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心理學的名言
一、在我們私人生活中,我們是自由的寬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務中,我們遵守法律。
出自:〔古希臘〕伯利克里:《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介紹:伯利克里是古代希臘的政治家,出身貴族,擁有大量地產,並同工商業有密切利益關系,成為工商業奴隸主的代表人物。當時,雅典的領導機構是十將軍委員會。
二、豁達的心胸能夠修補專事誹謗的惡舌。
出自:〔古希臘〕荷馬:《奧德修紀》
介紹:荷馬(Ὅμηρος/Homer,約前9世紀—前8世紀),古希臘盲詩人。相傳記述了公元前12~前11世紀特洛伊戰爭,以及關於海上冒險故事的古希臘長篇敘事代表作——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即是他根據民間流傳的短歌綜合編寫而成。
三、盡量寬恕別人,而決不要原諒自己。
出自:〔古羅馬〕西拉斯:《箴言》
四、寬恕勝於報復;因為,寬恕是溫柔的象徵,而報復是殘暴的標志。
出自:〔古羅馬〕愛比克泰德:《殘篇集》
介紹:愛比克泰德(Epictetus, 約55~約135年),古羅馬最著名的斯多葛學派哲學家之一。
五、要求別人寬恕自己過失的人,自己也應當這樣對待別人,這才是合乎情理的。
出自:〔古羅馬〕賀拉斯:《諷刺詩集》
介紹:昆圖斯·賀拉斯·弗拉庫斯(拉丁語:Quintus Horatius Flaccus、希臘語:Οράτιος,前65年12月8日義大利韋諾薩- 前8年11月27日義大利羅馬),羅馬帝國奧古斯都統治時期著名的詩人、批評家、翻譯家,代表作有《詩藝》等。
❷ 有幾個法國作家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
15個。
分別是:蘇利·普呂多姆、弗雷德里克·米斯塔爾、羅曼·羅蘭、阿納托爾·法郎士、亨利·柏格森、羅傑·馬丁·杜·加爾、安德烈·紀德、弗朗索瓦·莫里亞克、阿爾貝·加繆、聖.瓊.佩斯、讓·保爾·薩特、克洛德·西蒙、高行健、讓-馬里·古斯塔夫·勒·克萊齊奧、帕特里克·莫迪亞諾。
1、蘇利·普呂多姆
蘇利·普呂多姆(Sully Prudhomme,1839年~1907年),法國第一個以詩歌著稱的天才作家。原名勒內·弗朗索瓦·普呂多姆。
蘇利·普呂多姆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普呂多姆從抒情詩轉而創作哲理詩又最終轉向散文,他認為自己是在轉向更有意義的工作。
蘇利·普呂多姆年輕時作過工程師,學習過法律,但他對這些被別人視為坦途正道的職業毫無興趣,而是熱衷於寫詩,26歲出版第一部詩集《詩歌集》。
當時一言九鼎的批評界巨擘聖·伯夫贊揚普呂多姆「在詩中提出的新的運動,宣告著有如黎明前的戰栗一般的世界」。早期的詩歌以抒情為主,吟唱著內心深處的悲哀與苦痛。《破裂的花瓶》一詩是其中的代表。
2、帕特里克·莫迪亞諾
帕特里克·莫迪亞諾(Patrick Modiano 1945— ),法國小說家,1945年7月30日出生在法國的布洛涅-比揚古,是法國評論界一致公認的當今法國最有才華的作家之一。莫迪亞諾的作品探索和研究當今人的存在及其與周圍環境、現實的關系。
前期小說大都以神秘的父親和二次大戰的環境為主題,運用大量的回憶、想像,把現實和虛構結合起來,描寫並未經歷過的故事。
3、羅曼·羅蘭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1866年生於法國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
他的小說特點被人們歸納為「用音樂寫小說」。另外,羅曼·羅蘭還一生為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不屈的斗爭,他積極投身進步的政治活動,聲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並出席巴黎保衛和平大會,對人類進步事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2014年10月9日19時,獲得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為帕特里克·莫迪亞諾的作品「喚起了對最不可捉摸的人類命運的記憶」他的作品捕捉到了二戰法國被佔領期間普通人的生活。其代表作有《暗店街》、《八月的星期天》等。
4、克洛德·西蒙
克洛德·西蒙(法語:Claude Simon,1913年10月10日-2005年7月6日),法國新小說派代表作家,198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及成名作《弗蘭德公路》。1913年10月10日生於原法屬殖民地馬達加斯加島。
在1985年因「在對人類生存狀況的描寫中,把詩人、畫家的豐富想像和對時間作用的深刻認識融為一體」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使法國和世界文學界深感震驚和意外。因為評論界一向是把羅伯推崇為一流派的首領,娜塔麗·薩洛特和米歇爾·布托位居第二、第三,西蒙一向是位居第四的。
西蒙不僅熱衷於文學創作,還熱心當代社會問題。西蒙一生中共創作20多部小說。他的處女作《作假者》出版於1945年,第一部重要作品《風》發表於1957年,此後他進入創作高峰期。
5、亨利·柏格森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年—1941年),法國哲學家,文筆優美,思想富於吸引力,曾獲諾貝爾文學獎。從中學時代起便對哲學、心理學、生物學發生興趣,尤其文學。
他反對科學上的機械論,心理學上的決定論與理想主義。他認為人的生命是意識之綿延或意識之流,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成因果關系的小單位。
他對道德與宗教的看法,亦主張超越僵化的形式與教條,走向主體的生命活力與普遍之愛。其寫作風格獨特,表達方式充滿詩意。代表著作有《創造進化論》、《直覺意識的研究》、《物質與記憶》等。
參考資料
評獎機構
1786年4月5日,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仿照法蘭西學院的模式,在首都斯德哥爾摩設立了「瑞典學院」。
「瑞典學院」的正名既未掛「皇家」的頭銜,也無「文學」的限定,比「瑞典皇家(科)學院」(The RoyalSwedish Academy)只少「皇家」(Royal)一詞,因此經常被人混為一談,以為文學獎和科學獎是一個機構頒發的。「
」是約定俗成的漢譯,其基本任務其實並不限於文學,最初的重點甚至不在文學而在語言,主要是為了瑞典語言的「純潔、活力和庄嚴」。
瑞典文學院限定由18名終身院士組成,最初都是古斯塔夫三世直接聘任的。院士各坐一把有編號的交椅,終生固定不變。去世院士的缺額由其他院士提名,秘密投票補選,然後經國王批准聘任,公布於眾。
由於以往的重點是語言,因此傳統上的院士多為語言學家和歷史學家,文學家和作家只是少數,這種情況只到如今才有根本改變。根瑞典學院章程,院士中始終有一名法律界權威。
1896年,瑞典文學院接受了頒發諾貝爾文學獎的任務,其功能才逐漸向文學方面傾斜,越來越多的文學家和作家被補選為院士,如今終於超過半數,作為「文學院」總算實至名歸。
(2)創造心理學柏格森擴展閱讀:網路-諾貝爾文學獎
❸ 意識流學說
意識流是作家和批評家慣用的容易引起誤解的術語之一。它之所以會引起誤解是因為它聽起來很具體而用起來卻像「浪漫主義」、「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一樣變化無窮--甚至含糊不清。確切地說,意識流是心理學家們使用的一個短語。它是19世紀由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創始人、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創造的,指人的意識活動持續流動的性質。他在1884年發表的《論內省意識流
心理學所忽略的幾個問題》一文中,認為人類的思維活動是一股切不開、斬不斷的「流水」。他說:「意識並不是片斷的連接,而是不斷流動著的。用一條『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來表達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後,我們再說起它的時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識流或者主觀生活之流吧。」後來,他又在《心理學原理》(1890)一書的第九章中加以詳盡的闡發。 詹姆斯提出的「意識流」概念,強調了思維的不間斷性,即沒有「空白」,始終在「流動」;也強調其超時間性和超空間性,即不受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因為意識是一種不受客觀現實制約的純主觀的東西,它能使感覺中的現在與過去不可分割。這一概念及其內涵的思想直接影響了文學家,並被他們借用、借鑒,從而進入文學領域,作用於作家的創作,從而導致「意識流」文學的產生。 實際上,詹姆斯的心理學理論並非意識流文學產生的唯一誘因。與其他現代主義文學流派產生的因由相同,它也是在20世紀西方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情況下,在新的經濟結構體系中,人對自我重新定位後被開掘出的—片文學新領地。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流行開來的西方非理性哲學和現代心理學又為意識流文學創作提供了理論依據。法國哲學家柏格森(1859~1941)非理性主義強調直覺是認識世界本體的唯一根據。他認為,世界的本體是「生命沖動」,即「意識的綿延」。只有它才是宇宙運轉的唯一動力,客觀萬物無非其外在表現形式而已。因此,靠理性分析永遠不能把握世界的本質,只有依靠直覺才能獲得實在的知識,才能認識世界和解決社會的一切問題。在他看來,潛意識應該成為文學的表現對象,作家必須深入到人的內心世界、甚至潛意識領域中去,把握理性不能提供的東西;打破傳統的時間觀念,按照「心理時間」結構作品。另一位深刻影響現代主義文學、尤其是意識流文學的理論家是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1856~1939),他對潛意識和無意識的充分肯定無疑為意識流文學創作思想張目。他的精神分析學說中關於潛意識和無意識的理論,意在反撥「人是理性動物」的傳統觀念。認為潛意識乃至無意識是人的生命力和意識活動的基礎,人的行為動機出自人的本能沖動;人類的本能沖動經常受到社會規范及理性良知的束縛,使人充滿矛盾。作家的創作活動就是沖破理性,發揮本能沖動的過程,藉此釋放受到扼制的本能(力比多)。 意識流這一術語用於描述心理過程時顯然是極其有用的,因為作為一個修辭用語它具有雙重的比喻意義,就是說,"意識"這個詞和"流"這個詞都具有比喻的意義。這一思想為小說家運用意識流手法來展示人的內心世界,並通過展示人物的意識活動來完成小說敘事提高了理論依據。小說中的意識流,是指小說敘事過程對於人物持續流動的意識過程的模仿。具體說來,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識活動為結構中心,圍繞人物表面看來似乎是隨機產生,且邏輯鬆散的意識中心,將人物的觀察、回憶、聯想的全部場景與人物的感覺、思想、情緒、願望等,交織疊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樣"准確地描摹人物的意識流動過程。西方現代小說史上,如馬塞爾·普魯斯特、詹姆斯·喬伊斯、弗吉尼亞·伍爾芙、威廉·福克納等,都以成功地運用意識流而聞名於世。
❹ 柏格森的生平都是什麼
柏格森(1859- 1941),法國哲學家,生於巴黎。父親是猶太裔的波蘭人,音樂家,母親是愛爾 蘭籍猶太人。柏格森自小便接受典型的法國式教育,對哲學、數學、心理學、生物學有濃厚興趣,尤其酷愛文學。1878年進入巴黎高等師范學校,1881年獲哲學學士學位,1889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897 年任高等師范的講師,1900年任法蘭西學院教授,1901年當選為倫理政治科學院的研究員,1914年當選為該科學院主席,並被選為法蘭西科學院院士。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以學者身份步入政界,歷任駐西班牙和美國大使。1919年任法國政府文教最高會議委員,1922年擔任國際聯盟文化合作委員會第一任主席。
❺ 相對論被認為是最偉大的理論之一,為什麼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1922 年 4 月 6 日,愛因斯坦遇到了一個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人。這個人是 20 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之一,尤以擁護一套時間理論著稱。這一理論向我們解釋了時鍾無法解釋的東西:記憶、預感和期望。他使我們知道,如果想控制未來,首先要改變過去。那麼,為什麼一個事件的發生並不總會導致下一個事件?
總的來說,以上三點都與「時間膨脹」這一全新的效應相關。這一效應深深震撼了科學界和大眾。通俗來講,時間膨脹是指在高速條件下時間會變慢;更戲劇性的是,當速度達到光速時,時間會靜止。如果將兩個時鍾的相對時間設在同一點,將其中一個分離出這個系統,並以另一恆定速度移動,兩個時鍾將顯示不同的時間,而這取決於它們各自的速度。
盡管與時鍾一同移動的觀察者意識不到他們所處系統內部的任何變化,但其中一個人的時間相對於另一個變慢了。研究人員計算發現,一個靜止時鍾指示的「時間點1」與一個移動的時鍾指示的「時間點2」之間存在著顯著差異。那麼這兩個值哪個才代表「時間」呢?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它們都是時間,即所有參考系都是等價的。
❻ 亨利.柏格森的文章《笑》怎麼理解
亨利柏格森的文章 笑 怎麼理解
微笑最重要。笑一笑,十年少,笑可以美麗容顏,裝點生活,促進健康;笑可以驅散心頭的陰霾,揮去眼角的淚水,治癒心靈的傷痕;笑可以感染他人,溫暖受傷的心靈,拉近彼此的距離。
這種給人帶來溫暖的笑容隨處可見,隨時可見,只要用心去發現,不要感嘆生活中出現的風雨,不必惋惜自己的落寞,在平常的生活中,總會發現那溫馨不需要回報的愛。這就是愛的哲學。
❼ 1927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是誰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年—1941年),法國哲學家,文筆優美,思想富於吸引力,曾獲諾貝爾文學獎。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1859年10月18日出生於巴黎,父母均為猶太人。他從中學時代起便對哲學、心理學、生物學發生濃厚興趣,尤其酷愛文學,1878年進巴黎高等師范學校,畢業後獲哲學教師資格,1881年起在中學任教。1889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897年被聘為巴黎高等師范學校講師,1900年起至20年代中期,任法蘭西學院哲學教授。1914年當選為道德與政治科學院年度主席和法蘭西科學院院士。20年代中期,由於健康狀況惡化,卧床不起,他辭去了各種職務。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年邁的柏格森反對納粹政權對猶太人的迫害,拒絕與侵法德軍合作。1941年1月4日,他因病在巴黎逝世,享年82歲。
以「創化論」之說,強調創造與進化並不相斥,因為宇宙是一個「生命沖力」在運作,一切都是有活力的。他反對科學上的機械論,心理學上的決定論與理想主義。
他認為人的生命是意識之綿延或意識之流,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成因果關系的小單位。他對道德與宗教的看法,亦主張超越僵化的形式與教條,走向主體的生命活力與普遍之愛。
1927年,「為了表彰其豐富而生氣勃勃的思想和的卓越技巧」,他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瑞典學院高度評價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在批判傳統哲學的理性主義機械論和決定論,解放人類思想方面的巨大意義,認為《創造的進化》是「一篇震撼人心的雄偉詩篇,一個含蘊不竭之力與馳騁天際之靈感的宇宙論」,「他親身穿過理性主義的華蓋,開辟了一條通路。由此通路,柏格森打開了大門,解放了具有無比效力的創造推進力……向理想主義敞開了廣闊無邊的空間領域。」(《頒獎辭》)
柏格森的主要著作有:《直覺意識的研究》(1888)、《時間與自由意識》(1889)、《物質與記憶:身心關系論》(1896)、《笑的研究》(1900)、《形而上學導論》(1903)、《創造的進化》(1907)、《生命與意識》(1911)、《精神的力量》(1919)、《綿延性和時間性》(1922)、《道德和宗教的兩個來源》(1932)、《思想和運動》(1934)等。
❽ 亨利·柏格森的介紹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年—1941年),法國哲學家,文筆優美,思想富於吸引力,曾獲諾貝爾文學獎。從中學時代起便對哲學、心理學、生物學發生興趣,尤其文學。他反對科學上的機械論,心理學上的決定論與理想主義。他認為人的生命是意識之綿延或意識之流,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成因果關系的小單位。他對道德與宗教的看法,亦主張超越僵化的形式與教條,走向主體的生命活力與普遍之愛。其寫作風格獨特,表達方式充滿詩意。代表著作有《創造進化論》、《直覺意識的研究》、《物質與記憶》等。
❾ 誰知道柏格森的思想具體都有什麼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法國哲學家。1859年10月18日生於巴黎。父親是猶太裔的波蘭人,音樂家,母親是愛爾蘭籍猶太人。柏格森自小便接受典型的法國式教育,對哲學、數學、心理學、生物學有深厚興趣,尤其酷愛文學。1878年進巴黎高等師范學校,1881年獲哲學學士學位,1889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897年任高等師范講師,1900年任法蘭西學院教授,1901年當選為倫理政治科學院的研究員,1914年當選為該科學院主席,並被膺選為法蘭西科學院院士。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以學者身份步入政界,歷任駐西班牙和美國大使。1919年任法國政府文教最高會議委員,1922年擔任國際聯盟文化合作委員會第一任主席。
柏格森倡導的生命哲學是對現代科學主義文化思潮的反撥。他提倡直覺,貶低理性,認為科學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對的運動和實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絕對的運動和實在本身,只有通過直覺才能體驗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綿延」,那唯一真正本體性的存在。「它使人置身於實在之內,也不是從外部的觀點來觀察實在,它藉助於直覺,而非進行分析。」(《形而上學導論》這種體認、領悟實在的方法,在哲學史上叫做直覺主義。在《創造的進化》中,他還提出和論證了生命的沖動。「生命沖動」即是主觀的非理性的心理體驗,又是創造萬物的宇宙意志。「生命沖動」的本能的向上噴發,產生精神性的事物,如人的自由意志、靈魂等;而「生命沖動」的向下墜落則產生無機界、惰性的物理的事物。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具有強烈的唯心主義和神秘主義的色彩,但它對種種理性主義認識形式的批判和沖擊,對於人類精神解放確有重要意義,因而不僅成為現代派文學藝術的重要哲學基礎,而且對現代科學和哲學也影響很大。同時代的哲學家詹姆斯·懷特海,文學家普魯斯特,畫家莫奈,音樂家德彪西等都對柏格森學說非常稱賞。
柏格森的主要著作有《時間與自由意志》(1889)、《物質與記憶:身心關系論》(1896)、《笑的研究》(1900)、《形而上學導論》(1903)、《創造的進化》(1907)、《生命與意識》(1911)、《道德與宗教的兩個起源》(1932)等。他的著作採用的不是哲學界通行的要領法或抽象法,而是在風格上具有孔狄亞克的嚴謹和簡潔,又像柏拉圖和培根的文章那樣,充滿了色彩和比喻,辭藻華麗,文體優美。
❿ 有人說柏格森證了初果,請問有沒有出處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年-1941年),法國哲學家,文筆優美,思想富於吸引力,曾獲諾貝爾文學獎。從中學時代起便對哲學、心理學、生物學發生興趣,尤其文學。他反對科學上的機械論,心理學上的決定論與理想主義。他認為人的生命是意識之綿延或意識之流,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成因果關系的小單位。他對道德與宗教的看法,亦主張超越僵化的形式與教條,走向主體的生命活力與普遍之愛。其寫作風格獨特,表達方式充滿詩意。代表著作有《創造進化論》、《直覺意識的研究》、《物質與記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