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創造的創是個多音字別一個音怎麼組詞
創多音字組詞
[chuàng] 創新創造首創創建創作創始開創草創創辦創舉創立獨創創業維艱艱苦創業草創未就
[chuāng] 重創原創創傷創刊補創創殘創大創導創調
㈡ 創造的創有兩個讀音各組詞
一、創,[ chuāng ]
1、創傷
[chuāng shāng]
身體受傷的地方;外傷:腿上的~已經治癒回。
2、百孔千創答
[bǎi kǒng qiān chuāng]
比喻困苦不堪。同「百孔千瘡」。
3、創痛
[chuāng tòng]
因受創傷而感到的疼痛或痛苦:忍受著腿部中彈的劇烈~堅持行軍。她用歌聲安慰母親心靈上的~。
二、
創,[ chuàng ]
1、創造
[chuàng zào]
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論、做出新的成績或東西:~性。~新紀錄。勞動人民是歷史的~者。
2、懲創
[chéng chuàng]
懲戒;警戒。唐 韓愈《讀東方朔雜事》詩:「方朔 不懲創,挾恩更矜誇。」宋 陸游《條對狀》:「蓋封王始於 漢 初……後世懲創其失,魏、晉、隋、唐,皆起草昧,有天下,豈無功臣,止於公侯而已。」《金史·雷淵傳》:「淵...
3、首創
[shǒu chuàng]
最先創造;創始:這種產品在國內還是~。尊重科學家們的~精神。
㈢ 創造是什麼
創造的意思: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
【詞語】:版創造
【拼音】:chuàng zào
一、創造基本釋權義:
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
二、創造引證解釋:
發明;製造前所未有的事物。
秦牧 《青春的火焰》:"有人用水稻和高粱雜交,創造了平均每穗三百粒的記錄。"
三、創造用法示例:
1、機會是自己創造的,而不能一味的等待別人的賜予。
2、生活里沒有奇跡,大部分的時候奇跡是你自己創造的。
(3)創造第幾聲擴展閱讀
創造近義詞:獨創、創設
一、獨創
【詞語】:獨創
【拼音】:dú chuàng
【釋義】:獨自製造,也指獨特的創造。
示例:
1、成功的科學家往往是興趣廣泛的人,他們的獨創精神來自他們的博學。
2、即使你很成功地模仿了一個有天才的人,你也缺乏他的獨創精神。
二、創設
【詞語】:創設
【拼音】:chuàng shè
【釋義】:開始建立等。
示例:
1、僅在南航權證的創設上,券商就獲得了高達150億元的收益。
2、從課堂的教學情景創設,到社會的教學情景創設,都環繞著充分認識應用材料的主題,使學生主動地了解材料、分析材料、應用材料。
㈣ 創造拼音
chuang zao
chuang 一聲 zao 四聲
創 造
㈤ 拼音是誰創造的什麼時候的事
最早發明漢抄字拼音的人是襲法國傳教士金尼閣。金尼閣於1610年來華,於1618年回歐洲募集了7000部圖書帶到中國,並轉赴晉、陝開教,他在山西結識了精於小學教育的韓雲。兩人經過半年研究,將成果整理為初稿。在涇陽,他又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王征。他們二人,「互相質證,細加評核」,在利瑪竇等傳教士學習漢字注音的西書《西字奇跡》基礎上,修訂編製成中國第一部拉丁化拼音漢字字匯,時為1626年。人稱「利、金方案」。
周恩來1958年在政協全國委員會舉行的報告會上指出:「採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已經經歷了350多年的歷史。1605年,來中國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最初用拉丁字母來給漢字注音。1625年,另外一個法國傳教士金尼閣又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辦法著了一部《西儒耳目資》。」盡管此書尚不完備,但它准確地記錄了明末的漢語讀音;展示了現代辭書的雛形,成為漢字改革的先驅。
㈥ 漢語拼音是誰創造的,什麼時候,過程順利嗎
網上找的,你參考一下: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
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
標注,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
方案。1982年,成為國際標准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部分海外華人地
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採用漢語拼音。
目錄
1 歷史
2 漢語拼音方案
3 語音
3.1 聲母
3.2 韻母
3.3 聲調
4 作用
5 漢語拼音化
歷史
漢語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和1908年劉孟揚的《中
國音標字書》,還有1926年的國語羅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國字。所有這些漢字拉
丁化方案都為漢語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礎。
1949年,吳玉章給毛澤東寫信,提出為了有效的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
毛澤東把信批復給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於1949年10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其
中一項任務就是研究漢語拼音方案。
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為國務院直屬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其間收到各種漢
語拼音方案1600多個。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
漢字筆畫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幾種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記式
圖案式
數字形式
而最後決定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的符號系統,以便於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
漢語拼音方案
《漢語拼音方案》,是1958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公布的拉
丁字母式的漢語拼音方案。
1977年,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准化會議根據「名從主人」的原則,決定採用漢語拼音
為中國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國際標准。
1982年,國際標准化組織發出ISO 7098號文件。
語音
漢語拼音採用拉丁字母,分聲母和韻母。漢語拼音方案是一套表示讀音的符號系統,不
應視為獨立的字母。
聲母
漢語普通話拼音中聲母有21個:
塞音 塞擦音 擦音 鼻音 邊音
清音 清音 清音 濁音 濁音 濁音
不送氣 送氣 不送氣 送氣
雙唇音 b [p] p [p'] m [m]
唇齒音 f [f]
舌尖中音 d [t] t [t'] n [n] l [l]
舌尖音 z [ts] c [ts'] s [s]
舌尖後音 zh [tʂ] ch [tʂ'] sh [ʂ] r [ʐ]
舌面音 j [tɕ] q [tɕ'] x [ɕ]
舌根音 g [k] k [k'] h [x]
此外,普通話里還有一些音節開頭不是輔音而是母音,如「案」(an),這種沒有聲母
的稱之為零聲母。
韻母
漢語普通話拼音中一共有39個韻母。分別是:
單母音韻母 i u ü
a ia ua
o uo
e
ê ie üe
(s-)i, (sh-)i
er
復母音韻母 ai uai
ei uei
ao iao
ou iou
帶鼻音韻母 an ian uan üan
en in uen ün
ang iang uang
eng ing ueng
ong iong
其中,只有一個母音或者一個母音帶一個鼻輔音的情況,該母音稱之為韻腹,所帶的鼻
輔音稱為韻尾。兩個母音構成的韻母,則是開口度較大的為韻腹,韻腹前的母音稱為韻
頭或者介音,韻腹後的母音稱為韻尾。3個母音或者2個母音帶一個鼻輔音,則中間的元
音是韻腹,第一個母音是韻頭,韻腹後的母音或鼻輔音為韻尾。
還曾經有人根據韻頭把韻母分為四類,稱為四呼,即開口、齊齒(i)、合口(u)、撮口
(ü)。漢語拼音的韻母表就是按照這個來排列的。
聲調
漢語普通話中有四個聲調,四個聲調符號分別是:
第一聲,(陰平,或平調,「ˉ」);
第二聲,(陽平,或升調,「ˊ」);
第三聲,(上聲,或上音,「ˇ」);
第四聲,(去聲,或去音,「ˋ」);
漢語中還存在著一種特殊聲調,叫做輕聲,有時也叫「第五聲」,在漢語拼音中不標
調。有些學者認為「第五聲」的說法並不確切。輕聲雖然能夠起分辨語義的作用,但是
通常不列入漢語「四聲」之一,因為聲調是正常重音音節的音高形式。在音高上,輕音
只有音區特徵,聲調還有曲拱特徵。
每個漢字由韻母和聲母配合構成一個音節構成。在韻母上部應該標出聲調,為了方便也
可省略。
漢語拼音中標聲調位置的規則如下:
若有兩個母音,且第一個母音為i、u、或是ü時,則將聲調標示在第二個母音上。
其餘狀況下聲調皆應標示於第一個母音之上。
作用
漢語拼音對普及識字以及初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它也為語源學漢語與其它語言
的比較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同過去其它的漢語拉丁化的規則相比,它的規律比
較簡單,發音更規范於普通話的發音。它系統地體現了普通話發音的規則。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漢語拼音也是一種非常常用的中文輸入法。
由於漢語拼音是一種只書寫讀音的體系,無法取代漢字。完全用漢語拼音寫出來的文章
很難懂,因此,它不是一種正式的書寫方式,而只是一種閱讀的幫助。
漢語拼音化
由於漢字復雜,學習需時,並且不如英文輸入計算機般直接,中國文改積極分子為了發
展出拉丁化的漢語拼音文字,正在漢語拼音方案的基礎上研究分詞連寫和分化定型同音
詞等問題。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為在中國實現一語雙文做了很多工作。
自從80年代初廢除第二批簡化字以來,中國政府採用了以維持現狀,追求語言文字使用
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為主的語言文字政策,目前已經放棄了「漢字拉丁化」的計劃。
㈦ 創傷的創讀幾聲
創傷的拼音是[ chuāng shāng ]。創是一聲。
意思是:
1.身體受傷的地方;外傷:腿上的~已經治癒。
2.比喻物質或精神遭受的破壞或傷害:戰爭的~。精神上的~。
㈧ 創造的漢語拼音
創造的漢語拼音
創造的漢語拼音如下:
創造 chuàng zào
㈨ 中國拼音是什麼時候創造得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
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
標注,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
方案。1982年,成為國際標准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部分海外華人地
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採用漢語拼音。
目錄
1 歷史
2 漢語拼音方案
3 語音
3.1 聲母
3.2 韻母
3.3 聲調
4 作用
5 漢語拼音化
歷史
漢語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和1908年劉孟揚的《中
國音標字書》,還有1926年的國語羅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國字。所有這些漢字拉
丁化方案都為漢語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礎。
1949年,吳玉章給毛澤東寫信,提出為了有效的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
毛澤東把信批復給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於1949年10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其
中一項任務就是研究漢語拼音方案。
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為國務院直屬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其間收到各種漢
語拼音方案1600多個。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
漢字筆畫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幾種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記式
圖案式
數字形式
而最後決定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的符號系統,以便於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
漢語拼音方案
《漢語拼音方案》,是1958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公布的拉
丁字母式的漢語拼音方案。
1977年,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准化會議根據「名從主人」的原則,決定採用漢語拼音
為中國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國際標准。
1982年,國際標准化組織發出ISO 7098號文件。
語音
漢語拼音採用拉丁字母,分聲母和韻母。漢語拼音方案是一套表示讀音的符號系統,不
應視為獨立的字母。
聲母
漢語普通話拼音中聲母有21個:
塞音 塞擦音 擦音 鼻音 邊音
清音 清音 清音 濁音 濁音 濁音
不送氣 送氣 不送氣 送氣
雙唇音 b [p] p [p'] m [m]
唇齒音 f [f]
舌尖中音 d [t] t [t'] n [n] l [l]
舌尖音 z [ts] c [ts'] s [s]
舌尖後音 zh [tʂ] ch [tʂ'] sh [ʂ] r [ʐ]
舌面音 j [tɕ] q [tɕ'] x [ɕ]
舌根音 g [k] k [k'] h [x]
此外,普通話里還有一些音節開頭不是輔音而是母音,如「案」(an),這種沒有聲母
的稱之為零聲母。
韻母
漢語普通話拼音中一共有39個韻母。分別是:
單母音韻母 i u ü
a ia ua
o uo
e
ê ie üe
(s-)i, (sh-)i
er
復母音韻母 ai uai
ei uei
ao iao
ou iou
帶鼻音韻母 an ian uan üan
en in uen ün
ang iang uang
eng ing ueng
ong iong
其中,只有一個母音或者一個母音帶一個鼻輔音的情況,該母音稱之為韻腹,所帶的鼻
輔音稱為韻尾。兩個母音構成的韻母,則是開口度較大的為韻腹,韻腹前的母音稱為韻
頭或者介音,韻腹後的母音稱為韻尾。3個母音或者2個母音帶一個鼻輔音,則中間的元
音是韻腹,第一個母音是韻頭,韻腹後的母音或鼻輔音為韻尾。
還曾經有人根據韻頭把韻母分為四類,稱為四呼,即開口、齊齒(i)、合口(u)、撮口
(ü)。漢語拼音的韻母表就是按照這個來排列的。
聲調
漢語普通話中有四個聲調,四個聲調符號分別是:
第一聲,(陰平,或平調,「ˉ」);
第二聲,(陽平,或升調,「ˊ」);
第三聲,(上聲,或上音,「ˇ」);
第四聲,(去聲,或去音,「ˋ」);
漢語中還存在著一種特殊聲調,叫做輕聲,有時也叫「第五聲」,在漢語拼音中不標
調。有些學者認為「第五聲」的說法並不確切。輕聲雖然能夠起分辨語義的作用,但是
通常不列入漢語「四聲」之一,因為聲調是正常重音音節的音高形式。在音高上,輕音
只有音區特徵,聲調還有曲拱特徵。
每個漢字由韻母和聲母配合構成一個音節構成。在韻母上部應該標出聲調,為了方便也
可省略。
漢語拼音中標聲調位置的規則如下:
若有兩個母音,且第一個母音為i、u、或是ü時,則將聲調標示在第二個母音上。
其餘狀況下聲調皆應標示於第一個母音之上。
作用
漢語拼音對普及識字以及初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它也為語源學漢語與其它語言
的比較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同過去其它的漢語拉丁化的規則相比,它的規律比
較簡單,發音更規范於普通話的發音。它系統地體現了普通話發音的規則。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漢語拼音也是一種非常常用的中文輸入法。
由於漢語拼音是一種只書寫讀音的體系,無法取代漢字。完全用漢語拼音寫出來的文章
很難懂,因此,它不是一種正式的書寫方式,而只是一種閱讀的幫助。
漢語拼音化
由於漢字復雜,學習需時,並且不如英文輸入計算機般直接,中國文改積極分子為了發
展出拉丁化的漢語拼音文字,正在漢語拼音方案的基礎上研究分詞連寫和分化定型同音
詞等問題。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為在中國實現一語雙文做了很多工作。
自從80年代初廢除第二批簡化字以來,中國政府採用了以維持現狀,追求語言文字使用
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為主的語言文字政策,目前已經放棄了「漢字拉丁化」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