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三國哪位宦官發明了灌溉

三國哪位宦官發明了灌溉

發布時間:2021-08-08 20:16:00

1. 三國發明盤點:哪些發明影響了後來歷史的發展

劉徽——割圓術
說到圓周率,諸公想起的肯定是祖沖之,但其實劉徽這個曹魏時的數學家的貢獻是更大的。祖沖之算圓周率,只是用了包括劉徽在內的先賢的方法,更有耐性地算多了幾位。而劉徽則是有創造性地針對圓面積與圓內接多邊形面積的關系提出:"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不可割,則與圓周合體,而無所失矣。"這是在數學史上劃時代的極限思想的體現。中國數學的發展,劉徽可以說是一個極具標志性的人物,包括正負數的定義等都是從他開始作出的。但是這樣一位大師,卻一直埋沒在三國群雄之中。
諸葛亮——饅頭
諸葛亮用饅頭代替"蠻頭",為推動雲南地區的文明進程作出了很大貢獻,諸葛亮的南征,在使他自己反思對待生命的態度的同時,也使得野蠻的南中人開始重新認識生命的價值。不過這個不是這里的重點。重點是饅頭這種食品,自從那時起,就一直成為中國人最常見的食物之一,影響到了千家萬戶,即使這種饅頭現在可能更名成包子了。
與諸葛亮相關的發明,一般都會有一定的傳說成分……這個不管了,民間既然都這么說的那就承認吧,而且根據農業發展史推斷,這種食物的出現也確實應該大致在漢末三國西晉時期。

曹丕——七言詩
中國古典文學中,詩歌是影響力最大、名作最多的領域,而中國古典詩歌之中,佳作最集中的,便是在七言詩。但是七言詩的成熟是有一個很漫長的過程的,漢代有一些詩歌已經有七言詩的雛形,但都不能算正式的七言詩。而在這個過程中,最具標志性的,便是曹丕的《燕歌行》,這首詩被認為是"七言詩之祖",後世李白杜甫等人,都只是曹丕的繼承者而已。
三曹之中,說到文學創作,諸公往往想起曹操和曹植那些膾炙人口的名句,卻忽視了曹丕。事實上,曹丕雖然不如曹操、曹植這般文采斐然,他對中國文學和文化的開創性貢獻,卻是操、植沒法比的。曹操、曹植可以說是把以前已經成熟的體裁發展到很高的高度,但他們對於後世而言,更多是文壇的偶像,而曹丕則為後代無數的文人鋪設了一個平台,哪個的影響更深遠,一目瞭然。
鍾繇——楷書
漢字是華夏文明的載體,它比起世上大多數文字都要復雜,因此,書法,對於漢字來說極其重要--書法不僅是一種書寫藝術,還是一種確立文字規范的系統。而漢字書法在漢末三國時期,經歷了一次絕對劃時代的進步,這就是楷書的出現。楷書這一字體被確立後,千百年來一直是手寫體漢字的標准。每一個中國人剛開始學認字、寫字時,學的都是楷書。
而這種字體的創始人,一般都認為就是鍾會的父親--鍾繇,鍾繇是三國時期最傑出的書法家。他所寫的楷體字,還有著少許隸書的遺存,可見他作為隸書演變到楷書的過渡階段的標志性人物的地位是可以被證實的。後世的很多大書法家,如王羲之,便是他的繼承者。因此,中國人歷來給鍾繇的歷史地位是:楷書鼻祖。
裴秀——制圖六體
地圖的繪制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三國這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一份精確的地圖對作戰是十分有幫助的。可是亂世很難讓人靜靜坐下做這個費心思的細致研究。不過在三國後期,卻有一個人做到了,而且他的貢獻,直接讓中國的地圖製作走上了理性、科學的道路。他就是魏-晉時期的地圖學家裴秀,人稱"中國地圖學之父".
裴秀在晉代初年製作的《禹貢地域圖》是中國有記載的第一部地圖集,可惜已經失傳很久。但是其序言中的"制圖六體"卻保留了下來,正是這個序言,使得裴秀成為地圖學的祖師爺。
"制圖六體"乃是製作地圖的六條准則,是劃時代的科學理論:六體即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現代對前三者意見基本一致,分率指比例尺,准望指標定的方向,道里指地於地之間的距離,即裴秀自己說的"所以定所由之數也。"對高下,方邪,迂直的解釋則莫衷一是,一般認為此指高取下,方取斜,迂取直之意,即測量時由於地形的高低和道路曲折的關系只能求得曲線距離的,需要把它們換算成直線距離再標到圖上。
即"有道里而無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則徑路之數必與遠近之實相違,失准望之正矣。"(有道路里程卻不通過高下、方邪和迂直法的校正,那麼里程和真實的直線距離是不相等的,會導致方向和位置的偏差。)
裴秀的地圖學在中國地圖制圖界統治了一千多年,直到後來西方的地圖投影方法在明末傳入中國,中國的制圖學才再一次革新。
諸葛亮——孔明燈
孔明燈現在主要是一種儀式用具,但是它的原理卻是極為重大的一個科學成果,因為它就是熱氣球的鼻祖。後世的熱氣球,都可以理解為放大了N倍的孔明燈。其原理都是用熱空氣作為浮升氣體。
其實孔明燈的故事基本上都出自民間傳說,靠譜程度是很成問題的。事實上大多數被歸到諸葛亮名下的發明,都是很值得懷疑。不過孔明燈的發明者並沒有其他更可靠、更有影響力的說法,在公元3世紀發明這種東西也的確是有可能的,所以這里還是不打破這個美麗的傳說了。
曹丕——類書
"類書"是中國文化傳統中最接近於現代"網路全書"的東西,是輯錄各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並依內容或字、韻分門別類編排供尋檢、徵引的工具書。
網路全書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已經是很尋常的東西,諸公可能都有自己編輯過網路或維基網路的經歷。但是這個工作,對於2000年前的人來說,卻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創舉。
編寫網路全書,第一條就是要求"客觀",就是你寫的東西得是從別處拿來的材料,用不加個人想法的語調講述出來。這對於理性思維沒有完全形成的古代文人來說,是十分困難的。但是曹丕帶領其手下做到了這件事,這就是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類書《皇覽》。
《皇覽》現在早已失傳,但是編輯類書的傳統,卻保留了下來。後來還發展出"叢書"等規模更龐大的形式,一直"進化"到《永樂大典》《四庫全書》這樣的超級大部頭。類書的編輯工作,使得歷朝歷代的記錄和各方面成就得以記錄下來,使得文化得以延續。可以說,曹丕對中華文明的延續和發展貢獻巨大。

畢嵐、馬鈞——水車
中國一直以農業立國,農業方面的科技發展,所造福的對象是無數的民眾。而灌溉則是農業中極重要的環節。中國傳統的灌溉機械,最早便是三國時代出現的"翻車"或"龍骨車",也就是最早的水車。
可是十分有戲劇性的是,這種造福於民的工具最初的發明動機,是為了用來灑水洗路,而其創造者,是一個叫畢嵐的東漢末年宦官,他的歷史形象不用說,是徹底的反面人物,因為他就是正史上的十常侍之一。但是他所做的惡事現在已沒什麼人提起,倒是他這個無心的創造,使他意外成為了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他除了可以冠以水車發明者的稱號外,還是灑水車之父。
不過與水車有關的另一個更出名的三國人物,是偉大的機械發明家馬鈞。實際上,畢嵐造翻車的記錄是實實在在的,馬鈞無論如何不可能是發明者,但是馬鈞對翻車的改進,使得在後人眼中,他在這方面的貢獻還要遠大於畢嵐。
張仲景——心肺復甦術
東漢末年的醫聖張仲景,是中醫歷史上極為偉大的醫學家。他對中醫理論的貢獻實在非常多,但大部分都是只有業內人士才能意識到其意義的。真正劃時代的,一個是他開啟了"坐堂醫生"的傳統,現在的葯店很多命名為"XX堂",據說就是從他而來的。而另一個正是本條:他是世界上第一個記載心肺復甦術的人。
"救自縊死,旦至暮,雖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小難也,恐此當言陰氣盛故也。然夏時夜短於晝,又熱,猶應可治。又雲:心下若微溫者,一日以上,猶可治之方。
徐徐抱解,不得截繩,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腳踏其兩肩,手少挽其發,常弦弦勿縱之;一人以手按據胸上,數動之;一人摩捋臂脛,屈伸之。若已僵,但漸漸強屈之,並按其腹,如此一炊頃氣從口出,呼吸眼開,而猶引按莫置,亦勿苦勞之,須臾,可少與桂枝湯及粥清,含與之,令濡喉,漸漸能咽,及稍止,若向令兩人以管吹其兩耳,好,此法最善,無不活也。"
他的《金匱要略》中記載的以上這段,便是一次心肺復甦術的過程。後世的醫書經常引用此法,影響很大。這樣一種救命的方法,實在是這位醫學大家為眾生作出的最大貢獻之一。
華佗——全身麻醉術
外科手術是全世界都存在的治療方式,中國也不例外。但是手術很重要的一個過程是麻醉,這個過程直接影響著手術的成敗。而麻醉中風險更大的一般來說是全身麻醉。其實最早被記載使用全身麻醉術的可能是扁鵲,但是關於扁鵲的那則記載神話色彩相當濃,不能完全當做歷史看待。而華佗的麻沸散,則顯然是更權威,更可信也流傳更廣泛的世界第一種全身麻醉劑。而華佗也是第一個使用麻醉劑進行手術的醫生。
有了麻醉劑,很多在清醒狀態下做不到的手術,都變得可能,這是一個跨越時代的創造,也是一個造福了許多病人的偉大創造。麻沸散雖然現在已經失傳,但是有人認為,麻沸散不排除沿絲綢之路向國外傳播的可能,影響力可以達到大半個亞歐大陸。

2. 三國時期魏國的馬均發明的灌溉工具叫什麼

龍骨水車(翻車)
在以前中國許多地區都廣泛使用著一種龍骨水車。也叫翻車。它應用齒輪的原理使其汲水,很是好用。中國應用水車有著悠久的歷史。大約在東漢時期,翻車就出現了,據古籍記載,東漢末年有個叫畢嵐的人曾有翻車的製造,但那時的翻車還比較粗糙,大抵應該說是中國鄉村歷代通用的龍骨水車的前身。直到三國時期,機械發明家馬鈞重新發明創造了一種新式翻車,才使得翻車廣泛推廣應用,從而形成了從東漢到三國翻車的正式產生。
據《後漢書·張讓傳》記載,東漢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畢嵐曾製造翻車,用於取河水灑路。
馬鈞在京城洛陽任職時,城內有地,可辟為園。為了能灌溉,他製造了翻車(即龍骨水車)。清代麟慶所著的《河工器具圖說》記載了翻車的構造:車身用三塊板拼成矩形長槽,槽兩端各架一鏈輪,以龍骨葉板作鏈條,穿過長槽;車身斜置在水邊,下鏈輪和長槽的一部分浸入水中,在岸上的鏈輪為主動輪;主動輪的軸較長,兩端各帶拐木四根;人靠在架上,踏動拐木,驅動上鏈輪,葉板沿槽刮水上升,到槽端將水排出,再沿長槽上方返回水中。如此循環,連續把水送到岸上。馬鈞所制的翻車,輕快省力,可讓兒童運轉,「其巧百倍於常」,即比當時其他提水工具強好多倍,因此,受到社會上的歡迎,被廣泛應用。直到20世紀,中國有些地區仍使用翻車提水。
馬鈞當時在魏國作一個小官,經常住在京城洛陽,當時在洛陽城裡,有一大塊坡地非常適合種蔬菜,老百姓很想把這塊土地開辟成菜園,可惜因無法引水澆地,一直空閑著。馬鈞看到後,就下決心要解決灌溉上的困難。於是他又在機械上動腦筋。經過反復研究、試驗,他終於創造出一種翻車,把河裡的水引上了土坡,實現了老百姓的多年願望。馬鈞創適的這種翻車,"其巧百倍於常",用時極其輕便,連小孩也能轉動。它不但能提水,而且還能在雨澇的時候向外排水。可見進步之多,功效之高。這種翻車,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工具之一,從那時起,一直被中國鄉村歷代所沿用,直至實現電動機械提水以前,它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馬鈞,字德衡,扶風(今陝西扶風)人,生活在漢朝末期,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馬鈞年幼時家境貧寒,自己又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不擅言談卻精於巧思,後來在魏國擔任給事中的官職。指南車製成後,他又奉詔制木偶百戲,稱「水轉百戲」。接著馬鈞又改造了織綾機,提高工效四五倍。馬鈞還改良了用於農業灌溉的工具龍骨水車(翻車),此後,馬鈞還改制了諸葛連弩,對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

3. 三國兩晉的發明灌溉工具是

翻車又名龍骨水車,舊時中國民間灌溉農田用的龍骨水車。為世界上出現最早、流傳最久遠的農用水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曹魏時,經過改制的翻車用於灌溉。《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龍骨葉板用作鏈條,卧於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下鏈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如此連續循環,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運方便,還可及時轉移取水點,即可灌溉,亦可排澇。中國古代鏈傳動的最早應用就是在翻車上,是農業灌溉機械的一項重大改進。

4. 三國時期魏國發明家馬鈞發明的翻車是怎樣灌溉農田的

風力:加個傳送帶就OK,至於怎樣裝,就是你的問題了
水力:原理同風力,只是多了專一步,就是屬要加裝個水輪機
畜力:還是一樣的原理,讓它拉磨盤,磨盤不就相當於一個風車或者水輪機嗎?

對於風力發動機,直接加動力傳送帶就行。至於水力和畜力,因為力的方向與翻車轉動方向不一致,它們是在水平面旋轉的動力,翻車需要的是在垂直面上旋轉的動力。兩個動力間加兩個45度的咬合齒輪即可。這些齒輪市場上可能有得買,平常生活中我都看到很多地方用到它

5. 三國宦官一覽表

太監本為官名,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後宦官亦通稱為太監。巡、元官署以其為主官者不少,隋、唐有大監,「大」或作「太」,亦與宦者無關。明內廷有十二監,主官均稱太監,由閹人擔任,主官以下宦官,無太監之名。清始以太監加諸所有宦官,宦官與太監遂為同義詞。閹人來源,或因窮困,或為奴隸俘虜罪人,或被掠賣。入宮之後,多數處於奴僕地位,僅少數身在帝王之側,蒙受重信,權傾一時,如秦之趙高、東漢之十常侍等。唐後期更因宦官把握兵權,至使得操廢立大權。明太祖鑒於前例立鐵牌於宮中:「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但收效甚微。明中期後,權勢復張,專權之事,時有發生。清初禁戒較嚴,但在封建王朝制下「宦禍」不可能根除,清末又故態復萌。 我國先秦和西漢時期的宦官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才全部用閹人宦官稱「太監」,是隋唐以後的事,地位較高的內監就被稱為「太監」。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後宦官亦通稱為太監。 到了明代,宦官權勢日增,人們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稱「太監」,太監也就稱為宦官代名詞。了。

6. 什麼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一種灌溉工具

翻車又名龍骨水車,舊時漢族民間灌溉農田用的龍骨水車。為世界上出現最早、流傳最久遠的農用水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發明的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曹魏時,經過改制的翻車用於灌溉。《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龍骨葉板用作鏈條,卧於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下鏈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如此連續循環,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運方便,還可及時轉移取水點,即可灌溉,亦可排澇。中國古代鏈傳動的最早應用就是在翻車上,是農業灌溉機械的一項重大改進。
中文名
翻車
分 類
水車
畢嵐創造的「翻車」,據考證就是我國鄉村中一直至現代還使用的龍骨水車的前身(見王楨《農書》),基本原理與結構並無多大變化。
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看出,畢嵐不僅負責鑄造了「銅人」、巨「鍾」,會「吐水」的「天祿」(神話傳說中的獸名)、「蝦墓」(即蛤蟆),還負責製作了「設機車以引水」的「翻車」和「以氣引水」的「渴烏」。況且,東漢早有宦官監工製作器械的先例。所以,畢嵐創制翻車是完全可能的。
誠然,身為宦官的畢嵐是不可能親自去製造翻車的。然而他負責製造的翻車,且能大量引水,開我國水車歷史之先河,這在距今一千八百年前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的偉大發明。畢嵐所創造的翻車,雖未直接運用於農業生產,但「用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故對於國計民生也是有一定貢獻的。
我們知道,漢靈帝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昏君,在位時宦官繼續專權,貪污腐化成風,公開實官鬻爵,天下田畝增稅十錢,大建宮室等等。階級矛盾激化,終於爆發了黃巾起義。因而畢嵐的發明創造就只能用於宮廷游樂,根本不可能用於發展生產力。到了曹操統一北方後,魏國的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要求當時的科學技術也能夠適應生產的需要而有所發展,這時「發明家馬鈞」便應運而生了。
馬鈞在前人創造用來吸水灑路的翻車的基礎上,設法加以改進,製造了既輕巧又便於操作的翻車。這種翻車,連小孩都能轉動,且能連續提水,可見有很大改進,所以很快流傳民間,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工具之一,「後來逐漸推廣使用,提高了抗旱能力」,在今天也還有一定的作用。

7. 三國時期魏國的馬均發明的灌溉工具叫什麼

發明翻水車,叫小孩子轉動它,汲來的水自己傾流到地里,翻車里外轉動,效率超過平常水車一百倍。

8. 佛教的創始人是誰西漢時期發明的播種工具是什麼三國時期發明的灌溉工具是什麼春秋時期的第一位

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摩尼】
西漢時期發明的播種工具是【耬車】
三國時期發明的著名灌溉工具是【翻車】

9. 灌溉工具翻車是誰發明的

b.三國曹魏馬鈞.
翻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又名龍骨水車,是我國古代最內著名的容農業灌溉機械之一。《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
畢嵐創造的「翻車」,據考證就是我國鄉村中一直至現代還使用的龍骨水車的前身(見王楨《農書》),基本原理與結構並無多大變化。
馬鈞在前人創造用來吸水灑路的翻車的基礎上,設法加以改進,製造了既輕巧又便於操作的翻車。這種翻車,連小孩都能轉動,且能連續提水,可見有很大改進,所以很快流傳民間,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工具之一,「後來逐漸推廣使用,提高了抗旱能力」,在今天也還有一定的作用。
馬鈞雖「巧思絕世」,但出身貧苦,加之封建統治者對科學技術創造發明的極端不重視,他的革新與創造,往往遭到只會說空話的達官貴人的譏笑和非難,故多不見經傳;畢嵐雖見諸史冊,但卻是宦者,加之東漢的宦官多數橫行不法,故也被世人所不齒。

10. 翻車是在什麼歷史條件下製造的三國時期魏國發明家馬鈞發明的翻車是怎樣灌溉農田的

風力:加個傳送帶就ok,至於怎樣裝,就是你的問題了
水力:原理同風力,只是多了一步,就是要加裝個水輪機
畜力:還是一樣的原理,讓它拉磨盤,磨盤不就相當於一個風車或者水輪機嗎?
對於風力發動機,直接加動力傳送帶就行。至於水力和畜力,因為力的方向與翻車轉動方向不一致,它們是在水平面旋轉的動力,翻車需要的是在垂直面上旋轉的動力。兩個動力間加兩個45度的咬合齒輪即可。這些齒輪市場上可能有得買,平常生活中我都看到很多地方用到它

閱讀全文

與三國哪位宦官發明了灌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