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科學發現,技術發明,技術創新各有什麼特點三者有何關聯
科學發現:科學活動中對未知事物或規律的揭示,主要包括事實的發現和理論的提出。科學發現在科學發展的總進程中是必然的,合乎規律。
技術發明:應用自然規律解決技術領域中特有問題而提出創新性方案、措施的過程和成果。
技術發明是新穎的技術成果,不是單純仿製已有的器物或重復前人已提出的方案和措施。
技術發明不僅要提供前所未有的東西,而且要提供比以往技術更為先進的東西,即在原理、結構特別是功能效益上優於現有技術。
技術發明必須是有應用價值的創新,它有明確的目的性,有新穎的和先進的實用性。
技術創新是指以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
(包括但不限於各種方法、元素、路徑、環境等等),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科技創新通常包括產品創新和工藝方法等技術創新,發明、發現、技術創新是互相發展、緊密聯系的過程。發現引出新發明。在近代,變質性的發明總是建立在新的科學發現的基礎上的。發明能導致新的科學發現,質變性的科學發現亦離不開新發明的幫助,從某種意義上說,發明是科學發現的基礎。創新的基本特徵就是創造和創效(創造效益)沒有創造就沒有創新,但主要不是「創造新東西」,而是將「新東西」創造性地引入社會經濟系統。創新的出發點和目的,不僅僅在於「創造新東西」,而主要在於「首次實現其商業價值」。技術創新不是純粹的科技概念,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科學發現和發明,而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觀。重大的技術創新會導致社會經濟系統的根本性轉變。
❷ 科學與技術相互關系的歷史變化
這個問題實在有點難度,去網上找未必能找到准確答案。
不過有關歷史和現代史的問題,我感興趣,現在根據我學到的知識和網上所說的簡單的回答下,希望對你有幫助,更加深刻理解。
古代、近代、現代科學與技術之間的聯系有各自的特點。在
19 世紀以前,科學與技術是相互分離的,它們平行地向前發展。
20 世紀 40 年代後,科學與技術的聯系空前增強,具體表現為「科學的技術化和技術的科學化」,而且,現代科學和現代技術在研究上也同步進行,互相接近。
科學與技術既相互聯系又有區別:
科學與技術的區別
科學與技術在功能和作用上是有區別的,主要表現在:目的和任務不同、研究內容不同、研究成果的形式和評價標准不同、發展進程不同、生產力屬性不同。
其一:科學是創造知識的研究活動,它所解決的主要是認識世界的問題,要回答「是什麼」和「為什麼」;而技術則是發明和創造操作的辦法、技巧以及相應的物質手段,回答的是「做什麼」和「怎樣做」。
其二:科學是進行發現,探索未知的活動,帶有自由研究的性質;技術則是從事發明,綜合利用各種知識進行創造和實踐的活動。
其三:科學創造的主要是知識;技術則不同,除了以知識形態出現外,還同時具有一定的物質形態。
其四:科學對經濟的作用是隱含的,不太確定,有時需較長時間才能發揮出來;技術對經濟的作用則比較確定,關系更直接。
參考資料: 我努力了!!
❸ 科技的發展帶來的變化
今天,老師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是:把今天教的這篇課文讀給爸爸或媽媽聽,請他們說說科技發展帶來的變化,再把他們的話寫下來。
一進家門,放下書包,我就迫不及待地大聲喊道:「媽媽、媽媽,快過來,請您告訴我,科技給我們帶來了哪些變化?」媽媽說:「你看你,像火燒眉毛似的,讓我慢慢告訴你。科技給人們帶來的變化太多了。像最早火葯的發明,使人類能劈山開路、架橋、建築,帶動了各項事業的發展,軍工也得到迅速發展; 造紙和印刷技術的問世,人類有了書寫條件,推動了人們文化、藝術、語言、科技、經濟等等的廣泛交流; 指南針的發明,促進航海、貿易的發展,完成了地理大發現,使人類認識了地球;現在的雜交稻、超級稻的科技成果,提高了糧食產量,解決了世界上人口的吃飯問題;像神五、神六…這些太空梭幫助宇航員登上月球、探索火星、在太空中漫遊;人造衛星為我們提供了衛星雲圖和天氣預報,還能轉播電視信號;機器人能做許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如潛入深海考察,闖入火場救人;磁懸浮列車速度特別快,給人們出行節省了時間;人們利用原子能來發好多好多的電…
人類還發明了許多對我們有用的物品,如:電話、電腦、電視等等,這些物品使人們很方便干一些事情。比如說電話:兩個人遠隔千山萬水,可是只要拿起聽筒,撥幾個號碼,不用花幾分鍾,就能聽到對方的聲音,進行語言交流,這就是電話給人類帶來的奇跡。有了電話還不夠,人類又發明了電腦,電腦比電話還好,電話只能聽到對方的聲音,而電腦則又可以進行文字溝通,還可以視頻對話,能夠看見對方。如果有什麼節日,發一個E-mail,幾秒鍾對方就能收到,既可以節約紙張,還可以快速讓別人收到……科技發展提高了我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質量!」
在20世紀,人類發明了許多對我們有用的物品,如:電話、電腦、電視……,這些物品使現代人類很方便干一些事情。
兩個人遠隔千山萬水,可是只要拿起聽筒,撥幾個號碼,不用花幾分鍾,就能聽到對方的聲音,進行語言交流,這就是電話給人類帶來的奇跡。電話已經發明有100多年了,在現代社會中,它已經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爺爺奶奶如果生了病,只要打個電話,覺得不是很嚴重的病,就提醒他們該吃什麼葯,或該注意些什麼就行了。 20世紀,是電話給我們帶來了方便。
❹ 技術發明和科學發現的不同,具體表現
技術發明和科學發現的不同,具體表現1目的不同2方法不同3社會效果不同4結果不同
❺ 發明與創造
高跟鞋 15世紀的一位威尼斯商人經常要出門做生意,又擔心妻子會外出風流。一個雨天,他走在街道上,鞋後跟沾了許多泥,因而步履艱難。商人由此受到啟發,因為威尼斯是座水城,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認為妻子穿上高跟鞋將無法在跳板上行走,這樣就可以把她困在家裡。豈料,他的妻子穿上這雙鞋子,感到十分新奇,就由傭人陪伴,上船下船,到處遊玩。高跟鞋使她更加婀娜多姿,追求時髦的女士爭相效仿,高跟鞋就很快地盤行起來了。
雨衣 18世紀,在蘇格蘭橡膠廠的麥金托什因生活窘迫,無力購買雨具,每逢雨天,只能冒雨上下班。一天,他不小心將橡膠汁沾滿衣褲,怎麼也擦不掉,只好穿著這身臟衣服回家。室外陰雨綿綿,麥金托什回到家卻驚喜地發現,穿在裡面的衣服一點沒有濕,他索性將橡膠汁塗滿全身衣服。這就是世界上第一件膠布雨衣。
剃須刀 1828年謝菲爾德製成一邊有保護的刀片,這是安全刀片的前身。1895年,美國一位推銷員吉列偶遇發明家佩因特。佩因特希望賺大錢,想發明一種人人都需要而且一次性使用的東西。一天,吉列刮鬍子,佩因特發現剃刀的刀片正適合這種構想。他設計出一種安全剃刀夾持柄,但找不到能製造薄刀片的廠家。到1901年,他遇見機械師卡森,才解決了技術問題,使鋤形刀架與雙刃可換刀片合成一體,並申請了專利。早在1900年,電動剃須刀已在美國獲得專利,但第一種適於商業製造的電動剃須刀是由美國退役陸軍上校希克設計,並於1928年獲得專利的。
鏡子 我們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制出了精美的「透光鏡」。14世紀初,威尼斯人用錫箔和水銀塗在玻璃背面制鏡,照起來很清楚。
現代鏡子是用1835年德國化學家利比格發明的方法製造的。把硝酸銀和還原劑混合,使硝酸銀析出銀,附在玻璃上。
拉鏈 拉鏈是1891年由美國芝加哥機械師賈德森最先發明的。賈德森為了解除每天系鞋帶的麻煩,就發明一種可以代替鞋帶的拉鏈。這種拉鏈是由一排鉤子和一排扣眼構成,用一個鐵制的滑片由下往上拉,就可使鉤子與扣眼一個個依次扣緊。賈德森把樣品送到1893年的哥倫比亞博覽會上展出,得到好評,並因此取得了專利。
如今,拉鏈的品種不斷增多,其應用不只限於日用品,而且已進入科研、醫療、軍事等領域,被某些人譽為20世紀科技界的十大發明之一。
冰箱 第一台人工製冷壓縮機是由哈里森在1851年發明的。哈里森是澳大利亞《基朗廣告報》的老闆,在一次用乙醚清洗鉛字時,他發現乙醚塗在金屬上有強烈的冷卻作用。乙醚是一種沸點低的液體,它很容易發生蒸發吸熱現象。哈里森經過研究研製出了使用乙醚和壓力泵的冷凍機,並把它應用在澳大利亞的一家釀酒廠,供釀酒時製冷降溫用。
第一台用電動機帶動壓縮機工作的冰箱是由瑞典工程師布萊頓和孟德斯於1923年發明的。後來一家美國公司買去了他們的專利,於1925年生產出第一批家用冰箱。
根據海豚的定位系統發明了聲納~
2.根據鳥巢的結構建造的北京2008奧運會主場管(名字就叫鳥巢)
3.根據變色龍遇到危險變色逃生的啟示人們發明了用與不同地理環境的特種軍服
通過蜻蜓發明了直升機
通過魚的身體發明了水下動力學
人類的發明——來自動物的靈感 船和潛艇來自人們對魚類和海豚的模仿。科學家根據火野豬的鼻子測毒的奇特本領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魚反沖原理。科研人員通過研究變色龍的變色本領,為部隊研製出了不少軍事偽裝裝備。科學家研究青蛙的眼睛,發明了電子蛙眼。美國空軍通過毒蛇的「熱眼」功能,研究開發出了微型熱感測器。人類還利用蛙跳的原理設計了蛤蟆夯(hang)。人類模仿警犬的高靈敏嗅覺製成了用於偵緝的「電子警犬」。
仿生與高科技 現代的雷達,一種無線電定位和測距裝置:科學家研究發現蝙蝠魔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嘴、喉和耳朵組成的回聲定位系統。因為蝙蝠魔在飛行時發出超聲波,又能覺察出障礙物反射回來的超聲波。科學家據此設計出了現代的雷達——一種無線電定位和測距裝置 …科學家通過對海豚游泳阻力小的研究發明了能提高魚雷航速的人工海豚皮;以及模仿袋鼠在沙漠運動形式的無輪汽車(跳躍機)等。
前蘇聯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在企鵝王的啟示下,他們設計了一種新型汽車--「企鵝王」牌極地越野汽車。這種汽車的寬闊的底部,直接貼在雪面上,用輪勺撐動著前進,行駛速度可達50公里/小時。
科學家模仿昆蟲製造了太空機器人。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一個科研小組通過對幾種昆蟲的研究,已經研製出一個小型的導航和飛行控制裝置。這種裝置可以用來裝備用於火星考察的小型飛行器。
英國科學家在仿生學啟發下,正在研製一種可以靠尾鰭擺動以S形「游水」的潛艇新式潛艇的主要創新之處是使用了被稱為「象鼻致動器」的裝置。「象鼻」由一組用薄而柔軟的材料做成的軟管組成,模仿肌肉活動,推動鰭的運動。這種新式潛艇可以充當水底掃雷潛艇,用來對付最輕微的聲響或干擾便會引爆的水雷
大自然對人類的啟示
大自然是美麗的大自然,我們因該保護大自然,不能丟垃圾、吐啖、砍樹.接著,我給大家講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村,他不愛保護大自然就砍樹,拿樹做成椅子和桌子,不久,哪個村裡人覺的房子舊了該換新的。人們都去砍木做房,房子做好了,那裡村字的人都高興的叫了起來,有的驕傲到比誰的房子美就這樣子人們天天都砍樹。
不久洪水來了,洪水把村莊全毀了,越漂亮的房子都給兇猛的洪水沖走了因為沒有數的阻擋下著些房子都被沖走了,這里都變成廢區,這個故事給大家不要亂采地。
大自然這么好為什麼還要有人破壞呢?讓我說吧!因為有人沒地方丟,沒辦法就丟到地下,有的人以為丟垃圾就這么一丟多沒家教,還有在我們的班裡有人把蘋果不吃在上面畫畫多可惡,還有的吃香口絞吃了吐在地下讓值日生添麻煩,在這么好的環境下學習聽,那一群一群的螞蟻幫的小骨頭是教我們團結,那蜜蜂去采蜜是教我們勤勞,你看大自然多麼美好,去破壞它捨得嗎?
大自然的啟示
古人有過一句極為深刻的話:師法自然。說得真棒!大自然給我們上過的課的確很多很多,且一節比一節美妙。先請聽一個故事。
故事之二:有人為了曬衣服,曾在相距不遠的兩棵樹上拴了鐵絲,久而久之,鐵絲形成了鐵箍也就牢牢地勒進了樹干,硬是在樹上勒出了一道深深的印溝。兩年後,鐵箍更是深深地勒進了樹里,可憐的樹看來是必死無疑了,但奇跡偏偏因此而發生,那堅強的樹非但沒有勒死,反而站得穩穩當當的,硬是把那可怕的鐵箍活活地吞了進去!而這一切恰好被一位絕望之極的老人看到,也就得到了重新活下去的勇氣。老人得的是癌症!他戰勝病痛活了下來。多活了好幾年,臨去世時他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感謝那棵樹!
瞧!大自然多深刻,雖然不聲不響,卻能給人超常的力量。
是的,類似的故事還很多。成熟的麥穗低垂著頭,那是在教我們謙虛。一群螞蟻能抬走大骨頭,那是在教我們團結。溫柔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教我們堅韌。蜜蜂在花叢中忙碌穿梭,那是教我們勤勞。含差草默默收攏葉片,那是告訴我們切莫過分張場。
是的,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我們肯學,天天都會有收獲。
15世紀的一位威尼斯商人經常要出門做生意,又擔心妻子會外出風流。一個雨天,他走在街道上,鞋後跟沾了許多泥,因而步履艱難。商人由此受到啟發,因為威尼斯是座水城,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認為妻子穿上高跟鞋將無法在跳板上行走,這樣就可以把她困在家裡。
豈料,他的妻子穿上這雙鞋子,感到十分新奇,就由傭人陪伴,上船下船,到處遊玩。高跟鞋使她更加婀娜多姿,講求時髦的女士爭相效仿,高跟鞋便很快地盛行起來了。
❻ 科學發展和科學技術發明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技術發明會推動或者阻礙科學與社會的發展,好的技術發明,比如計算機會推動社會發展推動新的科技發明,而壞的技術發明如槍械,塑料袋,槍械的發明,使得以前的戰爭沒有很困難了,人們發動地世界級的大戰爭,使得社會和人類生活在了一個停滯的階段,摧毀了很多很多。塑料袋則帶來了無窮無盡的危害,或許在多少年以後也不會把這些污染清除掉。
❼ 技術發明得到發展的條件有哪些
外族入侵銷聲匿跡,優良的氣候繼續存在,不僅如此,較為優良的政府漸漸提供了農業大發展所必需的更為持久的和平。另外,地主更感興趣的是獲利而不是純粹的消費。首要的一點是,自約1050年到1200年,一個進步引起另一個進步,財富積累愈多,用於投資的愈多;簡單地說,現在有能力進行技術發明了。
❽ 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材料二中的"新發明,新創造"表現在哪些方面
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於19世紀四十年代,標志:電氣的廣泛應用(即電氣化)) 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電動機,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迅速發展起來。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
❾ 簡述近代技術的形成,發展與特點
2、 答:形成:所謂近代科學,就是以實驗觀察和數學演繹為基礎的,偏重理論思維,他有別於以經驗總結為基礎的傳統科技。 牛頓在《自然哲學與數學原理》一書中對科學研究方法的系統總結,奠定了近代科學的基礎。科學開始從過去的從經驗上升為理論,變成從普遍性理論原理推廣為技術,內容也開始關注抽象的客觀世界。從這個角度來說,牛頓使科學從研究方法到研究內容上都發生了質的變化。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標志著近代科學的形成。
發展:近代技術的發展 是指從「蒸汽時代」走向「電氣時代」的電氣技術革命,發生於19世紀下半葉。它的主要特點是,技術成了科學與生產之間的中樞環節。一方面,目
然科學理論的突破已成為生產技術革新的前導,科學理論已經開始走在了生產實踐的前面;另一方面,技術的發明創新,使得科學理論這種知識形態的潛在生產力,物化為生產工具和手段,轉化成為直接的物質生產力。電氣技術革命的標志,是電力的廣泛應用。電機和電力傳輸、無線電通訊等一系列革新發明,實現了電能與機械能等各種形式的能量之間的相互轉化,給工業生產提供了遠比蒸汽動力更加強大、更為方便的能源,為現代自然科學的產生准備了技術條件。與蒸汽時代行動在先理論隨後的模式不同,電氣技術革命是在電磁理論創立之後才發生和發展起來的。在19世紀的科學史上,電磁理論的創立佔有重要的地位,愛因斯坦稱它「是物理學自牛頓以來的一次最深刻和最富有成效的變革」,它對人類社會生活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巨大影響,改變了文明世界的面貌。電磁理論建立的三部曲是,法拉第在實驗和概念上奠基、麥克斯韋確立理論、赫茲最後作出驗證。但是,首先打破突破口的是奧斯特,他發現了電流對磁針的作用;安培對電動力學的研究,則為後來的電磁理論做了前期准備。以法拉第為代表的科學家,不僅從理論和實驗上,而且從生產的實際應用角度,提供了電機與電器的基本原理與原始模型,從而直接導致了電氣技術革命。第一台使用電磁鐵的發電機1845年由惠斯通製成了。1866年,西門子發明了自激式直流發電機,這是此後一切發電機的原型。西門子的發明在技術史上相當於瓦特革新蒸汽機,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波波夫、馬可尼等人發明的無線電通訊,是電氣工業的另一重大成就。它是繼1837年莫爾斯等人發明有線電報、1876年貝爾等人發明電話之後更加有力的通訊手段。在近代技術的發展過程中,除電氣技術體系這一核心外,還有一系列新的技術突破。如:內燃機的發明,大大提高了熱效率,熱機結構更加合理緊湊,能為各種類型的交通工具提供動力,導致了汽車、輪船、機車、石油等一系列相關工業部門的迅速興起;轉爐煉鋼和平爐煉鋼法的發明,使鋼鐵工業飛速發展,全世界的鋼產量在19世紀的最後30年中猛增了50倍,造成了材料工業的鋼鐵時代;有機化學結構理論的發展,使廢物煤焦油得到綜合利用,開始了有機合成化工工業。總之,近代技術的發展創造了空前的社會生產力。它的主要受益國美國1890年躍居世界經濟第一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