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生的社會價值是什麼人生價值是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
人生的社會價值和人生的自我價值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並且與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相互關聯。人生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主要區別,是它們的價值主體不同。人生社會價值的主體是人類、集體和個人。而人生自我價值的主體是自我。 人生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是緊密聯系的。社會離不開個人,個人更要依賴社會。個人和社會之間是一種相互需要、相互滿足的關系,人生的社會價值和人生的自我價值是人生價值的兩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他們二者的關系以及和人生價值的關系可以用一個等式來表示。即:人生價值=人生的社會價值+人生的自我價值。也就是:個人一生的積極作用的總和=用來滿足自我需要的積極作用+用來滿足社會需要的積極作用。還可以是:個人一生的創造=一生的消費+一生的貢獻。從這些等式中可以看出: 第一,人生的社會價值離不開自我價值。因為,如果一個人的一生,一點也不能自己滿足自己,完全靠社會來滿足。那麼,這個人不僅沒有人生的自我價值,也不可能有社會價值。如果一個人的一生有些創造,但是不能完全自己滿足自己,還需要社會來滿足。那麼,這個人雖然有一定的自我價值,卻不可能為社會做出任何貢獻,也就不可能有什麼社會價值。所以,只有在個人一生能夠滿足自己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要的基礎上,才可能為社會做出貢獻。也就是只有在具有了一定的自我價值的基礎上,才可能有人生的社會價值。但是,有的人一生的創造正好滿足自己一生的消費。這種人自己直接滿足了自己,也回報了社會對自己的尊重和滿足,具有不小的人生的自我價值。但是,他沒有對社會做出任何貢獻,也就沒有人生的社會價值。這種人雖然無損於社會,但是也無益於社會。這種人認為,自己既不吃虧,也不沾光,很合算。如果所有的人都象這種人一樣,人類社會的進步就會停止,也就不會發展到現在 第二,人生的自我價值也不能離開社會價值。一個人,在處於嬰幼兒和青少年的時期,是作為價值的主體,享用著人們的人生價值。在處於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時期,也是作為價值的主體,享用著人們的人生價值。只有在進行勞動創造的青壯年時期,才作為價值的客體,通過勞動創造,一方面自己滿足自己,另一方面償還對人們人生價值的享用。這兩方面是在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再一方面,通過更多的勞動創造,為社會做出貢獻,實現人生的社會價值。由此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在享用前人的人生社會價值的基礎上,才成長起來的。並且,在喪失勞動能力之後,還要享用後人的人生社會價值。一個人不能只享用他人的人生社會價值,而自己卻沒有人生的社會價值。如果只享用他人的社會價值,而不創造社會價值,就會遭到社會的反對,也就不能很好地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因為,任何人自己滿足自己,都不是離開社會而獨立實現的。離開了社會,個人就無法滿足自己,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人一生的創造很多,不僅自己直接滿足自己,而且回報了社會對自己的尊重和滿足,還為社會做出了貢獻。這種人的人生既有較大的自我價值,又有很大社會價值。實現了人生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高度統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事實證明,廣大的勞動人民和傑出的歷史人物對人類社會做出了許多的貢獻,而自己卻消費的很少。他們人生的社會價值大於自我價值。正是由於他們的社會價值,才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每個人都應該實現人生的社會價值和人生的自我價值的高度統一,並且努力使人生的社會價值大於人生的自我價值。
②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主要內容及意義是什麼
嚴格說來,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即:「剩餘價值學說」。「勞動價值論」,其實並非馬克思的創造,亞當.斯密、李嘉圖都有其「勞動價值論」。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其主要內容就是「剩餘價值學說」。具體言之:
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的分析。區分出:商品的「價值」與「使用價值」,並分析了在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人所有的條件下「勞動力」作為「商品」的二重性(即:價值與使用價值相分離):作為「商品」的「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可以創造「價值」;進而有區分出「個體勞動時間」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等概念;指出了兩者之間存在的差異;進而得出「勞動力」創造「剩餘價值」的結論。其意義在於:科學地揭示了資本主義條件下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
現在有些人為了為當下實際存在著的剝削現象做辯護企圖否定馬克思的剩餘價值學說,故意不提「剩餘價值論」,而只提「勞動價值論」。 其中很多說法實際上是反馬克思主義的東西。一些說法在理論上實際上並站不住腳!
③ 如何理解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
人生的社會價值和人生的自我價值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並且與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相互關聯。人生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主要區別,是它們的價值主體不同。人生社會價值的主體是人類、集體和個人。而人生自我價值的主體是自我。
人生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是緊密聯系的。社會離不開個人,個人更要依賴社會。個人和社會之間是一種相互需要、相互滿足的關系,人生的社會價值和人生的自我價值是人生價值的兩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他們二者的關系以及和人生價值的關系可以用一個等式來表示。即:人生價值=人生的社會價值+人生的自我價值。也就是:個人一生的積極作用的總和=用來滿足自我需要的積極作用+用來滿足社會需要的積極作用。還可以是:個人一生的創造=一生的消費+一生的貢獻。從這些等式中可以看出:
第一,人生的社會價值離不開自我價值。因為,如果一個人的一生,一點也不能自己滿足自己,完全靠社會來滿足。那麼,這個人不僅沒有人生的自我價值,也不可能有社會價值。如果一個人的一生有些創造,但是不能完全自己滿足自己,還需要社會來滿足。那麼,這個人雖然有一定的自我價值,卻不可能為社會做出任何貢獻,也就不可能有什麼社會價值。所以,只有在個人一生能夠滿足自己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要的基礎上,才可能為社會做出貢獻。也就是只有在具有了一定的自我價值的基礎上,才可能有人生的社會價值。但是,有的人一生的創造正好滿足自己一生的消費。這種人自己直接滿足了自己,也回報了社會對自己的尊重和滿足,具有不小的人生的自我價值。但是,他沒有對社會做出任何貢獻,也就沒有人生的社會價值。這種人雖然無損於社會,但是也無益於社會。這種人認為,自己既不吃虧,也不沾光,很合算。如果所有的人都象這種人一樣,人類社會的進步就會停止,也就不會發展到現在
第二,人生的自我價值也不能離開社會價值。一個人,在處於嬰幼兒和青少年的時期,是作為價值的主體,享用著人們的人生價值。在處於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時期,也是作為價值的主體,享用著人們的人生價值。只有在進行勞動創造的青壯年時期,才作為價值的客體,通過勞動創造,一方面自己滿足自己,另一方面償還對人們人生價值的享用。這兩方面是在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再一方面,通過更多的勞動創造,為社會做出貢獻,實現人生的社會價值。由此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在享用前人的人生社會價值的基礎上,才成長起來的。並且,在喪失勞動能力之後,還要享用後人的人生社會價值。一個人不能只享用他人的人生社會價值,而自己卻沒有人生的社會價值。如果只享用他人的社會價值,而不創造社會價值,就會遭到社會的反對,也就不能很好地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因為,任何人自己滿足自己,都不是離開社會而獨立實現的。離開了社會,個人就無法滿足自己,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人一生的創造很多,不僅自己直接滿足自己,而且回報了社會對自己的尊重和滿足,還為社會做出了貢獻。這種人的人生既有較大的自我價值,又有很大社會價值。實現了人生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高度統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事實證明,廣大的勞動人民和傑出的歷史人物對人類社會做出了許多的貢獻,而自己卻消費的很少。他們人生的社會價值大於自我價值。正是由於他們的社會價值,才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每個人都應該實現人生的社會價值和人生的自我價值的高度統一,並且努力使人生的社會價值大於人生的自我價值。
望採納
④ 現代科技給生活帶來的變化
網上的資料應該不少,我就不摘抄了。我個人認為-----------
隨著工業革命的一次次創新,人類在改造世界
方面
日新月異,一日千里。從蒸汽機、電氣化、信息化等等。無不影響到人類的生產與生活各個方面。蒸汽的利用、
電氣
的革命、信息化的網路鋪天蓋地。人類可以乘坐
汽車
、火車、飛機、乃至火箭、飛船,今後還可以遨遊太空。可以人在家中坐,便知天下事,信息化的革命,上網、視頻、海量信息、3G4G、極速運算都不在話下。工廠林立,商店櫛比,人頭攢動,熙熙攘攘。人類主宰了世界,改天換地似乎也指日可待。
但是,有喜就有悲,有好就有壞。在和平利用
太空
的
同時
,軍事化日顯突出;在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同時,核武庫卻在增添;在改造世界的同時,人類又在
毀滅地球
。
和平利用,有效開發,
綠色經濟
,環保地球。
洛里啰嗦,說了一堆,發自肺腑,卻無章法,希望你能夠有所利用價值!
⑤ 現在總說大數據時代,到底是什麼意思,指的是什麼。對我們的生活會有多大影響,詳解
大數據可以簡單理解為:
"大數據"是一個體量特別大,數據類別特別大的數據集,並且這樣的數據集無法用傳統資料庫工具對其內容進行抓取、管理和處理。簡單的說就是超級存儲,海量數據上傳到雲平台後,大數據就會對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和挖掘。
進一步簡單的說,大數據基本要具備以下三點:
1)有海量的數據;
2)有對海量數據進行挖掘的需求;
3)有對海量數據進行挖掘的技術和工具(比如常見的有hadoop、spark等)。
用這些數據做:數據採集、數據存儲、數據清洗、數據分析、數據可視化
大數據的應用對象可以簡單的分為給人類提供輔助服務,以及為智能體提供決策服務。
大數據不僅包括企業內部應用系統的數據分析,還包括與行業、產業的深度融合。具體場景包括:互聯網行業、政府行業、金融行業、傳統企業中的地產、醫療、能源、製造、電信行業等等。通俗地講「大數據就像互聯網+,可以應用在各行各業",如電信、金融、教育、醫療、軍事、電子商務甚至政府決策等。
⑥ 什麼是人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如何
人生的在我價值是個體的人生活動對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所具有的嘉澤。社會價值是個體的實踐活動對社會他人所具有的價值。人生的社會價值是實現人生自我價值的基礎
⑦ 簡述5G網路對社會發展的價值
對於移動通信運營商來說,運營商的「端管雲」能力在5G時代迎來變革。5G研究的深入,讓業界看到5G不僅是通信行業自己的事情,其還將對社會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有觀點認為,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
從終端方面來說,有更多的感知,除了智能手機以外還有各種感測設備;從管道來說,中國移動前期3G、4G的時候,對人的通信連接是比較擅長的,到了5G的時候,慢慢地拓展到了物的連接;在雲方面,5G和人工智慧很好的結合,5G將會產生大量物的數據,這些數據通過人工智慧來變現,產生更多價值。
可以說,與強調數據傳輸速度的3G/4G網路不同,5G通信提供超高速率承載外,還具備低時延高可靠性、大容量物聯網鏈接特性。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介紹,面向2020年及未來,基於5G網路的VR/AR應用、工業互聯網、無人駕駛和車聯網等增強型移動寬頻和物聯網應用將隨著5G網路的成熟獲得爆發式增長,預計到2025年全球聯接數將達到1000億,其中基於物的聯接將佔到90%。
據高通報告預測,到2035年5G將在全球創造12.3萬億美元經濟產出,預計從2020年至2035年間,5G對全球GDP增長的貢獻將相當於與印度同等規模的經濟體。
⑧ 社會價值是什麼
社會價值亦稱「市場價值」。「個別價值」的對稱。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價值。是商品價格的基礎。社會價值是一個部門所生產的商品的平均價值,它由該部門內部各個生產者所生產的商品的個別價值的加權平均數來決定。在一般情況下,社會價值可以近似地看作一個部門的平均生產條件下生產的、構成該部門產品絕大多數的那種商品的個別價值。
20世紀80年代以來,價值論的興起成為哲學研究的一個新的生長點,價值問題成為理論界、學術界以至人們日常生活中共同關注的話題。從價值角度分析問題不但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水平,而且也推動著實踐的發展。因此,深入開展價值論研究,進一步發揮價值論應有的社會指導作用, 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人生價值是人生觀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范疇,價值「具體」在人生觀領域中表現。在一定意義上,人生的價值是人生的意義,評估人生「價值量」大小,可以理解人生的意義如何,理解人生意義大小。
(8)現在生活10年創造的社會價值相當於以往5000年總和擴展閱讀:
要比較客觀、公正、准確地評價社會成員人生價值的大小,除了要掌握科學的標准外,還需要掌握恰當的評價方法,做到以下四個堅持:
①堅持能力有大小與貢獻須盡力相統一。
②堅持物質貢獻與精神貢獻相統一。
③堅持完善自身與貢獻社會相統一。
④堅持動機和效果相統一。
⑨ 你覺得十年前和現在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十年前跟現在最大區別在於科技推動跟生活方式的快速變化:
一、手機網路,十年前網路還是2G,現在已經是4G跟5G的時代,網路更普及;
二、智能手機,十年前智能手機才開始,觸屏手機也是剛出來,現在手機都是觸屏更智能;
三、家電聯網,十年前家電都沒想到自己十年後也會上網了,電視當時還沒有機頂盒,一些視頻平台也只能上網看,非常費勁看個網路電視,現在機頂盒很普及,看電視節目更是不用裝天線了;
四、物聯網,十年前物聯網還是概念推動,十年後空調,冰箱,電視,自動化家電都已經上網了;
五、支付,十年前還是現金跟轉賬支付,現在掃碼支付已經是主要支付方式,連菜市場都是掃碼支付,現金在生活里已經很少使用了;
六、交通工具,十年前汽車開始普及,高端車保有量還少,現在電動汽車也都普及了,高端車普通家庭也配備了;
七、餐飲,十年前吃飯都是下樓吃,不管是餐廳還是集體食堂,都需要腿下樓,現在外賣送餐十分方便,想吃啥定啥;
八、旅遊,十年前年輕人不敢輕易放棄工作說旅行,現在隨時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生活觀念有了很大變化;
九、醫療,十年前好多沒有攻克的醫學難題,現在已經成為過去式,醫療的發達更能提高人類健康跟生命周期;
十、綠色變化,十年前都在努力求發展,現在努力的同時還要求綠色,各方面都已經比十年前有了很大改變,藍天更藍了,空氣更好了,一切都在努力變化中;
十一、十年前自己還是職場努力奮斗的小白,十年後已經成為下海努力拚搏的小白一枚,努力吧,看看十年後自己什麼樣子,不拼搏不努力對不起十年後的自己。
十年前和現在最大的區別
⑩ 現階段體制改革是不是真的體現了勞動價值論
資本主義就是按勞動價值論運轉的,勞動價值論揭示的是人與人之間勞動(行為)支配與被支配的社會關系,不要扯到什麼分配理論上。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邪惡正是因為它按勞動價值論運轉。
價值是一種異化的人類勞動,追求價值的社會是極端邪惡的,勞動價值論就是馬克思用來揭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金錢游戲的,資本主義就是按勞動價值論運轉的。商品(貨幣)所計量的原子就是一種人類勞動。(提醒一下,不要扯到所謂的分配上,勞動價值論與如何分配無關,揭示是勞動力支配的社會關系。)
馬克思最早在《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中指出:價值是一種異化被奴役的人類勞動。《手稿》指出一個核心問題,「如果我自己的活動不屬於我,而是一種異己的活動,一種被迫的活動,那麼他到底屬於誰呢」?對此,馬克思一直苦苦思考,試圖從異化勞動產生的根源與表現形式等方面著手分析和論證。價值增加越多,對於工人來說,其在勞動中耗費的力量越多,自身行為被支配被奴役就越嚴重。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追求的是以價值(交換價值)為目的的權力,而不是最大化的物質使用,這就是金錢游戲的實質。勞動者同其勞動活動的異化。馬克思認為勞動異化不僅表現在產品上,也表現在勞動者生產產品的過程中。在私有制的條件下,勞動者不能自由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勞動,勞動從人的內在需要變成了外在的不屬於他的本質的東西,脫離了人的本性。《手稿》說:工人「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與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身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勞動的異化性質明顯表現在,只要肉體的強制或其他強制一停止,我們就會像逃避鼠疫那樣逃避勞動。」勞動者的勞動過程不屬於他自己,而屬於他人,這種異化的結果就是人性的喪失。
正如資本主義經濟學家所謂的經濟,其實際就是對異化勞動的支配關系。人與人的關系的異化。由於勞動者同其勞動產品的異化、勞動者同其勞動活動的異化、勞動者同其類本質的異化,其結果必然是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關系的異化。
真正的勞動價值論:「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並非被人們所歪曲的「所謂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
即說,價值是一種人類勞動,這意味著它代表的是人支配人勞動(行為)的權力或者說社會關系,與具體財富(使用價值)無關。商品(貨幣)拜物教之謎就是把人支配人勞動的社會關系,說成是物質的屬性或者物質屬性的轉化率。並且政治經濟學的錯誤,都多源於價值和財富的混同。
正如陽光、空氣有用,但陽光、空氣不包含任何貨幣(商品)所計量的原子,即不包括金錢關系,不包含人支配人勞動的社會關系。誠然,在這里價值的定義與植根於社會關系形成的語言中,價值的俗約定義——「有用性」相沖突。但勞動價值論是沖著解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去的,因為市場經濟追求的目標就是金錢,勞動價值論正是揭示這種金錢游戲的。貨幣(商品)所計量的原子(價值),自然就成為研究的最主要的問題。
商品,即賣出的勞動產品,商品具有二重性,「使用價值」和「價值」(交換價值)。
商品的使用價值:
物的使用價值成為具體財富,商品的使用價值就是商品「體」本身,即商品「體」這個物質的有用屬性。物質的有用屬性是物質在那種形態下的客觀存在,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創造,作為自然力一部人類勞動只能改變其形態引起屬性轉化,通常人類勞動在改變其形態的過程中還要引導其它自然力,因此勞動並不是財富的唯一源泉,勞動僅是價值的唯一源泉。(《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章第二節、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二重性,引用彼得羅。維里的《政治經濟學研究》說明物質的使用價值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創造)
商品的價值(交換價值):
商品的價值(交換價值)是一種通過交換形成的人支配人勞動的社會關系,它意味著權力。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商品體(使用價值)同另一種商品體(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如果把商品體的使用價值撇開,商品體就只剩下一個屬性,即勞動產品這個屬性,考察勞動產品剩下來的東西,它們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靈般的對象性,只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單純凝結,即社會關系中的人支配人勞動。
不僅商品本身具有二重性,商品中的勞動也具有二重性:
第一重性,勞動本身作為自然力的一部份,具有改變物質屬性的使用價值,改變物質屬性的過程,即引導其它自然力來改變其形式。作為與物質的使用價值(具體財富)轉化率相關的勞動,這種勞動,在不同商品之間不可計量,也就是說這種具體勞動在不同的商品生產中,存在不同性(異質性)。這種勞動是具體勞動與價值(交換價值)無關,僅是作為一種生產力要素與使用價值的轉化相關。
第二重性,就是作為價值(勞動),即以金錢所計量的原子。它本身代表的正是社會成員通過交換、買賣支配對方行為(勞動)的社會關系的權力。正如市場中的消費行為,只不過是勞動時間與勞動時間的交換罷了吧,「有效需求」的真實含義是「一種可供交換的僱傭的勞動時間」。
並且資本主義追求的不是具體的財富(使用價值),而是以金錢形式異化的勞動力支配關系——價值。正如產值5000萬,並不代表多少架飛機或褲子,只是代表所有這些生產中相同的人支配人勞動的社會關系。如:異質的被賣出成交的1磅牛肉與N噸牛屎的價值量(交換價值量)相同,你不可能說兩者價值量相同,就讓某個每天需要吃1磅牛肉的人不吃牛肉,而去吃N噸牛肉。兩者價值量相同,是因為兩含了相同的,人支配人的社會關系,而不是異質的物質的有用性。
也就是說從勞動價值論的角度,所謂的生產總值或者說總生產涵數是壓根不存在的,如所謂的GDP,從勞動價值論的角,應該叫做「生產了資本的僱傭勞動時間總和」。因為異質物是不可加總的,如異質的蘋果和梨,都增長了10%,你可以說經濟增長10%,但一個增加5%,一個增長15%,我們是不可能得到一個指數的,同樣所謂的物價指數CPI,也是如此。說經濟增長5%,還不如說某種卡車的載重量從5噸增加到10噸。並且10年前生產的消費品與現在生產的消費品可能完全不一樣,即然有可能基於不同的物質屬性,又有何比較性呢?現代經濟學或多或少,就是馬克思批判的商品(貨幣)拜物教。由於貨幣也是一種商品,因此貨幣拜物教的謎,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謎。勞動價值論也可以認為是一種貨幣理論。如果說貨幣是符號,那麼商品也可以看成是符號,其數值的增加,只意味著人支配人勞動時間的時間的沿長,不包含涉及具體的物質財富多少。正如匯率包不含任何物質性一樣,實際上代表的是兩國僱傭勞動交換的比例。
價值(交換價值)的總量與生產力無關。馬克思有一個結論:「同一社會性的勞動,不管生產力如何變化,其提供的價值量是相同的。」 這個結論,是通過不同物質生產效率的行業存在以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積累式競爭,得以完全排除。證明價值總量及利潤代表的是一種社會關系,與技術因素、物質生產效率(使用價值轉化率)因素無關。如某一行業的資本利潤率較低,它就會立即漲價與其它行業對抗,當不能直接漲價與其它行業對抗時,就會選擇出售此領域一定的資產,而購買較高利潤率的資產,這樣就導致以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積累式競爭。正如房價上漲,其它行業也會漲價對抗。對資本來說必須有高於平均利潤率(剝削率)的積累率,不然資本隨時都有失掉資本家地位的危險。如二十年前有50萬元都可以成為一個中小僱主,而現在50萬元在大城市還不夠買一套住房,這就是資本積累式競爭表現,與流行經濟學宣傳的市場是以技術為主的競爭格格不入。積累式競爭是資本競相直接或者變向的壓低勞動力價格過程,積累式競爭不斷加重剝削。資本之間會比,有更高的剝削率(利潤率),如果沒有更高的剝削率(利潤率),資本就會失去原有資本的地位。在現實中表現為逼迫勞動者(消費者)用越來越長的工作時間去交換(直接或變向壓低勞動力價格的過程),這樣價值量就得到增長,資本就得以增值,市場經濟的金錢游戲得以繼續。當交換遇到人們的生理極限,危機就開始了,最先從馬克思指出的金融體系爆發,最後出現列寧、斯大林所說的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
「無論生產力如何變化,同一勞動相同時間內所提供的價值量是相同的。」自然推出,價值的增值,實際上代表的正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剩餘價值生產,即現在所謂的GDP增長。也就是說剩餘價值生產只要不能繼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就得癱瘓。
剩餘價值非具體的剩餘財富,只不過是交換中,剩餘勞動時間支配的權力,利潤是它轉化形式。如:如以前需要5年勞動時間交換的住房,現在需要10年或者20年,就是逼迫人們用更多的勞動時間(工作時間)去交換,自然,價值量就得到增長,所謂的GDP增加,GDP說白了只不過是一個價值量的概念,一個錢的數字。現代拜物教經濟學確把它說成是總生產涵數,代表具體的財富,可異質屬性的物加總在一起能表述什麼?總生產涵數概念本身就是一個邏輯錯誤,它實際代表的是總勞動時間支配之和。(當然交換體系內,錢的數值越高,代表能以這種比例支配越多的勞動力,自然,力量就越強大,但交換體系以外,就是另外的一回事。)同樣,教育、醫療市場化也是把公眾的資源私有化,逼迫人們用更多的工作時間去交換
在馬克思看來,利潤顯然是一種社會關系,一個與產權相關的問題,這一點與新制度經濟學派觀點沒有什麼不同。即明析的私有產權會阻進更多的利潤。
由於企業追求的不是具體的使用價值,而是剩餘價值(或者說利潤),因此馬克思得出一個結論,企業造就了階級斗爭,是階級斗爭的產物。
很顯然價值(交換價值)就如同汽車以一定速度行駛一定距離所消耗的汽油能量一樣,消耗越高罪過越大,資本因吞噬勞動,把其奴役成價值,因此資本有罪。
馬克思認為終結這種人壓榨人的方式,在於根除追求利潤的極惡制度,讓人們個人按需分配自身的勞動時間,個人按需分配勞動時間成為社會生產有計劃有比例發展的依據,時間從而得到最大化的節約,從而使個人贏得自由。 自身勞動(行為)的個人所有權是悠關每個人的自由,沒有自身勞動的個人所有權就沒有個人自由。生產資料私有制是對以自身勞動為基礎的個人所有權的第一個否定。
自然力作為轉化物質的使用價值的要素,並不是因為擁有權,自然規律才改變,但無疑私有的生產資料的所有權,會逼迫人們用更多的勞動時間去交換,根本不涉及具體財富(使用價值)的增加,只涉及人支配人勞動的權力的增加,即金錢游戲的增值。因此所謂的按要素分配,其實質就是按要素支配人的勞動力,正是資本主義所有權的體現,是統治階級通過暴力形式確定下來的社會關系。只有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的情況下,個人才能按需分配勞動時間,在社會交換的關系當中,反映為不再為利潤而生產,時間的節約成為最高的規律。
另外,價值與價格是不同的,並不僅僅表現為價值是價格在統計上的平均。實際上有價格的東西不一定有價值,如商品渡讓的過程中只要不吞噬勞務(勞動與可變資本相交換),本身是不會增值的,如藝術品賣家把出土文物渡讓給,藝術品買家,如沒有出現資本吞噬勞動的新增過程,系統整體的價值量是不會增值的。出土文物本身不屬有價值,只有可能有高價格,消耗在其中的勞動是歷史上的死勞動,不是與現在的社會發生社會關系的勞動。當藝術品行業,利潤率較高,就會在大量的資本擁入此行業,這樣就會改變勞務與資本交換的比例,資本就會吞噬勞動使系統整體、社會整體的價值量增值,相反如何利潤率下降,或者虧損的人較多,就會有大量的資本流出此行業,同樣勞務也會減少。因此價值應該看成某種量所計量的原子,這種原子即為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