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談談對財富分配的理解。詳細點
財富是上天給你責任與職責,不是拿給你想受的,因為能力越大責任越重,要知道付出與奉獻。
Ⅱ 財富是如何創造的
財富是這樣創造的:威廉·配第曾經指出:「勞動是財富之母,土地是財富之父」,馬克思也曾經在《資本論》和《哥達綱領批判》等文獻中多次指出勞動並非一切財富的唯一源泉。現實的常識告訴我們僅僅有勞動者而沒有資本、土地等其他生產要素的參與,是不可能創造價值和財富的,在生產過程中三者缺一不可(應該注意這並不意味著資本、土地也創造價值)。對此馬克思曾經論述到:「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麼也不能創造。它是工人用來實現自己的勞動,在其中展開勞動活動,由其中生產出和藉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原材料。」
財富是指有足夠的錢和時間,使你做你所想做的事情。
你想,擁有上百億資產的比爾·蓋茨在微軟工作,是因為他只能如此,還是出於自願?我想,這樣說會比較保險:比爾·蓋茨已經擁有足夠的錢和時間在做他想做的事情,因為他已經擁有真正的財富,而不單單是收入。簡而言之,真正的財富就是自由。
財富意味著選擇自由
切克·芬尼與比爾·蓋茨屬於同樣富有的人。作為一個世界各地數百個機場免稅店的創辦人,芬尼擁有數十億財富。在1984年,芬尼把35億美元財富的99.5%捐給了慈善機構。今天,他繼續在世界各地把金錢捐給有意義的事業。
比爾·蓋茨和切克·芬尼都明白,真正的財富意味著擁有完全的自由去選擇如何花費你的時間和金錢。蓋茨選擇把時間用在創造更多財富上,而芬尼選擇把財富捐獻出去。兩個截然不同的選擇的共同之處,是都擁有真正的財富。
大多數人以為,真正的財富是擁有足夠的錢來買東西。但明智的人明白真正的財富與其說是買更多的東西,不如說是有更多的時間做你想做的事情。
所謂的財富就是愛,一個人沒有了愛,有再多財富也是沒用的!
所以我會把十元錢全部拿出來捐給災區,在災區那裡十元錢就可以讓兩個快死的人重新回到世界,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人生價值可以用其所創造的社會財富來衡量
:「價值」是一個社會實踐的概念,它產生於人們的需要之中。一個東西是否有價值,就看它能否滿足人們的社會需要和社會成員對它評價如何。人們對那些能滿足它們需要的東西給予肯定的評價,反之便給以否定的評價。正如馬克思所說: 「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這種關系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外界物對人們需要滿足,二是人們對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評價。
人既然是現實中的人,一刻也離不開社會,他的價值就應該體現在他與社會發生關系的過程中。歷史和現實郡說明,一個人的尊嚴地位,意義,榮譽,是同他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只有那些為社會,為人民幸福付出辛勤勞動的人,才會在人民中獲得崇高的價值。
每個人能力有大有小,職位有高有低,但只要盡自己的力量發光發熱,只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工作,同樣可以作出巨大貢獻。戰斗在老山前線的將士們,以「虧了我一個,幸福十億人」作為他們的價值觀,他們深知「沒有奉獻便沒有幸福」, 「沒有軍人的犧牲,不會有一輪明月下的萬家燈火,不會有億萬人民的合家歡聚。」因此,當祖國和人民需要自己獻身時,他們表現得何等從容鎮靜。一切鼓吹「人的本質都是自私」的人,一切爭名逐利,不惜踐踏他人幸福和生命的人,將在這種無私的價值觀面前無地自容。這就是我國社會中大多數人的人生價值觀念。
當前,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人們的價值觀念必然要受到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制約。而且根據馬克思主義關於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互關系的原理,社會主義的人生價值觀念必然要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相適應。這對於反映封建主義特權思想的人生價值觀念,資本主義金錢至上的人生價值觀念,以及小資產階級的平均主義的人生價值觀念,都是一種否定。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要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堅持等價交換原則,要求保護競爭,促進聯合,要求貫徹物質利益原則,維護個人的正當利益。與此相適應的人生價值觀念,就必然要沖擊封建特權、拜金主義和平均主義,要求承認個人的差別,承認貢獻的大小,承認社會滿足個人需要的程度不同。但是,人生價值概念雖然來源於一般商品價值概念,但又不完全等同於商品的價值概念,不能簡單地把商品交換原則普遍運用於人生的價值評價,尤其不能以等價交換原則限制和否定人們為社會的無私奉獻。因為人生價值概念具有一般商品價值所沒有的一些重要特徵。
第一,人生的價值是在改造自然界,改造社會和改造入自身的實踐中實現的。一般說來,每個人都有價值,因為每個正常的人都具有一定的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和改造自身的能力。因為人有覺醒的自我意識,在勞動中,人積極地調整著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矛盾,使之適應人們生活的需要,同時創造著自己的生括,並且在改造客觀世界中改造自己。只有這樣,人類才能存在和發展。世界上一切物質形態的價值物都是人創造的,都是人類繼續發展的基礎,也是人生價值的具體表現。每個人的價值都是在為社會創造的價值中實現的,所以社會主義首先強調人民的價值,只有在人民的價值中才談得到每個個人的價值。這是人生價值的第一個特徵。
第二,人生的價值體現在人的一系列的現實的行為活動中。人的行為活動都是經過目標選擇,是有一定目的的意志所向活動。換句話說,行為背後總是有一定價值目標支配著。所謂價值目標,就是指在利益的支配、影響、制約下,人們對現實的客體條件具有的一定的目的性,從而成為人們活動的指導力量。當人們對利益、需要的理解是正確的,那他的價值目標的選擇也就是正確的,價值目標是正確的,人的行為活動才會是自覺的和自由的。這種價值目標的選擇和以利益為基礎的社會實踐活動的統一,是人生價值的第二個特徵。
第三,人既是價值物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物的享受者,消費 者每個人在其創造價值物之前,都是價值物的消費者,享受者。在成為創造者之後,他繼續是消費者,享受者。因為人的生命在和延續需要一定量的生活資料,耗費一定量的價值物。人類一切創造活動,都是為了人類自身的需要和發展,創造價值物是為了消費和享受價值物。因此,人是目的,又是手段,人的價值是目的和手段的統一,是需要和創造的統一,是勞動和享受的統一。這是人生價值的第三個特徵。這些特徵決定了人生價值特有的評價標准。
1. 衡量人生價值的客觀標準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貢任和貢獻
在衡量人生價值的標准或尺度上,不同時代,不同階級的觀點是不同的。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把等級,門第作為衡量人的價值標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產階級把對錢財的佔有作為衡量人的價值標准。在我們的現實社會中,仍有人把地位,權勢,金錢作為人的價值標准,究竟什麼是人的價值標准呢?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在個人和社會的關繫上,人的價值包括兩個方面,即: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尤其必須著重指出的是,我們決不能只從社會給個人這方面來談人的價值。因為社會要能夠提供實現每個成員的人的價值的條件,首先就需要把它們創造出來。所以,評價一個人的價值,不僅在於它的存在和需要是否從社會,從他人那裡得到承認和滿足,更重要的是在於他為社會,為他人盡了什麼責任,作了什麼貢獻。社會主義的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共產主義的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都是從這兩個方面的結合來規定個人和社會的關系的,而且都把為社會,為他人盡其所能放在首位。馬克思主義所理解的人的價值,應該從倫理角度反映這種關系。所以從共產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看來,人的價值首先在於為共產主義事業,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作出貢獻,在我國,在今天,首先就是為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貢獻。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完整的科學的概括。它既反映了個人和社會的本質關系,又反映了大多數人的價值觀念,不僅能為少數進分子所理解,而且也能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2.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也是人生價值評價的重要標准
人類社會的文明,是由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方面構成的,人類社會的發展同樣需要人們在這兩個方面作出貢獻。 因此,社會對個人的價值評價也是從這兩個方面衡量的。在社會主義社會,衡量一個人的價值,不僅要看他對社會物質文明建設方面的貢獻,而且要看他對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貢獻。人們創造的物質財富是可以計量的,而精神財富卻很難用數字加以計量,因此往往容易被忽視。正象愛因斯坦說的那樣:「現在這代人往往注意我們這些人發明了什麼,有哪些著作,實際上我們這些人的道德行為對世界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來講更大。
我們既要重視物質產品的價值,而且也要重視精神產品的價值。在精神方面,不僅要重視論文,論著的意義,更要重視人們優秀品質的意義。李大釗、魯迅、劉胡蘭,江姐以及千千萬萬為革命獻身的英雄人物,他們的崇高思想品德和獻身精神至今仍是培養青少年的寶貴精神財富。雷鋒的共產主義精神同樣具有很高的價值,他的精神培育了千百萬青少年,培育了八十年代的大學生張華。張華為救老農而犧牲自己年輕寶貴的生命,這不是人生價值的「毀滅」,恰恰相反,乃是人生價值的最大體現,使他的生命得以無限地延續。
把個人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貢獻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標准之一,這是社會主義人生價值觀的一個重要特點,它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很深遠的意義。
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也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既體現為物質形式的工資,獎金等,又體現為各種政治榮譽。這種形式適應了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步發展。
3. 地位,權力,錢財、知識和職業,都不能作為社會主義社會評價人生價值的標准
有的人認為:誰的地位高,權力大,誰的價值就大。這是剝削階級的傳統觀念,也是對黨和政府的某些機構中還程度不同地存在著的官僚主義、以權謀私等腐敗現象的消極反映。但它不能作為社會主義社會評價人生價值的標准。
在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了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確立了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這就從根本上鏟除了以地位,權力作為人生價值標準的基礎。幹部的地位和權力都是人民給的, 人民是主人,幹部是公僕。一般說來,地位越高,權力越大,應該對社和人民負有的責任越大,為社會創造的價值越大,社會也會給他較多的滿足和較大的尊重。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人的貢獻往往同其權力和地位不一致。有些地位高,權力大的人,顛倒了公僕與主人的關系,不是盡力為社會作貢獻和盡責任,相反,卻以權謀私,損害社會,做人民的主人,要人民做他們的公僕。而許多人在平凡的崗位上卻對社會盡職盡責,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為社會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因此,以地位、權力作為人生價值標准,不能准確地反映客觀實際,不利於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不利於社會的發展。所以,社會主義社會決不能把地位和權力作為人生價值標准。
社會主義社會,也不能以錢財作為人生價值標准。思格斯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 「金錢確定人的價值:這個人值一萬英磅,就是說,他擁有這樣一筆錢。誰有錢,誰就『值得尊敬』,就屬於『上等人』,就『有勢力』,而且在他那個圈子裡在各方面都是領頭的。但是,金錢,財產佔有的多少,既不能證明人的才能的大小,也不能證明德行的好壞,更不能證明一個人是否為人類社會的進步事業作出貢獻。相反,那些以權謀私,經濟犯罪者卻正是通過損害他人,損害社會,謀取大量錢財。如果以錢財作為人生的價值標准,這些人也變成最有價值的人了。可見,以錢財作為評價人生價值的標准必然導致人們的貪婪和道德的敗壞。
知識也不能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標准。『知識越多越反動」,這是禍國殃民的「四人幫」毀滅人類文明,打擊、陷害、鎮壓知識分子的一大惡棒,是必須徹底批判和否定的。但是也不能認為,知識越多就一定貢獻越大。因為知識對於創造知識的人們來說是他們的人生價值,但佔有知識本身,並不等於人生價值。知識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要條件和手段,對於實現人生價值有重要作用,但只有把知識運用於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對社會,對人民作出了貢獻,知識才能轉化為價值。如果不把知識用之於社會,付諸為人民服務,擁有的知識再多也是毫無價值的。正如薩迪所說:「有知識的人不實踐,等於一隻蜜蜂不釀蜜。」而在階級社會里,掌握知識的人還有二個為誰服務的問題。同樣一種知識,可以用來為生產服務,造福於人類,也可能用以為侵略戰爭服務,給人類帶來災難。因此,也不能以知識作為評價人生價值的標准,而只能把用知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的貢獻作為人生價值的標准。
社會主義社會,也不能以職業作為評價人生價值的標准。職業是由社會分工決定的,各種職業的同時存在,才使得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得以和諧發展。缺少任何卜種職業,都會影響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如果以職業作為人生價值標准,就會造成社會各部門生產的失調,人們生活的不和諧,人們之間的不團結。在現實生活中,還存在著以職業評價人生價值的現象,如輕視或看不起那些從事服務行業(服務員、售票員、清潔工、護士、炊事員等)的人們,這是剝削階級思想和舊的傳統觀念的影響。
Ⅲ 財富的本質是創造與分配
經濟成為我們進行社會生活活動的杠桿,我們衣食住行的生存和自我的發展離不開錢,但我們要正確認識財富的本質,它不是分配而是創造。
我們在評估商品價值時候,同時要看它的使用價值。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花費了必要勞動時間而使用價值不大的商品它的社會價值會大打折扣。我們的單位需要的是有社會實用價值的人才,它需要的人才首先能夠為他創造價值,只有為單位創造價值也才能為你自己帶來收益,你自己所得的收益就在於你在這個平台上為這個集體創造的價值。
社會財富的分配本身是有規律的。它總是二八分配:20%的人擁有80%的財富,80%的人擁有20%的財富。如果我們按人均把財富重新拉平,過一定時間後它還會出現以上的二八現象。這種二八現象必須在自由商品經濟的前提下,階級斗爭或行政干預能使社會財富公平均等,但社會財富的本質最終不是分配而是創造。高度的社會文明應該是:不刻意改變社會分配規律,殺富濟貧,平均分配;而要提供寬松的自由商品環境,激發富人創造激情,鼓勵中產階層積極創業,提高窮人職業素質,讓更多的富人通過各種方式幫助窮人。
就微觀而言,不同的個人因環境性格習慣觀念的不同,也造成了不同的人生境況。
我們南通有一個人摸彩中了500萬元,很多人都認為他這輩子不用愁了,可幾年後,他不僅把這500萬花消掉,又做起了「負」翁。同樣一粒麥子,有的人沒有把它保管好霉爛了,使它失去了自身的價值;有的人把它吃掉了,實現了它自身的價值;有的人把它當作來年的種子,創造了新的價值。分配給予並不一定能實現財富的增值,社會財富的增值是要靠創造。
當然財富的創造不能單單理解為生產製造,它還包括知識產權的創新、商業經營模式、各種形式的投資等等。
Ⅳ 財富的創造和分配被形象地比喻為做蛋糕和分蛋糕,請從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分配現狀出發,
「財富蛋糕」:構建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
【作者:李文龍 來源:金融時報】
政府工作報告里首度使用「財富蛋糕」這個詞語引起了「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的熱議。
代表們認為,財富蛋糕主要是針對改革收入分配製度而言。過去幾十年裡,我國經濟發展迅速,財富蛋糕迅速做大,社會財富增長驚人。但由於財富分配失衡所帶來的弊端也逐漸顯現。
而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體現,社會總財富這塊蛋糕在眼前,如何切分,關系著每個老百姓的身上衣、口中食。
從我國城鎮居民收入的構成來看,工資無疑是最主要收入來源。但在我國初次分配領域,工資增長落後於企業利潤增長是一個普遍現象,而且這種差距有逐漸拉大的趨勢。
中華全國總工會調查數據顯示,廣東省工資總額佔GDP的比例多年來停留在10%以下,工資增長幅度落後於經濟增長速度;最低工資標准與當年職工月均工資比,更是從2003年的47.8%下降到2008年的22.75%。
那麼該如何改革收入分配製度?政府工作報告中作了整體部署,要抓緊制定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財政、稅收在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調節作用。
毫無疑問,初次分配是切分財富蛋糕的第一刀,至關重要。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董力認為,勞動報酬在一次性分配中所佔比例太低,解決這個問題,在中國必須有中國特色的辦法,就是要有一個正常的工作決定機制,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工資支付的保障機制。
全國政協委員張俊九表示贊同,他認為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利於貫徹按勞分配原則,實現初次分配的公平性;有助於增加勞動者的收入,使更多的勞動者分享經濟發展成果。
為此,張俊九在今年「兩會」期間的提案中提出建議,加快制定工資方面的法律法規,為建立和實施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工資激勵機制、工資保障機制提供法律依據。
事實上,政府在此方面已經有了整體思路,「兩會」期間,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在答記者問時提出:要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特別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比如多渠道地增加農村居民的收入,要採取一系列的強農惠農政策。在城鎮,要建立健全企業職工工資正常的增長機制和支付的保障機制,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地調整或者提高最低工資標准,要完善工資形成的制度。
財富蛋糕切分的刀法如何,體現在再分配過程中能否體現公平。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兩會」期間表示,目前我國處在黃金發展期,伴隨矛盾凸顯期這樣一個基本格局,社會分配,收入差距拉大過多,不能簡單把高端收入往下壓,而是要通過再分配合理協調收入高低的兩端,然後逐漸縮小差距。
其中,「財產性收入非常重要,金融資產可以生息,股市炒作,房產出租倒賣之類,財產性收入分配差距就會越來越大,創造條件讓更多人獲得財產性收入的同時,要加強注重合理的再分配途徑。」賈康認為。
對於如何使用好二次分配調節,全國政協委員張明森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說,應該重新制定個稅起征點,要以家庭為單位徵收。全國政協委員陳游標也建議國家要通過稅收調節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環境保護稅、高消費稅,我認為對縮短貧富差距都有很大的好處。」
可見,調整個稅成為「兩會」代表、委員提出的改革收入分配製度最多的建議之一。全國人大代表、黃岡市市長劉雪榮建議,個人所得稅稅制調整,這個稅制的改革應該是讓低收入者少交稅,或者是不交稅,「讓高收入者,特別是特高收入者,多交稅交更多的稅,這個體制才是一個合理的體制,起到稅收杠桿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
Ⅳ 談談大學生對財富的創造和分配二者關系的認識
在世界的通脹下,如果所有的貨幣都不值錢了,但是貨幣只不過是財富的支付手段、價格制度、儲藏手段等等並不是實物財富而是實物財富的一種衡量,這樣的通脹大家都知道會影響財富的再分配,但是怎樣的分配卻是問題的關鍵,通脹下是一個再分配的過程,而再分配的就是這些資源財富,只不過我們要更深入的認識到的就是再分配的資源還有社會的歷史積累資源,一個國家的崛起和富強,財富的創造是一方面,財富的再分配是另外一方面,在當今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通脹下,就是一個分配財富的過程,對於新興的國家,更多的是創造,我們已經是世界工廠,已經是世界的創造中心,但是在這個世界的分配過程中卻非常的落後,就如我們生產的玩具我們只賺取2美分發達國家賺取3美元,相差一百多倍,這樣的差距不是創造的差距而是分配的問題,我們在崛起的過程中過於關心創造的問題而忽視世界的分配機制,通脹本身就是世界發達國家再分配財富和資源的一種手段,而中國崛起大家更多的是重視GDP,GDP不等於創造的全部,而更重要的是GDP不反應財富的分配情況,中國的崛起需要在世界分配機制上有更多的關注、思考,也需要有新的參數來考量,本人認為在資源的變化和熵增上是一個重要的側面,應當與GDP同時考量社會經濟的發展。
我們以往的社會科學,對於經濟的創造是非常重視而對於分配卻認知不足,馬克思是把財富歸結為社會財富,認為資源等不提供財富只不過是在社會活動中進行轉化,但是不同的有用的資源都到了誰的手裡,對於經濟也是完全不同的。這樣的觀點的背後就是能量守恆和質量守恆,進一步的是重農主義的觀點把財富的來源變成了只有農業生產得到財富,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的就是以能量守恆的觀點以一個地球為體系,唯一得到和轉化了地球外來能量的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人類從光合作用取得利益的就是農業的生產,而地球得到太陽的能量是按照一定分布規律分攤到土地上的,因此馬克思對於地租是有專門論述的,而在當時的年代是其他自然資源相對豐富人類受到的限制不是資源而是人類的生產能力,唯一受到壓力的就是土地,因此成為那個時代經濟學說的基礎,但是後來世界的資源相比人類的生產能力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人類對於能量、質量守恆也有了更高的認識,但就是第二類永動機也是做不成的,熵是永遠增加的,也就是說資源的每一次轉化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資源的可利用價值是逐步減低的,因此以原有的財富觀念來看待今天的世界已經是過時的了。
因此我們對於經濟的理解更應當提到資源和財富的層面而不僅僅是貨幣,貨幣在勞動價值論裡面是一種人類活動的創造,但是人類的財富應當還有不是人類可以創造的資源,經濟的活動不但應當有生產還應當有分配,有公開的各種報酬和利潤的分配,這分配是在貨幣層面上發生的,還有與貨幣有關更與資源有關的資源佔有分配,資源層面是更關鍵的分配,資源就是生存權,而西方刻意掩蓋了資源的分配,勞動創造的GDP不是人類財富的全部,如果一切財富都可以完全由人類創造,那也就是人定勝天的唯心主義。對於通脹,看似是在貨幣層面上的博弈,但是更多的是資源的再分配問題,誰能夠通過通脹的貨幣取得對於資源的佔有,誰就是一個勝利者。
對於中國現在成為了世界的工廠,實際上可以說世界的生產中心在中國了,也就是中國是一個主要的創造者,但是我們在這些生產領域卻是利潤極其微薄,原因就是所有的產品在到消費者的各個環節的分配中國沒有發言權,中國生產只有一毛錢利潤的玩具,美國的銷售商可以賺到3個美元,中國如果需要什麼資源,什麼資源就要價格上天,而同樣是全球緊缺的資源稀土中國由於豐富價格就極其低廉,所有這些都是在分配環節出現了問題,因此對於經濟的發展,我們不應當把眼光總盯住GDP的創造,盯住這些增量上面,更要研究創造之後的利益分配過程,最終落實到自己的經濟體裡面的創造價值才是自己的,因此對於分配問題是比創造更重要的問題,對於通脹所影響的更多的就是一個分配的機制,我們對抗通脹最關鍵的也是應當從分配尤其是資源的分配這個問題上去提高認識和思考問題。
Ⅵ 財富的創造和分配被形象地比喻為做蛋糕和分蛋糕,
就是積累與消費的關系。列寧說,政治是經濟和的集中反映。這個說法多少有點抽象,我們可以用一句形象的話來說,經濟就是做蛋糕,政治就是分蛋糕。蛋糕怎麼做?有兩種做法:一是把所有做蛋糕的工具、原材料統統集中起來,大家分工來做,做好後由一個人來分,大家一起吃,這樣的做法,看上去很公平,但有一樣不好,就是太絕對平均,因為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乾壞一個樣,所以人們都不會想太賣力。其結果是,蛋糕做得不大,這就叫官有制(因為只有當官的擁有絕對的分配權力)。第二種做法是,明確每個人的任務,完成交給公家的任務後,剩餘的是自己的,於是每個人都想把自己的蛋糕做大,結果是全體的蛋糕總量大了,每個人都吃得飽飽的了,這個叫民有制。蛋糕怎麼分?對應於上面的兩種做蛋糕的方法,也有兩種分蛋糕的方法。第一種分蛋糕的方法,就是一個大家公認的領袖來給大家分,張三能吃多少,李四能吃多少,哪塊大,大塊小,都由領導一人說了算,這就叫集權政治。第二種分蛋糕的方法,就是你來劃蛋糕,我來分蛋糕,並且所有操作都是在眾目睽睽之下完成的,這種分法,就叫分權政治。記得有個故事,說的是有家兩兄弟在爭蛋糕吃,父親給他們定個游戲規則:一個劃蛋糕,然後由另外一個人來選蛋糕。結果,不管是誰來劃蛋糕,他都必須做到公平,如果他分一塊大一塊小了,另一個人都會把大的一塊選走,因為雖然劃分權在他手上,但選擇權在別人手上。這個故事就說明了樸素分權制衡原理。從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官有和民有,集權和分權,誰優誰劣。再看我們身邊的實際,我們在改革開放前是用第一種做蛋糕和分蛋糕的方式,搞了三十年,搞出了個僵化體制,最後不得不改革開放尋求出路。但我們只改革了做蛋糕的方式,就是把做蛋糕的權利下放了,而分蛋糕的游戲規則仍然沒有變,還是集權體制的分蛋糕方式,百姓做蛋糕的積極性提高了,蛋糕做大了,但由於分蛋糕還是原來的集權規則,所以自由經濟的改革成果成了集權政治的美餐。於是,三公消費(公款吃喝、公車消費、公費旅遊)出現了,利益集團形成了,貧富差距拉開了,錢權交易產生了,公信力下降了,華南虎出來了……這就是中國目前所有社會問題的根源,用馬克思主義的術語來說,叫「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不相適應」。解決的法,就是深化改革——推動政治體制改革,把分蛋糕的權利交給公民提問者的感言:你就是當代的活雷鋒,太感謝了!
Ⅶ 以財富為話題的議論文800字
財富是什麼?
有人一生佔有金錢,攫取權力,最後發出「窮的只剩下錢了」的無奈感嘆。有人一生安貧樂道,寧靜至遠,年老時另有一番「吾一生足矣」的無悔感言。
財富是什麼?
冰心說:「愛在左,同情在右,在人生路上,一路播種,一路花開,嗅著鮮花的芬芳,人生便不覺孤單。」冰心告訴你,有一種財富叫愛。
愛是陽光,灑滿大地;愛是細雨,滋潤萬物。愛是一個七歲小孩的逃生行囊。面對地震,只將七件物品作為生命賬單。小小物品並不值錢,但有共同特點:愛---愛家人、愛國家、愛動物、愛生活。為難之際,所有東西都有可能在瞬間消失,唯有愛,最可靠,最保險的財富,才是危難時唯一的行李。
財富是什麼?
「高山流水千年調,白雪陽春萬古情。」《高山流水》教你,有一種財富叫友誼。
友誼,是冬日裡的爐火,酷暑里的濃陰,激流中的踏腳石。人生難得一知己。俞伯牙與鍾子期在曼妙的琴聲中相遇知己,共同創造出一筆千金難求的財富。是友誼,使得伯牙在鍾子期不幸病故時摔琴謝知音,絕意不再彈琴;是友誼,使得伯牙在有生之年,創造出驚世之作,流芳百世。「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高山流水》,友誼的結晶,一筆不可多得的永不磨滅的精神財富。
財富是什麼?
智者說:「打開鏡子,照照自己」。
曾有一位老人對一位時常為自己貧窮發牢騷的青年人說:「你具有如此豐富的財富,為什麼還發牢騷呢?」青年人不解。老人微笑著說:「你的一雙眼睛。只要能給我,我願給你所有想要的。」「不」青年人搖搖頭。「那麼,給我你的 一雙手,我願拿出一袋金子。」「不!」「既然你有一雙手,你就可以勞動;你有一雙眼睛,你就可以學習。你看,你有多麼豐富的財富。」
老者的話令人深思。看著鏡子,裡面折射的是自己,是一筆真正屬於自己的財富。人就帶著財富,靠著雙眼我們可以創造世界;靠著雙腳,我們可以走遍世界。生命不息,財富不逝。驕傲的我們靠著自己不懈努力,努力創造自身價值。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利利用畢生精力,不斷地創作出一篇篇驚世巨作。83歲的歌德是死在書桌旁,手裡還握著筆,端坐在圓椅上,彷彿還在閉目思索。78歲的氣象學家道爾頓是在最後一次氣象記錄上簽完日期後安息的。他們是真正的富有者。
財富是什麼?
財富是凌駕於世界一切價值的愛,是高山流水話知己的友情,是真正不屬於別人的自己。
這些便是財富。擁有他們,無論何時何地,你將有勇氣直面人生,無悔於一生。
Ⅷ 論政治經濟學,或略論財富是怎樣產生,分配和消費的
貨幣是人類獲得必需財富的勞動工具和人類對自然財富加工改造使之成為人類生存發展需要的財富.
財富的分配,按資本社會,是按創造的價值。消費則是價值觀。
Ⅸ 財富與幸福論文1500字
以常人看來,財富就是金錢,金錢越多真的就越好嗎?你可以從這個來引出思考,參考下(財富涌現與流轉),逐漸展開來寫,希望你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