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計算機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軍方定製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了。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為了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製成的。
這台計算器使用了17840支電子管,大小為80英尺×8英尺,重達28t(噸),功耗為170kW,其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的加法運算,造價約為487000美元。ENIAC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表明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在以後60多年裡,計算機技術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沒有任何一門技術的性能價格比能在30年內增長6個數量級。
拓展資料:
計算機的應用在中國越來越普遍,改革開放以後,中國計算機用戶的數量不斷攀升,應用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互聯網、通信、多媒體等領域的應用取得了不錯的成績。1996年至2009 年,計算機用戶數量從原來的630萬增長至6710 萬台,聯網計算機台數由原來的2.9萬台上升至5940萬台。互聯網用戶已經達到3.16 億,無線互聯網有6.7 億移動用戶,其中手機上網用戶達1.17 億,為全球第一位。
參考文獻:網路-計算機
㈡ 2012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期末試卷s版試題及答案!!!急急急!!!
如需編輯回答或插入圖片,請點擊標題到問題詳情頁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期末試題
一、看拼音寫詞語。(5分)
áo xiánɡ xīu rǔ mò shēnɡ xiàn mù
( ) ( ) ( ) ( )
yìnɡ chóu xiǎnɡ shòu rónɡ qià xiá zhǎi
( ) ( ) ( ) ( )
xiá zhǎi zhuàn xiě
( ) ( )
二、將下列詞語補充完整。(5分)
波 瀾 ( )( ) 驚 恐( )( ) ( )( )淚 下
( )立( )群 ( )龍( )首 惟( )惟( )
( )( )相 對 ( )( )大 悟 ( )( )橫禍
( )( )三 尺
三、選詞填空。(5分)
精力 能力
1、媽媽最近工作特別忙,所以沒有多餘( )來關心我的學習。
2、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地積累知識,我們才能提高自己的業務。
成果 成績 成就
1、 李正洋的發明是我一項科研( )。
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的( )。
3、 小麗現在有了明確的目標,努力工作,在工作中取得很大的( )。
四、按要求寫成語。(10分)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形容四季特點的成語:¬¬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帶有近義詞的成語: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含有動物名稱的成語: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描寫顏色的成語: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五、按要求完成句子。(4分)
1、媽媽說:「陪我到附近的超市,買點生活用品。」(改成轉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多讀好書,可以豐富和提高我們的知識。(修改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漫天飛揚的柳絮飄飄悠悠地落到廣袤的沙灘上。(縮寫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是真理。(改為反問句)
六、給句子排隊。(3分)
( )借著樓道的燈光,我將教室的門鎖好,走下樓去.
( )我關上了樓道的燈,摸黑下了樓.
( )寫完作業,燈光通明的教室里就剩下我一個人了.
( )一夜要浪費多少電啊!於是,我轉身上了樓.
( )我快速收拾好書包,熄滅燈,走出教室.
( )來到操場,我忽然想起樓道里的燈沒關
七、句子積累(5分)
1、上有天堂,_______________。
2、五嶽歸來不看山,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桂林山水甲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成事不足,_______________。
5、寫一條自己積累的詞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寫出下列句子的修辭手法。(3分)
1、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
2、花兒好似一個害羞的小姑娘,羞答答的綻放著笑臉。( )
3、您不是雨露,卻帶來了新生的希望;您不是泉水,卻帶來了生命的甘甜;您不是太陽,卻帶來了人間的溫暖。( )
4、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 )
5、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老師的教誨之恩,我們終身怎能忘? ( )
6、這瓶飲料是誰買來的?原來是媽媽買來的。( )
九、按課文內容填空。(7分)
1、《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被人稱為是________朝詩人________的「生平第一快詩」。詩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體表現了「喜欲狂」,抒發了詩人_________的情感。
2、通過對課文學習我認識了_________的鄭成功,_________的肖邦,_________的廉頗,_________的霍金,_________的王母娘娘。
3、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憶及那_________的剪紙聲,我的心境與夢境就立刻變得_________。
十、閱讀短文,回答問題。(20分)
(一)草原(片段)
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新鮮 清鮮),天空是那麼(晴朗 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 柔軟),就像只用綠色渲(xuān xuàn)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 驚訝),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yín yíng)一道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1.用「√」在文段中的括弧里選擇恰當的詞。(2分)
2.我會劃去文段中括弧內不正確的讀音。(1分)
3.文中有兩個表示「綠」的意思的詞語,是( )和( )。這兩個詞分別描寫了( )和( )。 (2分) A.綠的程度B.綠的范圍C.綠的形態
4.用「~~」畫出文中的擬人句。(1分)
5.摘抄這段文字中的一個比喻句,並說說作者把什麼比作什麼。(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煮書」
爺爺的書房裡掛著一張條幅,上面寫著「煮書」兩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很奇怪:書只能讀,怎麼可以煮呢?
一天,爺爺剛寫完一篇文章,正坐在椅上品茶。我指著條幅問爺爺:「書怎麼可以煮呢?書放在鍋里煮,不是煮壞了嗎?」
爺爺笑了:「書是精神糧食嘛,既是糧食,為什麼不能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爺爺看我疑惑不解的樣子,便接著說:「你知道唐代大詩人杜甫吧?他小時候讀書,就是能夠反復誦讀品味,非把書讀透不可。其實,這就是『煮書』。這樣,他做起詩來就得心應手了。所以他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們學習語文,對那些好的文章也應該這『煮』,否則,就很難把語文學好。」
「爺爺,你看我該怎麼『煮書』呢?」
「你可以從『煮』語文書入手嘛。語文課文都是範文,每天清晨起來,放聲讀上幾遍,仔細品味一番,多有意思啊!這樣『煮』下去,你不僅可以體會文章情感,還可以牢記妙詞佳句……好處多啦。肚子里的詞多了,今後說話和寫作還會犯愁嗎?」
爺爺的話使我豁然開朗,「煮書」還真有道理哩。
1、從短文中用______________畫出使「我」感到奇怪的問題。(1分)
2、「我」認為「煮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爺爺說的「煮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煮書的好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 你是怎樣理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
4 你知道怎麼煮書了嗎?建立一條格言。(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㈢ 21世紀我國在科學方面的科技成就
21世紀我國在科學方面的科技成就眾多,此處僅例舉幾項。
1、載人航天
9月22日18時許,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受控離軌。至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務全部完成,闊步邁進「空間站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載人航天相繼取得了神舟十號應用性首飛、長征七號首飛、天宮二號穩定運行、神舟十一號航天員中期駐留、神州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天舟一號推進劑順利補加等一系列成就。一次次「中國高度」的刷新,彰顯著國家工程的神聖和榮光。
2、蛟龍號探海
蛟龍號作為我國正在應用的唯一一艘深海載人潛水器,在探索深海中有重要作用。下潛深度是國家深海探索能力的象徵,在世界科考作業型載人潛水器中,只有蛟龍號能達到7000米的工作深度。
3、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作為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的建成將中國天文學研究推向了一個更為深入的世界:它開創了建造巨型望遠鏡的新模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被認為能在未來10至20年內保持世界一流地位。它將推動我國天線製造技術、微波電子技術、並聯機器人、大跨度結構等高新技術的發展。
4、超級計算機
每秒9.3億億次!這是「神威·太湖之光」的浮點運算速度。2017年6月,在德國發布的最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中,「神威·太湖之光」憑借這一「超級速度」第三次出現在榜單榜首位置,實現三連冠。
去年11月,基於「神威·太湖之光」,我國科研團隊完成的「千萬核可擴展大氣動力學全隱式模擬」應用項目獲得了2016年超級計算機應用領域最高獎——「戈登·貝爾」獎,成為我國高性能計算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5、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2016年8月16日,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量子保密通信是目前人類唯一已知的不可竊聽、不可破譯的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近年來,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教授領銜的量子通信團隊在該領域相繼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開啟了全球化量子通信、空間量子物理學和量子引力實驗檢驗的大門,為我國在國際上搶佔了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成為國際同行的標桿,實現了從「並跑」到「領跑」的轉變。
㈣ 茅以升發明了什麼
茅以升
茅以升,字唐臣。1896年1月9日出生於江蘇省丹徒縣(今鎮江市)。先世經商,祖父茅謙為舉人,思想進步,傾向革命,曾創辦《南洋官報》,是鎮江市的名士。茅以升出生不久,全家遷居南京。
茅以升6歲讀私塾,7歲就讀於1903年在南京創辦的國內第一所新型小學——思益學堂,1905年入江南商業學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礦學堂。1912年孫中山先生在唐山路礦學堂講演時,指出開礦山、修鐵路的重要性,堅定了茅以升走「科學救國」、「工程建國」的道路,他從此更加奮發讀書,把建設祖國視為己任。每次考試,成績都是全班第一,5年各科總平均92.5分,為該學堂歷史上所罕見。1916年茅以升通過了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生入學考試,其成績之優秀,使該校教授們大為驚訝和贊嘆。一年後的畢業典禮上校長當場宣布:今後凡是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原唐山路礦學堂)的研究生一律免試注冊,茅以升為母校在國外爭得極大聲譽。1917年,獲碩士學位。經導師賈柯貝(H·S·Jacoby)介紹,在匹茲堡橋梁公司實習,同時又利用業余時間到卡利基理工學院夜校攻讀工學博士學位。1919年成為該校首名工學博士。博士論文《橋梁桁架次應力》的創見被稱為「茅式定律」,並榮獲康奈爾大學優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質研究獎章。1979年應邀訪問卡利基—梅隆大學母校時,校長授予他「卓越校友」獎章,以表彰他對世界工程技術方面作出的貢獻。
1920年,茅以升應邀回母校任教授,時年24歲,是國內最年輕的工科教授。從此,開始了前後30餘年的工科教育事業。次年,任交通大學唐山學校副主任(副院長)。1922年7月,他受聘為東南大學教授。1923年,該校成立工科,任第一任工科主任,1924年,東南大學工科與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合並,成立河海工科大學,茅以升任首屆校長。1926年,任北洋大學教授。1928年,任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即北洋工學院)院長。1930年,任江蘇省水利局長,主持規劃象山新港。1932年,又回北洋大學任教。他在任校長期間,對校務管理、教學體制,課程設施、教學設備等,都作過重大改進,使學校出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局面,深受師生的擁護與愛戴。
茅以升五次出任唐山交通大學校長,始終關心母校興衰,為母校贏得了榮譽和功績。1991年,西南交通大學(文化大革命以後唐山鐵道學院遷四川省易名西南交通大學)樹茅以升銅像永志紀念。
茅以升開創了「學生考先生」的啟發式教學方法,終身致力於教育改革,發表了《工科教育之研究》等20餘篇論著,倡導「先習後學,邊習邊學」,理論結合實際的教育制度。
茅以升從選擇橋梁專業時起,就把培養橋梁建設人才和在祖國江河上修建橋梁視為自己的終身目標。1933年,他辭去舒適的教授工作,接受浙江省的邀請,擔任錢塘江橋工委員會主任委員、錢塘江橋工程處處長職務。茅以升用不到兩年半的時間,於1937年11月,在極其復雜的水文地質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建成了錢塘江大橋,打破了外國人壟斷中國近代化大橋設計和建造的局面,這是中國橋梁建設史上的一項重大成就,也是中國橋梁史上一個里程碑。因建橋功績,1941年,中國工程師學會授予茅以升榮譽獎章。
1942年,他赴貴陽任橋梁設計工程處處長,籌備中國橋梁公司。著眼未來,他將錢塘江橋工處的同仁和有志深造的工程技術人員,吸收到橋梁公司,培養他們成為橋梁建設的技術骨幹。
茅以升深知科學技術進步對於國家建設的重要性,1950年,他又欣然接受鐵道技術研究所所長(後為院長)的職務。這時他雖已年過半百,仍以過人的精力,不辭辛勞,開始了鐵道科學研究院的創業。經32年的辛勤耕耘,該院已發展成專業齊全,實力雄厚的綜合研究機構,為鐵路科技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是鐵道科學研究院的奠基人,是鐵道科研事業的開拓者,在科研領導工作中一貫主張理論結合實際,強調繼續教育,倡導專題經濟核算,支持新生事物。
茅以升一生勤奮學習、不斷研究創新。結合錢塘江橋的設計與施工,他與工程師們共同研究「流沙與沖刷的關系」、「如何將木樁頭深深埋入江底」、「傾斜岩層上的沉箱如何穩定」、「合金、鉻鋼桿件的性質」等,研究力學中的基本概念和古代橋梁等問題。在武漢長江大橋建設中和人民大會堂的結構設計和審定中,他的技術、經驗和智慧都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間,一切工作均無法正常進行,他以古稀之年仍然孜孜不倦的學習和研究。這期間,他應大橋局總工程師之請,研究橋梁振動問題,解除了人們對武漢長江大橋在大量群眾步行過橋,橋身晃動所產生的困惑。
茅以升是最早從事科普事業的科學家之一。1950年,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成立,他當選為副主席。他是最勤奮的科普作家,在他發表的200多篇論著中,有關科普工作的論著和科普文章約佔1/3。他的《沒有不能造的橋》一文,在1981年榮獲全國新長征科普創作一等獎。
為加強國際科技交流,提高中國的國際威望,他曾先後率團訪問捷克、蘇聯、義大利、瑞士、法國、葡萄牙、英國、瑞典、日本、美國,並作學術報告。他在華僑知識分子中從事大統一、大團結工作,號召兩岸科技工作者為祖國統一「大橋」各修一座「引橋」,使海外華人、港台同胞深受鼓舞。
他積極參加人民政權的建設,先後擔任全國人大代表、常委,1984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歷任國務院科技規劃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全國科普協會副主席、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北京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市科協主任委員、中國科技報研究會理事長。他是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的主要創建者,任第一、二、三屆理事會理事長和第四、五屆理事會名譽理事長。主持成立了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學術委員會,任主任委員,該會經茅以升與太沙基教授聯系,被國際土協接受為團體會員,為我國土力學界在國際社會中取得了應有的地位。
茅以升積極致力於黨的愛國統一戰線事業,1952年,他參加九三學社,後任中央副主席。為密切黨和科技工作者的聯系和九三學社的進步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茅以升早就立志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由於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需要,直到1987年,黨組織才接受他的申請,批准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92歲高齡的茅以升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夙願。
他終身奮斗、追求,正如他總結自己的一生所說,人生征途「崎嶇多於平坦,忽深谷,忽洪濤,幸賴橋梁以渡。橋何名歟?曰奮斗。」他終身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治學嚴謹,善於獨立思考,勇於開拓創新;他謙虛謹慎,平易近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他數十年如一日,艱苦奮斗,嘔心瀝血,把畢業精力、知識和智慧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祖國的教育、科技和橋梁建設事業,贏得了廣大知識分子的敬佩和愛戴。他的崇高形象永遠是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楷模。
中國近代橋梁事業的先驅
1933年3月,浙江省決定在錢塘江上興建大橋,以貫通浙江省鐵路、公路交通。浙江省建設廳長曾養甫、浙贛鐵路局長杜鎮遠和浙江公路局長陳體誠一致推舉茅以升擔此重任。消息傳來,他非常興奮。盡管面臨籌款能否成功,面臨能否打破當時大一些的橋梁都是「洋人」修建的局面,能否擊敗「洋人」的競爭,以及在險惡大江上造橋能否勝任等尖銳復雜的問題,他還是鼓起勇氣,知難而上,開始了對錢塘江大橋從籌辦、設計、建造、炸毀、直到修復的領導工作。
茅以升當時在北洋大學任教。他兩下杭州調查研究錢塘江建橋的可行性。錢塘江上水、風、土都不比尋常。上游山洪暴發時,水流湍急,下游怒潮倒灌時,波濤險惡,如果上下同時並發,或遇到台風,江水翻騰激盪,勢不可擋。江底流沙深達40米以上,受水流沖刷,變遷莫測,突然刷深的最大變化可達10米以上。茅以升仔細研究分析了錢塘江的水文、氣象和地質資料,經過調查考慮之後,結論是雖然難度極大,但「在有適當的人力、物力條件下,從科學方面看,錢塘江造橋是可以成功的」。他以無比的勇氣和信心,要在錢塘江上施展抱負,為國爭光。
茅以升白手起家,就任「錢塘江橋工委員會」主任委員,開始籌建工作,擬成建橋計劃書。翌年,浙江省政府成立「錢塘江橋工程處」,茅以升任處長,他邀請羅英任總工程師,延聘了4位工程師,吸收了29位剛從大學工科畢業不久的青年,組成了橋工處的技術隊伍。
在此以前,浙江省交通廳已清鐵道部顧問美國橋梁專家華德爾提出錢塘江橋工程設計方案。經研究認為,華德爾方案全橋長1872米,正橋29孔,公鐵兩線路平列,孔徑小,墩子多,水上工程量太大,不適合江水與河床地質條件,需758萬元(銀元),造價太高。茅以升獨立思考,自行設計出6個方案進行比較。在評選工程設計方案時,茅以升的設計方案以其經濟合理性一舉奪標。
中選方案橋址選在閘口六和塔旁。其優點是地質較好;江面較窄,再經堤岸整治,約束江流,使江面寬度縮為1000米;主流穩定,建橋50多年來,通航孔道不變。大橋全長1453米,正橋長1072米,由16孔跨度為65.84米簡支鋼桁梁組成,鋼梁選用鉻銅合金鋼,強度高,重量輕,抗銹蝕。北岸引橋3孔,南岸引橋1孔,都是用50米的鋼拱梁和鋼筋混凝土框架及平台組成。全橋方圓配合,色調稠和,主次分明,渾然一體。全橋設計方案明顯優於華德爾方案的特點有:全橋長度減少;鋼梁自重減輕;採用雙層結構,橋墩長度減去約一半;墩距加大到67米,減少橋墩數量,水下工程量銳減,從而工期縮短,工程造價大幅度下降;採用等跨度梁,遭破壞時便於修復。全橋造價(決算)僅531.64萬元(法幣)。
在施工上,採取了因地制宜結合實際的措施,如利用錢塘江的水來克服錢塘江的流沙,利用潮汐漲落浮運架梁等。在施工組織上,採用了「上下並進,一氣呵成」的新辦法,有效地組織五家承包公司,基礎、橋墩、鋼梁等工程同時進行,只要兩個相鄰墩子完工,即可架梁,從而保證了在困難叢生的情況下,工程得以提前完成。
在施工中他克服困難,不斷改進施工技術與創新,例如,沉箱下水浮運問題,在修建船塢、滑道失敗後,成功地採用了水平軌道運輸;沉箱浮運就位後,因洪水猛漲、潮水激盪,多次發生錨走繩斷,沖走沉箱事故,後改用10噸混凝土大錨、並用高壓射水將重錨埋入泥沙,才使沉箱得以定位;為使長30米的木樁樁頂入土10—15米而設計專用送樁;採用獨特的射水打樁法,使原來每24小時打樁1—2根,增加到20根以上;在墩位處沉放柴排和石籠,防止沉箱移動和傾斜;此外,還設計製造了不少特殊工具與設備,如特製打樁船、送樁、沉箱起吊設備,鋼梁浮運專用托架等。
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大橋處於關系國家安危的戰略地位,茅以升決定組織趕工,他幾乎每天都下到橋基氣壓沉箱內,與員工研究措施。經全體員工努力奮戰,於9月26日通了火車,宣告大橋建成。從1935年4月6日動工起,歷時不到兩年半。不幸的是,戰局惡化,於同年12月23日茅以升不得不揮淚親自參與將橋炸毀。直至1953年茅以升親臨主持大橋修復工程,才使其得到新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40多年來,這座大橋始終是南北交通的樞紐,擔負著繁重的運輸任務,為祖國建設事業作出巨大貢獻。茅以升始終關心大橋的運營、養護、維修情況,並於1984年視察運行近50年的大橋後,就另建第二座錢塘江橋向中央提出可行性建議。
中國鐵路橋梁史這樣評價錢塘江橋:「20世紀30年代,在自然條件比較復雜的錢塘江上,以當時尚不發達的施工技術,用不到3年時間,由我國工程師自行設計並監造,建成了一座基礎深達47.8米的雙層公鐵兩用橋,這是舊中國鐵路橋梁建設史上的一項重大成就,也是中國鐵路橋梁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培養造就了一批橋梁工程科技人才
茅以升在修建錢塘江橋時已下決心,要使已組成的橋梁技術班子,在錢塘江橋建設中得到鍛煉,成長壯大,讓他們在祖國的江河上修建各式各樣的大橋。為此,他把錢塘江大橋工地辦成了訓練培養橋梁技術人才的學校。為了給國家培養更多未來的建橋隊伍,在大橋施工期間,每年暑假前還致函國內各工科院校,請他們選派三年級大學生80人來工地參觀實習兩個月,每天上課12小時,其餘時間分派至各工點實習。橋工處不僅供應食宿,熱情接待,還指定專人講解、輔導。茅以升本人也在百忙中抽時間為他們講課。這一創舉,受到各大學的熱烈歡迎。
錢塘江橋工處在完成本身任務之處,為了鍛煉隊伍,還接受一些其他橋的設計任務,如廣州「六二三」橋;福建省峽兜烏龍江橋的測量鑽探、初步設計;1936年,為籌建武漢長江大橋,進行了鑽探和橋址比較工作,並作出了建橋計劃書。抗日戰爭勝利後,又提出「武漢大橋計劃草案」。這些工作,雖因經費無著落而無結果,但鍛煉了人才,為以後的建橋者提供了有益的資料。
1941年唐山交大恢復正常教學以後,他又一次虛席讓賢,自己去開拓新的工作領域,就任交通部橋梁設計工程處處長,開始謀劃抗戰勝利後修復鐵路、修建橋梁等工作。抗日戰爭時期,生活艱苦,很多有志造橋的工程技術人員,謀生無路。他籌建了橋梁公司,把這些技術人員和原錢塘江橋工處的部分員工,集中到橋梁公司,當時,雖然沒有橋梁設計施工工程,就組織他們學習,研究橋梁的設計和施工,布置橋梁標准設計系列,並搜集參考資料,為武漢長江大橋、上海越江工程及修復遭破壞橋梁等工程准備方案。1946年,茅以升代表上海「越江工程委員會」提出了《上海市越江工程研究報告》,接著又承擔了部分橋梁修復工程,其中包括承辦錢塘江橋正式修復的設計與施工。盡管這些工作無利可圖,卻培養了掌握新技術的人才,對祖國的建設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
茅以升不顧責難,派人經營商業,以其收入作為這批職員的生活費用。1944年,橋梁公司經濟十分困難瀕於倒閉,茅以升籌劃未來,從培養人才著眼,還毅然送大量人員去美國實習。對出國人員的家屬,照支工資,直到回國。這批留美人員各有專攻,收獲很大,歸國後,大都成為祖國大型橋梁建設的前驅和骨幹,在祖國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致力於工科教育,倡導教育革命精心培育科技人才
1920年起,前後約30餘年,茅以升在教育戰線上,傾注了不少心血。他曾出任東南大學、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北洋大學、唐山工學院等多座大學校長,立基創業,功績顯著,是知名的教授和傑出的教育家。
茅以升在各校任職期間,對校務管理、學校體制、課程設置、教學設備、科學研究、學術活動、教學作風、學生工作和校園管理等,都親自過問,並作了重大改進。
他在教學工作中,治學嚴謹,實事求是,素以認真、嚴格、誨人不倦著稱。授課時講求概念清楚,邏輯嚴密,注意深入淺出,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用事例解釋理論概念,力求講清每一理論原則的實踐意義,使學生透徹領悟,融會貫通。課外與學生交流,盡心輔導,並徵求意見,以改進教學。
他不斷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他認為教師的責任不僅是授業,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力學習、自力研究的習慣和能力。他反對把學生當作「受體」的灌注式教學,實行啟發式教學,使學生成為「主體」。他以自己的治學經驗「博聞強記,多思多問,取法乎上,持之以恆」要求學生。他獨特的教學方法是通過「考先生來考學生」。每次上課的前十分鍾,先指定一名學生,讓他就前次學習課程提出一個疑難問題,從學生所提問題的深淺,可知他對課程是否作過深入的鑽研和探討及領會程度。問題提得好,或教師都不能當堂解答的提問者,給滿分。如提不出問題,則由另一學生提問,前一學生作答。此法推行後,學生由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學習思想極為活躍,學業大進,深受學生歡迎。同時,學生所提問題,能使教師受到啟發,起到教學相長的作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親自帶領教育科學生來聽茅以升的課,對他的教學方法評價很高,認為「這的確是個嶄新的教學上的革命,是開創了我國教育的一個先例,值得推廣」。
茅以升認為舊教育的弊病是理論與實際脫節,通才與專才脫節,科學與生產脫節,片面追求理論教育的「質」,嚴重忽視培養人才的「量」。他於1926年在上海交大30周年紀念刊和《工程》雜志上發表《工程教育之研究》的論文,批判理論脫離實際的歐美教育制度,呼籲建立適合我國現狀的教育制度。主張「先授工程科目,次及理論科學,將現行程序完全倒置」。並且從學制、招生、課程、考核、教授、實習、服務等方面,提出大破大立的改革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認為為新社會培育人才,更應進行教育革命。1949—1950年,他撰寫專論《教育的解放》、《習而學的工程教育》等,強調按照人的認識規律,由感性知識入手,進而傳授理性知識,先讓學生「知其然」,而後逐漸達到「知其所以然」,從而把理論與實際、科學與生產、讀書與勞動、學校與現場緊密結合起來。1962年,他將自己的教育思想系統整理寫成《建設一個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教育制度》,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小組會上發言,受到周總理高度評價。
此外,他還強調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和科技水平,投身科普工作,抓業余教育和科技人員的繼續教育。他重視教育、重視培養人才,幾十年如一日,鍥而不舍,嘔心瀝血,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中國土力學的開拓者
30年代,國際上對土力學的研究還剛剛開始。茅以升在錢塘江大橋施工中遇到樁打不下和沉井下沉發生歪斜等現象,經過對錢塘江流沙的研究,他感到土力學是當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立即開始刻苦鑽研,很快掌握了這門新興學科。他對庫倫土壓力經典理論中所存在的問題有獨到的見解,經常與國際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學會的創始人太沙基教授通信討論研究。1938-1941年間,他在唐山工學院開課講授,是我國第一個講授土力學課的人。同時向全校師生作「Stresses on Retaining Wall」等學術報告。1940年,與其兄、弟捐款,請中國工程師學會設「石渠獎金」,專獎研究土力學的優秀會員。1948年,在上海發起「中國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學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基本建設工作全面鋪開,面臨許多復雜的地基基礎問題,急需土力學與基礎工程方面的人才與技術,這時,茅以升認為應盡一切努力普及並提高土力學知識,他於1952年在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組織成立了土力學小組,舉辦土力學學術交流和普及講座。在他的倡儀下,這種土力學學術活動逐漸傳播到天津、上海、南京各地。1957年,茅以升主持成立了全國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學術委員會,並成為國際土協的團體會員。同年,他代表我國土力學學會參加了在倫敦舉行的第四屆國際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學術會議,為我國土力學界在國際上取得了應有的地位。幾十年來,我國土力學與基礎工程科學技術已有顯著的提高與發展,這一切與茅以升的長期領導和關懷是分不開的,他對我國這一科學技術的開拓、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鐵道科學研究院的奠基人鐵道科技事業的開拓者
茅以升擔任鐵道科學研究院院長工作,長達32年之久。1950年,他被任命為鐵道技術研究所(後改為研究院)所長時,全所只有60人,4個研究組,只能從事一些試驗工作。他不計較單位大小,職位高低,他考慮的是,要發展鐵路運輸事業,必須發展鐵道科學技術,鐵道科學是一門內容極其復雜而理論又比較高深的綜合性的「技術科學」,這是一個需要開拓和發展的領域。他一方面親自主持院務工作,另一方面以研究院為基地,研究科學管理、科研方針,中國鐵路建設與鐵路科研的關系,進一步發展他的教育、生產、科研相結合的思想。這一期間,他結合在科研管理上遇到的問題,先後發表了20多篇論文和文章,如《科學研究的組織和體制問題》、《我國鐵路科學研究的遠景》等,闡述了科學與生產之間的關系,基礎科學、技術科學(應用科學)、生產技術之間的關系。他認為「在基礎科學與生產專業之間,技術科學是橋梁」,產業部門的研究機構的任務是使技術經驗理論化,學科理論實用化。「生產技術是技術科學的實踐,實驗技術則是基礎科學與技術科學的實踐。對生產而言,實驗技術是生產技術的前導,有時生產技術亦有實驗技術的性質,這就是『中間工廠』中的生產」,指出生產技術需要綜合的技術科學中學科的綜合理論。
首先,他肯定了鐵道科學研究院主要從事技術科學研究,他明確提出:「鐵道科研工作當然應該為鐵道運輸服務,也就是在提高鐵路運輸效率的要求上,負有解決技術問題的主要責任」。他針對鐵路專業技術綜合性的特點,強調鐵道科學研究院也要辦成鐵路專業齊全的綜合性研究機構。
茅以升的辦院思想,始終貫穿著理論結合實際,科研為生產服務這一條紅線。他參加主持制訂的1956、1963、1977年鐵道科學研究工作遠景規劃,都是「針對運輸生產建設的技術關鍵,選定鐵路發展中的重大、綜合、長遠、理論方面的課題,引進、消化國外先進技術,解決實現鐵路現代化的各種科學技術問題。」
1956年編制鐵道科技發展規劃時,他站在全路科技發展的高度,強調要把鐵道系統中的全部科學力量組成全國性的分門分類大小成套的科學工作網,把鐵道科學研究院作為整個鐵道科研力量,全國科研工作網的一個組成部分和核心來考慮。
他主張「生產中來,生產中去,科學為生產服務」,科研立題要結合運輸生產需要,而且強調要盡快把科研成果應用到生產上去,要求「加強發展研究,安排好中間試驗,及時組織科研成果的審查、鑒定和推廣、形成運輸生產力」。他主張對課題進行經濟核算,認為只有通過經濟核算,才能體現出科研工作投入少、產出高的特點,進一步明確科技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早在60年代初,他就面對科技迅速發展這個現實情況,強調職工繼續教育和研究生培養的重要性。組織各種專業訓練班,建立大學生進院摸底考試制度和導師制度,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補課和培養。先後在院內成立了紅專大學、科技學院和教育中心(研究生部)。鐵道科學研究院是國務院批準的首批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茅以升80歲高齡還親自招收研究生。
茅以升歷任鐵道科學研究院歷屆學術委員會主任,離職後,還兼任院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他提倡學術民主,主張學術爭鳴。
鐵道科學研究院在茅以升的領導下,經過全院職工的努力,到1980年,全院職工已達3532人,其中科技人員1827人;全院設有10個研究所,1個實驗工廠,1個環形鐵道試驗段;30多年來共取得1800多項研究成果,其中約60%在鐵路運輸生產建設中發揮了作用。鐵道科學研究院現已建成為具有相當規模的鐵道科技研究試驗中心
㈤ 是誰發明的足球,足球起源於哪個國家
足球運動是一項古老的體育活動,源遠流長。最早起源於我國古代的一種球類游戲「蹴鞠」,後來經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發展成現代足球。所以說,足球的故鄉是中國。據說,希臘人和羅馬人在中世紀以前就已經從事一種足球游戲了。他們在一個長方形場地上,將球放在中間的白線上,用腳把球踢滾到對方場地上,當時稱這種游戲為「哈巴斯托姆」。而現代足球起源地是在英國,是來源於12世紀前後他們和丹麥發生了一場戰爭,戰爭結束後英國人看到地上有丹麥士兵的人頭,由於英國對丹麥士兵非常痛恨,便踢起了那人頭。到19世紀初葉,足球運動在當時歐洲及拉美一些國家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的英國已經相當盛行。直到1848年,足球運動的第一個文字形式的規則《劍橋規則》誕生了。
所謂的《劍橋規則》,即是在19世紀早期的英國倫敦,牛津和劍橋之間進行比賽時制定的一些規則。當時每隊有11個人進行比賽。因為當時在學校里每套宿舍住有十個學生和一位教師,因此他們就每方11人進行宿舍與宿舍之間的比賽,現在的11人足球比賽就是從那時開始的。1863年10月26日,英國足球協會在英倫召開了現代足球史上十分重要的會議。比賽歸程草擬出來,但有些條文卻離今天的規則相距甚遠。比如當時有這樣一條:當球從球門柱之間進入或在上面的空間越過,不論高度如何,只要不是被手扔、擊、運進去的,都算贏一球。那時球員的位置與陣形也不同於今天:每隊一名守門員、一名後衛、一名前衛和八名前鋒。制定規則不久,陣形有所改變:一名守門員、兩名後衛、三名前衛和五名前鋒。所以上場比賽的隊員就是十一人了。
然而眾多的資料表明,中國古代足球的出現比歐洲更早,歷史更為悠久。我國古代足球稱為「蹴鞠」或「蹋鞠」,
「蹴」和「蹋」都是踢的意思,「鞠」是球名。「蹴鞠」一詞最早記載在《史記匪漲亓寫》里,漢代劉向《別錄》和唐人顏師曾為《漢書·枚乘傳》均有記載。到了唐宋時期,「蹴鞠」活動已十分盛行
,成為宮廷之中的高雅活動。1958年7月,國際足聯前任主席阿維蘭熱博士來中國時曾表示:足球起源於中國。當然,由於封建社會的局限,中國古代的蹴鞠活動最終沒有發展成為以「公平競爭」為原則的現代足球運動。這個質的飛躍是在資本主義的英國完成的。
㈥ 明清時期,我國有什麼科技成就
引言:
在探討明清時期都有哪些科技成就之前,我們必須了解明清時期科技發展的背景。
明清時期盡管出現了很多稀罕的發明以及比較有世界水準的科技,但是總體來看明清時期的科技發展已經走下坡路,出現滯緩,明清時期的傳統技術雖然領先於世界各國,在經濟中心上仍然沒有輸給西方國家。
明清時期有四大發明做支撐所以基本上沒有失去經濟帝國的地位,不過與當時農業經濟相適應的新的科技卻很少再出現,也就說明清時期的科技發明和農業小經濟在規模上是不對等的,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明清時期的科技發展背景依然是等級森嚴的封建統治,農業也自然是封建自然經濟。相反,西方則在文藝復興運動的驅動下,科技的發展速度明顯超過了東方。那麼東方明清兩朝在這一背景之下都出現了哪些科技發明科技成就呢。
1.明朝宋應星《天工開物》
我們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上曾學到過關於《天工開物》的大概介紹,所以我們都知道從明朝末年之後,這本書在科技發明界有著極高的評價,不光是在東方在西方也是如此,因為這本書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善的記載了關於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發展的綜合性著作,是明朝崇禎皇帝時期宋應星的著作,在歷史學界也有學者將這本書稱之為是農業綜合性網路全書。外國人對這本書的評價也是極高,西方學者曾將這本書稱之為是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那麼為何這本書無論是在歷史學界還是農業經濟和手工業學界都擁有著極高的地位,原因在於宋應星當時將人類和自然相結合,強調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從這本書中投射出明朝時期已經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
10.明清時期農業灌溉技術
明清時期是我國農業日趨成熟的階段,因此出現了很多有利於農業發展的農具,其中影響後世最為廣泛最持久的就是農業灌溉了。根據史料記載,農業生產工具和農業灌溉在明朝時期發展很快到了清朝時期基本成熟,在明朝時期出現了風力水車以及農具播車等,這些發明都是有利於小規模農業生產發展的,從這點也說明了當時的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
結論:
明清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科技成就發展達到頂峰的時期,所有的發明和科技成就涵蓋了農業、手工業、軍事工業、紡織業等,並且還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㈦ 中國歷史上的偉大發明創造
漢字,文學,醫學,建築....
鼓:
傳說公元前3500年中國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獸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年,米索不達米亞的蘇默人製成了一人高的圓鼓,鼓身還繪有圖畫。後來有了小銅鼓和大銅鼓。15世紀騎兵用的大銅鼓,17世紀時開始為樂團採用。1692年蒲塞爾為「仙後」所作的配樂中就用上了。這種鼓現在叫定音鼓,19世紀有了低音大鼓。鼓聲可使節拍鮮明,粗獷有力。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定音鼓。
2、二進位制:
相傳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發明了二進位制。《周易》就是五經之一的《易經》,它是我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周易》相傳是由約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畫卦、周文王重卦、周公作爻(yao)辭,並經過孔丘修訂而成為《易經》。當代的電子計算機用的不是十進制而是二進制。二進制是誰發明的?《周易》中的「易數」用的就是二進制。換句話說就是伏羲發明了二進制,伏羲就是神農。傳說神農嘗百草才有五穀,我國才有原始農業。伏羲對我國社會的進步可謂大矣!我國北京的先農壇就是為了祭奠神農(即伏羲)而建造的,這里表達炎黃子孫對他的敬佩之情。
3、繩索:
公元前2800年,中國人已經掌握了創造麻繩的技術。我國人民開始用大麻纖維制繩。到公元紀元開始時,用大麻纖維已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主要制繩材料。1775年,英國發明家馬虛發明制繩機,結束了手工制繩的時代。從1950年開始用人造纖維製造繩索,直徑約2毫米的馬尼拉繩受到5512公斤的拉力便會折斷,而同樣粗的尼龍繩則能承受13227公斤的拉力。
養魚法:
公元前2500年中國人已經懂得養魚。那時我國人民能用人工孵化魚卵,把它養大食用。1960―1970年代,歐美才用人工養殖蛙魚等魚類。英國等西歐國家現在每年由養魚場生產淡水養魚約有10萬噸。
6、赤道式天文儀:
公元前2400年,中國人發明了赤道式天文儀。
7、十進計數制:
中國人於公元前14世紀,發明了十進計數制。在現代科學中是十分重要的,歐洲人正式採用它的最早時間的證據,是公元976年的一份西班牙手稿中發現的,而中國早在公元前14世紀的商朝,便已經採用了。在出土的公元前13世紀的甲骨文中,見有中國人用十進制記述了「547天」的實例。
太陽風暴——最早發現的太陽黑子
有星孛入於北斗——彗星的觀測
朔月辛卯
日有食之——日食記錄
日月星辰——陰陽合歷
世界最古老的星表——石氏星表
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歷法著作——《太初歷》
土圭測日影
星隕如雨——流星群的觀測
演示天體視運動的儀器——渾天儀
我國最古老的記時儀器——壺漏
大地測量——子午線的測定
歷法革命——沈括的《十二氣歷》
科苑奇葩——郭守敬發明和研製的天文儀器
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歷法——郭守敬的《授時歷》
周公觀景——天文台的設置
我國最早的數學專著——《周髀算經》
精推細算——《九章算術》
運籌帷幄——零與籌算
十進制記數法
中國剩餘定理——大衍求一術
祖沖之和圓周率
賈憲三角
一元高次方乘——天元術
朱世傑和他的《四元玉鑒》
雙假設法——盈不足術
級數與垛積術的應用
中國——算盤的故鄉
磁石的魔力——指南針的發明
《墨經》與第一運動定律
被中香爐與常平架
磁偏角和磁傾角
測量工具——游標卡尺
投影
幻燈——走馬燈
神秘的倒影
奇異的鏡子——透光鏡
㈧ 我國的發明有那些
太陽風暴——最早發現的太陽黑子
有星孛入於北斗——彗星的觀測
朔月辛卯 日有食之——日食記錄
日月星辰——陰陽合歷
世界最古老的星表——石氏星表
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歷法著作——《太初歷》
土圭測日影
星隕如雨——流星群的觀測
演示天體視運動的儀器——渾天儀
我國最古老的記時儀器——壺漏
大地測量——子午線的測定
歷法革命——沈括的《十二氣歷》
科苑奇葩——郭守敬發明和研製的天文儀器
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歷法——郭守敬的《授時歷》
周公觀景——天文台的設置
我國最早的數學專著——《周髀算經》
精推細算——《九章算術》
運籌帷幄——零與籌算
十進制記數法
中國剩餘定理——大衍求一術
祖沖之和圓周率
賈憲三角
一元高次方乘——天元術
朱世傑和他的《四元玉鑒》
雙假設法——盈不足術
級數與垛積術的應用
中國——算盤的故鄉
磁石的魔力——指南針的發明
《墨經》與第一運動定律
被中香爐與常平架
磁偏角和磁傾角
測量工具——游標卡尺
投影 幻燈——走馬燈
神秘的倒影
奇異的鏡子——透光鏡
世界最早的潛望鏡
世界最早的人工磁化法——指南魚
傑出的機械——指南車
火葯的發明
火柴的發明
漆和漆器
China——世界著名的瓷器
石油和天然氣
會燃燒的石頭——煤的開發和利用
張衡的地動儀
最早的測風儀
雲向西 雨沒犁——雲的觀測和雲圖集
溫度觀測儀和降水觀測儀
天氣預報
古老的物候歷
我國最早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引涇往洛—一鄭國渠
貫通南北的水利工程——京杭大運河
我國最早的水位站——涪陵石魚
我國最早的潮汐圖——竇叔蒙《濤時圖》
古代地理學名著——《水經注》
青銅時代——銅礦開采
煮海為鹽——鹽鹵開采
最早的植物志—— 《南方草木狀》
草木魚蟲鳥獸——動植物分類
舉杯邀明月 把酒問青天——制曲和釀酒
山中有玉者木旁枝工垂——植物探礦
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特色鮮明的《王禎農書》
精耕細作五穀豐登
茶的種植與茶文化
魯桑百豐綿綿——桑蠶技術
濟世之谷——豆類植物的栽培和豆類食品
徐光啟的《農政全書》
善其事 利其器——鐵犁的發明
蓄力播種機——三角耬
揚場工具——扇車
水利灌溉機械——龍骨水車
兩利俱全十倍禾稼——桑基魚塘
內園分得溫湯水二月中旬已進瓜——栽培技術
地下渠道——坎兒井
望齊侯之色——中醫的診斷術和治療術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
神農嘗百草——中草葯治病
伏羲制九針——針灸療法
華陀麻醉術——麻沸散
免疫法——種痘術
養生延年——激素的提取
鐵的冶煉技術
百煉成鋼——多種多樣煉鋼技術
黃銅和鋅的冶煉
中國銀——含鎳白銅的冶煉和西傳
水法冶金——膽銅法
三大鑄造技術
糧食加工工具——水碓和水磨
最早記錄里程的車輛——記里鼓車
縱橫馳騁——蹄鐵術與馬蹬的發明
魯班與鋸刨傘的發明
巨龍橫卧——萬里長城
世界第八奇跡——秦兵馬俑
巧奪天工——風格獨具的橋梁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隋大興城
宮殿建築的瑰寶——故宮
最高最占老的重樓式木塔——山西應縣木塔
不沉之舟之奧秘——水密隔艙
運河船閘
大風起兮車如飛——風帆和帆車
飛行者的至寶——降落傘
凌波之至寶——舵
高效率的推進工具——櫓
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下「西洋」
航空模型之始——風箏
天文與地文航海技術
水平旋翼和螺旋槳
「騎士階層」的大敵——火葯及火葯武器
兵學聖典——《孫子兵法》
戰車戰船
異彩紛呈的冷兵器
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造紙術的發明
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的最高成就——彩色套印
泥活字印刷技術
木活字印刷術和檢字盤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我國最早的建築學專著——《營造法式》
嫘祖和原始紡織技術
手搖腳踏紡車
織機和提花機
染料和染色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
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春秋》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我國最早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
我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通鑒紀事本末》
我國古代最大的網路全書——《永樂大典》
我國古代書籍裝幀形式
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
青銅器與金文
秦代標准字體——小篆
今文字的開端——隸書
筆勢飛動 直抒性靈——草書
點畫縈帶 體勢流美——行書
結構完美的字體——楷書
我國文獻語言學的奠基作——《說文解字》
民族文化中的瑰寶——文房四寶
石窟藝術與敦煌壁畫
唐代傑出的藝術品——唐三彩
形式整齊 聲調和諧——律詩
婉約豪放說宋詞
歷史悠久的中國古樂器
朱載堉與「十二平均律」
聞名中外的曾侯乙編鍾
我國第一部介紹戲曲作家 作品的專著——《錄鬼簿》
生旦凈丑——中國的傳統戲曲
元曲與關漢卿
中國古代保健體操——五禽戲
中國功夫——武術
中國古代足球——蹴球
古老的棋類運動——中國象棋
奧妙無窮的黑白世界——圍棋
造紙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水運儀象台建於北宋末年,由吏部尚書蘇頌主持建造,是一座大型天文儀器,是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中國古代的偉大科技成就。
蚊香的發明可能與古人端午節的衛生習俗及燒香祭祀的習俗有關。
黑火葯,指南針,印刷術。
人類文明的曙光——火
人類最早的遠程武器——弓箭
人類最早的工具——石器
中醫中葯對世界最偉大的貢獻是其防病治病的實踐技術。
中國是數學古國,《九章算術》、《數術九章》是古代數學名著。
中國還是天文學古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記載太陽黑子、哈雷彗星、超新星等天象的國家。
在造紙術、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四大發明,中醫中葯、10進位值制、赤道坐標系、雕版印刷術新四大發明之外,瓷器、絲綢、金屬冶鑄、深耕細作等影響世界科技發展的中國古代發明還可以列舉出許多。
24節氣堪稱我國古代第五大發明
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方面也出現了許多新的進展。我們的祖先創造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繁榮發展的兩個黃金時代。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國家,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古代僅唐以前的大型水利工程就有都江堰、鄭國渠、靈渠、龍首渠、京航大運河等。隋朝興建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長的航行運河。這些工程無論在建築規模、技術水平 還是在農業灌溉、航行、運輸的獲益等方面都是中世紀歐洲無法比擬的。
春秋戰國時期墨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墨子,在《墨經》一書中提出了點、線、方、圓等幾何概念。《周髀算經》已有勾股定理的運算方法。成書於漢代的 《九章算術》共收有應用題的解答方法246個,內容十分豐富,在算術、代數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特別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遠遠勝過古希臘的數學 體系。祖沖之用「割圓術」求出的圓周率十分精確,在世界上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
尤其需要提及的是我國古代對世界文明發展的突出貢獻—「四大發明,它 凝聚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造。
指南針發明於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當時的人們把天然磁石磨成勺形, 放在光滑的平面上,使之指出南北方向,這種指南儀被稱為「司南」。北宋時已用人工磁化方法製造指南儀。曾公亮1044年編輯的《武經總略》一書記載 了「指南魚」的製造方法。大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也進一步說明了用鐵針磁化製作指南針的方法。指南針發明不久,被用於航海,它指引著中 國遠洋船隊航行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線上,並在十二世紀傳入阿拉伯,以後傳入歐洲。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勞動人民從漂絮和漚麻的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始於西漢。新疆羅布卓爾漢烽燧遺址出土的西漢古紙,都是植物纖維紙,質地還比 較粗糙,東漢主管御用手工作坊的蔡倫,他憑借充足的人力物力,在總結工匠經驗的基礎上,以破布、樹皮、舊麻為原料,改進造紙工藝,製造出一批 質量比較高的實用紙。造紙技術首先傳到朝鮮和越南,七世紀傳到日本,八世紀傳到阿拉伯,十三世紀傳到歐洲。
印刷術的發明,大體經歷了從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兩大階段。大約在隋代,人們在印章石刻的拓印方法啟示下,發明了雕版印刷技術。北宋時期(約在公元1041-1049年),平民發明家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技術,它用膠泥製成活字,然後排版印刷,既經濟又方便,大大提高了效率,是印刷史上的一次 大的革命。元代王禎又研製成功了木活字,還發明了轉輪排字架。
火葯的發明始於煉丹術。煉丹士在煉丹過程中,偶然發現點燃硝、硫、木炭為主要原料的混合物,會引起燃燒和爆炸。火葯發明後,被用於軍事,結 果改變了戰爭的面貌,也改變了歷史的進程。正如馬克思所說:「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在北宋的抗金戰爭中,宋軍使用了「霹靂炮」、震天響等殺 傷力很大的火葯武器。宋代後期,又發明了火葯砂槍、火葯炮。火葯大約於 1225至1248年,由商人傳入印度和阿拉伯,以後傳人西方。
中國的科學技術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居於世界的領先地位。我們對 我國祖先科學創造、發明的揭示與探源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啟迪廣大青少 年勤奮好學、開拓進取之心。
歷史發展到今天,已進入聲光電的影像時代,知識信息的傳播,形象、直 觀。本書選用「圖話」的形式,以「圖」展現歷史風貌和各種形象,以「話」 敘說史實,圖文互補,有景有情地向讀者展示了祖國幾千年文明發展的累累 碩果。
本書雖名為《中國古代發明圖話》,但是其中的一些條目並不是嚴格意義
的發明,如一些天文現象,是我們祖先最先觀測到的,是屬於發現方面的內 容,但由於對社會生產實踐和人民日常生活起過重要作用,意義重大,又有 開創性,我們也放在本書中一並講述。
再如,有些學術著作,對某一領域里的發明創造作了真實、完整的記錄和 描述。歷史上的科研成果,主要是靠著作才得以總結、流傳下來,如《周髀 算經》、《王禎農書》等。我們也收到本書中。對同一學科,內容相近的學術 著作,我們只選擇撰寫年代比較早的,加以介紹、講述。
本書沒有採用編年史的框架,基本上按天文、歷法、物理、化學化工、地 學、生物學、農學、醫葯學、輕工、冶金機械、建築、航行航空、軍事、文化藝術的順序編排,但又未作嚴格的分類有些條目在內容上有交差,如: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葯,在火葯的發明中作了介紹,在火葯武器中又有涉及;再如種桑養蠶,在桑基魚塘中講述,在紡織的有關條目中又進一步闡述。我們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照顧敘述上的方便,而且也是為了使讀者更加全面、
准確地掌握有關知識。並且在條目內容有交差的同時又有側重。
我國的傳統文化深厚、絢麗,有許多文獻典籍流傳下來。以往的同類出版 物只介紹科技領域里的發明發現,其實,在社會科學領域中我們祖先同樣有獨特的發明創造,如:漢字、詩詞歌賦、音律和古代樂器等等。它們都是人 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動社會發展同樣起著不可低估的歷史作用。
為此,我們增加了一些社會科學方面的有關條目,這是本書的獨到之處。
在圖片的選用方面,除了展示器物以外,我們還注意表現古代科學家在著 述、發明時的情態和當時的社會生活場景,向讀者展示百折不撓的科學巨匠 在發明創造過程中,一個個奇特有趣的感人故事,以增強歷史感和藝術感染力,使讀者進一步體會到發明者的艱辛。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1750039.html
㈨ 李晨奕和李正洋哪個好
李晨奕和李正洋都好,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特長,各有千秋,都是很好的哥們,我很看好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