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典型環境創設是什麼意思
不知道啊典型環境創設就是在一定時間內給你一個空間去進行一個鏈子和粒子的波動。
❷ 文學理論史上,關於文學典型有哪些說法請舉例說明。 典型人物與典型環境有什麼關系舉例說明。
話說文學典型
劉真福
話說文學典型
典型又稱典型形象。文學典型和文學意象、文學意境一樣,是有著豐富內涵、深刻意義和很強藝術性的文學形象,而且是文學形象中的高級形態。所不同的是,文學意象、文學意境是中國文學常青之樹上結成的理論果實,文學典型是西方文學常青之樹上最早結成並引進到中國的理論果實。文學典型主要出現於敘事類作品中,我們讀優秀的小說、戲劇文學、報告文學,都會感受文學典型的存在,它們開闊我們的眼界,給過我們許多深刻的啟示,激發我們愛生命、愛生活的信念和熱情。我們有必要認真探究一下文學典型的有關理論和實踐的問題,見識文學典型園地里的深遠景象、神奇風光。
一、為什麼說典型理論產生於國外,又在中國紮下了根?
典型(Tupos)一詞產生於希臘文,從古希臘時代開始,哲人們創造了典型理論,不過他們只看重典型的一般性、普遍性特點,共性論佔主導地位;從18世紀開始,西方人重視典型的特殊性、偶然性,個性論佔主導地位;從19世紀開始,典型理論經德國歌德、黑格爾、俄國別林斯基的發展而漸趨成熟,後來馬克思、恩格斯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闡明典型理論,把這一理論推進到完全成熟的階段;20世紀之後,典型理論在有些國家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過,隨著西方的文學理論視野的轉移,典型理論逐漸歸於沉寂。
典型理論傳入中國,是在五四運動之後,而真正得以充分發展,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今天,人們談論文學形象,仍沿用典型理論,如典型性、典型化、典型人物、典型性格、典型環境,甚至人們把典型論泛用於學術和生活的許多方面,如用「非常典型」或「不夠典型」來形容某事某物某人。典型理論雖然不是最早產自中國,但至今已經完全中國化了。
二、典型形象和普通形象有什麼不同?
典型形象的特點可以這樣簡要概括:它除了具有普通形象的一般特點外,還具有更加深刻的思想性、更加普遍的社會意義和人類共同精神,具有更加充分的個性和更加豐富的審美價值。這些特點在普通的文學形象中是難得見到,或是所見不充分的。
理解這一概念應該抓住三個要點:一是深刻內涵,二是充分個性,三是審美效果。
典型形象展示了時代性、社會性和普遍人性。一個優秀的典型形象所包含的意義遠遠大於形象本身,它具有廣泛的象徵性、代表性,正如恩格斯所說:「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階級和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們時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致斐迪南·拉薩爾》)此話高屋建瓴而言簡意賅,道出了典型形象生成的核心秘密。
例如作為典型形象的阿Q,人只有一個,但「阿Q相」不為其一人所有,我們從阿Q身上看到當時雇農階級、農村無產者的某些方面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甚至於言語方式,同時也看到當時社會上的人們某些惡劣習性的側影。魯迅介紹《阿Q正傳》的創作初衷時說,要「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從這話里可以領會到作品的深刻性,體悟到阿Q這個典型形象的廣泛意義。小說剛連載時,茅盾就指出阿Q是「中國人品性的結晶」,20世紀40年代周立波指出阿Q「是中國精神文明的化身」。美國某教授說:「魯迅塑造的阿Q這個典型人物,不僅中國有,其實美國也有,全世界各處都有。阿Q的精神勝利法,在不少人身上都有反映。我的太太有時就說我是阿Q……」所以在當今世界「越來越小」,人們的行動范圍和思想天地「越來越大」的情況下,阿Q正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他的身上折射著全人類的某些共同特性。這種深刻、豐富的內涵,是普通形象所不具備的。
典型形象展示了鮮明獨特的個性。個性就是特徵性,作家筆下的形象個性是普遍見到的,但典型形象的個性要求更高,就像一束奪目的強光一樣,吸引讀者的注意,給讀者留下永久的印象,正如恩格斯所說:「每個人都是典型,但同時又是一定的單個人,正如老黑格爾所說的,是一個『這個』,而且應該是如此。」(《致敏·考茨基》)這樣的「單個人」的個性應該是立體的、透徹的、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單薄的,是金聖嘆評論《水滸傳》所說的:「所敘一百零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
例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東西俯拾即是,他有奇特的名字,「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他有奇特的外表,「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所穿長衫「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有奇特的語言,「總是滿口之乎者也」,「竊書不能算偷……」「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他有奇特的行為動作,「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惟一的人」,「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櫃上寫字」,「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他有奇特的命運,「原來也讀過書」,「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可以說孔乙己的樣樣品行都獨特,他的獨特性使他成為真正的典型形象,這樣的典型形象在世界文學人物畫廊里找不到第二個。
典型形象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作者既發現和創造典型形象,又對典型形象進行審美觀照,這一過程是按照藝術邏輯、美的規律來進行,按照性格規律如統一律、矛盾律、發展律來展示人物的性格歷史的。那些美好的人性得以張揚,顯得更加美好;丑惡的人性得以暴露、受到懲戒,顯出美的反面教訓,也是審美的結果。
典型形象在敘事類作品中指典型人物或人物典型,人物形象的典型性,通常是以性格的典型性為特徵的。但這樣理解典型性似乎有點狹隘,還有些人物,我們看不到像阿Q或孔乙己這樣的鮮明獨特的性格,可是他們照樣有典型性,如《祝福》中的祥林嫂,魯迅對她的描寫主要是命運的描寫,給讀者以情感震盪的她的悲慘命運,以致於我們常把「祥林嫂式的命運」作為一個種特別的說法,用來形容某些災難深重的人,尤其是苦難的婦女。因此,不妨說這類人物的典型性表現在命運上,就像稱阿Q和孔乙己是性格典型一樣,我們可以稱祥林嫂這樣的人物為命運典型。
典型形象在現代派作品是否可以見到?如果我們承認人物形象的典型性還包括人物命運和人物的心理狀態的話,那麼典型理論同樣適用於現代派作品。例如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講述了一個奇怪的故事,描寫了一個奇怪的人物,你看作品的開頭:
一天早晨,格里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他仰卧著,那堅硬得像鐵甲一般的背貼著床,他稍稍一抬頭,便看見自己那穹頂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塊弧形的硬片,被子在肚子尖上幾乎待不住了,眼看就要完全滑落下來。比起偌大的身軀來,他那許多條腿真是細得可憐,都在他眼前無可奈何地舞動著。
人變成甲蟲,奇特之至!本來一家人靠他掙錢過日子,祈望他病情好轉,可是他的「蟲性」不斷強化,好轉無望,便反過來歧視他,把他當作全家「一切不幸的根源」,甚至詛咒他,殘害他。他受了家人的殘害,躲在地板的角落裡,孤獨、憂郁地死去。盡管他作為人已經完全「蟲化」、異化,但我們仍可以視他為現實生活中某些小人物的代表,他的命運仍然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誰也不能懷疑格里高爾·薩姆沙的形象具有典型性。
那麼虛幻的人物,如孫悟空算不算典型形象?答案應該是肯定的。首先,他的外表形象奇特,獨一無二;言行也特別,具有奇才異能;命運也特別,歷經無數災難而修成正果……其次,他的身上寄託著作者和社會公眾的理想願望,若干年前他成為造反英雄,甚至是農民起義領袖的隱喻形象,現在他成為社會正義的象徵,或者是人類征服自然之力的象徵,甚至是東方人修煉、修行,追求圓滿和超越的信念、意志的象徵。
創造典型形象是作家們共同的願望和畢生的追求,但不是每一個文學形象都是典型形象,也不是每一部作品都創造了典型形象,人物形象多如牛毛,典型形象稀如牛角。據統計《紅樓夢》描寫了林林總總五百多個人物形象,但真正稱得上典型形象的只有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晴雯、賈璉等,是少數中的少數,精華中的精華。
三、典型環境和普通環境有什麼不同?
就像形象分一般形象和典型形象一樣,環境也分一般環境和典型環境。
典型環境,簡要地說就是典型人物成長和活動的環境。這種環境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大的背景,如特定的社會思潮、歷史事件、文化氛圍等;一是人物所處的小環境,如自然環境、具體的生活場所。這樣的環境應該是典型的,也就是人物活動的小環境有著鮮明的特點,比如有地域特點、人群特點、場景特點,給讀者深刻的印象;同時小環境中還蘊含深刻的社會意義,讓人看出歷史事件、時代思潮的影響。例如阿Q的環境就是一個典型環境,地點是江南農村未庄,時間是在辛亥革命前後,我們既能看到江南水鄉特色鮮明的風土人情,也能看到一場現代革命對基層農村的影響。
不過,不能對典型環境作狹隘的理解,環境描寫不等於具體的景物描寫和場景描寫,不僅歷史事件、社會變革和風土人情可以成為環境要素,甚至人際關系也可以成為人物的生存環境和社會關系之「網」,人物即是網上的一個個「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有相對性,他人成為你的環境,你也成為他人環境中的一部分。例如咸亨酒店裡的掌櫃、小伙計「我」、短衣幫、鄰居眾小孩,還有未露面的丁舉人,都是孔乙己的環境;另一方面,就像孔乙己成為眾人的笑料一樣,他也成為別人的環境的一部分,互為襯托。
四、典型人物與典型環境的關系如何?
關於典型人物與典型環境的關系,恩格斯在《致瑪·哈克奈斯》的信中,評論對方的小說《城市姑娘》時說道:
據我看來,現實主義的意思是,除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您的人物,就他們本身而言,是夠典型的;但是環繞著這些人物並促使他們行動的環境,也許就不是那樣典型了。
「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現實主義文學和其他文學的最重要的准則之一。它要求做到:環境與人物相匹配,與人物之間具有共生性、互動性;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發展由環境決定,並由環境得以解釋;環境以人物為基礎,以人物為中心,並提供人物行動的動機。很難設想,會有脫離環境的典型人物存在,光描寫人物不描寫環境,人物勢必像脫離了土地的草木一樣枯萎;也很難設想,會有脫離人物的典型環境存在,沒有人物活動的環境就像沒有草木生長的土地,這樣的土地有何生氣?
那麼,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的共生互動是不是完全順應一致?也不是,常見的情況甚至是相反,人物與環境不和諧!阿Q從生到死都與未庄環境格格不入,祥林嫂是被她周圍的環境逼向死路的,孔乙己也是被人群鬨笑著排擠出象徵人生舞台咸亨酒店的,格里高爾·薩姆沙竟然被自己的家人殘害致死……
如何理解典型人物與環境之間的「不和諧」現實?水不平則流,物不平則鳴,人不平則起來行動。與環境格格不入,才有「戲」可演;人物性格必須在矛盾沖突中才得到充分展示,才碰撞出耀眼的光芒。
五、典型化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典型化,就是作家將生活中的素材進行藝術加工,包括篩選、提煉、集中、分解、綜合、想像、誇張、潤色……簡單地說,就是把通常所見的形象變成典型形象,把通常所見的環境變成典型環境。作為虛構的小說、戲劇,藝術加工的成分較大;作為紀實性的小說和報告文學,藝術加工主要地不在於虛構,而是篩選、提煉、集中。後者同樣稱作典型化。
典型化的方法大概有三種。
1.原型加工法。作家以現實生活中某一真實人物為基礎,添加其他人物的習性、事件和細節,以達到典型人物的更高要求。這樣的原型往往已經具備鮮明的個性,而且這個性又聯系著社會眾人的共性,或者他的命運映現出社會的動態、變遷。用魯迅的話說就是:「專用一個人,言談舉動,不必說了,連細微的癖性,衣服的式樣,也不加改變。」(《且介亭雜文末編·〈出關〉的「關」》)
例如魯迅《狂人日記》中的狂人形象實有其人,就是魯迅的表兄弟,原在西北生活,後逃到北京來向魯迅求救,說同事要謀殺他;住在當時北京客棧,深夜聽見樓上地板腳步聲,以為殺人者已經設下埋伏;再換房間,又聽到隔壁有異樣聲音,以為是他們同夥,他感到絕望了;魯迅留他在會館住,大清早來敲門找魯迅,說今天要被殺了,說話聲好不悲慘;帶他去看醫生,路上看見背槍警察,驚惶失色,以為當即要死。(事料見周遐壽《魯迅小說里的人物》)其人其事,就是魯迅寫作《狂人日記》的基礎,當然從現實到小說還需要有一個藝術加工的過程,經過加工後的狂人更具有藝術性、審美性。
2.合成加工法。不是以現實生活中某一真實人物為基礎,而是雜取了耳聞目睹、道聽途說的各個人物的事件、細節,拼成一個「無中生有」的人物。用魯迅的話說就是:「雜取種種,合成一個。」他還說「我是一向取後一法的」,「向來不用一個單獨的模特兒」(《且介亭雜文末編·〈出關〉的「關」》),這就是取用合成法。「所寫的事跡,大抵有一點見過或聽到過的緣由,但決不全用這事實,只是採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發開去,到足以幾乎完全發表我的意思為止。人物的模特兒也一樣,沒有專用過一個人,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腳色。」(《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
例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是現實生活中的「孟夫子」和另一個書生「四七」的形象拼湊而成的,孔乙己愛喝酒,偷書被打,後用蒲包墊著,用手撐著走路到酒店喝酒,這些事都是取自「孟夫子」;而穿一種又破又臟的長衫,能寫一手好字,這些事又是取自「四七」。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也是現實生活中的多個人拼湊而成的,她臨死前的形象,取自作者遠房的伯母;有關再嫁婦女死後被鋸成兩半的傳說,以及捐門檻之事,與一個叫單媽媽的女人相關;阿毛被狼吃掉的事,則是作家本家某看墳人的經歷。可見,小說雖然虛構,卻都有來歷。
3.集中強化法。是以現實生活中某一真實人物為模特,不改造,不虛構,但是進行選擇、提煉、概括,從生活真實到藝術真實基本上不變形,只是以寫真摹實的藝術化手法,使得藝術形象比生活形象的美麗的一面更加美麗,善良的一面更加善良,深刻的一面更加深刻。著名報告文學作家理由將真實性的典型化方法闡述得具體而微:「報告文學需要從文學的河流里引來多樣化的表現方法與藝術技巧,如提煉、剪裁、描摹、比興、工筆刻劃、重筆渲染,以及精選角度、截取斷面、調動語言……」(《報告文學的寫作》)當然,集中強化法不只是適用於報告文學,也適用於紀實小說、寫人散文等。
請看著名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中描寫科學家陳景潤的片段:
當他已具備了充分依據,他就以驚人的頑強毅力,來向哥德巴赫猜想挺進了。他廢寢忘食,晝夜不舍,潛心思考,探測精蘊,進行了大量的運算。一心一意地搞數學,搞得他發呆了。有一次,自己撞在樹上,還問是誰撞了他?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通通奉獻給這道難題的解題上了,他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價。他的兩眼深深凹陷了。他的面頰帶上了肺結核的紅暈。喉頭炎嚴重,他咳嗽不停。腹脹、腹痛,難以忍受。有時已人事不知了,卻還記掛著數字和符號。他跋涉在數學的崎嶇山路,吃力地邁動步伐。在抽象思維的高原,他向陡峭的巉岩升登,降下又升登!善意的誤會飛入了他的眼簾。無知的嘲諷鑽進了他的耳道。他不屑一顧;他未予理睬。他沒有時間來分辯;他寧可含垢忍辱。餐霜飲雪,走上去一步就是一步!他氣喘不已;汗如雨下。時常感到他支持不下去了。但他還是攀登。用四肢,用指爪。真是艱苦卓絕!多少次上去了摔下來。就是鐵鞋,也早該踏破了。人們嘲笑他穿的鞋是破了的:是通風透氣不會得腳氣病的一雙鞋子。不知多少次發生了可怕的滑墜!幾乎粉身碎骨。他無法統計他失敗了多少次。他毫不氣餒。他總結失敗的教訓,把失敗接起來,焊上去,作登山用的尼龍繩子和金屬梯子。吃一塹,長一智。失敗一次,前進一步。失敗是成功之母,功由失敗堆壘而成。他越過了雪線,到達雪峰和現代冰川,更感缺氧的嚴重了。多少次堅冰封山,多少次雪崩掩埋!他就像那些征服珠穆朗瑪峰的英雄登山運動員,爬啊,爬啊,爬啊!而惡毒的誹謗,惡意的污衊像變天的烏雲和九級狂風。而熱情的支持為他撥開雲霧,明朗的陽光又溫暖了他。他向著目標,不屈不撓;繼續前進,繼續攀登。戰勝了第一台階的難以登上的峻峭,出現在難上加難的第二台階絕壁之前。他只知攀登,在千仞深淵之上;他只管攀登,在無限風光之間。一張又一張運算的稿紙,像漫天大雪似的飛舞,鋪滿了大地。數字、符號、引理、公式、邏輯、推理,積在樓板上,有三尺深。忽然化為膝下群山,雪蓮萬千。他終於登上了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登上了(1+2)的台階。
這是作品集中描寫陳景潤攀登哥德巴赫猜想「(1+2)的台階」的情景。有真實的描寫,如「他廢寢忘食,晝夜不舍,潛心思考,探測精蘊,進行了大量的運算」,「有一次,自己撞在樹上,還問是誰撞了他」,「他的兩眼深深凹陷了。他的面頰帶上了肺結核的紅暈。喉頭炎嚴重,他咳嗽不停。腹脹、腹痛,難以忍受」;還有虛擬景象的描寫,即寫陳景潤攀登科學高峰時的情狀。真實描寫較為粗略,沒有顯出精彩生動的特點,顯然是不敢或不願有虛構的細節描寫,而且只寫與科學研究相關的事情,其他事情一概省略,可以見出作者求真務實的原則,以及選擇、裁剪和融會的用心;虛擬描寫則放開筆墨,用虛擬的「攀登者」比喻陳景潤的典型形象,用虛擬的「數學的崎嶇山路」比喻陳景潤科學難題的典型環境,展示了作者藝術加工的高妙。
❸ 什麼是典型環境里的典型人物
典型人物,小說等敘事性文學作品中塑造的具有(有代表性的人物)典型性的人物形象。指那些具有鮮明特點的個性,同時又能反映出特定社會生活的普遍性,揭示出社會關系發展的某些規律性和本質方面的人物形象。
典型人物性格的共性與個性的統一,表現為非常復雜的狀況,究竟哪種性格成分會成為人物的共性,一方面受人物所處的歷史條件所制約,另一方面又受到作家創作意圖的影響,只有直接體現著時代的特色和要求,又引起作者特別注意,
並被用以寄託作者對社會、人生等重大問題的態度和看法的性格成分,才能成為典型性格中反映某些社會本質的東西。因此,典型人物的共性一般都帶有階級性,而且帶有某一時代、民族、地域、階層的人物所共有的屬性。
(3)創造典型環境擴展閱讀
在文學作品中,即使是同一歷史時期、同一社會環境、同一題材類型,其所描寫的典型環境也各不相同,就是在同一部作品當中,每一個典型人物也都處在各自不同的、具體獨特的典型環境之中。
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典型性,只有在典型環境中才能得以最深刻、最充分的揭示,而環境的典型性也只有通過人物典型性格的發展變化才能最完美地表現出來。這兩者之間的辯證統一的關系,又是通過典型情節的展開而表現出來的。
❹ 恩格斯提出典型環境對典型理論的貢獻有哪些
這是我們老師的講義
恩格斯提出典型環境的概念,是對典型理論的一個巨大貢獻,正是由於這個概念的提出,典型理論才獲得了真正的科學價值。人物形象是否典型就他們本身事實上是無法評判的。只有聯繫到他所生存的社會環境,才能顯現出其典型性,而環境本身又受到特定歷史條件、社會潮流、時代精神的制約,表現了特定的歷史條件、社會潮流、時代精神的環境,才稱得上是典型環境,因而在這樣的環境中表現其典型性的人物形象才具有最高層次上的典型價值。他不僅帶有人的一般共性,而且凝聚了時代的特色、社會的本質,並預示出歷史發展的趨向。這樣的典型總是在重要的社會沖突中表現自己,同時也反映了這種社會沖突的本來面目。他們代表著現實主義的最高成就。
❺ 典型環境與環境人物二者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典型又稱典型形象。文學典型和文學意象、文學意境一樣,是有著豐富內涵、深刻意義和很強藝術性的文學形象,而且是文學形象中的高級形態。所不同的是,文學意象、文學意境是中國文學常青之樹上結成的理論果實,文學典型是西方文學常青之樹上最早結成並引進到中國的理論果實。文學典型主要出現於敘事類作品中,我們讀優秀的小說、戲劇文學、報告文學,都會感受文學典型的存在,它們開闊我們的眼界,給過我們許多深刻的啟示,激發我們愛生命、愛生活的信念和熱情。我們有必要認真探究一下文學典型的有關理論和實踐的問題,見識文學典型園地里的深遠景象、神奇風光。
一、為什麼說典型理論產生於國外,又在中國紮下了根?
典型(Tupos)一詞產生於希臘文,從古希臘時代開始,哲人們創造了典型理論,不過他們只看重典型的一般性、普遍性特點,共性論佔主導地位;從18世紀開始,西方人重視典型的特殊性、偶然性,個性論佔主導地位;從19世紀開始,典型理論經德國歌德、黑格爾、俄國別林斯基的發展而漸趨成熟,後來馬克思、恩格斯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闡明典型理論,把這一理論推進到完全成熟的階段;20世紀之後,典型理論在有些國家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過,隨著西方的文學理論視野的轉移,典型理論逐漸歸於沉寂。
典型理論傳入中國,是在五四運動之後,而真正得以充分發展,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今天,人們談論文學形象,仍沿用典型理論,如典型性、典型化、典型人物、典型性格、典型環境,甚至人們把典型論泛用於學術和生活的許多方面,如用「非常典型」或「不夠典型」來形容某事某物某人。典型理論雖然不是最早產自中國,但至今已經完全中國化了。
二、典型形象和普通形象有什麼不同?
典型形象的特點可以這樣簡要概括:它除了具有普通形象的一般特點外,還具有更加深刻的思想性、更加普遍的社會意義和人類共同精神,具有更加充分的個性和更加豐富的審美價值。這些特點在普通的文學形象中是難得見到,或是所見不充分的。
理解這一概念應該抓住三個要點:一是深刻內涵,二是充分個性,三是審美效果。
典型形象展示了時代性、社會性和普遍人性。一個優秀的典型形象所包含的意義遠遠大於形象本身,它具有廣泛的象徵性、代表性,正如恩格斯所說:「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階級和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們時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致斐迪南·拉薩爾》)此話高屋建瓴而言簡意賅,道出了典型形象生成的核心秘密。
例如作為典型形象的阿Q,人只有一個,但「阿Q相」不為其一人所有,我們從阿Q身上看到當時雇農階級、農村無產者的某些方面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甚至於言語方式,同時也看到當時社會上的人們某些惡劣習性的側影。魯迅介紹《阿Q正傳》的創作初衷時說,要「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從這話里可以領會到作品的深刻性,體悟到阿Q這個典型形象的廣泛意義。小說剛連載時,茅盾就指出阿Q是「中國人品性的結晶」,20世紀40年代周立波指出阿Q「是中國精神文明的化身」。美國某教授說:「魯迅塑造的阿Q這個典型人物,不僅中國有,其實美國也有,全世界各處都有。阿Q的精神勝利法,在不少人身上都有反映。我的太太有時就說我是阿Q……」所以在當今世界「越來越小」,人們的行動范圍和思想天地「越來越大」的情況下,阿Q正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他的身上折射著全人類的某些共同特性。這種深刻、豐富的內涵,是普通形象所不具備的。
典型形象展示了鮮明獨特的個性。個性就是特徵性,作家筆下的形象個性是普遍見到的,但典型形象的個性要求更高,就像一束奪目的強光一樣,吸引讀者的注意,給讀者留下永久的印象,正如恩格斯所說:「每個人都是典型,但同時又是一定的單個人,正如老黑格爾所說的,是一個『這個』,而且應該是如此。」(《致敏·考茨基》)這樣的「單個人」的個性應該是立體的、透徹的、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單薄的,是金聖嘆評論《水滸傳》所說的:「所敘一百零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
例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東西俯拾即是,他有奇特的名字,「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他有奇特的外表,「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所穿長衫「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有奇特的語言,「總是滿口之乎者也」,「竊書不能算偷……」「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他有奇特的行為動作,「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惟一的人」,「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櫃上寫字」,「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他有奇特的命運,「原來也讀過書」,「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可以說孔乙己的樣樣品行都獨特,他的獨特性使他成為真正的典型形象,這樣的典型形象在世界文學人物畫廊里找不到第二個。
典型形象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作者既發現和創造典型形象,又對典型形象進行審美觀照,這一過程是按照藝術邏輯、美的規律來進行,按照性格規律如統一律、矛盾律、發展律來展示人物的性格歷史的。那些美好的人性得以張揚,顯得更加美好;丑惡的人性得以暴露、受到懲戒,顯出美的反面教訓,也是審美的結果。
典型形象在敘事類作品中指典型人物或人物典型,人物形象的典型性,通常是以性格的典型性為特徵的。但這樣理解典型性似乎有點狹隘,還有些人物,我們看不到像阿Q或孔乙己這樣的鮮明獨特的性格,可是他們照樣有典型性,如《祝福》中的祥林嫂,魯迅對她的描寫主要是命運的描寫,給讀者以情感震盪的她的悲慘命運,以致於我們常把「祥林嫂式的命運」作為一個種特別的說法,用來形容某些災難深重的人,尤其是苦難的婦女。因此,不妨說這類人物的典型性表現在命運上,就像稱阿Q和孔乙己是性格典型一樣,我們可以稱祥林嫂這樣的人物為命運典型。
典型形象在現代派作品是否可以見到?如果我們承認人物形象的典型性還包括人物命運和人物的心理狀態的話,那麼典型理論同樣適用於現代派作品。例如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講述了一個奇怪的故事,描寫了一個奇怪的人物,你看作品的開頭:
一天早晨,格里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他仰卧著,那堅硬得像鐵甲一般的背貼著床,他稍稍一抬頭,便看見自己那穹頂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塊弧形的硬片,被子在肚子尖上幾乎待不住了,眼看就要完全滑落下來。比起偌大的身軀來,他那許多條腿真是細得可憐,都在他眼前無可奈何地舞動著。
人變成甲蟲,奇特之至!本來一家人靠他掙錢過日子,祈望他病情好轉,可是他的「蟲性」不斷強化,好轉無望,便反過來歧視他,把他當作全家「一切不幸的根源」,甚至詛咒他,殘害他。他受了家人的殘害,躲在地板的角落裡,孤獨、憂郁地死去。盡管他作為人已經完全「蟲化」、異化,但我們仍可以視他為現實生活中某些小人物的代表,他的命運仍然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誰也不能懷疑格里高爾·薩姆沙的形象具有典型性。
那麼虛幻的人物,如孫悟空算不算典型形象?答案應該是肯定的。首先,他的外表形象奇特,獨一無二;言行也特別,具有奇才異能;命運也特別,歷經無數災難而修成正果……其次,他的身上寄託著作者和社會公眾的理想願望,若干年前他成為造反英雄,甚至是農民起義領袖的隱喻形象,現在他成為社會正義的象徵,或者是人類征服自然之力的象徵,甚至是東方人修煉、修行,追求圓滿和超越的信念、意志的象徵。
創造典型形象是作家們共同的願望和畢生的追求,但不是每一個文學形象都是典型形象,也不是每一部作品都創造了典型形象,人物形象多如牛毛,典型形象稀如牛角。據統計《紅樓夢》描寫了林林總總五百多個人物形象,但真正稱得上典型形象的只有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晴雯、賈璉等,是少數中的少數,精華中的精華。
三、典型環境和普通環境有什麼不同?
就像形象分一般形象和典型形象一樣,環境也分一般環境和典型環境。
典型環境,簡要地說就是典型人物成長和活動的環境。這種環境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大的背景,如特定的社會思潮、歷史事件、文化氛圍等;一是人物所處的小環境,如自然環境、具體的生活場所。這樣的環境應該是典型的,也就是人物活動的小環境有著鮮明的特點,比如有地域特點、人群特點、場景特點,給讀者深刻的印象;同時小環境中還蘊含深刻的社會意義,讓人看出歷史事件、時代思潮的影響。例如阿Q的環境就是一個典型環境,地點是江南農村未庄,時間是在辛亥革命前後,我們既能看到江南水鄉特色鮮明的風土人情,也能看到一場現代革命對基層農村的影響。
不過,不能對典型環境作狹隘的理解,環境描寫不等於具體的景物描寫和場景描寫,不僅歷史事件、社會變革和風土人情可以成為環境要素,甚至人際關系也可以成為人物的生存環境和社會關系之「網」,人物即是網上的一個個「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有相對性,他人成為你的環境,你也成為他人環境中的一部分。例如咸亨酒店裡的掌櫃、小伙計「我」、短衣幫、鄰居眾小孩,還有未露面的丁舉人,都是孔乙己的環境;另一方面,就像孔乙己成為眾人的笑料一樣,他也成為別人的環境的一部分,互為襯托。
四、典型人物與典型環境的關系如何?
關於典型人物與典型環境的關系,恩格斯在《致瑪·哈克奈斯》的信中,評論對方的小說《城市姑娘》時說道:
據我看來,現實主義的意思是,除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您的人物,就他們本身而言,是夠典型的;但是環繞著這些人物並促使他們行動的環境,也許就不是那樣典型了。
「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現實主義文學和其他文學的最重要的准則之一。它要求做到:環境與人物相匹配,與人物之間具有共生性、互動性;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發展由環境決定,並由環境得以解釋;環境以人物為基礎,以人物為中心,並提供人物行動的動機。很難設想,會有脫離環境的典型人物存在,光描寫人物不描寫環境,人物勢必像脫離了土地的草木一樣枯萎;也很難設想,會有脫離人物的典型環境存在,沒有人物活動的環境就像沒有草木生長的土地,這樣的土地有何生氣?
那麼,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的共生互動是不是完全順應一致?也不是,常見的情況甚至是相反,人物與環境不和諧!阿Q從生到死都與未庄環境格格不入,祥林嫂是被她周圍的環境逼向死路的,孔乙己也是被人群鬨笑著排擠出象徵人生舞台咸亨酒店的,格里高爾·薩姆沙竟然被自己的家人殘害致死……
如何理解典型人物與環境之間的「不和諧」現實?水不平則流,物不平則鳴,人不平則起來行動。與環境格格不入,才有「戲」可演;人物性格必須在矛盾沖突中才得到充分展示,才碰撞出耀眼的光芒。
五、典型化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典型化,就是作家將生活中的素材進行藝術加工,包括篩選、提煉、集中、分解、綜合、想像、誇張、潤色……簡單地說,就是把通常所見的形象變成典型形象,把通常所見的環境變成典型環境。作為虛構的小說、戲劇,藝術加工的成分較大;作為紀實性的小說和報告文學,藝術加工主要地不在於虛構,而是篩選、提煉、集中。後者同樣稱作典型化。
典型化的方法大概有三種。
1.原型加工法。作家以現實生活中某一真實人物為基礎,添加其他人物的習性、事件和細節,以達到典型人物的更高要求。這樣的原型往往已經具備鮮明的個性,而且這個性又聯系著社會眾人的共性,或者他的命運映現出社會的動態、變遷。用魯迅的話說就是:「專用一個人,言談舉動,不必說了,連細微的癖性,衣服的式樣,也不加改變。」(《且介亭雜文末編·〈出關〉的「關」》)
例如魯迅《狂人日記》中的狂人形象實有其人,就是魯迅的表兄弟,原在西北生活,後逃到北京來向魯迅求救,說同事要謀殺他;住在當時北京客棧,深夜聽見樓上地板腳步聲,以為殺人者已經設下埋伏;再換房間,又聽到隔壁有異樣聲音,以為是他們同夥,他感到絕望了;魯迅留他在會館住,大清早來敲門找魯迅,說今天要被殺了,說話聲好不悲慘;帶他去看醫生,路上看見背槍警察,驚惶失色,以為當即要死。(事料見周遐壽《魯迅小說里的人物》)其人其事,就是魯迅寫作《狂人日記》的基礎,當然從現實到小說還需要有一個藝術加工的過程,經過加工後的狂人更具有藝術性、審美性。
2.合成加工法。不是以現實生活中某一真實人物為基礎,而是雜取了耳聞目睹、道聽途說的各個人物的事件、細節,拼成一個「無中生有」的人物。用魯迅的話說就是:「雜取種種,合成一個。」他還說「我是一向取後一法的」,「向來不用一個單獨的模特兒」(《且介亭雜文末編·〈出關〉的「關」》),這就是取用合成法。「所寫的事跡,大抵有一點見過或聽到過的緣由,但決不全用這事實,只是採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發開去,到足以幾乎完全發表我的意思為止。人物的模特兒也一樣,沒有專用過一個人,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腳色。」(《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
例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是現實生活中的「孟夫子」和另一個書生「四七」的形象拼湊而成的,孔乙己愛喝酒,偷書被打,後用蒲包墊著,用手撐著走路到酒店喝酒,這些事都是取自「孟夫子」;而穿一種又破又臟的長衫,能寫一手好字,這些事又是取自「四七」。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也是現實生活中的多個人拼湊而成的,她臨死前的形象,取自作者遠房的伯母;有關再嫁婦女死後被鋸成兩半的傳說,以及捐門檻之事,與一個叫單媽媽的女人相關;阿毛被狼吃掉的事,則是作家本家某看墳人的經歷。可見,小說雖然虛構,卻都有來歷。
3.集中強化法。是以現實生活中某一真實人物為模特,不改造,不虛構,但是進行選擇、提煉、概括,從生活真實到藝術真實基本上不變形,只是以寫真摹實的藝術化手法,使得藝術形象比生活形象的美麗的一面更加美麗,善良的一面更加善良,深刻的一面更加深刻。著名報告文學作家理由將真實性的典型化方法闡述得具體而微:「報告文學需要從文學的河流里引來多樣化的表現方法與藝術技巧,如提煉、剪裁、描摹、比興、工筆刻劃、重筆渲染,以及精選角度、截取斷面、調動語言……」(《報告文學的寫作》)當然,集中強化法不只是適用於報告文學,也適用於紀實小說、寫人散文等。
請看著名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中描寫科學家陳景潤的片段:
當他已具備了充分依據,他就以驚人的頑強毅力,來向哥德巴赫猜想挺進了。他廢寢忘食,晝夜不舍,潛心思考,探測精蘊,進行了大量的運算。一心一意地搞數學,搞得他發呆了。有一次,自己撞在樹上,還問是誰撞了他?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通通奉獻給這道難題的解題上了,他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價。他的兩眼深深凹陷了。他的面頰帶上了肺結核的紅暈。喉頭炎嚴重,他咳嗽不停。腹脹、腹痛,難以忍受。有時已人事不知了,卻還記掛著數字和符號。他跋涉在數學的崎嶇山路,吃力地邁動步伐。在抽象思維的高原,他向陡峭的巉岩升登,降下又升登!善意的誤會飛入了他的眼簾。無知的嘲諷鑽進了他的耳道。他不屑一顧;他未予理睬。他沒有時間來分辯;他寧可含垢忍辱。餐霜飲雪,走上去一步就是一步!他氣喘不已;汗如雨下。時常感到他支持不下去了。但他還是攀登。用四肢,用指爪。真是艱苦卓絕!多少次上去了摔下來。就是鐵鞋,也早該踏破了。人們嘲笑他穿的鞋是破了的:是通風透氣不會得腳氣病的一雙鞋子。不知多少次發生了可怕的滑墜!幾乎粉身碎骨。他無法統計他失敗了多少次。他毫不氣餒。他總結失敗的教訓,把失敗接起來,焊上去,作登山用的尼龍繩子和金屬梯子。吃一塹,長一智。失敗一次,前進一步。失敗是成功之母,功由失敗堆壘而成。他越過了雪線,到達雪峰和現代冰川,更感缺氧的嚴重了。多少次堅冰封山,多少次雪崩掩埋!他就像那些征服珠穆朗瑪峰的英雄登山運動員,爬啊,爬啊,爬啊!而惡毒的誹謗,惡意的污衊像變天的烏雲和九級狂風。而熱情的支持為他撥開雲霧,明朗的陽光又溫暖了他。他向著目標,不屈不撓;繼續前進,繼續攀登。戰勝了第一台階的難以登上的峻峭,出現在難上加難的第二台階絕壁之前。他只知攀登,在千仞深淵之上;他只管攀登,在無限風光之間。一張又一張運算的稿紙,像漫天大雪似的飛舞,鋪滿了大地。數字、符號、引理、公式、邏輯、推理,積在樓板上,有三尺深。忽然化為膝下群山,雪蓮萬千。他終於登上了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登上了(1+2)的台階。
這是作品集中描寫陳景潤攀登哥德巴赫猜想「(1+2)的台階」的情景。有真實的描寫,如「他廢寢忘食,晝夜不舍,潛心思考,探測精蘊,進行了大量的運算」,「有一次,自己撞在樹上,還問是誰撞了他」,「他的兩眼深深凹陷了。他的面頰帶上了肺結核的紅暈。喉頭炎嚴重,他咳嗽不停。腹脹、腹痛,難以忍受」;還有虛擬景象的描寫,即寫陳景潤攀登科學高峰時的情狀。真實描寫較為粗略,沒有顯出精彩生動的特點,顯然是不敢或不願有虛構的細節描寫,而且只寫與科學研究相關的事情,其他事情一概省略,可以見出作者求真務實的原則,以及選擇、裁剪和融會的用心;虛擬描寫則放開筆墨,用虛擬的「攀登者」比喻陳景潤的典型形象,用虛擬的「數學的崎嶇山路」比喻陳景潤科學難題的典型環境,展示了作者藝術加工的高妙。
❻ 為什麼具象美術要塑造典型形象和典型環境你印象最深刻的類似例子有哪些
具象:具體存在於空間,而且能夠感知的一種形狀或形態. 抽象;是一種存在的物體在人們的視覺中有很多中認定中物體的產生.當然它也會偏離真正視覺中的形態和意義. 意象:它存在於人的心裡或思想里的一種感知物體或事態.但它不會展現在人們的眼前的東西. 從作品形象與自然對象的相似程度上去劃分作品風 格的概念。抽象藝術指藝術形象大幅度偏離或完全拋棄 自然對象外觀的藝術;具象藝術指藝術形象與自然對象 基本相似或極為相似的藝術。抽象一詞的本義是指人類 對事物非本質因素的舍棄和對本質因素的抽取。應用在 美術研究領域,抽象藝術和具象藝術構成一對相關的概 念。 具象藝術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都具備可識別性。希臘 的雕塑作品、近代的寫實主義和現代的超級寫實主義作 品,因其形象與自然對象十分相似,被看作這類藝術的 典型代表。具象藝術廣泛地存在於人類美術活動中,從 歐洲原始的岩洞壁畫,到文藝復興時代的宗教壁畫;從 印度的佛教藝術,到中國的畫像磚石,都可以看到這類 藝術作品,至今它仍是美術創作中重要的藝術風格。歐 洲古代的模仿說,中國古代的應物象形說,L.達·芬奇 等人的言論都是具象藝術有名的理論表述。 抽象藝術中的形象與自然對象較少或完全沒有相近 之處。一些美術樣式,如書法、建築等,其樣式的特徵 決定了它們在整體上是抽象的。一部分原始藝術作品和 絕大部分工藝美術作品也屬於抽象藝術。作為一種自覺 的藝術思潮,抽象藝術運動興起於20世紀初的歐美。大 部分現代主義美術流派都受到了這一運動的影響,如抽 象表現主義、立體主義、塔希主義、行動繪畫等。 現代抽象藝術大體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對自然對 象的外觀加以減約、提煉或重新組合;第二類完全舍棄 自然對象,創作純粹的形式構成,並因此被稱為純抽象。 第一類抽象藝術又包含了兩種傾向:①如P.塞尚、P.克 利等藝術家往往以自己對事物的概念為依據,在創作中 削砍對象外觀中被認為是次要與偶然的形式因素,使藝 術形象得以顯示被認為是本質的原型。②另一些藝術家, 如C.畢沙羅往往以個別、特殊的自然對象為依據,從其 自然外觀中抽取藝術形象的模式。第二類抽象藝術同樣 包含兩種傾向:①一些藝術家的作品具有明顯直接的情 感表現性質,因此被稱為浪漫的、有機的或熱的抽象藝 術,W.康定斯基、J.米羅的許多作品是這種創作傾向的 代表。②如K.C.馬列維奇、P.蒙德里安等藝術家在作品 中展現的是一些冷靜、規則的幾何構成,它們不包含直 接的情感表現意味,因此被稱為古典的、幾何的和冷的 抽象藝術。現代抽象藝術運動在整體上是對歐洲模擬自 然的傳統的反叛,它對現當代美術發展產生了廣泛影響。 抽象藝術、具象藝術與藝術作品中的抽象因素、具 象因素是兩類不同的概念。後者建立在對形象、形象與 自然對象之關系的細致解剖之上,任何酷似對象的形象 也不可能不包含對對象一定程度上的偏離。因此,具象 藝術之中也包含著或多或少的抽象因素;同樣,許多抽象 藝術作品中的形象,亦有與自然對象有著不同程度的聯 系,包含著具象因素,上述第一類現代抽象藝術便是例證。 抽象藝術、具象藝術的概念是宏觀的、直觀的;抽象因 素、具象因素的概念是微觀的、分析的。對於這兩類不 同性質的概念的混淆,會導致抽象藝術、具象藝術概念 的瓦解。 若將抽象藝術與具象藝術這一對概念放在豐富多采 的人類美術現象中,則可以看到,它們像是磁棒的兩極, 許許多多藝術作品位於純粹的抽象藝術與酷似自然物的 具象藝術之間。例如中國新石器時代部分彩陶的紋飾、 許多非洲部落的原始木雕與面具、歐洲中世紀的一些宗 教繪畫以及部分中國的文人寫意畫。這類藝術作品或對 特定對象加以大膽變形和裝飾化處理,或將不同對象的 局部特徵進行適度的組合,將對象納入抽象化的程式中 使之偏離原來的外觀,藝術形象所包含的抽象因素與具 象因素相對合諧狀態,使之難以簡單地用這一對概念加 以劃分。中國藝術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和「妙在 似與不似之間」的言論,從創作過程與形象特徵兩個水 平上描述了傳統中國藝術家在這一問題上的態度。 無論抽象藝術還是具象藝術,都是人類美術史上長 久存在的藝術形式,是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兩類不同 的藝術,能夠表現人類不同的精神內容,創造出不同的 形式感,給人以不同的審美享受。它們各自擁有不可替 代的美學價值。
❼ 典型環境包括哪幾個層次
包括以具體獨特的個別性反映出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現實關系總情勢的大環境,又包括由這種歷史環境形成的個人生活的具體環境。
典型人物與典型環境的關系,首先表現為相互依存關系,一方面沒有典型環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另一方面典型環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其次表現為互動性關系,一方面典型環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礎,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並非永遠在環境面前無能為力,在一定條件下又可以對環境發生反作用。
典型環境背景
馬克思恩格斯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第一次科學地闡明了人的生活環境與人物性格形成的關系,同時又提出了「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題。這是對典型理論的重大貢獻。
恩格斯在《致瑪·哈克奈斯》的信中寫道:據我看來,現實主義的意思是,除細節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您的人物,就他們本身而言,是夠典型的;·但是環繞著這些人物並促使他們行動的環境,也許就不是那樣典型了。
其實,關注人物與環境的關系,並非自馬克思恩格斯開始。除黑格爾外,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也注意到這一問題,認為「人物的性格要根據他們的處境來決定」。自然主義者左拉也論述過「環境」,並且提出:「要使真實的人物在真實的環境中活動」。
然而,啟蒙主義者所理解的環境,主要指自然環境;黑格爾所說的環境,是由絕對理念轉化而來的一般世界情況和具體的自然環境;自然主義者所說的環境,主要是從生物學和遺傳學的眼光所看到的個人生活的狹小天地和地理條件。他們都是歷史唯心主義者,因而既不能揭示環境的本質,也不能正確地闡明人物與環境的真正關系。
而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只有從對社會關系即現實關系的描寫和揭示中,才能更好地描寫人,揭示人的性格實質。所以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貫主張「對現實關系的真實描寫」。而恩格斯這里提出的「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題,正與他們的一貫主張相統一。
所謂典型環境,不過是充分地體現了現實關系真實風貌的人物的生活環境。它包括以具體獨特的個別性反映出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現實關系總情勢的大環境;又包括由這種歷史環境形成的個人生活的具體環境。
所謂「社會現實關系的總情勢」,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現實關系的真實情況,二是時代的脈搏和動向。這種「總情勢」往往不是直接的、公開呈現的,而是一種隱匿的、潛伏的客觀存在,只有到了社會矛盾激化的階段才會明朗。
因此作家能否抓住它並且如實地表現出來,才最見其功力。它直接牽涉到一位作家的思想水平和洞察生活的能力。
❽ 如何文章寫作中塑造典型環境中的人物形象
一、先弄清楚兩個概念。
典型環境指文藝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並驅使其行動的特定社會環境,即主人公和周圍人物所形成和輻射出來的具體關系。
典型人物是作者用典型化方法創造出來的具有獨特個性、又能反映一定社會本質的某些方面的藝術形象。典型人物形成於一定的典型環境即具體的現實關系中,並對它發生作用。但典型人物又往往超越時代的局限而具有某種永恆的性質。
二、注意創作方法
恩格斯認為,細節真實是現實主義文學最起碼的要求。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均需藉助真實的細節加以表現。否則,環境和人物都會流於空泛、抽象、缺乏豐滿的血肉。細節作為故事情節的基本組成單位和整部作品的細胞,它的功能是如實地展現實際生活的具體性、生動性和豐富性,反映出生活的本來面貌。文學作品中的細節需要經過選擇、提煉、加工,典型化的細節才能達到現象真實和本質真實的統一。不重視細節的選擇和提煉容易陷入公式化、概念化,過分拘泥於細節則會導致自然主義。因此,現實義文學必須以細節真實為基礎,同時又要達到更高的階段和更深的層次,即「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環境是具有鮮明的時代感,能夠體現特定時期生活的本質方面和歷史的發展趨勢,圍繞並促使人物行動的那個具體生活環境。它以獨特的面貌呈現於作品之中,具有不可重復性;同時又與整個社會生活、時代氛圍緊密相聯,從縱的(時空變化)和橫的(特定階段的社會關系)兩個方面反映出時代、民族和階級的特點與風貌。典型人物是個性與共性、獨特性與概括性完美統一的一個「這個」,是文藝作品的真正中心。抹煞鮮明突出的個性而去追求抽象的、一般的共性,必然會「把個性消融到原則里去」,使人物蛻變成「時代精神的單純的傳聲筒」,導致「一個階級一個典型」的模式;脫離開對社會本質的概括而刻意表現個性的獨特,則容易走上「惡劣的個性化」的歧路,重蹈「垂死的模仿文學」的覆轍。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自身存在天然聯系,典型人物塑造的成功,必然反應出人物所處的典型環境,同樣,典型環境是典型人物映照的結果。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把典型人物和典型環境割裂開來的看法是錯誤的,把兩者簡單的生硬契合的做法也同樣違背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的。
❾ 文學典型有什麼特點,我看到有些說是典型環境、典型人物,有些又看到美學、藝術魅力
(一)典型的特徵性所謂「特徵」,是指「組成本質的那些個別標志」,是「藝術形象中個別細節把所要表現的內容突出地表現出來的那種妥帖性」。在希爾特的啟發下,黑格爾把「特徵性」當作藝術創作的重要原理加以提倡。從外延看,「特徵」可以是一句話、一個細節、一個場景、一個事物、一個人物、一種人物關系等。典型的創造是通過特徵化實現的,「特徵化」在藝術表現中顯示了巨大的能量。如陸游的《示兒》,把臨終的遺言變成千古名篇;契訶夫把「打噴嚏」一個細節,生發成一篇名揚四海的小說;杜甫的《兵車行》,是通過一個場景,給我們留下大唐帝國窮兵黷武給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歷史畫卷;魯迅通過人血饅頭治癆病這件事,揭示了中華民族深刻的歷史教訓和悲劇命運的根源;尤涅斯庫在《禿頭歌女》中,通過「夫妻對面不相識」的人際關系,讓你產生透心的悲涼。也就是說,上述諸因素無論哪一種被「特徵化」了,都可以產生不朽之作。 所以巴爾扎克說:「特徵」的特點在於「用最小的面積驚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而文學典型的特徵化原則,是要求調動這一切方面特徵化的表現力為形成文學典型的「特徵性」服務。這樣,對文學典型的「特徵性」,就要分兩個層次來理解了。此外,像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像薛寶釵的「世故圓滑」,像王熙鳳的「心狠手辣」等等都是這些典型的「總特徵」,使人物成為獨特的「這一個」,成為一個鮮·活的富有魅力的生命。(二)典型的豐厚歷史意蘊 人類之所以創造典型這種藝術至境形態,用黑格爾的話來說,是想「從他本身召喚出來的東西」中,「認出他自己」,是為了「觀照自己、認識自己,思考自己」,因而人類希望能從典型中「欣賞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現實」,典型應當為人類「自己而存在」。說到底,人類創造典型,是為了人類「直觀自身」的審美需要,追求的是典型所應該具有的審美認識價值,看一看人是怎樣在歷史和現實中生活的,以及歷史和現實的本來面貌如何。這樣,凡是世界公認的典型,總是通過豐富多彩的性格刻畫,同時顯示了「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容」,從而葆有豐厚的歷史意蘊。魯迅筆下的阿Q這個典型, 同樣表現了巨大的思想深度和豐厚的歷史意蘊。在阿Q的悲劇命運里,就有道不盡的「思想」。僅就大的方面講有: (1)對中國國民性的痼疾的認識; (2)對辛亥革命失敗的反思和歷史教訓的總結;(3)對辛亥革命時期歷史面貌的認識和中國農村各階層狀況的分析;(4)對農民革命的必然性和盲動性的准確揭示;(5)對「阿Q相」和「精神勝利」的批判;(6)以及由以上方面所顯示的作家思想的睿智、人道的情懷和愛國的赤誠等等。沈雁冰(茅盾)甚至認為,他還有全人類的意義。總之,他是一個說不完道不盡的阿Q。不讀阿Q,何以了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不讀阿Q,怎能知道中國人曾經有過怎樣屈辱的歷史和苦難的人生!這便是典型提供的豐厚的歷史意蘊。(三)典型的藝術魅力典型的藝術魅力,主要來自典型獨特的審美效果。這種審美效果,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文學典型以人的生命形式而呈現出無窮魅力。美國現代美學家蘇珊·朗格認為,藝術是一種生命形式,因此它能「激發人們的美感」。而典型卻是按人自身的生命形式創造的藝術形象,因而分外具有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特別具有滿足人類在最充分的意義上「直觀自身」的審美價值。這種藝術魅力首先在於典型以人的生命形式所展現的生命的斑斕色彩。文學典型給人提供的精神世界是如此豐富,往往令讀者嘆為觀止。例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她的一顆心顯得那樣晶瑩、那樣高潔、那樣美麗可愛。那是聰慧過人的、詩意充盈的、柔情萬種的、富於幻想的、嚮往著美好愛情的少女之心;又是敏感多思的、眼光超越的、痛苦憂傷的、纏綿悱惻的、嚮往著自由和舒展個性的詩人之心;還是一顆飽讀詩書的、超凡脫俗的、峻逸高潔的、孤獨自傲的、寧折不彎的富於東方文化特色的士子之心。第二,典型的藝術魅力還來自它的真實性。這是藝術創造的原則,更是馬克思主義典型觀的核心命題,它為藝術典型規定了嚴格的歷史尺度。要求典型具有的真實性,應含有更豐富深刻的歷史意蘊。他們提倡對現實關系的真實描寫,希望通過卓越的個性刻畫能揭示出更多的政治和社會的真理,體現出歷史的必然趨勢。
❿ 典型環境是什麼
典型環境是小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只是人物活動、故事發生的場所,而且表現出時代風貌、社會制度、階級狀況、人與人間的關系。人都在一定的社會現實中生活,特定的典型環境產生特定的典型性格。在典型環境中塑造典型性格,能夠表現出產生典型性格的社會基礎,表現出典型性格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