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4月,美國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種可重復使用的航天運載工具的計劃。1972年1月,美國正式把研製回太空梭空間答運輸系統列入計劃,確定了太空梭的設計方案,即由可回收重復使用的固體火箭助推器,不回收的兩個外掛燃料貯箱和可多次使用的軌道器三個部分組成。經過5年時間,1977年2月研製出一架創業號太空梭軌道器,由波音747飛機馱著進行了機載試驗。1977年6月18日,首次載人用飛機背上天空試飛,參加試飛的是宇航員海斯(C·F·Haise)和富勒頓(G·Fullerton)兩人。8月12日,載人在飛機上飛行試驗圓滿完成。又經過4年,第一架載人太空梭終於出現在太空舞台,這是航天技術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NASA發明的。。。
Ⅱ 哪個國家發明了太空梭
1969年4月,美國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種可重復使用的航天運載工具的計劃。1972年1月,美國正式把研製太空梭空間運輸系統列入計劃,確定了太空梭的設計方案,即由可回收重復使用的固體火箭助推器,不回收的兩個外掛燃料貯箱和可多次使用的軌道器三個部分組成。經過5年時間,1977年2月研製出一架創業號太空梭軌道器,由波音747飛機馱著進行了機載試驗。1977年6月18日,首次載人用飛機背上天空試飛,參加試飛的是宇航員海斯(C·F·Haise)和富勒頓(G·Fullerton)兩人。8月12日,載人在飛機上飛行試驗圓滿完成。又經過4年,第一架載人太空梭終於出現在太空舞台,這是航天技術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太空梭是一種垂直起飛、水平降落的載人航天器,它以火箭發動機為動力發射到太空,能在軌道上運行,且可以往返於地球表面和近地軌道之間,可部分重復使用的航天器。它的軌道器、固體燃料助推火箭和外儲箱三大部分組成。固體燃料助推火箭共兩枚,發射時它們與軌道器的三台主發動機同時點火,當太空梭上升到50千米高空時,兩枚助推火箭停止工作並與軌道器分離,回收後經過修理可重復使用20次。外儲箱是個巨大殼體、內裝供軌道器主發動機用的推進劑,在太空梭進入地球軌道之前主發動機熄火,外儲箱與軌道器分離,進入大氣層燒毀,外儲箱是太空梭組件中唯一不能回收的部分。太空梭的軌道器是載人的部分,有寬大的機艙,並根據航天任務的需要分成若干個「房間」。有一個大的貨艙,可容納大型設備。軌道器中可乘載3名職業航天員(如指令長或機長、駕駛員、任務專家等)和4名其他乘員(非職業航天員)。其艙內大氣為氮氧混合氣體。太空梭在太空軌道完成飛行任務後,軌道器下降返航,像一架滑翔機那樣在預定跑道上水平著陸。軌道器可重復使用100次。
太空梭是一種為穿越大氣層和太空的界線(高度100公里的卡門線)而設計的火箭動力飛機。它是一種有翼、可重復使用的航天器,由輔助的運載火箭發射脫離大氣層,作為往返於地球與外層空間的交通工具,太空梭結合了飛機與航天器的性質,像有翅膀的太空船,外形像飛機。太空梭的翼在回到地球時提供空氣煞車作用,以及在降跑道時提供升力。太空梭升入太空時跟其他單次使用的載具一樣,是用火箭動力垂直升入。因為機翼的關系,太空梭的酬載比例較低。設計者希望以重復使用性來彌補這個缺點。
雖然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陸續進行過太空梭的開發,但只有美國與前蘇聯實際成功發射並回收過這種交通工具。但由於蘇聯瓦解,相關的設備由哈薩克接收後,受限於沒有足夠經費維持運作使得整個太空計劃停擺,因此目前全世界僅有美國的太空梭機隊可以實際使用並執行任務。
1981年4月12日,在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聚集著上百萬人,參觀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射。宇航員翰·楊(John W·Young)和克里平(Robert L·Crippen)揭開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頁。
這架太空梭總長約56米,翼展約24米,起飛重量約2040噸,起飛總推力達2800噸,最大有效載荷29.5噸。它的核心部分軌道器長37.2米,大體上與一架DC—9客機的大小相仿。每次飛行最多可載8名宇航員,飛行時間7至30天,軌道器可重復使用100次。太空梭集火箭,衛星和飛機的技術特點於一身,能像火箭那樣垂直發射進入空間軌道,又能像衛星那樣在太空軌道飛行,還能像飛機那樣再入大氣層滑翔著陸,是一種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飛行器。
從1981年至1993年底,美國一共有5架太空梭進行了59次飛行,其中哥倫比亞號太空梭15次,挑戰者號10次,發現號17次,亞特蘭蒂斯號12次,奮進號5次。每次載宇航員2至8名,飛行時間從2天到14天。在12年中,已有301人次參加太空梭飛行,其中包括18名女宇航員。太空梭的59次飛行中,在太空施放衛星50多顆,載2座空間站到太空軌道,發射了3個宇宙探測器,1個空間望遠鏡和1個γ射線探測器,進行了衛星空間回收和空間修理,開展了一系列科學實驗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探測實驗成果。
太空梭除可在天地間運載人員和貨物之外,憑著它本身的容積大、可多人乘載和有效載荷量大的特點,還能在太空進行大量的科學實驗和空間研究工作。它可以把人造衛星從地面帶到太空去釋放,或把在太空失效的或毀壞的無人航天器,如低軌道衛星等人造天體修好,再投入使用,甚至可以把歐空局研製的「空間實驗室」裝進艙內,進行各項科研工作。
美國太空梭創造了許多航天新紀錄。太空梭首航指令長約翰·楊6次飛上太空,是世界上參加航天次數最多的宇航員。1983年6月18日女宇航員莎麗·賴德(Sally K·Ride)乘挑戰者號上天飛行,名列美國婦女航天的榜首。1983年8月30日,挑戰者號把美國第一個黑人宇航員布魯福德(Guion S·Bluford)送上太空飛行。1984年2月3日乘挑戰者號上天的麥坎德利斯(B·McCandless),成為世界上第一位不系安全帶到太空行走的宇航員。1984年4月6日挑戰者號上天後,宇航員首次抓獲和修理軌道上的衛星成功。1984年10月5日參加挑戰者號飛行的莎麗文(Kathryn D·Sullivan)成為美國第一位到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員。1985年1月24日發現號升空,首次執行秘密的軍事任務。1985年4月29日,第一位華裔宇航員王贛駿(Tayler Wang)乘挑戰者號上天參加科學實驗活動。1985年11月26日,亞特蘭蒂斯載宇航員上天第一次進行搭載空間站試驗。1992年5月7日奮進號首次飛行,宇航員在太空第一次用手工操作搶救回收衛星成功。7月31日亞特蘭蒂斯號上天,首次進行繩系衛得發電試驗。9月12日奮進號將第一位黑人女宇航員,第一位日本記者和第一對宇航員夫婦載入太空飛行。
Ⅲ 太空梭的發明者是誰
是羅伯特·戈達德
Ⅳ 太空梭發明人是誰
界上最早發明飛機的美國飛機發明家萊特兄弟(wright,Wilbur,1867—1912,Orville,1871—1948)的大名。兄威爾伯·萊特,生於米爾維爾,受過四年中等教育,曾獲奧伯林學院名譽博士學位,是美國航空俱樂部成員,1909年獲法國科學院金質獎章,弟奧維爾·萊特,生於代頓,受過中等教育,曾獲慕尼黑皇家技術學院、奧伯林學院、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許多高等院校名譽博士學位,是全世界幾乎所有航空協會和俱樂部名譽成員,曾獲梅里特勛章、富蘭克林獎章等。
太空梭是最後演變的
Ⅳ 第一個發明太空梭是誰是誰發明的一幾年
美國的萊特兄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架動力飛機的設計師,
哥哥威爾伯·萊特出生於1867年4月,4年後,弟弟奧維爾·萊特出世。年幼時,這對兄弟倆就已經顯出對機械設計、維修的特殊能力。他們善於思考,富於幻想,每當他們閑暇時,兄弟倆要麼討論某一個機械的結構,要麼就去看工匠們修理機器。他們手藝精巧,還經常做出好些有創新意義的小玩具,比如會自由轉彎的雪撬等等。
一天,出差回來的父親給萊特兄弟帶來一件禮物:一個會飛的蝴蝶。父親輕輕地給玩具上了上勁,小東西便在空中飛舞起來。小兄弟倆高興得不得了,但是他們覺得它飛的不夠遠,於是仿造玩具的樣子又做了幾個更大一些的。這些仿製品有的能夠飛越樹稍,有的飛了幾十米遠,但兄弟倆的一個尺寸很大的仿製品卻遭到了失敗。但這沒有讓他們難過,反而激起了兄弟倆製造飛機的念頭。
1894年,萊特兄弟在代頓市開了一家自行車輔。由於他們倆工作認真,手藝好,再加上價格公道,店鋪的生意興隆。富於創新精神的萊特兄弟當然不會滿足於這些,他們不願終生與這些自行車零件打交道,於是,他們決定開始去實現童年時的夢想。
萊特兄弟造飛機的想法得到了斯密森學會的贊賞。副會長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件,並寄來了好多參考書藉。兄弟倆大受鼓舞,一有時間,他們就鑽入書堆內如飢似渴地飽讀著航空基本知識。很快,他們有了造飛機的能力。
1900年10月,他們的第一架滑翔機試飛了,但是,試飛的結果不盡人意,飛機只能勉強升空而且很不穩定,問題出在哪兒呢?經過認真的分析才知道,原來他們所沿用的前人數據有理論上的錯誤。於是,他們製造了一個風洞,以便通過實驗修正數據,設計飛機。
這個風洞僅僅是一個6尺長,每邊12寸寬的木箱,箱子的一端,鼓風機以一定的速度向里吹氣。與現代的高速風洞相比,它真是簡陋至極,然而就是這個小小的輔助工具卻幫了兄弟倆大忙,他們通過它得出了許多新的結論。根據它,兄弟倆設計出的第三架滑翔機獲得了成功,無論是在強風還是微風的情況下,它都可以安全而平穩地飛行。
滑翔機的留空時間畢竟有限,但假如給飛機加裝動力並帶上足夠的燃料,那麼它就可以自由地飛翔、起降。於是,兄弟倆又開始了動力飛機的研製。
萊特兄弟廢寢忘食地工作著,不久,他們便設計出一種性能優良的發動機和高效率的螺旋槳,然後成功以把各個部件組裝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動力飛機。1903年12月17日,這是一個載入史冊的日子,這一天美國萊特兄弟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駕機進行動力飛行。
----這架飛機叫"飛行者"。它採用了一副前翼和一副主機翼,並且都是雙翼結構,用麻布蒙皮和木支柱聯結而成。一台汽油活塞發動機被固定在主機翼下面的一個翼面之上,機翼後面安裝著左右各一副雙葉螺旋槳,機尾是一個雙翼結構的方向舵,用來操縱飛機的方向,而飛機上下運動則由前翼來操縱。飛機沒有起落架和機輪.只有滑橇。起飛時飛機裝在滑軌上,用帶輪子的小車拉動輔助彈射起飛。駕駛員俯伏在主機翼的下機翼中間拉動操縱繩索的手柄操縱飛機。
----這次飛行的留空時間只有短短的12秒,飛行距離只有微不足道的36米,但它卻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動力、載人、持續、穩定和可操縱的重於空氣飛行器的首次成功升空並飛行,標志著人類征服天空的夢想開始變為現實。
希望能幫到你 望採納。
Ⅵ 太空梭是怎麼發明的
太空梭亦稱「太空渡船」,它集火箭、飛船和飛機3者之大成,具有廣泛的用途。太空梭源於美國。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科學家一直希望能有一種既可象火箭那樣上天,又可象飛機那樣返回地面的空間運載工具。當時,在德國和前蘇聯曾有人設想製造一種用火箭作動力的飛機,但未能如願。40年代開始,又有人相繼提出過火箭飛機的設計方案,研製工作終因不能適應當時的需要而被放棄。1957年人們用運載火箭首次將人造衛星送入地球軌道。但由於它不能返回地面而重復使用,因此,發射費十分昂貴。1972年,美國為了和前蘇聯爭奪太空優勢,才開始正式研製太空梭。經過10年的努力,耗費了上百億美元的資金,投入約5萬名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終於取得了成功。1981年4月12日,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從美國的卡維拉爾角沖上太空,在繞地球運行36圈之後,於14日安全著陸。
Ⅶ 第一個太空梭是誰發明的
1959年蘇聯的無人太空船首次成功登陸月球,並且拍回了大量的照片。而美國60年代末阿波羅登月的壯舉,卻是人類踏上地球以外星球的第一步,自此以後,美國在太空探險方面逐漸將蘇聯拋在後頭。太空梭出現後,人類前往外太空的成功幾率大為提高,科學家預言公元2000年之後人類將開展外太空旅行。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582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