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價值創造的價值創造的三個過程
物理過程。
只關注商品的物理屬性和商品生產和物理過程。
如汽車的生產過程,由鐵礦石加焦碳在高爐里煉出鐵,鐵再加工成汽車零件,零件再組裝成整車,這就是一個汽車生產的物理過程。物理過程中我們也考慮人力的參與,但這里我們對人力的理解是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理解的,就是說這里的人力是和畜力機械力是一樣的,只考慮力量以及他所做的物理功多少,而不考慮人的參與生產的另外一面,如意願、佔有、契約、控制、命令服從等。商品生產的物理過程,是商品生產的真實過程,怎麼理解這個「真實過程」?
人類社會是復雜的現象,人類社會的活動是復雜的,如果我們把經濟行為籠統來考察,我們發現它比商品生產的物理過程要復雜千萬倍,但它又必須以商品生產的物理過程為核心來運行。如果某種商品生產的物理過程在技術上不可能,則這種商品就不可能被生產出來,比如汽車,如果在技術上不可能或某種原材料找不到,汽車的生產就不可能實現,人類就不可能享受到汽車的便利。進一步,如果生產汽車的技術上是可能的,原材料也具有,但在制度安排上出了問題,如鐵礦石被某一部落所有,而該部落認為那座山不能開采,汽車的生產就不可能實現。經濟學把經濟制度作為一個待定的東西,顯然,制度的安排必須以商品生產的物理過程為依據!檢驗制度好壞的標准就是看它是否能滿足商品生產的物理過程的要求。自然科學,應用技術,工具的操作使用,生產的組織都是從價值創造的物理過程來看待生產的。
在價值創造的物理過程中,價值就是成品的使用價值,如汽車方便我們旅行,糧食用來充飢,衣服可以保暖;他的數量特徵是物理學概念上的數量,如鋼鐵多少噸,汽車多少輛,糧食多少公斤,衣服多少件。
工程學過程。
以商品生產的物理過程為基礎,以一個企業為考察單位,以成本和利潤為目標,這里價值就是均衡價格。商品生產過程就是獲取利潤的過程。它的目標就是不斷獲取利潤不斷發展壯大企業。價值創造的物理過程符合物理規律,但價值生產的工程學過程的運行方式是:佔有、契約、命令服從等。還是以汽車生產為例子,鐵礦石歸礦主所有,煉鐵廠的老闆要取得礦石就得向礦主購買,和礦主談判,訂契約,還得組織招工,支付工人工資,生產出鐵來又得把鐵銷給汽車零件廠,然後煉鐵廠老闆要核算利潤,如果收入減支出還有足夠的特利潤盈餘,那麼這個廠就可以不斷做大,反之,如果不能賺取足夠的利潤,鐵廠老闆就當不下去了。
社會學過程。
以對人性、對社會的充分理解為基礎,正確地評價價值及其來源,以整個社會健康發展為目的,引導社會創造出更豐富的真實的價值。其本質就是個哲學問題,是個價值觀的問題!
很多人對使用價值的理解有偏差。把使用價值理解為純物質屬性是錯誤的。因為人類生存的意義已經大大超出了生物性的生存。更大的意義大於精神的自由。產品的物理屬性已經淪為人類精神生活的道具。以住房為例,如果僅從生理的需求看,一個三口之家50平米就夠了,但現在人們都追求 100平米以上,且要高檔裝修,顯然人們不是追求簡單的生理滿足而是一種精神的享受!正因如此,對於使用價值的理解不能用簡單的「需求」二字就可以概括的。不是那種類似用營養學分析食物的價值的方法來理解使用價值。對於使用價值的理解已經上升為對人生的意義的理解。古希臘有個神話,彌達斯國王問酒神的護伴西勒諾斯:對人來說,什麼是最好最妙的東西?「這精靈木然呆立,一聲不吭。直到最後,在國王的強逼下,他突然發出刺耳的笑聲,說道:『可憐的浮生呵,無常與苦難之子,你為什麼逼我說出你最好不要聽到的話呢?那最好的東西是你根本得不到的,這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為虛無。不過對於你還有次好的東西 ——立刻就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僅從生物性的生存來看,人生其實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因而人類需要用道德、藝術、哲學來充實自己,來尋找生命的意義,只有我們對人生的意義有了充分的認識後,我們才能理解外界物質對我們的意義與價值,才能理解為什麼我們需要那麼漂亮的房子而不是象動物那樣僅一個容身的洞穴就夠了。
⑵ 求問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是什麼關系
這是共生關系。沒有價值創造,就沒有價值分配;
同樣,價值分配高低,取決於價值創造的多少。
⑶ 我們的利益分配一切基於價值創造以績效為准繩大膽為成果買單這句話是啥什麼意
大意就是說自己得到的利益都是基於一切事物的價值而來的,我們只有讓事情體現了價值,才會有自己想得到的東西。
⑷ 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的關系
價值創造和價值分配是商品經濟條件下人類社會基本的經濟活動,是構成社會生產和再生產 的主要環節。價值創造研究的是生產領域中價值是由什麼創造的,即價值的源泉是什麼。價 值分配研究的是價值創造出來以後,在各個要素所有者之間按照什麼原則進行分配的問題。 因此,價值創造和價值分配是兩個不同的問題,不能把他們混為一談。既不能把價值創造看 作是價值分配的依據,也不能把價值分配問題完全等同於價值創造問題。
1.價值創造不直接是價值分配的依據。價值創造只是研究生產領域中的價值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勞動價值理論揭示了勞動是價值的 唯一源泉,其他生產要素都不足以創造價值。但是,這並不是說,由勞動創造的價值只是由 勞動者完全佔有,實際上,在任何社會中,都不可能由創造價值者完全佔有價值。這是因為 ,價值的分配並不是以性質決定的,它是隨著經濟關系性質的變化而進行調整的。這種分配 原則的變化和調整與價值創造沒有直接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行的一個原則是按要素 分配,就要求對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價值具有佔有權,以實現自己對生產要素具有的所有權。 所以.按要素分配,實質上是按要素所有權分配。按要素分配所依據的不是勞動價值理論, 而是市場經濟的分配原則。
2.價值分配原則的變化,並不能否定價值創造的理論。按要素分配,意味著作為生產要素的所有者,都有權從創造的價值中分到自己應該得到的一 份利益。但是,並不能由此推論出,因為各個要素所有者都有權得到自己的一份利益,就認 為這部分價值就是由各個要素自己創造的。總之,勞動價值理論不是以按要素分配的理論為 依據的,同樣,也不能用按要素分配來否定勞動價值理論。
⑸ 《資本論》中關於價值創造與收入分配的區別,麻煩請行家給一個500字的論述。不勝感謝
《資本論》第一卷和《資本論》第三卷
資本的直接生產過程和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
《保衛資本論 》是2014年12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學術專著,全稱《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許光偉著。[1] 作品正式提出「學術保衛」概念,對應中國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之民族取向和實踐化的工作理念。[2]
通過工作涵容中國歷史,其達成對世界歷史之新理解,是重讀和重寫「雙重意義」之《資本論》理論與方法論著作,高度凸顯理論-實踐之結合體式。[3] 該著認為:所謂「中國經濟學」,即從中國歷史和文化中出脫而來的經濟理論體系,是用中華語言和中國思維對「經濟學」的再說一遍和改造。因此,其不獨為政治經濟學的「在中國」,亦不是經濟學分支或流派的「在中國」,而要求重新檢視和闡述已有的理論,對原創性方法進行民族「尋根」。[4] 歸根結底,此種研究路徑以極高智慧統一了人類生產的「歷史」和「邏輯」,清晰說明了經濟學方法論,尤其政治經濟學方法論。[5]
作品目錄
編輯
寫在前面[8]
第一部分 行動的語境:
批判和建構
[總論]
第二部分 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地基:
社會主觀批判
[方法論和思想史批判統一形態]
第一篇總問題提出的背景、意義和策略
第二篇馬克思主義工作地基:
經濟形態歷史觀批判
第一章《資本論》:是「現實的歷史」,還是「現實的歷史」批判?對《「現實的歷史」:〈資本論〉的存在論》的批判 第四章勞動一般的理論與實踐
「現實的歷史」:《資本論》如何破解「存在的秘密」? 楔子
商品和二重性:是存在論,還是存在批判? 價值(形式)
貨幣和等價性:是社會存在論,還是社會存在批判? 剩餘價值(形式)
資本和資本的邏輯:是現實的社會存在論,還是歷史的社會存在批判?
抽象勞動
——存在規定抑或存在者的形成
「現實的歷史」批判:《資本論》如何破解「認識的秘密」? 第五章馬克思主義概念
第二章《21世紀資本論》缺少了什麼?
楔子
過程分析之一:α→β→r 馬克思主義的元概念
過程分析之二:s→g→β 唯物主義的全概念
過程分析之三:r>g 唯物主義的工作統一
簡短的結語 第六章政治經濟學的方法
第三章政治經濟學是怎樣的科學? 楔子
楔子 重提二版跋
政治經濟學對象
馬克思如何逾越黑格爾
——實現哲學
行動主義邏輯
馬克思如何逾越李嘉圖
——實現科學
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
——工作如何展開
反思科學抽象法
第三篇資產階級工作地基:
經濟形態社會觀批判
第七章解釋學及其謬誤性
楔子
資產階級物象二重性
物的解釋學
資產階級解釋結構
第八章古典主義及其批判
(同盟者·反叛者)
楔子
所謂斯密問題
被歷史難倒的李嘉圖
向康德主義的進軍
第九章新古典主義及其批判
(康德主義路線之一 · 立的基礎)
楔子
研究對象的改造
理性主義狡辯
理論繁榮之路
第十章新制度主義及其批判
(康德主義路線之二 · 破的基礎)
楔子
真實的科斯
虛假的科斯
廢墟中的景觀
第三部分 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建築:
社會客觀批判
[客觀邏輯和主觀邏輯統一形態]
第四部分 經濟形態社會理論運用:
中國經濟學提要暨大結局
[歷史和思想統一形態]
第四篇馬克思的批判邏輯:
歷史批判之導入
第六篇蘊涵中國歷史規定的批判邏輯:
對馬克思革命的繼承和超越
第十一章存在的秘密
(對知識論或存在論的巧妙一擊·哲學11條)
第十七章機器到金融的發展
(馬克思以後時代的客觀邏輯·歷史脈絡)
楔子 楔子
唯物主義客體 工廠的發展
唯物主義主體 金融工廠的發展
二者的結合
——對象(規定)之生成
第十八章歷史到科學的發展
(馬克思以後時代的主觀邏輯·舉要刪蕪)
第十二章認識的秘密
(對知識論或存在論的完美一擊·經濟學8條)
楔子
楔子 辯證法工作原像問題
唯物主義歷史對象 科學(方法)工作原像問題
唯物主義社會對象
第十九章生產一般的理論與實踐
(人類史前時期發展邏輯總括·市民暨資本批判)
二者的結合
——研究對象(規定)之生成
楔子
第五篇政治經濟學工作邏輯:
《資本論》究竟怎樣煉成
商品社會工作邏輯問題
第十三章歷史發生學
(資本的時間與存在·客觀邏輯之一)
產品社會工作邏輯問題
楔子
轉化史I
轉化史II
資本生產史
——資本主義生產的歷史界限
第十四章系統發生學
(資本的空間與存在·客觀邏輯之二)
楔子
運動史I
運動史II
資本流通史
——資本的生產界限和流通界限
第十五章現象發生學
(時間存在和空間存在的批判實踐結構·客觀邏輯之三)
楔子
生活史I
生活史II
資本積累史
——自我再生產和資本的總界限
第十六章認識發生學
(資本主義的認識·主觀邏輯發展)
楔子
范疇史I
范疇史II
資本批判史
——資產階級認識的歷史界限
————
主要參考文獻[5]
保衛《資本論》_網路
⑹ 什麼是價值的創造者和分配者
從商來業進化論和企業仿生學的源角度看,這個問題還漏掉了一個角色就是價值的生產者。價值的生產者,創造者和分配者是三個不同的概念。在人類商業機體的系統中,每一個獨立的個體的人和某些未足夠進化的組織都是價值的生產者,他們在生存的需求下參與勞動交換需求。而由這些生產者進化出來的高級組織承擔著不同程度上的指導性工作,即扮演創造者的角色。創造者的更高級進化形式是組織體系中出現的中樞神經系統,他們扮演者分配者的角色,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擔著更高級的創造者任務。通俗來講:所有將沒有價值的事物轉變成有價值的事物的人或者將A價值轉換為B價值的人都是價值創造者。而擁有這些有價值事物的人就是價值的分配者。
⑺ 人力資源管理中「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價值分配」各指什麼意思
價值創復造,就是你能制不能為公司帶來有價值的人才,是不是能創造價值;價值評價就是每一個員工進行合理的評價,就像是績效評比一樣,作出合理的評價;價值分配就是你要合理的將每一個人適合什麼樣的崗位或者是工作,合理安排和分配,。這是我的理解,因為之前從事過人事,希望能幫到你
⑻ 為什麼非勞動要素不參與價值創造卻參與分配
請題主分清楚價值創造與參與價值創造。
既然是生產要素,就是價值創造的源泉。
非勞動要素,具體是什麼定義域?
提供平台,信息,設備,比如某寶?
⑼ 求問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是什麼關系
一種相當普遍的意見認為,分配製度改革的依據應當就是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的深化。持此意見的人也承認資本和技術以及經營管理的作用,甚至也承認傳統的勞動價值論不夠用了,但是他們堅持認為,應當(也只能)在堅持勞動價值論的范圍內,通過對勞動價值論的深化和擴大來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就是將各種要素納入「勞動」概念之內,將價值源泉的內涵和外延加以擴大,從而得出「擴大和深化」的勞動價值論。實際上這樣做無論在理論上或實踐上都是行不通的,至少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加以考慮。 首先,這種看法不符合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原意。這里主要涉及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對馬克思說的創造商品價值的「勞動」這個概念的內涵和范圍作何理解;另一方面是對馬克思關於價值論和財富論的關系的看法作何理解。 就馬克思關於財富論和價值論的看法來說,可以明確的是,在馬克思那裡它們是兩個有聯系但又有原則區別的概念,財富論涉及的是產品和商品的使用價值,而價值論涉及的是作為使用價值的產品和商品相互交換的基礎。馬克思認為,對於商品價值來說,使用價值只不過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它決不是價值的源泉和決定因素。因而盡管馬克思從來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的作用,指出科學技術是社會發展的革命性力量,肯定經營管理對於現代化生產的極端必要性,但他只承認它們是商品使用價值即財富的要素,是創造生產力的要素,不承認它們同時也是商品價值的創造者。在馬克思看來,創造商品價值的源泉中沒有任何一個使用價值原子,當然也不會有任何一個創造使用價值的要素(勞動除外)。可見在馬克思那裡價值論與財富論是兩個不能混同的范疇,不能將創造生產力的要素或創造商品使用價值的要素加進他的價值論,否則那種價值論就不是馬克思的價值論,更不是他的勞動價值論了。 其次,通過擴大勞動概念的辦法還隱藏著某種難以預料的同勞動價值論的初衷相違背的困難和危險。將科學技術納入創造價值的勞動之中,似乎還好說一點,因為這里涉及的多半是承認腦力勞動和復雜勞動的作用問題,大體上還沒有越出「勞動」這個概念的范圍,而經營管理也被認可是創造價值的,在理論上就比較難了。經營管理在概念上同勞動價值論所說的勞動不是一回事,經營管理是指對勞動的指揮、管理、組織和監督,而勞動價值論所說的勞動則是指被指揮、被管理、被組織和被監督的對象;從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來說,經營管理功能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本來就是資本功能的擴大和延伸;在歷史的和現實的經濟生活中,經營管理功能又同資本的功能往往結合在一起,難以截然分開。籠統地承認經營管理也屬於勞動的范疇,必然更要遠離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但最大的麻煩也許還不在這里,而在於如何認可資本的作用。按照勞動價值論,資本是根本不應被視為價值源泉的,但是,如果說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都可以納入勞動的行列,那麼就難以把資本繼續檔在勞動的大門之外。且不去說西方經濟學發展史上早就出現的將資本解釋為不亞於勞動作用的「忍欲」和「犧牲」之類的觀點,眼下的大量事實就讓我們不能不思考拒絕的理由是否站得住。要知道資本的成功運用和運作所要求的知識、洞察力和判斷力,以及為此需要付出的勞動和努力,恐怕決不比其他勞動來得差,而如果因此就把資本也納入創造價值的勞動之內,那真要同勞動價值論南轅北轍了。 再次,歷史上不是沒有人想通過擴大勞動概念的辦法來解決勞動價值論同市場經濟現實之間的矛盾,結果最終導致了勞動價值論的破產。也就是以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偉大代表者李嘉圖為首的學派解體。當然,將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視為勞動,同李嘉圖學派的做法不能完全等同。但是至少在擴大勞動概念這一點上確有共通之處,因而對其理論破產的慘痛教訓不能置之不理。北京大學教授晏智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