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學與藝術美的創造關系是怎樣
美學普遍存在與社會活動中的任何一個職業崗位,比如畫家、舞蹈家、釀酒師、服裝師、廚師等等,人人都需要美學,至不過藝術家范圍內的美學更具藝術修養性與美學理論性。既然人人都需要美學,自然審美活動是生活中的普遍行為。審美活動是以美的規律進行的,審美活動與藝術活動都是美學范圍內的活動。審美就是對美的賞析,在現實生活中當人們選擇或評價一件事物的時候,也就是一個審美活動的過程。而把生活美轉化成藝術美是藝術家的主觀行為,藝術是一種社會意識,是社會的上層建築。德國古典主義美學家席勒在《美育書簡》中講,美的現象之全部吸引人的力量在於它的神秘,而現象的本質卻在它的各元素的必然結合中揚棄。因此熟悉美學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藝術家的創作,促使藝術家自覺地進行藝術創作,且在創作中使天才與修養結合起來。
德國美學家黑格爾認為藝術美是「美的充分體現」,是高級意識形態的美。藝術想像是藝術創作的核心內容,藝術想像具有藝術創造性、想像是知識與實踐的結合。藝術創作體現出真、善、美的統一,黑格爾認為藝術家之所以成為藝術家,在於藝術家認識到真實,並把真實放到正確的形式中去,為人們觀賞並打動人們的感情。符合社會道德倫理就是善,美是藝術體現的基本特徵,只有真、善、美的統一藝術家才能具備相應的鑒賞能力。真、善、美的統一性與辯證性是美學的兩個重要的特性。藝術家在體驗生活並表現生活中,必然有藝術家獨特的感受與發現,並藉助於原有的感受創作出個性的表現手法與藝術語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主義美術風格,之所以能夠產生象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提香、喬爾喬內等等代表人物,是由於奇跡般的藝術繁榮促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對藝術普遍愛好並蘊藏著眾多傑出的藝術人才。
B. 美學的發展歷程以及關於美學的教學課件。
一、美學是一門年輕有古老的學科
1、 美學產生和發展的漫長歷程
美學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先有審美意識,後產生美學思想,到了近代美學才作為一門學科得以建立起來。
審美意識指的是人通過實踐活動體現出來的尚不成熟、不自覺或不清晰的對自身審美需要和外在對象的審美意義,以及二者之間所構成的審美價值關系的心理反映形式,主要包括審美趣味、審美觀念、審美理想等。可分為初級審美意識和高級審美意識。
美學思想比審美意識更進一步,是思想主體較自覺地對藝術、美或相關問題進行的自覺的、有一定普遍性、理論性的思考,並通過語言加以表述而產生的理論性成果。人對於美的事物之所以美在觀念上進行概括和辨析,標志著人類對美進行理論研究的開始,標志著人類美學思想的形成。
美學則是有意識地對審美現象作整體性、系統性思考所獲得的系統理論
原始人類生產活動中的審美實踐
原始人類生產活動中的審美實踐:從大量出土的原始工具中,我們就可以清晰的看到人類的審美創造從無到有,從不自覺地自覺的演變過程。
我國舊石器時代的石器還相當粗糙,器型很不規整,多為一器多用;
舊石器中期的石器在形體上明顯趨向光潔、規則,並富有秩序和韻律感,功能上開始分化;
舊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時代,人類所製作的石器不僅在功能上高度分化,在選材和製作工藝上也表現出相當高的技巧和水平,而且根據用途定型化。
這種從拙到精,從粗到細的不斷追求過程,不僅是技術進步的結果,而且隱藏了人們追求非功利的視覺形式快感的審美意識和動機,已包含著原始的審美內涵。
原始人的裝飾
在漫長的勞動實踐過程中,人類創造了最初的精神產品—裝飾品。利用獸的牙、骨,以及貝殼等進行雕磨、鑽孔,以期創造並美化生活。
原始藝術—— 根據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人類遠古時代就已經產生了諸如繪畫、雕刻、歌謠、音樂、舞蹈等藝術活動。
阿爾塔米拉山洞壁畫
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尚書·益稷》)
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周禮·春官》)
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呂氏春秋·古樂》)
伏羲作琴,伏羲作瑟,神農作琴,神農作瑟,女媧作笙簧。(《呂氏春秋·世本》)
古代人對美的思考
無論中外,神話傳說中都有關於美學思考的記載。古希臘有「金蘋果的傳說」、中國有「女媧補天」記載。
從文獻的記載來看,西方最早關於美的思考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的論述:「美是數的和諧。」中國古代最早關於美學思考的是《國語》中的「伍舉論美」的記載。
2、美學作為獨立學科的確立是近代發生的
「美學」這個名稱以及「美學」的第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是18世紀德國的哲學家鮑姆嘉通提出的,因此他被稱為美學之父,也被公認為美學學科的創立者。他第一次提出這個詞是1735年的博士論文《關於詩的哲學沉思錄》中,後來他在1750年出版了講義《Aesthetic》(我們譯為《美學》),這標志著美學的正式確立。
二、西方美學思想發展概述
從美學思考所依託的知識形態來看,西方美學大體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並且在各個階段分別出現過佔主導地位的美學形態,即:本質論美學、神學美學、認識論美學、語言論美學、文化論美學
1、本質論美學是古希臘形成的以美的本質為中心的美學思考傳統。本質(essence)是古希臘思想家提出的一種主體設定,認為事物總存在著它之所以如此的核心原因,這就是本質。它有兩個特徵:一是認定美的本質問題在美學中具有優先地位;二是主張本質問題存在於一切美學問題中,是美學的基礎問題。如:柏拉圖認為在美的現象背後存在著一個終極的美的本質——「美本身」,即「美的理念」。「美的理念」是各種存在的美的現象得以發生存在的終極根源。
2、神學美學是盛行於歐洲中世紀的、以基督教神學為主宰美學。它把本質論美學與基督教神學「嫁接」起來,認為世界的美來源於萬能的上帝的創造。神學美學是西方美學被神學主宰的產物。代表人物有奧古斯丁和托馬斯。阿奎那。
3、認識論美學是歐洲17世紀發生「認識論轉向」以來到19世紀的以理性問題為中心的美學。「認識論轉向」是指17世紀歐洲哲學中出現的以人的理性覺醒取代神學統治的潮流,它不再相信人的知識是來源於上帝,而是來源於人憑借理性對世界的觀察和分析。它又分為幾個流派:
經驗主義美學:這是17-18世紀英國的美學學派,認為審美來自人的感性經驗,由此對審美感官、審美感情和審美趣味等作了探討。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國的洛克、休謨、博克和法國的夏夫茲博里。
理性主義美學:這是17-18世紀在歐洲大陸德、法等國盛行的美學流派,認為審美來自人憑借理性而對於直接的感性經驗的整理過程,主張為審美和藝術制定必要的理性秩序和規范。代表人物有笛卡爾、來布尼茨、鮑姆加登等。
德國古典美學:這是活躍於18-19世紀德國的美學流派以康德、席勒、黑格爾為代表。
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系統分析了審美與無功利、形式、目的、想像、天才、自由等的聯系,為美和藝術確立了獨立的領域,並對崇高范疇做了開創性的論述。
席勒的《美育書簡》從人的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的融匯出發,提出了「游戲沖動」的新構想,注重通過審美「游戲」去建構一個特殊的「審美王國」,並第一次從人性的完善角度論述了「美育」,將其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黑格爾的《美學》把「美」視為「理念」的辯證運動的產物,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並對古希臘至19世紀的西方藝術類型及其演變做了辯證研究,標志著西方美學的系統化和體系化達到一個極致。
科學美學:這是指19世紀後期出現的運用心理學手段研究美學問題的美學新潮,認為科學的實驗方法是研究美學問題的可靠手段,主張「自下而上」地研究審美問題,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國實驗心理學家費希納。
生命美學:主要指19世紀後期興起的從生命角度解釋美和藝術的德國美學流派,代表人物有叔本華和尼采。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認為,不是理性而是感性的「生命意志」才是世界的本源,同時也是悲劇藝術的來源。而尼采澤強調「權力意志」構成審美和藝術的源頭,強調悲劇藝術能夠使人沉醉於對生命的佔有和享受之中。生命美學可以視為從感性生命角度挑戰認識論美學原有的理性至上偏向的產物,在伸張被理性壓抑的感性生命方面有一定積極意義。但也導致了拒絕理性而片面崇尚生命,導致了美學的非理性放縱。
美學課件有很多,得根據你自己所需要的來查找!
C. 什麼是審美創造力
審美創造力抄,指人襲在審美中能動創造的能力。
審美創造力是人的創造力中的一種基本能力,包括創造新觀念、新理論、新思維、新方法、新手法的能力和創造新審美意象、新藝術形象的能力,表現於審美感受力、判斷力、概括力、想像力、審美意象創造力等形象思維能力和藝術意象、意境創造力、藝術表現力以及審美評價的分析綜合力等方面。
D. 美學是研究什麼和美的創造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
答案:抄 美、美感、審美活動
美學是研究襲美、美感、審美活動和美的創造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是以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但不研究藝術中的具體表現問題,而是研究藝術中的哲學問題,因此被稱為「美的藝術的哲學」。美學的基本問題有美的本質、審美意識同審美對象的關系等。
E. 什麼是審美創造
審美創造就是創造審美產品。寫一篇散文,畫一幅畫,彈一支曲子,都是審專美創造。文屬學和藝術都具有審美功能。文學作品往往妙語連珠,讀來使人神清氣爽。欣賞藝術作品則令人盪氣回腸。這都是審美過程,心靈的激盪中體現著個體的審美創造。
此外,走進春光明媚的大自然,體味鳥語花香的世界,欣賞山川河嶽,再做一篇游記,便是審美創造了。
F. 美學最早是誰提出的概念
美學一詞來源於希臘語aesthesis。最初的意義是「對感觀的感受」。由德國哲學家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學(Aesthetica)》一書的出版標志了美學做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產生。參考網路: http://ke..com/view/18968.htm
G. 什麼是美學
美學是以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但不研究藝術中的具體表現問題,而是研究藝術中的哲學問題,因此被稱為「美的藝術的哲學」。美學的基本問題有美的本質、審美意識同審美對象的關系等。
美學作為獨立的學科是從德國十八世紀的鮑姆嘉登開始的,但它的產生建立在自古希臘以來歷代思想家關於美的理論探討之上,是以往美學理論的體系化、科學化。而古希臘以來的美學理論探討又建立在人們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活動基礎之上,是人們審美活動的哲學反思。因此,要了解美學就必須回到它的源頭去,開始一次美的旅行。
考古學和藝術史:人類自脫離動物以來就開始了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活動。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就用石珠、獸牙、海蚶殼等染上紅、黃、綠等各種不同的顏色佩帶在身上。不僅原始人的裝飾品能見出人類這種早期的審美活動,尤其原始藝術更是集中反映了人類早期審美活動。據文字記載和留下的圖案推測,原始藝術有詩歌、舞蹈、音樂等,但現已盪然無存。惟洞穴壁畫與陶器是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兩項原始藝術記錄。前者主要以各種動物為題材,生動細致,色彩絢麗。後者不僅造型優美、圖案豐富,而且色彩對比鮮明。
H. 創造經典美學怎麼解釋一創造怎麼解釋
美學(希臘語:αισθητική),是德國哲學家鮑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來的。美學是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系的一門學科,即美學研究的對象是審美活動。審美活動是人的一種以意象世界為對象的人生體驗活動,是人類的一種精神文化活動。
美學屬哲學二級學科,目前國內多所學校設立美學專業碩士點,該專業從屬於哲學。要學好美學需要扎實的哲學功底與藝術涵養。它既是一門思辨的學科,又是一門感性的學科。美學與文藝學、心理學、語言學、人類學、神話學等有著緊密聯系。
西方美學的歷史是從柏拉圖開始的。盡管在柏拉圖之前,畢達哥拉斯等人已經開始討論美學問題,但柏拉圖是第一個從哲學思辨的高度討論美學問題的哲學家。在中國,先秦是中國古典美學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老子、孔子、《易傳》、莊子的美學奠定了中國古典美學的發展方向。但中國美學的真正起點是老子。老子提出和闡發的一系列概念,「道」、「氣」、「象」、」無「、」虛「、」實「、」虛靜「、」玄鑒「等等,對中國古典美學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中國古典美學的元氣論,中國古典美學的意象說,中國古典美學的意境說,中國古典美學關於審美心胸的理論,等等,都發源於老子的哲學和美學。在當代,美學在人文學科當中地位日益凸顯,審美體驗的意象性特徵被認為在應對現代人類文明的危機當中,具有一定的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