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明信片的由來是什麼
明信片的誕生至今已有100餘年的歷史了,說起它的由來,其實是很偶然的。
1865年,德國有位畫家在硬紙片上畫了幅畫,並在背面寫了些問候的話,打算寄給友人,但卻找不到一個能容納該畫片的大信封。看到他愁眉不展的樣子,郵局職員給他出了個主意,叫他把收件人的地址、姓名一起寫在背面,結果就像其它信函一樣寄了出去。這件事引起了高級郵務參贊史蒂芬的注意。於是,在同年11月30日召開的德意志郵政聯合會的一次代表大會上,他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認為,一封信從寫到封、發,十分麻煩,對於內容簡單、沒有保密性質的信,完全可以採用一種簡便的、不要封套的信函,即明信片。史蒂芬的建議未被採納。
1869年,蓋爾曼博士在澳大利亞一個刊物上發表文章建議,把明信片列為印刷品郵件,以降低郵費價格。同時,他也提出要限制信件中的字數,規定一張明信片不能超過20個詞。當時這種明信片叫「信函片」。1869年10月1日,明信片在維也納郵局正式開始發行,隨後便逐漸在世界各地流行開來。
② 明信片的歷史簡介
明信片是用硬紙卡印製的,正面印有郵資圖(或印有線框標志貼郵票位置)和收信人地址、姓名的格式,背面供書寫通信內容。明信片一般由國家郵政部門印製發行。分印有郵資圖和未印有郵資圖兩種(印有郵資圖的明信片特稱郵資明信片)。其他非郵政部門也可以印製明信片,但不得印有郵資圖。未印的明信片有普通明信片、紀念明信片、美術明信片、軍郵明信片和賀年明信片等。中國第一種明信片是大清郵政局正式開辦後於1897年發行的。1912年中華郵政在清代第四版團龍明信片上加蓋「中華民國」字樣,稱為加蓋改值明信片。
新中國成立後於1949年發行了第一套「中國人民郵政明信片」,郵資圖為天安門。當前,中國發行的郵資明信片,除印有普通郵票圖案,多次印刷、大量發行的普通郵資明信片外,還有紀念郵資明信片、風光郵資明信片和賀年郵資明信片,特種郵資明信片。
③ 世界上第一張明信片是誰發明的
明信片的問世,距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據史籍載,1865年10月的一天,有位德國畫家在硬卡紙上畫了一幅極為精美的畫,准備寄給他的朋友作為結婚紀念品。但是他到郵局郵寄時,郵局出售的信封沒有一個能將畫片裝下。畫家正為難時,一位郵局職員建議畫家將收件人地址、姓名等一起寫在畫片背面寄出,果然,這沒有信封的「畫片」如同信函一樣寄到了朋友手裡。這樣,世界上第一張自製「明信片」就悄然誕生了。從這一點來說,明信片是藝術家和郵政職員的共同發明。同年11月30日,在德意志郵政聯合會的一次代表大會上,有人提議,為了寫信方便,可以使用一種不需要套封的信件——明信。但因代表們意見不一,此提議未被採納。
1869年,奧地利一位博士發表文章建議,應該開發明信片,並將其列為印刷品郵件,以降低郵費價格。奧地利郵政部採納了他的建議。同年10月1日,明信片在維也納郵局正式發行。因此奧地利成為世界上發行明信片最早的國家。
由於明信片使用簡便,郵資便宜,深受人們歡迎,奧地利僅3個月就投寄了300多萬張。德國郵政部門聞訊後大吃一驚後悔不已,並於1870年7月正式發行了明信片。緊接著,英、美、法、瑞士等國的明信片也相繼問世。(德國)個不透光的盒子,這就是照相機。照相機是用感光膠片反景物拍攝下來的攝影器材。它的發明經歷了漫長的歲月。
我國對光和影像的研究,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國的《墨經》一書就詳細記載了光的直線前進、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現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1031至1095年)一書中,還詳細敘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供繪畫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於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製造,得到迅速發展。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
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照相機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
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羅萊、蔡司等公司研製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在此階段,照相機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學式取景器、測距器、自拍機等被廣泛採用,機械快門的調節范圍不斷擴大。照相機製造業開始大批量生產照相機,各國照相機製造廠紛紛仿製萊卡型和羅萊弗萊型照相機。黑白感光膠片的感光度、解析度和寬容度不斷提高;彩色感光片開始推廣,從而使攝影隊伍迅速擴大並走向專業化。
從1939年之後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此階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紀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膠片的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光學工業製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學玻璃,如鑭、鈦、鎘等玻璃。從而更好地校正了攝影鏡頭的像差,使鏡頭向大孔徑和多種焦距的方向迅速發展。因而,出現了變焦、徽距、折反射式、廣角等多種攝影鏡頭。鏡頭單層鍍膜得到普遍推廣。照相機出現了計數器自動復零、反光鏡自動復位、半自動和全自動收縮光圈等結構。照相機的質量、產量開始飛速發展。
從本世紀六十年代初至今為第三階段的後期。這期間,日本的小西六攝影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調焦照相機--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機.接著日本又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雙優先式自動曝光照相機--美能達XDG型135單鏡頭反光照相機。開創了一台相機具有多種曝光功能的先例。
這期間,光學傳遞函數理論進入了光學設計領域,出現了成像質量高,色彩還原好,大孔徑,低畸變的攝影鏡頭。同時,鏡頭向系列化發展,由焦距幾毫米的魚眼鏡頭到焦距長達2米的超攝遠鏡頭,並有了透視調整、 變焦徽距、夜視等攝影鏡頭。電子技術逐漸深入到照相機內部,多種測光、高精度的電子鏡間快門、電子焦平面快門以及易於控制的電子自拍機等都紛紛出現。曝光補償、存儲記憶、多紀錄功能、電動上弦卷片、自動調焦等各種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應用,高度自動化、小型、輕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質的各種新型相機,伴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不斷問世,從而為攝影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設備。
④ 明信片的發明
1874年,上海工部局書信館發行郵資片,這是在中國國土上發行、流通最早的明信片,該片的標頭只有英文的稱謂「POSTCARD」。因為當時使用明信片的客戶都是外國人,故上海工部局書信館未將「POSTCARD」譯成漢語,可見此時「POSTCARD」的直譯漢語詞語還未產生。
此後,芝罘(CHEFOO,即煙台)、重慶、鎮江、九江等工部局書信館發行的明信片,就都只有英文「POSTCARD」或「POSTALSERVICE」,而無漢語譯名。
事實上,就在這個時期——19世紀80年代中期,已經有人將「POSTCARD」這個外來的郵件名稱譯成漢語「明信片」了。彼時「明信片」在漢語中是個新語詞,由於譯意准確而深刻,表現出了POSTCARD這種卡片式、信文公開的郵件特徵,故很快被思維嚴謹的國人所接受。創譯者是一位中國人,一個睿智思敏、漢文造詣高深、精通英文的高手,此人名叫李圭。
李圭(1842-1903年),字小池,江蘇江寧(今南京)人,23歲受聘任寧波海關副稅務司霍搏遜的文牘(現時的秘書),系中國近代郵政倡導者之一。1876年,赫德委派他前往美國費城參加美國建國100周年博覽會,李圭回國後將其在美期間的考察、見聞寫出《環游地球新錄》一書,書中對美國郵政作了詳盡的記述,並建議開辦中國郵政。他的見解得到了李鴻章的贊許。
1885年,在葛顯禮主持下,李圭將英文的《香港郵政指南》譯成漢語,同時又擬寫了《譯擬郵政局寄信條規》(以下簡稱《條規》)。《條規》對十幾種郵件的規格、特徵、資費等做了詳細的規定。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該書對明信片概念的認識。
在《明信片》一節中,李圭對明信片闡述如下:「郵政局有印就厚紙片,其信資圖記也印於片上,由局出售,以便商民凡寄無關緊要之信,可就片面寫姓名住址,片背寫信,不用封套,價更便宜。各國信館皆有此片,謂之明信片。」漢語的「明信片」一詞,即首見於此。
該《條規》送呈葛顯禮、李鴻章、總理衙門等高級官員與部門,正因如此,「明信片」一詞當時未能流傳。《條規》的附件中有1枚示意的「明信片」,此片借用香港1880年發行的維多利亞肖像圖郵資片,李圭將該片中上部的英文香港及徽志刮掉,手寫了「大清國CHINA」幾個字;另在英文「萬國郵政聯盟」一行文字上面手寫「郵政局明信片」6個字,還用1枚大龍郵票將維多利亞郵資圖完全覆蓋,以示此處可印中國郵政的郵資圖。
李圭將其加工的「明信片」作附件,本意就是讓上層官員產生目見實物的效果。這枚「明信片」是中國郵政明信片的雛形,「明信片」3個字首次出現在設計理念中的樣片上,其歷史意義怎樣評價都不過分。
《譯擬郵政局寄信條規》有數件版本,均為李圭手書,其恭筆齊整,足見漢字功底之扎實。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的角度看,我們都應該慶幸中國郵政歷史上出現了李圭,只有像李圭這樣的中西文化素養淵深的清末知識分子,才能將「POSTCARD」(郵政卡)的實際特徵與涵義准確表述,從而歷史性地創譯出了「明信片」這個至今仍舊無可替代的概念。
1896年,中國正式開辦郵政,責成費拉爾設計郵資明信片。是年8月,他在《呈海關總稅務司備忘錄(一)》的補遺中,將「POSTCARD」稱為「書信片」。但在「備忘錄(二)」那些漢、英文夾雜的行文中,費拉爾建議把漢語的「書信片」改為「郵政明信片」,然而這是在李圭的《條規》上呈11年以後的事了。
1897年10月1日,大清郵政首枚郵資明信片發行,郵資圖下印著「郵政明信片」5個字,從此「明信片」一詞開始出現在中國各個時期的明信片上,並在國人的口語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1861年,美國的約翰-P-查爾頓在美國的費城發明了明信片並獲得了版權。之後,他又把明信片的版權賣給了一個名叫哈里-L-李普曼的經營文具的商人。這個經營文具的商人對明信片的設計加緊了對明信片的裝飾,補印了「李普曼明信片」的字樣,進行公開發行並對此申請了專利。明信片的發明,繁榮了人的日常文化生活。明信片可以表示對親屬、友人等的問候、祝賀、抱歉等等,其功能很多。一般是每逢節日或換季時節給親人的或朋友寄一張明信片,就好像他們親耳聽到你的問候一樣,為了對你的問候表示回報,他們也常常回寄一張明信片。明信片這種傳遞信息的方式常常是其它通信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至今明信片還在人們的生活中大量使用。而且明信片的種類也越來越多,裝飾設計也越來越具有藝術性,使人看起來會產生一種美的享受。諸如生日賀卡、學生賀卡、結婚賀卡等等。預付郵資明信片是一種不用再帖郵票的直接交郵局傳遞的一種明信片。這種明信片是由奧地利維也納伊施塔特軍事學院的伊曼紐爾-赫爾曼首先發明的。1869年10月1日,首批預付郵資明信片首次在世界上發行,其表面為淡黃色,上附一張面值2克萊澤的郵票。今天,明信片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為促進人類文明的向前發展起著一定作用。
⑤ 中國明信片是怎麼開端的
1?「商埠」郵資明信片1874年,上海工部局書信館首先發行了郵資明信片,郵資圖是該書信館發行的第二版「小龍」郵票的圖案,片幅為120mm×75mm,紙質厚而挺實,紙面光滑,橫式,標頭加了英文「SHANGHAILOCAL」,此片是在中國領土上發行流通最早的郵資明信片。以後該館又發行兩種郵資明信片。其他商埠郵資明信片發行的情況是:煙台:3枚,郵資圖為烽火台。鎮江:2枚,郵資圖為鎮江金山景色。九江:1枚,郵資圖為帆船和寶塔。重慶:2枚,郵資圖為風俗畫。我們認為這些郵資明信片同商埠票一樣,雖然在中國曾經使用,發揮過郵政功能,但不是國家發行,不能算中國早期郵資明信片。
2?大清郵政郵資明信片大清郵政郵資明信片共發行了四版7種。1897年10月1日發行了第一套——「團龍圖」郵資明信片,俗稱「清一次片」,是國家郵政部門發行中國郵政用品的起源。郵資明信片方便實用,但是當時國人因受傳統理念的束縛,不願意公開私人的通信內容,所以不接受「明信」這種方式,因此,「清一次片」主要是供在華的外國人使用。因當時中國沒有加入萬國郵聯,凡是寄往國外的明信片必須加貼已經加入國在華的客郵才可以寄往世界各地。因為大清郵政總郵政司由外國人把持,他們深知中國人不接受明信片的方式,所以明信片的設計、印製、發行都由外國人一手經辦。設計者是德國人費拉爾。最初設計的郵資明信片為橫式,郵資額和「大清郵政」四個字置於雙層套圓之中,套圓兩側雙龍躍立,下方飄帶內寫有英文「帝國中華郵政」,整個圖案頗似歐美國家的國徽、城徽,體現了中西文化相融風格,獨具風采,但不知何故未被採用。郵資明信片最後採用的是豎式,橢圓形的郵資圖中含上下兩個圓,上圓內畫有龍、祥雲,下圓內置面值和萬年青圖案。龍是大清國的圖騰,萬年青象徵著不朽。「大清國郵政」的漢文和英文分別布置在橢圓的上半環和下半環。「清一次片」是在日本的築地印刷所石印,一來價格便宜,二來考慮到中國漢字在歐洲總是雕刻不好,在日本則能出色完成。圖文為粉紅色,卡紙的紙質較薄而軟。由於成本較低,質量與同期歐片比較相差很多,新片也難見到四角尖尖的上品,紙色為淺米黃色,呈灰暗,因而圖文顯得不鮮艷,有陳舊感。「清一次片」使用者大多為外國人,多數寄往國外,所以國內蓋銷片很少見,價格高於新片。「清二次片」的圖案和風格與「清一次片」相同,區別在紙質和廠銘上。二次片由英國倫敦華德路公司承印,明信片的下方印有廠銘「Waterlow&Sons,Limited,LondonWall,London,E,C」,這是中國唯一一套印有廠銘的明信片。其紙質光滑,厚而硬,刷色鮮艷,質量遠遠勝於一次片。「清二次片」使用的階段,正趕上1900年至1902年列強侵華,德國利用二次片加蓋了各式軍郵戳,當作軍郵免資片使用,留下了侵略者的罪證。這次還同時第一次發行了雙明信片。萬國郵聯規定,國內明信片必須使用綠色。而清一次片、二次片均為紅色,不符規定,大清郵政為了加入萬國郵聯,對各地庫存的剩餘片集中到上海、天津、廣州、漢口和福州進行加蓋英文」SOLDINBULK」(整批銷售)後批量整包打折出售,每包50枚。一次片售價為面值的十分之一,二次片對折。加蓋戳因各郵局自行刻制,規格形式、加蓋顏色、銷戳位置等不統一,可以分辨出加蓋地點。加蓋的二次片總量為40?6萬(總發行量為69萬),雙片總量為5?6萬(總發行量為40萬),加蓋的一次片數量很少,較為難得。1907年10月1日「清三次片」問世,也是既發行了單片也發行了雙片,顏色改為綠色。雙片正常的版式應該是正片在右方,向左折疊。但發現了雙片的右折片,正片在左方,向右折疊,據考證,目前這種雙片存世僅11枚,比較珍罕。「清四次片」改為綠色橫式,1908年4月發行,取消了邊框線,按萬國郵聯的規定,在「大清郵政明信片」文字的上方各加印法文「CARTEPOSTALE-CHINESE」,在下方增加T字線。
3?「中華民國」郵資明信片1912年「中華郵政」首先在清代第四版團龍明信片上加蓋「中華民國」字樣發售,接著在10月份發行了五色旗明信片,這是民國時期正式發行的第一種明信片。
⑥ 明信片的製作
我覺得你這個圖的問題就是 背景太淡了。。用照片組合出來的2010顯得不夠清晰。。。也就是說,如果大家的注意力在小照片上的話,你浮在這么個藍天白雲上面的圖案,讓人覺得很亂,看不出來是有意義的2010。如果大家注意力在2010上面的話,照片又顯得不夠清晰。。。
而且 我是費了好大力 才辨認出你最上面圖層的中文。。。
那些中文字 還遮擋住了部分同學的臉。。。
我個人建議 你最好找一些有意義的合影,比如表現友情的,像什麼籃球場上的啊 圖書館的啊 自習室的啊 哪怕是吃飯的食堂的。。。真正寶貴的,是一起生活的記憶的片段。。。而不是獨照哦!
背景建議選擇一個色彩比較統一的,或明或暗都好。。。斑斕的色彩會有喧賓奪主之嫌哦!~
而且 你們是某學校的學生嘛 如果是我 我會選擇校徽或者其他的什麼有意義圖案作為背景圖。色彩調暗,朦朦朧朧若隱若現。。。不要背景太多色彩。。
照片不一定需要39張的,正如我之前所說,友情很重要,那麼可以分為幾組人,誰也不想自己最後的記憶是一個一個的人 而是一段一段的友情 不是嘛?拼出的數字自然有意義,但是,如果湊不出的話,寫邊上也好。。如果湊的出的話,在數字下面加個背景色。。。比如用黑筆畫出2010,再把圖片拼在上面,甚至可以做陰影,會立體一些,也比較容易看出來。
至於中文字 寫上面寫下面都好,寫清晰 不擋住別人的臉,才顯得更加有誠意,我個人認為
以上 全是我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⑦ 明信片是怎麼誕生的
明信片的問世,距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1865年10月的一天,有位德國畫家在硬卡紙上畫了一幅極為精美的畫,准備寄給他的朋友作為結婚紀念品。但是他到郵局郵寄時,郵局出售的信封沒有一個能將畫片裝下。畫家正為難時,一位郵局職員建議畫家將收件人地址、姓名等一起寫在畫片背面寄出。果然,這沒有信封的「畫片」如同信函一樣寄到了朋友手裡。這樣,世界上第一張自製的「明信片」就這樣悄然誕生了。從這一點來說,明信片是藝術家和郵政職員的共同發明。1869年10月1日,明信片在維也納郵局正式發行。因此奧地利成為世界上發行明信片最早的國家。
⑧ 明信片是怎樣來的
明信片如今各國流行,多姿多彩,堪稱郵苑中可愛的小花。至於明信片的起源及發展過程,恐怕不少人未必知曉。
明信片的問世,距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據史籍載,1865年10月的一天,有位德國畫家在硬卡紙上畫了一幅極為精美的畫,准備寄給他的朋友作為結婚紀念品。但是他到郵局郵寄時,郵局出售的信封沒有一個能將畫片裝下。畫家正為難時,一位郵局職員建議畫家將收件人地址、姓名等一起寫在畫片背面寄出,果然,這沒有信封的「畫片」如同信函一樣寄到了朋友手裡。這樣,世界上第一張自製「明信片」就悄然誕生了。從這一點來說,明信片是藝術家和郵政職員的共同發明。同年11月30日,在德意志郵政聯合會的一次代表大會上,有人提議,為了寫信方便,可以使用一種不需要套封的信件——明信。但因代表們意見不一,此提議未被採納。
1869年,奧地利一位博士發表文章建議,應該開發明信片,並將其列為印刷品郵件,以降低郵費價格。奧地利郵政部採納了他的建議。同年10月1日,明信片在維也納郵局正式發行。因此奧地利成為世界上發行明信片最早的國家。
由於明信片使用簡便,郵資便宜,深受人們歡迎,奧地利僅3個月就投寄了300多萬張。德國郵政部門聞訊後大吃一驚後悔不已,並於1870年7月正式發行了明信片。緊接著,英、美、法、瑞士等國的明信片也相繼問世。
我國第一套明信片由清政府發行於1896年,為豎長方型 ,左上角印有「大清郵政」字樣、蟠龍和萬年青圖案,已成為今天珍貴的文史資料。在民國16年(1927年)三月,適值交通銀行開業20周年,當時的交通部為此特准發行紀念明信片一組,計4種,正面用紅、綠、紫三色套印,郵圖系帆船,反面則圖案各異。這就是我國第一次正式發行紀念明信片,只可惜印製甚少而且屬於非賣品,僅供臨時饋贈之用,因此成為郵品中的珍品。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發行了多種題材、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精美明信片。可以這樣說,明信片是反映國家政治、經濟、風土人情的藝術品,包括自然、社會、歷史、文化、科學、技術、經濟、政治、軍事等多方面的豐富資料。這種內容簡單、沒有保密性質、郵資略低於信函、郵寄簡單方便的明信片,很受古今國人的青睞。這是因為它既能和一般信函一樣起到傳遞信息、交流思想、聯絡感情的作用,又能讓更多的人欣賞玩味,樂趣無窮。
在改革開放後,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工藝水平的提高,我國明信片的設計越來越精美,花樣不斷翻新,功能也不斷增加,如有的廠商將自家的產(商)品廣告直接印在上面,以擴大和提高其知名度。還有一種派生出的個人明信片,已成為一種時髦郵品。總而言之,風靡全球的明信片,是人們廣結朋友、交流感情、傳遞信息的一種有效工具。據媒體報道,我國郵政發行的明信片,其發行量逐年增多,一直居於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