定我市「十一五」規劃構想中,已經確立在「十一五」期間按照省級磁材產業集群發展標准,建成以天源科技、鑫洋磁材、高科磁材等為龍頭的磁性材料產業基地,實現磁材產業銷售收入30億元以上,構築我市工業新的增長極。
⑦ 金國與南宋戰役的兩個地方分別是哪
1、採石之戰。為公元1161年(南宋紹興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南專宋文臣虞允文率領軍屬民於採石(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阻遏金軍渡江南進的江河防禦戰。 採石之戰是南宋宋軍抗金斗爭的重要戰役之一。此戰由文臣虞允文指揮宋軍打敗金軍,使金軍未能如願從採石磯渡江南侵。
2、陝州之戰,南宋與金國之間的戰役。建炎二年(1128年)三月,南宋將領李彥仙從金國手中收復陝州(三門峽市西),固守兩年,多次打退金國將領完顏婁室等人進攻。
⑧ 南宋和金總共有幾次議和
嘉定議和後的宋金關系 嘉定議和後的宋金關系/靳華著.北方論叢,2002,(6) P.67-70 摘要: 宋金嘉定議和後,金方逐漸喪失了以往那種控制宋金關系發展方向的主動權,這個過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其中金的衰弱,金的內憂外患嚴重,宋始終不忘與金的世仇是導致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與此同時,嘉定議和後的宋金關系的變化,客觀上加速了兩國滅亡的歷史進程。 宋金戰爭 作者:.文海無涯. 宋宣和七年(金天會三年,1125年)至南末端平元年(金天興三年,1234年),宋朝為抗擊金軍南攻,收復失地與金朝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 遼天慶四年(1114年),女真族在部首領完顏阿骨打的領導下,舉兵反遼,並於次年建立金國。金天輔四年(1120年),金與宋締盟,共同滅遼。金天會三年1125年二月,金軍俘遼天祚帝,遼亡。金滅遼後,即將進攻矛頭指向中原,宋金戰爭遂起。金在與宋聯合滅遼過程中,洞知宋朝政腐敗,軍隊戰鬥力低下,遂於天會三年十月,發兵l0餘萬,分兩路南下攻宋。西路由左副元帥完顏宗翰率領,自西京(今山西大同)攻太原。東路由南京路都統完顏宗望率領,自南京(今河北盧龍)攻燕山府(今北京城西南),採取分進合擊的戰法,企圖奪取東京(今河南開封),滅亡北宋。在金軍的強大攻勢下,宋欽宗趙桓被迫遣使乞和,許割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州)、河間(今屬河北)三鎮與金。金軍亦恐孤軍深入久戰不利,遂許和北撤。翌年八月,金廷以宋不履行割讓三鎮和約為借口,再次分兩路攻宋。完顏宗翰率西路軍出西京南攻太原(參見太原之戰)。九月,攻陷太原後,轉兵東向,攻東京。金東路軍在完顏宗望率領下,自保州(今河北保定)出師,在井陘(今河北井陘北)擊敗種師道軍抵抗後,攻克重鎮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等地。十一月,金東西兩路軍進至東京城下,對東京形成合圍之勢。宋欽宗急遣康王趙構赴金營乞和,許以黃河為界,金軍不允,向東京發起猛攻。閏十一月,東京城破,宋欽宗降金。五年四月,金軍擄徽、欽二帝及後妃、宗室等數千人北歸,北宋遂亡(參見金滅北宋東京之戰)。北宋滅亡後,康王趙構於天會五年五月,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位,是為高宗,重建宋朝(史稱南宋),改元建炎。宋高宗即位之初,雖對朝政和軍事部署作了調整,但仍奉行力求議和的基本國策。為阻止金軍南下,採納主戰派李綱等人建策,沿黃河一線設防。金軍雖攻滅北宋,但所佔區域僅限於河東、河北10餘州郡,為擴大戰果,實現其戰略目標,再次舉兵南下攻宋。十月,宋高宗以金兵南逼,從南京遷往揚州(今屬江蘇),將防線由黃河南移至淮、漢、長江一線。金太宗完顏晟聞宋高宗南逃,遂於十二月遣軍分東、中、西三路,向南宋山東、河南、陝西地區發起全面進攻,其戰略意圖是,以中路軍實施主要突擊,在東、西兩路軍策應下,攻破東京。十三日,完顏宗輔所率東路軍自滄州(今河北滄州東南)渡河後,為與中路軍形成夾擊東京之勢,長驅南下,直逼滑州(今河南滑縣東)受挫,乃轉兵東向,沿河襲掠。天會六年二月,攻陷濰(今山東濰縣)、青(今山東益都)等州。完顏宗翰所率中路軍自河陽(今河南孟縣南)渡河後引兵東進,以東京為攻取目標,另分兵南下攻取京西南路。都統完顏婁室所率西路軍於天會六年春,相繼攻破京兆府(今陝西西安)、鳳翔府(今陝西鳳翔)等地。金軍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里,便迅速攻佔西自秦州(今甘肅天水市),東至青州一線諸多州縣。由於宋東京留守宗澤在東京頑強抗擊,才使金軍東西呼應、三路並進的計劃未能全部實現,被迫相繼退兵(參見東京之戰)。金軍回師後,為解後顧之憂,旋集中力量向黃河以北宋軍及各地抗金義軍發起攻擊。天會六年七月,宗澤因力主過河抗金不成,憂憤而卒,使以汴京為中心的軍民聯合抗金的有利形勢急轉直下。金軍乘機再度南下,採取東西並進之策攻宋,命完顏婁室率西路軍攻陝西,牽制川陝宋軍,掩護主力東下;完顏宗翰、完顏宗輔率東路軍於黎陽津(今河南浚縣東南)南下,對江淮的宋軍實施攻擊。宋廷聞訊,於十月間緊急部署江淮防務。十一月,金軍向南宋大舉進攻,至天會七年三月,完顏婁室所率西路軍相繼攻破延安府(今陝西延安)、晉寧軍(今陝西佳縣)、麟州(今陝西富縣)等地。完顏宗翰所率東路軍相繼攻破澶、相(今河南濮陽、安陽)等州後,分兵自滕縣(今山東滕州)奔襲揚州,自率主力於沭陽(今屬江蘇)擊潰宋韓世忠軍後,乘勢南下,宋高宗渡江,金軍亦因江阻北撤。 宋高宗逃至臨安(今杭州)後,決定放棄淮河一線,退守長江,固守半壁河山。十月,金軍乘南宋江防未固之機,在完顏宗弼的統帥下,分東西兩路第三次南下攻宋。西路軍自黃州(今湖北黃岡)渡江,直取洪州(今江西南昌),追宋隆佑太後,攻掠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後撤軍。完顏宗弼率東路軍於十月攻陷壽春(今安徽壽縣)。十一月,相繼攻克廬州(今合肥)、和州(安徽和縣)等地後,欲自採石(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渡江,追擊高宗,因受南宋郭偉軍阻擊,遂移師馬家渡(今馬鞍山市東北)渡江,擊敗宋守軍,連克建康(今南京)、臨安。高宗乘船飄泊於溫州(今屬浙江)、台州(今浙江臨海)瀕陸海區。完顏宗弼恐孤軍深入,有腹背受敵之險,遂於八年二月自臨安北撤,在黃天盪(今南京東北)為宋浙西制置使韓世忠軍阻截,被困40日,後以火攻擊敗宋軍,始得渡江北去(參見黃天盪之戰)。 金軍全面進攻未能達到滅亡南宋的預期目的,遂改變戰略部署,將全面進攻改為東守西攻,集中力量進攻川陝,企圖控制長江上游,為迂迴包圍南宋創造條件(參見川陝之戰)。七年十二月,完顏婁室軍攻克陝州(今河南三門峽西)。八年九月,完顏婁室、完顏宗輔軍在富平(今陝西富乎東北)擊敗宋川陝五路大軍,使宋軍在西北戰場陷入困境,只得退守和尚原(今陝西寶雞西南)等地,據險設防,抗禦金軍(參見富平之戰)。九年至十二年初,宋秦鳳路經略使吳玠在和尚原、仙人關(今甘肅徽縣東南)兩敗金軍,使南宋川陝的防務趨於穩固(參見和尚原之戰、仙人關之戰)。 金軍東守西攻失敗後,旋將主攻方向指向襄漢地區,欲控制長江中游,實施中間突破,滅亡南宋。十二年春,金命偽齊劉豫,遣軍攻佔襄陽府(今屬湖北襄樊)等六郡。五月至七月,宋命岳飛率軍收復襄陽等六郡(參見岳飛收復襄陽六郡之戰)。九月,完顏宗弼與偽齊軍聯合向兩淮地區發動攻勢,遭到韓世忠、岳飛軍的堅決抗擊,後因金太宗病危,金軍渡淮北撤。十四年,岳飛為恢復中原,率軍北伐偽齊,收復今豫西、陝南大片失地。繼而宋軍又在藕塘(今安徽定遠東南)大敗偽齊軍,迫使金廷於十五年十一月廢除偽齊政權,將其所佔陝西、河南地歸還南宋,雙方達成和議,暫時停戰。宋金議和後,宋盡撤淮南守備。金太宗完顏晟死後,完顏宗弼晉升都元帥,於三年五月,撕毀和約,分兵四路大舉攻宋。完顏宗弼所率主力軍在順昌(今安徽阜陽)為宋將劉錡所率八字軍擊敗,退回東京(參見順昌之戰)。岳飛乘勢反擊,屢敗金軍,收復鄭州、陳州(今河南淮陽)等地。並命梁興等人潛渡黃河,深入金軍後方,聯絡兩河義軍,形成東西並進,南北夾擊東京金軍的有利態勢。正當岳飛准備舉兵收復中原之時,宋廷為向金朝乞和,強令岳飛退兵,所復失地又淪金軍之手,一代抗金名將岳飛亦被秦檜加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十一月,宋金達成和議,金宋東以淮水、西以大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為界,形成長期對峙局面,此即紹興和議。 金皇統九年(1149年)十二月,金平章政事海陵王完顏亮發動政變,殺金熙宗,自立為帝,在整頓內部後,想一舉滅亡南宋。正隆六年九月,兵分四路大舉攻宋,命西蜀道兵馬都統徒單合喜率西路軍進攻川陝;漢南道兵馬都統劉萼率中路軍進攻荊襄;浙東道水軍都統蘇保衡率水軍由海路迂迴臨安;自率主力東路軍由壽春進攻淮南。進攻川陝的西路金軍遭到吳玠的痛擊,宋川陝諸軍乘勢反擊,相繼收復秦,洮(今甘肅臨潭)等16州、軍。十月,金水軍在膠西(今山東膠州)陳家島被宋將李寶率舟師以火攻全殲(參見陳家島海戰)。十一月,完顏亮率東路軍進至採石,被當地軍民擊敗(參見採石之戰),遂移師揚州,欲自瓜洲鎮(今江蘇揚州南)渡江。時金東京留守完顏雍乘完顏亮南下發動政變,在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自立為帝,金將完顏元宜得悉後,殺完顏亮引兵北還。宋軍乘勢反擊收復海(治朐山,今江蘇連雲港西南海州鎮)、唐(今河南唐河)等10餘州。大定三年(1163年)正月,金世宗完顏雍穩定內部後,命徒單合喜攻打吳璘軍,吳璘軍敗。金軍乘勢復佔16州、軍。四月,金帥紇石烈志寧率兵l0萬駐河南,向宋廷索取海、泗、唐、鄧、商諸州及歲幣,遭宋孝宗趙眘斷然拒絕,並命張浚督師北伐。宋軍相繼攻克靈壁(今安徽靈璧)、虹縣(今安徽泗縣)等州縣,後在符離(今安徽宿縣符離集),被金軍擊敗。四年十月,金軍再次渡淮攻宋,陳兵長江,宋孝宗被迫與金議和。此後,宋金之間又有30餘年的時間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宋寧宗趙擴在紹熙五年(1194年)即位後,韓侘胄獨攬朝政,他以抗金作號召,得朝廷主戰派支持,宋寧宗亦決意改變南宋屈辱地位,乘新興蒙古汗國攻金之機,於開禧二年(1206年)四月,不顧尚無充分准備的現實,貿然舉兵伐金。宋軍分兵三路向陝西、兩淮等地進攻(參見韓侂胄攻金之戰)。金廷聞訊,以仆散揆為左副元帥、完顏匡為右副元帥,率軍進屯南京(今河南開封)以阻宋軍。戰初,各路宋軍紛紛主動出擊,相繼收復泗州、虹縣等地。旋在進攻宿(今屬安徽)、唐、蔡(今河南汝南)等州時受挫。四川宣撫副使吳曦暗與金軍勾結,棄守和尚原、方山原(今陝西隴縣西南)等要隘,使金軍得以集中兵力進攻兩淮、荊襄地區,北伐戰局逆轉。十月,仆散揆乘初戰得手之勢,兵分九路從陝西、河南、淮北等地向南宋發起全面反擊。宋軍不敵,被迫於嘉定元年(1208年)三月,再次與金簽訂屈辱和約(參見仆散揆攻宋之戰)。 金貞佑五年(1217年),蒙金戰事頻仍,金朝國力日衰,為補充其在戰爭中的損失,金廷於四月分兵向南宋川陝、荊湖地區發起進攻,被宋擊敗。興定三年(1219年)正月,金以仆散安貞為統帥分兵三路,傾其全力在西自川陝東至江淮的廣大地域,向南宋發起全面進攻(參見金軍三道攻宋之戰)。南宋軍民奮起抗擊,在大安軍(今陝西寧強西北)、棗陽(今屬湖北)(參見第二次棗陽之戰)、濠州(今安徽鳳陽)相繼擊敗金軍;打破了金軍全線進攻、向南拓地掠物的企圖。正大元年(1224年)六月,金廷鑒於在與蒙的戰爭中損失慘重,兩面作戰於己不利,遂停止對宋的進攻,集中兵力抗擊蒙軍。天興元年(1233年)正月,蒙古軍拖雷部實施戰略大迂迴,在三峰山(今河南禹縣)大敗金軍,金軍主力損失殆盡(參見三峰山之戰)。翌年正月,金哀宗鑒於中原不保,遂棄南京逃至歸德府(今河南商丘南),企圖遷都入蜀修養士馬,重振其勢。被宋將孟珙率軍擊敗。金哀宗見入川不能,旋逃至蔡州。八月,宋蒙達成聯合攻金協議。十月,宋廷命孟珙率軍與蒙古軍會攻蔡州(參見蔡州之戰)。翌年正月初九,金哀宗在城將被蒙宋聯軍攻破之際,傳位末帝完顏承麟。次日城破,哀宗自縊,完顏承麟兵敗被殺,金朝遂亡。 點評:宋金戰爭持續百餘年之久。戰爭初期,金朝處於軍事政治上升時期,在軍事上充分利用騎兵迅捷之長,採取廣正面多路突進、重點進攻的戰略,滅亡北宋。並利用騎兵優勢,實施大縱深、大迂迴的戰法,多次深入南宋腹地。但因戰線過寬過長,兵分勢寡,給養供應困難,加之缺乏對佔領地的控制與鞏固,未能滅亡南宋。戰爭後期,連年征戰國勢日衰,軍力銳減,內部矛盾激化,疲於對宋對蒙兩面作戰,終未實現其統一南北的戰略企圖。北宋由於採取守內虛外、強干弱枝的政策,至末年,兵備廢弛,戰鬥力低下,尤其奉行妥協求和的國策,終為金所滅。南宋雖僅據半壁河山,採取偏安江南的自守待敵的消極策略,但國力尚豐,軍民同仇敵愾,依江河設防,據險堅守,加之名將倍出,所以能與金曠日久戰而未亡,最終聯蒙滅亡金朝。 補充: 公元1127年趙構即位為南宋高宗,改元建炎。從建立南宋開始就形成了主戰派與主和派.主戰派以李綱、宗澤、南宋「中興四將」(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岳飛 )為首.主和派以汪伯彥、黃潛善、秦檜為首,當然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人---宋高宗.斗爭的結果以李綱被罷官,宗澤病逝,岳飛被害結束.當他們以後不乏還有主戰的,像辛棄疾、張俊、趙鼎、胡銓等等,隨屢屢受主和派的打擊但斗爭一直沒有停止.直到最後的文天詳. 主和派與主戰派只是看問題的角度或所想的側重點不同。
⑨ 金國皇帝完顏亮為何要攻宋完顏亮時期金軍戰鬥力如何
金國皇帝完顏亮攻宋是為了實現他的第二願
完顏亮說過:「吾有三志,國家大事,皆我所出,一也;帥師伐國,執其君長問罪於前,二也;得天下絕色而妻之,三也。」第一願已告達成,第二願不易一蹴而就,這第三願,卻易若探囊取物。被他收入深宮而「妻之」的,竟有他的弟媳、小姨子、堂姐妹,更有甚者,連叔母、舅母都不能倖免。之後,完顏亮開始要實現他的第二願。公元1158年,他又命令張浩負責修建汴京(今河南開封),准備將都城再次南遷。以便於進攻南宋。許多大臣反對,認為宋人無罪,師出無名,邊徒單太後也極力勸阻。完顏亮卻變得一意孤行,甚至處死了徒單太後,禁絕異議,遷都汴京,積極准備南侵。 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9月,完顏亮親率大軍60萬,兵分四路,大舉南下攻宋。10月初八,金軍渡過淮水,進兵廬州。同一天,留守東京(今遼寧省遼陽市)的完顏雍被擁立為帝,是為金世宗,並傳檄天下,公布完顏亮的種種罪狀,廢完顏亮為海陵庶人,同時派兵阻斷他的歸路,完顏亮不加理會,繼續進兵,命令武平總管阿鄰先強渡長江,登上南岸,在採石磯(今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為虞允文統帥的宋軍所擊敗。 11月26日, 完顏亮集中兵力,勒令將士們在第二天從瓜州(今江蘇省揚州市西南)強渡長江,後退者斬!隔岸的宋軍剛打了勝仗,士氣高漲,嚴陣以待。金軍強渡無望,而完顏亮一貫用法苛嚴,使金軍將士進退兩難。他們得知完顏雍已在遼陽稱帝,並廢完顏亮為庶人,便人心思變,開始成隊成群地逃亡。兵部尚書兼浙西道兵馬都統制完顏元宜等乘機策劃兵變,於27日清晨率領金兵吶喊著攻擊龜山寺的完顏亮營帳。完顏亮起初還以為是宋兵渡江奔襲,忙命令近侍大慶山出帳去召集將士迎戰。這時已經有一枝箭穿入營帳,完顏亮拿起一看,大驚失色說這是我們自己人射的箭。他立即取下弓箭向外沖去,卻被一箭射中後頸而昏倒在地。叛將進帳又一連幾刀將他砍得血肉模糊,並用繩束套上他脖子用力將他勒死,又用大氅裹住屍體焚毀。後來,金世宗完顏雍降封他為「海陵郡王」,謚號為煬帝,葬於大房山鹿門谷諸王的墓地間。臣下上奏說完顏亮罪惡深重,不應封王,也不應葬在諸王墓地。完顏雍又廢他為「海陵庶人」,改葬於墓地西南40里處的平民墳塋。一代梟雄完顏亮,終於化為一撮黃土,但卻迎來了金朝的鼎盛時代。
所以,完顏亮時期金軍戰鬥力已經大大下降(內訌所致),而宋朝的軍隊經過多年戰火的鍛煉戰鬥力大大提升,
⑩ 介紹一下宋高宗
總的復說來,南宋高宗趙構昏庸制無能。
政治上昏庸,加速宋王朝衰敗,卻頗有文采,寫得一手好字,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
歷史上雖貴為南宋開國皇帝,卻臭名昭著,任用投降派秦檜為宰相,冤殺了岳飛
所以對於其評價以壞名居多,
但其文采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