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差異性如此重要
差異可以帶來進步,差異使這個世界豐富多彩,差異使得人們看到別人的缺點和優點,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因為差異生活才會有趣而不是每天在一個相同的循環裡面重復著。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差異性產生了進化,因為差異的存在物種才能適應不同的環境,才能適應環境的巨變在一代一代的基因差異中,生物得以進步,如果說生物的基因都是一樣的那麼隨便一個環境的變化,甚至就是溫度的差異就足以致命。
我們沒有辦法去預測其他生活或者環境,只有存在差異才有活下去的可能。我們的生活也是一樣的,如果人人的思想都是一樣的,沒有差異,不存在創新,可能我們還在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叫囂著。我們現在一切社會和物質的豐富,都是因為差異的存在。
很多人說相處應該找相同的人,但我覺得相同性格的人太了解對方反而不好,存在差異才會更加的理解和包容,才能長久下去。
㈡ 差異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世界
*現代物理學發來現,在光子,電子自和其它粒子的微觀世界中,存在一種跳躍式的,非線性的不確定
差異因素。相對論認為;時間,空間,質量,能量都不是絕對的孤立不變的物理量,它們都有著
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化而變化的物理量差異。大自然主要就是遵守隨機,混沌的非線性,跳躍式活
動規律的。所以,我們就是生活在由於大自然活動規律差異而創造來的豐富多彩世界。
*人類能夠認識世界上的事物,就是依靠頭腦把感知的「信息」在大腦形成的精神圖像,信息就是大
腦用來消除「隨機,不確定性」事物之間的差異的精神活動模式。所以,我們的頭就是依靠事物之間
的差異而認識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參考資料:生命真相 劉量衡著 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
㈢ 分析世界三大宗教的共同性與差異性
縱觀世界上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等三大宗教,都各有其特點。同時,三大宗教對人類社會,都各自作出過有益的貢獻或產生過積極的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與此同時,三大宗教給人類社會也帶來不同程度的負面作用和消極影響。下面就三大宗教的共同點與不同點,作一簡要比較:
1、三大宗教的共同點
宗教都是一種人的精神上信仰,不分人種、地區、膚色、年齡、語言、文話等等方面的差異,都有一種「普世」的價值觀。這是他們最大的共同點。其餘是:
(1)相信人間之外的天堂和地獄存在
基督教,是以信仰「上帝」(或稱神、天主、上主,名曰:耶和華)創造並管理世界的一種宗教。
伊斯蘭教,是以順從和信仰宇宙獨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並以求得兩世的和平與安寧的一種宗教。
佛教,是以信仰「佛陀」並以自覺、覺他(使眾生覺悟)、覺行圓滿等三項齊全為修行的最高果位的一種宗教。
其「上帝」、「安拉」、「佛陀」都是超出人間之外的各教派所崇拜的對像,都居住在「天堂」( 佛教稱為「極樂世界」), 都具有超凡的「智慧」 和「能力」。 都強調因果觀念,有前生和後世之說:好人可升「天堂」,壞人必下「地獄」。 升入「天堂」,可享受永遠的幸福;下「地獄」就會遭受永久的痛苦與折磨。
故爾,三大大宗教都具有使人產生心存敬畏的感覺。
(2)給予人的心理感應和作用基本是一致的
應該說,宗教心理是最復雜、最令人迷惑,也是最不好說明的一種心理現象。如果說宗教情感還帶有某種自發的形式,那麼宗教心理則是一種自覺的宗教行為而產生的體驗,它類似某種心理條件反射。而宗教心理與宗教情感,三大宗教在形式上有其相似性。
比如至上感、萬能感、神聖感、神秘感、皈依感、懺悔感、新生感等等,都是人的心理感覺,都是一種交感性的互滲性的感覺。而這些心理感覺,都由三大大宗教通過不同誘導的方式或途徑所形成。
三大宗教為了讓人能真實地體驗到宗教這種心理,都各自創造了宗教物象、宗教禮儀、宗教藝術、宗教音樂等等,以營造其各自宗教的獨特氛圍。如人們常常看到的那些金碧輝煌的神殿、廟宇和教堂,就給你一種既聖潔而又神秘的氛圍,好比劃定一個所謂的宗教空間,一個既真實而又虛幻的領域。其目的是:在人與神之間築起一座無比想往的橋梁,將人引入超凡脫俗的境界。使人感覺到既臨近而又遙遠,既渺茫而又興奮。
所以,三大宗教給予人的感覺,同樣是最復雜的心理條件反射。
(3)「棄惡揚善」有利於社會道德的重建與凈化
在基督教道德戒律中,如:當孝敬父母;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證陷害人;不可貪戀別人妻子和財物……等戒律,都是要求其信徒必須遵守的信條。
在伊斯蘭教道德戒律中,如:不說假話;不混淆是非;不說違心話;不隨心所欲;不聽信讒言;不沽名釣譽;不誇誇其談;不好大喜功;不狂妄自大;不強詞奪理;不口蜜腹劍;不兩面三刀;不近邪惡;不妄談閑話;不懶惰;不貪財;不賭博;不飲酒;不怨恨;不吝嗇;不悔恨;不揮霍浪費;不急躁;不作惡事;不霸道;不淫視異性;不顯露色相……等戒律,都是都是要求其信徒必須遵守的規定。
在佛教的道德戒律中,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等戒律,都是都是要求其信徒在「修心養性」時必須遵守的清規。
從以上三大宗教各自規定的戒律內容中,不難看出他們在很多方面,有相同之處。都有要求其信徒「棄惡揚善」,不去做違反世間道德或有害他人和社會的事情。
所以,三大宗教各自的這些清規戒律,不僅對其信徒的行為,有一定的約束,而且對當今社會道德的重建與凈化,顯然是有利的,並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因為這與當今社會文明進步要求,在某些方面是不謀而合的。同時,這些清規戒律所產生的社會效果,也往往是每個國家所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而期望減少犯罪率、提高威攝效應,都很難達到的。
(4)「關愛弱者」 促進社會發展慈善事業
在基督教的教義中,有很大一部分內容,都是宣揚耶穌基督所暢導的「愛天下所有人」的博愛精神,並由此派生出來的「愛人如己、善待窮人、重視每一個人」和提倡「公義、公平、公正」等一系列仁愛思想,感召和影響社會上更多的人群去獻「愛心」,去慷慨解囊,去利用各種力所能及的方式救助弱者。
伊斯蘭教早期提出的「釋放奴隸」、「救濟貧民」和「禁放高利貸」等一系列社會改革主張,以及通過「齋戒」的規定,讓「齋戒者」親自品嘗飢餓的滋味,體驗窮人整天在飢餓中掙扎的苦楚和得到齋飯時的快樂心情。從而培養對窮人的憐憫心、惻隱心和愛心。
佛教的「慈悲為懷」和「普度眾生」的教義及「同體大悲」說,與「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藏王菩薩語)的悲願深心,就是一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人悲我悲的」具體體現。並把宇宙間一切眾生看成人我一體,休戚與共、骨肉相連的關系。另外在「三學」、「四攝」、「五戒」、「六度」、「十善」中,也充分體現出佛教的的人道主義精神。這對當今社會,急需「扶弱濟貧」,縮小窮富差距,無不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從以上三大宗教各自的教義中,不難看出,有殊途同歸之社會效應,那就是:「關愛弱者」、「 善待窮人」。 因為任何一個社會,都存在弱勢群體,如:老人、小孩、智障者、身體殘缺者、病患者、赤貧者……等。這些弱勢群體,如果沒有社會健全者或富有者的「愛心」關注、支持和贊助,這些弱者是很難生存下去的。
縱觀基督教發展史,歷代基督信徒們曾做了大量有益於社會的工作。如:早期遏止虐殺嬰兒的惡俗,解放了婦女,廢除了奴隸制,激發了慈善和救援機構的形成;後期創辦了醫院,孤兒院,開辦了大量學校,建立了圖書館……等。就連現在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紐約協和神學院)和英國(劍橋大學、坎特伯雷基督教會大學)最著名的大學,早期都是基督教創辦的,直到現在,還不間斷地得到教會的無償資助。又如中國在20世紀初創辦的上海的聖約翰大學、滬江大學、杭州的之江大學、南京的金陵大學、福建的協和大學,廣州的嶺南大學、北京的燕京大學、山東的齊魯大學等14所大學(本國僅有3所:北京大學、山西大學和北洋大學),都是基督教教會在當時無償資助創辦的,這對當時中國的人才培養,素質教育,無疑帶來非常之大的影響。
伊斯蘭教雖無常設的救濟機構。但十分提倡富有穆斯林將其財富接濟鰥寡孤獨、無依無靠的穆斯林。過去市內富有的穆斯林,每逢星期四(「潘善白」)和星期五(「主麻日」)兩天,對登門乞討的孤寡贊困者,施以錢米的救濟,名為給「主麻弓」。清真寺在年節時,過去也常以寺為單位對本坊貧困穆斯林給予臨時性救濟;對旅途遭到意外團難的穆斯林,也常給予食宿救濟,並由清真寺鄉老出面,向本坊穆斯林募捐路費,資助其平安返鄉,這種募捐名為「寫乜貼」(意為「心願」)。
佛教每逢釋迦牟尼佛成道日(農歷十二月初八,又名「臘八節」),各寺廟、庵堂都要熬大量齋粥(俗稱「臘八粥」),施捨給窮人、乞丐食用。平常也大力提倡救濟團難之人及勸人做善事,如:修路、造橋……等。
還有在東南亞一帶,如泰國、緬甸及中國西藏地區,大量的佛教寺院,歷來都成為孩子們讀書學習的場所。不僅免其教育費用,而且還免費供其吃、供其住。
以上這些宗教行為,無疑都在促進社會慈善事業的發展。
2、三大大宗教的不同點
以上是三大宗教在大的方面共同點,而最為顯著的不同點,就是各自起源時間上有所不同。如佛教起源時間,約於公元前五世紀;基督教起源時間,為公元紀年開始(因公元歷以耶穌生日為起始);而伊斯蘭教則起源於公元後七百年左右。自然是佛教起源時間最早,伊斯蘭教起源最晚,其間足約相差1200餘年。
㈣ 如何理解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
在世界統一性問題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二元論和多元論根本對立,認為世界只有一個本原。本原是指一切事物都是由它所構成,一切事物和現象最初都從它所出,最後又復歸於它。在世界統一性問題上,萬事萬物有沒有一個共同的本原、本質或基礎。
世界上的事物有一個共同本原的哲學觀點,即承認世界統一性的,叫一元論;認為世界上有兩個互相獨立的本原的叫二元論(如笛卡兒),它否定了世界的統一性;多元論則認識世界上有兩個以上的本原存在,如當代哲學家波普爾就提出了三個世界的理論,否認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它是馬哲關於世界本質問題的一個基本原理。世界是統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個;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即世界統一的基礎是物質。
物質世界的統一性是多樣性的統一,而不是單一的無差別的統一,世界的物質統一性以具體物質形態的差異性、多樣性為前提,而物質形態的差異性、多樣性又以它們的客觀實在性為基礎。
(4)一種差異性世界的創造擴展閱讀:
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是從物質和意識、統一性和多樣性(或共相和殊相)辯證關系的高度對世界本質的根本理解,它是指多樣的世界萬物是有統一性本質的,這個統一性本質是物質, 物質是不依賴於意識的在時間和空間中有規律地永恆運動著的客觀實在。
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是人們從哲學基本問題的高度,從一般和個別關系的角度對世界本質的認識,也就是說,在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中包含著兩種基本關系,即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一般和個別(或統一性和多樣性)的關系。
㈤ 西方哪些作者觀點是不同文化不能融合
主要就是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
什麼是「文化融合」呢?就是學習、傳播和綜合運用各種優秀文化。大力提倡和踐行「文化融合」就是文化融合主義
我們知道,人類最原始的那段時期是沒有文化的,如果我們把「北京人」使用的「火」當作是人類創造文化的標志,那麼,人類創造文化的歷史已經有數十萬年之久了。
現代社會人們面對的文化太豐富太復雜了,幾乎是生活在一個文化的汪洋大海里。
應當注意到,這個「汪洋大海」不是在一個早上或一個晚上形成的,而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里,日積月累形成的。文化的積累是一個滾雪球似的過程,愈滾愈多、愈長,望不到盡頭。文化的積累是一個由少到多、由簡單到復雜、由單調到豐富、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
雖然我們可以把文化的復雜與豐富可以比著是汪洋大海,但是,應當明確,不同地域的文化與不同類、不同質的文化並不象海水聯系那麼緊密。也就是說,文化的存在狀態具有地域分散性。從世界范圍內創造文化的情況看,地域特徵十分突出。尤其是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著許多各自的特色。各有其長,各有其短。此點,我已在《各類文化的協調平衡發展》一文里作了論述。地域「分散性」是文化存在狀態的重要特點,人們必須注意到這一點。
文化的存在狀態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特徵,即:語言表述的個性特徵。闡述同氣、同質、同義的觀點或理論,由於文化創造者所取的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採用的語言符號不同,因而出現了語言、句法、論據、邏輯和篇幅上的較大差異性。人類已經出現的超級思想家、哲學家對社會圖景的構想(創立一個理想的世界)上有驚人的相似性,如孔子、柏拉圖;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上,老子、朱熹、黑格爾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用「道」、「理」、「絕對精神」統率一切,其本質是一致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精神和孟子的文化精神也極其神似(都反對不平等的社會,都有很強的正義精神和陽剛之氣)。
創造文化和運用文化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過程。相對而言,創造文化是少數人的事業,特別是那些高深玄奧的抽象理論(也是導致後人理解發生歧義的原因之一),則是天才的事業。而運用文化可以說是健全的一切人都可以作的事情(也包括創造文化的人)。所以,運用文化的面廣得多,創造文化的面窄得多。很多人的一生都是在學習和運用別人或前人創造的文化而不是在創造文化。
無疑,對於那些揭示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文化觀念和思想,創造文化比運用文化更加困難,產生一個牛頓、愛因斯坦很難,中國古人有「王者」出現的時間跨度需要500年的說法,是說出現一個天才般的人物是極其不容易的。這些人物的出現,往往會給社會的某些方面帶來巨大的變化。
相對而言,運用文化要容易一些,人家創造出了文化放在那裡,你取來運用便是了。現代人創造出的文化有知識產權的限制,可古人的卻沒有,直接拿來運用就是。知識產權這個限制也相當微弱,你給人家點血汗錢,問題就解決了。
因此,學習、傳播、運用前人、他人創造的文化非常受用,可以走很多捷徑,可以節約很多成本,可以獲得事倍功半的效果。這個思維,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政府來說,意義非常重大。因為現代社會很多事業的完成,都是文化的綜合運用。而綜合運用文化必須靠國家、政府有力的、科學的引導、組織、實施。而要具備這個思維的前提就是要有文化融合主義的理念。
對文化的學習、運用採取融合主義的態度是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創造無止境。人們創造出的文化總是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把人類的未來看遠一點,就會感到人類現在還處於幼稚的發展時期,大多數人的本性還沒有超越獸性而真正「文而化」之,這是私慾橫流的根源,是強食弱肉的根源,是各種犯罪活動的根源,是戰爭的根源,是人間不平等的根源。人們不能認識未來、不能「修身成仁」,本身就是文化上的蒙昧。很多根本性「大理」人們都還沒有獲得一把科學的鑰匙去打開,如宇宙到底是「一元」的還是「多元」的?是什麼力量促使地球或太陽始發轉動?
文化創造無定一。從人類創造文化開始到現在,可以說文化的創造是無序的。如果說對某些文化的運用還有序、有控的話,則文化的創造基本的是沒有規章的,很多文化的創造都是極其自由的,你可以控制他的傳播,但你沒法控制他的創造;你可以在公開的場合下封住他的嘴和筆,但他在背後仍然可以說和寫,特別是他的大腦,你根本沒法封住,除非你逼迫他離開這個世界。尤其是社會科學文化的創造是這樣。
文化創造有選擇。宇宙極其寬廣,事物萬分復雜。客觀世界無限,個人的生命有限,以有限及無限實屬天方夜談。每個人的一生都只能站在特定的社會生活環境,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結合現實環境給予的可能,在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有所研究,有所創見,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古今中外的聖人、哲人、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也不過如此。這個選擇性帶來文化創造和文化存在的差異性、不均衡性、不一致性。你有的,我沒有;我有的,你卻沒有。還有一種情況,即選擇了相同的目標,你有的我也有。如東方孔子有「中庸」的觀點,西方的亞里士多得也有「中庸」的觀點,就連內容也有相同之處。雖然文化的創造有選擇性,但人類創造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生存、生活的需要。
人們創造的各種散漫的文化同歸人類的「海洋」。眾流歸海,海納眾流。全世界的許多人處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都在從自己選擇的角度和目標創造文化,然後通過文化的傳播,歸流、匯聚在茫茫人海之中。而全世界的人,盡管種群不同,膚色、長相有差異,但其基本的需求完全一致。都要生、老、病、死,都有私慾這個生物具有的根本屬性,都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民族,有自己的國家。因此,全世界的人對文化需求的適應性也是有相同的屬性的。反過來說,從哲學的觀點看,文化是人創造的,人們創造的文化是有用的(包括正反兩個方面),別人創造的文化我可以拿來運用;少數人創造的文化大多數人可以學習運用,別的種群、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人們創造的文化,只要我們自己沒有創造出來,也可以拿來運用。國家只是引領一方人眾生存發展的管理機構,並不是阻礙文化傳播的森嚴的圍牆。文化的傳播是沒有民族、沒有國界之分的,包括自然科學、政治管理等各類文化。
㈥ 怎樣理解藝術接受的差異性,怎樣理解藝術接受是一種再創造性的活力
每個人是有差異的,所以我們的想像力也就不一樣,我覺得可以這樣了解差異性;再創造性,就是當我們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因為我們自己和現實及與他人的差異,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活力。
㈦ 如何理解「具象是再現一個世界,抽象是創造一個世界」
「具象」與「抽象」不同表現在:具象繪畫是一種寫實性的繪畫,是對自然現狀一具體的形象來表現藝術。而「抽象」繪畫則是已不再描繪我們視覺里所熟悉的自然物象,取消了對現象事物的摹仿,而去關注構成繪畫本身的純粹造型意義上的繪畫同時,二者還有語言與表現規律上的差異。具象藝術「模仿」自然物,無現實世界有密切的關系,而抽象藝術則是「創造」人們視覺經驗中「陌生」形象。
「具象」與「抽象」二者的相同則表現在藝術家的創作來源是他們周圍的生活和客觀現實。具象藝術與抽象藝術都是通過各自不同的表現方式來喚起情感的總和,即對人類情感的表現。
蘇珊.朗格所說「符號」實際上的指藝術創造法則,藝術家操縱「符號」,對世界現實作藝術形態的描繪,創造一種「存藝術」。藝術大師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運用繪畫技巧來實現自己的藝術目標是由於不同的個性及不同目的,他們選擇側重的語言有所差異,藝術風格及效果也不同,但他們都遵循一定的藝術法則。
具象藝術與抽象藝術之間有一定聯系的。抽象藝術自古已有,抽象藝術的出現與存在是一種必然。
從繪畫自身來看,具象與抽象藝術的意義,則是具象繪畫中蘊含著豐富的抽象性,而抽象藝術是從具象藝術中分離出來的,語言則顯得更為單純。
㈧ 如何理解"一國兩制"構想是對和平共處原則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
「一國兩制」偉大構想,把和平共處的原則用之於解決一個國家的統一問題,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創造性發展。根據中國自己的實踐,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辦法來解決中國的統一問題,這也是一種和平共處。
1984年10月,鄧小平同志指出:「中國面臨一個香港問題,一個台灣問題。解決問題只有兩個方式:一個是談判方式,一個是武力方式。用和平談判的方式來解決,總要各方都能接受,香港問題就要中國和英國,加上香港居民都能接受。
就香港來說,用社會主義去改變香港,就不是各方都能接受的。所以要提出『一國兩制』。」「『一國兩制』,是從我們自己的實際提出來的,但是這個思路可以延伸到某些國際問題的處理上,所以要運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好多國際爭端,解決不好會成為爆發點。我說是不是有些可以採取『一國兩制』的辦法,有些還可以用『共同開發』的辦法。」
(8)一種差異性世界的創造擴展閱讀:
1、堅持主權平等是基礎
堅持主權平等,關鍵是相互尊重,尊重他國的差異性,尊重世界的多樣性。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和而不同」作為一種哲學思想,是指一種有差別的、多樣性的統一,中國古代文獻中對此有詳盡闡述。
大意是說,只有一種聲音談不上動聽的音樂,只有一種顏色構不成五彩繽紛的景象,只有一種味道稱不上美味,只有允許不同的事物存在,才能形成五彩繽紛、和諧繁榮的局面。反映到國際關系中,「和而不同」就是各國應平等相待,承認、包容乃至尊重差異,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
我以為,堅持以親、誠、惠、容的理念處理國際關系,堅持以求同存異、對話協商的方式解決彼此間矛盾分歧,尊重各國人民對其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選擇,都是新形勢下踐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必然要求。
2、奉行互不幹涉是條件
實現國與國之間和平共處,必須首先滿足一個基本條件,那就是互不幹涉內政。回顧歷史,我們看到,侵犯他國往往是從干涉內政開始的。正因為如此,在相互尊重主權基礎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特別強調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
我們注意到,長期以來,國際社會的干涉從來沒有停止過,圍繞干涉產生的爭論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干涉似乎永遠是國際法上爭論不休的一個話題。但我始終相信,作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重要內容,互不幹涉內政原則在國際法上的內涵和外延一直是清楚的,在法理上的界限一直是明確的。
世界上大多數有識之士都會持這樣的觀點,在聯合國框架之外,離開了集體安全機制,不管以什麼名義,使用武力或威脅使用武力干涉他國內政,都是與國際法相背離的。近些年來,基於人權的人道主義干涉時有發生,由此引發的理論研究成為國際法上的一個重大課題。
我認為,無論當代國際法如何發展,互不幹涉內政作為一條基本原則,應當予以堅持。在此前提下,內政的范疇也好,國家的責任也好,人權的保護也好,都可以深入探討。
3、推動和平發展是核心
中國有句古話,「禮之用,和為貴。」印度、緬甸等亞洲國家和地區也都有這樣的文化傳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充分體現了「和為貴」的思想。和諧的國際關系、和平的國際環境,對於國家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和平與發展相伴而行,發展離不開和平的國際環境,和平離不開發展的支撐。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只有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國與國才能和平相處,各國才能共同發展。正如和平應是全人類的和平一樣,發展也應是包括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全世界共同發展,而不是少數幾個國家的發展。從全球范圍看,和平仍然受到各種傳統與非傳統因素的威脅。
只有各國共同努力維護世界和平,才有可能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平發展是當代世界主題,更是國際法的永恆主題。創新和發展國際法,應始終有利於促進世界的和平發展。
4、實現合作共贏是目標
中國有一句俗話,合則兩利,斗則俱傷。在國際法歷史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最早倡導「互利」的理念,可以說抓住了國際關系的實質,為加強國與國之間的相互合作提供了現實基礎。當前,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發展,國與國間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需要共同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日益復雜。
僅憑一己之力,單打獨斗,無論是在經濟、政治、安全還是其他領域,都難以取得成功。大家注意到,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客觀上要求世界各國同舟共濟,共同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目標的新型國際關系,相互支持、共擔責任。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重要意義
人民網——人民日報:不斷豐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時代內涵
㈨ 什麼是人類出於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進行的探索性的創造性活動
馬克思主義認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類創造歷史的兩種基本活動。認識世界就是對客觀物質世界的認識。改造世界就是對客觀物質世界的改造。
認識世界:通過感知或輔助感知去了解客觀事物的存在及相互關系,經過思考覺悟規律真理。其內容有:讀書、觀看視頻信息、對真實世界的觀察、模擬實踐(實驗)、實踐後經驗的分析歸納總結等。
改造世界:不斷「認識世界」的同時,對主觀思想和客觀事物進行調整以使它們和諧共存。其內容有:破壞、建設,包括主觀與客觀的破壞與建設,而客觀也包括人類的生理結構和活動。
(9)一種差異性世界的創造擴展閱讀:
認識世界是對一個個人們所了解或不了解的環境、空間相互織成的網的理解,甚至理解這個「網」之外的「世界」。如人們眼中的是三維空間,所處的四維空間,還有更高維度的無法理解和認知的空間。這些「世界」是客觀的,真實地存在。對它們的理解,也就是人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
從不同的角度,我們可以對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作出不同的回答。從它的創造者、繼承者的認識成果講,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而由其後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斷豐富和發展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
從它的階級屬性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是關於無產階級斗爭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