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司南的發明

司南的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08 11:56:30

⑴ 司南是誰發明

司南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具體發明人,因版歷史權久遠,無法考證。

據《古礦錄》記載,司南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河北磁山一帶。據近代考古學家猜測用天然磁鐵礦石琢成一個勺形的東西,放在一個光滑的盤上,盤上刻著方位,利用磁鐵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別方向。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實物在四川成都。是現在所用指南針的始祖。

磁石的南極(S極)磨成長柄,放在青銅製成的光滑如鏡的底盤上,再鑄上方向性的刻紋。這個磁勺在底盤上停止轉動時,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這就是傳統上認為的世界上最早的磁性指南儀器,叫做司南。其中,「司」就是「指」的意思。

(1)司南的發明擴展閱讀:

司南的缺點:

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

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而且它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於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很不方便,這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⑵ 司南是怎樣發明及運用的

古人把磁石比喻為「慈母」,後人則稱它為「吸鐵石」或「磁鐵」。磁鐵的用途很廣,早在戰國時,就已被人用來做一種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了。

司南是用天然磁鐵礦石琢成一個勺形的東西,放在一個光滑的盤上,盤上刻著方位,利用磁鐵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別方向,是現在所用指南針的始祖。

相傳在4000多年前,在北方中原地區,黃帝和蚩尤發生「涿鹿之戰」,戰斗持續了半年沒有分出勝負。

應該說,黃帝在這場戰斗中能夠取勝,因為他的部落是一個比較強大的部落,而且他代表著正義。

但是,每當戰斗即將勝利之時,總是有大霧迷漫四周山野,讓人辨不出方向,所以總是前功盡棄。黃帝決定派人探個究竟,這霧到底是怎麼引起的。

於是派一個重要將領隨自己上山,偵察蚩尤部落的動靜。

黃帝等人到了山上後,各處山谷里晚霞即將落山,霧悄然彌漫山頭,好像一個惡靈,尋找安息之處,緩緩飄來。只見浪潮起伏,互相追逐,猶如險惡的海面上的波濤,慢慢封閉了所有景物。

就在黃帝准備命令返營時,身邊的大將突然發現了一個奇跡。

黃帝隨著大將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在蚩尤的大營中,蚩尤正坐在祭壇上,徐徐作霧,霧從他的口中吐出,飛出營外,縈繞著山川原野。

黃帝這才想起這不是自然界之霧,如想破掉霧,必須造出一樣東西,使人能夠辨別方向,然後才可一舉破之。

黃帝回營後,立即吩咐能工巧匠造指南車,讓指南車認出方向。

在指南車造好後的一個黃昏,黃帝率領部落,大舉進攻蚩尤。

這時蚩尤再作霧已不靈了,黃帝部落在指南車的指引下,在迷霧中大敗蚩尤,結果蚩尤殘敗,黃帝大勝。

在這個傳說中,指南車之說是否確切,還有待考證。然而,利用磁鐵的特性製造指南針,卻是我國人最早發明的。指南針的發明可以追溯至周代,距今已有2500年至3000年的歷史。

大約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就已經發現了磁石和它的吸鐵性。《韓非子·有度篇》記載:

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這里的「先王」是周王,「司南」就是指南針,「端朝夕」是正四方的意思,是指指南針的用途。

春秋時齊國著名政治家管仲在他所著的《管子》一書中有這樣記載:「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

「慈石」就是磁石,「銅金」就是一種鐵礦。可見至少在2600年前的管仲時期,就已經知道磁石的存在,並已掌握了磁石能夠吸鐵這一性能了。

磁石有兩個特性,一是吸鐵性;二是指極性。也就是說磁石有兩極,能夠指示南北。磁石的吸鐵特性戰國時代的先民都已發現,而發現磁石的指極性歐洲則比我國晚得多。

磁石能指示南北的特性,不太容易被發現。因為一般情況下磁力小、摩擦力大,磁石兩極不能自由旋轉到南北向。

我國在戰國時代最早發現了磁石的指極性,並利用磁石能指示方向的性能,製成指南工具司南。司南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針。

司南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像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而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

春秋時代,人們已經能夠將硬度5度至7度的軟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種形狀的器具,因此也能將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製成司南。

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

司南是用整塊天然磁石經過琢磨製成勺型,勺柄指南極,並使整個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於光滑的地盤之中,地盤外方內圓,四周刻有干支四維,合成24向。

這樣的設計是古人認真觀察了許多自然界有關磁的現象,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經過長期的研究才完成的。

據史載,司南出現後,有人到山中去采玉,怕迷失路途,就隨身帶有司南,以辨方向。

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指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

同時,司南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於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很不方便,這可能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⑶ 司南是誰發明的

司南其實是40年末才仿製出來的。唯一的根據就是《論衡》里說「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於是原文說是「投之於地」,有人憑空編出一個底盤來,又加了勺子,自己發明了「司南」。
現在的中國人對「司南」這個東西一定不會陌生,它被認為是指南針的前身,是中國古代偉大的科技成就,它被寫進了教材里,廣泛傳播,或者說這個外型有點另類,但的確很吸引眼球的東西已經成為中國古代科學的標志。
然而,歷史上存在過「司南」這樣東西嗎?
事實上
,我們在電視、圖片里看到的「司南」,只是現代人製造的模型,從來沒有發現古代司南的實物,也沒有繪畫和雕刻證明存在過這樣東西。
是王振鐸先生在四十年代末,製造了司南模型,這個「司南」由青銅地盤與磁勺組成。地盤內圓外方;中心圓面下凹;圓外盤面分層次鑄有10天干,十二地支、四卦,標示二十四個方位。勺頭為N,勺尾為S,靜止時,因地磁作用,勺尾指向南方。
我們知道,中國最早提到「司南」的是《韓非子》(或者是《鬼穀子》,因該書年代不確定),但這個「司南」並不是「四大發明」里的指南針的前身,而是說指南車,相傳這是黃帝發明的一種指示方向的車,但它的工作原理不是地球磁場,而是機械齒輪,它使得指南車無論如何移動,車上小人的手總是指向南方。指南車,因為是黃帝發明的,所以帶有濃重的政治意味,它在長時間里一直作為皇帝出行時的儀仗,現代漢語中的「指南」,也是從這里來的。
直到宋代之前的古文獻里的「司南」、「指南」都是指機械裝置「指南車」。
東漢時的王充在《論衡是應》中說:「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大意是「把司南放在地上,上面的勺子頭就指向南方」。王充的記錄充分說明,至少在東漢時就已經出現司南。更早記錄司南的是戰國未期的韓非子,他說:「以前的君王們設立司南以便確定早晚」。因為韓非子只提到司南這一名稱,我們無法確定它是否是用磁石做的。傳說黃帝發明了指南車,據後人研究,指南車雖有司南的作用,但原理不是磁石,而是通過一種簡單機械傳動過程使車上的木人始終指向最初設定的南方。至少東漢時發明的司南,隨著使用的普遍,人們對司南工作原理的認識也就越來越深入,可能發現了司南批示方向的本質是磁石,甚至磁性,而不是形狀,從而開始了對司南的簡化創新。到北宋時的沈括在《夢溪筆談》出現指南針的記載,其中介紹各種形式的指南針,有放在指甲上的,有放在碗沿上的,有用頭發或細線懸掛的,有插在木塊中漂浮在水面上的,還介紹說當時已經出現專門製作指南針的行業。

⑷ 司南的發明

韓非子是戰國末期人,司南大約是公元前239年前後(戰國末期)發明的

《管子·地數》載:"山上有慈石(即磁石)者,其下有銅金。"這是世界上有關磁石的最早記載之一,說明春秋戰國時我國人民對磁石的性質已有了一些了解。

戰國末期,《韓非子·有度》中載有"先王立司南端朝夕",這是關於"司南"的最早記載。《鬼穀子·謀》中也有"鄭人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的記載。"司南"是指示方向的器具。
公元前239年我國有關於磁石吸鐵的記載:"慈石召鐵,或引之也。"這是世界上關於磁石吸鐵的最早記載之一。
東漢王充的《論衡·是應》中有司南勺的記載。河南南陽東漢墓出土的石刻上有司南勺的圖畫。司南勺是指南針的前身。磁性指示方向器具的發明是我國古代人民的重大貢獻。

1119年,北宋朱彧(yu)在《萍洲可談》中第一次記載了指南針用於航海:「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應用指南針於航海的國家,西方公元1190年英國人納肯(Alexander Neckam)才有指南針用於航海的記載。

⑸ 誰發明了司南

司南是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發明的一種最早的指示南北方向的指南器,還不是指南針。 早在兩千多年前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中國人就發現山上的一種石頭具有吸鐵的神奇特性,並發現一種長條的石頭能指南北,他們管這種石頭叫做磁石。古代的能工巧匠把磁石打磨鑿雕成一個勺形,放在青銅製成的光滑如鏡的底盤上,再鑄上方向性的刻紋。這個磁勺在底盤上停止轉動時,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這就是我國祖先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儀器,叫做司南。 司南的「司」就是「指」的意思。 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韓非子》書中和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寫的《論衡》書中的記載,以及現代科學考石學家的考證和所制的司南模型,說明司南是利用天然磁石(古代稱慈石,用慈愛來描述磁石吸鐵現象)製成湯勺形,由其勺柄指示南方。而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管子》書中和《山海經》書中便有了關於慈石的記載,而在這一時期的《鬼穀子》書中和《呂氏春秋》書中還進一步有了慈石吸鐵的記載。這可以說是古代最早的磁指南器,現在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和其他地方的許多博物館都有司南的模型展出。這里要指出關於指南車的問題,歷史上傳說黃帝(約公元前47世紀)和西周周公(約公元前21世紀)曾製造和使用指南車,但是經過後來的文獻考證和模型製作試驗,都已證明指南車與指南針沒有關系,漢代以後的指南車是依靠機械結構,而不是依靠磁性指南的。現在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中也有指南車的模型展出。

⑹ 司南的發明有哪些影響

古人把磁石比喻為「慈母」,後人則稱它為「吸鐵石」或「磁鐵」。

磁鐵的用途很廣,早在戰國時,就已被人用來做一種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了。

司南是用天然磁鐵礦石琢成一個勺形的東西,放在一個光滑的盤上,盤上刻著方位,利用磁鐵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別方向,是現在所用指南針的始祖。

相傳早在5000多年前,黃帝時代就已經發明了指南車,當時黃帝曾憑著它在大霧彌漫的戰場上指示方向,戰勝了蚩尤。

在這個傳說中,指南車之說是否確切,還有待考證。

然而,利用磁鐵的特性製造指南針,卻是我國人最早發明的。

指南針的發明可以追溯至周代,距今已有2500年至3000年的歷史。

大約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古人就已經發現了磁石和它的吸鐵性。

《韓非子·有度篇》記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這里的「先王」是周王,「司南」就是指南針,「端朝夕」是正四方的意思,是指指南針的用途。

春秋時齊國著名政治家管仲在他所著的《管子》一書中有這樣記載:「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慈石」就是磁石,「銅金」就是一種鐵礦。

可見至少在2600年前的管仲時期,就已經知道磁石的存在,並已掌握了磁石能夠吸鐵這一性能了。

磁石有兩個特性,一是吸鐵性;二是指極性。

也就是說磁石有兩極,能夠指示南北。

磁石的吸鐵特性戰國時代的先民都已發現,而發現磁石的指極性歐洲則比我國晚得多。

磁石能指示南北的特性,不太容易被發現。

因為一般情況下磁力小、摩擦力大,磁石兩極不能自由旋轉到南北向。

我國在戰國時最早發現了磁石的指極性,並利用磁石能指示方向的性能,製成指南工具司南。

司南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針。

司南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像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而且可以自由旋轉。

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

春秋時代,人們已經能夠將硬度5度至7度的軟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種形狀的器具,因此也能將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製成司南。

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

司南是用整塊天然磁石經過琢磨製成勺型,勺柄指南極,並使整個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

勺置於光滑的地盤之中,地盤外方內圓,四周刻有干支四維,合成24向。

這樣的設計是古人認真觀察了許多自然界有關磁的現象,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經過長期的研究才完成的。

據史載,司南出現後,有人到山中去采玉,怕迷失路途,就隨身帶有司南,以辨方向。

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指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

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

同時,司南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於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

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很不方便,這可能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⑺ 司南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司南
司南是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發明的一種最早的指示南北方向的指南器,還不是指南針。

早在兩千多年前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中國人就發現山上的一種石頭具有吸鐵的神奇特性,並發現一種長條的石頭能指南北,他們管這種石頭叫做磁石。古代的能工巧匠把磁石打磨鑿雕成一個勺形,放在青銅製成的光滑如鏡的底盤上,再鑄上方向性的刻紋。這個磁勺在底盤上停止轉動時,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這就是我國祖先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儀器,叫做司南。

司南的「司」就是「指」的意思。

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韓非子》書中和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寫的《論衡》書中的記載,以及現代科學考石學家的考證和所制的司南模型,說明司南是利用天然磁石(古代稱慈石,用慈愛來描述磁石吸鐵現象)製成湯勺形,由其勺柄指示南方。而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管子》書中和《山海經》書中便有了關於慈石的記載,而在這一時期的《鬼穀子》書中和《呂氏春秋》書中還進一步有了慈石吸鐵的記載。這可以說是古代最早的磁指南器,現在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和其他地方的許多博物館都有司南的模型展出。這里要指出關於指南車的問題,歷史上傳說黃帝(約公元前47世紀)和西周周公(約公元前21世紀)曾製造和使用指南車,但是經過後來的文獻考證和模型製作試驗,都已證明指南車與指南針沒有關系,漢代以後的指南車是依靠機械結構,而不是依靠磁性指南的。現在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中也有指南車的模型展出。

⑻ 司南是什麼國家發明的

司南是中國古代辨別方向用的一種儀器,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發明。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河北磁山一帶。用天然磁鐵礦石琢成一個杓形的東西,放在一個光滑的盤上,盤上刻著方位,利用磁鐵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別方向,是現在所用指南針的始祖。 現比喻行事的准則;正確的指導。

⑼ 司南的發明運用是怎樣的

古人把磁石比喻為「慈母」,後人則稱它為「吸鐵石」或「磁鐵」。磁鐵的用版途很廣,權早在戰國時,就已被人用來做一種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了。

司南是用天然磁鐵礦石琢成一個勺形的東西,放在一個光滑的盤上,盤上刻著方位,利用磁鐵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別方向,是現在所用指南針的始祖。相傳早在5000多年前,黃帝時代就已經發明了指南車,當時黃帝曾憑著它在大霧彌漫的戰場上指示方向,戰勝了蚩尤。在這個傳說中,指南車之說是否確切,還有待考證。然而,利用磁鐵的特性製造指南針,卻是我國人最早發明的。指南針的發明可以追溯至周代,距今已有2500年至3000年的歷史。

大約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古人就已經發現了磁石和它的吸鐵性。《韓非子·有度篇》記載:

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這里的「先王」是周王,「司南」就是指南針,「端朝夕」是正四方的意思,是指指南針的用途。

春秋時齊國著名政治家管仲在他所著的《管子》一書中有這樣記載:「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慈石」就是磁石,「銅金」就是一種鐵礦。可見至少在2600年前的管仲時期,就已經知道磁石的存在,並已掌握了磁石能夠吸鐵這一性能了。

⑽ 司南發明者

發明者不祥。
司南是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發明的一種最早的指示南北方向的指南器,還不專是指屬南針。
早在兩千多年前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中國人就發現山上的一種石頭具有吸鐵的神奇特性,並發現一種長條的石頭能指南北,他們管這種石頭叫做磁石。古代的能工巧匠把磁石打磨鑿雕成一個勺形,放在青銅製成的光滑如鏡的底盤上,再鑄上方向性的刻紋。這個磁勺在底盤上停止轉動時,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這就是我國祖先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儀器,叫做司南。
司南的「司」就是「指」的意思。

閱讀全文

與司南的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