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懷疑是什麼的前提
要提高自身的創造能力,就應該敢於懷疑,遇事多問幾個為什麼。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面對行星運行中的許多解釋不了的事實,冒著生命危險對「地心說」產生了大膽懷疑,自己創設了一個小小的天文台,廢寢忘食,致力觀測,長達30年,並把觀測資料加以精心整理,經過三次重大修改補充,寫了一部六卷的巨著《天體運行記》,推翻了神權認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地心說」,創立了「日心說」。沒有懷疑,就沒有科學。懷疑是發明的設想,是探索的動力,是創造的前提。
⑵ 哲學問題:反思和懷疑的方法
懷疑與學問教學反思
新的課標實施後,強調學生在成長中閱讀,《懷疑與學問》提出了「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必要條件」,指明了敏於生疑、勇於質疑是創造的關鍵;列舉了大量的事例,闡述了求異、發散、逆向等是創造的基本思維方法。
本單元如此豐富的內涵,若學生僅支離破碎的了解,而沒有系統的消化、把握再形成自己的認識,那麼本單元「創造」主題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貫徹,學生對如何成為「創造型人才」也難有深刻認識。因此,必須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獨到的認識,形成自己的觀點,並查找一些支撐自己觀點的材料,這樣教學也就為學生議論文的學習和寫作作了一次很好的指導,學生對創造的認識也達到了一定的深度。
在教學過程中,經過指導、互動的學習,認真的討論探究,學生們形成了自己的觀點,認識真可謂百花齊放:「人類有需要就有創造」、「創造必須對生活有足夠的熱情」、「閱讀積累是創造的前提」而且能引經據典,有理有據,將文本的創造內涵做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詮釋。這次教學嘗試,其實也是一次創造,只有大膽構想,勇於實踐,選題才能體現真正的價值,教學才有可能邁出新的一步。
⑶ 以:懷疑產生創造力為論點的議論文素材
自從有人類以來,我們人類的文明史就是創造的歷史、「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倉頡造字」「木牛流馬」都反映出古代人類對創造力的想像和實踐。特別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為全世界的文明和進步點燃生生不息的火種。正是有了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傳播使世界進入了原始信息的時代。由於文化的溝通和交流促進了世界各民族的繁榮;火葯的應用提高了戰爭的效率,戰爭在對落後生產力破壞的同時加快了民族的融合和文明的傳播。由於四大發明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進程、版圖和地域格局,才有了生產力的一次又一次的飛躍,才使我們用機械製造代替手工勞動,才有了我們人類今天幸福的生活;因此創造力的巨大推動作用是無可估量的,他的巨大影響力可能要貫穿全部的人類文明史。可是曾幾何時,我們中華民族似乎永遠趟在四大發明的功勞薄上不能前進一步,這是為什麼?教育的淪落和思想的禁錮永遠阻礙、窒息創造性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封建倫理文化崇尚的是經驗主義哲學,這種哲學永遠只在認知的基礎領域徘徊。在中國古代哲學中似乎一直以來都在推崇三皇五帝,靜止的生產力一個最顯著的特徵就是認知層面上的今不如昔,當創造性成果停滯不前時,這種懷舊的心態猶為迫切和焦慮;因此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固守前人的成功經驗和生活邏輯就是真理,一切都以前賢的教導作為行動的指南。堯、舜、禹、湯、周公、文王、武王再後來就是孔孟、朱子幾乎被所有的古代文章典籍所推崇;因此無論西洋文化如何對我們的「博大精深」進行沖擊,我們似總離不開那種懷舊,就像那放飛的紙鳶永遠被後面的一根繩子拽住,想飛也飛不高。
我們的歷史所以喜歡懷舊,是因為古代的先哲為我們樹立了人生的榜樣。經久不變的農業社會使人的思想變得自私和空洞,看不見希望的生產力只有追溯過去方能找尋心理的安慰。
辛亥革命以後的新文化運動大膽地突破了中國文化史上的思想僵化,但是其成就很快就被各類戰亂的狼煙峰火所夭折。在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思想領域的革命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提出在激發著人們創新型思考的同時,中國人第一次邁出大膽探索的步伐。那是一個激情四溢的時代,人們在對傳統進行批判的同時開始追尋著一條符合自己發展的新路;可是幾十年的探索和實踐,盡管權力在對市場經濟作出了巨大讓步,使中國追趕世界經濟的腳步明顯加快,但在思想領域的更深的層面,我們仍然裹足不前,無論在宏觀和微觀的技術領域,我們沒有像「微軟」「英特爾」「ipad」引領世界進步的火車頭,這與我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與我們向現代化看齊邁進的人口大國是極不相稱的,這不符合大國經濟騰飛的邏輯。沒有創造性成果,市場經濟的源泉將會枯竭,我們的經濟將永遠在低端領域徘徊,國民對財富的渴望日益焦慮的心態在沒有科技成果的推動和不斷創新的技術支持下,低端產業重復建設,在市場中惡性拼殺將永無止盡;國民的道德水準,和精神追求將進一步淪落;對錢的追求以及在追求過程中的挫折和失敗,使全社會對生存環境充滿著怨氣和失望。而這一切的症結究其原因就是教育的官僚體制,學術的浮誇,放棄對真理的追求。
我們今天的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仍然只是科舉考試的延續;雖然在形式和內容方面有所變化,但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在教育和受教育者的心目中僅僅是以改變人生地位的一種必不可少的煉獄過程。不是通過對原理的掌握不斷探求未知世界,在科學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地進行開創性的實踐,以創造性成果作為自己學習和奮斗的方向。這種庸俗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應試教育通過晦澀艱難煩瑣的試題進行「優勝劣汰」,因此幾十年的茹苦含辛的教育,我們僅僅煅燒出做官的精英而鮮有世界技術的領軍人才和科學巨匠。
應試教育如科舉考試一樣,整體學制教育培養出一批背誦的天才,最優秀的中學不僅猜題押題的命中率高,甚至那些偏題難題怪題的解題步驟都讓學生牢牢地記住;但變化的世界是不會為人們提供背誦好的答案的。盧梭說:大自然給了一種才能,就拒絕再給第二種才能。當一個人有超強的記憶力時,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就會受到限制。曾經有人問愛因斯坦光的速度,這位以光速的對比建立相對論學說科學巨匠居然回答不上來,他說任何一本教科書都能找到的答案我干嗎要勞心費神地記憶。垃圾的記憶將嚴重影響思考研究的效率和質量。有調查顯示歷年高考狀元的職業狀況鮮有突出建樹,正說明了我們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存在著盲點和誤區。
一種原理的掌握做五十道題是掌握,做五百道題還是掌握,大量的時間浪費在這無意義的折騰中。對原理的掌握其目的就是要激發出我們對未知世界的符合邏輯的思考和想像,以現有的知識和技能作為開啟未來的鑰匙,這就需要培養學生批判性的思考,激發出學生探索的激情,而不是用原理對已知世界的那些對人類生活毫無意義偏題難題怪題沒完沒了地鑽牛角尖。或者說這是為使學生基本功更加扎實,但是這種思維、教育方式本身就決定固步自封,不敢逾規越距的治學心態。基本功的掌握如果沒有配上騰飛的翅膀,我們永遠停留在對已知世界的認知基礎上,要麼在前人的經驗基礎上繼續走老路,要麼就是翻譯、克隆他人技術成果,要麼當成標簽以求仕途上的進取。抄襲、剽竊、偽造的成功極大敗壞了現有的學術風氣。知識分子是民族的脊樑,是社會進步的引擎,失卻誠實、正直的秉性,放棄對真理的追求不僅是對教育的褻瀆,更痛心的是辜負社會殷切的期望。
中國大學的官本位造就了一批「雙肩挑」的人才,所謂雙肩挑就是既在教學崗位上任教,又在行政崗位上做官,嚴重貶損了教育和治學的嚴謹。教育和學術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偉大事業,一個有志於科學和文化事業的知識分子首先要具備的是忘我無私的奮斗精神,在利益的誘惑下什麼都丟不開的人如何能做到「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雙肩挑」的「別有用心」嚴重腐蝕了教師隊伍,有的教授、副教授非要得到一個官職方能安心於自己的「本職工作」;一到幹部換屆排著隊找黨委書記要官做。為師者的品質如此庸俗和勢利,怎麼以為師之道給予學生以創造性的榜樣和鼓舞。
創造性的成果來自於獨立思考和獨立思考的自由表達。大家都能理解、認識的事物那不叫真理。真理產生於特殊的靈魂,其特殊性就在於跨越常人的思考和想像,以對傳統、世俗的批判和質疑的精神發現未知世界客觀規律,這不僅需要勇氣,更須要學術自由和寬松、誠實的研究環境對真理的表達予以真誠的關心和支持。人類的生理因素決定創造性的黃金年齡是25歲到40歲;可是在中國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這部分人的思想成果很難「順產」;技術官僚和學術官僚體制嚴重束縛嶄新思想的產生。所謂技術官僚就是有著行政官職的專家以自己左右逢源的人脈操控著研究經費的落實;學術官僚就是那些已進入學術更年期的「德高望重」的人物,他們同樣壟斷著研究經費的申報。年輕的後生即使有懷揣著超凡的思想,激發起創造性的沖動在這樣的環境中不是被悶殺就是被剽竊;因此智慧的火花湮滅在心中就像封建時代的愛情一樣默默地伴隨著自己的一生而去,這種看不見的損失在一個麻木的不求上進的社會中習以為常,沒有引起絲毫的惋惜和不安。自私、頑固、僵化、讓「出頭的椽子先爛」嚴重妨礙著創造性思想的誕生。
知識和創造是沒有國界的,職業的特點決定了知識分子的崇高品德。創造性思想來自於無私的奉獻,這種「無私』不是僅停留在口頭上的,以對人類和世界的責任,秉承著全人類的立場,創造性的成果才具有傳奇的生命力;任何以國家、民族地域為限的創造其意義都是狹隘的;以自私為目的的創造,其成果根本就經不起推敲和檢驗。研究經費一部分用於公關,一部分留為私用,一部分用來應付差事,學術領域的「豆腐渣工程」比建設領域的現象還要糟糕,紙糊的象牙塔連一塊磚頭都看不見。
今天我們擎起先輩的火炬,承載著民族的重託,以領先世界經濟崛起的雄心闊步向前邁進,如果教育、學術、研究領域被私心雜念所困擾,在征服未知世界前未能征服自私、狹隘的主觀世界;生產力在低端工業的平台上止步不前,領跑世界的底氣從何而來。世道澆漓、人心不古,民族的心理重新回到那懷舊的惆悵中,復古魔咒的悲劇還會重演嗎?
⑷ 有關懷疑的作文300字以上急用
從小到大,我們要接受無窮無盡的知識。無數名人的理論。可是只是這樣無思考地接受嗎?不,我們應該學會去懷疑它,去質疑他的真實性,它的正確性。
世界上大家公知的理論有沒有錯的呢?有,我們不能說某一個東西將永遠正確,這是可能受到時間、地點、環境等影響而改變的。過一段時間,對於一些理論些許人們會有新的想法,新的認識。混沌理論說得好:「某些物體按照一定的規律來復制前一段時間的運動狀態,但最後的變化將使人始料未及」。
就像「蝴蝶效應」。當某個地區、某個國家下了幾場大雪。歸根結底地研究出那竟然是另外某個地區蝴蝶扇動翅膀產生的波,形成的。這簡直太奇妙了。這是正確的嗎?不一定。大自然的很多現象我們還無法下定論,它太多變,它太龐大。但這並不代表要放棄,這應該代表的是動力,是我們學會自己在理想狀態或實質狀態去證明這個理論,去證實這種現象的動力。這才是「懷疑」真正要帶給我們的東西。
有多少人因為懷疑得到了名流青史。
哥白尼的「日心說」如不是他懷疑流傳了幾百年的「地心說」他怎麼會成功?有多少人觀察到了「地心說」的事過境遷。但沒有人敢推翻它,只是一次又一次地加軌道,來掩飾它的千瘡百孔。當然這也有宗教的影響。但他們本生恐怕也沒有懷疑的精神吧!
漢武帝若不是懷疑黃老道家的「治大國如烹小鮮。」的理念,會「罷除百家,獨尊儒術」嗎?會使當時的漢朝進入鼎盛時期嗎?不會,這當然不會,老子的「無為而治」也時過境遷了
懷疑才會創造出新的學問,才能想像出新的發明。這才是科技發展的根本啊!
懷疑同時也是一種精神,需要我們崇尚的精神,那些科技發達的國家都有很多善於思考,常常懷疑的人才。所以讓我們花點時間去懷疑,去主動性的思考世界。
⑸ 關於懷疑的議論文800字以上
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人類社會向前發展著,並且將永不停息.是什麼有如此神奇的偉力來推動歷史的發展呢?是創造,是人類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的創造.而所謂的創造,指是又是什麼呢?
創者,破也;造者,立也.創造就是打破舊的,創立新的.所謂不破不立,不疑不進也.可見,「破」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高爾基曾經說過:「不要害怕現實,不要向現實低頭,你們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了要服從老朽的東西,而是要創造新的、有理智的、光輝的東西.」人類對於浩瀚的宇宙來說,無論從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是極其短暫與渺小的,在人類的發展進程中,一切已知的認識都是探索性的;更何況宇宙也在變化和發展,今天的真理很可能是明天的謬誤.所以我們的思想也必須隨之更新與完善.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去懷疑,去創造.人,是需要懷疑精神的.對於事物的已有認識,我們必須通過懷疑來促使自己不懈思考以否定認識中的錯誤方面,我們必須打破已有認識的牢籠讓真理的翅膀自由飛翔.
當然,懷疑是要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我們曾經學過一篇課文,題目叫《懷疑與學問》,內容不太清楚了,只是清晰地記得,學過以後在任何一堂課上,同學們都會有許多令老師啼笑皆非的問題提出來,然後不管老師怎麼回答,總會有同學加上一句「我們要有懷疑的精神」.這種不問青紅皂白,不作科學分析,對一切都持懷疑態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可見,要做到正確懷疑,合理懷疑,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懷疑」只是一種猜測,而對已有思想理論支撐的並被眾人接受的事實,懷疑者又常常會對自己的「懷疑」產生懷疑,而此時最關鍵的,就是要看懷疑者能否消除對自己的懷疑而去努力創新.這也就應了尼採的那句話:「當我們承擔起巨大的苦難,並同時聽到其發出的哀號時,千萬不要被內心的苦惱和懷疑所擊倒——這才是偉大.」不斷地懷疑,不斷地創造,才能推動歷史不斷地前行.在創新的道路上,要敢於正視阻力並沖破它.
世界要發展,就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各種阻力.不要畏懼,不要迴避,要敢於懷疑,敢於自信地去正視阻力,並要為沖破阻力而英勇拼搏.
⑹ 以懷疑為話題的議論文,800字左右
別以懷疑的目光看我
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也逐漸學會了如何了解內心的想法。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它不僅溝通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讓我們看到了人內心的想法。
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對我們的「關注」也越來越明顯,同時也對我們產生了一種懷疑。他們擔心我們是否有早戀現象,朋友是否優秀,同學之間是否正常交往......因而父母的懷疑導致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不和。我也一樣,甚至現在都不怎麼理睬他們。這主要是因為——
去年我小學畢業,步入了初中的大門。也許是因為學校里有時會發生打架事件,有許多不良少年,他們害怕我會被欺負,更擔心的是我也會變得和他們一樣,每天都問我學校生活和朋友關系。過了一段時間,我因嫌他們煩,就不再回答他們的問題了,因為我每天差不多都是回答的同一個問題,答案也是一樣。他們見我不回答,以為我有了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每天都用懷疑的目光看我,我感到十分的不自在。就連最近上學,我總感覺後面有人跟著我,可當我轉過頭一看,只有來往的車輛,並沒有什麼人啊,我感到很奇怪。於是,我想到了一個辦法。在上學的路上,我故意加快腳步,走進了一個巷子里,找了個地方躲了起來,把頭微微露出,想看看到底是誰跟著我。沒想到,竟然是——媽媽!!!!我傷心極了,走出來,說:「媽媽,你跟蹤我?!」媽媽顯然也被我的出現嚇了一跳,聽到我說的話後,馬上回過神來,說:「我絕對沒有跟蹤你,只是想來送你上學......」媽媽的話還沒有說完,我頭也不回地跑向學校。嘴裡突然有一股咸鹹的味道。原來淚水是鹹的......
回到家,媽媽滿臉堆笑地對我說:「女兒,我這也是為你好啊,我不也是為了不讓你走歧途嗎?為了你......」我還沒有等她說完就對她吼了一聲:「你想要了解情況,難道不會問我嗎?有必要跟蹤我嗎?」媽媽小聲嘀咕到:「不是怕你不說實話嘛!」我聽後,絕望地把門「砰」地一聲,用力關上了。然後我趴到了床上,哭了......
我想對所有的父母說:「不要用懷疑的目光看待你的孩子!要用相信的態度去對待他們。這樣,你的孩子也會對你產生信任,同時也會和你們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
⑺ 圍繞獨立思考或懷疑創新,寫一篇400字左右的作文
是,新穎的觀點可以是一種道理或者是啟示,例如通常人們都說時間就是金錢,那新穎的觀點就可以是時間不僅僅是金錢或者是時間不是金錢等等.要不然就是提出不是很常見的一次道理或者啟示,例如六道輪回生死疲勞或者是因果循環,並對此作出一個新解釋.我寫一篇例文吧,你可以做參考.
信任就是要質疑
很多時候我們都可以聽到這樣的對話,「你居然懷疑我?你一點也不信任我?」「什麼,你懷疑我,你怎麼可以不相信我?」似乎質疑和信任就處於天平的兩端,不是信任就是質疑,但我在這里是要告訴大家,信任就是要質疑.
當丈夫出軌的時候,妻子明明就可以發現,卻裝作不知道,自欺欺人地對自己說,我信任我的丈夫.當有人因為家裡出現困難而做出偷竊之事,他的好朋友們卻說我信任他,他不會做這種事情的.當子女因為年幼不懂事而打破別人家的東西,卻又冤枉別人時,父母說,我信任我的孩子,他不會做這種事情的.類似的事情舉不勝數,這是信任嗎,這是麻木,拒絕了解他人.看似一味的信任,毫無置疑的信任,實際上卻是拒絕了解他人,不願意去真正信任他人,當丈夫出軌時候,為什麼不去想想丈夫為什麼會出軌,你們的婚姻是不是出現了什麼問題,他究竟是出於什麼原因出軌,當好友偷竊,為什麼不去想是不是真的是他做的,如果是,那麼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是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是不是可以幫助他,當子女做錯事情,為什麼我們就要為了顧及自己的顏面而錯失教育孩子的機會,為什麼不去給孩子機會讓他知道自己的過錯,為什麼不去了解事情的過程,孩子為什麼會做錯事情而不願承認,是不是自己的教育過於嚴厲等等,這些才是質疑,才是真正的信任,去真正了解對方,了解對方的想法了解對方的為人,因為了解而信任,因為信任所以質疑,正是因為相信對方不會做這種事情,而如果真的做這種事情肯定是有什麼難處或者發生了什麼事情,所以我們才要提出質疑,而不是麻木地去信任,麻木地無視他人的需求.
所以當你開始質疑一個人的時候,也是你願意真正地去信任一個人的時候.
⑻ 古人雲:疑乃覺悟之機,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不疑則不悟。辨題:懷疑是創造性思維的源泉。__________
①懷疑是對現存事物的質疑,是敢於和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相對於常規性思維而言,創造性思維是一種打破常規,敢於超越的思維活動。創造性思維始於發現和提出問題,懷疑是創造性思維的必要前提。懷疑有利於解放思想,開拓思路,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推動認識的不斷發展。懷疑在創造性思維中有重要作用。②但創造性思維的源泉不是懷疑,而是實踐。我們要立足於現實,以實踐為基礎,正確發揮懷疑在創造性思維中的作用。 |
⑼ 懷疑論的定義
懷疑論
skepticism
對客觀世界和客觀真理是否存在、能否認識表示懷疑的學說。隨歷史條件的變化,所懷疑的具體對象各有不同。古希臘懷疑論的創立者皮浪認為,事物是不可認識的,因為每一事物都有兩種相互排斥的意見,不能確定。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懷疑論者則對各種宗教教條表示懷疑。18世紀英國哲學家D.休謨懷疑知覺是由外物引起的。德國哲學家I.康德懷疑人能夠認識物自體。現代西方的懷疑論者承襲休謨和康德的思想,拒絕研究感覺之外的實在。
⑽ 辯題:懷疑是創造性思維的源泉
(1)懷疑是對現存事物的質疑,是敢於和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相對於常規性思維而言創造性思維是一種打破常規,敢於超越的思維活動。創造性思維始於發現和提出問題,懷疑是創造性思維的必要前提。懷疑有利於解放思想,開拓思路,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推動認識的不斷發展。
(2)懷疑在創造性思維中有重要作用.但創造性思維的源泉不是懷疑,而是實踐。我們要立足於現實,以實踐為基礎,正確發揮懷疑在創造性思維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