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建設三峽大壩最早是誰提出來的
最早提出三峽工程設想的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先生。1918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之二--實業計劃》"改良現存水路及運河"一節中提出:"自宜昌而上入峽行,……急流與灘石沿流皆是,改良此上流一段,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其灘石應行爆開除去,於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漢口,上達重慶,可得而致。"1924年8月,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國立高等師范學校禮堂作《民生主義》演講時又講道:"像揚子江上游夔峽的水力,更是很大。有人考察由宜昌至萬縣一帶的水力,可以發生三千餘萬匹馬力的電力,像這樣大的電力,比現在各國所發生的電力都要大得多……"?
這是我國最早提出梯級開發三峽、改善川江航道、結合水力發電的設想。盡管這一設想僅限於長江的興利方面,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孫中山先生能夠以現代科學的觀點提出變革三峽、強我中華的宏圖方略,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⑵ 三峽大壩簡介
1994年12月14日,當今世界第一大的水電工程--三峽大壩工程正式動工,它位於西陵峽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38公里。三峽大壩工程包括主體建築物工程及導流工程兩部分,工程總投資為954.6億元人民幣(按1993年5月末價格計算),其中樞紐工程500.9億元;113萬移民的安置費300.7億元;輸變電工程153億元。工程施工總工期自1993年到2009年共17年,分三期進行,到2009年工程全部完工。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頂總長3035米,壩頂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能夠抵禦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配有26台發電機的兩個電站年均發電量849億度。航運能力將從現有的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同時運輸成本也將降低35%。
三峽大壩建成後,將會形成長達600公里的巨型水庫,成為世界罕見的新景觀。三峽大壩採取分期蓄水。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後,水位提高到10-75米,三峽一切景觀不受影響;2003年6月,第二期工程結束後,水位提高到135米,三峽旅遊景區除張飛廟被淹將搬遷外,其餘景區基本保存;2006年,長江水位提高到156米,僅屈原祠的山門被淹而將重建;2009年整個三峽工程竣工後,水位提高到175米,屆時將有少數石刻將搬遷,石寶寨的山門將被淹1.5米,目前正計劃修築堤壩圍護,那時石寶寨所在的玉印山將成為一座四面環水的孤峰,更別致傳奇。而其它各景點的雄姿依然不變。隨著沿江山脈間人造湖泊的形成和通航條件的改善,原本分散在三峽周圍的許多景點將更容易到達,如小三峽、神農溪等千姿百態的仙境畫廊。
另外,三峽大壩和葛洲壩這兩座現代奇觀也將成為長江三峽的新景點,為其添姿增色。集自然美景、古代遺址和現代奇跡於一身的未來長江三峽將一如既往地吸引和陶醉來自全世界各地的遊客。 更多 http://ke..com/view/26251.htm
⑶ 提出修建三峽大壩最早是什莫年代
首倡建壩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孫 中 山便希望利用西方戰時的工業設備和科學技術發展中國實業。這一年,他在上海用英文撰寫了《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劃——補助世界戰後整頓實業之方法》,意在引起國際實業界的響應。
大壩航拍
孫 中 山開發三峽水電資源的論著發表後,政府工商部曾於1930年初,擬在長江上游籌設水電廠,並著手收集有關資料和圖表,但對壩區的勘察工作始終未能進行。
兩年後,即1932年,政府主持組成長江上游水力發電勘測隊。該隊查勘後提出《揚子江上游水力發電測勘報告》,計劃在西陵峽內黃陵廟和葛洲壩修建兩座總裝機容量分別為32萬千瓦、50萬千瓦的低水頭電站,總預算1.66億美元。但這一計劃也僅僅是紙上談兵。
⑷ 三峽大壩的設計者都有誰
三峽大壩的設計者(總工程師)鄭守仁。
曾經歷過葛洲壩、隔河岩等中國水電工程洗禮的鄭守仁院士,自1993年開始駐守三峽工地,擔負起三峽工程的設計總成、現場勘測、設計科研等重任。17年後,三峽工程將於26日首次蓄水至175米高程,實現正常運行下的最高蓄水目標。
三峽工程的建設方針是「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實際運行中,三峽水庫於2003年6月首次蓄至135米水位,工程進入圍堰擋水發電期;2006年汛後蓄至156米,工程進入初期運行期;2008年和2009年兩次進行175米試驗性蓄水,但分別只蓄至172.8米和171.43米。
(4)三峽大壩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設計方案
長江三峽工程採用「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方案。工程施工總工期自1993年到2009年共17年,分三個階段進行,到2009年工程已全部完工。
第一階段工程1994--1997年,為施工准備及一期工程
第二階段工程1998--2003年,為二期工程
第三階段工程2004--2009年,為三期工程。
三峽工程動態總投資預計為2039億元人民幣,水庫最終將淹沒耕地43.13萬畝,最終將移民113.18萬人。其中樞紐工程500.9億元;113萬移民的安置費300.7億元;輸變電工程153億元。
⑸ 三峽大壩因什麼而得名
三峽大壩因(位於三峽)而得名
⑹ 三峽建設是誰提出來的
是孫中山提出建的。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孫中山便希望利用西方戰時的工業設備和科學技術發展中國實業。這一年,他在上海用英文撰寫了《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劃——補助世界戰後整頓實業之方法》,意在引起國際實業界的響應。
孫中山開發三峽水電資源的論著發表後,國民政府工商部曾於1930年初,擬在長江上游籌設水電廠,並著手收集有關資料和圖表,但對壩區的勘察工作始終未能進行。兩年後,即1932年,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主持組成長江上游水力發電勘測隊。
抗旱功能
下游大旱,三峽可加大放水力度增大下泄流量使抗旱局面得以有效緩解。三峽工程主要設計者、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守仁介紹說,抗旱功能是三峽水利樞紐新增的一個功能。
他說:三峽工程設計時只有防洪、發電、航運和供水功能。補水功能是考慮到下游兩岸的居民和生產用水,但還要滿足抗旱用水。這部分水量需求比較大。
如今,三峽工程17年工期已經全面完成,舉世矚目的三峽大壩展現雄姿。尤為可喜的是,三峽建設者不僅創造了水電建設史上的多項世界記錄,而且把住了質量關,已竣工的單元項目質量評定全部合格。
⑺ 三峽大壩是誰決定建的 是當時的總 里 ,里彭嗎
三峽大壩是投票決定建的。1992年4月3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七屆五次會議,根據對議案審查和出席會議代表投票的結果,通過了《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要求國務院適時組織實施。
出席會議的代表2633人。是日下午3時許,大會宣布投票結果:贊成票1767票,反對票177票,棄權票664票,未投票25票。
(7)三峽大壩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三峽大壩建設過程:
三峽工程分三個階段完成全部施工任務,全部工期為17年。
第一階段(1993-1997年)為施工准備及一期工程,施工需5年,以實現大江截流為標志。
第二階段(1998-2003年)為二期工程,施工需6年,以實現水庫初期蓄水、第一批機組發電和永久船閘通航為標志。
第三階段(2004-2009年)為三期工程,施工需6年,以實現全部機組發電和樞紐工程全部完建為標志。
在十年建設中,江澤民、李鵬、朱鎔基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親臨工地視察,對工程建設作了許多重要指示。江澤民題詞:「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建好宏偉三峽工程」、「向參加三峽工程的廣大建設者致敬」。
李鵬題詞:「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用現代方式建設好三峽工程」、「功在當代,利及千秋」。朱鎔基指出:質量是三峽工程的生命,質量責任重於泰山;強調三峽工程是「千年大計,國運所系」。
⑻ 三峽大壩是怎麼建立起來的
在開始的時候,在河道的中間攔截,分為南北兩段,把中間的水抽干,修建一條河道,接下來在左右兩邊建起大壩,之後就往裡面倒大量的石頭。
直到石頭能覆蓋在江面上把水堵住,長江的水就會繞道從另外一邊的通道往下流,把水抽干就可以修大壩了,修建完成後接下來繼續在另一邊修建,直到兩邊都修建完成,很多大壩都是採用這樣的方法修建的。
樞紐布置
樞紐主要建築物由大壩、水電站、通航建築物等3大部分組成。主要建築物的型式及總體布置,經對各種可行性方案的多年比較和研究,並通過水力學、結構材料和泥沙等模型試驗研究驗證,均已確定。選定的樞紐總體布置方案為:
泄洪壩段位於河床中部,即原主河槽部位,長483米,在泄洪壩段底部,均勻分布有22孔導流底孔弧形門,底坎高度為56米(或57米),弧門寬6米,高8.5米,22孔弧門分別由22台液壓啟閉機啟閉,兩側為電站壩段和非溢流壩段。
水電站廠房位於兩側電站壩段後,另在右岸留有後期擴機的地下廠房位置。永久通航建築物均布置於左岸。
⑼ 主張建造三峽大壩的是誰
第一個主張建造三峽大壩的是孫中山。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孫中山便希望利用西方戰時的工業設備和科學技術發展中國實業。這一年,他在上海用英文撰寫了《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劃——補助世界戰後整頓實業之方法》,意在引起國際實業界的響應。
孫中山開發三峽水電資源的論著發表後,國民政府工商部曾於1930年初,擬在長江上游籌設水電廠,並著手收集有關資料和圖表,但對壩區的勘察工作始終未能進行。兩年後,即1932年,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主持組成長江上游水力發電勘測隊。
該隊查勘後提出《揚子江上游水力發電測勘報告》,計劃在西陵峽內黃陵廟和葛洲壩修建兩座總裝機容量分別為32萬千瓦、50萬千瓦的低水頭電站,總預算1.665億美元。但這一計劃也僅僅是紙上談兵。
(9)三峽大壩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孫中山在《實業計劃》提出「三峽建壩」的設想:「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國人建設三峽大壩之夢自此肇始。關於三峽建壩,國民政府曾多有嘗試。1932年和1944年都提出過建議和計劃,當時囿於歷史條件,這一計劃淪為紙上談兵。
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長江流域規劃和三峽工程勘測、科研與計劃工作全面開展。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開工。2006年5月20日,隨著最後一方混凝土的澆築完畢,「更立西江石壁,高峽出平湖」,三峽大壩全線建成。
2008年5月4日,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訪問三峽大壩,感慨孫中山的夢想已實現。而今,三峽大壩已成一座豐碑,吸引大量遊客。今年「中秋」小長假期間,三峽大壩景區接待遊客1.38萬人次,今年參觀遊客則已突破百萬人次。
辛亥革命是兩岸人民的共同記憶,是兩岸人民共同為之奮斗過的歷史,是兩岸人民共享的文化遺產。回望百年,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兩岸同胞致力於中華民族振興的努力從未改變。
改革開放後,1979年中美建交,國際社會形成普遍承認一個中國的局面,在此情況下,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構想,一系列新的對台方針政策推出,兩岸隔絕數十年的狀態終於被打破,兩岸人員往來和各項交流迅速發展起來。
特別是,按照「一國兩制」的構想,先後實現了香港、澳門的順利回歸,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兩大重要任務。
⑽ 三峽大壩是哪一年建成的
●1918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一文中提出了建立三峽工程的原始設想:「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
三峽大壩樞紐布置示意圖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2月長江水利委員會成立,著手開展長江的綜合治理。1955年開始全面開展長江流域規劃和三峽工程勘測、科研與計劃工作,1957年底基本完成。
●1970年12月26日,長江葛洲壩工程批准興建,這是有計劃、有步驟地為建設三峽工程作實戰准備。
●1992年4月3日,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關於興建三峽工程的決議》,完成三峽工程的立法程序並進入實施階段。
●1993年9月27日,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在宜昌市正式成立。
●1994年12月14日,國務院總理李鵬在宜昌三斗坪向全世界宣布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1997年11月8日,三峽工程勝利實現大江截流,第一階段建設目標完成。
●1998年,三峽工程進入第二階段的建設。
●2000年,三峽工程機組安裝奏序曲。
●2002年10月10日,國務院三峽工程二期工程驗收委員會樞紐工程驗收專家組會議在壩區召開,導流明渠截流前驗收工作正式啟動。
●2002年10月21日,三峽大壩最關鍵的泄洪壩段已經全部建成,全線達到海拔185米大壩設計高程。
●2002年10月25日,國務院召開長江三峽二期工程驗收委員會全體會議,同意樞紐工程驗收組關於在2002年11月份實施導流明渠截流的意見。
●2002年10月26日,全長1.6公里的三峽左岸大壩全線封頂,整段大壩都已升高到海拔185米設計壩頂高程。
●2002年10月29日,朱鎔基總理主持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11次會議,同意國務院三峽二期工程驗收委員會的意見,決定在11月6日進行導流明渠截流合龍。
●2002年11月7日,世界上最大的水輪發電機組轉子在三峽工地成功吊裝,標志著三峽首台機組大件安裝基本完成,從此進入總裝階段。
●2002年12月16日,三峽工程三期碾壓混凝土圍堰開始澆築。三期圍堰設計總澆築量為110萬立方米,將與下游土石圍堰一起保護右岸大壩、電站廠房及右岸非溢流壩段施工,是實現三期工程蓄水、通航、發電的關鍵性工程。
●2003年4月11日,三峽工程臨時船閘停止通航運行,長江三峽水域擬實行為期67天的斷航,至6月16日恢復通航。與此同時,翻壩轉運工作全面啟動。
●2003年4月16日,三峽三期碾壓混凝土圍堰全線到頂,比合同工期提前55天達到140米設計高程。
●2003年4月22日,三峽工程左岸臨時船閘改建沖沙閘工程開工。
●2003年4月27日,三峽工程二期移民工程通過國家驗收。這標志著三峽移民工作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三峽庫區135米水位線下移民遷建及庫底清理工作已全面完成,達到三峽工程按期蓄水的要求。
●2003年5月21日,國務院長江三峽二期工程驗收委員會樞紐工程驗收組正式宣布,三峽二期工程達到蓄水135米水位和船舶試通航要求。同意三峽工程6月1日下閘蓄水,並可以在2003年6月份實施永久船閘試通航。
●2006年5月,三峽大壩主體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