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彩色攝影是怎樣發明的
在感光材料的技術變革中,最具革命性的,是彩色攝影技術的成功。在攝影術發明之初,照相機只能拍攝黑白影像。人們希望有朝一日,能在膠片上把「天然」的色彩記錄下來。
世界上第一幅彩色照片,是由法國的阿梅代?芒特攝制的。在這幅照片上,作者寫道:彩色石印術1856。
由三張印版用彩色石印術復制而成。三張印版分別是黃色、藍色和紅色。
照片上,坐著的人名叫馬內,旁邊站著的人是貝爾特?莫里索。馬內這年24歲,要離開她的老師托馬?庫蒂爾遠走他鄉。分別之際,芒特為她攝制了這張彩色照片。
芒特是一位出色的攝影師,也是當時最著名的日光膠版雕刻專家。在彩色攝影方面,芒特作過大量的研究。他曾在一本有關攝影術的小冊子里寫道:我認為可以斷言,把一切東西的自然色彩攝錄下來,這並非是異想天開,因為我們所做的大量實驗使我們可以指望,現代科學必將揭開大自然的這一奧秘。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馬克思韋爾(JamesClerkMaxwell,1831~1879),對彩色攝影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
1861年5月17日,馬克思韋爾用放映幻燈的方式,演示了世界上第一幅全彩色影像。在這次著名的實驗中,他將同一個物體,分別用紅、綠、藍三種顏色的濾鏡,拍攝出三張幻燈片。然後,用三個幻燈機各配上相應的濾鏡進行放映。當三個影像准確地重疊在屏幕上時,原物上所有的顏色就重現了出來。
馬克思韋爾的演示,驗證了三原色理論和加色法原理,為現代彩色攝影理論奠定了基礎。
1868年,法國科學家D?迪?奧隆(DucasHauron)提出了一整套彩色攝影理論,並按照減色法原理成功地製作了透射的和反射的彩色感光材料。他在《彩色攝影及其問題的解決方法》一書中寫道:我可以把一幅影像分解成三張不同彩色的畫面:一張為紅色、一張為黃色、另一張則為藍色。原來的圖像表面上是單一的,但實際上是由三種色彩構成的。自然界為我們提供的就是這樣的畫面。如果我分別用照相機照出一個物像的三張不同顏色的照片,那麼,我只要把這三張照片混合成一張彩色照片,其結果就會同實物的色澤完全一樣。
畫家們的經驗告訴我們,把紅、黃、藍三種基本顏料按適當的比例調和在一起,就可以得到幾乎所有的色彩。
遺憾的是,迪?奧隆的想法在當時無法付諸實施。因為在19世紀60年代,沒有攝影材料能對紅色感光。將一個紅色濾鏡加在鏡頭上,拍攝出來的影像十分淡薄,甚至毫無影像。因此,直到1873年12月,德國化學家H?W?烏蓋爾(H?W?Vogel)發現光譜增感方法,彩色感光材料的製造才有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最先在市場上出售的彩色片,是1907年法國盧米埃爾(Lumiere)兄弟創造的「天然彩色感光干版」。這是一種透明正片,在黑白全色乳劑上,塗有一層由紅、綠、藍三色混合而成的細微顆粒。這些彩色顆粒,起著一種濾鏡的作用,使透明正片的影像,獲得正確的顏色。不過,這種彩色片,有兩個難以克服的缺點:一是由於顆粒的過濾關系,需要很長的曝光時間,大約是拍攝黑白照片時的40倍左右;二是它不能印製成彩色照色。所以,這種彩色片未能普及。
1912年,德國化學家提出在膠片上塗布三層乳劑的設想,即在膠片上塗上三層感藍、感綠和感紅的乳劑。然後,在沖洗過程中,將每層的影像變為正像,並使每層都有鮮明的色彩。這樣,就可以獲得一幅色彩豐富的幻燈片。
經過反復探索,柯達公司終於根據這種方法,在1936年生產出第一個塗有三層乳劑的「柯達彩色片」。次年,阿克發生產的「阿克發彩色片」問世。這些彩色膠片光敏度高,拍攝的照片色彩鮮艷,使彩色攝影真正進入了實用化階段。
⑵ 顏料中的藍色有多少種
按冷色調到暖色調的順序:普藍,群青,湖藍,鈷藍
⑶ 藍色顏料的成份
藍草可以製成染料 凡可製取靛青(即靛藍)的植物,均可統稱為 「 藍 」。在貴州民間,藍靛草除了用作染料外,還有著辟毒除蟲的葯物作用。
如果你問顏料,國畫顏料中,紅、黃兩色有的是從礦石中提取,如硃砂、石黃;有的是從動植物中提取,如藤黃、胭脂、洋紅,茜色(由茜草染的色彩,呈深紅色)還有是現代的化工合成顏料,如曙紅、深紅、大紅、銘黃等
⑷ 古埃及的藍色顏料怎麼調出來的
出自青金石
⑸ 怎麼配顏料才能弄出藍色
顏料三元額:紅、綠、藍。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稱之為原色,原色可以合成其他的顏色,而其他顏色卻不能還原出本來的色彩。
⑹ 古代藍色染料來源於哪些植物
在古代,藍色的服裝往往是平民穿戴的,所以藍色染料用量極大。在這類染料原料中藍草是從古至今最著名的製取藍色染料的草本植物。
藍草有5種,分別是茶藍、蓼藍、馬藍、吳藍、莧藍。
在藍草的葉子中含有一種色素,染於織物上後,經日曬,空氣氧化,就生成「藍靛」。這種染料非常耐日曬、水洗和加熱,所以自古即受歡迎,歷來都作為經濟作物而大面積種植。
我國自古染紫都用紫草,《神農本草經》已經著錄。它有「茈草」、「地血」等別名,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其花和根都是紫色,從其根、莖部可提取出紫色染料。
我國古代黑色染料的原料都是一些含鞣質的植物的樹皮、果實外皮或蟲癭,例如五倍子殼、胡桃青皮、栗子青皮、櫟樹皮及其殼斗、蓮子皮、樺果等。
它們的水浸取液與媒染劑綠礬配合,便生成鞣酸亞鐵,上染後經日曬氧化,便在織物上生成黑色沉澱色料。因綠礬常用於染黑,所以又叫皂礬。
對於上述這些植物,需要染工預先處理,對有效成分加以提取、純制,做成染料成品。這樣便出現了古代的染料化學工藝。
比如藍草的化學加工,據《齊民要術》和《天工開物》記載,是把它們的葉和莖放在大坑或缸、桶中,以木、石壓住,水浸數日,使其中的「藍甙」水解並溶出成漿。
每水漿一石,下石灰水5升,或按1.5%的比例加石灰粉,使溶液呈鹼性,其中無色的靛白便很快被空氣氧化,生成藍色「靛青」沉澱,濾出後晾乾即為成品。
臨到用時,將靛青投入染缸,加入酒糟,通過發酵,使它再還原成靛白並重新溶解,即可對織物進行染色工序了。這種「靛青」製作和染色的化學工藝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發明。
⑺ 最早的藍色染料是什麼
當然是靛藍了。
在先秦時期,國人就已經知道利用菘藍來染藍色了。《周禮.天官》中記載了染人使用菘藍來染藍色的過程。
到了南北朝時期,在著名的農業科技著作《齊民要術》中更是詳盡地描繪了使用菘藍制靛的全部工藝過程。
到了明代,《天工開物》中擴大了靛藍製作的范圍,制靛之藍包括了菘藍、蓼藍、馬藍、木藍、莧藍等等含有靛質的植物。制靛方法也從石灰水解發展為還原發酵工藝。
⑻ 有機顏料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現代顏料的開端
1856年,William Henry Perkin還是一名在皇家化學學院學習的學生。有一次,他在Greenford的臨時實驗室里,正在嘗試著通過化學方法來合成奎寧。然而在一次提純一種紫色染料的實驗中,他意外地通過重鉻酸鉀,製造出了苯胺紫。而這正是歷史上的第一個人工合成的有機顏料!而這也直接開啟了在隨後的幾十年間一系列通過碳的提純來製造大量色素的序幕。
苯胺紫作為一種染料,迅速地被流行開來,尤其是為維多利亞家族定製了許多時尚的服裝。
深茜紅
深茜紅是一種非常有爭議的十九世紀最為重要的有機顏料。在1868年,它在德國被首先研發出來,它可以提供一種藍階的茜紅色,同時具備很好的減色能力與透明性。它問世後迅速成為一種重要的核心色別,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它都是最為透明的茜紅色。然而在減色到很淡的顏色時,它會變得容易褪色。而現代的色素則具備更好的耐曬性能。
合成氧化鐵
十九世紀同樣見證了馬斯系顏料的發展。根據生產時不同的潮濕及溫度狀況,這一"土系"顏料可以包含了一個寬泛的范疇,其中有一系列的棕色、紅色、黃色及黑色等。最早時,它們更傾向於不透明的特性,而且色彩的強度遠勝於利用自然的泥土所製成的顏料。而到了二十與二十一世紀,由於天然土壤的日益減少,它們變得更為重要起來。
印象派
在十九世紀,由於大量新型色素的井噴式開發、金屬管的發明與使用、鐵路系統的完善,這些綜合因素給畫家們帶來的出門繪畫的可能性與便捷性。帶著封裝在金屬管中的明亮的新顏色,有很容易就可以實現去鄉下寫生的想法,這直接為我們帶來了這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階段。
二十世紀
新世紀里,色素仍然持續了高速的發展。
在新世紀的第一個二十年裡,Hoechst公司研發出了"漢莎"系列黃。這是一種人工合成的色素,具有很好的耐曬性能、明亮的色調好很高的透明性。我們現在稱其為檸檬黃,不過這個系列在其基礎上又發展出更多的、更深的黃色系列,至今這也是一個重要的顏料系列,只是其化學成分會更加復雜。簡言之,它們的成分中含有帶有乙醯替苯胺的重氮亞硝酸鹽。它們不再像從前一樣成分簡單,可以單純地以化學結構被命名為"鉻系"或"鈷系"顏料了。我們用了一些簡單的新名稱作為替代,比如"溫莎黃"的成分其實就是偶氮中黃。紅色系也與其類似,自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許多新的色素成分便開始應用於這一色系了。
本世紀最為重要的色素發明當屬鈦白。雖然這種色素早在1795年便已被認定,不過直到1920年人們才找到一個經濟的方式來提純此金屬氧化物。由於其無毒、色強而且完全不透明,鈦白迅速成為了藝術家們最喜歡的白色。
1936年,英國化學工業公司開發出了酞菁藍,我們現在也稱之為溫莎藍,它可以提供一種透明的深藍色,且價格適中。它最有價值的一點是它的混色特性,而且它即便是在減色之後仍然能保持一種色強度很高的狀態。
另外一組重要的色素始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二氫喹吖啶從這一時期開始被用於顏料生產,其中的代表是永固玫瑰和永固洋紅。它們成功地填補上了粉紅與紫色這一部分的色彩區域,而且這個透明的色彩系列具有極高的耐曬牢度。在隨後的50年中,該系列裡大量的其它顏色,從深茜紅到金色,都被開發了出來。這要歸功於化學的功勞,二氫喹吖啶本身被用作為永固深茜紅色。
還能更好么?
到上世紀九十年代,許多人工合成的有機色素不斷地涌現出來。二萘嵌苯系列、吡咯系列與芳基系列(如漢莎黃)都投入了生產的使用。同時還開發出了一些新色調,它們為水彩的配方提供了更多樣的選擇,並可以為其混色或上光提供更好的透明性。還有一些更加耐曬的色素取代了傳統的色素。我們有理由值得慶幸自己生活並繪畫在這個時代,過去的畫家們一定在祈禱能夠活在當今該有多好!
感謝汽車工業!
由於汽車必須要忍受並適應外部的天氣狀況,無論是日曬還是暴雪或者沙漠,這便對其所使用到的色素原材料提出了一個很高的要求。畫家們應該慶幸並感激汽車工業,正是由於他們的飛速發展才給我們帶來了今天所使用的各種紅色、黃色和紫色等材料。
當今的藝術家色素
我們當今所使用到的各種顏料可以相對均衡地按照其歷史性分為以下的不同種類型。按照其歷史性,我們可以概括性地將其分為三大類:
1,土系顏料 - 赭,棕,褐,馬斯系列
2,傳統顏料 - 鈷系,鎘系,鈦,群青
3,現代顏料 - 酞菁系列,二氫喹吖啶系列,吡咯系列,芳基系列
從化學角度上而言,顏料可以按照其成分中是否含有碳元素進行歸類。這樣的歸類方式需要更高的技術性,但是也會更加精確。其歸類方式如下(實例用斜體標注):
1,無機系列 - 土系,礦物類(硃砂),合成系列(鈷系)
2,天然有機物(玫瑰茜紅)
3,合成有機物(二氫喹吖啶)
⑼ 古代藍色顏料為什麼難尋
古代對於顏料染料的研究並非非常發達;
古代顏料染料以植物為主;植物先天以綠色,紅色,黃色居多,藍色較少,更談不上提取;
古代對化學研究並非充分;非化學反應產生的藍色不穩定。現代社會常使用的酞菁藍;是經過與銅化學反應後的產物;化學性比較穩定。
⑽ 藍色染料在什麼朝代才開始有
應該是宋代吧
宋代時,手工業,冶鐵業,制船業,娛樂,民用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民間逐漸出現『瓦肆』等娛樂場所,而染坊業也逐步完善。。。民間染坊已經能漂染出各種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