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鈈的發現歷史
1934年,恩里科·費米和羅馬大學的研究團隊發布消息表示他們發現了元素94。 1783年胡塞·德盧亞爾和浮士圖·德盧亞爾兄弟發現從黑鎢礦可以獲得同樣的酸。費米將元素取名 「hesperium」,並曾在他1938年的諾貝爾獎演說中提及。然而,他們的研究成果其實是鋇、氪等許多其他元素的混合物,但由於當時核分裂尚未發現,這個誤會便一直延續。
1940年美國G.T.西博格、E.M.麥克米倫、J.W.肯尼迪和A.C.沃爾用152.4cm迴旋加速器加速的16兆電子伏氘核轟擊鈾時發現鈈-238。 第二年又發現鈈的最重要的同位素鈈-239。
1941年,經找到周期表中最後一個可能存在的元素,而考慮過「ultimium」或「extremium」等名稱。
㈡ 第一個提出製造原子彈的科學家是誰
第一個提出製造原子彈的科學家:愛因斯坦。
簡介: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美國,從歐洲遷來的匈牙利物理學家齊拉德·萊奧首先考慮到,一旦法西斯德國掌握原子彈技術可能帶來嚴重後果。經他和另幾位從歐洲移居美國的科學家奔走推動,於1939年8月由物理學家A.愛因斯坦寫信給美國第32屆總統F.D.羅斯福,建議研製原子彈,才引起美國政府的注意。但開始只撥給經費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襲擊珍珠港後,才擴大規模,到1942年8月發展成代號為「曼哈頓工程區」的龐大計劃,直接動用的人力約60萬人,投資20多億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製成 3顆原子彈,使美國成為第一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製造原子彈,既要解決武器研製中的一系列科學技術問題,還要能生產出必需的核裝料鈾235、鈈239。天然鈾中同位素鈾235的豐度僅0.72%,按原子彈設計要求必須提高到90%以上。當時美國經過多種途徑探索研究與比較後,採取了電磁分離、氣體擴散和熱擴散三種方法生產這種高濃鈾。供一顆「槍法」原子彈用的幾十千克高濃鈾,是靠電磁分離法生產的。建設電磁分離工廠的費用約3億美元(磁鐵的導電線圈是用從國庫借來的白銀製造的,其價值尚未計入)。鈈239要在反應堆內用中子輻照鈾238的方法製取。 供兩顆「內爆法」原子彈用的幾十千克鈈239,是用3座石墨慢化、水冷卻型天然鈾反應堆及與之配套的化學分離工廠生產的。以上事例可以說明當時的工程規模。由於美國的工業技術設施與建設未受到戰爭的直接威脅,又掌握了必需的資源,集中了一批國內外的科技人才,使它能夠較快地實現原子彈研製計劃。
㈢ 詳細介紹一下「鈈」這個元素!
鈈是一種放射性元素,是原子能工業的重要原料,可作為核燃料和核武器的裂變劑。
該元素來源:自然界中僅鈾礦中含有痕量。可用鋇蒸氣還原三氟化鈈而製得。
第一電離能5.8電子伏特。銀白色。在超鈾元素中是活潑的金屬。有單斜晶型(鈈α和鈈β)、斜方晶型(鈈γ)、面心立方晶型(鈈δ)、體心四方晶型(鈈δ')、體心立方晶型(鈈ε)。
溶於鹽酸,不溶於硝酸和濃
硫酸。室溫情況下能被空氣氧化。粉末狀鈈能在空氣中自燃。能與鹵素和氫作用,生成三鹵化合物和氫化物。最重要的同位素239Pu,半衰期24390年。另一同位素238Pu,半衰期為87.8年。
㈣ 核武器是誰發明的
是猶太科學家愛因斯坦的理論,奧本海默研製成功
,但也有說德國回著手研究的更早些,美國從答中獲得了不少技術,最終是美國先做出了原子彈。
中國是自行研製成功的。前蘇聯也是,所以說不上是誰發明的。
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就有人預言出一種威力巨大的毀滅性武器將在200年間產生。
原子彈之父是美國的物理學家奧本海默。原子彈是指使用鈾或鈈為核心,利用核裂變的原理製造的炸彈。使用氫的同位素氘和氚為主要原料,利用核聚變的原理製造的炸彈叫氫彈。
原子彈和氫彈還有中子彈統稱為原子武器,又叫核子武器或者叫核彈。
在二戰中,愛因斯坦向羅斯福總統建議進行原子彈研究,另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奧本海默具體負責進行研製,起了極其關鍵的作用,後人後來稱他為原子彈之父,在整個研製過程中,全美國只有7個人知道,羅斯福總統腦溢血突然逝世後,副總統杜魯門接任總統後,才知道美國正在研製原子彈。可以關注下中央電視台10套節目《探索發現》的《世紀戰爭》正在播出美國研究原子彈的詳細過程,你可以看一下。
㈤ 科學史上有哪些科學家為了科學研究攝入了放射性物質
幾乎人人都知道核武器的威力,核武器不單單殺傷力驚人,還會放射出核輻射。核輻射也就是所謂的放射線,放射線是指元素從不穩定的原子核中放出射線。很多人經常看到放射線,卻根本不知道它的破壞力。
5
他的這種精神值得敬畏,很多科學家將自己的一生全部貢獻給了科學,他們這種精神都源於熱愛,如果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熱愛科學,也不會做出這樣的事。目前人類對鈈元素已經有了更深的認知,還知道鈈屬於致癌物的一種。
㈥ 鎄"元素是誰發現的啊
1952年,由美國的洛斯-阿拉莫斯(Los.Alamos)、阿貢(Argonne)和加利福尼亞大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從太平洋的安尼維托克島所試驗的一次核爆炸(氫彈)中的碎片中發現的。
㈦ 化學中的元素鈈是什麼時候被發現的
1940年美國G.T.西博格、E.M.麥克米倫、J.W.肯尼迪和A.C.沃爾用152.4cm迴旋加速器加速的16兆電子伏氘核轟擊鈾時發現鈈-238。[21]第二年又發現鈈的最重要的同位素鈈-239。 具體可以參照http://ke..com/view/38161.htm
㈧ 核武器的來源,是誰發明的要短一點!
是德國科學家奧托·哈恩、莉澤·邁特納和弗瑞茲·斯特拉斯曼製成的,第一個成功的核裂變實驗裝置在1938年的柏林被德國科學家奧托·哈恩、莉澤·邁特納和弗瑞茲·斯特拉斯曼製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些國家致力於研究核能的利用,它們首先研究的是核反應堆。1942年12月2日,恩里科·費米在芝加哥大學建成了第一個完全自主的鏈式核反應堆,在他的研究基礎上建立的反應堆被用來製造轟炸了長崎的原子彈「胖子」中的鈈。
在這個時候,一些國家也在研究核能,它們的研究重點是核武器,但同時也進行民用核能的研究。
1945年7月16日,美國研製的人類第一顆原子彈試驗爆炸成功。
1945年8月,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從而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9年8月29日,蘇聯爆炸試驗成功了自己的原子彈,成為第二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1952年10月,英國在澳大利亞沿海的一艘船上試爆原子彈成功。
1952年11月,美國在太平洋比基尼島核試驗基地爆炸成功了世界上的第一顆氫彈。
1960年2月13日,法國成為了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1964年10月16日,中國西部地區新疆羅布泊上空。中國第一次將原子核裂變的巨大火球和蘑菇雲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人邁進了原子核時代。
2006年10月9日,朝鮮宣布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地下核試驗。朝鮮此舉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2009年5月25日實施一次地下核試驗。這是朝鮮第二次實施此類試驗。朝鮮中央通訊社報道,試驗取得「成功」,核爆炸威力「比前一次更大」,試驗目的是增強朝鮮自衛核威懾能力。
(8)鈈元素是哪位科學家發明的擴展閱讀:
核武器的分類有:
原子彈:
原子彈是最普通的核武器,也是最早研製出的核武器,它利用原子核裂變反應所放出的巨大能量,通過光輻射、沖擊波、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沾染和電磁脈沖起到了殺傷破壞作用。
氫彈:
氫彈是利用氫的同位素氘、氚等輕原子核的聚變反應,產生強烈爆炸的核武器,又稱熱核聚變武器。其殺傷機理與原子彈基本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彈大幾十甚至上千倍。
中子彈:
又稱弱沖擊波強輻射工彈。它在爆炸時能放出大量致人於死地的中子,並使沖擊波等的作用大大縮小。在戰場上,中子彈只殺傷人員等有生目標,而不摧毀如建築物、技術裝備等設備,「對人不對物」是它的一大特點。
電磁脈沖彈:
它是利用核爆炸能量來加速核電磁脈沖效應的一種核彈。它產生的電磁波可燒毀電子設備,可造成大范圍的指揮、控制、通信系統癱瘓,在未來的「電子戰」中將會大顯身手。
伽瑪射線彈:
它爆炸後盡管各種效應不大,也不會使人立刻死去,但能造成放射性沾染,迫使敵人離開。所以它比氫彈、中子彈更高級,更有威懾力。
感生輻射彈:
感生輻射彈是一種加強放射性沾染的核武器,主要利用中子產生感生放射性物質,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空間上造成放射性沾染,達到阻礙敵軍和殺傷敵軍的目的。
參考資料:
核起源-網路
㈨ 為檢驗新元素的毒性,哪位科學家親自試毒了
元素周期表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創造之一,世間萬物的組成基本都能在這里找到,在元素表中大部分元素都是從自然界中發現的,但是也有一些是人工合成的,而想要合成元素就要付出很多。其中鈈元素就是人工合成的,鈈元素的發明者為了試驗元素的特性,親身試驗,最終死在了鈈元素下。其屍體還不能火化或者安葬。而是被裝進了鉛棺材中埋在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