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讓中國人引以為傲的發明有哪些為何說漢字的發明很偉大
在中國漫長的五千年歷史中,有各種數不盡的發明,其中最讓人引以為傲的當屬四大發明。四大發明包含了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葯,其中火葯更是大大加快了歷史進程,拉近了世界的距離。當然,其餘幾種發明也是對世界造成了巨大影響,指南針技術的應用讓人類得以遠航,從而探索各種奧秘。造紙術的出現,讓人類告別了竹簡、羊皮紙記載的歷史,廉價的紙張讓中下層民眾也有機會可以學習,而且讓文化傳播顯得更加容易。印刷術是造紙術的配套發明,結束了書籍的手抄,提高了文化傳播效率。
Ⅱ 漢語是世界上最偉大優美的語言
母語的特點對民族的影響非常深遠。
簡單了解一下英語和漢語。這需要一點點的計算和思考,很有意思的。
中國人的思考速度比美國人的思考速度快。因為,中國人的「聲音的種類」比美國多。
聲音的種類是什麼?為什麼聲音種類越多,思維速度就越快?通俗的講,聲音的種類,就是能夠發出多少種聲音。普通話的一個漢字是一個聲音。英文的一個單詞是若干個聲音。
英語有20個母音20個輔音沒有聲調,所以,英語的聲音種類不會超過20×20=400個。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聲音對應一個事物,那麼,英語的400個聲音只能表達400個事物。這400個事物之外的事物,如果要表達,就只能靠聲音的重復才行,用2個或者3個聲音表達。普通人的一個聲音約需1/4秒。可見,美國人要表達第401種事物,就需2個聲音,耗時1/2秒。而中國人表達1200個事物,只需1個聲音,耗時1/4秒。下面會說到。
普通話有20個聲母39個韻母和4個聲調,連乘的結果大約是3000個聲音。能被利用的是2500個聲音,普通話中真正用到的是1200個聲音。所以,中國的普通話想表達1200個事物,只需1個聲音,耗時1/4秒。
曾有人比較過,用英語和漢語背誦乘法口訣的速度:漢語用了30秒,英語用了45秒。因此,兩人同時背誦乘法口訣。30秒的時候,漢語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語使用者肯定想到不了這里,可能也就是七七四十九。這就說明了:聲音種類多的語言的使用者比聲音種類少的語言的使用者思考速度快。普通話的聲音種類多於英語,所以,中國人的思考速度比美國人快。
相同時間,思考速度快的人,自然能夠思考更多的問題,當然也就更聰明。一些研究結果顯示:中國人最聰明 的原因就在這兒。這是中華民族的先天優勢。最明顯的對比就是日語與漢語。日語使用了100種聲音,漢語使用了1200種聲音。因此,很多漢字讓日本人念,就必須用兩個或者三個聲音來表達(日本人說話好累)。假設:一個漢字對應日語的兩個聲音,那麼,日本人一生能夠享受到的信息,只有中國人的一半。日本先天不足,可能就是日本永遠當不了世界的老大的原因。
現在,英語單詞的數量,已經超過百萬了。驚人而可怕,普通人一輩子也記不完的。而這些單詞都可以用四千個漢字表達。真慶幸,筆者生在中國而不是美國。
為什麼會英語單詞的數量會如此之多呢?下面咱們具體看看。
英語里,豬肉(pork)和豬和肉(pig,meat)沒有絲毫關系。豬肉羊肉牛肉(pork,mutton,beef)也沒有些許聯系。公雞是cock,母雞是hen,小雞是chicken,這就是雞的一家子。能看出公母和大小嗎?彼此毫無關聯,真是愚蠢,讓人受不了。不難發現:英語里的多重名詞和它的分解詞沒有絲毫關聯。英語詞彙的主體就是這樣的。新事物出現,新詞彙發明,新詞彙還與原有詞彙基本無關。上百萬的英語單詞就是這樣出來的。突然感覺:英語好笨哦。再想想咱們的漢語,基本不必發明新漢字,僅僅依靠原有的漢字組詞就可以了。真是感謝和佩服充滿智慧的祖先。漢字能夠靈活組詞的功能太重要了。它讓我們可以觸類旁通,記憶量大大地減少。看看下面這個例子。漢語里:火箭,不就是火推動的箭么?計算機,不就是會計算的機器么?不同組合就表達了不同事物。偉大而讓人輕松。英語呢?有了火箭,就得產生個新詞ROCKET;有了計算機,就得來個COMPUTER。記憶量大呀,好累人哦。瞧瞧,這就是差距。越了解這些,越感到作為中國人的自豪和幸福。
有人可能要問:英語也可以將pig和meat連起來啊,這樣就可以減輕記憶了啊。好問題。接著咱們來看看,到底能不能按你說的做。現在不用pork了,豬肉用豬和肉pigmeat來表示。這樣一來,豬肉pigmeat就要發音四次,而pork僅僅發音兩次。可見,連體詞無需記憶卻增加發音次數,新詞彙節省發音卻增加記憶。英語沒法兩全。如果英語的新詞彙都採用連體形式,那麼新詞彙會有多長?你可以想像一下。這樣的話,美國人說1句話該發音多少次啊?不累死才怪呢!
接著往下看。現在的中國學生,可以琅琅上口地讀2000年前的詩人屈原的楚詞。這種文字的穩定性,是智慧傳承的基礎。有了這種穩定的文字,才能讀懂自己遠祖的文明,才能不斷的繼承和進步。英語就做不到,因為太不穩定了。現代人讀莎士比亞的原著已經困難重重了,更不用說2000年前了。
此外,英語和漢語還有一些特點,是需要說明的。英語是「一維的」和「密碼式的」語言。語言的一維性,導致美國人的思維是直線式(線性)的。這種直線式思維,對美國人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做事方式直接,繪畫喜歡用直線等。語言的密碼性,導致語言抽象而費解,美國300萬患失讀症的兒童(智力正常)就是受害者。
中國的小孩,只要智力正常的,很少有患失讀症的。因為,漢語是「二維的」(紙面上的最大維數)和「形象的」語言。語言的二維性,使得中國人的思維是曲線式(面性)的。每個漢字都是一幅畫,不僅容易理解,而且獲取信息的速度比密碼快N倍呢。獲取相同信息,花費的時間更少,當然也就更聰明。(先天優勢)
同樣的場景,美國人傾向關注中心物體而忽略背景(一維的思維導致的),而中國人關注物體更注重整個場景(二維的思維造就的)。
忽略背景,使得美國人看問題:深刻卻片面。看問題片面的人,容易一根筋,使得做事成本過高。這就是美國的研發成本高的內在原因(美國人未必意識到了)。
注重場景,使得中國人看問題:全面且懂得變通。看問題全面且會變通的人,做事自然容易做得好。因為,事情看得透徹,復雜的問題也會變得簡單。這就是中國的2彈1星等奇跡產生的內在因素。很多在西方人看來,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中國都變成了現實,原因就在這兒。這是中華民族的先天優勢。
有人曾問過幾個教授:「長方體」如何用英文講?結果,這幾位母語是英文的工科教授都不知道。又問了幾個研究生,他們也不知道。(吃驚?)「四環素」、「變阻器」、「碳酸鈣」、「七邊形」、等詞只有專業人才才會。根本不像漢語能夠觸類旁通。(傻了?)普通美國人,掌握這些詞彙都是問題,更別說用它們自由交流了。在美國想做個博學的人,實在是太不容易了。詞彙量就是個大問題。這就是美國有那麼多愚蠢無知的人(布希之流)的原因。英文世界裡,沒有20000個字別想讀報,沒有30000個字別想把《時代》周刊讀順。大學畢業10年的職業人士一般都懂80000字。漢字就不多說了:國家的掃盲標準是1500字,理工科的大學生一般掌握三四千漢字。讀書,看報,搞科研都沒問題的。至於讀書看報更是小學畢業生都可以做到的。一句話:做中國人---爽。(來源於:智慧的辨思:最優秀的語種漢語)
想想看,美國人學習了2萬單詞,他能享受的信息還是有限的。中國人學習三四千漢字,就可以享受幾乎全部信息。學少而知多,投資收益率驚人得高呀。什麼是智慧?這就是智慧。
「有件事,我不明白。你說漢語更優秀,為什麼中國的文學作品卻沒法翻譯成英語?」好問題,贊一個。中國的文學作品沒法翻譯成英語,英語的文學作品卻能翻譯成漢語。這種現象說明:英語表達的思想,都能找到對應的漢語表述;而漢語表達的思想,不一定能找到對應的英語表述。是不是這個理?
「是的。」如果你學過數學,知道集合和真子集,就會明白。這種現象說明:英語是漢語的一個真子集。英語能夠表述的思想,只是漢語的一部分。英語是有缺陷的,很大的缺陷。相比之下,漢語就完美多了:能用更少的字表達更豐富的思想。大家對漢語有誤解,才會出現這種情況:將優秀當差勁。由於國力和歷史的問題,很多人的腦子里,有一種觀念:西方的東西更好些。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是要不得的。這種觀念,讓我們的國家吃了很多虧。該反思和反省了。為了自己,也為了國家。丟掉那種歧視祖國的觀念吧。
有資料表明:說漢語比說英語能更多得使用右腦(天才腦)。先天方面,中國人比西方人有著更多的優勢。老祖先留下來的,真是好東西呢。只是,自以為是的現代人理解不了。突然想到一句話:膚淺的人喜歡從膚淺的角度看待深刻的人;愚蠢的人喜歡從愚蠢的角度看待智慧的人。滿有意思的。
在語言方面或者說先天優勢,美國人輸給了中國人,猶太民族也輸給了中華民族。當然,這不是我們優秀,而是我們的祖先太優秀了。感謝和佩服!然而現在,很多人漠視甚至鄙視自己的文化。讓人很無奈。筆者的看法:未來的,真正意義上的,世界語將是漢語。
理解了漢語是智慧的語言,再看那些:整天忙著去漢字化的韓國越南等,你就會一笑了之。因為,去漢字化是極其愚蠢的。這樣做,不僅拋棄了他們用漢字書寫的歷史,更會讓他們民族變得膚淺和狹隘。他們是在自掘墳墓。等他們碰得頭破血流的時候,就會明白,就會回頭了。那時,他們的麻煩會更多。笨蛋就是這樣煉成的。
「你說的這么好,可我還是不明白:近代中國為什麼會落後呢?」
想知道真相嗎?看這里:《智慧的結晶:國人自卑與醜陋的根源探》。你會得到明白而清晰的答案。網路一下就可以了。
參考資料:《智慧的結晶:國人自卑與醜陋的根源探索》《震撼:中國人的真相,中國人的力量》
Ⅲ 漢字對於我國來說,算不算的上最偉大的發明
「漢字能讓人聯想,聯想是一切發明之母。」「漢字就是拼字,學習漢字可以讓人更聰明。」「漢字的內涵博大精深,很有邏輯性。把漢字運用到認識的過程中,可以把有『想像力』和『千思萬想』的人的思維系統化、邏輯化。」漢字可以說是中國最驕傲的發明。可能大家都會說漢字也是文字,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它的發明和發展。文字是最常見的東西,我們怎麼能以此為榮呢?
很多時候,英語是一個字一個用,特殊字一個用。做不到漢字的靈活性。漢字只需要改變短語,改變順序,或者改變聲調來表達不同的意思。博大精深的漢字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學習漢語和漢字,這也說明漢字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證明了祖國越來越強大,也印證了漢字相對於其他書面語有著很大的優勢。但是漢字和其他國家相比也是最難的。
Ⅳ 中國漢字是誰最先發明出來的
倉頡最先發明的。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起源的說法歷來各家有不同主張,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說法有:結繩說、八卦說、刻契說、倉頡造字說、刻劃說和圖畫說。
相傳倉頡是黃帝時期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 。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於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
(4)漢字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擴展閱讀
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1605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跡》,
其中有4篇漢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跡》原書已不容易找到,據說,梵蒂岡圖書館尚有藏本。
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匯。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的。
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是以「官話讀書音」為標准設計的,適於拼寫北京語音。但是,在兩三百年間,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只是在外國傳教士中使用,沒有在中國人當中廣為傳播。
Ⅳ 漢字是誰發明的
倉頡,稱蒼頡,復姓侯剛,號史皇氏,軒轅黃帝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據野獸的腳印研究出了漢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裡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
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麼辦呢?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
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挺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愁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
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上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么,形成了文字。
(5)漢字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擴展閱讀: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現存最早可識的成熟漢字系統是商代的甲骨文。漢字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的例外,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漢字是意音文字,一個漢字通常表示漢語里的一個詞或一個語素,這就形成了音、形、義統一的特點。漢字是由筆畫構成的方塊狀字,所以又叫方塊字。
如「車」「上」「明」等,「車」「上」「明」用字的形體來直接表達語言里的詞義;「問」既能表意又能表音,「門」表音,「口」表意。
漢字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漢字七體」,即: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Ⅵ 中國引以為傲的發明是什麼為何說漢字的發明很偉大
漢字可以說我國最引以為傲的發明。可能大家會說,漢字也是文字,世界上的各個國家也都有文字的發明與發展。文字是最普通的一個事物了,怎麼能算是引以為傲呢?
漢字的優勢
雖然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文字。但是中國的文字是最高明的。不僅可以形意具備,而且可以做到靈活多變。漢字的特點可以說是世界上任何文字都做不到的。
文字雖然各國都有發明,但中國文字是最高明的。現今的我們可以讀懂古人的文章。而其他各國,經歷了幾百年的時間就看不懂古人的文章了。而長此以往,歷史文化就會開始消亡了,足見中國文字的高明之處。
漢字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中國文明、文化的傳承。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漢字一直是我們寶貴的財富。漢字不只是一種文字那麼簡單,漢字本身就擁有著民族的特殊意義。是民族的希望和未來,是中國五千年的文化代表。
文/歷史紫陌閣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我是紫陌,歡迎大家的關注和支持,謝謝。
Ⅶ 為什麼漢字是中國第一大發明
都說中國人有四大發明給世界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我說,那些還都不算。真正最大的發明乃是我們的漢字以及與之相關的漢語!這個,正是這個,才構成了中華文化的基礎!我們這個民族也正是憑著它而不斷壯大並逐步征服世界的!
我敢說,漢字,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字!是最智慧的文字!這種方塊字的魔力就在於它擁有最高度的智慧,能夠以最簡潔的方式表達任何意思,從而形成了我們漢語這個最簡潔有力的語言!這一點已經得到證明和公認。任何一部文件,漢語版本的總是那最薄的。同樣的信息,用漢語(漢字)表達出來,也幾乎總是最簡潔的。漢語的詩意和詩意之可能性也是最高的。漢語的語法(當然和漢字有關)是最簡潔明快的,可以說漢語不過是就是漢字的自由組合的產物。沒有那麼多詞尾變化已經各種繁瑣的屈折變化。漢語是自由度最高同時又最善於表情達意的語言,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建立在了漢字這種高度智慧的文字的基礎之上!
積數千年歷史而形成的漢字文化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文化,因而是最成熟的語言和文字。別的有幾千年歷史的古老文字不是已經死去,就是已經變得面目全非,變成各種其他語言文字,幾乎沒有一種像漢字這樣一直延續發展至今。
也正因此,漢字文化的民族才最穩定、最久長、最經得起考驗。雖然也曾幾度險遭滅絕的命運,但是,結果都是戰勝了入侵者(同化者)而將對方同化。漢字文化的生命力在不斷的波折中得到了最好的證明。
有些崇洋者竟然說什麼漢字是一種落後的文字,什麼拼音文字才是文字發展的方向,甚至把中國近代的落後之因歸於漢字,因而主張廢除漢字而採用拼音文字(把漢字拼音化)。這純粹是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結果。但是,這種陰謀也註定都沒能得逞。這種削足適履、東施效顰的愚蠢做法也註定不可能成功。即使有些人可能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是,取消漢字就等於消滅整個漢文化,也等於消滅整個中華民族!那是絕對行不通的事。歷史已經反復證明了這個真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本身就意味著不斷弘揚我們的漢字文化,擴大我們的漢字文化的地盤,而不是縮小這個陣地。而且,實際上也絕對不能說拼音文字是先進的文字系統、方塊字是落後的文字系統,二者根本就無法分優劣,倒是方塊字的優點還可能遠遠多於拼音字的!最重要的一點是:方塊漢字是我們獨特的文字系統,代表了我們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習慣,是和整個民族的命運和發展息息相關的,也是 隨著我們整個文明的進步而不斷發展著的。同時還可以吸收一切其他民族之精華。
歷史上為什麼那麼多周邊民族都吸收了漢字文化(並在此基礎上創立了自己的文字和語言)?原因很簡單,就是漢字的巨大魅力使然!可見好的東西自然就有市場,有生命力,自然就在競爭中留存下來。
假如全人類都採用漢字漢語,那我敢說我們的思維效率和交流效率都會倍增!人類的文化素質也會更好!
Ⅷ 漢字是如何發明的
中國最早的漢字是倉頡發明的。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 ,又史皇氏。《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據《河圖玉版》、《禪通記》記載,倉頡曾經自立為帝,號倉帝,是上古時期的一部落首領。倉頡在位期間曾經於洛汭之水拜受洛書。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制並作改進,是維系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
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西周時演變成籀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隸書,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楷書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漢字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的官方文字。
在古代,漢字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仍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的官方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創制漢字。在非漢語體系中,日本人自行簡化漢字並制定了日本新字體;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朝鮮、蒙古等國,現今已廢棄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