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建築發明過程

建築發明過程

發布時間:2021-08-08 13:47:38

⑴ 中國建築結構技術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從宋、遼、金時期的磚塔的結構,可以看到當時磚結構技術有了很大進步。在唐朝,磚塔外部用磚牆而內部用木樓板、木扶梯,僅僅在頂上用磚券封頂。五代末到宋初建造的蘇州虎丘塔內部的各層走廊、樓板和塔心室使用磚疊澀,而樓梯仍為木構。到了北宋,逐步發展為發券的方法,使塔心和外牆連成一體,提高了磚塔的堅實度和整體性。如北宋時期所建的定縣開元寺料敵塔和開封祐國寺琉璃塔就是這種磚結構的典範。這時期福建地區留下幾座樓閣式石塔,其中南宋淳祐年間(1241~1252年)建造的泉州開元寺雙塔,八角、五層、各層柱、枋、斗栱和檐部結構,全部模仿木結構的形式。從石材的性能上來看是不適當的,但是它已經受到了七百餘年的考驗,依然完整地保留至今。

⑵ 建築的發展歷史

中西方 的發展是有區別的 可以看看 中國建築史 和世界建築史(16世紀以前)
這兩本書

簡單說說中國的

過去人先住山洞 後來找不到山洞 就在地上挖坑 坑裡積水 就在坑上 支上樹枝子 後來 人的力量強了 不怕野獸了 就不挖坑了
用樹枝一搭(人字形) 就睡了
慢慢的閑矮 就先里幾根柱子 再搭上頂子 怕柱子倒了 就在地上埋一段 (建築雛形就誕生了)
埋入地下的一段 時間長了就壞了 於是 就先壘個高台 慢慢的 台明 地基 基礎等等的 就誕生了
房子越蓋越大 柱子太多 為了加大使用空間 就把柱子立在樑上
而為了排水而設置的 最外面一圈柱子 就斜支在 第二圈柱子上
並最終演變而成中國建築 最偉大的斗拱

中國建築體系就這樣誕生了!!!!!!!!!

⑶ 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過程

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以及封建社會的早、中、晚五個歷史階段。大約在奴隸社會的商周時期,開始出現規模較大的宮殿和陵墓,以及以宮、室為中心的大小城市。與此同時,木構架也逐漸成為中國古代建築的結構方式,隨著公元5世紀左右中國進入封建社會後,新的生產關系和中央集權的建立,經濟趨於繁榮,社會相對穩定,故而有能力修建起規模空前的宮殿、陵墓、長城、馳道和水利工程等,建築技術有了很大發展,建築藝術形態日漸成熟,至漢代時,中國古代建築的一些典型特徵已基本形成,而後經過500多年的發展演變,至唐宋時代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到了它的頂峰,出現了當時世界上最大、規劃最嚴密的都城——長安城。

到封建晚期的明清時代,中國古建築在某些方面更趨完美,但同時也走向衰微。著名的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礎上改、擴建而成,中國古代以宮室為中心的都城規劃思想在此得到了最完整、最精彩的體現,其建築群體布局藝術可謂臻於化境。始於商周時代的中國園林,至明清時也達到了極度的藝術境界,著名的皇家園林有圓明園、頤和園、北海、承德避暑山莊等,私家園林則以江南的蘇州、揚州等地最為興盛,名園佳作不勝枚舉。此外,在明清時代,中國各少數民族的建築也有了相當的發展,現存的著名建築有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日喀則的「札時倫布寺」,以及雲南傣族的「緬寺」、貴州侗族的「風雨橋」等等,形成了各族建築群芳吐艷、異彩紛呈的景象。

⑷ 當代建築的水泥,是怎樣製造的,有哪些發明過程呢

水泥是建築當中的膠凝材料,現代水泥的發明可以追溯到1756年,我們常見的水泥主要成分是硅酸鹽,硅酸鹽通過水化反應後會凝結和硬化,與沙石結合成牢固的混凝土結構,其餘還有鋁酸鹽水泥、硫酸鹽水泥等等。

水泥號稱“當代建築的糧食”,水泥加上地球表面隨處可見的沙石,再與水混合後,就能形成牢固的混凝土結構,可以說水泥是建築行業中最偉大的發明,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現代水泥的發明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經歷了很多次的改進。

相關數據顯示,在2018年全球水泥產量39.5億噸,中國的水泥產量22.1億噸,佔了全球產量的56%;而2018年中國水泥的進口量大約為1360萬噸,出口量大約為460萬噸,相比產量而言並不多,所以國內水泥生產量基本被國內消化了,這也是我國基建發展的體現。

⑸ 中國古代原始社會時期建築發生發展的過程

原始社會建築一.舊石器時期1. 文化背景: 上古傳說—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 、神農逐鹿之戰——遷徙、戰爭、聚合中 產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中國」、「華夏」、「朝代」2.穴居、巢居
二.新石器時期的建築遺存
1. 仰韶文化 ——仰韶村、半坡村
2. 龍山文化 :面積變小、出現套間式半穴居
3. 河姆渡文化 :干闌式建築 、榫卯構造
4. 細石器文化 :神廟與祭壇
第二節 奴隸社會建築
一、 夏(前21世紀——前16世紀)
1、 文化背景
禪讓----傳子不傳賢
圖騰崇拜—祖先崇拜
夏鑄九鼎——青銅時代
2、 科學技術
有規則的使用土地、天文歷法
整理河道、防洪、挖溝溉渠
3、 建築狀況
國家機器、修築宮室台榭
二、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
1.歷史背景
2. 建築狀況:
• 宮殿—居住、厚葬—等級制
例:河南偃師二里頭、河南安陽小屯村
• 技術發展——永定柱、夯土技術
茅茨土階
• 藝術特徵——線的藝術
整齊方正、院落式布局
二、 西周(前11世紀——前771年)
1. 歷史文化背景:
• 世代重農—走向封建制
• 重禮,分封諸侯——宗法秩序,等級制
2.建築狀況:
• 城市——「鎬京」
• 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鳳雛村遺址
3.建築技術:
• 湖北圻春干闌式建築
• 斗的形象出現
• 瓦、排水管道的出現
第二節 封建社會前期建築
一、 東周(前770——前476為春秋,475——前280為戰國)
秦、楚、齊、燕、趙、魏、韓
1.歷史文化背景:
田地私有制、諸侯國爭戰
天子失學、百家爭鳴
先秦理性精神——倫理理性的社會
色彩寓意:
「禮楹,天子丹,諸侯黑,大夫蒼
2.建築狀況:
• 城市建設高潮:齊臨淄、楚鄢郢
趙邯鄲、魏大梁
• 高台建築、大型工程:七國競築長城
西門豹引漳水溉鄴
李冰父子都江堰
• 木構技術:榫卯構造,墓棺
《考工記》西周齊國官書
公輸班——魯班
3.建築特徵:
防禦性、禮制、線的藝術:(北)理性對稱
(南)楚漢浪漫主義,絢爛、神仙世界
二、秦(前221——前207)
1. 阿房宮:上壓天宮,下壓黎庶
2. 修長城、馳道
3.臨潼秦始皇陵:氣勢龐大、
平面舒展、軸線對稱
三、漢(前206——公元220年)
1.藝術風格:
交融——開闊而奔放、自然拙樸、圓潤、氣魄恢弘
2.建築狀況:
• <1>長安城(相當於公元前4世紀羅馬城2、5倍).
• <2>單體建築:
• 明堂辟雍、洛陽白馬寺
• 園林——蓬萊三島模式
• 闕——「觀」。
3. 技術成熟:
<1>木構形式:穿斗式、抬梁式
<2>屋頂豐富,出現歇山
<3>拱券式、疊澀式藝術風格:
三、三國、晉、南北朝(公元220—589
1. 歷史文化背景:
戰爭、遷徙、分裂、割據——「魏晉玄學」
人的自覺——藝術形式表現人本身
2. 對建築的影響:
• 薄葬、園林
• 佛教建築盛行——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石窟,新疆克孜爾——最早的石窟
甘肅麥積山
敦煌莫高窟
大同雲崗
洛陽龍門
太原天龍山
第三節 封建社會中期建築
一、隋、唐、五代

1.文化背景:儒的理性 + 道的內在精神
文士風度 + 佛教釋的影響
互存互補——開朗、生機勃勃
文化的交流:鑒真東渡、引進胡床
形式、結構、材料充分結合
2.建築群的發展:夯土台——以山為陵
加強總體規劃——「三朝五門」
唐長安——嚴整、有序「萬國和 」
寺廟——佛光寺大殿、南禪寺大殿、小雁塔
3.建築技術:
<1> 河北趙縣安濟橋
• 四個敞肩券,減少1/5自重,減少水壓
• 鐵件加固——連接28道拱、加契子
• 28道並列券—券上加伏石、兩邊大中間小
• 造型:平緩舒展,輕盈流暢
<2>木構——大面積、大體量
<3>都料匠 宇文愷
五代:完美——停滯——定型
<4>磚木混合結構——靈隱寺雙石塔、虎丘塔
棲霞山舍利塔、廣東光孝寺鐵塔
二、宋、遼、金
歷史背景:10世紀(北宋+遼)12世紀(金+南宋)
趙匡胤——「藝祖」 、趙佶
1.建築理論:李誡《營造法式》
模數化、定型化、等級制、成就和局限
2.群體結合:城市,東京汴梁—《清明上河圖》
水城蘇州 ——「平江圖」
宋三大名樓
河北正定隆興寺
3.建築藝術趣味:
• 雋永、秀麗、優雅 1、園林 2、裝飾
• 遼代承唐風
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
北京天寧寺塔
河北薊縣獨樂寺
• 金代為遼宋之結合,秀美纖細、色彩華麗
山西縣崇福寺彌陀殿
山西佛光寺文殊殿
大同上下華嚴寺、大同善化寺、凈土寺小木作
第五節 封建社會晚期建築

一、元代
1.歷史背景:
蒙古帝國——游獵生活——圈地
農業、工商業停滯
2.木構架:大膽、草率、簡約
• 減柱法、移柱法
• 外檐大額作,內檐去斗拱,柱樑直接交接
• 採用天然大彎木
二、明代
1.歷史背景:
朱元璋國策——恢復唐宋風格
2.建築技術:
<1> 木構——注重整體性和規范性:
• 沿用元代柱樑交接,建築結構整體性加強
• 官方建築中看不到減柱造,平面布局整齊
<2>民間建築水平提高——延續南宋建築風格
《魯班營造正式》——總結江浙一帶經驗
<3>磚普遍運用於地面建築
長城、北京故宮史皇城(現檔案館)
明洪武年間南京靈谷寺無梁殿(磚拱)
琉璃:大同九龍壁、南京報恩寺琉璃塔
山西洪洞縣廣勝寺飛虹塔
空斗磚牆
3.建築群的成熟:
園林——《園冶》
十三陵、南京明孝陵
4.建築藝術風格:
平直,無側腳——比較呆板。
唐:8/1000升起 10/1000側腳——舒展、穩重
商品發展——「通俗小說」
藝術「世俗化」——蘇式彩畫
三、清代

文化背景:懷柔政策——對外寬容:聯姻
對內高壓,「文治武功」
1.建築群:
• 住宅類型豐富
• 皇家園林:頤和園、避暑山莊、圓明園
• 藏傳佛教建築發展——拉薩布達拉宮
承德外八廟
• 各地建文廟、貢院、學院
2.建築技術:
<1>雍正年間官書《工部工程做法》
以鬥口為基礎單位
強調等級制走向極端
<2>算房、樣房:專門從事設計、施工、預算的人
雷發達「樣式雷」:開始用模型「燙樣」
<3>斗拱退化成為裝飾
小結:
1. 中國古代建築的各時代特質
原始社會 浪漫時期
夏商周 理性時期
秦漢 浪漫時期 高潮
三國、兩晉南北朝理性時期
隋唐、五代、宋 浪漫時期 高潮
元明清 理性時期 高潮
<1>浪漫—理性—浪漫—理性…看似一種循環,又並非一種簡單的循環——循環上升的過程
<2>三個高潮,文化成果的量大、規模大。其前都是一段多元化時期,但發展脈絡始終一元化
<3>漸變、互補——在動態中發展
2. 中國古代建築的地區差異
3. 純金文化與合金文化

新石器時期(約公元前8000~前2000) 此期建築基本可分南北兩大系。南方潮濕地區從巢居發展為架空的干欄,已發現的最早遺跡為7000年前的餘姚河姆渡遺址中的兼用榫卯和綁扎的干欄式建築。黃河中下游黃土地區的房屋由半地穴居址發展為地上的木骨泥牆圓形房子和方形房子,如半坡遺址和姜寨遺址所見的居址。隨後又發展成鄭州大河村遺址的那種兩坡頂多間橫排房子(見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建築)。

商周時期(約前21世紀~前221) 傳說中的夏代的建築遺址尚在探索中。已發現的此期最早建築是偃師二里頭遺址的早商建築。為在濕陷性黃土地上建大屋而不致沉陷,此時建築上已大量應用夯土技術,二里頭遺址1號宮殿即有近2萬平方米的夯土台基。二里頭的兩座宮殿址都是主殿居中,四周用迴廊或夯土圍牆圍成庭院,南面開門。商代中期的黃陂盤龍城遺址有大量夯土城牆和殿基。據這兩個遺址所示,此期較大的建築主體用木骨泥牆為承重牆,四周或前後檐另在夯土基中栽植檐柱,建一圈迴廊或前後檐廊。在商代後期的藁城台西遺址的較小的建築中,還出現了土坯砌的承重山牆。商代已出現了城牆,偃師屍鄉溝商城、鄭州商城和黃陂盤龍城等的城牆均用夯土築成。城市布局已初具雛型。西周都城中的宮殿情況不明,但周原遺址中的鳳雛早周房址已是兩進的四合院,並有明確的南北中軸線,房屋主體用包有木柱的夯土或垛泥牆為承重牆,內柱沿面闊方向成列,進深方向則不成列,說明當時是以檁架為主梁架。西周已出現板瓦、筒瓦,屋頂局部用瓦。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個重要進步。建築台基以草泥制土坯砌築,周原遺址西周中期已出現了面積達280平方米、最大面闊5.6米、全部瓦屋頂的大型木框架房屋,夯土牆只起保持穩定和圍牆作用。至此,中國古代建築中使用木構架、採取封閉式有中軸線的院落式布局這兩個主要特點已初步形成。但直到隋以前,仍有大量建築是夯土承重牆的土木混合結構。

春秋時,各國興建了大量城市和宮室。宮室都屬台榭式建築,以階梯形夯土台為核心,倚台逐層建木構房屋,藉助土台,以聚合在一起的單層房屋形成類似多層大型建築的外觀,以滿足統治者的侈欲和防衛要求。侯馬晉城遺址中的牛村古城可能是晉都新田遺址,城內有每邊寬52米的夯土台,就是巨大的台榭。鳳翔雍城遺址出土的用於室內裝飾的青銅表明此時建築已很精美。此後的戰國時出現了更多的城邑、宮室。戰國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二城,大城又稱郭,是居民區,其內為封閉的閭里和集中的市;小城是宮城,建有大量的台榭。戰國時出現的《考工記·匠人》提出了若干王都和城邑的規劃原則,對後代頗有影響。此時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蓋,晚期開始出現陶制的欄桿和排水管等。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前221~公元581) 秦統一全國,仿建六國宮殿於咸陽北坂,建朝宮、信宮於渭河之南。現存阿房宮前殿址和驪山陵的規模和氣勢都遠過於戰國時代,咸陽秦宮殿遺址發現有大量瓦當、花磚、石雕和青銅構件。秦代在修建長城、馳道等工程上也有巨大成就。

西漢時期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第一個高峰。首都長安包秦代舊宮而建,城內陸續起造宮殿,但均不居中。各宮前都建巨大的闕,主殿仍盛行台榭式。王莽時又在南郊建明堂及九廟,也是台榭。長安居住區有一百六十閭里,有九市做商業區。城周圍有七個陵,各陵建陵邑,遷富豪及前朝官吏居住,近似現代的衛星城。西漢地方城市及建築都很興盛,並有計劃地在邊遠地區建回字形平面的屯墾城市和移民區。

東漢定都洛陽,有南北兩宮。大量東漢壁畫、畫像石、陶屋、石祠等反映了不同類型的東漢建築形象:北方及四川等地建築多用台梁式構架,間或用承重的土牆;南方則用穿斗架,斗栱已成為大型建築挑檐常用的構件。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築中常用的抬梁、 穿逗、密梁平頂3種基本構架形式此時已經成型。西漢中後期至東漢磚石拱券結構日益發達,用於墓室、下水道,除並列縱聯的磚砌筒殼外,還有穹窿頂和雙曲扁殼。畫像石中還畫有拱橋。但現存漢代遺物只有石闕、石祠和崖墓。

三國時代建築是東漢的繼續,最值得注意的成就是204年改建的曹魏鄴城。全城面積6.5平方公里,平面矩形,由一條東西幹道分為南北兩部。北部除東北一角為貴族區外,均為宮室苑囿,主殿居全城南北中軸線上。南部為衙署和居住區,中間有南北幹道直抵宮門。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輪廓方正、分區明確、有中軸線的都城。

西晉出現短暫統一後,隨即陷入長達300年的混亂和分裂局面。各政權先後建有雄侈的都城宮室,最著名的是南朝的建康和北魏的洛陽、北齊的鄴城南城。北魏洛陽宮城位於漢魏洛陽城北半部,衙署分列宮前大道的兩側,城外有方正的外郭,建有320個里坊,開隋唐長安城之先河。北魏時並出現琉璃瓦。此時期最值得注意者是大量的佛寺、塔、石窟。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後,寺廟逐漸採取中國宮殿官署的院落式布置,塔也與木構樓閣結合起來,僅早期石窟尚有某些中亞地區的特徵,但也很快和中國特點結合起來。寺廟中最著名的是北魏洛陽永寧寺,內有九級木塔,高四十餘丈,可能是歷史上最高的木構建築。現存北朝實物僅有石窟窟廊及嵩岳寺塔等少量磚石建築,南朝則只存陵墓石刻。

隋至宋時期(581~1279) 隋朝為時雖僅37年,卻進行了大量的建設。隋立國次年建新都大興(唐代改稱長安),其面積為84平方公里,是人類在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前所建的最巨大的城市。城內有108坊和兩個市,縱橫排列,形成方格網街道。宮城在中軸線北端,其南為皇城,集中衙署於內。它是總結北魏洛陽及北齊鄴城南城經驗而建的,集中衙署於皇城則是它首創的(見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這座城一年即建成。一方面顯示出夯土牆壁木構架房屋可以就地取材、預制安裝,施工迅速的優點,同時也表現出組織施工上的卓越能力。隋的另一著名工程是開鑿大運河。河全長2000餘公里,其中80%是在6年內完成的。著名的趙州安濟橋建於隋代,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橋。史載隋代建汾陽宮和明堂等重要工程時已有設計圖紙和模型。

由於房屋採用木構架,隨之出現了另一些重要特點:①外觀分3級。木構架需防潮、防雨水淋濯,故每座建築下有高出地面的台基,上有出檐較大的屋頂,外觀明顯分為台基、屋身、 屋頂3部。屋頂又有硬山、懸山、歇山、廡殿、 攢尖等不同形式。 ②屋面凹曲,屋角上翹。抬梁式屋架自南北朝以來採用調節每層梁下矮柱高度的方法造成凹曲屋面,以利採光和排水。同時,四面坡的屋頂在角脊下要加一條角梁,角梁高度一般為椽徑的三倍,在椽與角梁相並處,為使其上皮相平,就要在這部分椽下加三角形木條,逐漸墊高,這就出現屋檐在屋角處翹起的現象。③使用斗栱。為了增加屋檐挑出寬度以防雨,至遲漢代已出現從柱身逐層挑出橫木以承托屋檐的斗栱。唐宋時,斗栱置於柱頭之上,與梁和柱頭枋交織在一起,外挑屋檐,內承梁尾,成為構架不可分的一部分。這時的斗栱較大,一般二柱之間用一至二朵。明清時斗栱簡化成純裝飾物,尺寸縮小,二柱之間一般用四至六朵。斗栱為中國木構建築體系中所獨創,多用在大型木構建築中。④模數制設計方法。這一特點至遲在唐代已形成,宋代成為定製。其方法是把常用為栱枋的構件——「材」分為八等,根據所建房屋的性質和規模選用,建築的面寬、進深和構件斷面都規定為材高的一定倍數。明清時改為以栱的寬度——「鬥口」為基本模數。這種方法可以簡化設計,甚至不需制圖即可預制構件和大量興建。⑤油飾彩畫。木構架需在外表塗油漆防腐。因而施彩畫便成為木建築外觀的重要特點。至遲在春秋時,已出現建築彩畫。明清以來,北方盛行柱及門窗用赭紅而檐下用青綠的彩畫,南方則多通刷黑色或深栗色。

院落式的布置 中國古代建築除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外,大都是院落式布置。主要建築物都在縱軸線上,次要建築左右對稱地位於其前方兩側,以迴廊或圍牆圍出矩形庭院。這是中國古代建築的最基本的組合單元,較大建築群組可在縱軸線上串連若干院落,每院稱一「進」;更大的還可在主軸之側加次要軸線一至數條,每條稱為一「路」。各種不同規模的住宅、宮殿、衙署、寺觀等就是這樣組成的。院落中的建築外側封閉,門窗開向庭院,這樣可減輕外部的噪音。庭院是交通的樞紐,又可視為露天的敞廳。中國古代建築的單體形式較簡單,所用屋頂形式又受到等級制度的嚴格限制,所以主要靠重重院落中建築的不同組合與庭院空間的變化取得不同的藝術效果。它一般不是一覽無遺,而是在行進中層層展開,逐步引向高潮。北京明清紫禁城宮殿是現存最宏偉、變化最豐富的院落組合傑作。

城市規劃 中國至遲在商代已出現城,在西周初和春秋、戰國時都曾大量營建城市,形成根據政治、軍事、經濟需要,按一定規劃分級建城的傳統。現存最早的按政治需要建都的規劃是戰國時撰輯的《考工記·匠人》,對不同等級的城的大小、高度、宮室、宗祀、市朝的位置和居民區的規模都有規定。以後歷代都城多在不同程度上比附其制。首都和重要府、州在城內另建宮城或衙城,城內居民區自戰國至唐均實行閭里制(亦稱里坊制)。里坊為矩形,四周有坊牆,每面設一坊門,實行宵禁。坊內又被小街分為若干塊,庭院式住宅列於其中。城內商業集中於市,按行業排列,圍以市牆,四面開市門,中心有樓。坊、市實際是城中的小城,矩形的坊縱橫排列,形成城市的垂直交叉的街道網,與宮城、衙城組成一個整體,唐長安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北宋後拆除坊牆,民居區由原坊內小街發展成橫列的巷(胡同),商業沿城市大街布置,一直沿續至清代。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是較典型的代表。自三國鄴城以後,無論里坊制或是街巷制,凡按規劃修建或改建過的城市,大多平面規整,街巷方正,有一條中軸線,從現存明清北京城及大量州縣城中均可見其概貌。

自然山水式的園林布置 中國有悠久的造園傳統,而以兼供游賞、居住之用的城市山林型宅旁園最具特色。這種園林南北朝以後漸盛,宋以後受山水畫和詩詞的影響而日趨精巧,明、清時期達到高峰。其特點是崇尚自然,又不簡單地摹擬自然,而是追求中國山水畫和詩詞的意境,以略帶寫意的手法,創造更能概括自然山水之美之精髓的景物。宅旁園多是人造景物,故疊山掘池技術有突出的成就,在方丈之地能現出深山窮谷、絕壁危磯的效果。園景中山水花樹與廳榭亭館並重,建築密度頗大,多隨宜曲折布置,較少採用對稱手法。至於大型園林和皇家苑囿,因多有較好的自然條件,常常劃分成若干景區,在統一規劃下分群組安排建築。作為觀景處所和點景,以盡力抒發自然風景之美為主,造景次之,與宅園手法有不同處,但崇尚自然山水之美則是一致的。

⑹ 簡述中國古建築的發展歷程

原始雛形:

早在5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國原始人就知道利用天然洞穴作為庇護所。在北京、遼寧、貴州、廣東、湖北、浙江等地發現了原始人居住的岩洞。

新石器時代,黃河中游的宗族部落以黃土為牆、木架和草泥建造半窟民居,然後發展為地上建築,形成聚落。在長江流域,由於潮濕多雨的條件下,經常有水和動物的危害,已發展成為干籬笆建築。

第一個高潮:

公元前221年,皇帝吞並漢、趙、魏、楚、燕、齊六國後,建立了一個集中的帝國,利用國家的人力物力,在咸陽建立了首都、宮殿和陵墓。今天,可以從阿房宮遺址和始皇陵東側大規模的兵馬俑列隊埋坑,可以想見當時建築之宏大雄偉。

第二個高潮:

隋唐建築不僅繼承了歷代建築的成就,而且整合了外部影響,形成了獨立完整的建築體系,將中國古代建築推向成熟階段,對韓國日本影響深遠。

最後的高潮是:

元、明、清六百多年來統治著中國,在這期間,除了元、明末年的短期分裂主義戰爭外,中國總體上保持著統一的局面。隨著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已經結束,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緩慢,建築史只能是發展的最後一個高潮。


(6)建築發明過程擴展閱讀:

在中國古代建築中,基本上有兩種布局方式。一個庄嚴宏偉,整齊對稱,另一個曲折靈活。例如京都、皇宮、壇廟、陵寢,官府的衙署廳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宮觀以及祠堂、會館等,大多採取前一種形式。

其平面布置具有明顯的中心軸,其中主要建築物布置在中心軸的兩側,附屬建築物布置在中心軸的兩側。此布局具有清晰的主布局和次布局,左右對稱。

另一種布局方式則與之相反,不求整齊劃一,不用左右對稱,因地制宜,相宜布置。舉凡風景園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鎮等等,大都採用這種形式。

⑺ 建築藝術有怎樣的發展過程

建築藝術從沒有被賦閑過。它的歷史比任何一種藝術的歷史都要長久。也就是說,整個人類歷史的建築,其發展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人類對居住的需求卻是永恆的?

⑻ 現代建築的起源講了什麼發明

從19世紀後半期起,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止,這是歐洲建築史上的一個轉折期。隨著西方大工業、新技術和新材料的迅速發展,建築工程也出現了新面貌。

從19世紀後半期起,鐵開始成為重要的建築材料。然而,在這之前,雖然也使用鐵作為建材,那隻是當作橋梁、車站及工廠的支架,或者當作教堂和劇場露台的輔助材料,在人們的思想意識里,還沒有把鐵當作最適用的新材料來使用。

新建築思想和新建築設計的出現,促進了在城市建築上廣泛使用鐵、玻璃及陶磚。

天才的英國建築師帕克斯頓在這一領域里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為德溫夏公爵設計庭園時,用鐵和玻璃建造了一座擁有寬敞空間的溫室。憑借這種經驗,在倫敦海德公園為世界博覽會建造了一座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建築物——水晶宮。這座水晶宮在建材的使用上充分發揮了鐵和玻璃的功能,顯示了鐵和玻璃是一種能夠創造新結構和新美感的建築材料。

帕克斯頓只用10個月的時間就建成了這座高達56米的龐然大物。在施工之前,按照設計的盡寸先預製成各種規格的鐵材和玻璃,然後在工地進行安裝。這種施工方法不僅展現出開發新技術的無限美好的前景,而且在建築外觀上顯示出別致新穎的美感。

其實,這是一座用鐵作為骨架,用玻璃構成整個建築外觀的優美建築物。幾個高大寬敞的鐵筋拱券縱橫交錯地連接在一起,構成一個和諧對稱的建築整體。從遠處眺望,這座水晶宮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像水晶一般光芒四射耀眼奪目。當你走近時,它顯得晶瑩明快,具有一種神秘感和宏偉感。如果步入大廳,便置身於敞亮開闊、光線充足的室內空間,給人以一種輕快明朗的感覺。然而,這種輕快新穎、美觀宏偉的建築結構,直到20世紀初,才逐漸得到普遍的推廣。

若是明確地劃分年代,應當從1851年出現水晶宮起,到1916年在巴黎郊外奧利機場建造機庫為止,這段時間被看作是歐洲建築史上的轉折時期。這座機庫是由法國工程師弗雷西內設計的,他是一位善於設計鋼筋水泥建築的工程師。他設計的奧利機場飛機庫,高為60米,寬為91米,是利用堅固的鋼筋水泥做成的拋物線拱券,其外觀造型輕盈美麗,給人以一種舒適感,被認為是現代結構主義建築的典型代表作。

在現代建築歷史上,埃菲爾鐵塔也佔有重要的位置。埃菲爾鐵塔是在1889年國際博覽會時建造在塞納河畔的。現在它已成為巴黎的象徵。法國工程師埃菲爾曾經建造過許多美麗壯觀的鐵橋。由於這座鐵塔以他的名字命名,從此他也就世界聞名了。這座高達328米的鐵塔,曾是國際博覽會的建築物,是一種新建築美的代表,所以具有很重要的歷史意義,成為以後技術發展的里程碑。

⑼ 中國建築發展歷史

1、創立時期:

周至春秋戰國(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埃及、希臘、西要)

2、成熟時期:

秦漢(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希臘、羅馬)

3、溶匯時期:

魏晉南北朝(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早期基督教時期、拜占庭時期)

4、全盛時期:

隋唐時代(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拜占庭時期、早期歌德時期)

5、延續時期:

宋遼金元(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歌德時期)

6、停滯時期:

明清(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文藝復興之後)

(9)建築發明過程擴展閱讀:

中國從上古至清末,營造了許許多多傳世的宮殿、陵墓、廟宇、園林、民宅,其建築形態及營造方式遠播東亞各國。

中國古代建築不僅是我國現代建築設計的借鑒,而且早已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成為舉世矚目的文化遺產。欣賞中國古建築,就好比翻開一部沉甸甸的史書。

中國古建築有著豐富的雕塑裝飾。古建築的雕塑一般分作兩類,一類是在建築物身上的,或雕刻在柱子、梁枋之上,或塑制在屋頂、梁頭、柱子之上的。題材有人物、神佛故事、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等等,龍鳳題材更被廣泛採用。

雕塑的材料根據建築物本身的用材而定,有木有石,有磚有瓦,有金有銀,有銅有鐵。另一類是在建築物裡面或兩旁或前後的雕塑,它們大多是脫離建築物而存在的,是建築的保藏物或附屬物。建築物內的雕塑多為佛、道寺院內的佛、道教內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建築史

閱讀全文

與建築發明過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