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蠟燭是何時發明的
似乎在五千多年前由埃及人發明了蠟燭,中國人又是什麼時候用蠟燭的?起碼在古詩十九首的年代裡還是用油燈,這才忽然發覺中國上古似乎沒有蠟燭這個東西.漢代古書中一般將蠟和燭分開論述,但很少蠟燭兩字連用.
大家看到中國漢代的青銅燈,在圓形的燈盤正中,常有一枚長釘形的火拄,而根據它的有無,考古學上將漢燈分為油燈與燭燈兩大類。
查了半天的書,發現其實在漢代,燈分為油燈與燭燈兩大類,油燈的燈柱也叫」燭」。」燭」即燈柱要浸在脂里;脂是動物油脂,當時還用植物油點燈。《齊民要術種.麻子篇》曰:「苴麻(即大麻的雌株)子黑,又實而重,搗治作燭,不作麻。」以上所說的「作燭」、「為燭」,都是指點燈,和蠟燭關系不大。
至於點燈的燃料,我看到考古雜志提到」漢墓偶有黃蠟餅發現」,由此可見漢燈一般的情況在盞內注油脂,但燃燈還可用蠟,蠟燈內的蠟是融化後作為油膏使用的.人們終於發現了實例,《西漢南越王墓發掘報告》中提到;至東漢晚期,在廣州漢墓中最先出現蠟台。證明當時細長柱狀的蠟燭已進入照明用品的行列之中了。
終於,東漢晚期中國已有蠟燭,只是使用不普及,而且形狀和近現代的還有差別。再往上推,戰國秦漢時期是否已使用蠟燭,這是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了。文獻中提到蠟燭最早大約是在晉代。《晉書周顓傳》寫到有人「以所燃蠟燭投之」。《世說新語》有石崇「用蠟燭作炊」的故事。晉代以後文獻提到蠟燭的就多了。至於晉以前,還缺乏可靠的文字記載,實際只有少量的考古資料,比如上面提到的考古資料;
<歸田錄>中,」寇準自少年富貴,不點油燈.尤好夜宴聚飲,雖寢室亦燒燭達旦.每罷官去後,人至官舍,見廁溷間燭淚在地,往往成堆.」可見至宋,仍是油*燭貴.
有篇文章說:《西京雜記》有「閩越王獻高帝.....蜜燭二百支」之說,認為「蜜燭即蠟 燭」,但吾以為終屬孤證,何況《西京雜記》的記載是只能作為參考的。
再看蠟燭的原料,有黃蠟、白蠟等多種。黃蠟是蜂蠟,白蠟是白蟻蟲分泌的蠟。白蠟的利用一般認為起自唐代,也有人考證始於漢魏,上面提到的「漢墓偶有黃蠟餅發現」為物證,所以蜂蠟的利用要比白蠟為早。《神農本草經》、張華《博物志》、陶弘景《名醫別錄》中都有關於蜜蠟或蜂蠟的記載,當作葯用。由此看來,東漢時期已使用的蠟是蜂蠟。不過大概數量還不多,使用也不普遍,所以燈燭仍用脂膏製作,要不就在脂燭外掛一層蠟以減少燭淚,或在脂膏中摻少許蠟。有資料表明以脂膏為燭,熔點是比較低的,因此當時的燭比較粗短。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漢畫像石中的燭燈的燭都較粗短,而沒有像唐李壽墓壁畫中所描繪的那種細細長長的形狀。
㈡ 白蠟蟲的利用歷史
在祖國五色繽紛的資源昆蟲的百花園里,白蠟蟲象是一朵亭亭玉立的白玫瑰,天生麗質的蟲白蠟散發出陣陣幽香,它那獨具一格的高雅風採在國內外的蠟壇上享有盛名。
白蠟蟲是屬於昆蟲綱、同翅目、蚧總科、蠟蚧科的一種微小昆蟲。在世界上的分布范圍,除中國外,日本、朝鮮、印度和蘇聯也有記載。而我國是最早利用白蠟蟲和蟲白蠟的國家;歷史上可查到的較早的文字記述的古籍計有:
1.南宋慶元乙卯年(公元1195年)朱輔著《溪蠻叢笑》,書上提到以蠟刻板印布,入靛缸漬染,用於銅鼓紋的模印上。這里所說的蠟就是蟲白蠟。
2.元朝至元十八年(公元1282年)至元貞二年(公元1296年)之間,周密著《癸辛雜識》一書,在續集下的章節內,詳細地描述了江蘇、浙江一帶勞動人民放養白蠟蟲、摘收白蠟的具體方法,並首次科學地記錄了雌、雄性白蠟蟲互不相同的習性、生活史等特點。
3.唐朝李吉甫(公元813年)著《元和郡縣圖志》,所記全國各地每年貢賦中,向朝廷進貢白蠟的四個州為分州、郡州、諒州和唐林州;進貢黃蠟的三個州為邵州、黔州和溪州;只說貢蠟的有十四個州;貢蠟燭的有五個州。這里所說的白蠟顯然也就是蟲白蠟。
至於利用蟲白蠟充當葯品最早的文字記載,要推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所著的《名醫別錄》,這部醫書乃是陶弘景根據華陀的兩位弟子——吳普、李當之記錄自漢、魏以來各家名醫所用葯品匯集而成。《名醫別錄》一書中所增添的某些昆蟲葯物項目即有《白蠟》一條專列在內。雖則陶弘景本人由於科學知識的局限性與片面性,當時不慎謬誤失認,錯誤地判斷蟲白蠟「此蜜蠟爾」;經學者反復仔細考證,證實《名醫別錄》上所說的白蠟就是蟲白蠟,殆無疑義,毋庸爭論的了。
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開始培養和利用白蠟蟲,至少可追溯到唐代;甚至還可深入一步推理,認為遠至唐代以前的東漢、魏晉之間。如果這樣推算起來,白蠟蟲的歷史距今已有一千七、八百年之久了。另外,在我國許多地方誌上也能找到有關白蠟蟲的資料;例如,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書店收藏的明代方誌選刊嘉靖年木刻本,其中福建省安溪縣縣志,地輿卷之一,第卅二頁上面就有相當清楚的文字說明:「有黃蠟白蠟,黃蠟蜂蠟也,凡蜂作蜜皆結房,房中藏蜜,絞出蜜而房則成蠟也。白蠟者蟲蠟也,其蟲作繭,樹枝上每繭藏蟲得數百,細如絲發,所謂種子,秋冬采而藏之,及春將種子縛置樹上,蟲出繭食樹津液,因而放蠟,漫注於枝柯及成,剝取而烹煉之,其白如雪,故曰白蠟,其樹即今冬青樹也。樹嫩放蠟尤宜,本草謂黃蠟煉成白蠟,或醫家所用不可知也,但樹生為多。」通觀全文,除去不可知的黃蠟煉成白蠟之外,其他所述的各種情況都是符合科學道理的。可以毫不誇大地說,古代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早已掌握了一套相當完善的放養白蠟蟲的技術和方法;並且精細地觀察到白蠟蟲不同蟲態的生長和繁殖的變化與結果。這些豐富的勞動實踐和思維分析,無疑地逐步成為我國山區農村發展白蠟副業生產傳統的科學基礎。
㈢ 蠟像是那個人發明的
根據大英網路全書記載在公元三千年前埃及和希臘就有蠟燭的相關紀錄,古代的蠟燭皆以動物脂肪製造。在1800年後,以石油所提煉的石蠟才開始出現。
可是據說在古詩十九首的年代裡還是用油燈,這才忽然發覺中國上古似乎沒有蠟燭這個東西.漢代古書中一般將蠟和燭分開論述,但很少蠟燭兩字連用.
但是」漢墓偶有黃蠟餅發現」,由此可見漢燈一般的情況在盞內注油脂,但燃燈還可用蠟,蠟燈內的蠟是融化後作為油膏使用的.人們終於發現了實例,《西漢南越王墓發掘報告》中提到;至東漢晚期,在廣州漢墓中最先出現蠟台。證明當時細長柱狀的蠟燭已進入照明用品的行列之中了。
終於,東漢晚期中國已有蠟燭,只是使用不普及,而且形狀和近現代的還有差別。再往上推,戰國秦漢時期是否已使用蠟燭,這是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了。文獻中提到蠟燭最早大約是在晉代。《晉書周顓傳》寫到有人「以所燃蠟燭投之」。《世說新語》有石崇「用蠟燭作炊」的故事。晉代以後文獻提到蠟燭的就多了。至於晉以前,還缺乏可靠的文字記載,實際只有少量的考古資料,比如上面提到的考古資料;
中,」寇準自少年富貴,不點油燈.尤好夜宴聚飲,雖寢室亦燒燭達旦.每罷官去後,人至官舍,見廁溷間燭淚在地,往往成堆.」可見至宋,仍是油*燭貴.
有篇文章說:《西京雜記》有「閩越王獻高帝蜜燭二百支」之說,認為「蜜燭即蠟燭」,但吾以為終屬孤證,何況《西京雜記》的記載是只能作為參考的。
再看蠟燭的原料,有黃蠟、白蠟等多種。黃蠟是蜂蠟,白蠟是白蟻蟲分泌的蠟。白蠟的利用一般認為起自唐代,也有人考證始於漢魏,上面提到的「漢墓偶有黃蠟餅發現」為物證,所以蜂蠟的利用要比白蠟為早。《神農本草經》、張華《博物志》、陶弘景《名醫別錄》中都有關於蜜蠟或蜂蠟的記載,當作葯用。由此看來,東漢時期已使用的蠟是蜂蠟。不過大概數量還不多,使用也不普遍,所以燈燭仍用脂膏製作,要不就在脂燭外掛一層蠟以減少燭淚,或在脂膏中摻少許蠟。有資料表明以脂膏為燭,熔點是比較低的,因此當時的燭比較粗短。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漢畫像石中的燭燈的燭都較粗短,而沒有像唐李壽墓壁畫中所描繪的那種細細長長的形狀。
蠟燭是漢魏時期發明的;唐韓翃《寒食》詩:『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舊俗寒食節禁火,而宮中傳燭分火於五侯之家,貴寵可見 沒有歷史記錄的第一次蠟燭用的人,但粘土,燭台約會,從四世紀公元前 已發現在埃及。早期中國和日本蠟燭提出了來自昆蟲和種子塑造的文件管。蠟掠過,從沸騰的是肉桂的基礎上逐漸為寺廟使用在印度。第一個已知的蠟燭在美國可追溯至公元一世紀,土著美國人焚燒油性魚類( candlefish )楔成叉棒。早期傳教士在美國西南部煮樹皮的高度警戒的樹與脫脂蠟。
㈣ 蠟燭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轉貼] 中國人何時用上了蠟燭的考證
上貼: 地獄信使 發布日期: 2005-6-14 查看數: 735 出自: http://www.cqzg.cn
看考古雜志時偶然發現,似乎在五千多年前由埃及人發明了蠟燭,中國人又是什麼時候用蠟燭的?起碼在古詩十九首的年代裡還是用油燈,這才忽然發覺中國上古似乎沒有蠟燭這個東西.漢代古書中一般將蠟和燭分開論述,但很少蠟燭兩字連用.
大家看到中國漢代的青銅燈,在圓形的燈盤正中,常有一枚長釘形的火拄,而根據它的有無,考古學上將漢燈分為油燈與燭燈兩大類。
查了半天的書,發現其實在漢代,燈分為油燈與燭燈兩大類,油燈的燈柱也叫」燭」。」燭」即燈柱要浸在脂里;脂是動物油脂,當時還用植物油點燈。《齊民要術種.麻子篇》曰:「苴麻(即大麻的雌株)子黑,又實而重,搗治作燭,不作麻。」以上所說的「作燭」、「為燭」,都是指點燈,和蠟燭關系不大。
至於點燈的燃料,我看到考古雜志提到」漢墓偶有黃蠟餅發現」,由此可見漢燈一般的情況在盞內注油脂,但燃燈還可用蠟,蠟燈內的蠟是融化後作為油膏使用的.人們終於發現了實例,《西漢南越王墓發掘報告》中提到;至東漢晚期,在廣州漢墓中最先出現蠟台。證明當時細長柱狀的蠟燭已進入照明用品的行列之中了。
終於,東漢晚期中國已有蠟燭,只是使用不普及,而且形狀和近現代的還有差別。再往上推,戰國秦漢時期是否已使用蠟燭,這是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了。文獻中提到蠟燭最早大約是在晉代。《晉書周顓傳》寫到有人「以所燃蠟燭投之」。《世說新語》有石崇「用蠟燭作炊」的故事。晉代以後文獻提到蠟燭的就多了。至於晉以前,還缺乏可靠的文字記載,實際只有少量的考古資料,比如上面提到的考古資料;
<歸田錄>中,」寇準自少年富貴,不點油燈.尤好夜宴聚飲,雖寢室亦燒燭達旦.每罷官去後,人至官舍,見廁溷間燭淚在地,往往成堆.」可見至宋,仍是油*燭貴.
有篇文章說:《西京雜記》有「閩越王獻高帝.....蜜燭二百支」之說,認為「蜜燭即蠟 燭」,但吾以為終屬孤證,何況《西京雜記》的記載是只能作為參考的。
再看蠟燭的原料,有黃蠟、白蠟等多種。黃蠟是蜂蠟,白蠟是白蟻蟲分泌的蠟。白蠟的利用一般認為起自唐代,也有人考證始於漢魏,上面提到的「漢墓偶有黃蠟餅發現」為物證,所以蜂蠟的利用要比白蠟為早。《神農本草經》、張華《博物志》、陶弘景《名醫別錄》中都有關於蜜蠟或蜂蠟的記載,當作葯用。由此看來,東漢時期已使用的蠟是蜂蠟。不過大概數量還不多,使用也不普遍,所以燈燭仍用脂膏製作,要不就在脂燭外掛一層蠟以減少燭淚,或在脂膏中摻少許蠟。有資料表明以脂膏為燭,熔點是比較低的,因此當時的燭比較粗短。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漢畫像石中的燭燈的燭都較粗短,而沒有像唐李壽墓壁畫中所描繪的那種細細長長的形狀。
㈤ 蠟的起源
蠟
蠟(wax)高分子一元醇與長鏈脂肪酸形成的酯質。在化學結構上不同於脂肪,也不同於石蠟和人工合成的聚醚蠟。故亦稱為酯蠟。蠟是不溶於水的固體,溫度稍高時變軟,溫度下降時變硬。其生物功能是作為生物體對外界環境的保護層,存在於皮膚、毛皮、羽毛、植物葉片、果實以及許多昆蟲的外骨骼的表面。
高分子一元醇的長鏈脂肪酸酯稱為真蠟,如蜂蠟的主要組分是長鏈一元醇(C26~C36)的棕櫚酸酯,羊毛蠟是很復雜的混合物,含有酯蠟、醇和脂肪酸。純化後稱為羊毛脂,是羊毛固醇的脂肪酸酯。巴西棕櫚蠟是一種重要的植物蠟,為酯蠟的混合物,化學式為 CH3 (CH2)n·COO(CH2)n+1CH3,n=22~32。
蠟的凝固點都比較高,約在38~90℃之間。碘值較低(1~15)說明不飽和度低於中性脂肪
蠟燭起源於原始時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蠟一類的東西塗在樹皮或木片上,捆紮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出現的蜜蠟可能是今日所見蠟燭的雛形。在西方,有一段時期,寺院中都養蜂,用來自製蜜蠟,這主要是因為天主教認為蜜蠟是處女受胎的象徵,所以便把蜜蠟視為純潔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壇上。從現存文獻看,蜜蠟在我國產生的時間大致與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時代(710~784年)從我國傳入這種蠟燭的,和現代蠟燭相比,古代蠟燭有許多不足之處。唐代詩人李商隱有「何當共剪西窗燭」的詩句。詩人為什麼要剪燭呢?當時蠟燭燭心是用棉線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於無法燒盡而炭化,所以必須不時地用剪刀將殘留的燭心末端剪掉。這無疑是一件麻煩的事,1820年,法國人強巴歇列發明了三根棉線編成的燭心,使燭心燃燒時自然松開,末端正好翹到火焰外側,因而可以完全燃燒。但蠟燭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它的材料一般是有許多缺點的動物油脂,解決這一難題的是舍未勒爾等人。1809年6月至7月間,法國科家舍夫勒收到一家紡織廠的來信,請他分析、確定他們寄來的一個軟皂樣品的成份.他拿著這封信思索了很長時間,心想:要研究肥皂,看來還得從原料油脂入手.在儀器設備非常簡單、樸素的學校實驗,他研究了皂化過程中需要使用的各種油脂。經過大量實驗,他第一次發現了這樣的事實:在一切油脂中,不論其來源如何,脂肪酸的含量均佔95%,其餘的5%則是皂化過程中生成的甘油。通過研究他搞清了皂化過程的本質,同時他還有一項重大的發現:當時用油脂做成的蠟燭,由於裡面有甘油,燃燒時火焰帶煙,氣味難聞。若改用硬脂酸做成蠟燭,燃燒時不僅火焰明亮,而且幾乎沒有黑煙,不污染空氣。舍夫勒爾把他的發現告訴蓋一呂薩克,並建議兩人共同研究如何具體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用強鹼把油脂皂化,再把得到的肥皂用鹽酸分解,擔取出硬脂酸。這是一種白色物質,手摸著有油膩感,用它製成的蠟燭質地很軟,價錢更加便宜。1825年,舍夫勒爾和蓋一呂薩克獲得了生產石蠟硬脂蠟燭的專利。石蠟硬脂蠟燭的出現,在人類照明史上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後來,有人在北美洲發現了大油田,於是可從石油中提煉出大量的石蠟,較理想的蠟燭因此在全球得到了普及、推廣。直至現在各種材料的工藝蠟燭已經成為銷售的主流,透明的果凍蠟,各種顏色\各種形狀各種功能的藝術蠟燭層出不窮,以後相信隨著各種技術的不斷提高和各種蠟燭原材料的普及使用,藝術蠟燭一定會發展到一個相當高的階段,蠟燭不再是簡單的照明,融合了浪漫\藝術\養生\欣賞\照明\宗教等等各種功能的蠟燭會很快走入我們平常的生活之中.
㈥ 蠟燭最早是誰發明的
【物理性質及來成份】主要成源份石蠟,易熔化,密度小於水不溶於水。受熱熔化為液態,無色透明且輕微受熱易揮發,可聞石蠟特有氣味。遇冷時凝固為白色固體狀,有輕微氣味。
【蠟燭發明】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出現的蜜蠟可能是今日所見蠟燭的雛形。從現存文獻看,蜜蠟在我國產生的時間大致與西方相同。《西京雜記》中記載,漢朝時貢品當中有蠟燭。
【原料成分】現在蠟燭的主要原料是石蠟,石蠟是從石油的含蠟餾分經冷榨或溶劑脫蠟而製得的,是幾種高級烷烴的混合物。
㈦ 蠟燭是誰發明的
蠟燭是法國化學家米歇爾·歐仁·舍夫勒爾發明的。
他第一次發現了專這樣的事實:屬在一切油脂中,不論其來源如何,脂肪酸的含量均佔95%,其餘的5%則是皂化過程中生成的甘油。通過研究他搞清了皂化過程的本質。
同時他還有一項重大的發現:當時用油脂做成的蠟燭,由於裡面有甘油,燃燒時火焰帶煙,氣味難聞。若改用硬脂酸做成蠟燭,燃燒時不僅火焰明亮,而且幾乎沒有黑煙, 不污染空氣。
(7)蟲蠟的發明擴展閱讀:
蠟燭的原理:
蠟燭被點燃時最初燃燒的火焰較小,逐漸變大,火焰分為三層(外焰、內焰、焰心)。焰心主要為蠟燭蒸氣,溫度最低,內焰石蠟燃燒不充分,溫度比焰心高。
因有部分碳粒,外焰與空氣充分接觸,火焰最明亮,燃燒充分,溫度最高,因此,當把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約1秒鍾後取出,火柴梗接觸外焰部分首先變黑。
在吹滅蠟燭的一瞬間,可以看到一縷白煙,用燃燒的火柴去點這縷白煙,可以使蠟燭復燃,所以可以證明所冒白煙是石蠟蒸氣遇冷凝固所產生的固體微小顆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蠟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