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農歷發明的時間

農歷發明的時間

發布時間:2021-08-08 00:17:16

❶ 農歷(陰歷)是我們國家發明的嗎

陽歷、陰歷和陰陽合歷。

陽歷又叫格列歷

我們目前常用的就是陽歷。陽歷是根據太陽運動周期來制定的,具體表現為春夏秋冬四季循環的周期。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為一年,稱作回歸年或太陽年。陽歷又稱太陽歷、公歷、西歷和格列歷。

[儒略歷]

要知道格列歷這個名稱的來歷,得從儒略歷說起。公元前46年,羅馬皇帝儒略·愷撒聘請埃及天文學家索西尼斯來研究歷法,經索西尼斯推算,一年應有365.25天。於是這個皇帝就規定一年為365天,餘下的四分之一天用每4年增加1天即「4年1閏」的辦法來解決,閏年366天。他又規定一年為12個月,單月為大31天,雙月為小30天,這樣全年共366天,剛好是閏年的天數,而平年必須要減去1天。

那麼從哪一個月減去1天呢?傳說古羅馬時代全國的死刑都集中在2月份執行,古羅馬人普遍認為2月是個「凶月」,希望這不吉利的日子越少越好,於是決定從2月減去1天,2月便剩下了29天,閏年才為30天。這位皇帝在制定歷法的同時,也塞進了一點私心,因他生於7月,就把7月命名為儒略月,如今英語中的「July(七月)」就是由此演化而來。這就是早期的陽歷,稱為儒略歷。

儒略·愷撒大帝死後,其義子奧古斯都·屋大維繼位,這位新皇帝發現愷撒大帝生於7月,是大月,而自己生於8月,卻是小月,相比之下,有失尊嚴,於是他下令把8月也改為大月,並命名為奧古斯都月,如今英語中的「August(八月)」就是由此演化而來。經他這樣一改,全年多出了1天。為此,按照先帝的辦法,再從不吉利的2月中減去1天,致使平年的2月份只剩下28天,閏年為29天。而且從9月份開始,把雙月改成了大月,原本是單月大雙月小的規律因此也被打亂了。後來不知是誰發明了「拳頭記憶法」:拳背骨骼凸起處是大月,凹下處是小月。從此,全年大小月的順序和每個月的天數被固定下來,並一直沿用至今。

經過奧古斯都·屋大維修改後的儒略歷使用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後來發現仍有缺陷。1576年,根據一名義大利天文學家的精確計算,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確切時間應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365.2422天)。若每年按365天計算,4年累積起來才多出23小時15分04秒,不足24小時。而儒略歷採用的是「4年1閏」法,即每4年要增加1天(24小時),比實際多加了44分56秒,平均每年要多加11分14秒,每過400年要多加3.12天,從使用儒略歷到16世紀末,將會產生約10天的誤差。

[格列歷]

為了提高歷法精度,消除累積誤差,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於公元1582年組織一批天文學家,專門研究如何對儒略歷進行修訂。根據研究結果,最後確定修訂的內容主要有兩點:一是將1582年10月4日的次日(應該是10月5日)定為10月15日,以消除從使用儒略歷以來至1582年間的累積誤差10天。這就是有的文章中提到的「歷史上的10天為何不翼而飛?」的原因。二是修改置閏規則,除了保留儒略歷原規定的「凡能被4整除的年份為閏年」外,對世紀年(即末兩位數是「00」的年份)作了補充規定,即只有能被400整除的年份才是閏年,如2000年、2100年、2200年和2300年中,只有2000年才是閏年,其餘3年均不是,這樣400年中少了3個閏年,實際設置了97個閏年。新規則可使今後不再產生原來那種累積誤差。後來又規定公元4000年不算閏年,這樣4000年中剛好設置969個閏年。

修訂後的儒略歷精度大大提高了。這一成果應歸功於格列高利十三世,故把儒略歷改稱為格列高利歷,簡稱格列歷。格列歷一年的長度為365天5小時49分12秒,與回歸年平均長度只差26秒,3320多年才會產生1天誤差。正因為格列歷有如此高的精度,後來逐漸被許多國家所採用,成了通用的歷法,故稱為公歷。但公歷也有不夠理想的地方,一是每個月的天數不一致,且分布不勻,下半年與上半年相差3天左右;二是日期與星期之間沒有確定的對應關系,紀日不便。

農歷並非陰歷

有人說,「農歷就是陰歷,陰歷又稱農歷」,還有人認為「二十四節氣是與陰歷相對應的」,其實這些都是誤解。

[陰歷]

陰歷是根據月亮的運動周期來紀月和紀年的。古代,人們每天看到太陽從東邊出來,西邊下去,用於紀日很方便很清楚;而更長一些的時段又如何紀時呢?人們看到對不少現象有影響的月亮,其圓缺晦明有明顯的周期變化,於是把月亮圓缺晦明一次定為一個月,因為月亮圓缺一個周期平均為29天12小時44分03秒(29.5306天),便把小月定為29天,大月定為30天,12個月為1年。因為月亮又叫太陰,所以把以月相變化為依據的歷法叫陰歷。古代埃及就使用這種歷法。由於陰歷年的長度是354.3672天,要比回歸年少10.875天,如此下去,原來代表寒冷的一月份,17年後就可能出現在炎熱的夏季。產生這種冷暖顛倒現象的原因,就是在歷法中沒有考慮太陽運動。

[農歷]

而農歷是我國長期採用的一種傳統歷法,又叫夏歷、中歷、舊歷。它不僅考慮了月亮圓缺晦明的變化,而且考慮了太陽對地球的相對位置。它是以朔望(「朔」是指月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與太陽同時出沒,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這一時刻叫「朔」,這時的月亮叫新月,出現新月的這一天叫做朔日。「望」是指地球處在太陽和月球的中間,月球朝地球的一面照滿陽光,月亮是圓形的,故叫滿月或望,出現滿月的這一天叫做望日)周期來定月,稱「朔望月」,其平均長度同陰歷月,就是月亮連續兩次呈現同樣的月相所經歷的時間,即29.5306天。農歷又用設置閏月的辦法,來調整月份與季節變化的關系,從而克服陰歷存在的缺陷,並使農歷年的平均長度接近於回歸年。

農歷還把能很好反映太陽位置的二十四節氣恰當地分配在各月里,從而強化了該歷法的季節性,使之有穩定的季節特徵,二十四節氣也就成為農歷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歷在歷日推算方面強調逐日、逐月推算,不像陽歷那樣可以人為規定哪個月大、哪個月小或一個月有幾天,而必須遵循「以月相定日序」的原則,即把日月合朔(出現新月的時刻)的這一天定為每月的初一,但該月是大月還是小月,須經推算後再確定。如今日5時30分日月合朔,則今日為第一月的初一,明日為初二,後日為初三,依此類推;如果第二次日月合朔在第30天,則該日為第二月的初一,第一月則定為小月(29天);如果第三次日月合朔在第60天,則該日為第三月的初一,第二月就定為大月(30天)。由於太陽、月球、地球三者在運動中相互影響,它們之間的距離時遠時近,日月合朔的時刻有遲有早,致使朔望月的長度也有長有短(冬長夏短),這就有可能出現連續兩三個小月或者連續三四個大月的情況,所以,有些農歷年沒有年三十,臘月二十九過除夕也就不足為怪了。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制歷家的傑出創作,為中國所獨有。早在春秋時代,我們的祖先已運用圭表(古老的天文儀器)測日影的方法定出「兩分」(即春分和秋分)、「兩至」(即夏至和冬至)四大節氣,然後又定出「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秦漢時代,已經形成完整的二十四節氣,並成為安排農事活動的主要依據。

❷ 中國現在用的農歷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農歷又稱夏歷,相傳起源我國夏代。
夏朝距今約前2070年—約前1600年
夏代的歷法,是我國最早的歷法。
中國傳統的干支紀年紀日法,起源是很早的。夏代末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桀)等,都用天干為名,當時用天干作為序數已較普遍。

❸ 中國的日歷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誰發明的

中國始有歷法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誰發明的已經無從考證。

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證明殷代的歷法已具有相當的水平,這一頁甲骨歷是全人類最古老的歷書實物,這頁甲骨歷也就叫日歷。

日歷從古到今,有三種說法:

1、歷書之類。

2、今指記有年﹑月﹑日﹑星期﹑節氣﹑紀念日等的本子﹐一年一本﹐每日一頁﹐逐日揭去。有掛在牆上的﹐也有擺在桌上的。

3、史官按日記載朝政事務的冊子,是史官纂修國史的依據。

(3)農歷發明的時間擴展閱讀:

公歷的由來:

我們今天用的日歷一年12個月,平年365天,閏年366天。這種歷法是一種太陽歷,可追溯到公元前46年古羅馬凱撒大帝的歷法改革。

凱撒採納古羅馬天文學家Sosigenes of Alexandria的建議,將一年定為365天,閏年366天,一年分為12個月,每四年加一天為閏日,這樣算起來平均一年是365.25日。凱撒的名字叫儒略·凱撒,所以由凱撒確立的這種歷法叫儒略歷。

在凱撒建立新的歷法時,還沒有耶穌基督,所以那時候的年號與現如今是不同的,採用羅馬建城紀年。現如今日歷上公元元年的確立是在公元525年由東羅馬皇帝迪奧開始,迪奧為了能夠方便計算耶穌的復活日,於是將耶穌誕生那一年定為公元元年。

在英文中用A.D.表示,A.D.來源於中世紀的拉丁文Anno Domini,其意義是「主的生年」。公元元年之前,用B.C.表示,意為「耶穌之前」(Before Christ)。

❹ 農歷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

農歷一般都叫做夏歷,是在夏朝初步成型,但是以後經過漢朝,唐朝的先人的改進,逐漸的形成了現在用的農歷,但是在實質上,現在的農歷已經和夏朝的歷法有何很多本質上的區別。。

❺ 農歷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最早的農歷是《夏小正》,原為《大戴禮記》中的一篇,按夏歷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述每個月中的星象、氣象、物候、農事,和現在的農歷不同,沒有二十四節氣,到春秋時代,測立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通過逐漸充實改善,在秦漢間二十四節氣才完全確立。從漢武帝的太初歷規定了二十四節氣的起始時間,以夏歷為統一的歷法,形成了農歷,一直沿用至今。 農歷一般都叫做夏歷,是在夏朝初步成型,但是以後經過漢朝,唐朝的先人的改進,逐漸的形成了現在用的農歷,但是在實質上,現在的農歷已經和夏朝的歷法有何很多本質上的區別。

❻ 農歷誰發明的

農歷是湯若望發明的。

中國現行農歷沿用自明末《時憲歷》脫胎的清朝《西洋新法歷書》,內是四百多年前的由容湯若望主導的歐洲耶穌會教士和中國第一批天主教徒合力編撰的。

現代農歷的基礎是來自明朝末年的《時憲歷》,之前明代通行的歷法為《大統歷》,實際上是將元代郭守敬的《授時歷》改個名字沿用,此歷法到明末,已經與實際氣象、天文有誤差,尤其對日月食推算的誤差更明顯。

(6)農歷發明的時間擴展閱讀

農歷的優點:

1,農歷屬於陰陽合歷,是兼顧了太陽、月亮與地球關系的一種歷法。農歷是定歷,它具有天文年歷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種天象對應。

如它的節氣嚴格對應太陽高度,歷日較嚴格地對應月相,閏月的不發生頻率和發生頻率對應地球近日點和遠日點,其它天象如日出日沒,晨昏蒙影,五星方位,日月食,潮汐等,就連歷月也大致對應太陽高度;

2,農歷歷月的天數只有29日和30日兩種,且由定朔日規定,人為因素較小,不易隨意改動;

3,歲首有較強的天文學意義,具有陰月陽年的天文學意義;

4,干支紀年和十二生肖紀年循環使用;由於它包含節氣十分利於四季劃分,由於它包含月相,所以也十分反映潮汐,日月食等天象和月亮對氣候的影響。

❼ 農歷是誰發明的

中國目前仍在與格里歷(即公歷)並行使用的一種歷法,人們習稱「陰歷」,但其實是陰陽歷的一種,即夏歷,並非真正的「陰歷」。 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於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裡設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以利於農業種植等活動。紀年用天乾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歷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歷。也叫舊歷。 人們因為二十四節氣對於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因而常把夏歷稱為「農歷」,但二十四節氣應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而決定,應該屬於太陽歷部分。因此把夏歷稱為農歷是不恰當的

❽ 中國農歷年是在哪個朝代發明的

殷商時期。
農歷作為中國傳統歷法,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現時陰陽合一的歷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從黃帝紀年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歷(格里歷),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過102部歷法,這些歷法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比如夏歷、商歷、周歷、西漢太初歷、隋皇極歷、唐大衍歷等,有的歷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對養生、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有所作用,如西漢末期的三統歷和隋朝的皇極歷法等。
漢朝以前的古代中國歷法以366天為一歲,用「閏月」確定四時和確定歲的終始;已經有日、月、旬和時的時間單位,具備了陰陽歷的技術;觀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運動規律,用「閏月」「減差法」來調整時差;歷法實施成為重要大事,主要內容之一是「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和「正閏余」,即確定閏月位置和如何減去多餘出來的天數(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數),由此來確定年歲的終結和開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現多軌制歷法,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還有自己的地方歷法;秦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歷法。
漢朝初期開始中國歷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歷法,歷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鄧平、唐都、落下閎等人議造《漢歷》,漢武帝元封七年歷成。是年五月改年號為太初(即為太初元年),並頒布實施這套《漢歷》,後人以此稱呼此歷為《太初歷》,之後劉歆作《三統歷》,這兩歷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一年的整數天數是365天,不再是之前歷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周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用不著「考定星歷,建立五行」,至此,陰陽五行基本上退出了歷法。之後中國歷朝歷代所頒布的歷法,均與漢歷(太初歷)大同小異。由此知我們現在使用的這套歷法規則基本沿襲漢代的漢歷(太初歷),而與漢代以前的夏歷等是有較大差異的。
中華民國成立後,紀年採用西歷或民國紀年並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成立時,繼續使用西歷,以公元紀年;但中華民國歷仍以1912年為元年,目前尚在台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實際控制區使用。

閱讀全文

與農歷發明的時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