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認識論

創造認識論

發布時間:2021-08-09 00:58:09

1. 認識論包括什麼

把我下面這些全部背下來,理解透徹了,通過會考沒有問題

一、原理內容
唯物論
1.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1)物質的含義及准確理解
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概念 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唯物主義哲學大廈的「基石」。把握物質概念必須抓住其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明確物質和物質具體形態、自然科學物質概念同哲學物質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2)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
整個世界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質。
(3)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物質決定意識:先有物質,後有意識,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意識離不開高度發達而完善的物質—人腦;意識的內容只能來自物質世界。
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則對事物的發展起消極的阻礙作用。
(4)應用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2.物質運動的規律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
(1) 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含義
規律是物質運動過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聯系。
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人類特有的能力與活動,它包括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及活、人類改造世界的能力及活動、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所具有的精神狀態。
(2) 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世界就是按其固有規律運動著的物質世界。
規律是客觀的,就是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突出表現在它是不可違抗的,人們不能根據自己的意志創造一個客觀上不存在的規律,或者改造、消仍然在起作用的規律,規律的客觀性根源於物質的客觀實在性。是不是承認規律的客觀性,從來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斗爭的焦點之一。
(3) 主觀能動性的表現及實現條件
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表現在現在許多方面。其中,人能夠認識規律和利用規律,就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表現。人類利用規律為自己服務主要表現在:人能夠利用對規律的認識,對事物發展的趨勢和方向作出科學的預見,從而指導自己的行動;人們能夠把規律作為行動的向導,利用對規律的人失去改造世界,為人類謀福;人么可以利用對規律的認識,改變或創造條件,限制某些規律發現生破壞作用的范圍,使人們少受其害,甚至變有害為有利。
(4) 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辯證關系要求我們無論做什麼工作,既要按規律辦 事又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
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離不開發揮主觀能動性。人們要按規律辦事,有個前提,就是要了解規律、懂得規律,還必須在事物的運動變化中具體地把握規律,這都要求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人們要要按規律辦事,還需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這也離不開發揮主觀能動性。總之,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的必要條件。
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首先,主觀能動性要受到客觀規律的制約。其次,主觀能動性發揮的程度,取決於對規律的掌握程度。所以,只有尊重規律,主觀能動性才能得到充分的、正確的發揮。總之,尊重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
(5) 應用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現實中的一些問題
3.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1) 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含義
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根據這些事實,決定我們的方針政策、計劃方案等主觀的東西。
實事求是,就是從客觀實際出發,從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做到按客觀規律辦事。
(2) 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要求
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實事求是。二者精神實質是一致的,都要求我們要做到主觀符合客觀,同時發揮主觀能動性
(3) 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反對從主觀出發的現實意義。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起碼要求,是無產階級政黨正確地制定和執行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是我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
從實際出發的反面,是從主觀出發。主觀主義有兩種表現,一種是教條主義、本本主義,一種是經驗主義。
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講,最重要的是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找出自己的前進道路。青年學生了解國情、立足國情,能正確理解貫切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增強歷史責任感,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較好地思考和處理自己遇到的社會問題。
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基礎,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核心,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過去,我們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勝利是靠它,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同樣要靠它。
辯證法
1.聯系和發展.
(1).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1>聯系的含義。
聯系是事物內部,事物與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2>事物之間的聯系既有普遍性,又有客觀性。
一方面,事物之間的聯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於相互聯系之中,不存在孤立的,不與周圍事物相聯系的事物.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另一方面,事物之間的聯系具有客觀性.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象。
<3>必須堅持和學會用聯系的觀點觀察和處理問題。
聯系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基本觀點.它要求我們必須從客觀事物本身的真實聯系去把握事物,去認識問題和處理問題.在分析具體問題是,既要注意一事物與周圍其他事物的聯系,具體分析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也要注意這一事物前後相繼的歷史聯系,分析該事物的歷史發展過程;還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做到既著眼整體,顧全大局,又通觀全局,重視局部。
(2)事物又是變化發展的。
<1>發展的含義。發展就是指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是事物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前進和上升的運動。
<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各有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都處於用不停息的發展變化之中,絕對不變化、根本不發展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3>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另一個基本觀點。它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來觀察和分析事物,首先,把事物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著的過程,注意考察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正確地把握事物的來龍去脈;其次,應弄清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所處的階段和地位,作為解決問題的依據。
(3)只有正確理解聯系和發展的觀點,才能真正把握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
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統一的,正是由於事物內部、事物與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才構成了事物的變化發展。只有正確理解聯系和發展的觀點,才能真正把握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
2、事物發展的狀態 原因和趨勢
(1) 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的兩種狀態。
<1>量變和質變的含義,量變是事物在數量和程度上的逐漸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事物顯著的、根本性質的變化。
<2>量變和質變的關系,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事物的發展變化從量變開始,由量變逐漸過渡到質變,沒有量變、質變不可能發生;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2) 茅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原因。
<1>內因和外因的含義。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原因。包括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內部原因,外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外部原因。
<2>內因與外因的辯證關系。事物的發展是內因與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但內外因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同等的。其中內因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是事物發展的第一位的、根本的原因;外因則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它只有通過內因,促使事物內部矛盾雙方力量對比發生變化,才能對事物的發展發生作用和影響。
(3) 事物發展的趨勢。
<1>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而發展的道路則是迂迴曲折的。
<2>發展是指前進的、上升的運動和變化,即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是符合客觀發展規律的。
<3>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發展前途的東西,新事物必然代替舊事物。但新事物的成長是一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過程,其間必然經歷艱難曲折,甚至遭受失敗。
<4>要支持新事物,培養創新精神。
3、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
(1) 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分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 唯物辯證法主張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因為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聯系的,整個世界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形而上學則主張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相乾的,從而否認了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
第二, 第二,唯物辯證法主張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因為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形而上學則主張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靜止不變的,有變化也僅是數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
第三, 唯物辯證法主張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認為任何事物內部都存在著矛盾,事物的內部矛盾是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學則主張用片面的觀點看問題,它否認事物內部的矛盾性,認為外力推動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
(2) 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根本分歧。
4、矛盾及其特點
(1) 矛盾的含義及其正確理解
事物自身包含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就叫做矛盾。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的「對立」,是指茅盾雙方互相排斥、互相鬥爭的傾向;矛盾的「統一」,是指茅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互相依存,互為存在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並且在一定條件下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矛盾雙方的對立和統一是同時存在、不可分割的。我們應該在矛盾雙方的對立中把握它的統一,在同一中把握它的對立。
(2) 矛盾具有特殊性
任何矛盾都有自己的特點。這個特點不是外表的,而是內在的;它是一事物的內在本質,也是一事物與其它事物相區別的內在原因或根據。不僅所有的矛盾都各具特點;就是同一矛盾,在其不同的發展階段也有不同的特點。不了解矛盾的特點,就不能認識事物,就無法解決矛盾
(3) 矛盾具有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性,矛盾的特性和普遍性是辯證統一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世界上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同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場合可以變化。
5、一分為二
(1) 含義
事物內部兩個方面互相排斥、互相鬥爭,同時又互相依賴、互相統一的關系,哲學上稱為矛盾。既看到事物的內部對立的一面,又看到統一的一面,這種方法通俗地講就是一分為二。
(2) 事物是一分為二的。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也就是說,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這種普遍性表現在: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任何事物無不包含矛盾;矛盾又貫穿於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事物發展的任何階段無不貫穿著矛盾。簡言之便是: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6、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 含義及原理依據。
具體分析矛盾的特點,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就叫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它的哲學依據是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因為不同的事物包含著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其不同階段上的矛盾也有其不同特點,這就要求全我們在認識事物和解決問題時,必須從實際出發,具體地分析矛盾的特點,尋找解決特殊矛盾的方法。
(2) 重要性。
7、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
桂林工學院南寧分院 大學生創造學會 吳應軍會長整理 二○○四年八月八 QQ:176336774 Email:[email protected]
(1) 哲學依據。
唯物辯證法關於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理論,是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哲學依據。
<1>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包含著許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種矛盾,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展過程起著決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的發展過程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這就要求我們在觀察和處理復雜問題的時候,就要首先抓住主要矛盾,抓住重點,也要注意解決好次要矛盾,照顧一般。
<2>在矛盾雙方中,處於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一方,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處於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一方,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規定的。這就要求我們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2) 兩點論和重點論的含義。
兩點論,就是在認識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分析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謂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分析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 兩點論和重點論是密切聯系的。
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在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時,只有堅持兩點論和重點的統一,才能做到既全面,又善於抓重點和主流。
認識論
1.實踐及其特徵
(1) 實踐的構成及含義
由實踐主體、實踐對象、實踐手段所構成的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
(2) 實踐的三個特徵
<1>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實踐的主體、對象、手段等三個基本要素是客觀的。
<2>實踐是人的能動性的活動。
<3>實踐是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是變化發展的。
2.實踐和認識
(1) 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的對象由實踐的需要確定,認識在變革對象的實踐中發生。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的課題在實踐中不斷解決又不斷產生,認識的工具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提高。
<3>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認識的根本目的則是把理性認識應用於實踐,去指導實踐。不為實踐服務的認識毫無意義。
<4>是具有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准。人的認識是否同客觀實際相符合,只能由實踐的客觀效果來檢驗。實踐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活動。
(2) 認識也影響實踐
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不科學的理論則會把實踐引向歧途。
(3) 要正確處理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學習書本知識與在實踐中成才的關系。
一個人的知識有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兩部分構成。一個人從他人那裡獲得經驗,對這個人來說是間接經驗,其中最重要的是書本知識。一個人通過親身實踐總結出經驗,是直接經驗,叫實
際知識。在實踐中學好書本知識是十分必要的,更要深入實踐不斷地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實際知識。
3.現象的本質
(1) 事物都有其現象和本質
(2) 現象和本質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現象是個別,本質是一般;現象是易逝的,本質是穩定的;現象是表面的,本質是內在的。現象和本質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現象是本質的表現,本質總是表現為現象。
(3) 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認識本質
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這是因為:①從現象和本質的區別來說,認識了現象不等於認識了本質;②從認識的程度、水平來說,認識需要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③從認識的作用來說,只有對事物本質的正確認識,才能對實踐起重大的指導作用。
4.感性認識和理論認識
(1)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更正確、更可靠、更深刻。
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到理性認識。
(2) 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飛躍的必要條件
①深入實際,反復實踐,取得大量的內容豐富而又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這是飛躍的前提。②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即「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
(3) 認識應當在實踐的基礎上繼續向深度開掘,向廣度擴展,不斷向前推移。
在實踐的基礎上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只是一個完整的認識過程的一半,還需要由理性認識再回到實踐中去,才能達到認識的目的。
任何一個具體的認識只是對整個世界一個層次上的認識,一個領域內的認識,一個發展階段上的認識,因此,人們應當在實踐基礎上不斷地深化認識、擴展認識、把認識向前推移。一切把認識固定化、僵化的觀點都是不科學的。
(4) 上述認識論的原理和觀點是相互聯系的,認識論同唯物論,辯證法也是相互聯系的。
5.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的關系。
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觀世界,即改造自然世界與社會;也改造主觀世界,即改善和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
要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不斷調整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在為社會服務中積極貢獻,實現人生價值,不斷調整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既改造客觀世界,也改造主觀世界,做到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
人生觀
1.社會意識與價值觀
(1) 社會意識
社會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哲學、宗教屬於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
桂林工學院南寧分院 大學生創造學會 吳應軍會長整理 二○○四年八月八 QQ:176336774 Email:[email protected]
(2) 價值觀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反對錯誤的價值觀。價值觀屬於社會意識范疇。
2.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
(1) 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含義
集體主義是一切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根本出發點的大公無私的思想。在社會主義社會,它是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處理個人與社會整體關系的基本准則,它是無產階級科學人生觀的核心,是無產階級道德區別於一切剝削階級道德的主要標志。
個人主義是一種一切以個人為中心,一切從個人出發,為了滿足個人的需要、願望,而不惜傷害他人的一種思想體系。它是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制度和政策制度相適應的,是資產階級人生觀的核心。
(2) 正確處理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關系
集體主義的中心思想是正確處理集體和個人的關系問題,其基本內容包括:①把集體利益放在首位,高於個人利益;②在保證集體利益的前提下,也不否認個人利益;③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無條件地服從集體利益;④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時,要做到毫不利己、專門利用人。
(3) 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
①心中有國家,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他人,反對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的個人主義;②確立主人翁意義,反對斤斤計較的僱傭思想;③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的關系,反對為了個人利益不惜損害過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的思想和行為,堅持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自覺維護國家和集體利益,是集體主義的基本要求,要確立三者相結合的思想,這三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當發生矛盾時,要服從國家和集體利益,當需要犧牲個人利益來維護國家和集體利益是,就應犧牲個人利益。
3.人生價值及其實現
(1) 人生價值和人生價值觀的含義
人生價值是人的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統一,它具有不同於一般物質價值的特點。人生價值觀是人們認識和評價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是所持的基本觀點。
(2) 無產階級人生價值觀和資產階級人生價值觀的對立
無產階級人生價值觀是在解放人類的同時解放自己,在為人類創造新福的斗爭中獲得個人幸福,並為此貢獻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它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科學、最高尚的人生價值觀。資產階級人生價值觀以利己主義為目的,把金錢和財產當成人生價值的標准。
(3) 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及其關系
人生價值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個人的自我價值,二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即個人的自我價值。這兩個方面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和源泉,處於首要地位;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基本前提和條件。
(4) 正確認識和處理幾種關系
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奉獻,它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需要,是自我價值的基本標志,體現了人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幾種關系:①為自己和為他人的關系,應遵循「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准則;②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的關系,評價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既要從物質貢獻上衡量,又要從精神貢獻上衡量;③金錢與人生價值的關系,不應該把金錢看作是人生的全部內容,反對金錢萬能論。
桂林工學院南寧分院 大學生創造學會 吳應軍會長整理 二○○四年八月八
(5) 實現人生價值的條件和途徑
實現人生價值必須具備一定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客觀條件首先需要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其次,需要有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因素。社會主義社會為人生價值的實現提供了越來越多的良好條件。我們應充分利用客觀條件,創造主觀條件,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就個人而言,必須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包括提高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
(6)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實現人生價值
首先要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聰明才智。其次要在實踐中發揚獻身精神;再次,要正確認識和對待失敗。
4.人生理想
(1) 理想的含義
理想就是人生的奮斗目標,是人們對於未來的一種追求、一種希望、一種嚮往。
(2) 理想的內容及核心
理想按其內容劃分有社會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等,社會理想是一個人全部理想的核心。
(3) 理想作為人生的奮斗目標,其性質是有區別的
有的理想崇高,有的理想庸俗。對人民的幸福、國家的富強、社會的進步乃至人類解放的追求和嚮往,是崇高的理想;對個人名利、地位、權利和享樂的嚮往和追求,是庸俗理想。
有的理想科學,有的理想不科學,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發展規律,合乎社會進步潮流和人民願望的理想,是科學的理想,否則,是不科學的理想。我們所提倡的「有理想」,是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
5.理想和現實
(1) 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和經濟關系的產物,都要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隨著社會經濟關系的發展而發展。
(2) 理性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並對人們的社會存在有著巨大的影響。
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就是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社會意識一旦產生,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歷史唯心主義認為,人們的社會存在是由社會意識決定的,是由上帝、神、天意或帝王將相、英雄豪傑們的思想、意志決定的。
崇高的理想對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有指導和促進作用,對人民群眾有團結和號召作用,指引著人生前進的方向,是人生前進的精神動力。

2. 認識論包括哪些內容

第一節認識論的本質
一、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反映論
(一)、唯物主義認識論和唯心主義認識論的對立(反映論和先驗論的對立)
1、唯物主義認識論從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
前提出發,貫徹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路線,堅持反映論原則
2、唯心主義認識論以意識的一性物質第二性的前提出發,貫徹了從思想感覺到物的路線,堅持先驗論原則。
(二)、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定義
可知論:是主張思維與存在的統一性,認為世界是能夠被認識的,一切唯物主義反映論都是可知論,徹底的唯心主義,也是可知論。
不可知論:否認思維和存在的統一性,否認人能認識世界或能徹底認識世界,其代表人物是休謨和康德。
只有馬哲把實踐觀點引入認識論,才能徹底駁倒不可知論。
(三)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定義
一切唯物主義認識論都堅持反映論和可知論,都與唯心主義認識論根本對立。
但也有本質區別:
A、舊唯物主義認識論離開社會實踐考察認識問題看不到主體對客體的能動作用。
B、離開辯證法考察認識問題,不了解物質是一個辯證的發展過程,因而是消極直觀被動的反映論,是機械反映論。
不同:辯證唯物認識論:
A、把實踐觀點引入認識論,創立了能動的反映論。
B、把辯證法運用到反映論,揭示了辯證發展的普遍規律,所以是以實踐為基礎的主體對客體能動革命反映論。
1、能動的反映是摹寫和創造的統一。
①能動的反映具有摹寫性,反映的摹寫性決定了反應的客觀性。
②能動的反映也具有創造性是一種能動的創造活動。
③能動的反映是摹寫於創造的統一,否認其摹寫性客觀性是唯心主義認識論,否認其創造性是,舊唯物主義認識論。
2、認識主體和客體的屬性,形式,關系
認識主體是處於一定社會關系中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
認識客體是進入實踐領域,並與主體相聯系的客觀存在,是是簡和認識的縱觀。
認識主體的屬性:1自然性,2意識性,3社會性,4實踐性
認識主體的基本形式:1個人主體,2集團主體,3類主體
主體和主管既相聯系又相區別。
主體包括主觀。
認識客體的屬性:1客觀性,2對象性,3社會歷史性
認識客體的形式:1自然客體,2社會課題3精神客體
客體不等於客觀。
二者的關系:
1、認識主體和客體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二者之間是反映和被反映的關系,即認
識關系。
2、二者之間是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這是認識關系的基礎,是最基本的關系。
即實踐關系,這是人事關系的基礎,是最基本的關系。
3、二者相互作用,主體對客體有能動作用,客體對主體有制約作用。
二、實踐的特點和形式:
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主體能動地改造和探索客體的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
實踐的特點:
A、它是客觀的感性物質活動,具有客觀物質性。
B、實踐是人類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具有自覺能動性。
C、它是歷史發展著的社會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
D、它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

3. 認識論包括哪些內容哲學所講的

第一節認識論的本質
一、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反映論
(一)、唯物主義認識論和唯心主義認識論的對立(反映論和先驗論的對立)
1、唯物主義認識論從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
前提出發,貫徹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路線,堅持反映論原則
2、唯心主義認識論以意識的一性物質第二性的前提出發,貫徹了從思想感覺到物的路線,堅持先驗論原則.
(二)、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定義
可知論:是主張思維與存在的統一性,認為世界是能夠被認識的,一切唯物主義反映論都是可知論,徹底的唯心主義,也是可知論.
不可知論:否認思維和存在的統一性,否認人能認識世界或能徹底認識世界,其代表人物是休謨和康德.
只有馬哲把實踐觀點引入認識論,才能徹底駁倒不可知論.
(三)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定義
一切唯物主義認識論都堅持反映論和可知論,都與唯心主義認識論根本對立.
但也有本質區別:
A、舊唯物主義認識論離開社會實踐考察認識問題看不到主體對客體的能動作用.
B、離開辯證法考察認識問題,不了解物質是一個辯證的發展過程,因而是消極直觀被動的反映論,是機械反映論.
不同:辯證唯物認識論:
A、把實踐觀點引入認識論,創立了能動的反映論.
B、把辯證法運用到反映論,揭示了辯證發展的普遍規律,所以是以實踐為基礎的主體對客體能動革命反映論.
1、能動的反映是摹寫和創造的統一.
①能動的反映具有摹寫性,反映的摹寫性決定了反應的客觀性.
②能動的反映也具有創造性是一種能動的創造活動.
③能動的反映是摹寫於創造的統一,否認其摹寫性客觀性是唯心主義認識論,否認其創造性是,舊唯物主義認識論.
2、認識主體和客體的屬性,形式,關系
認識主體是處於一定社會關系中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
認識客體是進入實踐領域,並與主體相聯系的客觀存在,是是簡和認識的縱觀.
認識主體的屬性:1自然性,2意識性,3社會性,4實踐性
認識主體的基本形式:1個人主體,2集團主體,3類主體
主體和主管既相聯系又相區別.
主體包括主觀.
認識客體的屬性:1客觀性,2對象性,3社會歷史性
認識客體的形式:1自然客體,2社會課題3精神客體
客體不等於客觀.
二者的關系:
1、認識主體和客體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二者之間是反映和被反映的關系,即認
識關系.
2、二者之間是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這是認識關系的基礎,是最基本的關系.
即實踐關系,這是人事關系的基礎,是最基本的關系.
3、二者相互作用,主體對客體有能動作用,客體對主體有制約作用.
二、實踐的特點和形式:
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主體能動地改造和探索客體的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
實踐的特點:
A、它是客觀的感性物質活動,具有客觀物質性.
B、實踐是人類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具有自覺能動性.
C、它是歷史發展著的社會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
D、它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

4.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是摹寫與創造的統一

辯證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是實踐,所以他承認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D應該也是辯證唯物主義承認的,因為他認為認識具有能動作用

5. 認識論包括哪些內容

第一節認識論的本質
一、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反映論
(一)、唯物主義認識論和唯心主義認識論的對立(反映論和先驗論的對立)
1、唯物主義認識論從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
前提出發,貫徹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路線,堅持反映論原則
2、唯心主義認識論以意識的一性物質第二性的前提出發,貫徹了從思想感覺到物的路線,堅持先驗論原則。
(二)、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定義
可知論:是主張思維與存在的統一性,認為世界是能夠被認識的,一切唯物主義反映論都是可知論,徹底的唯心主義,也是可知論。
不可知論:否認思維和存在的統一性,否認人能認識世界或能徹底認識世界,其代表人物是休謨和康德。
只有馬哲把實踐觀點引入認識論,才能徹底駁倒不可知論。
(三)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定義
一切唯物主義認識論都堅持反映論和可知論,都與唯心主義認識論根本對立。
但也有本質區別:
a、舊唯物主義認識論離開社會實踐考察認識問題看不到主體對客體的能動作用。
b、離開辯證法考察認識問題,不了解物質是一個辯證的發展過程,因而是消極直觀被動的反映論,是機械反映論。
不同:辯證唯物認識論:
a、把實踐觀點引入認識論,創立了能動的反映論。
b、把辯證法運用到反映論,揭示了辯證發展的普遍規律,所以是以實踐為基礎的主體對客體能動革命反映論。
1、能動的反映是摹寫和創造的統一。
①能動的反映具有摹寫性,反映的摹寫性決定了反應的客觀性。
②能動的反映也具有創造性是一種能動的創造活動。
③能動的反映是摹寫於創造的統一,否認其摹寫性客觀性是唯心主義認識論,否認其創造性是,舊唯物主義認識論。
2、認識主體和客體的屬性,形式,關系
認識主體是處於一定社會關系中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
認識客體是進入實踐領域,並與主體相聯系的客觀存在,是是簡和認識的縱觀。
認識主體的屬性:1自然性,2意識性,3社會性,4實踐性
認識主體的基本形式:1個人主體,2集團主體,3類主體
主體和主管既相聯系又相區別。
主體包括主觀。
認識客體的屬性:1客觀性,2對象性,3社會歷史性
認識客體的形式:1自然客體,2社會課題3精神客體
客體不等於客觀。
二者的關系:
1、認識主體和客體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二者之間是反映和被反映的關系,即認
識關系。
2、二者之間是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這是認識關系的基礎,是最基本的關系。
即實踐關系,這是人事關系的基礎,是最基本的關系。
3、二者相互作用,主體對客體有能動作用,客體對主體有制約作用。
二、實踐的特點和形式:
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主體能動地改造和探索客體的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
實踐的特點:
a、它是客觀的感性物質活動,具有客觀物質性。
b、實踐是人類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具有自覺能動性。
c、它是歷史發展著的社會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
d、它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

6. 認識論有哪些原理啊

認識論(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1、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原理

〔原理內容〕:(1)主觀能動性是人類特有的能力和活動,它包括相互聯系的三個方面:①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以及人們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能動地認識世界的活動,突出表現為我們通常說的「想」;②人類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們在認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世界的活動,即通常我們所說的「做」;③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所具有的精神狀態,即通常所說的決心、意志、干勁等。

(2)客觀規律、客觀條件始終制約著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3)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還受到一系列主觀因素的制約。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既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又要尊重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同時還要端正主觀動機,做到正確地、有效地發揮主觀能動性。

2.現象與本質相互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現象和本質。現象是本質的表現,本質總要表現為現象。

方法論: 要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只有認識了本質,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現象,也才能指導實踐。這要求我們要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

★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辨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1)區別:①含義不同: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②程度和水平不同: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更正確、更可靠、更深刻;③作用不同:理性認識能比感性認識更好地指導實踐。

(2)聯系:①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②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到理性認識。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既要大膽實踐,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佔有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又要善於思考,對佔有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4、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依賴於實踐,實踐對認識有決定作用(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准);認識也影響實踐,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不科學的理論則會把實踐引向歧途。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反對教條主義,反對思想僵化。

★5認識總是發展原理

[原理內容]:任何一個具體的認識只是對整個世界一個層次,一個方面,一個發展階段上的認識,而世界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是無限的。人們應當在實踐基礎上不斷地深化認識,擴展認識,把認識向前推移。

方法論:應當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地深化認識、擴展認識、把認識向前推移。

6.認識的根本任務原理

〔原理內容〕:認識的根本任務是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並能透過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這是因為:①從現象與本質、規律的區別來說,認識了現象不等於認識了本質和規律;②從認識的程度、水平來說,認識需要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③從認識的作用來看,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正確認識,能更好地指導實踐。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認識事物時必須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7. 認識論是什麼

亞里士多德的認識論也如同本體論一樣,表現出一種折中與調和的特點。一方面他承認對於第一實體或個別事物的認識是從感覺開始,客觀存在的事物是感覺發生的源泉。他把人的「感性靈魂」比作「蠟塊」,感覺就是外物印在「蠟塊」上的痕跡。「離開感覺,沒有人能夠理解任何東西」。認識的順序是從感覺經過記憶、經驗而上升到科學技術和哲學的認識。哲學的認識就是智慧,它雖然是對一般原理和原因的認識,但這些一般原理和原因是「理性靈魂」通過分析和歸納從「感性靈魂」這個「蠟塊」的痕跡中得出的。因此亞里士多德實際上已經接近了「凡是在理智中的,無不先在感覺之中」這一經驗論的基本原則,他的整個科學研究中也表現出明顯的經驗主義傾向,與柏拉圖形成鮮明的對比。但是亞里士多德同時也表現出巴門尼德—柏拉圖這一傳統的唯理論的一面,他認為,感覺只能感受事物的形式而不能把握其實質,更不能使我們認識到事物的本質。「『感官』是指這樣一種東西,它能夠撇開事物的質料而接納其可感覺的形式。這正像一塊蠟接納圖章的印跡而撇開它的鐵或金子。我們說產生印跡的是銅的或金的圖章,而它的特殊金屬素質如何卻不相干。同樣情形,感官受到有顏色的、有香味的、或者發聲音的東西影響,至於那個東西的實質是什麼卻沒有關系。

8. 馬哲: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關於認識論的本質和意義

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或通過實踐對客體的能動的、創造性的反映。認識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
2. 對認識的本質的規定的理解:首先,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來源,認識既不是「生而知之」、主觀自生,也不是直接來源於客體,而是通過主體能動地改造客體的實踐活動中獲得。正如恩格斯所說:「人的思維的最本質和最切近的基礎,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而不單獨是自然界本身」。其次,堅持了唯物主義反映論原則,認識是對客體的反映或摹寫,即認識是以客體為原型的,認識一定含有反映或摹寫客體的內容。第三,認識對客體的反映是具有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特徵,包括一定的選擇性、重構性,而不是簡單的、直接的摹寫。
在認識活動中反映和創造不可分,反映是有選擇有重構的反映,即在創造性過程中實現的。創造是在反映基礎上的有根據的創造,是受反映對象的客觀本性制約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認識本質的規定與理解,同唯心主義觀點、不可知論觀點、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觀點劃清了界限
意義是,
認識反作用於實踐
(1)這是由實踐的本性決定的,實踐是能動的、受意識支配的,這決定實踐不能離開認識的指導。
(2)這是由認識的特性決定的,認識的活動及其成果具有相對獨立性,它一經形成,便能反作用於實踐。
(3)認識反作用於實踐基本的有兩種情況:一是先進的、正確的認識指導實踐,能使實踐達到預期的效果,促進人類世界的進步與發展;二是落後的、錯誤的認識指導實踐,就會對實踐產生消極的甚至破壞的作用,破壞人類世界的進步與發展。
(4)認識反作用於實踐還表現在許多方面:指導主體自覺地按照規律去從事實踐活動;對實踐活動作出預測和規劃;使主體根據變化了的情況及時調整實踐活動並選擇實現目的的最佳行為方式;使主體依據自我認識(對主體自身的認識)自覺進行實踐活動以適應主體改造客體的需要。
(5)認識對實踐的能動作用,充分體現在作為認識的高級形式的科學理論對實踐的巨大指導作用上。首先,科學理論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正確認識,它可以而且應該走在實踐的前面,指導實踐活動的進程;其次,科學理論能預見未來,端正實踐的方向;再次,科學理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推動人們在實踐中創新, 正如列寧所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

9. 亞里士多德的認識論是什麼

亞里士多德把科學分為:

1、理論的科學(數學、自然科學和後來被稱為形而上學的第一哲學)。

2、實踐的科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戰略學和修飾學)。

3、創造的科學,即詩學。

亞里士多德對每個學科都做出了貢獻。他的寫作涉及倫理學、形而上學、心理學、經濟學、神學、政治學、修辭學、自然科學、教育學、詩歌、風俗,以及雅典法律。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構建了西方哲學的第一個廣泛系統,包含道德、美學、邏輯和科學、政治和玄學。



(9)創造認識論擴展閱讀:

社會影響

在哲學方面, 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對西方文化根本傾向以至內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上古及中古時期,他的著作被譯成拉丁文、敘利亞文、阿拉伯文、義大利文、希伯來文、德文和英文。以後的希臘學者研究及推崇他的著作,拜占庭的學者也是如此。

他的思想是中世紀基督教思想和伊斯蘭經院派哲學的支柱。伊斯蘭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阿威羅伊,將伊斯蘭的傳統學說與亞里士多德的理性主義融合成自身的思想體系。最有影響的猶太教思想家邁蒙尼德,用理性主義解釋猶太教義,在調和科學、哲學和宗教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亞里士多德顯示了希臘科學的一個轉折點。在他以前,科學家和哲學家都力求提出一個完整的世界體系,來解釋自然現象。他是最後一個提出完整世界體系的人。在他以後,許多科學家放棄提出完整體系的企圖,轉入研究具體問題。


閱讀全文

與創造認識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