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古風馬鞍山

古風馬鞍山

發布時間:2021-02-18 13:28:55

A. 誰能夠告我李白是什麼人啊!!!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甘肅秦安西北)人,其先祖於隋末戰亂逃至碎葉(今吉而吉斯共和國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於此。李白少年時代就「觀奇書」,「游神仙」,「好劍術」,有多方面的才能和興趣,唐中宗神龍元年(705)舉家遷居四川綿州,曾任翰林供奉。因稱「李翰林」。賀之張譽為「天上謫仙人」,後人又稱「李謫仙」。然而唐玄宗只讓李白待詔翰林,作文學侍從之臣,李白的大志無法實現。李白性格傲岸不,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生活。三年後李白因遭讒毀,自請還山,離開長安。他只能游山訪仙,痛飲狂歌,以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憤。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建立偉業,成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曾應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又以為獲得了建功立業的機會。,詠出「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的豪邁詩句。永王軍隊為唐肅宗消滅後,李白也受牽連入獄,後來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直到六十一歲時,李白還請求從軍入幕,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卻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願,六十二歲時在他的族叔當塗縣(安徽馬鞍山)令的李陽冰家。

李白的詩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陽奮發的典型音調。李白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多次以大鵬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博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長安三年失意而歸,使他激昂的政治熱情,再受到現實的沖撞時,便轉化為懷才不遇的悲憤狂歌,從胸中噴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 赤雞白狗賭梨栗, 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李白還以痛快淋漓的飲酒詩,來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愁。《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與這種豪放奔涌,無所掩抑的感情氣勢相適應,李白的詩歌在藝術手法方面的顯著特點是:想像神奇,變化無端,結構縱橫跳躍,句式長短錯落,形成了雄奇飄逸的風格。《夢游天姥吟留別》: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岩萬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邱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青冥浩盪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而當大夢初醒來,幻境消失,又引出了對人生世事的感慨:「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這種想落天外的特點,大大發展了莊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現手法,也融匯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驚嘆不已的藝術魅力,贏得了一代「詩仙」的贊譽。

李白的詩歌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他的七言古詩(《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詩(《古風》59首); 有句漢魏六朝樂府民歌風味的《長干行》,《子夜吳歌》等,七言絕句(《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等)都成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經享有盛名。他的詩作「集無定卷,家家有之」。為中華詩壇第一人。

李白的詩集見:
http://www.cycnet.com/encyclopedia/literature/ancient/song/li/

B. 能詳細給我講講李白在馬鞍山都發生過什麼歷史事情嗎

李白在馬鞍山地區游蹤遺跡一覽表

牛渚·牛渚磯 在市區西南5公里濱江處 又稱採石磯
姑孰·姑孰溪 在當塗縣城,城外有姑孰溪 姑孰溪又名姑浦、姑溪河
青 山 在當塗縣城東南15公里 又名青林山、謝公山、謝家山
黃山·陵歊台 在當塗縣城北2.5公里 又名黃江山、浮丘山
天門山 在當塗縣西南15公里長江岸邊 又稱東、西梁山
望夫山 在金家莊區前楊橋南 又稱棗子磯、人頭磯
白壁山 在市區西南濱江三峰處 又名石壁山
慈姥山 在市區慈湖鎮西北2.5公里濱江處 又稱慈姥磯、鼓吹山、貓子山
橫山·石門 距當塗縣城東南30公里 又稱橫望山、隱居山
白 山 在當塗縣城東2.5公里姑溪河北岸 又名楚山
龍 山 在當塗縣城南5公里青山河畔 傳為桓溫宴遊之處
靈墟山 在當塗縣城東15公里 傳為丁令威得道飛升之處
丹陽湖 在當塗縣城東39公里 古為丹陽、石臼、固城湖
橫 江 天門山下游轉北橫流之江段 又稱楚江、西江
橫江館 在採石鎮濱江津渡處 又稱採石驛、皇華驛
化城寺 在當塗縣城向化橋西禮暴風驟雨坊內 又名萬壽寺
清風亭 唐在化城寺內,明移建謫仙樓後 現亭為粹然亭改建而成
謝公宅 在當塗青山南小市 為謝 築宅
謝公亭 在青山南麓包子山頂 又稱謝氏山亭
謝公井 在青山小市路南 近謝公宅
謝公池 在青山南麓包子山上 為謝 所築
恆公井 在當塗白 山上 又名飲馬泉,為桓溫所築
姑孰亭 原建姑孰溪彩虹橋上 俗稱姑溪水亭
李白宅 在青山、龍山、採石三處 今尚不能確指

李白在馬鞍山地區所作詩文一覽表:
1 望天門山 開元十三年(725)
2 夜泊牛渚懷古 開元二十七年(739) 一作開元十五年(727)
3 自金陵激流過白壁山玩月達天門寄句容王主簿 天寶七年(748)
4 贈丹陽橫山周處土惟長 天寶九年(750) 一作天寶六年(747)
5 白 辭三首 天寶九年(750) 一作開元十三年(725)
6 題東溪公幽居 天寶元年至九年
7 橫江詞六首 天寶十二年(753) 一作李白放還後
8 夜泊黃山聞殷十四吳吟 天寶十三年(754)
9 當塗趙少炎粉圖山水歌 天寶十四年(755) 一作天寶十二年(753)
10 登黃山陵歊台送族弟溧陽尉濟充泛舟赴華陰 天寶十三年至十四年(754—755)
11 書懷贈南陵常贊府 天寶十三年(754)
12 陪族當塗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風亭 天寶十四年(755) 一作天寶二年(743)
13 贈友人三首 至德元年(756) 一作越中剡溪作
14 酬殷佐明見贈五雲裘歌 天寶十三年(754) 一作上元年間作
15 姑孰十詠:姑孰溪、丹陽湖、謝公宅、陵歊台、桓公井、慈姥竹、望夫山、牛渚磯、靈墟山、天門山 分別作於天寶後期至上元、定應年間(756—762) 從《十詠》中所寫春山、夏蓮、秋澗、凋柳看,並非一時之作
16 獻從叔當塗宰陽冰 上元二年(761) 一作寶應元年(762)
17 春日獨的二首 寶應元年(762) 一作開元二十五年(737
18 江南春懷 寶應元年(762) 一作上元元年(760)
19 下途歸石門舊居 寶應元年(762) 一作天寶十三年(754)
20 覽鏡書懷 寶應元年(762)
21 見野草中有名白頭翁者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22 日出入行 寶應元年(762) 一作天寶六年(744)
23 江上秋懷 寶應元年(762)
24 田園言懷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25 九日龍山飲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26 九月十日即事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27 游謝氏山亭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28 古風其五十九惻惘泣路歧 寶應元年(762) 一作至德二年(757)
29 臨路歌 寶應元年(762)
30 笑歌行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31 悲歌行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32 天門山銘 寶應十三年(754) 一作天寶後
33 化城寺大鍾銘並序 天寶年間 有作天寶二年、六年、七年、十四年者
34 夏日陪司馬武公與群賢宴姑孰亭序 天寶十四年(755)
35 春於姑孰送趙四流炎方序 至德元年(756)
36 當塗李宰君畫贊 寶應元年(762)

C. 李白的人物形象

在盛唐詩人中,李白是時代的驕子,一出現就震驚了詩壇。他氣挾風版雷的詩歌創作,及其天才大權手筆,當時就征服了眾多的讀者,朝野上下,許為奇才,享有崇高的聲譽和地位。

李白的性格既有灑脫不群、追求自由的一面,又有執著、深沉的一面。它的情感中感傷亦如影子一樣與歡樂相隨,詩人與社會的矛盾以及詩人性格自身的原因,使李白一些看似充滿歡樂、飄逸灑脫的詩篇中,夾雜著失望的悵惘、焦慮的痛苦與孤獨的感傷。

(3)古風馬鞍山擴展閱讀:

軼事典故

李白在金陵遇見了崔成甫。兩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懷更加相投。每次遊玩時,都盡情暢游,不計早晚。他們泛舟秦淮河,通宵達旦地唱歌,引得兩岸人家不勝驚異,拍手為他們助興。

兩人由於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詩系在衣服上,每當想念,便吟誦一番。

後世紀念

馬鞍山李白紀念館,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採石磯風景名勝區內,成立於1959年。,紀念館包括太白樓、李白祠、清風亭、太白堂、同風閣、騎鯨軒、仙侶齋、松雲居、疊翠樓、吟香館等展廳和碑廊、沉香園等景點,佔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

D. 用4個字概括李白

詩仙李白

E. 李白的簡介

李白(701—),唐代詩人,被人們稱之為「詩仙」。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隋末其先人流寓中亞的碎葉城(唐代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共和國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20歲到成都,寫過一些描繪錦城的詩,25歲時決定離蜀東游,動創一番事業。由於長期漫遊各地,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其間因吳筠等推薦,天寶初(公元742年)供奉翰林。但政治上不被重視,使其對當時統治集團的腐朽有較深認識。天寶三載(公元744年)在洛陽與杜甫結交。安史之亂中,懷著平亂志願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敗牽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飄泊困苦,卒於當塗。

李白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玄宗統治的盛唐即開元、天寶年間度過的。在李白流傳下來的九百多篇詩中,大部分鮮明的表現了他對封建貴權的輕蔑,對腐朽政治的揭露和對人民疾苦的同情,對祖國壯麗山川的贊美。同時也由於封建統治思想的嚴重影響,李白的不少作品往往流露道家人生如夢、及時行樂和儒家「窮則獨善其身」的消極情緒。

李白是我國唐代與杜甫並稱的偉大詩人,其詩作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歌、神話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

F. 李白與馬鞍山

李白在馬鞍山地區游蹤遺跡一覽表

牛渚·牛渚磯 在市區西南公里濱江處 又稱採石磯
姑孰·姑孰溪 在當塗縣城,城外有姑孰溪 姑孰溪又名姑浦、姑溪河
青 山 在當塗縣城東南15公里 又名青林山、謝公山、謝家山
黃山·陵歊台 在當塗縣城北2.5公里 又名黃江山、浮丘山
天門山 在當塗縣西南15公里長江岸邊 又稱東、西梁山
望夫山 在金家莊區前楊橋南 又稱棗子磯、人頭磯
白壁山 在市區西南濱江三峰處 又名石壁山
慈姥山 在市區慈湖鎮西北2.5公里濱江處 又稱慈姥磯、鼓吹山、貓子山
橫山·石門 距當塗縣城東南30公里 又稱橫望山、隱居山
白 山 在當塗縣城東2.5公里姑溪河北岸 又名楚山
龍 山 在當塗縣城南5公里青山河畔 傳為桓溫宴遊之處
靈墟山 在當塗縣城東15公里 傳為丁令威得道飛升之處
丹陽湖 在當塗縣城東39公里 古為丹陽、石臼、固城湖
橫 江 天門山下游轉北橫流之江段 又稱楚江、西江
橫江館 在採石鎮濱江津渡處 又稱採石驛、皇華驛
化城寺 在當塗縣城向化橋西禮暴風驟雨坊內 又名萬壽寺
清風亭 唐在化城寺內,明移建謫仙樓後 現亭為粹然亭改建而成
謝公宅 在當塗青山南小市 為謝 築宅
謝公亭 在青山南麓包子山頂 又稱謝氏山亭
謝公井 在青山小市路南 近謝公宅
謝公池 在青山南麓包子山上 為謝 所築
恆公井 在當塗白 山上 又名飲馬泉,為桓溫所築
姑孰亭 原建姑孰溪彩虹橋上 俗稱姑溪水亭
李白宅 在青山、龍山、採石三處 今尚不能確指

李白在馬鞍山地區所作詩文一覽表:
1 望天門山 開元十三年(725)
2 夜泊牛渚懷古 開元二十七年(739) 一作開元十五年(727)
3 自金陵激流過白壁山玩月達天門寄句容王主簿 天寶七年(748)
4 贈丹陽橫山周處土惟長 天寶九年(750) 一作天寶六年(747)
5 白 辭三首 天寶九年(750) 一作開元十三年(725)
6 題東溪公幽居 天寶元年至九年
7 橫江詞六首 天寶十二年(753) 一作李白放還後
8 夜泊黃山聞殷十四吳吟 天寶十三年(754)
9 當塗趙少炎粉圖山水歌 天寶十四年(755) 一作天寶十二年(753)
10 登黃山陵歊台送族弟溧陽尉濟充泛舟赴華陰 天寶十三年至十四年(754—755)
11 書懷贈南陵常贊府 天寶十三年(754)
12 陪族當塗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風亭 天寶十四年(755) 一作天寶二年(743)
13 贈友人三首 至德元年(756) 一作越中剡溪作
14 酬殷佐明見贈五雲裘歌 天寶十三年(754) 一作上元年間作
15 姑孰十詠:姑孰溪、丹陽湖、謝公宅、陵歊台、桓公井、慈姥竹、望夫山、牛渚磯、靈墟山、天門山 分別作於天寶後期至上元、定應年間(756—762) 從《十詠》中所寫春山、夏蓮、秋澗、凋柳看,並非一時之作
16 獻從叔當塗宰陽冰 上元二年(761) 一作寶應元年(762)
17 春日獨的二首 寶應元年(762) 一作開元二十五年(737
18 江南春懷 寶應元年(762) 一作上元元年(760)
19 下途歸石門舊居 寶應元年(762) 一作天寶十三年(754)
20 覽鏡書懷 寶應元年(762)
21 見野草中有名白頭翁者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22 日出入行 寶應元年(762) 一作天寶六年(744)
23 江上秋懷 寶應元年(762)
24 田園言懷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25 九日龍山飲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26 九月十日即事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27 游謝氏山亭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28 古風其五十九惻惘泣路歧 寶應元年(762) 一作至德二年(757)
29 臨路歌 寶應元年(762)
30 笑歌行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31 悲歌行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32 天門山銘 寶應十三年(754) 一作天寶後
33 化城寺大鍾銘並序 天寶年間 有作天寶二年、六年、七年、十四年者
34 夏日陪司馬武公與群賢宴姑孰亭序 天寶十四年(755)
35 春於姑孰送趙四流炎方序 至德元年(756)
36 當塗李宰君畫贊 寶應元年(762)

G. 馬鞍山的名人算不算李白

沾點邊吧,至少,李白到過馬鞍山很多地方,也留下了不少詩篇。

附:李白在馬鞍山地區游蹤遺跡一覽表

牛渚·牛渚磯 在市區西南5公里濱江處 又稱採石磯
姑孰·姑孰溪 在當塗縣城,城外有姑孰溪 姑孰溪又名姑浦、姑溪河
青 山 在當塗縣城東南15公里 又名青林山、謝公山、謝家山
黃山·陵歊台 在當塗縣城北2.5公里 又名黃江山、浮丘山
天門山 在當塗縣西南15公里長江岸邊 又稱東、西梁山
望夫山 在金家莊區前楊橋南 又稱棗子磯、人頭磯
白壁山 在市區西南濱江三峰處 又名石壁山
慈姥山 在市區慈湖鎮西北2.5公里濱江處 又稱慈姥磯、鼓吹山、貓子山
橫山·石門 距當塗縣城東南30公里 又稱橫望山、隱居山
白 山 在當塗縣城東2.5公里姑溪河北岸 又名楚山
龍 山 在當塗縣城南5公里青山河畔 傳為桓溫宴遊之處
靈墟山 在當塗縣城東15公里 傳為丁令威得道飛升之處
丹陽湖 在當塗縣城東39公里 古為丹陽、石臼、固城湖
橫 江 天門山下游轉北橫流之江段 又稱楚江、西江
橫江館 在採石鎮濱江津渡處 又稱採石驛、皇華驛
化城寺 在當塗縣城向化橋西禮暴風驟雨坊內 又名萬壽寺
清風亭 唐在化城寺內,明移建謫仙樓後 現亭為粹然亭改建而成
謝公宅 在當塗青山南小市 為謝 築宅
謝公亭 在青山南麓包子山頂 又稱謝氏山亭
謝公井 在青山小市路南 近謝公宅
謝公池 在青山南麓包子山上 為謝 所築
恆公井 在當塗白 山上 又名飲馬泉,為桓溫所築
姑孰亭 原建姑孰溪彩虹橋上 俗稱姑溪水亭
李白宅 在青山、龍山、採石三處 今尚不能確指

李白在馬鞍山地區所作詩文一覽表:
1 望天門山 開元十三年(725)
2 夜泊牛渚懷古 開元二十七年(739) 一作開元十五年(727)
3 自金陵激流過白壁山玩月達天門寄句容王主簿 天寶七年(748)
4 贈丹陽橫山周處土惟長 天寶九年(750) 一作天寶六年(747)
5 白 辭三首 天寶九年(750) 一作開元十三年(725)
6 題東溪公幽居 天寶元年至九年
7 橫江詞六首 天寶十二年(753) 一作李白放還後
8 夜泊黃山聞殷十四吳吟 天寶十三年(754)
9 當塗趙少炎粉圖山水歌 天寶十四年(755) 一作天寶十二年(753)
10 登黃山陵歊台送族弟溧陽尉濟充泛舟赴華陰 天寶十三年至十四年(754—755)
11 書懷贈南陵常贊府 天寶十三年(754)
12 陪族當塗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風亭 天寶十四年(755) 一作天寶二年(743)
13 贈友人三首 至德元年(756) 一作越中剡溪作
14 酬殷佐明見贈五雲裘歌 天寶十三年(754) 一作上元年間作
15 姑孰十詠:姑孰溪、丹陽湖、謝公宅、陵歊台、桓公井、慈姥竹、望夫山、牛渚磯、靈墟山、天門山 分別作於天寶後期至上元、定應年間(756—762) 從《十詠》中所寫春山、夏蓮、秋澗、凋柳看,並非一時之作
16 獻從叔當塗宰陽冰 上元二年(761) 一作寶應元年(762)
17 春日獨的二首 寶應元年(762) 一作開元二十五年(737
18 江南春懷 寶應元年(762) 一作上元元年(760)
19 下途歸石門舊居 寶應元年(762) 一作天寶十三年(754)
20 覽鏡書懷 寶應元年(762)
21 見野草中有名白頭翁者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22 日出入行 寶應元年(762) 一作天寶六年(744)
23 江上秋懷 寶應元年(762)
24 田園言懷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25 九日龍山飲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26 九月十日即事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27 游謝氏山亭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28 古風其五十九惻惘泣路歧 寶應元年(762) 一作至德二年(757)
29 臨路歌 寶應元年(762)
30 笑歌行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31 悲歌行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32 天門山銘 寶應十三年(754) 一作天寶後
33 化城寺大鍾銘並序 天寶年間 有作天寶二年、六年、七年、十四年者
34 夏日陪司馬武公與群賢宴姑孰亭序 天寶十四年(755)
35 春於姑孰送趙四流炎方序 至德元年(756)
36 當塗李宰君畫贊 寶應元年(762)

H. 李白……

我這個是復最詳制細的:

http://www.chinali.com/

中國李白網,請提問者去看看吧。

I. 李白寫的都是什麼詩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 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庄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作品
710年
唐睿宗景雲元年
10歲。讀諸子百家,通詩書。「余小時,大人令誦《子虛賦》,私心慕之」(《秋於敬亭送從侄卷游廬山序》)。
715年
唐玄宗開元三年
15歲。觀奇書,學劍術,好神仙。作《明堂賦》、《擬恨賦》。
718年
開元六年
18歲。隱居大匡山,往來旁郡。從趙蕤學縱橫術。《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約作於此年。
720年
開元八年
20歲。《大獵賦》初稿疑作於是年。
721年
開元九年
21歲。在成都瞻仰司馬相如琴台、揚雄故宅。此後幾年游歷蜀中各地。作《登錦城散花樓》。
724年
開元十二年
24歲。辭親遠游。有《別匡山》詩。游峨眉山,寫有《登峨眉山》、《峨眉山月歌》。出三峽,至江陵,遇司馬承禎,作《大鵬遇希有鳥賦》,還寫有《渡荊門送別》、《秋下荊門》等詩。
725年
開元十三年
25歲。游洞庭,南窮蒼梧。寫有《江上望皖公山》、《望天門山》、《金陵城西月下吟》、《楊叛兒》、《長干行》等詩。
726年
開元十四年
26歲。春,自金陵至廣陵,又東南遊蘇州、杭州、越州、台州,東涉溟海。然後回舟北上,復至揚州,散金三十萬。卧病。寫有《金陵酒肆留別》、《夜下征虜亭》、《蘇台覽古》、《烏棲曲》、《越中覽古》、《淮南卧病書懷寄蜀中趙征君蕤》、《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等詩。在九華山題刻「金沙泉」三字。
727年
開元十五年
27歲。沿江西上,觀雲夢,寓安州北壽山。北游汝海、襄州,結識孟浩然。回安陸,沖撞李長史車馬。與元丹丘一起受安州都督馬正會和李京之長史接見。與故相許圉師的孫女結婚。寫有《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上安州李長史書》等。
728年
開元十六年
28歲。春至江夏,改葬吳指南。暮春,送孟浩然之廣陵。回安陸,寓居白兆山。寫有《早春於江夏送蔡十還家雲夢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江夏行》等詩。
730年
開元十八年
30歲。隱於安陸白兆山,有《安陸白兆山桃花岩寄劉侍御綰》、《山中間答》詩。遭受謗毀,有《上安州裴長史書》,要求雪謗。寓居終南山玉真公主別館。寫有《酬崔五郎中》、《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尉張卿二首》、《烏夜啼》等。李白因元丹丘推薦,欲上終南山結交玉真公主,未果。
731年
開元十九年
31歲。下終南山。有《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詩。寫有《古風》(大車揚飛上)。西遊邠州,有《贈裴十四》、《登新平樓》、《贈新平少年》等詩。
732年
開元二十年
32歲。春遊坊州,有《春歸終南山松龍舊隱》詩。友人元丹丘寄書問候,作《以詩代書答元丹丘》詩。在長安窮途失路,作《行路難三首》(其一、其二)。送友人入蜀,作《蜀道難》,寄寓功業難求之意。五月,離長安,由黃河東下樑園,作《梁園吟》。期間,李白二上終南山,欲結識玉真公主。
733年
開元二十一年
33歲。應元丹丘邀請,赴嵩山隱居。有《題元丹丘穎陽山居》、《元丹三歌》、《秋夜宿龍門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國瑩上人從弟幼成令問》、《冬夜宿龍門覺起言志》、《梁甫吟》等詩。
734年
開元二十二年
34歲。春在洛陽,寫有《古風》其十八(天津三月時)、《春夜洛城聞笛》。過襄陽,拜見荊州長史韓朝宗。寫有《與韓荊州書》。秋至江夏,有《江夏別宋之悌》等詩。
735年
開元二十三年
35歲。五月與元演越太行游太原,並曾北游雁門關。寫有《太原早秋》詩及《秋日於太原南柵餞陽曲王贊公賈少公石艾尹少公應舉赴上都序》等。期間,曾在北嶽恆山題「壯觀」二字。
736年
開元二十四年
36歲。春由太原經洛陽口安陸。岑勛千里尋訪李白至嵩山,元丹丘請李白再至嵩山相會。寫有《酬岑勛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著名樂府詩《將進酒》有「岑夫子,丹丘生」語,當作於此時。
737年
開元二十五年
37歲。閑居安陸。《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或作於此年。
738年
開元二十六年
38歲。游襄陽,有《贈孟浩然》詩。至穎陽元丹丘山居,旋別,有《穎陽別元丹丘之淮陽》。至陳州、宋城、下邳、淮陰、楚州,寫有《送侯十一》、《淮陰書懷寄王宋城》、《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等詩。
739年
開元二十七年
39歲。春在楚州安宜,有《贈徐安宜》、《白田馬上聞鶯》等詩,重遊揚州、蘇州、杭州,《見京兆韋參軍量移東陽二首》:「潮水還歸海,流人卻到吳。」有《與從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秋至巴陵,遇王昌齡。昌齡有《巴陵送李十二》詩。
740年
開元二十八年
40歲。許夫人約卒於上年或是年。李白帶子女離安陸至東魯。寫有《五月東魯行答漢上翁》詩等。與韓准、裴政、孔巢父、張叔明、陶沔等隱於徂徠山,酣歌縱酒,時號「竹溪六逸」,寫有《送韓准、裴政、孔巢父還山》等詩。
741年
開元二十九年
41歲。居東魯,游東魯各地。
742年
天寶元年
42歲。四、五月間,游泰山,有《游泰山六首》。這一年,元丹丘將李白多年前撰寫的《玉真仙人詞》呈給玉真公主,成功地將李白推薦給了玉真公主。秋,李白自南陵奉詔入京,有《南陵別兒童入京》詩。玄宗召見於金鑾殿,命待詔翰林。冬,侍從溫泉宮。寫有《侍從游宿溫泉宮作》、《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溫泉侍從歸逢故人》等詩。
743年
天寶二年
43歲。待詔翰林,草《和番書》或《出師詔》,醉寫《清平調》《宮中行樂詞》,自以為升遷有望,有《金門答蘇秀才》詩。秋,遭讒見疏,遂有歸隱之念。有《玉壺吟》、《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等詩。
744年
天寶三年
44歲。正月,賀知章請度為道士還鄉,李白有《送賀賓客歸越》詩。三月,上疏請還山,玄宗賜金放還。寫有《出金門後書懷留別翰林諸公》、《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等詩。秋,在梁宋間會見杜甫、高適,暢游梁宋,縱獵孟諸。冬,從高如貴道士受道籙於齊州紫極宮。寫有《秋獵孟諸夜歸置酒單父東樓觀妓》、《奉餞高尊師如貴道士傳道籙畢歸北海》等詩。
745年
天寶四年
四十五歲。春,與杜甫同游東魯,寫有《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詩。
746年
天寶五年
46歲。卧病東魯。秋,懷念杜甫,寫有《沙丘城下寄杜甫》詩。復思游越,告別東魯諸公,寫有《夢游天姥吟留別》。
747年
天寶六年
47歲。至越中,吊賀知章,寫有《對酒憶賀監二首並序》、《重憶一首》。返舟至金陵。
748年
天寶七年
48歲。在金陵,與崔成甫相遇,寫有《酬崔侍御》、《玩月金陵城西孫楚酒樓達曙歌吹日晚乘醉著紫綺裘烏紗巾與酒客數人棹歌秦淮往石頭訪崔四侍御》等詩。游揚州江陽縣、廬江、舒州等地,寫有《敘舊贈江陽宰陸調》、《寄上吳王三首》等詩。期間,隱居舒州皖水之濱,寫有《避地司空原言懷》、《瀑布》等六首詩,並題刻於二祖寺石壁上。
749年
天寶八年
49歲。在金陵,懷念子女,寫有《寄東魯二稚子》、《送蕭三十一之魯中兼問稚子伯禽》、《靜夜思》等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約作於是年暮春。冬,寫有《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
750年
天寶九年
50歲。歸魯郡,寫有《任城縣廳壁記》、《崇明寺佛頂尊勝陀羅尼幢頌井序》。秋,訪元丹丘石門幽居,寫有《尋高鳳石門山中元丹丘》、《秋日煉葯院鑷白發贈元六兄林宗》等詩。
751年
天寶十年
51歲。在梁苑,與宗楚客孫女結婚當在是年或此前。寫有《虞城縣令李公去思頌碑》。冬,離梁苑北上幽州,寫有《留別於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詩。
752年
天寶十一年
52歲。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寫有《登邯鄲洪波台置酒觀發兵》、《贈臨洺縣令皓弟》、《贈清漳明府侄聿》等詩。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有《行行且游獵篇》、《幽州胡馬客歌》等。後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台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寫有《北風行》、《遠別離》等詩。
753年
天寶十二年
53歲。南下過魏州貴鄉,縣令韋良宰盛情招持。又西北游汾州,寫有《魏郡別蘇明府因北游》詩。回到梁園。又從梁園經曹南南下宣城。寫有《留別曹南群官至江南》、《自梁國至敬亭山見會公談陵陽山水》、《獨坐敬亭山》、《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陪侍御叔華登樓歌》等詩。
754年
天寶十三年
54歲。春遊金陵,有《春日陪楊江寧及諸官宴北湖感古作》等詩。五月至揚州,與魏萬相遇,同返金陵,盡出詩文,請魏萬編集。寫有《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詩。聞晁衡回國途中遇難,寫有《哭晁卿衡》詩。秋冬,游秋浦、涇縣,寫有《秋浦歌十七首》、《贈汪倫》等詩。
755年
天寶十四年
55歲。游皖南。回到宣城。與宣城太守趙悅交遊,寫有《贈宣城趙太守悅》、《為趙宣城與楊右相書》、《趙公西候新亭頌》。反對楊國忠發動的兩次征南詔之戰,寫有《書懷贈南陵常贊府》等,冬,北上樑國。適逢安祿山陷陳留、洛陽,李白攜宗夫人自梁園經洛陽西上華山。
756年
天寶十五年、唐肅宗至德元載(七月,肅宗即位靈武,改元至德)
56歲。從華山南下宣城,寫有《奔亡道中五首》。過當塗,寫有《春於姑熟送趙四流炎方序》。抵宣城,又往越中,寫有《經亂後將避地剡中留贈崔宣城》詩。過溧陽,寫有《扶風豪士歌》、《猛虎行》、《溧陽瀨水貞義女碑銘》。至杭州,寫有《感時留別從記徐王延年從弟延陵》詩。秋,與宗夫人隱於廬山屏風疊,有《贈王判官時余隱居廬山屏風疊》。冬,永王璘水軍至尋陽,三次遣使聘請,李白下山入幕。寫有《贈韋秘書子春二首》、《別內赴征三首》等詩。
757年
至德二年
57歲。在永王璘水軍幕,隨軍東下。寫有《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永王東巡歌》詩。二月,永王兵敗,李白自丹陽郡南奔,有《南奔書懷》詩。被系潯陽獄,寫有《獄中上崔相渙》、《上崔相百憂章》、《萬憤詞投魏郎中》、《尋陽非所寄內》等詩。宗夫人奔走營救,經宋若思與崔渙為之清雪。出獄,入宋若思幕。寫有《中丞宋公以吳兵三千赴河南軍次尋陽脫余之囚參謀幕府因贈之》詩、《為宋中丞自薦表》等。旋卧病宿松,有《贈張相鎬二首》,及《贈閭丘宿松》。在宿松鯉魚山上題刻「聰明泉」三字。歲末,被判長流夜郎。
758年
乾元元年
58歲。在流放途中。自尋陽啟程,宗夫人弟宗璟送別,寫有《竄夜郎於烏江留別宗十六憬》詩。至江夏、約州,寫有《流夜郎題葵葉》、《流夜郎至江夏陪長史叔及薛明府宴興德寺南閣》、《泛沔州城南郎官湖》等詩。至洞庭,遇郄昂被貶,寫有《送郄昂謫巴中》詩。入三峽,寫有《上三峽》詩等。
759年
乾元二年
59歲。至白帝城遇赦,立即返舟東下江陵,寫有《早發白帝城》。在江夏停留很久,寫有《江夏贈韋南陵冰》、《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等詩。秋至岳州,遇賈至、李曄被貶,同游洞庭,寫有《巴陵贈賈舍人》、《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等詩。獲悉崔成甫已卒,寫《澤畔吟序》。聞襄州叛將張嘉延襲破荊州,寫有《荊州賊亂臨洞庭言懷作》、《九日登巴陵旨酒望洞庭水軍》等詩。至零陵,有《贈盧司戶》詩。
760年
上元元年
60歲。自零陵返江夏,有《早春寄王漢陽》、《江夏送倩公歸漢東序》等詩文。下尋陽,上廬山,有《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詩。赴豫章,有《下尋陽城泛彭蠡寄黃判官》、《對酒醉題屈突明府廳》、《豫章行》等詩。
761年
上元二年
61歲。暮春,送宗夫人上廬山,有《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東下重遊皖南。有《宿五松山下荀媼家》等詩,來往於金陵、宣城間,有《餞李副使藏用移軍廣陵序》、《宣城送劉副使入秦》詩。欲投李光弼軍未果,寫有《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懦夫請纓,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還,留別金陵崔侍御》。至當塗依族叔李陽冰。寫有《獻從叔當塗宰陽冰》詩。
762年
寶應元年
62歲。在當塗養病,有《夏日陪司馬武公與群賢宴姑熟亭序》、《天門山銘》,及《姑孰十詠》、《九月龍山飲》、《九月十日即事》詩。冬,病重,「枕上授簡」,將詩文交李陽冰編集。十一月,賦《臨終歌》而卒。葬今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龍山。

閱讀全文

與古風馬鞍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
武漢圓通快遞投訴電話 瀏覽:33
馬鞍山到開原 瀏覽:797
版權標記放在哪裡 瀏覽:441
創造與魔法陪配方 瀏覽:724
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感悟 瀏覽:944
定融債權轉讓 瀏覽:41
安徽二手塔吊轉讓信息 瀏覽:413
土地買賣使用權協議 瀏覽:543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知識競賽 瀏覽:484
戶照的有效期 瀏覽: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