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現象真實與本質真實
「新聞理論中本質真實則是要求新聞工作者通過新聞報道的真實事實來反映一系列關系民生和大眾心願的真實想法以及引發的對社會現實和以及道德的反思,是新聞報道的本質特徵和新聞工作者的最高價值體現。」
這個說法是錯誤的。要是教材這么說,那教材也是錯的!這個說的已經到了新聞道德性原則及其意義的高度了。而新聞的真實性,有它自己相對獨立的理論。
現象真實,是指你的新聞報道本體是真實的。現象真實強調,一個已報道的新聞,它在采編的新聞事件的這個純粹的過程中是符合新聞原則的,沒有經過報道者故意地歪曲。
本質真實,則指新聞報道符合了新聞事件的真實。符合了新聞事件的本質,反映了新聞事件的本來面貌。
比如,一個關於殺人兇手的新聞,由於某種錯誤,司法人員認為王麻子是兇手,那麼,新聞里業說王麻子是兇手,這個新聞雖然是不符合事實的,但是它是正確的,它屬於現象真實。 事後司法人員糾正了原先自己的錯誤,認為王麻子是無辜的,這時的新聞也對王麻子平反,那麼這時的新聞屬於本質真實。
新聞的本質真實需要通過新聞的現象真實來反映,有時需要一系列擁有現象真實的報道來反映。請你參考馬克思的關於「報紙的有機運動」有關文章,自己體驗一下。 我太久不搞新聞了,說多了怕錯,誤導了你就不好了。祝你好運!
② 請舉例論述藝術真實與科學真實的本質區別
假定性真實:藝術家從生活真實中提煉、加工、概括和創造出來的,通過藝術形象集中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的本質、規律的社會生活的真正面貌。藝術真實是藝術作品應具備的重要品格,是藝術職能得以有效發揮的重要條件。它是藝術作品善和美的前提條件,也是藝術作品藝術生命力的保障。藝術真實直接來源於社會生活。藝術家以生活真實為基礎,按照生活發展的必然邏輯和自己的美學理想,對生活進行提煉加工和集中概括,以反映生活的本質真實。
藝術真實是對生活真實的凈化、深化和美化,它比生活真實更集中,也更能深刻地顯示出社會生活的本質。它是藝術家主觀思想和客觀生活真實辯證統一的結晶。它源於生活真實,又高於生活真實。它可以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為基礎,也可以以生活中可能有的人和事為基礎進行藝術創造,達到藝術的真實藝術真實並不要求照搬生活現象,並不排斥藝術想像和藝術虛構。它的真諦在於藝術形象與社會生活內在規律和內在邏輯的藝術吻合。在藝術創作中,不管運用何種藝術方法和手段,從生活真實到藝術真實,是其共同的原則和要求。能否從生活真實達到藝術真實,取決於藝術家是否具有進步的思想、豐富的生活閱歷和嫻熟的藝術技巧。
藝術真實是對生活真實的超越與飛升,作家只有在廣泛觀察與深刻體驗社會生活的基礎上,認識和感悟其內蘊——主要是本質性的東西,並予以提煉與集中,才能創造出藝術的真實。
如果說表現社會生活中某些本質性的東西,是藝術真實的內在要求,那麼藝術情境的假定性則是藝術真實的外在特徵。
與科學真實不同,藝術真實對客體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觀性與詩藝性。從這個側面上說,藝術真實又是主觀的真實,詩藝的真實。
而科學真實則是具有
客觀真理性。任何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之所以能夠稱之為科學,就因為它們都具有客觀真理性,這是科學的一個最根本特徵。所謂科學的客觀真理性,首先是就其來源而言,它是以存在的事實為研究對象,以客觀事實為基本依據和出發點的;其次是就其內容而言,是對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本質及其規律性的真實反映。
社會實踐性。任何科學都具有社會實踐性。所謂社會實踐性是指,凡科學都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被社會實踐所檢驗、並指導社會實踐、服務於社會實踐。
理論系統性。科學,尤其是近代科學都是以科學概念、科學理論等邏輯地組織起來的知識體系,這是發展了的科學即近、現代科學的一個重要特徵。
(4)動態發展性。科學作為認識的結果,是時間的函數,是發展著的知識體系。科學在一定條件下和一定范圍內具有穩定的內容,但這種穩定是相對而言的、有條件的。科學是相對穩定性和動態發展性的辯證統一。
③ 對現實美創造的理解
現實美是各種藝術生產或藝術美創造得以實現的客觀基礎。希望下面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幫助,祝你在自己的路上一路順風!!
引題:桂林風景與優秀的以至於偉大的描繪桂林風景畫相比,或者拿最漂亮的白鴿與畢加索畫的和平鴿相比,拿鮮嫩的白菜與齊白石畫的白菜相比,哪個更美?
對於美,人們都是願意欣賞的。美是具體的。美的事物以其具體的形態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它可以表現是波瀾壯闊的大海,也可以是春意盎然的大地;可以是夏日的接天蓮葉,也可以是冬日的皚皚白雪;可以是活潑可愛的動物,也可以是稜角分明的雕塑;可以是做工精細的刺綉,也可以是寥寥幾筆的素描……美,它以各種姿態呈現於我們面前,但無論美的表現形態多麼的難以數計,卻只能劃分為兩大類型:現實美和藝術美。
現實美,就是存在於客觀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生活中的美。作為客觀存在形態的現實美,是美的最基本的領域。它伴隨著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而產生、發展,因而產生最早、范圍最廣。隨著歷史的發展和人的本質力量的不斷豐富,人們也在實踐中不斷開拓了美的領域,把現實美擴大到自然界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各種藝術品的出現,則經歷了更加漫長的歲月。從現實美與藝術美的關系來看,現實美是藝術美產生的基礎和源泉。藝術作品是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反映的產物。美都是不能離開物的,比如,人稱「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是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韓愈詩曰:「江做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又有陳毅老總的「願做桂林人,不願做神仙」。但假如沒有桂林本身所具有的山水風光,沒有氣象上所出現的各種變化,又怎會有桂林的美,自然美也就無從談起了。當然,藝術美也必須有一定的物質基礎。藝術作品的產生覺得不是憑空的,它深深紮根在現實生活的土壤中,是人類現實美創造活動的進一步升華。我國古代出土的青銅器上的圖像,生動形象的再現了當時人們宴樂、起居、狩獵等社會生活的內容;還有我們的繁體字中的一些象形字,也是建立在人類社會活動的基礎上的;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有「社會網路全書」之稱,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這些從根本意義上說,現實美是各種藝術生產或藝術美創造得以實現的客觀基礎。
藝術美是存在於藝術作品中的美,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審美反映和審美創造的物態化形式。藝術美雖然要以現實為基礎,但它不是簡單的復制現實。藝術美具有客觀性,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沒有藝術家對現實的加工、改造和審美創造,藝術美也是不可能產生的。藝術家在藝術中總是融入了安靜對生活的感悟與評價,因而藝術就表現出極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一切的藝術作品都是藝術家對客觀現實生活的再現與對主體思想感情的表現的統一。當然,在具體的作品中,有的偏重於再現,有的偏重於表現,可以各有側重;但是,完全脫離了表現的再現,完全脫離了再現的表現,這樣的藝術作品是沒有的。相教於藝術作品帶有的主觀性,無論明顯或是不明顯的,現實美則是與各人的情感相結合的。自然物的屬性是多方面的,它與人的社會活動的聯系也是廣泛而復雜的。同一自然物,在各人的眼中表現的美也可以是不一樣。就拿一朵花來說吧,有人看到的是它的嬌羞,有人看到的是它的艷麗,有人看到的是好花還需綠葉襯。現實生活中的事物,既有美的,也有不美和丑的。但是,通過藝術家的集中、概括,生活中的丑卻也可以轉化為供人欣賞的藝術美。例如,在生活中,噪音總是引起人們的厭惡、不快,但運用到音樂當中的沙球,發出的同樣是噪音,人們卻覺得它很和諧、動聽。
和現實美相比,藝術美是具有特殊價值的。第一,現實美帶有分散性,藝術美則具有集中性。這樣一來,藝術美就比現實美更強烈,更具有普遍意義了。第二,現實美帶有蕪雜性,藝術美具有純粹性。在現實中,美與不美共處於一體;而藝術美則是經過了藝術家的「精洗」那它自然要比我們看到的現實美更加純粹,更加精緻。第三,現實美帶有易逝性,藝術美具有永久性。現實中的美一般是處於活動狀態中的,因而它是不固定的,易於消逝。而藝術美進入了更高的審美境界和層次,因此一旦被創造出來,就可能跨越時間和空間,流傳永遠。藝術美它所具有的特殊價值可以從個人和社會兩個方面來加以分析:一是,藝術美在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方面,具有特殊價值。對於一定的藝術品來說,欣賞者的審美能力越高,他從藝術品中所感受到的美就越多,藝術所發揮的作用也越大。而人們的欣賞能力的提高,又離不開藝術美的熏陶。二是,藝術美在推動社會生活前進方面,具有特殊價值。人們通過藝術作品與藝術家進行心靈的交流,藝術美能夠征服人心,鼓舞人心,在人們心頭燃起為實現理想的生活而斗爭的火焰,以達到推動社會進步的最後目的。
從審美的實際情況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是現實生活中的美。誠然,藝術美是現實生活的更精緻、更集中的表現形式,它具有強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和高度的審美價值。可是,與現實美相比,它的欣賞和創造受到的限制就要多得多。人們要看話劇,就必須要上劇場;要讀小說,就必須要識字;要欣賞油畫,不僅有賴於畫家們的創作,自己也還需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欣賞水平。而現實生活中的美,蘊涵在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時時處處都在熏陶這人們的心靈,愉悅著人們的精神,則現實美顯得生動,可觸感更強。。人們總是隨時隨刻地、自覺或不自覺地欣賞著現實美,創造著現實美。
④ 真實和真理
你現在的狀態很危險。真的!!因為,你在幻想著生活之外的東西。也就是說,你正在進入某種想像出來的真理對你的麻醉中。
你希望得到這種麻醉,因為,它可以讓你在陌生和冰冷的現實背後,感覺到一種虛幻的安全感。
實際上,真實就是你現實的生活學習本身。真理不在這些生活之外。
不過現實並不是總能如我所願,而表現為和我們對立和反對我們的願望。可是這是現象,同時更是本質。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在直面冷峻和滴血的現實時,我們自己才是真實的(而不是為了逃避這種真正的現實,在想像中創造所謂的本質、真理,並以此來代替我們要承擔的現實的責任),反之,我們自己就是虛幻的也是羸弱的。
責任、義務、忍耐、痛苦、拼搏...是你領會到現實的真實(真理)時的感覺。
因為,真實就是創造生活的奮斗過程。能解決生活現實問題的只能是你自己在現實中摸索出來的。不存在抽象的可以(替你)解決一切問題的方法。(如果說有那它只存在於你的幻想中)
因為,現實的真實不同於想像的真實之處在於,現實的真實不是可以擺脫責任的一勞永逸的東西(想像的真實卻是可以做到這點,不過這僅僅是在想像中的)。
所以,就像上面說的,達到真理的方法就是:
1.徹底放棄對固定不變的真理的想像;(這是你現在該做的階段)
2.直面你生活中的問題,不管他有多麼不能讓我們感到難受;(認識真理的方法就是戰勝你自己的生活過程本身)
3.無論出現什麼困難,都不要寄希望於絕對方法的幫助(認清那隻是你要逃避現實的心理暗示)
祝好!
⑤ 怎麼理解藝術創作中的「真實」
藝術真實:它是藝術家真切的人生體驗基礎上,通過藝術的創造力,以虛幻的形式揭示出來的實際生活的本質與真諦。理解"藝術真實"必須把握下列三層含義;
1.文學的藝術真實是作家提煉、加工、改造過的真實,比實際生活更集中、更典型、更強烈、更鮮明。這指的是事真。
2.文學的藝術真實是作家對生活主觀評價和主觀情感的真實。文學是對生活形象化的反映,它是觀念形態的東西,必須凝聚著作者家的真情實感。而且這種主觀的情感與評價,同實際生活必須相一致,或大體一致。情感與評價的真實,不等於這種情感、評價同實際生活一致,凡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評價與情感就是一種藝術真實。這指的是理真與情真。
3.藝術真實是事真、情真、理真的三位一體,高度統一。
⑥ 結合現實分析人的本質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本質的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類思想史上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特別是吸收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合理內核,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提出了關於人的本質的科學論斷。馬克思反對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質,主張從現實的具體的個人去理解人。他認為在考察人的本質、理解人時,「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頁)。這樣,就將人不僅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會存在物。「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了人。……宗教把人的本質變成了幻想的現實性,因為人的本質沒有真實的現實性。人並不是抽象地棲息在世界以外的東西。人就是人韻世界,就是國家,社會。」(《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52頁)最後,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得出了人的本質的科學論斷:「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頁)這一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本質問題的經典表述既是對人的本質的科學論斷,也為考察人的本質提供了科學的思維方法。這段話包含著深刻的含義,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理解。
1.人的本質是現實的、具體的
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關於人性和人的本質的學說,有一個共同的根本性錯誤在於離開人所生存的具體的歷史條件和特定的社會關系談論人性和人的本質問題。馬克思從分析費爾巴哈入手,批判了歷史唯心主義的抽象人性論,徹底否定了抹殺人的社會性、階級性和歷史性,並從這種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單個人出發,將人的本質歸結為「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觀點。馬克思並不完全否認人類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對將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對脫離具體的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考察人的本質。正如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時指出的:「費爾巴哈沒有對這種現實的本質進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開歷史的進程,把宗教感情固定為獨立的東西,並假定有一種抽象的——孤立的——人的個體。(2)因此,本質只能被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自然地聯系起來的普遍性。」(《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頁)
2.人的本質是由社會關系決定的
馬克思主義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第一次提出了社會關系決定人的本質的命題,為我們理解人的本質提供了科學的思維方法。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創造了人,同時,人類在勞動的過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正是在社會關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質。社會關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按列寧的理解,社會關系分為兩類:物質的社會關系和思想的社會關系,這兩類社會關系又是多層次、多方面的。物質的社會關系一般指人們在物質生活資料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經濟關系,即生產關系,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關系。思想的社會關系是指建立在物質的社會關系基礎上的,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關系等。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集中體現為階級關系,所以,在階級社會里,人的本質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正如馬克思所說:任何人都是「經濟范疇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階級關系和利益的承擔者。……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樣超脫各種關系,他在社會意義上總是這些關系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頁)。每個人一生下來就置身於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只有在社會關系中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否則,一旦脫離社會關系,喪失社會屬性,就會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樣,無論先天有多麼發達的大腦和健全的軀體,都不可能具備人的本質。
3.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是諸多社會關系的有機統一
「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是諸多社會關系的有機統一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說明各種社會關系之間的聯系不是機械的,而是有機的,它們彼此影響、制約、滲透,形成縱橫交錯的統一體。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體現的就是人的本質是各種社會關系的有機統一,而不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簡單相加或某種社會關系的重復。這就要求我們用系統的、全面的方法從總體上,從各種社會關系的有機聯系中把握人的本質。誠如馬克思所說:「社會不
是由個人構成,而是表示這些個人彼此發生的那些聯系和關系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20頁)
第二層含義指各種社會關系在有機統一的聯系中不是並列的、平等的,它們在決定人的本質方面發揮不同的作用。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物質關系,特別是生產關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它決定和制約著其他一切社會關系,因此也對人的本質具有最重要的意義。
4.人的本質是歷史的、發展的
人的本質不僅不是抽象的,而且不是永恆不變的,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的。這是因為,社會關系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而不斷發展變化的。「各個人藉以進行生產的社會關系,即社會生產關系,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發展和改變的。生產關系總合起來就構成為所謂社會關系,構成為所謂社會,並且是構成為一個處於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社會,具有獨特的特徵的社會。」(《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487頁)所以,人的本質作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也必然是歷史的、發展的。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本質是「在每個時代歷史地發生變化的」。迄今為止,人類社會已經經歷了五種社會形態的變更,社會關系的「總和」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不同社會形態下的社會關系決定了不同的人的本質。
5.人的自然屬性是人的社會屬性的物質承擔者,但不是人的本質屬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並非要否定人性中包含的自然屬性因素,而是強調社會屬性是人性作為與獸性和神性相區別的根本所在,從而與舊唯物主義劃清了界限。因此,馬克思主義承認並重視人的自然屬性,認為人的自然屬性是人的社會屬性的物質承擔者、基礎和前提,沒有自然屬性,即生理構造和食慾、性慾等生物本能,就談不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但是,人的本質主要體現的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根本特徵,在這個意義上,人不僅是自然的存在物,更是社會的存在物,所以,人的社會屬性才是人的本質屬性。另外,人的社會屬性雖然以自然屬性為基礎,但是,歷史和現實中的人所具有的自然屬性都是經過其社會屬性洗禮的,都包含有相應的社會內容。人類生存和繁衍的生物本能與動物的本能是有區別的,例如,人類不僅僅有食慾,還有飲食文化,人類的性慾也是與兩性間的感情相聯系的,並由此產生了家庭。造成這一區別的原因就在於人的社會屬性為自然屬性注入了社會內容。所以,如果否認人的本質在於其社會屬性,而把人的自然屬性看作人的本質屬性,就會將人與動物、社會與自然混為一談。
⑦ 人的現實本質是什麼
人的現實本質包括類的本質和個人本質。
本質一詞經常表達的是與現象相對應的概念,即事物的內在聯系和根本性質。人的本質分為類的本質和個人本質。
1、人的類本質是人相對於其他物(包括非生物、植物和動物)而言的根本性質。
勞動是人的類本質。
第一,勞動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根本標志。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富蘭克林給人下的定義是《a toolmaking animal》,製造工具的動物。」
第二,勞動是人類自覺能動性的集中體現。
人的能動性包括能動地認識世界和能動地改造世界兩個方面,改造世界的物質活動就是勞動,它是人類所特有的自覺能動性的集中表現。
第三,勞動是人類社會關系形成的推動力。
勞動形成了最初的性禁忌,產生了婚姻和家庭關系;勞動形成了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在生產關系的基礎上產生了政治關系和文化關系。
2、個人的本質是一個具體的、特定的人(張三、李四等等)的根本性質和其各種屬性的內在聯系。
人的屬性有三大方面:
①自然屬性(包括相貌的妍媸等等);
②社會屬性(包括德性的善惡等等);
③精神屬性(包括智商的高低等等)。
德性是個人本質的集中體現;或者說,認定個人本質最重要的標準是道德品質的好壞。絕大多數兒童在觀看影視時最愛問的一句話是什麼?——「他(她)是好人還是壞蛋?」
關於人的本質,馬克思有一個名言:「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很多學者把這一名言錯誤地解讀為:「人的本質是由社會關系決定的。」
其實,個人本質是社會制約和主體選擇的統一。末代皇帝溥儀轉變為社會主義新人是社會改造和個人努力的共同結果。
⑧ 如何理解發明創造的本質其實就是發現而已,如果這個東西根本不會存在,那就誰也發明不了
謝謝邀請!
你把發明給發現弄混了。發明是通過人的設計,製造出世界上本來不存在內的東西,比如,容汽車輪船飛機計算機,自行車,摩托車,傢具等等,這些設計都是自然界不存在的。如果是專利發明的話,講先後順序,這是法律權利的規定,如果是非專利技術,只講創造性與實用性,不講新穎性。發明創造還分方法設計和產品設計。
發現是自然界已經存在的,經過分析研究發現的,不是新創造的。比如牛頓力學,就是自然界本來就存在的,即使你不發現,它也是客觀存在的。
⑨ 創造的基本含義和本質特徵是什麼
想出或作出古今中外前所未有之事物即為創造。
創造有絕對創造和相對創造之分。
前者是指全部前所未有,後者是指部分前所未有。
創造具有相對性本質和綜合性特徵。創造的相對性本質表現為:
創造性思維是產生出新穎、獨特產品的思維過程,新穎主要是指不墨守陳規、破舊布新,是相對於歷史而言的;獨特主要指不同凡俗、別出心裁,是相對他人而言的。新穎、獨特性是創造的基本特徵,新穎、獨特是相對於現有和已知、相對於他人而言的,創造具有相對性的本質。
創造的創新性、突破性、開拓性都是創造相對性本質的體現。創造是相對於常規和傳統而言的,是相對於已有認知成果和現有產品而言的,創造本質上基於對原有局限的克服和突破,基於問題解決困難、障礙的克服,基於觀點、觀念、意識的突破。離開了創造的相對性,創造性也就無從談起。從內容來說,新現象、新的認知領域的發現是創造性的;從產品和成果來說,新概念、新理論、新觀點等新知識的提出是創造性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開發也是創造性的;從思維方法來說,創造性認知方法是相對於常規邏輯認知方法而言的,聯想、想像、類比是溝通已知和未知的橋梁,它們都是創造性的認知方法;從思維方式來說,發散思維相對於收斂思維、求異思維相對於求同思維、逆向思維相對於正向思維這些常規思維方式來說,也是創造性的。創造是相對於常規、傳統、現有和他人而言的,創造的相對性是創造的本質體現,創造具有相對性的本質。我在聽一位老師講課的時候,在講到學術上如何創新時,他說「創新就是不再去follow(別人)」,他的這句話簡明扼要地說清楚了創造的相對性實質。
創造性思維具有綜合性特徵。創造性思維涉及到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的綜合應用,涉及到多種創造性思維方式和方法的綜合應用,涉及到直覺、靈感、頓悟等不同創造性思維形式的參與,涉及到獲取新信息、新思維材料和思維加工的有機統一過程, 涉及到發現、發明、創造過程的統一,涉及到認知創造性、問題解決創造性和發明創造性的綜合,涉及到創造性思維、創造人格和創造環境的有機統一。因此,創造具有綜合性的特徵,創造的綜合性是創造的一個基本特徵。
創造性思維不是單純運用一種思維形式、一種思維方法就能實現的,創造性思維需要綜合運用人類已有的認識和實踐成果,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思維形態、思維方式和方法,創造性思維是多種思維形式、多種思維方式和方法的綜合運用。從思維形態上來說,它是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的綜合應用;從思維方式上來說,它是發散思維與收斂思維、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橫向思維與縱向思維的綜合運用;從思維方法上來說,創造性思維是聯想、想像、類比移植、抽象遷移等思維方法的綜合應用;從創造性思維的基本形式上來說,它是直覺、靈感、頓悟等不同創造性思維形式的綜合,創造的綜合性是創造的一個基本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