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寸金蓮創始人是誰(看到書上說是南唐後主李什麼的一個妃嬪)要名字
關於纏足的起源,說法不一。有說始於隋朝,有說始於唐朝,還有說始於五代。有人甚至稱夏、商時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腳。可謂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確有此痕跡。傳說大禹治水時,曾娶塗山氏女為後,生子啟。而塗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說殷末紂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變的,或說是雉精變的,但是她的腳沒有變好,於是就用布帛裹了起來。由於妲己受寵,宮中女子便紛紛學她,把腳裹起來。當然,這些僅僅是民間神話傳說,含有較多的演義、附會成份,因此不足以成為當時女子纏足的憑證。
纏足始於隋,也源自民間傳說。相傳隋煬帝東游江都時,征選百名美女為其拉纖。一個名叫吳月娘的女子被選中。她痛恨煬帝暴虐,便讓做鐵匠的父親打制了一把長三寸、寬一寸的蓮瓣小刀,並用長布把刀裹在腳底下,同時也盡量把腳裹小。然後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蓮花,走路時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蓮花。隋煬帝見後龍心大悅,召她近身,想玩賞她的小腳。吳月娘慢慢地解開裹腳布,突然抽出蓮瓣刀向隋煬帝刺去。隋煬帝連忙閃過,但手臂已被刺傷。吳月娘見行刺不成,便投河自盡了。事後,隋煬帝下旨:日後選美,無論女子如何美麗,「裹足女子一律不選」。但民間女子為紀念月娘,便紛紛裹起腳來。至此,女子裹腳之風日盛。
纏足始於五代之說,則是源自南唐後主李煜的嬪妃,美麗多才,能歌善舞,李後主專門製作了高六尺的金蓮,用珠寶綢帶纓絡裝飾,命宮嬪娘以帛纏足,使腳纖小屈上作新月狀,再穿上素襪在蓮花台上翩翩起舞,從而使舞姿更加優美,李煜看後十分喜歡,稱其有凌雲之態。
總之,這種風氣先興起於宮帷之中,後傳入民間,到北宋神宗熙寧年間就廣為流傳了,並把纏腳當成了婦女的美德,把不纏腳當做恥辱。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皇後馬娘娘,就是因為有一雙天然大腳而受盡嘲笑。
根據2001年初審通過的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1課,是北宋時由於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婦女纏足的陋習也逐漸傳開。這反映婦女受到的封建束縛越來越嚴重。
2. 三寸金蓮是誰提出的,當時的女子為什麼不反抗
關於三寸金蓮是誰提出來的沒有具體的記載,因為這真的是時間很長了的在中國,關於是誰提出的有人說始於隋朝,也有人說始於唐朝,還有說始於五代。說法很多,在中國所有的封建文化中我覺得最殘忍的就是女性纏足,那些男子都喜歡小腳女性,覺得好看,但是他們卻不知道有多痛苦,在年幼纏足時就特別痛他們。但是他們都沒有反抗,因為女性的地位很低在古代,他們不能發表自己的意見,所以他們即使心裏面他們不願意也沒有反抗。
3. 三寸金蓮的由來
講到「三寸金蓮」,人們不禁要問,婦女因纏裹而成的小腳為什麼被稱為「金蓮」?「金蓮」與小腳是怎樣聯系起來的?長期以來,人們對這個問題也是倍感興趣,卻並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回答。 一種說法認為,金蓮得名於南朝齊東昏侯的潘妃步步生蓮花的故事。東昏侯用金箔剪成蓮花的形狀,鋪在地上,讓潘妃赤腳在上面走過,從而形成「步步生蓮花」美妙景象。但這里的「金蓮」並不是指潘妃的腳。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金蓮得名於前述五代娘在蓮花台上跳舞的故事。但這里的金蓮指的是舞台的形狀,也不是娘的腳。 對此,有學者認為,小腳之所以稱之為金蓮,應該從佛教文化中的蓮花方面加以考察。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門中被視為清凈高潔的象徵。佛教傳入 所謂的「三寸金蓮」,是對婦女肉體的殘害!中國後,蓮花作為一種美好、高潔、珍貴、吉祥的象徵也隨之傳入中國,並為中國百姓所接受。在中國人的吉祥話語和吉祥圖案中,蓮花佔有相當的地位也說明了這一點。故而以蓮花來稱婦女小腳當屬一種美稱是無疑的。另外,在佛教藝術中,菩薩多是赤著腳站在蓮花上的,這可能也是把蓮花與女子小腳聯系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什麼要在「蓮」前加一個「金」字呢,這又是出於中國人傳統的語言習慣。中國人喜歡以「金」修飾貴重或美好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鑾殿」等。在以小腳為貴的纏足時代,在「蓮」字旁加一「金」字而成為「金蓮」,當也屬一種表示珍貴的美稱。因此,後來的小腳迷們往往又根據大小再來細分貴賤美醜,以三寸之內者為金蓮,以四寸之內者為銀蓮,以大於四寸者為鐵蓮(關於這種說法見最後一段)。於是言及金蓮勢必三寸,即所謂三寸金蓮。後來金蓮也被用來泛指纏足鞋,金蓮成了小腳的代名詞。 至於三寸金蓮的「三寸」有極言其小的含義。其實並非一定要小到三寸。考纏足起於五代時期(公元960年前後),並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後,這期間不知更換了多少朝代,各個時期的度量衡也不盡相同,如果說一定要「三寸」,那麼,要哪個朝代的「三寸」就成了大問題。纏足是純粹的民間行為,它是以約定俗成為基礎的,並沒有嚴格的尺度。足的大小觀念在女性群體中的比較中產生,當然有愈纏愈小的趨勢,以至於有小於三寸的小腳,但這絕不是主流,因為這樣的小腳幾乎是不能走路的,可以說這是一雙廢腳。所以是不足為訓的。當時公認的標準是:腳纏得小而又能走路方為美足,這樣的小腳一般在三至四寸之間(10—13.2 cm)。 現代還有人把三寸左右的小腳稱作「金蓮」,把四寸左右的小腳稱作「銀蓮」,五寸左右的小腳稱作「鐵蓮」,這實在是毫無根據的杜撰,而且甚屬滑稽,與正統的纏足民俗相去甚遠。事實上,一個女子,只要雙足纏成尖形並且四趾彎向足底,就一律稱之為金蓮,至於金蓮的大小則另有別論。這才是纏足民俗的本原含義。
4. 三寸金蓮的由來
根據高洪興《纏足史》考證眾多史料證明,纏足起源於北宋,纏足風俗興起於南宋。元代的纏足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明代的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出現了「三寸金蓮」之說,要求腳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還要弓彎,但清以前的出土女屍尚未發現有纏足者,可見在當時纏足也並不十分普遍。清代的纏足之風蔓延至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但不纏足者也不在少數。
漢族人追求女子身材美感由來已久,古來就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說法,歷朝歷代歌頌美女們身材嬌好,步履輕盈的詩句不勝枚舉。宋朝統治者的推崇也發揮了巨大作用。宋朝皇室與宋朝上層社會是最早開始纏足的。
纏足開始時並非三寸,它大致經歷過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將已定型的成年女子的腳用布裹小一點。第二階段是起源期的纏足,那時為五寸或四寸。第三階段是纏足的興盛時期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至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那時纏足僅為三寸,甚至二寸六分,或二寸四分。第四階段是清朝 1911年滅亡後,纏足又從三寸逐漸變為四寸或五寸或更大。
(4)三寸金蓮發明人是誰擴展閱讀
纏足的危害:
纏足時代女子多以「沒腳蟹」自比。腳小難行,動必扶牆摸壁,拄杖持桿,有條件則是婢女扶持,甚至『扶婢僅能到中庭』,而完全依仗他人抱持背負的也時有所聞,倘若孤立無助,那麼由此室移至相鄰的彼室也難以做到。至於出門行路, 即使持杖扶婢,也是行不了多遠便已氣喘吁吁。時不時地靠扶婢肩,倚柱而息,摸捏蓮鉤解痛除乏。
纏足妨礙了女子的一舉一動,富家的貴婦名媛,凡有所需自有婢僕供其驅使,但是一般平民女子卻要依靠自己,只好膝行灑掃,跪坐隴畝。甚者尚需推磨踏碓、插秧割稻,其中的辛酸苦辣非過來人無法述說。
纏足之苦,層層切骨,刻刻痛心,初纏階段尤甚。每至纏束,劇痛難忍,嗚咽悲泣,在所不免。纏束又多在早晚二時,因此早晚女孩哭泣哀號之聲在纏足時代成為中國社會的一大慘景。
5. 女人的「三寸金蓮」起源於哪個朝代
舊時摧殘婦女身心健康的陋習。女子以布帛緊束雙足,使足骨變形,腳形尖小成弓狀,以此為美。相傳 南唐 李後主 令宮嬪 窅娘 以帛繞腳,令纖小作新月狀,由是人皆效之。一說始於 南朝 齊 東昏侯 時。
關於纏足的起源,說法不一。有說始於隋朝,有說始於唐朝,還有說始於五代。有人甚至稱夏、商時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腳。可謂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始於隋說
纏足始於隋,也源自民間傳說。相傳隋煬帝東游江都時,征選百名美女為其拉纖。一個名叫吳月娘的女子被選中。她痛恨煬帝暴虐,便讓做鐵匠的父親打制了一把長三寸、寬一寸的蓮瓣小刀,並用長布把刀裹在腳底下,同時也盡量把腳裹小。然後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蓮花,走路時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蓮花。隋煬帝見後龍心大悅,召她近身,想玩賞她的小腳。吳月娘慢慢地解開裹腳布,突然抽出蓮瓣刀向隋煬帝刺去。隋煬帝連忙閃過,但手臂已被刺傷。吳月娘見行刺不成,便投河自盡了。事後,隋煬帝下旨:日後選美,無論女子如何美麗,「裹足女子一律不選」。但民間女子為紀念月娘,便紛紛裹起腳來。至此,女子裹腳之風日盛。
始於五代說
纏足始於五代之說,則是源自南唐李後主的嬪妃窅娘,美麗多才,能歌善舞,李後主專門製作了高六尺的金蓮,用珠寶綢帶纓絡裝飾,命窅娘以帛纏足,使腳纖小屈上作新月狀,再穿上素襪在蓮花台上翩翩起舞,從而使舞姿更加優美。
始於北宋說
而一些學者經研究指出,中國 中國女性血淚纏足史
古代女子纏足興起於北宋,五代以前中國女子是不纏足的。宋代詩人蘇東坡曾專門做《菩薩蠻》一詞,詠嘆纏足。「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只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偷立宮樣穩,並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這也可稱之為中國詩詞史上專詠纏足的第一首詞。應該看到,纏足詩的寫作是以纏足習俗的出現為依存條件的,這說明,宋代確已出現纏足習俗。到南宋時,婦女纏足已比較多見,甚至南宋末年時,「小腳」已成為婦女的通稱。但在南宋時代,婦女纏足還並不普及,纏足者主要限於上層社會,在社會觀念上纏足尚未達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時,纏足的風俗是由北方傳到南方的,大約是在宋室南遷之時。 宋代的纏足與後世的三寸金蓮有所區別。據史籍記載,宋代的纏足是把腳裹得「纖直」但不弓彎,當時稱為「快上馬」。所用鞋子被稱為「錯到底」,其鞋底尖銳,由二色合成。目前這種纏足鞋的實物已在考古中有所發現。從考古發現的實物推測,穿這種鞋所纏裹出來的小腳要比後來的大。 蒙古貴族入主中原建元之後,他們本來不纏足,但並不反對漢人的纏足習慣,相反還持贊賞的態度。這樣,使得元代的纏足之風繼續發展,元代末年甚至出現了以不纏足為恥的觀念。元代婦女纏足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但這時不纏足者仍很多,特別是南方江浙、嶺南地區。明代,婦女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並在各地迅速發展。明末張獻忠進佔四川時,大刖婦女小腳,及至堆積成山,名曰金蓮峰,可見四川地區婦女纏足之盛。這時期,對裹足的形狀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女子小腳不但要小,要縮至三寸,而且還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狀等種種講究。 清末纏足婦女
滿清統治者入主中原後,起初極力反對漢人的纏足風俗,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纏足。但此時纏足之風已是難以停止了,到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罷禁。這件事,一度被人們渲染為「男降女不服」——清兵入關,有「剃發令」,在武力高壓下,漢族男子最後不得不屈服執行,故而男子剃發,被視為向清廷屈服的象徵。與此同時,女子纏足雖也同樣為清廷下令停止,但後來並未達到禁止的目的,故而有「男降女不降」之說。由此可見纏足之風的根深蒂固。也正因為此,婦女纏足在清代可謂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甚至遠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數民族也染上了纏足習俗。與此同時,女子小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與關注。這一時期,腳的形狀、大小成了評判女子美與丑的重要標准,作為一個女人,是否纏足,纏得如何,將會直接影響到她個人的終身大事。在當時,社會各階層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腳為恥,小腳為榮。「三寸金蓮」之說深入人心,甚至還有裹至不到三寸的。以至出現女子因腳太小行動不便,進進出出均要他人抱的「抱小姐」,而且這樣的女子在當時還挺受歡迎的。
滿意請採納
6. 中國裹足是誰發明的 也就是三寸金蓮,為什麼這樣
纏足起源的傳說
關於纏足的起源,說法不一。有說始於隋朝,有說始於唐朝,還有說始於五代。有人甚至稱夏、商時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腳。可謂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確有此痕跡。傳說大禹治水時,曾娶塗山氏女為後,生子啟。而塗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說殷末紂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變的,或說是雉精變的,但是她的腳沒有變好,就用布帛裹了起來。由於妲己受寵,宮中女子便紛紛學她,把腳裹起來。當然,這些僅僅是民間神話傳說,含有較多的演義附會成份,不足以成為當時女子纏足的憑證。 纏足始於隋,也源自民間傳說。相傳隋煬帝東游江都時,征選百名美女為其拉纖。一個名叫吳月娘的女子被選中。她痛恨煬帝暴虐,便讓做鐵匠的父親打制了一把長三寸、寬一寸的蓮瓣小刀,並用長布把刀裹在腳底下,同時也盡量把腳裹小。然後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蓮花,走路時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蓮花。隋煬帝見後龍心大悅,召她近身,想玩賞她的小腳。吳月娘慢慢地解開裹腳布,突然抽出蓮瓣刀向隋煬帝刺去。隋煬帝連忙閃過,但手臂已被刺傷。吳月娘見行刺不成,便投河自盡了。事後,隋煬帝下旨:日後選美,無論女子如何美麗,「裹足女子一律不選」。但民間女子為紀念月娘,便紛紛裹起腳來。至此,女子裹腳之風日盛。 纏足始於五代之說,則是源自南唐李後主的嬪妃窅娘,美麗多才,能歌善舞,李後主專門製作了高六尺的金蓮,用珠寶綢帶纓絡裝飾,命娘以帛纏足,使腳纖小屈上作新月狀,再穿上素襪在蓮花台上翩翩起舞,從而使舞姿更加優美。
7. 「三寸金蓮」是從誰開始的
「三寸金蓮」可謂是中國歷史上的一項國粹了,評審女子的眼光,重點便是在腳——只要腳能做到小、尖、軟、巧,就算是皮膚皺巴巴,嘴裡長狼牙都是美的。這是一種非常病態的審美,古代的女子被放在這樣一種審美關系品評,她們應該是飽嘗痛苦的,因為小小年紀開始就要纏足。
纏足的陋習開始於五代,但「金蓮」一說卻從潘玉兒開始。潘玉兒是齊少帝肖寶卷的愛妃,以一雙柔弱無骨、狀似春筍般的美足而名傳千古。
齊政權是南朝四國中存在時間最短的,享國僅二十四年。齊開國皇帝蕭道成原籍蘭陵,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嶧縣,在晉室東渡的時候,蕭家就已勛績卓著,到宋武帝劉裕開國,蕭家更為顯赫,蕭道成也由右將軍、中領軍做到大尉、相國、齊王,終於逼宋順帝下詔禪位,改國號為齊。
蕭道成就是齊高祖,深沉有大量,博學能文,性情清儉,曾說:「假如讓我治天下十年,我就可以讓黃金與土地同價。」可惜他只當了四年皇帝便掛了,太子蕭頤繼位而為齊武帝,留心吏治,政績突出,形成了一個小康的安定局面,史稱「永明之治」。齊武帝在位也只十一年,他崩逝時太子蕭長懋已死,就由皇長孫蕭昭業繼位,不久又由蕭始文繼位,兩個小皇帝在位均不及一年,便被他們野心勃勃叔祖蕭鸞所篡,自即帝位而為齊明帝。為了鞏固自己的帝位,蕭鸞大肆屠殺宗室諸王,在齊高帝、齊武帝時所封的宗室諸王,雖能保全,但也管制嚴厲。當時各王多在外擔任刺史,鎮守一方。齊明帝不放心,就由朝廷另設一「典簽」來管理州政,並監視諸王,以至各州只聽說有簽帥,而不知有刺史。齊明帝於此處心積慮,也只不過享國五年就一眠不起,長子長期患有廢疾難當大任,次子肖寶卷就成了少帝。
肖寶卷繼位後狎匿群小,荒嬉無度,後宮佳麗多達萬人。其中他卻特別寵愛潘玉兒,形影不離地天天和她膩在一起。
潘妃皮膚美,他叫她「玉兒」或者「玉奴」。他特別喜歡潘妃的一雙小腳,特地為她修了一座「玉壽殿」,壁嵌金珠,地鋪白玉,又鑿地為蓮花,用粉紅色美玉裝飾。潘妃赤腳在上面行走,婀娜多姿。蕭寶卷眯起雙眼,恍惚看到一個綽約的仙女,遍地蓮花綻放,因而大發感嘆「仙子下凡,步步生蓮」。
蕭寶卷為了討好潘玉兒,在內延之中,時常以奴僕自居,小心翼翼地來侍候他的「太上皇妃」,端茶送水,捏腳捶背部都做得心甘情願,賞心悅目。每當外出總使潘玉兒坐卧轎中,自己則騎馬相隨,朝臣們以為不成體統,蕭寶卷卻始終習以為常。
為了進一步博取愛妃的歡心,肖寶卷先後大興土木,建造了仙華、神仙、玉壽三座華麗巍峨的宮殿,窮極奢侈。據《南齊書》記載:「玉壽殿刻畫雕彩,居香塗壁,錦饅珠簾,窮極絝麗。」
潘玉兒原是商販的女兒,非常喜歡市場買賣的氣氛。為了哄她高興,蕭寶卷特地命人在御花園中搭建了一條小型街道,仿照民間市集模樣,由宮人分別設置日用雜貨及酒肉等店鋪,所有六宮的日常用品都在此處購買。讓潘玉兒擔任「市令」,蕭寶卷自任「市魁」,如果發現市場里有人不守規矩,或發生爭執,就由「市魁」派人拘束聽候「市令」發落,具體再由「市魁」執行,居然進行得有模有樣。但畢竟是十分荒唐的事情,宮人們不勝其苦,大臣們更是群情嘩然,老百姓聽到後,尤為不滿。
齊少帝肖寶卷永無二年,崔慧景造反,廢蕭寶卷的帝位,改為吳王。蕭懿為豫州刺史聞訊率軍入援,崔慧景兵敗,逃到江邊被漁人所殺。
蕭懿護駕有功,出任尚書令。但是問題來了,他遭到了肖寶卷的寵臣茹清珍的妒忌,茹清珍便向少帝進讒言,結果這蕭懿糊里糊塗地被蕭寶卷毒死了。
蕭懿的弟弟蕭衍就不幹了,少帝竟然誅殺了有功勞的哥哥,那還不得報仇?蕭衍當時任雍州刺史。他不滿少帝,於是擁戴蕭寶卷的弟弟蕭寶融為齊和帝,在江陵稱帝。接著統率大軍,直接打到建康。
齊少帝蕭寶卷擁兵十萬,固守建康,蕭衍大軍將建康團團圍住,城中糧盡。
蕭寶卷欲殺大臣以立威,將軍王珍國恐怕大禍臨頭,密遣心腹送明鏡給蕭衍,以明心跡。後來王珍國打開城門,蕭衍大軍直入建康,蕭寶卷被廢為東昏侯。不久蕭衍正式稱帝,齊滅,蕭衍稱梁武帝。
蕭寶卷只當了兩年皇帝,便把大好江山斷送,而自己也落得個死無葬身之地的下場。南齊亡後,梁武帝將潘玉兒賜給了有功的將軍田安啟,田將軍不解風情,而潘玉兒更是「曾經滄海難為水」,於是自縊而死,結束了她荒唐無比的一生。
潘玉兒
8. 「三寸金蓮」這個詞出自何書何意
講到「三寸金蓮」,人們不禁要問,婦女因纏裹而成的小腳為什麼被稱為「金蓮」?「金蓮」與小腳是怎樣聯系起來的?長期以來,人們對這個問題也是倍感興趣,卻並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回答。
一種說法認為,金蓮得名於南朝齊東昏侯的潘妃步步生蓮花的故事。東昏侯用金箔剪成蓮花的形狀,鋪在地上,讓潘妃赤腳在上面走過,從而形成「步步生蓮花」美妙景象。但這里的「金蓮」並不是指潘妃的腳。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金蓮得名於前述五代娘在蓮花台上跳舞的故事。但這里的金蓮指的是舞台的形狀,也不是娘的腳。
對此,有學者認為,小腳之所以稱之為金蓮,應該從佛教文化中的蓮花方面加以考察。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門中被視為清凈高潔的象徵。佛教傳入 所謂的「三寸金蓮」,是對婦女肉體的殘害!中國後,蓮花作為一種美好、高潔、珍貴、吉祥的象徵也隨之傳入中國,並為中國百姓所接受。在中國人的吉祥話語和吉祥圖案中,蓮花佔有相當的地位也說明了這一點。故而以蓮花來稱婦女小腳當屬一種美稱是無疑的。另外,在佛教藝術中,菩薩多是赤著腳站在蓮花上的,這可能也是把蓮花與女子小腳聯系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什麼要在「蓮」前加一個「金」字呢,這又是出於中國人傳統的語言習慣。中國人喜歡以「金」修飾貴重或美好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鑾殿」等。在以小腳為貴的纏足時代,在「蓮」字旁加一「金」字而成為「金蓮」,當也屬一種表示珍貴的美稱。因此,後來的小腳迷們往往又根據大小再來細分貴賤美醜,以三寸之內者為金蓮,以四寸之內者為銀蓮,以大於四寸者為鐵蓮(關於這種說法見最後一段)。於是言及金蓮勢必三寸,即所謂三寸金蓮。後來金蓮也被用來泛指纏足鞋,金蓮成了小腳的代名詞。
至於三寸金蓮的「三寸」有極言其小的含義。其實並非一定要小到三寸。考纏足起於五代時期(公元960年前後),並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後,這期間不知更換了多少朝代,各個時期的度量衡也不盡相同,如果說一定要「三寸」,那麼,要哪個朝代的「三寸」就成了大問題。纏足是純粹的民間行為,它是以約定俗成為基礎的,並沒有嚴格的尺度。足的大小觀念在女性群體中的比較中產生,當然有愈纏愈小的趨勢,以至於有小於三寸的小腳,但這絕不是主流,因為這樣的小腳幾乎是不能走路的,可以說這是一雙廢腳。所以是不足為訓的。當時公認的標準是:腳纏得小而又能走路方為美足,這樣的小腳一般在三至四寸之間(10—13.2 cm)。
現代還有人把三寸左右的小腳稱作「金蓮」,把四寸左右的小腳稱作「銀蓮」,五寸左右的小腳稱作「鐵蓮」,這實在是毫無根據的杜撰,而且甚屬滑稽,與正統的纏足民俗相去甚遠。事實上,一個女子,只要雙足纏成尖形並且四趾彎向足底,就一律稱之為金蓮,至於金蓮的大小則另有別論。這才是纏足民俗的本原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