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寫好散文
散文有書面的定義,也有你自己的理解,看你想怎麼寫,為什麼而寫,如果是發表,你得慎重點為好。如果是自己寫日記(我就覺得我的日記像散文,又記事,又抒情,又文采,抒發心情為主),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唄,散文嘛,「散」。但正規的散文是形散神不散,這個聽說了吧。怎麼才能做到這個形散神不散呢,詞義很好理解。要寫的風格才是最關鍵的,深刻的旨意,新意的思想,別具一格的手法等等都可以出彩。想寫不難,寫好才難!你看看大師級別的散文選集,會有啟發的,多體會生活,多感悟。我個人喜歡朱自清的散文,我推薦你看看他的散文集。如果你喜歡散文,你也會喜歡他的~祝你好運哦~~加油!
『貳』 結合你的創作實踐談談如何才能創造出優美的散文意境
詩情美的情景交融,哲理美的「象外言外」。若創作出好的散文意境,必須做好這三個層... 只有實現這若干層次的建構,才能最終完成散文藝術意境
『叄』 散文要怎麼做
寫散文要 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明確並把握中心,用心去感受體會。散文中,「我」居重要地位,並非必須以第一人稱去描寫,而是要突出「自我」,張揚個性,表達出自己真實情感或者意見及主張。散文也是一種虛實結合,因實出虛的藝術,要以客觀外物鋪開心靈之路。總之,處處有情,有性靈之美。
一)精於立意
「凡文以意為主」。散文的「意」是存在於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的。要獲得它,必須依靠我們對生活的深入觀察、感受、理解。因此,散文立意只要從生活實際出 發,憑著鮮明的感受,鋒銳的觀察能力,同人民同時代共同跳動的脈博,深厚的感情,豐富 的想像,深沉的思索,就會感到我們生活中洋溢著的詩意。這詩意,就是使我們心靈受到觸 動的東西,使我們眼睛豁然開朗的東西,思想突然升華的東西,感情更為純潔的東西,它就 詩的靈感。我們要為自己的散文立意就要趕緊捕捉住它。因為這裡面有心靈的顫動,思想的 閃光。劉白羽說:「哪怕是微弱的閃耀也比沒有閃耀要好,這才不是一般的照相,這才是文 學。」
譬如,一個作家去看茶花,品種繁多,美不勝收的茶花引起了他的思索:「茶花是美啊。 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勞動創造的。是誰白天黑夜、積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澆著花,象 撫育自己兒女一樣撫育著花秧,終於培養出這樣絕色的好花?應該感謝那為我們美化生活的 人。」這就是思想的閃耀,作家十分寶貴它,就及時把這個意思記下來。後來,他聽一位花 匠介紹一種茶花說:「這叫童子面,花期遲,剛打開骨朵,開起來顏色深紅,倒是最好看的。」 並沒有引起思索,但他是記住這種茶花的名稱的。過了一會,恰巧一群小孩也來看茶花,這 事引起了作家的注意,他看見孩子們一個個仰著鮮紅的小臉,甜蜜蜜地笑著,唧唧喳喳叫個 不休,心靈猛然一顫,不禁脫口說出:「童子麵茶花開了。」而花匠聽了這話省悟後說:「真 的呢,再沒有比這種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這話使得一個念頭突然跳出他的腦海,他說:「我得到一幅畫的構思。如果用最濃最艷的朱紅畫一大朵含露乍開的童子麵茶花,豈不正可 以象徵著祖國的面貌?」於是,作家就把看茶花引起的感受、思索寫成一篇文情並茂的散文 《茶花賦》。這個作家就楊朔。而讀者、評論者通過閱讀就可以悟出作家寫此文的立意:歌 頌如花的祖國,歌頌美化祖國的勞動人民。
(二)善於構思
構思是寫作者對生活素材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加工、提煉 的過程。寫作者要在構思中為散文的思想內容尋找盡量完美的藝術形式,使思想性與藝術性 達到和諧的統一。因此,構思要解決立意、選材、創造意境、確定體裁、基本手法、布局謀 篇等問題。這里著重講講確定體裁、尋找線索、創造意境三個問題。
第一、確定體裁。散文的體裁靈活多樣。我們有了一個好的意思(思想),並且選取了 表現這一意思(思想)的材料,那麼就要考慮:是寫成書信體,還是寫成日記體?是寫成隨 筆,還是寫成偶感?是寫成游記,還是寫成回憶錄?是寫成序或跋,還是寫成讀後感?確定 具體體裁的原則是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譬如到蘇州旅遊之後,你感到要向父母 報告一下自己的游蹤和觀感,你就可以寫成書信;你在遊玩中遇到一些使你感動的人或事, 你就可以寫隨筆、漫錄;你在遊玩虎丘、獅子林、寒山寺、西園、留園等地之後,覺得寒山 寺的鍾特別吸引人,並引起你的遐思,你就可以寫成如《社稷壇抒情》那樣詩意濃郁的抒情 文;你如果是舊地重遊,吃到蘇州某種土特產而憶起往事,則可以偏重於回憶,寫成《小米 的回憶》那樣的回憶式的散文……總之,要根據立意內容來確定表現形式--具體的體裁。
第二、尋找線索。散文的材料應該是很「散」的,每一個材料都是一顆珍珠,但這些珍 珠互相之間有內在的聯系,我們寫作者要尋找一根線,用筆作針,將這些散亂的珍珠穿起來, 成為一串光彩奪目的珠圈、項鏈。那末,有哪些東西可以作為線索呢?
一是感情線索。我們的感情在生活中發生變化,如由厭惡到喜愛,或從喜歡到厭惡,就 可以用這條感情的線索把一些似乎沒有關聯的材料聯結起來。如楊朔寫《荔枝蜜》就是利用 感情線索,才把兒時記憶、從化療養、荔枝樹林、蘇軾詩詞、喜嘗蜂蜜、參觀蜂場、贊揚蜜 蜂、農民勞動和夜晚夢蜂等事串連起來的。
二是事物線索。如曹靖華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今天仍然需要發揚延安時期「小米加步 槍」的艱苦奮斗精神,就搜羅記憶中有關小米的往事,用小米把發生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不同情況下的事件組合在一起。許多托物詠志的散文也是以物為線索的,如茅盾的《白楊禮贊》。
三是人物線索。如寫某一個人物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活動,可以用這個人物作為線 索串連起來,也可以用另一個人物把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人物、不同內容的事物串連 起來。這個人物還可以是寫作者本人——「我」。
四是思緒線索。如面對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鶩趨八極,心游萬仞」,「觀古今於 須臾,撫四海於一瞬」,「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就能通過聯想與想像,把有關的 材料組織在一起,表達原定的主題思想。如秦牧的《土地》、楊朔的《海市》、賈平凹的《丑 石》等。
五是景物線索。「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通過景物描寫,在寫景中融進寫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天山景物記》、《西湖即景》。
六是行動線索。如游記以遊程行蹤為線索。劉白羽寫《長江三日》就以遊程為主線來寫, 當然,全文還有一條哲理性的思緒線索:「戰斗——航進——穿過黑夜走向黎明」。
「文無定法」,散文的線索很多,以上六種線索是較為人們常用的。
第三、創設意境。散文的意境是情和景的交融,是意和境的統一,是作者浸透了時代精 神的主觀感情、意志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統一。意是靈魂,境是血肉。意高則境深,意 低則境淺。散文的這種意境應是詩的意境,即所謂「詩情畫意」。它是可以捉摸的,可以感 受的,是物質的,形象的,但它又是動人心弦的,震顫魂魄的,是精神的,性靈的。如朱自 清寫《荷塘月色》,全篇著力於「淡淡的情趣』,順著沿路走來、佇立凝想的線索,通過描繪 使小路、荷塘、花姿、月色、樹影、霧氣、燈光……色彩斑爛,可見可感,而葉香、蛙鳴、 蟬聲,又可味可聞。更加上心情的抒寫,巧妙的譬喻,創造出一種淡雅、閑靜、情景交融的 意境。這種優美的意境,正是散文寫作者要努力追求、刻意創造的。
構思方法可以向前人借鑒,更需自己創新。過去就有一個青年作者發明出一種「散文快 速構思法」,為《青春》、《採石》等刊物的編輯所重視。
(三)巧於布局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布局有方便的地方,但要布局得好,卻因篇幅短小而有其難處。這 猶如一座大山上有小堆的亂石,常常無損大山的壯觀。但是一個小園中有一堆亂石,就很容 易破壞園林之美。因此,散文的布局--結構十分重要。參觀蘇州園林,從它精巧的建築布 局上,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可以借鑒它的園林建築布局來考慮散文的布局。葉聖陶在《蘇州 園林》中寫道,蘇州園林建築的設計者和匠師們「講究亭台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 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 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作為散文的寫作來說,也要這樣講究材料的布局、配合、映 襯、層次。蘇州園林不講究對稱,但散文布局有時則需講究對稱,或對比。葉聖陶又說:「蘇 州園林在每一個角度都注意圖畫美。」那麼,散文的整體布局要講究藝術性,它的局部的布 局不是同樣要講究藝術性嗎? 至於布局的具體方法是很多的,前面講的線索問題也與布局有關。這里可以著重提一下 的是:不少散文的布局都要巧設文眼,開頭往往似談家常,結尾則加以深化,畫龍點睛, 「卒章顯其志」,並且首尾呼應,通體一貫,有機結合。初學散文寫作,不妨學習這種布局 的方法。
(四)明於斷續 。散文要「散」得起來,除了選材要有技巧之外,就是在敘寫上要注意斷續的技巧。明於 斷續,才能使散文的行文上揮灑自如。賈平凹說:「記住:越是你知道多的地方,越要不寫 或者寫得很少;空白,這正是你要寫的地方呢。」他認為,「講究了『空白』處理,一是散文 可以散起來,斷續之,續斷之,文能『飛起』,神妙便顯也。二是散文可以含蓄起來,古人 也講過:意在筆先,故得舉止閑暇,看似胡亂說,骨子裡卻有分數。」我們要多閱讀古人優秀的散文作品,學習他人的斷續技巧,在寫作實踐中多次運用之後就必然 熟能生巧。
『肆』 如何寫好一篇抒情散文,且擬一個詩情畫意的題目
在編導專業考試中,筆試部分一般會有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就是散文寫作。可以說散文寫作分數的高低直接影響考生錄取的成績。希望編導專業的應屆考生能拿出一些耐心仔細的把它讀完,相信你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獲的。
散文的文體特點
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地抒寫見聞受的文體,它形式精粹親切。表達作者對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散文中所寫的人生、自然、事件、景物等,都是從自身感悟出發,是作者對事物特殊意義和美的發現。這種發現,是知覺、思維、感覺的綜合思維結果,體現著作者的深思妙悟,是散文的情、理、意、味。
散文的取材十分廣泛,不間萬象、宇宙萬物、各色人等、宏觀微觀無不涉及,而這些材料一旦出現在文章中,就立即刻上了作者的主觀感悟,代表著作者的人生經驗、觀點感受。所以,同樣的材料,不同的作者看到的內涵是不同的。這里,我們把散文的取材叫「形」,把作者的感悟叫「神」。散文的文體特點就是:形散神聚。散文的寫法較其他文體更活潑自由,不拘一格。常見的方式是抒情,即使是記敘,也是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散文常把記敘、抒情、議論等融為一體,夾敘夾議。表現手法上能出奇制勝,讓讀者產生新鮮獨特的閱讀感受。散文的結構追求自然而然的境界。在材料選取上,般運用聯想手法。
散文的寫作要點
一、形散神聚
這里講的是散文的取材。我們還以《人類,止步吧!》為例。
全文分為三部分,引的詩句所抒發的感情本與本文主旨毫無關系,但經過作者巧妙的聯想,它雙完全和本文要表達的中心契合了。它所引用的材料也是幾個似乎沒有關聯的場景。這種形式很散,但它們都指向同一個主旨:保護環境。這就是散文形散神聚的好處,可以讓文章活潑靈動,變化多端。
二、立意獨特
散文的立意其實就是散文的感悟,有感悟才有散文的寫作。可是普通尋常的感悟是不得人心的,看見蠟燭想起老師,看見葵花想起小學生……這些「感悟」已經不再給我們產生美感,而是產生憎惡;這樣寫作已經不再是生產精神產品,而是謀殺我們的閱讀慾望。散文的立意要求獨特,就是說作者的感悟是體現作者獨特情志、獨特感受、獨特體驗的感悟,是他人所不能產生的精神產物。
如《人類,止步吧!》一文。把文章的立意放在對《天凈沙·秋思》一詞的全新詮釋上。分為三個小標題:1、枯藤+才能樹+昏鴉=優質的木材;2、小橋+流水+人家=人類的日用品;3、古道+西風+瘦馬=桌上的美食。這一巧妙的構思,把散文的靈動、形散特點體現得淋漓盡致。當然,對於環境的問題不是什麼獨特的發現,可是作者不是簡單地申明要保護環境,而是把目光定格在「人們在做什麼、做了什麼、有什麼後果」,提醒人們應該反省。
三、感情充沛
沒有感情就不成其為散文。散文對作者主觀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體中僅次於詩歌的。散文一般的寫作規律是:對事物、人生、景觀突然有了感悟,感悟深化升華,敷衍成文。這感悟就是散文的意味之本,是散文的中心立意。可是要表現這樣的中心立意,就得抒情。所以好的散文、記敘、議論都帶有強烈的感情,字里行間都有滲透著感情。
四、感悟具體
散文以感悟為靈魂,但感悟是什麼,得在文章中說明白。有些散文含蓄,不明說感悟,但文章的景緻、人物、事件均可以反映向感悟。感悟的清楚明白如同記敘文的主題一樣,要明白暢曉,讓人覺得可喜,引人思考,同時要清楚地出現在文章中。
如《親近你》一文,就把抽象的感悟「體驗「通過大量具體的意象表現出來:「幼鳥避開慈母的呵護,飛翔有藍天白雲下,他體驗到了自由的博大;蓓蕾在一場春雨後,綻放笑臉,新奇地看著這個世界,他體驗到了塵世的紛雜;海燕在暴風雨中長鳴,勇敢他宣傳革命聖火的到來,他體驗到了勝利的喜悅;蝴蝶來到大花園,飛東飛西,萬紫千紅的花為她綻放,它體驗到了人世的熱情……」通過這些具體的意象,作者的感悟就很容易讓讀者感同身受了。
『伍』 談談如何才能創造出優美的散文意境
各種詩歌和創造性的頓悟是在放鬆的時刻降臨到我們心頭的。但是,他們的出版現並不是偶然的,權而只是在我們強烈地投身於其中和在我們醒覺的意識體驗里我們的集中注意的那些領域中才會出現。
中國的現狀,就是缺少給人放鬆心態並且依舊可以進行認真創造的環境。浮躁成為普遍的社會心態,對創造的理解僅僅停留在理論甚至是簡單的意識上,沒有真正放鬆心態並全神貫注的實踐,自然沒有創造。
『陸』 詩情畫意的散文,字數不限,謝謝…
一切安好
——靈遁者
一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一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最後一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都是對人世間情愛的回眸。
我無法想像陸游與唐婉的悲切之情。陸游說:「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唐婉回答:「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倚斜欄。難!難!難!」。陸游接著說:「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唐婉哭道:「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年少確如辛棄疾所言:「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現在長大了,只能是「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好個秋。」我相信這是很多人的寫照。
我聽過各種版本的愛情故事。比如有的分手了,女孩找了有錢人,又聯系前任想和好。前任依然愛她,可是卻不願再接受。因為他不是一個人,他還要考慮家人的感受。比如還有戀愛雙方,其中一人出軌了,兩個人分手了。後來覺得都太沖動了。再比如兩個人因為從校園到社會,慢慢價值觀不同,共同語言越來越少,最後分開了。卻依然保持聯系,互相幫助。甚至還有因為性關系不和諧,而分手,後來覺得其實沒有什麼。 當然還有,分手了,惡語相向,覺得對方實在太差的故事。所有這些故事中的眼淚,嗚咽,痛苦,糾結,郁悶就像一團線,梳不清理還亂。
不管是咋樣的情愛故事,我通常情況下會告訴他們:一切安好,此生無悔。我也是這樣告訴我自己的。
當一種情況,已經出現,就意味了有一種結果是你需要面對的。無論是來自世俗的,還是你們雙方的。
在當代社會,其實愛情來自世俗的約束已經越來越少了。更多的是愛情雙方造成的。當你哭泣的時候,你是為自己哭。每個人的愛情,都會晚一秒。就像我在一首詩歌中寫的:
她就是愛情
——靈遁者
當你沒有遇見她的時候
一切都很慢
當你遇見的她的時候
一切都很快
你的反應至關重要
當年
我只是晚了一秒
當然
我知道你遲早也會晚一秒
不管是海誓山盟,還是熱烈似火。都會在雨夜後熄滅,然後對愛情的承諾才能真的長大。
很多人問我,分手了還能做朋友嗎??我也就這個問題問過很多人。有的說能,有的不能。曾經深愛的人分手了,說明彼此傷害過對方,還是徹底分開吧。曾經深愛的人,深愛過,只是彼此不合適做夫妻,為什麼不能做朋友呢。 所有的回答,無非就是這兩種。
我自己以為分手了,可以做朋友,可以做親人。不同的戀人,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性格,做不做朋友,做不做親人,或者還和不和好,只有你們自己最清楚。
當然,在關系社會里,關系永遠會有另一個想法會影響你。比如你現在的女朋友如何看待你,比如你的家人怎麼看,比如前任的男友怎麼看你。如此,我只能說,如果你愛對方,就選擇對她好的方式處理你們的關系。
我在聽別人說故事的時候,討厭的也就是分手了詆毀對方的人。我以為那是經歷也沒有長大的人。對男人來說,女人確實如一所學校。可以學會的東西,太多太多。可是當你離開了,你還說母校不好。這樣的話,下一段路,你依然是哭泣者。且沒有人同情你。
愛的時候熱烈,不愛的時候也記得溫柔。記得對另一半說:」一切安好,此生無悔。「世界是過程的世界,人生是過程的人生。所以記憶是珍貴的東西,美好的東西。如此便更值得我們對人生中出現的重要的愛人說:一切安好,此生無悔。。 也像我在詩歌中希望的那樣。我希望每一對相愛的人都是如此。 詩歌如下:
歲月靜好
——靈遁者
我無法在荒草叢中寫下一個字
但其實你不需要這個字
你只是需要我輕輕的依偎
獃獃的天空
如我的腦袋
總是游盪啊,游盪啊
我們只有在下雨的時候
才聚在一起
可是一切都不再美麗
雨水混著泥土,污穢,血淚,還有時間
給地面都能留下長長的疤痕
何況是嫩稚的你我
從此我不敢說我年輕
從此我不敢說我懂愛
從此我不敢說無所謂
我們相聚了說歲月靜好
我們分手了說歲月靜好
歲月靜好是真的
我們一直都這么認為
可是我們不是歲月
今天我嘗到了你的眼淚
那也是我的眼淚
那也是歲月的眼淚
世界的脆弱屬於每一個人
今夜,我依然屬於你
屬於你脆弱的依偎
明天,我就屬於自己的依偎
歲月靜好,一切從容
我愛的女孩
你一定永遠年輕
你一定永遠矜持
你一定永遠愛我
歲月靜好,此生不悔!
摘自獨立學者,詩人,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作品。
『柒』 如何寫好散文
(一)精於立意
「凡文以意為主」。散文的「意」是存在於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的。要獲得它,必須依靠我們對生活的深入觀察、感受、理解。因此,散文立意只要從生活實際出 發,憑著鮮明的感受,鋒銳的觀察能力,同人民同時代共同跳動的脈博,深厚的感情,豐富 的想像,深沉的思索,就會感到我們生活中洋溢著的詩意。這詩意,就是使我們心靈受到觸 動的東西,使我們眼睛豁然開朗的東西,思想突然升華的東西,感情更為純潔的東西,它就 詩的靈感。我們要為自己的散文立意就要趕緊捕捉住它。因為這裡面有心靈的顫動,思想的 閃光。劉白羽說:「哪怕是微弱的閃耀也比沒有閃耀要好,這才不是一般的照相,這才是文 學。」
譬如,一個作家去看茶花,品種繁多,美不勝收的茶花引起了他的思索:「茶花是美啊。 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勞動創造的。是誰白天黑夜、積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澆著花,象 撫育自己兒女一樣撫育著花秧,終於培養出這樣絕色的好花?應該感謝那為我們美化生活的 人。」這就是思想的閃耀,作家十分寶貴它,就及時把這個意思記下來。後來,他聽一位花 匠介紹一種茶花說:「這叫童子面,花期遲,剛打開骨朵,開起來顏色深紅,倒是最好看的。」 並沒有引起思索,但他是記住這種茶花的名稱的。過了一會,恰巧一群小孩也來看茶花,這 事引起了作家的注意,他看見孩子們一個個仰著鮮紅的小臉,甜蜜蜜地笑著,唧唧喳喳叫個 不休,心靈猛然一顫,不禁脫口說出:「童子麵茶花開了。」而花匠聽了這話省悟後說:「真 的呢,再沒有比這種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這話使得一個念頭突然跳出他的腦海,他說:「我得到一幅畫的構思。如果用最濃最艷的朱紅畫一大朵含露乍開的童子麵茶花,豈不正可 以象徵著祖國的面貌?」於是,作家就把看茶花引起的感受、思索寫成一篇文情並茂的散文 《茶花賦》。這個作家就楊朔。而讀者、評論者通過閱讀就可以悟出作家寫此文的立意:歌 頌如花的祖國,歌頌美化祖國的勞動人民。
(二)善於構思
構思是寫作者對生活素材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加工、提煉 的過程。寫作者要在構思中為散文的思想內容尋找盡量完美的藝術形式,使思想性與藝術性 達到和諧的統一。因此,構思要解決立意、選材、創造意境、確定體裁、基本手法、布局謀 篇等問題。這里著重講講確定體裁、尋找線索、創造意境三個問題。
第一、確定體裁。散文的體裁靈活多樣。我們有了一個好的意思(思想),並且選取了 表現這一意思(思想)的材料,那麼就要考慮:是寫成書信體,還是寫成日記體?是寫成隨 筆,還是寫成偶感?是寫成游記,還是寫成回憶錄?是寫成序或跋,還是寫成讀後感?確定 具體體裁的原則是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譬如到蘇州旅遊之後,你感到要向父母 報告一下自己的游蹤和觀感,你就可以寫成書信;你在遊玩中遇到一些使你感動的人或事, 你就可以寫隨筆、漫錄;你在遊玩虎丘、獅子林、寒山寺、西園、留園等地之後,覺得寒山 寺的鍾特別吸引人,並引起你的遐思,你就可以寫成如《社稷壇抒情》那樣詩意濃郁的抒情 文;你如果是舊地重遊,吃到蘇州某種土特產而憶起往事,則可以偏重於回憶,寫成《小米 的回憶》那樣的回憶式的散文……總之,要根據立意內容來確定表現形式--具體的體裁。
第二、尋找線索。散文的材料應該是很「散」的,每一個材料都是一顆珍珠,但這些珍 珠互相之間有內在的聯系,我們寫作者要尋找一根線,用筆作針,將這些散亂的珍珠穿起來, 成為一串光彩奪目的珠圈、項鏈。那末,有哪些東西可以作為線索呢?
一是感情線索。我們的感情在生活中發生變化,如由厭惡到喜愛,或從喜歡到厭惡,就 可以用這條感情的線索把一些似乎沒有關聯的材料聯結起來。如楊朔寫《荔枝蜜》就是利用 感情線索,才把兒時記憶、從化療養、荔枝樹林、蘇軾詩詞、喜嘗蜂蜜、參觀蜂場、贊揚蜜 蜂、農民勞動和夜晚夢蜂等事串連起來的。
二是事物線索。如曹靖華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今天仍然需要發揚延安時期「小米加步 槍」的艱苦奮斗精神,就搜羅記憶中有關小米的往事,用小米把發生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不同情況下的事件組合在一起。許多托物詠志的散文也是以物為線索的,如茅盾的《白楊禮贊》。
三是人物線索。如寫某一個人物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活動,可以用這個人物作為線 索串連起來,也可以用另一個人物把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人物、不同內容的事物串連 起來。這個人物還可以是寫作者本人——「我」。
四是思緒線索。如面對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鶩趨八極,心游萬仞」,「觀古今於 須臾,撫四海於一瞬」,「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就能通過聯想與想像,把有關的 材料組織在一起,表達原定的主題思想。如秦牧的《土地》、楊朔的《海市》、賈平凹的《丑 石》等。
五是景物線索。「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通過景物描寫,在寫景中融進寫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天山景物記》、《西湖即景》。
六是行動線索。如游記以遊程行蹤為線索。劉白羽寫《長江三日》就以遊程為主線來寫, 當然,全文還有一條哲理性的思緒線索:「戰斗——航進——穿過黑夜走向黎明」。
「文無定法」,散文的線索很多,以上六種線索是較為人們常用的。
第三、創設意境。散文的意境是情和景的交融,是意和境的統一,是作者浸透了時代精 神的主觀感情、意志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統一。意是靈魂,境是血肉。意高則境深,意 低則境淺。散文的這種意境應是詩的意境,即所謂「詩情畫意」。它是可以捉摸的,可以感 受的,是物質的,形象的,但它又是動人心弦的,震顫魂魄的,是精神的,性靈的。如朱自 清寫《荷塘月色》,全篇著力於「淡淡的情趣』,順著沿路走來、佇立凝想的線索,通過描繪 使小路、荷塘、花姿、月色、樹影、霧氣、燈光……色彩斑爛,可見可感,而葉香、蛙鳴、 蟬聲,又可味可聞。更加上心情的抒寫,巧妙的譬喻,創造出一種淡雅、閑靜、情景交融的 意境。這種優美的意境,正是散文寫作者要努力追求、刻意創造的。
構思方法可以向前人借鑒,更需自己創新。過去就有一個青年作者發明出一種「散文快 速構思法」,為《青春》、《採石》等刊物的編輯所重視。
(三)巧於布局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布局有方便的地方,但要布局得好,卻因篇幅短小而有其難處。這 猶如一座大山上有小堆的亂石,常常無損大山的壯觀。但是一個小園中有一堆亂石,就很容 易破壞園林之美。因此,散文的布局--結構十分重要。參觀蘇州園林,從它精巧的建築布 局上,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可以借鑒它的園林建築布局來考慮散文的布局。葉聖陶在《蘇州 園林》中寫道,蘇州園林建築的設計者和匠師們「講究亭台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 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 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作為散文的寫作來說,也要這樣講究材料的布局、配合、映 襯、層次。蘇州園林不講究對稱,但散文布局有時則需講究對稱,或對比。葉聖陶又說:「蘇 州園林在每一個角度都注意圖畫美。」那麼,散文的整體布局要講究藝術性,它的局部的布 局不是同樣要講究藝術性嗎? 至於布局的具體方法是很多的,前面講的線索問題也與布局有關。這里可以著重提一下 的是:不少散文的布局都要巧設文眼,開頭往往似談家常,結尾則加以深化,畫龍點睛, 「卒章顯其志」,並且首尾呼應,通體一貫,有機結合。初學散文寫作,不妨學習這種布局 的方法。
(四)明於斷續 。散文要「散」得起來,除了選材要有技巧之外,就是在敘寫上要注意斷續的技巧。明於 斷續,才能使散文的行文上揮灑自如。賈平凹說:「記住:越是你知道多的地方,越要不寫 或者寫得很少;空白,這正是你要寫的地方呢。」他認為,「講究了『空白』處理,一是散文 可以散起來,斷續之,續斷之,文能『飛起』,神妙便顯也。二是散文可以含蓄起來,古人 也講過:意在筆先,故得舉止閑暇,看似胡亂說,骨子裡卻有分數。」我們要多閱讀古人優秀的散文作品,學習他人的斷續技巧,在寫作實踐中多次運用之後就必然 熟能生巧。
參考資料:http://www.qdlasik.com/b/printpage.asp?BoardID=62&ID=325
『捌』 散文怎麼寫
一、 精於立意
散文的立意其實就是散文的感悟,有感悟才有散文的寫作。散文的立意要求獨特,就是說作者的感悟是體現作者的獨特情志、獨特感受、獨特體驗的感悟,是他人所不能產生的精神產生。
依靠對生活的深入觀察、感受、理解。散文立意只要從生活實際出發,憑著鮮明的感受,敏銳的觀察能力,同人民同時代共同跳動的脈搏,深厚的感情,豐富的想像,深沉的思索,就會感到我們生活中洋溢著的是詩意。這詩意,是使我們心靈受到觸動的東西,使我們眼睛豁然開朗的東西,思想突然升華的東西,感情更為純潔的東西,它就是詩的靈感。我們要為自己的散文立意去努力捕捉這各心靈的顫動,思想的閃光點。
二、善於構思
構思是寫作者對生活素材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加工、提煉的過程。如何尋找線索:散文的材料是很「散」的,每一個材料都是一顆珍珠,但這些珍珠互相之間有內在聯系,我們要尋找一根線,用筆作針,將這些散落的珍珠穿起來,成為一串光彩奪目的珠圈、項鏈。
哪些東西可以作為線索:(六種常用的線索)
一是感情線索。我們的感情在生活中發生變化,如由厭惡到喜愛,或從厭惡到喜歡,就可以用這條感情的線索把一些似乎沒有關聯的材料聯結起來。如楊朔的《荔枝蜜》。
二是事物線索。把發生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不同情況下的事件組合在一起。許多托物詠志的散文就是以物為線索的。
三是人物線索。如寫某一個人物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活動,可以用這個人物作為線索串連起來,也可以用另一個人物把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人物、不同內容的事物串連起來。這個人物還可以是寫作者本人「我」。
四是思緒線索。如面對某一事物、景物沉思暇想,通過聯想和想像,把有關的材料組織在一起,表達原定的主題思想。
五是景物線索。通過景物描寫,在寫景中融進寫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是行動線索。如游記以遊程行蹤為線索。
三、創造意境
散文的意境是情與景的交融,是意與境的統一,是作者浸透了時代精神的主觀感情、意志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統一。散文的這種意境,應是詩的意境,即所謂「詩情畫意」。散文應該創造出一種淡雅、閑靜、情景交融的意境。
巧於布局:不少散文的布局都要巧設文眼,開頭往往似談家常,結尾則加以深化,畫龍點睛,並且首尾呼應,通體一貫,有機結合。 明於斷續:散文要散得起來,
除了選材要有技巧之外,就是在敘寫上要注意斷續的技巧。是於斷續,才能使散文的行文上揮灑自如。
四、感情具體 。散文以感悟為靈魂,但感情是什麼,得在文章中說明白。
有些散文含蓄,不明說感悟 ,但文章中的景緻、人物、事件均可以指向感悟。感悟的清楚明白如同記敘文的主題一樣,要明白暢曉,讓人覺得可喜,引人思考,同時要清楚的出現在文章中。
散文和記敘文的最大區別:散文中所寫的人生、自然、事件、景物等,都從自身感悟出發,是作者對事物特殊意義和美的發現。這種發現是知覺、思維、感覺的綜合思維結果,體現了作者的深思妙悟,是散文的情、理、意、味。而記敘文是記錄生活中的人和事,並不從作者的感悟出發。散文的取材十分廣泛,人間萬像、宇宙萬物、各色人等、宏觀微觀無不涉及,而這些材料一旦出現在文章中,就立即刻上了作者的主觀感悟,代表著作者的人生經驗、觀點感受。所以,同樣的材料,不同的作者所看到的內涵是不同的。這里,我們把散文的取材叫「形」,把作者的感悟叫「神」。
散文的文體特點就是:形散神聚。即所有的材料經過作者巧妙的構思聯想,這些看似無關聯或關聯不緊密的材料(形散),但它們都指向同一主旨。這就是散文形散神聚的好處,可以讓文章活潑靈動,變化多端。
散文的寫法較其他文體更活潑自由,不拘一格。常見的方式是抒情,即使是記敘,也是帶有強烈感***彩的。散文常把記敘、抒情、議論等融為一體,夾敘夾議。散文的結構追求自然而然的境界。在材料選取上,一般運用聯想手法。
總體來看,抒情的散文有時氣勢磅礴,有時低吟輕唱;記敘的散文如詩如畫,曲徑通幽;議論的散文情真意切,精彩紛呈……但是不管作者怎樣安排文字,怎樣組織材料,歸根結底還是為了表達他對人生或自然的特殊感悟。
入筆細微,以小見大。一般的散文寫作,我們可以從細小的方面入筆,做到以少勝多,以小見大。實際上,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涕一笑;事物中的一枚葉片、一粒沙土……都可以體現出大的主題。對於一個有心人來說,這些小的事物同樣可以寫出好的文章。
夾敘夾議,感情真實。不論何種感情,都要真實的表現出作者的狀況。散文因為有對生活和事物的感悟,就得有夾敘夾議的的表達方式。
『玖』 散文的寫作方法和技巧以及特點
散而不亂 形式靈活 有人說,詩歌的特點是在「詩」字上,雜文的特點是在「雜」字上,散文的特點是在「散」字上,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散文的「散」,除包含無音韻、格律限制的「散」體語言(此乃散文與詩歌的區別)這層意思外,主要指的是小說、戲劇的寫法方面的「散」。就表達方式說,是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的靈活運用。如記敘型散文,雖以記敘為主,作者作者卻能隨時站出來抒情或議論,有的可以抒情成分多一些,近乎抒情散文;抒情散文雖以抒情為主,卻都離不了敘述和描寫,有的又和議論相結合。就結構說,散文要散得開,它圍繞主題和中心線索,可以時而寫現在,時而寫過去,海闊天空,揮灑自如。所以,魯迅先生說:「散文的體裁,其實是大可以隨便的」(《魯迅全集》第10卷154頁)。這寫法的「散」,是散文的特點和長處。散文貴「散」不散,就寫得呆板,思路不開闊。難於更好的表現主題。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散而不亂的特點是很突出的。這篇散文最後把散開去的插敘收攏到中心線索上來了。主題,像一條紅線貫穿全篇把所有片段材料組織成一束整體。而且從頭到尾都是圍繞中心,緊扣題目,又是它散而不亂的原因。 3、長於抒情,語言優美 散文是長於抒情的一種文學體裁。這是因為:(1)它形式靈活,作者可以根據表達的需要,隨時運用抒情方式。(2)它一般都採用第一人稱,寫「我」的所見所聞所感。在作者的敘寫中,我們能直接聽到作者的聲音,感受到他的脈搏的跳動。這兩點,除詩歌以外其他體裁是無法與之相比的。 散文雖有抒情散文和記敘散文之分,其實,二者並無絕對的界限。抒情散文固然應有真摯的濃厚的感情,記敘也不能沒有作者的感情激盪,不同的只是前者較多直接抒情,後者大都寓情於敘述或描寫之中。如矛盾的《白楊禮贊》的結尾是用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這是一種重要的抒情手段,運用得恰當,能起到動人心弦的作用。「讓那些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去贊揚那貴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頎的)去鄙視這極常見,極易生長的白楊吧!但是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間接抒情的手段很多,如選用最含情的典型材料,與細節;恰當的安排語言,從語言的節奏里傳達感情等等。這里要簡要講講「托物言志」的問題。 托物言志或寄情於景,作為間接抒寫感情的藝術手法,在詩歌和散文里經常為作者所採用的(在多數情況下,它也常常要輔之以直接抒情)。《白楊禮贊》里的白楊,就是有所託物的:「我要贊美白楊樹,就因為它不但象徵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徵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質朴,堅強,以及力求上進的精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那月色映照下荷塘幽美而又有些陰冷、寂寞的景色,恰恰就是他對黑暗現實不滿而又尋求不到出路的抑鬱心情的寫照。用這種手法來抒情,蘊涵深厚,更富有詩意,耐人尋味。 在運用這一手法時,應該特別注意的是:寫「物」必須「形」真「神」似,「物」與「志」、與「所寄託」之間必須有某些相似或聯系處。《白楊禮贊》里所寫的白楊,其外形的質朴、參天聳立以及不畏嚴寒等,不正是它的形象嗎?這形象,可以很自然地引起我們的聯想,從而看到它與正在為民族解放而斗爭的我國北方農民的某些明顯相似之處。
『拾』 該如何寫好散文呢
其實好散文很好寫的,主要是要看一些真正的好散文。別以為名字越響資格越老文就越好,有些人在他們的年代的確算寫的好了,但是如今無論政治還是文學方面都有很大改變。
好散文的關鍵是要抒情。把真實的感情寫進去,可以進行人物景物心理描寫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