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絲綢是誰發明的
關於絲綢中國有一個悠遠的傳說:遠古時代,黃帝打敗了蚩尤,"蠶神"親自將她吐的絲奉專獻出來以屬示敬意。黃帝命人將絲織成了絹,以絹縫衣,穿著異常舒服。黃帝之妻西陵氏嫘祖便去尋找能吐絲的蠶種,採桑飼蠶。後世民間崇奉嫘祖為養蠶的蠶神,黃帝為織絲的機神。採桑養蠶與制絲織綢,便成了中國古代社會幾千年的基本勞作手段。
⑵ 絲綢是誰發明的
嫘祖是絲綢的發明者。因為蠶絲是製作絲綢的主要原料,養蠶的目的也是為了編制絲綢。專
嫘祖,一作「累祖」。屬傳為西陵氏之女,是傳說中的北方部落首領黃帝軒轅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器,昌意二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為妻,生高陽,繼承天下,這就五帝中的「顓頊帝」。 《史記》提到黃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妻,她發明了養蠶,為「嫘祖始蠶」。
蠶絲是自然界中最輕最柔最細的天然纖維,撤消外力後可輕松恢復原狀,內胎不結餅,永遠不會發悶,不縮攏,均勻柔和,可永久免翻使用。蠶絲不但可以做成服裝、化妝品、保健品,而且還可以用家紡產品上。
⑶ 絲綢什麼時候被發明的
傳說中,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取絲」,但現實中絲綢究竟回是何時被發明尚具爭答議。中國考古學家在1998年河南滎陽青台遺址的一次考古中,發現了距今約5500年的絲綢碎片。另一種說法是在河姆渡遺址中人們已發現了紡織工具,藉此可以推斷絲綢的使用至少不遲於良渚文化(衛斯,《中國絲織技術起始時代初探》)。不過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說法,是中國科學家在1958年考古發現的,距今公元前3700~前3100年(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絲綢織品。
⑷ 絲綢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絲綢是從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時期開始有的。
上古傳說中,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取絲」,但現實中絲綢究竟是何時被發明尚具爭議。
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養蠶、取絲、織綢。真正能夠說明蠶繭得到利用的是1926年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發掘到的半個蠶繭。據考古學家李濟和昆蟲學家劉祟樂的研究,斷定為桑蠶繭。繭殼長約1.36厘米,幅寬約1.04厘米,是用銳利的刀刃切去了繭的—部分。西陰村所處的時代為仰韶時期(距今約5600—6000年),為人們研究絲綢起源提供了實物。
在河姆渡遺址中人們已發現了紡織工具,藉此可以推斷絲綢的使用至少不遲於良渚文化。最具影響力的說法,是中國科學家在1958年的考古發現,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絲綢織品。
(4)絲綢是中國的發明嗎擴展閱讀
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由於其編制技術在當時是一種復雜的工藝,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澤備受人們的關注,因而絲織品成為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國際貿易物資。最早絲綢織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絲綢業的快速發展令絲綢文化不斷的從地理上、社會上滲透進入中華文化。並成為中國商人對外貿易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高級物品。
起初中國嚴密控制著絲綢織造業和養蠶業的技術流傳,並禁止其流向外國。但朝鮮則在中國移民的協助下,與前200年成功實現養蠶技術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與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實現養蠶。不過羅馬帝國則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蠶種並發展養蠶技術。
唐代的絲綢貿易十分發達,陸上絲綢商道更多採用一條偏北迂迴的道路。海上絲綢之路也在這一時期興起,絲綢產品通過東海線和南海線,分別輸往朝鮮半島、日本和東南亞、印度乃至由阿拉伯商人傳播到歐洲。絲綢貿易的興盛導致了絲綢技術的外傳,至7世紀,東起日本,西至歐洲,西南到印度均有絲綢生產,基本奠定了日後蠶絲產區的格局。
⑸ 絲綢是怎麼發明的
湖州絲綢歷史悠久,距今已有4700多年歷史。1958年,在湖州南郊的錢山漾出土了一批絲線、絲內帶和沒有容碳化的絹片。經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測定,確定絲線、絲帶、絹的年代為距今47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早期,這是世界上發現並已確定的最早的絲綢織物成品。它的發現使湖州絲綢的歷史前推4700年,成為世界絲綢最老的壽星。它的發現同時也推翻了中西陵氏之女黃帝元妃嫘祖(約公元前2550年)發明養蠶的神話傳說。現這些絹片已成為浙江絲綢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湖州至今還保存著與絲綢遺址有關的「織里」等地名。
⑹ 絲綢是那個古人發明的
不確定是哪個人,只能說是某些古代人製作出來的,
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了養蠶、取絲、織綢了。到了商代,絲綢生產已經初具規模,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有了復雜的織機和織造手藝。
⑺ 絲綢到底是哪個國家發明的為什麼印度說是他們發明的
印度人說的不對,哪怕他們說的是真的,他們給出的證據也只是在4000年之前,而早在8000多年前,在我國的一個遺址中,就已經發現出了絲綢的碎片,並且歷史已經記載,在炎黃時期,老百姓早就已經發明了養蠶寶寶種桑葉的文化,當時我們就已經發明出絲綢這一種布料著裝了,所以說要說絲綢發明的歷史悠久,還是得看我國。並且在當時在河南的一個村子裡也發現了一處遺址,這一個地方的遺址距離現在大概也有七八千年,同樣也是在上古時期才有的,在這里同樣可以發現一些絲綢的殘片,還有蠶繭,更加有力的證實,我國很早就開始有了絲綢和養蠶文化,當時別的國家根本沒有這個東西。
⑻ 絲綢是誰發明的
按照古史的說法,絲綢是黃帝的正妃嫘祖發明的。從考古資料上來看,1926年,山西夏縣西陰村發現過一個「半割」的蠶繭,屬於仰韶文化遺存。蠶絲不易保存,所以目前最早的實物標本是1959年出土於浙江吳興錢山漾的絲帶、絲線和一塊絲質的絹片,距今大約4700年左右。商代青銅禮器下葬時經常包裹著絲綢,出土時帶有絲綢痕跡,周原西周古墓發現過工藝精美的玉蠶。
從新疆、南西伯利亞、克里米亞半島考古發現來看,絲綢大概是在戰國中期開始沖出國門、走向世界的,走的還是歐亞之間的草原之路,游牧於黑海、裏海、鹹海一帶的斯基泰人和其他游牧民族無疑是歐亞草原之路的開拓者。此時,貨真價實的「絲綢之路」已經存在,只不過處在自發的、民間的、無組織的狀態,一直沒有繁榮和暢通,常常因為一些民族和國家的戰爭和糾紛而時斷時續、飄忽不定,也缺乏食宿與安全保障。當歐亞大陸上出現幅員遼闊的統一帝國,絲綢之路才有可能向正規化、常態化發展。
⑼ 絲綢之路是中國人發明的嗎
呵呵,用詞不當啊,小朋友。絲綢之路不是某一件東西,這個是發明不出來的,不像愛迪生發明電燈一樣,這條路是中國古代無數人用生命走出來的,可以說它是一條血淚之路,多少人迷失在茫茫的大漠之中,再也沒有走出來。
⑽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有絲綢的
中國在新石器時期中期,開始有絲綢。
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養蠶、取絲、織綢。真正能夠說明蠶繭得到利用的是1926年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發掘到的半個蠶繭。
據考古學家李濟和昆蟲學家劉祟樂的研究,斷定為桑蠶繭。繭殼長約1.36厘米,幅寬約1.04厘米,是用銳利的刀刃切去了繭的—部分。西陰村所處的時代為仰韶時期,為人們研究絲綢起源提供了實物。
(10)絲綢是中國的發明嗎擴展閱讀:
中國是絲綢的故鄉,絲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徵之一,與中國的禮儀制度、文化藝術、風土民俗、科學技術等有極多的聯系。帝王用絲綢彰顯其權威,百官用絲綢標識其等級。
文人寫下詠嘆絲綢的詩詞,畫家在絲綢製成的絹帛上潑墨揮灑;老百姓向各路蠶神祭祀,祈求蠶絲豐產,而朝廷則下達課勸蠶桑的政令,並以此來評價地方官的政績。
四大發明中有兩項與絲綢有著直接的關系。紙的最初含義就是制絲綿過程中的茸絲的積淀物。印刷術的發明直接與絲綢上的凸版印花術有關。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印花絲織品已是大面積的多彩套印,比正式出現的唐代雕版印刷品要早近千年。因此可以說,絲綢上的凸紋版印花是後代雕版印刷術的鼻祖。此外,海上絲綢之路的發達也直接促進了指南針的實踐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