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創造中國漢字的人是誰
創造中國漢字的人是倉頡,《說文解字》中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倉頡自己回觀星宿的走勢答,看烏龜背面的紋路,飛禽鳥獸爪子殘留的痕跡,名山大川的地形地貌以及人們手掌的紋路,從中受到啟迪,根據事物形狀創造了象形文字。
倉頡嘔心瀝血數十載,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將先民中的象形文字元號創造出來進行分門別類,共計分為六大類,有指代事情的字,如上、下,有指形象字的如日月,有指形聲字的如江、河,有指會意字,如武、信,有指轉注字的如老、考,有指假借字的如令、長。這些都被稱為字。
(1)漢字創造性擴展閱讀
倉頡將異體殊形的文字統一起來,創制出了一套成體系的規范的象形文字。為後世文字的統一和簡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漢字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歷程,經歷了石刻字元、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漢字是是記錄事件的書寫符號。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由筆畫構成的方塊形符號,所以漢字一般也叫「方塊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變成兼表音義的意音文字,但總的體系仍屬表意文字。所以,漢字具有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於一體的特性。
B. "比較有創造性的文字"是什麼意思
應該就是超出你想像的。。嘎嘎
C. 漢字的起源 越多越好
在幾萬年前的原始時代,遠古人學會了用語言來表達意思,後來又學會了用手勢,但有些事物用語言和手勢是難以表達的,於是有人想出了做記號的方法,可記號太多,容易忘記,後來就用圖形表達意思,比如「太陽」就畫成一個圓圈的形狀,「樹」就畫成樹的模樣,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這樣產生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到了這時,需要文字記載的東西就更多了,而光用一些圖形符號來表示,顯得太繁瑣了。於是人們就簡化了一些象形字,並把一些象形字組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文字,讓人能更容易看懂。比如把「人」和「木」組合起來,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個人靠在樹上睡覺。這樣又創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漢字的一個新類型——會意字。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大地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諸侯國,而這些諸侯國的文字又有所區別,於是出現了一字多義、多字一義的情況,這給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帶來了困難。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下令在全國統一使用一種文字——小篆。這種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簡化了許多,但仍有些繁瑣,於是民間逐步興起了一種應急的俗體——隸書。到了三國時期,魏國的鍾繇又創造出了一種更為簡便美觀的文字——楷書。從此以後,漢字就確立了它的方塊形態,開始有了間架結構。以後人們又陸續創造了草書、行書等各種各樣的字體,也涌現出了像「鍾、王」、「顏、柳」、「蘇、黃、米、蔡」這些舉世聞名的書法家。漢字的發展逐步進入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
而隨著漢字的發展,漢字的個數也越來越多,於是就出現了一種便於人們查找漢字的工具,像《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
1949年以後,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漢字迎來了它發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對於一些筆畫過於繁瑣的漢字進行了大膽簡化,使人人都能識漢字、用漢字,這在漢字的發展史上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D. 關於創造性的漢字,的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有哪些
真正的正統大神,只有六個,分別都是山海經里的【燧人王、伏羲、女媧、帝俊、羲和娘娘、常羲娘娘】
至於他們之間的關系,就比較有些復雜了。
首先,燧人王,是這些所有大神的老爸。
伏羲又稱【人皇】也是【元始天尊】的原型,同時他還是女媧的大哥和老公。
女媧,我就不多介紹了,他是伏羲的妹妹,也是伏羲的老婆。
帝俊大帝,別名【昊天上帝】,是伏羲同父異母的弟弟,也是女媧的弟弟。
羲和娘娘是太陽女神,那十日當空,就是她的手筆。
常羲娘娘是月亮女神,
這兩位娘娘,都是帝俊的老婆。
至於後來的【少昊、帝鴻、神農、黃帝】等等,都屬於半人半神,都是上面大神的兒子和孫子輩存在。
咱們的漢字,有專家大膽推測,起源於【蘇美爾】的楔形文字,然後是【哈拉帕】的文字和咱們有相當大的關系,同時【哈拉帕】也是中國夏朝的發源地,也就是說,地球人都是外星人的後裔,而咱們都是外形大神唯一傳承者。
至於更詳細,你得去B站看【力證全人類文明起源於華夏(上):外星文明創造論】這個,看的時候,不要太認真,就當一部神話科幻作品來看,因為裡面的內容,還有待考證,看完上集,再去看下集,你就明白一個道理,除了山海經的神仙外,其它後來出現的神仙,都是後來帝王,根據政治需要,創造出來忽悠人的。
E. 漢字的創造
抄的人家的 慢慢看
"秀才讀字讀半邊"指的是形聲字,漢字造字法除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法。郝字為「會意」
文字知識,在文言文中首先應掌握的是六書知識。這和現代漢語基礎知識中的文字內容基本相同。掌握六書知識,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認准字形,防止發現錯別字,同時,還有助於我們根據字形,推知字的本義,了解該字字義的引申規律,從而掌握這個字的多種義項。從這個角度說,在文言文中,掌握六書知識的意義更大,用途更廣,更應該引起重視。
下面談談「六書」的來源、名目和次第。我國古代把六種造字方法稱作「六書」,這是古人對漢字的形體結構加以分析歸類後,定下的六個名稱,並非古人事先製造出六種造字法,然後再按這些方法造字。由於各研究者的觀點並不完全一致,加之流傳日久,所以「六書」的名稱和次第也各不相同。
「六書」的名稱究竟起源於何時,一時很難確定,就目前現有的文獻來年,至少在漢代就已經有了。其名稱和次第如下:
一、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班因《漢書.藝文志》)
二、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潛聲(鄭以注《周禮.地官》)
三、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許慎《說文解字.敘》)
雖然名稱和次序略有參差,但基本還是一致的,因為這三個人實際是出自一個學派,即漢朝著名學者劉歆,其淵源關系如下圖所示:
┌——> 傳弟子鄭興——> 傳兒子鄭以
劉歆├——> 傳弟子賈徽——> 傳兒子賈逵——> 傳弟子許慎
└——> 班固於劉歆《七略》中直接采錄。
現在我們通常彩採用許慎的名稱和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這基本上符合漢字發展的規律。最早對「六書」加以說明的是許慎,只是過於簡單,每一書只用八個字來解釋,只舉兩個字來證明,以至後來的學者們對此有許多種不同的認識。下面就是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對「六書」的解釋: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屈,日月是也;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風,上下是也;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 ,武倍是也;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轉注者,建類一首,同義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大多數學者對「六書」持有不同的意見,認為應當是四體二用,即前四書屬造字法,而後二書只能算用字法,尤其是假借,並不產生新字,只是借用現存字,對於轉注則更是從說紛紜,莫衷一是了。
最初的造字法應該是象形和指事,這種方法產生的字大多是獨體字,當然比合體字要早。古人要用文字元號來記事、來表意、來交流,最簡便的就是把所要說的話中涉及的具體事物的形象畫下來,或用一個記號來表示。象形字大多用來表示具體的有形可象的事物,如:日、月、山、川、牛、羊、魚、鳥、人、手、木、石等等;有些較抽象的概念就只好藉助抽象符號來表示,即指事字,如:上、下,各畫一橫成作標准,在上面點一點表示「上」,在下面點一點表示「下」,再如:本、末,在木字下部點一下表示樹根,在木字上部點一下表示樹梢,但這兩種造字法畢竟手段有限,許多事物沒有具體形象,或無法描繪,而抽象符號用得太多也會產生混亂,於是人們又想出用會意和形聲來造字。會意和形聲都是合體字,這種將獨體字組合成新字的方法具有很強的生產力,尤其是形聲字,佔了全部漢字的80%以上。會意字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會合在一起,再組成一個新字,表示一個新的意義。如:「武」字由「止」「戈」二字組成,「信」由「人」「言」二字組成,等等。會意字不像象形字那樣一眼就可看出是指什麼,往往要仔細揣摩才能推想出其意義。形聲字也是將兩個或更多的字組合成新字,只是其中總有一部分是用來表聲的其餘則是用來表意的。如:江是小形工聲,河是小形可聲,這些都是左形右聲,即左半邊表示這個字的意義,右半邊表示這個字的聲音,這種結構在形聲字中占的比例最大,其他還有右形左聲如鴿視,上形下聲如:草簡,下形上聲如:婆娑,外形內聲如:圃圓,內形外聲如:問聞等等。但形聲字的聲旁表音並不一定十分准確,有時只是聲母相同,如:江、工,古代聲母都是[k],有的只是韻母相同,如:河、可。同時,形聲字的形旁表意也不那麼精確,一般只表示一個大概的意義范圍,如:推、拉、招、扔,都是用手作形旁,表示這些字的意義都與手的動作有關,但不能指出具體是什麼動作。盡管如此,形聲,不僅是古代,而且在現代也是最重要的造字法,如氫、氧、氨、鎄、鐨、鍆、鑥、砷、砹、硅、硒等,都是近現代新造的形聲字。象形、指事、會意三種造字法的區別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意思是象形字依照事物本身的屈曲描摹而成。日就是畫成一個太陽,是圓的;月即畫成一個月亮,是半圓的,因月亮常是半闕的圓形。象聲字有它自己的特點,唐蘭先生說得很正確,它「一定是獨體字」,獨體字指的是它不能再行分析,是相對合體字而言的。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析言之,獨體為文,合體為字,統言之,則文字可互稱。」俗稱「獨體為文,合體為字」是指文和字是有區別的。唐蘭先生說,象形字「一定是名字,一定在本名之外不含別的意義。」因為造字之始,一般都有所指,而對事物的命名則是陽基本的,這基本詞又多是名詞,絕大部分都是象形字,如:山水去雨,人鳥蟲魚之類,都與唐先生所說相合。「指事」又叫「象事」,「處事」。《說文解字.敘》:「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意思是憑直覺,就可辨其字,知其意了。它和象形字相近,只是在獨體字上增加了表意的符號,如:上、下,又如:「刀」字,在刀口上加一點表示刀口,即是「刃」字。又如:「木」字,一短劃加在木上,為「末」字;在木下為「本」字,在木中為「朱」字。這點和短劃只是表意的「指事」符號,並不象任何具體的事物,因此它不是文字。而會意字,則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獨體字組成的。會意也叫「象意」。《說文解字.敘》:「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比類」是將兩個字拼合在一起,「合誼」即會意。利用已有的象形字,依據事理加以組合,表示一個新的意義,這就成了會意字,如止戈為武,人言為信以及日月為明,山高為嵩等等。會意字在甲骨文中占很大比例,可見它也是漢字造字的最基本方法之一。簡言之,象形指獨體象形造字法,指事指在獨體象形字上加一不成文字的表意符號或全用抽象符號組成的造字法,而會意一定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獨體象形字組成的造字法。文字知識的一項重要內容是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一種語文現象。所謂通假,就是指音同或音近字的通用和假借。中學語文教材中,把一部分古今字也作為通假字來看待。
通假字的產生,主要是由於書寫或傳抄是筆誤,或為圖省事有意寫了筆畫較少的音同、音近或形似的別字,後人沿用下來,約定俗成,也就成了通假字。在閱讀文言文時,如果遇到某個字在句中用它的本義、引申義都解釋不通時,就可以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解。如:「且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鴻門宴》)一句中,如果把「蚤」解釋為「跳蚤」,這句話的意思就不可理解了。這時,如果從同音字角度找答案,把「蚤」看成「早」,全句的意思也就明白了,因此,我們就可以說,在這一句中,「蚤」通「早」。如上所說,古書中的通假字是同音(或近音)代替的產物,但這並不是說所有同音字都可以互相借用。這里的借用是有條件的。一般地說,以下三種情形可以通假:
(1)、聲旁字和形聲字可以通假。如:「將軍禽操,宜在今日。 」(《赤壁之戰》)句中「禽」通「擒」,「禽」是「擒」的聲旁字。
(2)、聲旁相同的形聲字可以通假。如:「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墨子.公輸》)句中「距」通「拒」,都是以「巨」為聲旁的形聲字。
(3)、有時候,形聲字還可以和它的聲旁字通假,如:「先生如其指,內狼於囊。」句中「指」通「旨」,「旨」是「指」的聲旁字。
另外,音同或音近的字,也可以通假。如前面所列舉的「蚤」通「早」就是一例。了解和掌握相當數量的通假字,學會通假字的辨認方法,對於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F. 古人創造漢字時還想到了哪些充滿創造力的點子
繪畫!!!!
G. 誰創造了中國漢字
創造漢字的沒有人知道,因為漢字應該是在商朝誕生的,而商朝的歷史已經徹底被儒家第一位聖人雞蛋(周公旦)毀滅了,所以不可能知道誰創造了漢字。
而倉頡 什麼的,都僅僅是雞蛋編造歷史的人物,非常不可靠--------要知道,哪怕倉頡的主君黃帝,都被雞蛋給改了個姓。雞蛋為了攀附名人,就謊稱黃帝姬姓,這個謊是在太荒謬,以至於雞蛋死後,就連周人寫的書都不承認。
需要注意的是,黃 這個人在甲骨文的祭祀中經常出現且規格極高,很有可能就是黃帝。即商朝或者商朝以前,確實有過黃帝的傳說。
但是從另外一方面來看,漢字應該不是商朝之前的黃帝時期定型的。因為現代的出土文物發現,商朝的祭祀文字(金文、甲骨文)中變形非常頻繁,缺筆、增筆現象普遍且很隨意,這是典型的文字出現初期的現象。如果商朝之前幾百年就出現並定型了文字,商朝的文字不可能那麼隨意的缺筆、增筆。
.
改良漢字的有兩個
最普遍的說法是 秦朝的李斯。
李斯奉秦始皇命令,將各國使用的篆文進行整合,改良成一種叫做小篆的文字。從古到今普遍的觀點是,李斯是現代漢字的奠基者----------扯淡!!!
與李斯同時期的,有一個叫做程邈的人,因為過錯下獄,在獄中整理出來了各國非官方文字,並獻給秦始皇。因為他整理這些文字的時候是在監獄里,所以被稱為隸書。
任何對漢字稍微有所了解的人都應該知道,今天的漢字是從楷書演變而來,而楷書是從隸書演變而來,和小篆沒有毛的關系。
.
李斯整理的是小篆,是各國官方文字的匯總。之所以是官方文字,是因毛筆是在戰國時期才發明,所以各國的官方文書依然習慣性的使用以前刀刻的篆書-------哪怕 用毛筆書寫,依然用篆書。
仔細看小篆等篆書,就會發現橫是個弧形,豎比較直。歷代儒家不求甚解,不知道原因。其實這是刀筆時代,以刀為筆在竹簡上刻字。而在竹簡上刻字,竹簡的纖維結構決定了很難在上面將橫刻的很平直,所以乾脆刻一個弧形更省力。而豎因為竹簡纖維問題,很容易刻的很直。
但是這種書寫習慣,在毛筆發明後,哪怕是在竹簡上書寫,也不需要了。
所以,為了順應毛筆,各國非官方的書寫,很多就開始橫平豎直了。
李斯缺乏創造性,所以他整理的小篆,依然還是橫弧豎直;而程邈整理的隸書,是適合於毛筆書寫的橫平豎直。
.
進入漢朝之後,隨著毛筆的普及以及東漢紙張的發明,橫平豎直的隸書徹底打敗了小篆,成為絕對的漢字。
但是,因為程邈僅僅是個囚犯,而李斯是丞相,所以官本位的歷史記載者們,將整理漢字的榮耀歸於李斯而非程邈。
H. 文字的創造
漢字的起源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