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視崖誰發明

視崖誰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08 18:30:37

A. 心理學家用"視崖實驗"考察個體什麼知覺

是用來考察深度知覺。深度知覺是指人對物體遠近距離即深度的知覺,它的准確性是對於深度線索的敏感程度的綜合測定。深度知覺又稱距離知覺或立體知覺。這是個體對同一物體的凹凸或對不同物體的遠近的反映。視網膜雖然是一個兩維的平面,但人不僅能感知平面的物體,而且還能產生具有深度的三維空間的知覺。這主要是通過雙眼視覺實現的。有關深度知覺的線索,既有雙眼視差、雙眼輻合、水晶體的調節、運動視差等生理的線索,也有對象的重疊、線條透視、空氣透視、對象的紋理梯度、明暗和陰影以及熟習物體的大小等客觀線索。
視覺懸崖實驗是沃克和吉布森(Walk & Gibson,1961)曾進行一項旨在研究嬰兒深度視覺的實驗--"視覺懸崖"實驗,後來被稱為發展心理學的經典實驗之一。研究者製作了平坦的棋盤式的圖案,用不同的圖案構造以造成"視覺懸崖"的錯覺,並在圖案的上方覆蓋玻璃板。將2~3個月大的嬰兒腹部向下放在"視覺懸崖"的一邊,發現嬰兒的心跳速度會減慢,這說明他們體驗到了物體深度:當把6個月大的嬰兒放在玻璃板上,讓其母親在另一邊招呼嬰兒時,發現嬰兒會毫不猶豫地爬過沒有深度錯覺的一邊,但卻不願意爬過看起來具有懸崖特點的一邊,縱使母親在對面怎麼叫也一樣。實驗說明,剛會爬的嬰兒已經具備相當好的深度知覺。

B. 視崖實驗的過程,目的,結果是什麼

人類深度知覺能力是天生的嗎?為弄清這個問題,吉布森和沃克發明了「視崖」裝置。他們把嬰兒或小動物放在視崖上,觀察他們是否能知覺這種懸崖並進行躲避。

吉布森和沃克持有「先天論」的觀點,他們相信深度知覺和避免從高處跌落的能力是自動生成的,是我們生理機制的一部分,而不是經驗的產物。經驗主義者持相反的觀點,認為這種能力是在學習中得到的。吉布森和沃克的視崖允許他們提出這樣的問題:人或動物在發展的哪個階段才能對深度和高度刺激作出有效的反應?對不同種類和生存環境不同的動物,這種反應出現的時間是否相同?

視崖裝置的組成:一張1.2米高的桌子,頂部是一塊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淺灘)是用紅白格圖案組成的結實桌面。另一半是同樣的圖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淵)。在淺灘邊上,圖案垂直降到地面,雖然從上面看是直落到地的,但實際上有玻璃貫穿整個桌面。在淺灘和深淵的中間是一塊0.3米寬的中間板。使用這種裝置對嬰兒施測的過程十分簡單。

這項研究的被試是36名年齡在6-1個月之間的嬰兒。這些嬰兒的母親也參加了實驗。每個嬰兒都被放在視崖的中間板上,先讓母親在深的一側呼喚自己的孩子,然後再在淺的一側呼喚自己的孩子。

為了比較人類與小動物的深度知覺能力,對其他種類的動物也進行了視崖實驗(當然沒有母親的招手吸引)。這此動物被放在視崖的中間「地帶」,觀察它們是否能區別淺灘和深淵,以避免摔下「懸崖」。你可以想像一下,將許多種小動物匯集到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實驗室做實驗,是一個多麼獨特而有趣的情景。這些動物包括小雞、小海龜、小老鼠、小綿羊、小山羊、小豬、小貓和小狗。有人可能會問:「這些動物是否是同一天接受測試的?」

請注意,這項研究的目的是檢測深度知覺是後天習得的還是天生的。這個實驗方法之所以巧妙,是因為可以回答或至少開始回答這個問題。畢竟,我們無法向嬰兒或小動物詢問他們是否知覺到深度,而且,就像上面提到過的那樣,他們也不能在真正的懸崖上進行試驗。心理學上很多問題是由於新的實驗方法的進步而得到答案的。吉布森和沃克早期研究的結果在這方面給我們節一個很好的案例。

結果,9名嬰兒拒絕離開中間板。雖然研究者沒有解釋這個問題,但這可能是因為嬰兒太過固執。當另外27位母親在淺的一側呼喚她們的孩子時,所有的孩子都爬下中央板並穿過玻璃。然而當母親在深的一側呼喚他們時,只有3名嬰兒極為猶豫地爬過視崖的邊緣。當母親從視崖的深淵呼喚孩子時,大部分嬰兒拒絕穿過視崖,他們遠離母親爬向淺的一側;或因不能夠到母親那兒而大哭起來。嬰兒已經意識到視崖深度的存在,這一點幾乎是毫疑問的。

這些研究結果能證明人類知覺深度的能力是天生的而不是後天飛得的嗎?明顯不能!這是因為這項研究中所有嬰兒至少已經有了6個月的生活經歷,在這段時間內,他們可能通過深度和錯誤而學會了知覺深度。然而6個月以下的嬰兒由於不具備自主運動的能力,所以不能接受試驗。這也是吉布森和沃克用各種動物作為實驗參照的原因。眾所周知,大部分非人類的動物獲得自主運動的能力比人類嬰兒要早得多。

後來Campos等人把年齡在2-5個月之間的嬰兒放在視崖深側的玻璃上,這時所有的嬰兒都表現出心率變慢。這種心率變率是感興趣的信號,而不是恐懼的信號,恐懼應伴隨心率加快。這表明這些嬰兒還沒有習得對落差的害怕。稍後,他們才學會躲避落差的行為。這與吉布森和沃克的緒論相反。

Sorce等人把1歲的嬰兒放在視崖上,落差不深也不淺,大約76厘米。當兒童爬向視崖時,他會停下來向下看。在另一邊,母親在那裡等待。有時母親根據指令在臉上做出害怕的表情,有時則看起來興高采烈。當嬰兒看到母親害怕的表情時,他們會拒絕再向前爬。而當看到母親高興的表情時,大部分嬰兒會再次檢查懸崖並爬過去。當落差被變得很淺時,嬰兒不再觀察母親的表情而徑直向前爬。嬰兒這種通過非語言交流以改變行為的方式叫做「社會參照」

吉布森和沃克發明的視崖裝置,在如今研究人類發展、認知、情結甚至心理健康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影響。

C. 視崖的理論假設

如果你想找到動物或人在發展過程中獲得深度知覺的關鍵點,一種方法是把他們放在懸崖邊上,看他們能否使自己不掉下去。這個建議十分可笑,因為從理論上說,這可能傷害到無法知覺深度(特別是高度)的被試。視崖則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它能造成視覺上的視崖,而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懸崖存在。這種裝置的重要意義在於,可以把嬰兒或小動物放在視崖上,觀察他們是否能知覺這種懸崖並進行躲避。
吉布森和沃克在這篇文章中持有先天論的觀點,他們相信深度知覺和避免從高處跌落的能力是自動生成的,是我們生理機制的一部分,因此,它們不是經驗的產物。經驗主義者持相反的觀點,認為這種能力是在學習中得到的。

D. 視崖的介紹

用來評估嬰兒深度知覺的一種能夠產生深度幻覺的平台式裝置。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R.D.Walk & E.J.Gibson)設計首創的視覺懸崖是一種用來觀察嬰兒深度知覺的實驗裝置。

E. 什麼是視崖實驗

視崖實驗是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R.D.Walk & E.J.Gibson)設計首創的視覺懸崖是一種用來觀察嬰兒深度知覺的實驗裝置。這種裝置的重要意義在於,可以把嬰兒或小動物放在視崖上,觀察他們是否能知覺這種懸崖並進行躲避。

視崖裝置的組成:一張 1.2米高的桌子,頂部是一塊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淺灘)是用紅白圖案組成的結實桌面。另一半是同樣的圖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淵)。在淺灘邊上,圖案垂直降到地面,雖然從上面看是直落到地上的,但實際上有玻璃貫穿整個桌面。在淺灘和深淵的中間是一塊0.3 米寬的中間板。

這項研究的被試是 36 名年齡在 6 ~ 14個月之間的嬰兒。這些嬰兒的母親也參加了實驗。每個嬰兒都被放在視崖的中間板上,先讓母親在深的一側呼喚自己孩子,然後再在淺的一側呼喚自己的孩子。

(5)視崖誰發明擴展閱讀:

為了比較人類與小動物的深度知覺能力,對其他種類的動物也進行視崖實驗(當然沒有母親的招手和吸引)。這些動物被放在視崖的中間「地帶」,觀察它們是否能區別淺灘和深灘,以避免摔下懸崖。這項研究的目的是檢測深度知覺是後天習得的還是天生的。

這個實驗方法之所以巧妙,是因為可以回答或至少開始回答這個問題。畢竟,我們無法向嬰兒或小動物詢問他們是否知覺到深度,而且,就像上面提到過的那樣,他們也不能在真正的懸崖上進行試驗。

F. 視崖實驗和教育有什麼關系

吉布森和沃克持有「先天論」的觀點,他們相信深度知覺和避免從高處跌落的能力是自動生成的,是我們生理機制的一部分,而不是經驗的產物。經驗主義者持相反的觀點,認為這種能力是在學習中得到的。吉布森和沃克的視崖允許他們提出這樣的問題:人或動物在發展的哪個階段才能對深度和高度刺激作出有效的反應?對不同種類和生存環境不同的動物,這種反應出現的時間是否相同?

對於幼兒教育還是有關系的

G. 誰發明了一種稱為視崖的裝置來研究嬰兒的深度知覺

視崖是某個公司的產品,應該是屬於這個公司的專利權,應該不是個人的,推薦你去科易網查下這方面的詳細信息。

H. 心理學經典實驗視崖實驗(人類深度知覺能力是天生的嗎

感知覺是個體認知發展中最早發生的,吉布森運用視覺懸崖裝置研究嬰兒的深度知覺,實驗結果發現,約從6個月起開始,嬰兒就具有深度知覺。後來的研究進一步表明,兩個月的嬰兒也對深度不同的刺激有不同反應。
這說明嬰兒的深度知覺不太可能是後天經驗的產物。
求採納。

I. 視崖實驗是什麼

視覺懸崖實驗是沃克和吉布森(Walk & Gibson,1961)曾進行一項旨在研究嬰兒深度知覺的實驗,後來被稱為發展心理學的經典實驗之一。

研究者製作了平坦的棋盤式的圖案,用不同的圖案構造以造成"視覺懸崖"的錯覺,並在圖案的上方覆蓋玻璃板。這樣,眼睛看上去像懸崖一樣。實驗的主旨是考察嬰兒是否敢爬向具有懸崖特點的一側。

(9)視崖誰發明擴展閱讀:

實驗結論

將2~3個月大的嬰兒腹部向下放在"視覺懸崖"的一邊,發現嬰兒的心跳速度會減慢,這說明他們體驗到了物體深度:當把六個月左右的嬰兒放在玻璃板上,讓其母親在另一邊招呼嬰兒時,發現嬰兒會毫不猶豫地爬過沒有深度錯覺的一邊,但卻不願意爬過看起來具有懸崖特點的一側,縱使母親在對面怎麼叫也一樣。

約從六個多月開始,嬰兒就具有深度知覺。即使兩個月的嬰兒也對深度不同的刺激有不同的反應(如心率變化)。這說明嬰兒的深度知覺不太可能是後天經驗的產物。

閱讀全文

與視崖誰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