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先民的智慧與創造教學反思

先民的智慧與創造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2021-08-09 09:07:19

Ⅰ 「盧溝橋」的外形是怎樣的

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下分11個涵孔,中間大,兩邊小。橋身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每根望柱上雕刻數目不同的石獅。

特別是在欄桿望柱上雕刻的獅子,往往在大獅子的身上又雕了許多小獅子,大的10餘厘米,小的僅幾厘米。

它們三三兩兩,有的趴在大獅身上,有的伏在背上或頭上,有的在大獅身上似在奔跑,有的則在大獅懷里嬉戲,有的只露出了半個腦袋或一張嘴,有的在戲弄大獅的絨頭和鈴鐺等。由於石獅子的數目眾多,在觀賞或計數時,稍不留神便會漏掉。明代文人蔣一葵在其《長安客話》一書中,曾這樣描述其情景:左右石欄刻為獅形,凡一百狀,數之輒隱其一。

明代末期,居京文人劉侗、於奕正在其所著的《帝京景物略》寫道:

石欄列柱頭,獅母乳,顧抱負贅,態色相得,數之輒不盡。

其實,大部分石獅是後來明清兩代的原物,金代的很少,元代的也不多。後來對石獅統計過多次,各有不同。據最後一次統計的結果,共有大小石獅501隻。正因為如此,人們面對嘆為觀止的大橋上的石獅留下了一句歇後語:「盧溝橋上的石獅子——數不清。」

同一種動物,能變化出500多種神態各異的形象,每隻栩栩如生,如此傑作必出自大師之手。

盧溝橋不僅造型美觀,科學技術含量也很高。10座橋墩建在9米多厚的鵝卵石與黃沙的堆積層上,堅實無比。橋墩平面呈船形,迎水的一面砌成分水尖。每個尖端安裝著一根邊長約26厘米的銳角朝外的三角鐵柱,抵禦洪水和冰塊對橋身的撞擊,以保護橋墩。人們把三角鐵柱稱為「斬龍劍」。

橋墩、拱券等關鍵部位,以及石與石之間,都用銀錠鎖連接,以互相拉聯固牢。這些建築結構都閃爍著我國先民的智慧與創造

古代的石橋,一般來說,橋面都要起拱,唯獨盧溝橋,平坦筆直卧於河上。世界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游記中稱贊:「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

Ⅱ 佤族的風俗習慣

一、穿戴

歷史上的佤族,男人穿黑色短衣和寬口大褲。婦女著摜頭衣和橫條花短裙,飾物有項圈、項鏈、手鐲、腰箍和腳箍等,大部分為銀製品或竹藤製品,或塗上天然色料,或取決於自然的色彩,幾乎為男女老少所共同喜愛。

隨著社會的發展,佤族的服飾也開始有了變化,出現了長裙、筒裙以及一些較為有時代感的衣著和裝飾,但佤族聚居的地區仍然保持著傳統的民族特色,且大多數衣服的原料是自種的棉麻,按其傳統的方式,加工製做的,織出的圖案像孔雀、白鷳等羽翎,有的像靈貓、鯪鯉等毛皮的圖案。

二、居住

佤族的村寨多建在山腰或小山巔。在西盟地區有的村寨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聚成了數百戶的大寨。佤族喜歡住竹樓,部分改住土坯平屋,這是後來改變的新的住宅形式。竹樓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關牲畜。

房內陳設簡單而明快,必不可少的是一個供人使用的火塘和一個供祭祀之用的火塘或供祭祀與牲畜飼料加熱的火塘。

三、飲食

佤族多用竹筒煮飯,吃飯時,由主婦按人數分食,一次平均分完。喜歡嚼檳榔、喝酒,有「無酒不成禮,說話不算數」的說法。水酒用小紅米發酵後製成,多盛於大竹筒內,插入細竹管吮吸。佤族人也有飲濃茶的習俗,而喜食辣椒是男女老少的共同嗜好。

四、婚嫁

佤族的家庭形式為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財產多由幼子繼承,女兒沒有繼承權。佤族命名時用逆式父子連名制,由自己上溯祖先。佤族所有家族向上推算出的最早一代的名字都叫「司崗」,意為葫蘆或石洞,是對母權的崇拜。

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交往,稱為「串姑娘」,青年男女群聚在一處,對唱情歌,用贈給檳榔、菸草表示定情。但締結婚姻由父母作主,男方要交幾條牛的聘金,稱為「奶母錢」和「買姑娘錢」。有時父母一方不同意,則雙方逃婚,父母也不追究。過去佤族曾流行姑舅表婚,現已有較大的改變。

五、喪葬

佤族實行薄葬,村寨有共同的墓地。有些地區則保留將亡人葬於竹樓下或竹樓附近的習俗。

(2)先民的智慧與創造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佤族概況:

1、佤族,中國、緬甸的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語支,沒有通用文字,人們用實物、木刻記事、計數或傳遞消息。

2、佤族主要居住在中國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孟連、耿馬、瀾滄、雙江、鎮康、永德等縣和緬甸的佤邦、撣邦等地,中國境內還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等地。

3、佤族的起源,普遍流傳著《司崗里》的神話傳說。按照滄源佤族的解釋,「司崗」是「葫蘆」,「里」是「出來」,意即從葫蘆里出來的人;按照西盟佤族的解釋,「司崗」是「石洞」,「里」是「出來」,意即「人是從石洞里出來的」。

4、佤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宗教、佛教和基督教三種。

5、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境內的佤族總人口數為429709人。

Ⅲ 埃及金字塔的具體位置

埃及的金字塔建於4500年前,是古埃及國王為自己修建的陵墓。在埃及已發現的大大小小的近百座金字塔中,最大最有名的是位於開羅西南面的吉薩省沙漠里的祖孫三代金字塔。它們是大金字塔(也稱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門卡烏拉金字塔。

大金字塔建於埃及第四王朝第二個國王胡夫統治時期(約公元前2670年),原高146.5米,因頂端剝落,現高136.5米,底面呈正方形,每邊長約230多米,佔地面積約80畝。塔身由230萬塊巨石組成,它們大小不一,分別重達1.5噸至160噸。據考證,為建成大金字塔,一共動用了10萬人花了20年時間。

第二大金字塔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約公元前2575年至公元前2465年)的第四位法老哈夫拉的陵墓,因此被稱為哈夫拉金字塔,塔高143.5米。舉世聞名的獅身人面像便緊挨著哈夫拉金字塔,據傳人面是哈夫拉的模擬像。長期以來,由於該金字塔內的濕度過大、通風較差,墓室內部的牆壁出現裂縫。1992年,哈夫拉金字塔又經歷了一次強度為5.4級的地震,受到了部分損壞。1993年初,考古學家在吉薩省的金字塔區考察時,意外地發現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古墓群,裡面共有160多個古墓,墓里的象形文字記錄了金字塔修建時的情況。墓壁上有繪畫,生動地展現了金字塔修建時的情況。這群古墓造型多樣,用料不一。有的墓如金字塔形狀,有的呈圓形拱狀,有的是長方形平頂斜坡式造型。用料主要有3種:土磚、玄武岩和花崗石。為了進一步研究新發現的古墓,埃及文化部成立了一個科研小組,有關金字塔建造者之謎將會進一步被揭開。1996年7月,埃及又決定開放位於開羅以南約35公里的達舒爾的4座金字塔。

這4座金字塔中有兩座是為古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薩夫羅建造的,距今近4600年,其中的一座造型獨特,被稱為「彎曲金字塔」或「折角金字塔」,其底部為邊長188米的正方形,高約98米。它的奇特之處在於它的每面具有兩個坡度。考古學家發現,古埃及人在施工時,先以54度的傾角修建,到一定高度後,又改為以43度的傾角繼續向上建造,直至完工。這樣金字塔的四面看起來便是彎曲的。為薩夫羅國王所建造的另一座金字塔所用的建築材料為顏色發紅的石灰石,因此被稱為「紅色金字塔」。1996年8月,埃及考古工作者在開羅西南吉薩金字塔群附近清理門卡烏拉金字塔底座時,偶然發現兩尊罕見的拉美西斯二世石像,這是在金字塔高地首次發現與拉美西斯二世有關的文物。

新發現的兩尊石像位於第三座大金字塔門卡烏拉金字塔旁,它們被雕刻在同一塊石頭上,高3.5米、重約4噸。其中一尊反映了拉美西斯二世的真面目,另一尊則集拉美西斯二世和荷拉·烏赫梯神像於一體。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19王朝著名法老(約公元前1304-前1237年)。

吉薩金字塔屬於埃及古王國(公元前3200-前2270年)時期的文物,而拉美西斯二世則生活在埃及新王國(公元前1560-前1100年)時代。考古專家認為這一重要發現可能有助於人們揭示金字塔地區更多秘密。

近十年來,參觀金字塔的大量遊人使金字塔內部濕度不斷上升、化學物質增加,從而損害了金字塔的牢固性。為了更好保護金字塔這一珍貴古跡,1995年4月,埃及政府宣布1995年為保護金字塔年。

Ⅳ 胡夫金字塔是什麼時候建造的

胡夫金字塔,也稱大金字塔,建於公元前 2560 年,塔高146.5米,因年久風化,頂端剝落10米,現高136.5米。塔身是用230萬塊石料堆砌而成,大小不等的石料重達1.5噸至160噸,塔的總重量約為684萬噸,它的規模是埃及迄今發現的108座金字塔中最大的。

它是一座幾乎實心的巨石體,成群結隊的人將這些大石塊沿著地面斜坡往上拖運,然後在金字塔周圍以一種腳手架的方式層層堆砌。100,000 人共用了 20 年的時間才完成的人類奇跡。

建成的金字塔被用作陵墓。古埃及人相信死後永生,金字塔內的墓穴起初堆滿了黃金和各種貴重物品。

最初鋪蓋金字塔的外層白色石塊幾乎已全部消失。如今見到的是下面的大石塊,顯露出其內部結構。

有關古埃及的電影常常出現這樣的鏡頭:奴隸們在為建造金字塔而進行艱難的勞作時受到監工們殘忍的鞭打。所幸的是,這並非是實際情形。那時尼羅河每年泛濫,淹沒田野達3~4個月。農民和勞工們無法種地,於是他們找到了建造陵墓的工作。建成一座金字塔的工程可能要花費30多年的時間。

Ⅳ 科技的魅力

中國科學技術館是我國第一座國家級綜合科學技術館,裡面的東西新奇有趣,有很多有意思的科學實驗。

中國科學技術館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北辰東路,東臨奧運居住區,西瀕奧運水系,南依奧運主體育場,北望森林公園。我國唯一的國家綜合性科技館。 館內設有「科學樂園」、「華夏之光」、「探索與發現」、「科技與生活」、「挑戰與未來」五大主題展廳、公共空間展示區及球幕影院、巨幕影院、動感影院、4D影院等4個特效影院,其中球幕影院兼具穹幕電影放映和天象演示兩種功能。

新館設有多間實驗室、教室、科普報告廳及多功能廳。讓兒童和大人同在一起享受科學中的快樂,也讓更多的人愛上科學。 中國科學技術館主要教育形式為展覽教育,通過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相結合的展覽內容和參與互動的形式,反映科學原理及技術應用,鼓勵公眾動手探索實踐,不僅普及科學知識,而且注重培養觀眾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

「科學樂園」主題展廳特為3-10歲兒童設置,下設九個主題展區。以兒童成長需求為本,展示適合兒童身心發展的科技內容,採用以游戲化、探究式互動參與為主的多樣化展教方式,鼓勵兒童親身體驗、積極思考,在展覽和活動中積累經驗、鍛煉能力,激發對科學的好奇與興趣。

「華夏之光」展廳通過序廳、中國古代的科學探索、中國古代的技術創新、華夏科技與世界文明的交流、體驗空間五個展區,向廣大觀眾展示華夏先民們的智慧與創造。

「科技與生活」展廳以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作為展覽的貫穿脈絡,選取科學技術和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方面——關乎衣食來源的農業、關乎自身生活的健康、關乎家庭生活的家居與住宅、關乎社會生活的信息交流與交通運輸、關乎創造生活的工具與機械等,展示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日益廣泛和深刻的影響,傳播科技以人為本的觀念,使觀眾感受科技創新為人類帶來的福祉和恩惠。

「挑戰與未來」展廳主要展示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與挑戰,展示科技創新對可持續發展的貢獻,展示人類對未來生活的暢想,使觀眾認識到創新是人類應對未來挑戰的重大選擇,引導觀眾對未來科技發展問題的關注和思考。

「探索與發現」主題展廳圍繞人類科學探索的若乾重要方向及內容,把反映宇觀探索的宇宙和微觀探索的物質,反映對身邊自然現象探索的運動、聲音、光和電,反映對自身探索的生命,以及在人類探索活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數學等科學內容串聯起來,展示科技的美妙和神奇,展示人類在

Ⅵ 關於鷹的知識有哪些

老鷹是一種肉食性的類群,通常在峽谷內覓食。老鷹性情兇猛,肉食性,以鳥、鼠和其它小型動物為食;有些種類喜食屍體,如禿鷲。兩翼發達,善於飛翔,一般多在晝間活動。

其壽命一般在50年,一次生蛋2~5枚,白底有紅棕色斑點、孵卵期約38天,它們的巢穴一般築的很高,老鷹一次生下2~5個蛋,一般僅能成活1隻小鷹,。



(6)先民的智慧與創造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我國華夏民族文化中的鷹形象,可追溯至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鷹是神的化身。在歷經數千年的宗教意識中,鷹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奉為神鳥、天鳥、神鷹。在古代軍事上,鷹象徵戰神。

古代圖騰崇拜、圖形與象形文字,是華夏先民神會自然,與物通神、智慧與創造。象形文字的出現歷經變遷和演進,是原始社會逐步邁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

最早「龍」、「鳳」、「鵬」的圖形和文字,其美學因素是從生活中取象,變化和應用的創造。商王朝殷周甲骨文的「鳶」,青銅器時期鍾鼎文「鵬」,秦漢古篆文中的「鷹」,是漢字高度概括的藝術美。

「鳶」和「鷹」二字是對自然的寫照,「鵬」字是憑想像的創造。與我國原始文化共存的「鵬」、「龍」、「鳳」,是神秘、祥瑞、福祉,經歷華夏五千年,貫穿於整個中華大地,承載著我們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精神內涵的寓意象徵。

Ⅶ 初一歷史1---15課的復習提綱。

中國古代史
△中國古代社會朝代更替: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戰國——秦朝——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朝——明朝——清朝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1課 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
識記:了解元謀人、北京人的文化遺存。(七年級上P2——P4)
【知識點】
一、元謀人
1、生活年代:距今約170萬年。
2、發現地點:雲南省元謀縣。
3、意義:是目前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
二、北京人
1、生活年代:距今約70萬——20萬年。
2、發現地點:北京周口店(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3、主要特徵:(1)能直力行走。
(2)會製造和使用打制石器。這是人與動物的最根本的區別。
(3)會使用天然火。
(4)過著群居的生活。
【問題】火的使用對原始人類的生存和進化有什麼作用?
答:火的作用有:(1)照明,從而擴大生活領域。(2)禦寒。(3)熟食。熟食縮短了消化過程,有利於攝取食物營養,促進人類體質,尤其是大腦的發展和健康。(4)火可以幫助人們驅逐野獸,增強人類自衛和狩獵能力。
【問題】原始人類遺址分布的特點是什麼?
答:原始人類遺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區。
【課本插圖】北京人頭部復原像(七年級上P3)
第2課 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
識記:知道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的主要特徵。(七年級上P7——P10)
【知識點】
一、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
1、生活年代:距今約6000多年。
2、發現地點:陝西西安半坡村。
3、生產情況:(1)種植粟、白菜或芥菜等農作物(我國是最早種植粟的國家之一)。(2)普遍使用磨製石器。(3)懂得製造和使用陶器(彩陶)。
【問題】磨指石器與打制石器有哪些不同?
答:(1)使用的時間不同。打制石器廣泛應用於舊石器時代,磨製石器則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特徵。(2)製作方法不同。打制石器僅僅是將石塊打製成形,而磨製石器是將打製成形的石器磨去不必要的稜角而製成的,因而刃部鋒利,器形規整。(3)勞動效用不同。打制石器比較粗糙難用,而磨製石器精製好用。
4、生活情況:居住半地穴式的房屋,過著定居的生活(促使原始人過定居生活的主要因素是原始農業的發展)。
二、河姆渡聚落(是長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
1、生活年代:距今約7000多年。
2、發現地點:浙江餘姚河姆渡村。
3、生產情況:(1)普遍使用磨製石器,骨器,會挖掘和使用水井。(2)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之一)。(3)飼養豬、狗、水牛等家畜。(4)製造和使用陶器(黑陶)。
4、生活情況:居住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的生活。
【問題】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異同。
答:(1)相同點: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都是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典型代表,二者都開始了農業生產和定居生活,普遍使用磨製石器和陶器。
(2)不同點:二者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半坡聚落位於黃河流域,而河姆渡聚落位於長江流域;房屋結構不同,前者為半地穴式房屋,後者為干欄式房屋。半坡聚落主要種植粟,而河姆渡聚落主要種植水稻;陶器製作中反映的藝術風格不同,前者陶器的低色一般為紅色,上面繪有圖案,稱為彩陶,後者陶器的顏色一般為黑色,稱為黑陶。
第3課 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
識記:知道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七年級上P12——P16)
【知識點】
一、炎帝和黃帝的傳說
炎帝和黃帝是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
相傳炎帝改進農具、教人農耕,嘗遍百草,發明醫葯,是中華原始農業和醫葯學的創始人,因此號稱神農氏。還發明陶器,開辟集市,使人們互通有無。
相傳黃帝造出宮室、車船、衣裳,還讓下屬官員發明文字、歷法、算術和音樂。
【問題】如何理解傳說和史實?
答:傳說與史實,古人無區別。近代隨著考古學的興起而出現了區別。考古資料證實者,為「史實」;考古資料未證實者,為「傳說」。
【問題】P17自我測評 神農氏時已經出現了一種什麼社會現象?
答:出現了物與物之間的交換現象。人們開辟集市,以物換物,互通有無,從事一些簡單的交換活動。
二、華夏族的形成
炎黃聯合打敗蚩尤後,又經過阪泉之戰,二部走向聯合,占據了中原地區並不斷繁衍,形成後來華夏族的主體。華夏族是今天漢族的前身。炎帝和黃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今天的中國人自稱是炎黃子孫。
三、堯、舜、禹的傳說
1、禪讓制
相傳堯、舜、禹的時候,部落聯盟首領產生的方法是以相對和平的方法。堯年老後,部落聯盟推舉舜為繼承人。後來,舜又以同樣方式傳位給禹。這種通過推舉產生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後人稱之為「禪讓」。
2、大禹治水
禹是傳說時代的治水英雄。他吸取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採用築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結合的方法,把洶涌的洪水引入大海。
【問題】從大禹身上你學到了什麼?
答:品質:(1)禹善於吸取前人的教訓。(2)堅持不懈、不畏勞苦的精神。
【課本插圖】黃帝(七年級上P12) 陝西黃帝陵(七年級上P13) 浙江紹興大禹陵(七年級上16)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第5課 夏商西周的更迭
識記:記住夏朝建立的時間、建立者,知道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七年級上P22)
【知識點】
一、夏朝的建立
1、時間:約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陽城。
4、意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標志著我國歷史跨入文明時代。
二、禹傳子(啟),家天下(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
【問題】啟是怎樣繼承王位的?世襲制與禪讓制有什麼區別?
答:(1)啟在禹的幫助下培植個人勢力,樹立了較高的威信;禹死後,啟先後打敗伯益和其他不服從的部落,正式繼承王位,開始了「家天下」是歷史。
(2)區別:禪讓制是我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民主推舉首領的制度,開始於堯擔任部落聯盟首領時。王位世襲制則是一個家族是世世代代世襲王位(帝位),或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是一種「家天下」的制度。
第6課 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
識記:知道西周的分封制(七年級上P28—P29)
【知識點】
西周的分封制
1、原因:為了鞏固對周邊地區的統治。
2、主要內容:(1)周王的分封: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個諸侯,等,稱為「授民授領土」, 由諸侯管理當地的事務。諸侯國是周設在各地的據點,起著拱衛王室的作用。
(2)諸侯的義務:分封制規定了受封者的義務,即必須服從周王的命令,治理諸侯國,保衛周王。因此,他們必須定期到周王室朝覲、納貢和服役。各諸侯國密切聯系,共同抵禦「蠻」、「夷」、「戎」、「狄」等。
3、依據:與周王的血緣關系。基礎:世襲制。
4、作用:通過逐級分封,編織起由中央向四方擴散的控制網路,打破了夏商時期眾邦林立的狀態,加強了周王室與各諸侯國的經濟、文化聯系。西周的影響不斷擴大,密切了同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關系,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交流。
【問題】「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左傳》的這句話反映了什麼制度?
答:反映了西周實行的分封制。
【課本插圖】周初分封略圖(七年級上P29)
第7課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
識記:春秋爭霸與戰國七雄。(七年級上P34—P38)
【知識點】
一、春秋爭霸
1、時間: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2、原因:(1)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勢。(2)幾個大諸侯國為了擁有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獲取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政治和經濟特權。
3、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4、齊桓公為什麼能首先稱霸?
答:齊是東方大國,有魚鹽之里利。(2)齊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3)順應當時政治形勢,打起「尊王攘夷」的旗號。
5、晉楚爭霸:晉楚爭霸,晉先勝,楚後勝,雙方先後稱霸中原。
二、戰國紛爭
1、時間: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戰國七雄:韓、趙、魏、楚、燕、齊、秦。
3、手段:(1)武力。(2)政治、外交攻勢:合眾(東方六國聯合抗秦)、連橫(秦勸說一國幫助秦進攻其他各國)。
4、結果:楚國和齊國先後衰落,秦國越來越強。
【問題】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戰爭具有什麼歷史作用?
答:(1)加快了統一的步伐。(2)促進了民族的融合。(3)加速了新舊制度更替。
第8課 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
理解:通過商鞅變法的史實,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七年級上P41——P44)
【知識點】
一、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1、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產生的根本原因:鐵器和牛耕的使用。
2、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對本國的政治、經濟制度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主要有:李悝在魏國的變法、吳起在楚國的變法、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商鞅變法。
二、商鞅變法
1、背景(原因):(1)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2)當時各國爭霸的壓力。
2、目的:富國強兵。
3、主要內容:(1)富國的措施:獎勵生產,承認土地私有。(2)強兵的措施:獎勵軍功。(3)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編制戶口,加強刑罰;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
4、歷史作用:經過變法,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以後兼並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問題】商鞅變法是失敗了還是成功了?為什麼?
答:商鞅變法成功了。因為變法前,秦國還比較落後,經過商鞅變法,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秦國國力大增,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國家,為秦兼並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最後,秦國擔當起統一的大任,公元前221年,秦國滅六國,統一了全國。
5、商鞅身上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
答:(1)實現抱負應不怕挫折和犧牲。(2)應順應歷史潮流,具有創新和獻身精神。
【問題】「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這句話表明了商鞅的什麼態度?
答:表明了商鞅在變法遭到舊貴族勢力堅決反對的情況下,敢於提出自己的觀點,同舊勢力進行斗爭。
【課本插圖】商鞅方升(七年級上P43)
第9課 甲骨文與青銅器
識記: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字體,了解漢字的演變。(七年級上P46、P49、P71)
【知識點】
漢字的演變
1、甲骨文:(1)含義: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一種象形文。
(2)出土地點:河南安陽(殷墟)
(3)意義(作用):A、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動和商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對研究商朝的歷史有重要價值。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商朝開始的。B、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漢字與甲骨文有著淵源關系。
2、金文:(1)含義:是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又稱為銘文。(2)意義:是研究商周歷史的重要資料,對研究漢字的發展和書法藝術也有重要價值。
3、小篆:是秦始皇統一文字時頒行天下的文字。
4、隸書:是秦始皇時期,程邈創造的新字體。它簡單實用,很快在全國流行起來。
識記:以司母戊鼎為例,了解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成就。(七年級上P47—P48)
【知識點】
一、司母戊鼎
1、出土地點:河南安陽(殷墟)
2、名稱由來:因鼎的腹內鑄有「司母戊」三個字而得名。
3、特點:它形制雄偉,氣勢宏大,紋勢華麗,工藝高超,體現了庄嚴凝重的風格,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
4、鑄造:(1)合范法。(2)二三百人同時操作。
5、意義:(1)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2)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聰明才智和協同合作的精神。(3)折射出當時的強盛國力。
二、商朝的青銅器
商朝的青銅鑄造業高度發展,青銅工藝十分精湛。青銅器是銅、錫、鉛的合金。商朝工匠已經能夠根據對各種器物硬度的不同要求,調配銅和錫的比例。
【問題】商朝的青銅器有哪些特點?
答:種類繁多,工藝高超,鑄有花紋裝飾,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有的青銅器氣勢極其宏大。
【課本插圖】四羊方尊(七上P47)司母戊鼎(七上P48)青銅立人像(七上P48)
第10課 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識記:知道孔子,了解「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七年級上P50——P52)
【知識點】
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魯國人。)
1、偉大的思想家:
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禮」。在政治方面,提倡「為政以德」,主張以「德」教化人民,以「禮」治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對後世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2、偉大的教育家:
他開始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就是不論社會地位、貧富貴賤,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鼓勵學生要獨立思考,敢於堅持正確的意見。主張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教學時採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學生的潛能都得到發展。
【問題】孔子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你同意孔子的說法嗎?為什麼?
答:同意。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知識、能力與品德可以讓他人學習、思考。孔子的這句話體現了孔子學無常師、擇善而從的主張和謙虛、好學的精神。
【問題】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談談你對孔子這句話的理解,從中受到了什麼啟示?
答:這句話告訴我們在學習時,來不得半點虛偽,只有踏踏實實、認認真真,才有可能學得更多的知識。如果一知半解或不懂裝懂,就得不到提高。
3、《論語》
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他的言論整理成《論語》一書。
二、百家爭鳴
1、背景
【問題】戰國時期為什麼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
答:(1)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繁榮和城鎮興盛,傳統的社會秩序受到猛烈沖擊。(2)各國競相改革,剛剛上台的新興地主階級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迫切需要一種新的政治理論為他們解決社會大變革中的一系列問題。(3)在各國競相改革的風潮中,擁有文化知識的士人四處游說、講學,極大地開闊了視野,促使他們獨立思考和創造性探索。(4)自孔子創辦私學以來,私人辦學盛行,為各派學說的傳播提供了陣地。
2、概況:見課本P53自我測評
3、影響:各家互相辯駁,又互相影響,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
【問題】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學說中有哪些積極的東西值得現代社會吸收和利用?
答:見復習指南P20復習導航第3題。
【課本插圖】孔子(七年級上P50)
第11課 先民的智慧與創造
理解:以都江堰為例,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七年級上P54——P55)
【知識點】
都江堰
1、修建原因:為了排澇防旱。
2、修建情況:(1)修建時間:戰國時期。(2)修建人物:秦國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3)修建地點:岷江流域。(4)用途:是綜合性的防洪灌溉的水利工程。
3、結構:(1)「分水魚嘴」——分洪。(2)「飛沙堰」——泄洪排沙。(3)「寶瓶口」——灌溉農田。
4、治水特點:重在疏導。
5、意義
【問題】為什麼都江堰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答:(1)防洪、灌溉並舉,至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我國古代規模最大、效益最好、歷時最久的水利工程。(2)維護了生態平衡,保護了自然環境。(3)具有科學性,並代表當時世界先進的水利工程水平。(4)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勇敢,是人類征服自然,協調與自然關系的成功典範。
【課本插圖】漢代李冰石人水尺(七上P54)都江堰示意圖(七上P55)
第三單元 大一統的秦漢帝國
第13課 秦帝國的興亡
運用:了解秦兼並六國的史實。(P64——P65)
【知識點】
秦統一六國
1、背景:
【問題】秦為什麼能兼並六國實現統一?
答:(1)戰國以來統一成為大勢所趨,人們苦於戰爭,渴望和平。(2)秦國變法比較徹底,實力最強。(3)秦採取了正確的軍事方針,長平之戰後六國皆無力御秦。
2、過程: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國先後兼並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定都咸陽,秦王贏政自稱始皇帝。
3、意義
【問題】秦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什麼作用?
答:(1)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開始了新的統一格局,將中國歷史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2)秦統一後,人民可以有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3)秦王朝推行了許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強了各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這些措施沿襲了兩千多年,為我國的長期統一奠定了基礎。
識記:知道陳勝吳廣起義。(七年級上P66)
【知識點】
陳勝吳廣起義
1、原因:(1)根本原因:秦王朝的暴政。具體表現在:A、徭役和兵役繁重。B、賦稅沉重。C、刑法嚴酷。D、秦二世即位後,統治更加殘暴,激化了階級矛盾。
(2)直接原因:公元前209年,一些貧苦農民被征發到漁陽戍邊,隊伍在大澤鄉遇到大雨,因道路被沖毀而無法按期到達。按秦律誤期就要被處死。
2、經過和結果: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率眾起義。提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號召大家起來推翻秦朝的統治。起義隊伍很快就發展壯大到數萬人。起義軍攻下陳,建立張楚政權。並派兵分路進攻,直逼咸陽。但起義軍寡不敵眾,起義失敗。
3、歷史意義:陳勝吳廣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它沉重打擊秦朝的殘暴統治。
4、秦的滅亡:公元前206年,秦朝統治者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原因:秦王朝的暴政。)
【課本插圖】秦始皇(七年級上P64)
第14課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
運用:了解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七年級上P66——P72)
【知識點】
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復習指南P4)
1、政治方面:(1)確立至高無上的皇帝制。(2)中央機構社三公制,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國家政事,太尉掌管軍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他們互不統一統屬,都對皇帝負責。(3)地方機構設郡縣制。廢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二級行政機構,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郡的長官稱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各級官員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影響:國家通過中央和地方行政機構管理人民、徵收賦稅,個體家庭成為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此後歷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開創的中央集權制度。
【問題】分封制和郡縣制有何異同?
答:相同之處:都是地方行政制度。不同之處:(1)分封制實施於奴隸制時代,郡縣制實施於封建制時代。(2)分封制中的諸侯是世襲的,權力很大,並呈發展膨脹的趨勢;郡縣制中的郡守和縣令都是朝廷直接任命的,受皇權制約較強。(3)分封制容易導致國家分裂、郡縣制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4)郡縣製取代分封制是國家的進步。
2、經濟方面:(1)統一車輛形制(「車同軌」)。影響: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全國各地特別是邊遠地區的控制。
(2)統一文字(「書同文」)。秦始皇規定以小篆作為標准文字,頒行天下。影響:對中央集權國家政令的統一,文化的傳播和發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問題】我國幅員遼闊,方言很多。如果沒有統一的文字,將會出現什麼狀況?
答:國家的政令無法統一;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受到阻礙;各地區的人們交流困難或無法交流。
(3)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秦始皇規定以秦國貨幣圓形方孔錢為標准樣式,統一全國貨幣,又規定了統一的度、量、衡,即統一尺寸,升斗斤兩。影響:有助於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並對以後中國的貨幣和計量單位產生重大影響。
3、思想方面:焚書坑儒。影響:加強了思想統治,有利於統一,但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4、軍事方面:御匈奴,築長城。秦代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全長一萬余里。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影響:保護了中原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
【問題】如何評價秦始皇?
答:秦始皇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功大於過的傑出政治家。他統一了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秦始皇初步創立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格局,奠定了我國以後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基礎。他推行縣制,鞏固了統一的局面。他統一了度量衡、貨幣和文字,促進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保證了北方人民正常生活和生產的發展。作為封建皇帝,秦始皇的統治十分殘暴。他統治時期,賦稅沉重,兵役和徭役繁重,法律尤其嚴酷;他「焚書坑儒」,鉗制思想,摧殘文化,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很大的損失。
【課本插圖】秦統一文字表(七年級上P71)秦統一貨幣示意圖(七年級上P71)秦長城示意圖(七年級上P72)
第15課 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
運用: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七年級上P74——P76)
【知識點】
一、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的措施(復習指南P5)
漢武帝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是我國封建社會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統治時期,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方面進行改革,中央集權空前加強,大一統帝國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1、思想方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議,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排斥和抑制其他學說,把儒家學說定為治國的指導思想。(1)原因:漢初休養生息的「無為」思想不利於加強中央集權。(2)影響:使儒家學說被確立為專制王朝的正統思想,成為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思想基礎。
2、文化方面: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長安設立太學,教授儒家經典。
3、政治方面:(1)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A原因:諸侯王勢力膨脹,嚴重威脅皇權。B內容:規定諸侯王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以在王國內將封地在分封給其他子弟,皇帝封這些子弟為侯,由皇帝定封號。C作用:漢武帝不費一兵一卒,不損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諸侯王封國勢力,使他們無力和中央抗衡。
(2)大力加強監察制度。在中央,設立司隸校尉,監督和檢舉京師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為。在地方,派刺史,負責監督地方官員,並抑制和打擊地方豪富。作用:加強皇帝對龐大的官僚群體的督導和控制。
4、民族關系方面: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同西域各國的聯系。
【問題】如何評價漢武帝?
答:同上。
【問題】為什麼人們總把「秦皇漢武」並稱?
答:兩人都是我國封建時代重要的君主;都採取了創新的制度來鞏固中央集權;這些制度對後世影響巨大且對封建社會歷史起了推動作用;「秦皇漢武」是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象徵。所以人們總把「秦皇漢武」並稱。
【課本插圖】漢武帝 董仲舒(七年級上P74)

Ⅷ 七年級上歷史資源與評價北師大版答案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1課 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
1.D 2.B 3.C 4.C 5.D 6.A 7.C 8.C 9.B 10.D
11.北京人——B、E 元謀人——A 山頂洞人——C、D、F、G
12.(1)A ——北京人 B——元謀人 C——山頂洞人
(2)原始人類遺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區。
13.要點提示:
(1)一天中的勞動:婦女和兒童等採集果實,男子打漁,集體捕獵野獸,獲取食物;
一天中的學習:長者要教幼者一些打獵的本領和生活的經驗;
一天中的娛樂:晚上有盛大的篝火晚會,競技比賽等;
重要提示:晚上一定要有專人負責看管火種;
其它:可以展開合理的想像。
(2)喝過開水,根據:北京人會使用天然火。
沒有喝過,根據:那時沒有器皿。

第2課 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
1.D 2.D 3.C 4.D 5.D 6.B 7.D 8.D 9.C 10.A
11.(1)半坡 河姆渡;(2)陝西 浙江;(3)粟 水稻;(4)黃河流域 長江流域
12.(1)黑陶缽 魚紋彩陶盆; 河姆渡聚落 半坡聚落。(2)黑陶 彩陶。
(3)當時人們已經知道飼養家畜,原始畜牧業開始萌芽,另外還經常捕魚以補充食物,同時也反映了原始人的藝術追求。
13.略
14.提示:(1)能種植農作物,自己生產食物。(2)生產工具、農作物的種子。(3)略。

第3課 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
1.C 2.D 3.B 4.C 5.D
6.炎帝 華夏 漢 黃帝炎帝
7.堯 舜 禹 戰爭 禪讓
8.黃帝被看成是華夏族的始祖,後人把許多發明創造都傳作是黃帝的功績,傳說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箭,染五色衣服。讓妻子嫘祖教民養蠶等等。這些傳說,其中包含著後人附會的成分,不能全部信以為真。但是其中又含有真實的歷史史實,至少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到黃帝時代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當時農業文化的進步。
9.提示:環保意識、奉獻精神、堅持不懈的品質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等。
10.參照8題,另補充:黃帝領導了兩次生存大戰,炎帝臣服。炎黃走向聯合,世代聯姻,占據中原地區不斷繁衍,形成後來華夏族的主體。
11.(1)禪讓制 (2)只要答出自己的觀點,符合客觀事實即可。

第4課 破解彩陶之謎
1.「人型陶罐」的造型優美,這是一個美麗清秀的小女孩兒,從小女孩兒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她對美好新生活的嚮往。「人型陶罐」可以裝水,人型背部的小口可以灌水,小女孩兒的嘴巴用於出水。
「小口尖底瓶」造型奇特,瓶身兩側的小環好似人的兩只耳朵,瓶口好似帽子,幾何形的圖案好似人的頭發,再看「她」尖尖的下巴,多像人的頭部造型啊!「小口尖底瓶」可以用於從河中取水,瓶身兩側的小環可以繫上繩子,便於提取。「小口尖底瓶」放入水中時,會發生奇妙的現象:瓶口會微微下沉,水會緩緩流入瓶口,再過一會兒,瓶底下沉,當瓶身垂直於水中時,「小口尖底瓶」就已經灌滿了,用繩於提出水面後,就可以背在身上,帶回住地。
「人面魚紋彩陶盆」可以用於盛食物、水或種子,這件陶器精彩之處是盆內的花紋,這是一些神秘的圖案,盆內的圖案都由幾何圖形構成,是否那個時期人們已經形成了原始的數學思想.
舞蹈紋彩陶盆為泥質紅陶,整體造型為大口微斂,鼓腹,小平底,口沿及內外壁均施褐彩文飾,疑為大型容器。舞蹈圖每組均為五人,手拉手,頭面向右前方,右腿向左前方跨出,踏著節拍,偏偏起舞,有強烈的動態感和韻律感。
2.C
3.(1)圖A用途是蒸米飯,此題為想像題,只要能結合當時的生活情況,言之有理即可。(2)圖B是魚和鹿的圖案。說明半坡的原始居民還捕魚打獵,以補食用。

第一單元 單元測試題參考答案
1.B 2.A 3.B 4.B 5.D 6.B 7.C 8.B 9.C 10.D 11.B 12.C 13.D 14.A 15.A 16.B 17.B 18.D 19.D 20.B(每題2分,共40分)
21.(12分) A:船形彩陶壺--半坡居民 B:骨針--山頂洞人
C:魚紋彩陶盆--半坡居民 D:豬紋黑陶缽--河姆渡居民
22.(10分)①半坡原始居民住在固定的房屋中,他們已學會紡線、織布、制衣等;
②從彩繪圖案中的魚和鹿的形象,可知半坡原始居民還過著捕魚打獵的生活,用以作補助食物。
23.(答對任何4個就可得12分。)此題為歷史考證,旨在考察學生正確認識歷史的能力。
A-考古發現他們能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B-河姆渡聚落遺址中發掘了稻穀遺存
C-縫制衣服,在遺址里發現了裝飾品
D-在大汶口遺址的墓葬中,隨葬品有多少、貴賤之分
E-半坡遺址中出土了船形彩陶壺
24.(13分) 洞穴里潮濕陰暗,不利於人類的身體健康;洞穴生活可能存在水淹、野獸侵擾等不安全因素;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經在從事原始的農耕、飼養和紡織,決定了他們必須過穩定的定居生活。
25.(13分)(1)鯀採取堵塞的方法,禹吸取鯀治水失敗的教訓,採取築堤和疏通河道相結合的方法。(2)注意河流上游的水土植被保持;築堤(修建水庫)和疏通河道相結合等等。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第5課 夏商西周的更迭
1.C 2.A 3.B 4.D 5.D 6.C 7.C 8.A 9.B 10.B 11.D 12.C 13.A 14.A 15.C 16.B 17.A 18.B
19.夏:AFGJ 商:CDHK 西周:BEIL
20.(1)夏桀奢侈殘暴,人民沒有尊嚴,處於水深火熱之中;(2)導致民怨沸騰,起來反抗,國家滅亡;(3)從民心得失的角度來談。
21. (1)一個是原始社會的大同世界,一個是奴隸社會家天下。(2)材料一中首領更替的辦法是禪讓制,如堯舜禹的更替。(3)材料二中首領更替的辦法是世襲制,禹傳子,家天下。(4)從禪讓制的角度來說,側重於選賢任能,從世襲制的角度說,是生產力發展和私有制產生的必然結果,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5)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是生產力發展和私有制產生的必然結果,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推動我國社會進入奴隸制階段,二者的物質基礎不同,前者盛行時,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後者盛行是,生產力水平有了一定的發展。

第6課 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
1.C 2.D 3.D 4.D 5.D 6.B 7.C 8.B 9.D
10.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隸
11.(1)殉葬制度 奴隸(2)地位悲慘,可以被隨意殺害與買賣
12. (1)血緣關系的親疏。(2)早期祭祀以祭拜天地和自然神靈為主,以祈求神靈保佑、降福免災。後來的宗廟祭祀是為了維護其宗法等級秩序、強化血親意識和增強宗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3)主要手段是禮儀教化配合暴力鎮壓;認識略。

第7課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
1.C 2.A 3.B 4.B 5.C 6.B 7.D 8.A 9.C 10.D 11.B 12.B 13.C 14.A 15.D 16.A 17.D
18.(1)(2)(3)略
(4)原因:周王室日益衰落,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權勢;一些強大的諸侯國不斷爭奪土地、人口和對其它諸侯國的支配權,勝者成為霸主,這也是春秋爭霸的實質。
實質:諸侯爭霸的目的是為了爭奪土地、人口、貢賦和特權。
19.晉文公——齊桓公 保家衛國——尊王攘夷 晉國——齊國 東方——南方 齊——晉
齊桓公——晉文公 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第8課 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
1.C 2.D 3.A 4.D 5.D 6.C 7.B 8.C 9.A 10.D 11.B 12.D
13.(1)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春秋戰國時期
(2)鐵農具結實耐用、價格便宜,勞動效率高。
(3)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個體生產成為可能,個體生產將取代大規模強制性集體耕作,個體小農逐漸成為社會的基本單位,新興地主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4)地主階級
(5)政治上,各國紛紛變法,思想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14.
(1)為了實現富國強兵。(2)治理國家,要結合本國的國情,進行改革,才能促進國家的發展。(3)商鞅變法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但經過商鞅變法,使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國家,為統一六國創造了物質條件。

第9課 甲骨文與青銅器
1.C 2.B 3.D 4.B 5.C 6.B 7.C 8.D
9.天氣預報——占卜的結果;夏——商;夏——商;夏——商;夏——商
10.(1)司母戊鼎:1939年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的,是目前世界已知的最大的青銅器;
四羊方尊:酒器,商代青銅器中的精品;
青銅立人像:1986年在四川三星堆出土,是商代蜀文化的傑出作品。採用分段澆鑄法製成。
(2)馬猴羊雞狗豬 鼠牛虎兔龍蛇
(3)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記錄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動和商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對研究商朝歷史有重要價值。
11(1)大禹,象徵國家最高權力。(2)大有取代周天子的意圖。(3)一言九鼎(形容一句話能起到重大作用)、問鼎中原(解釋略)。

第10課 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1.C 2.B 3.A 4.B 5.D 6.B 7.A 8.B 9.C 10.C 11.D 12.D
13.
(1)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孔子是中華文化的象徵,我們應弘揚、學習他的那種好的思想、好的做法(能答出此意即可)。
(3)舉例略;結合事例 圍繞各家思想來進行闡述方可。
14.(1)作學問要實事求是。
(2)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
(3)興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廣收門徒,擴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圍,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於堅持正確意見「當仁不讓於師」,因材施教。
15.(1) ---D---b (2)---A---c (3)---E---a (4)---C---a ( 5)---F---d (6)---B---c

第11課 先民的智慧與創造
1.C 2.D3.D4.A5.A6.C7.D
8.(1)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 (2)以火燒石,使岩石爆裂(熱漲冷縮的原理)
9.(1)無論贊同或反對,言這有理即可。(2)答案是開放的,有創意,言之有理即可。

第12課 了解身邊的「歷史」

Ⅸ 佤族獨特文化都有那些

佤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瀾滄、孟連、雙江、耿馬、永德、鎮康等縣的山區與半山區,即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怒山山脈南段的"阿佤山區"。與漢、傣、布朗、德昂、傈僳族、拉祜族等民族交錯雜居。

【語言文字】
佤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分「巴饒克」、「阿佤」和「佤」三種方言。舊時的佤文是英國傳教士為傳播基督教而編制的,比較粗糙。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人民政府為其創造了新文字。

【衣食住行】
佤族以大米為主食。西盟地區的佤族都喜歡把菜、鹽、米一鍋煮成較稠的爛飯。其他地區的佤族則多吃干飯。農忙時日食三餐,平時吃二餐。雞肉粥如茶花稀飯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現吃現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間有「無辣子吃不飽」之說。佤族人還喜歡吃紅米,飲濃茶,嚼檳榔,喝水酒。
住房以兩層竹樓為主。傳統服飾以黑色為基調。
男子多纏黑色包頭,著黑色短衣和寬腳褲。婦女服飾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無領無袖貫頭衣,下著筒裙,佩戴銀或竹篾製成的頭箍、項圈、項鏈、腰箍、手鐲等首飾。

【宗教信仰】
以原始宗教為主。在佤族人的觀念中,山川,河流和生物以及一切不能解釋的自然現象都有「靈魂」或「鬼神」。「鬼神」是漢譯之意,佤族對「鬼」、「神」及「祖先」並不區分,是同一概念。他們認為「鬼神」主宰世界的一切,會給人們帶來安危禍福,於是就對其加以崇拜。少數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

【主要節日】
由於木鼓的這種神聖地位與作用,「拉木鼓」便成為佤族極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動。 所謂「拉木鼓」,就是從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樹木,拉入寨中,製作新鼓,更換舊鼓的活動。多於農歷十一月(佤歷一月)進行。屆時,首先由村寨頭人會議確定拉木鼓的時間及主祭人(出牛,承擔活動費用的人),准備好要剽殺的水牛數頭、取肝看卦黃牛一頭,及水酒食物等。拉木鼓的當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壯年上山砍伐已事先選好的樹木,准備制鼓的材料。第二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有的女性不能參加)均身著節日盛裝,前來拉鼓,大家邊歌邊舞,用繩索將木鼓拖拉向寨子。但木鼓當天不能進寨,要停放在寨外,需殺雞祭 祀之後,另擇吉日進寨。

【文學藝術】
佤族民間舞蹈:「木鼓舞」、「甩發舞」都是佤族的民間舞蹈,「木鼓舞」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比賽中獲獎。
木鼓是佤寨的標志,佤語稱「克羅克」,是佤族的傳統祭祀工具、樂器和報警器具。一般以紅毛樹、花桃樹或麻栗樹樹段為原料,將其腹部按一定形狀掏空製成。大小不一,一般長約2米,直徑0.5至1米之間。分公鼓、母鼓兩種。公鼓的音節偏低,音色粗重。母鼓音節較高,音色清脆。多成對存放在村寨中的木鼓房中。
木鼓是佤族的象徵,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聖之物。他們認為,木鼓是 「通神之器」、「通天之鼓」, 「生命靠水,興旺靠木鼓」。因此,平時不能亂動,只有祭祀報警和節日喜慶等重大集體活動時才能敲打。
木鼓也是佤寨的標志,佤語稱「克羅克」,是佤族的傳統祭祀工具、樂器和報警器具,一般以紅毛樹、花桃樹或麻栗樹樹段為原料,分公鼓、母鼓兩種。公鼓的音節偏低,音色粗重。母鼓音節較高,音色清脆。佤族民間歌曲有「咯格來」(玩耍歌)、風俗歌、宗教儀式歌、愛情歌、勞動歌等,音區偏低,音域較窄,節奏以較規整的二拍子為主。
佤族的滄源崖畫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滄源縣糯良山、班考大山與拱弄山之間的勐董河流域的河谷地帶,是我國發現較早的古代崖壁畫藝術遺存之一。1962年以來,已先後在滄源縣中北部的勐來、丁來、滿砍、和平、芒陽、勐省等地發現了11個崖畫點。這些崖畫大都畫於離地面數米高的一片片垂直的崖壁上。滄源崖畫的內容主要有人物像、動物像、村落圖、狩獵圖、祭祀圖、舞蹈圖等。每個畫面都有一個中心內容,真實地描繪了一幅原始生活的百態圖。古樸、形象、生動,反映了佤族先民的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
滄源崖畫採用平塗法,手法簡練,生動傳神。人體多用三角形表示,面部不畫五官,但四肢卻畫的姿態多變,動感強烈。通過雙臂和雙足的種種不同姿態,可以看出人物的活動內容。動物也是如此,雖然五官不清,但通過角、尾、足和耳部的特徵,也可以辨認出其種屬。滄源崖畫圖像多呈赭色。作畫的顏料可能是用赤鐵礦、蟲膠和動物血調制而成的。根據專家們的初步研究分析,這些崖畫可能是新石器時代的作品,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Ⅹ 王志善的王志善藝術創作思維



我國北方薩滿文化是人類文化遺產中不可多得的財富,先民在漫長的生存發展中探索著世界,不斷總結積累著智慧,並在大自然界中孕育出具有原始宗教的薩滿文化。「萬物有靈」思維觀念所形成的薩滿造型觀給予動漫藝術豐富的創造力與題材范圍,動漫創作中的想像力是其藝術的核心魅力,在非客觀世界物象的動漫藝術中,以特有的創意魅力展示給觀眾奇妙的旅程。而動漫藝術的特點與薩滿文化的魅力產生了共鳴,薩滿神話涵蓋了豐富的傳說題材,創世紀神話、大自然界神話、動物與植物類的神話豐富了動漫藝術多種題材的可能性,薩滿教各種神靈的崇拜觀讓動漫藝術充滿了趣味性,薩滿造型藝術品賦予了動漫人物及場景造型的多樣化,通過研究剪紙、服飾、面具等薩滿造型藝術拓展了動漫技法的表現形式。
動漫藝術通過假設的思維創作手法,運用誇張、想像等元素塑造出自由創意的世界,通過想像力思維的表現形式,把原本沒有生命的視覺圖像進行加工,用深刻的主題給予了動漫藝術的生命活力。薩滿造型藝術與思維觀念賦予了動漫創作與眾不同的精神內涵與意義,讓思維為核心的動漫藝術具有了文化的支撐,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網路媒介的發展,以圖形為語言的動漫藝術愈加影響著現代人的生活。王志善通過對動漫研究與探索、親自創作與實踐,創作出路貓roadcat系列等動漫作品。
《禪的種子》是筆者創作的動漫作品,表達對自然界動物、植物等萬物的相互尊敬、共存的信仰觀念,從而引發我們對生態平衡的保護意識與思考。薩滿造型藝術是人類早期的一種文化現象,時隔久遠的我們已經無法回到當時的年代,體驗原始薩滿現場創作的獨特藝術形式,我們只能通過保留至今的薩滿神器感受先民的智慧與創造力。玲琅滿目的薩滿造型藝術令後人嘆為觀止,每一件充滿造型創意的神秘物件都匯聚了先民智慧的結晶,這些造型奇特的薩滿藝術品向我們訴說著遠古時期充滿神秘性的薩滿靈異世界。動漫創作的獨特處是將我們現實世界的生活進行再加工形成無限的想像空間,是將幻想、想像部分與現實生活相互糅合成新的虛擬世界,薩滿造型藝術用獨特的魅力提供了動漫創意的源泉,並存在於動漫創作的場景、角色等諸多造型方面。動漫作品「禪的種子」創作畫面中心是一隻巨大的機械蟬,它是一部具有承載與運輸功能的「車」,機械蟬的頭部裝載著水資源,豐富的水源中各類魚群在悠閑游動,晃動的波浪讓水中船隻跳起了歡快的舞蹈。機械蟬頭部頂端是緊張的忙碌的操作人員,正駕駛它飛翔遠方的方向,坐在他們身後的旅客享受著陽光溫暖與清新的空氣,生命樹生長在機械蟬的中部,它散發出旺盛的生命活力。在樹下是一排排、一列列的屋舍群,窗戶中透露著幸福與溫馨的光。尾部傳來火車的鳴笛聲,裝載著豐富物資的車廂正駛向未來。在作品畫面的下方,青山白雲間一位乘客正手持一束花朵,在站台等候機械蟬的來臨,等候乘車並不需要錢財,只是手捏一束鮮花等候排隊,寓意對自然界萬物生命的尊重。作品中,自然界每一種生命都是機械蟬的乘客,它們與人類共同生存在地球之上,萬物都是有靈魂的,這與薩滿創作藝術觀念類似,即認為每一個被刻畫的自然界對象都是平等,藝術創作並不是照搬視覺范圍內對外在物象的映射,而是通過心靈感悟而創作出本真的情感世界。動漫造型設計的想像與人格化創作是一種自由開放的創意空間,其造型不論如何荒誕怪異,觀眾的思維中並不會把動漫中的情節與客觀世界中的萬物進行理性的對比分析,動漫文化本身是孕育在虛構的想像力藝術世界之中,其目的是讓欣賞者的思緒遠離現實世界到達非理性空間,感受奇妙有趣的旅程。動漫造型設計是一種創造新生命形態的過程,將新的生命力給予視覺形象的畫面,從薩滿造型藝術中吸取情感與造型元素,通過再創作形成新的動漫藝術,具有生命形態與人格魅力、又能展示出情感魅力與內涵底蘊的視覺形象。

閱讀全文

與先民的智慧與創造教學反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