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游發明拼音

游發明拼音

發布時間:2021-08-07 16:58:58

Ⅰ 拼音是怎麼發明的啊

漢語拼音方案與漢民族標准語

—紀念漢語拼音方案發表44周年

北京大學中文系 王理嘉

[提要]一、從簡略的回顧中,闡明從19世紀末發展起來的漢語拼音運動一開始就是與語言的統一、社會的發展、民族的團結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歷史事實不止一次的證明,無論哪一種拼音設計,違背了漢民族共同語統一的發展趨勢,註定會以失敗告終。二、通過注音符號、國羅、北拉和漢語拼音方案的歷史淵源關系,具體說明方案在哪幾方面繼承和發展了這幾種拼音的主要優點並加以創新,從而總結了二十世紀前六十多年來中國人民創制拉丁化拼音方案的歷史經驗。三、通過對台灣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之爭的分析 ,揭示隱藏在這場發生在台灣的激烈論戰的背後,其實質性問題是什麼。

一、漢語拼音運動與國語和普通話

漢語拼音方案是拼寫漢民族標准語的拼音方案。

漢民族標准語是在十九世紀末期興起的對中華民族的社會、科學文化的發展產生過巨大影響的語文現代化運動中逐漸建立起來的。語文現代化運動最初指的是漢語拼音運動(當時叫「切音字運動、簡字運動」)、國語運動和白話文運動。清末民初的三大語文運動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通過改革語言文字,普及教育,以適應當時社會發展和科學文化發展的需要,然後富國強兵,振興中華民族。國語運動是建立和推廣漢民族標准語口語的運動,而白話文運動則是提倡用能夠表達口語的白話文取代文言文作為正式書面語的運動。三個運動各有自己的追求目標,但內在關系卻十分密切。就歷史淵源關系說,切音字運動發生最早並引發了國語運動。其後,國語標准音的確立,注音字母的制定,一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漢語規范化運動,漢語拼音方案的產生,都是由此一脈相承,相輔相成的。所以,我們的論述也由此入手。

漢語拼音運動的歷史前奏可以遠溯至明末,但是導致中國社會產生聲勢浩大的漢語拼音運動,其直接原因是中國人至今銘心刻骨的「甲午」國恥。這一點錢玄同在《注音字母和現代國音》(1929)一文中說得很清楚:「1894年(甲午),中國給日本打了一次敗仗,於是國中有識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於世界,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個問題發生,則漢字形體之難識,難寫是也。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於是,「推行簡字以謀求普及教育的運動,日盛一日……」。其實,文字領域中的思想革新在此之前已經開始,漢字幾千年來神聖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已經發生動搖。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在日本馬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除了賠償巨額軍費之外,還割讓了台灣和澎湖等地。其時,朝野震驚,激發了社會民眾,特別是有進取精神的知識階層的愛國天良,大家推究中國失敗的原因,一致認為「漢字不革命,則教育決不能普及,國家斷不能富強。」當時,被稱為「思想界之彗星」的譚嗣同就首先帶頭呼籲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各界人士群起響應,紛紛起來創制簡單易學的「切音新字。」清末的切音字運動,也就是漢語拼音運動就這樣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了。

據統計,清末最後十年中,至今猶有案可查的各種拼音方案就多達二十七種。這一時期的拼音方案大多為拼寫某種方言而設計的,但拼音文字畢竟是一種拼寫語言聲音的文字,所以一開始就觸及了漢民族語言的統一問題。被當時稱之為「從事切音運動第一人」的盧戇章,在他的《切音新字序》(1892)中就提出制定拼音字母的兩個基本原則:「字話一律」和「字畫簡易」,也就是文字表達話音,字形簡單易寫。同時,又倡議以南京話為「各省之正音」,這樣全國「語言文字既從一律,文話皆相通,中國雖大,猶如一家。非如向者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對面而無言也。」這些話顯然已超出了純粹的文字改革的范圍,涉及民族語言的統一和發展了。

但是,盧戇章設計的各種拉丁化拼音方案仍然是以拼寫閩廣方言為主的。他後來向清政府學部呈交的《中國切音字母》也就因此被認為「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統一各省之方言」而批駁了。之後不久,一種體現民族共同語發展趨向的切音方案—-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立刻脫穎而出了。它拼寫的是當時影響最大的「京音官話」,字母形式完全採用漢字的偏旁。《官話合聲字母》通行極廣,遍及大半個中國,「由京津而奉天,而南京,官話字母遍及十三個省。」王照本人可謂完全把握了當時民族語言的發展趨向,他在《官話合聲字母》序中就明確宣稱:「語言必歸劃一,宜取京話……京話推廣最便,故曰官話。官者公也,公用之話,自宜擇其占幅員人數多者。」也正因為如此,他的《官話合聲字母》得到了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總教習吳汝倫的支持並跟張之洞以及管學大臣張百熙一起奏請朝廷在「學堂章程」中規定「於國文一科內,附入官話一門」,理由是「各國語言皆歸一致」,清朝也應「以官音統一天下之語言」。他們的奏請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於是,漢語拼音運動在引發了國語統一運動,並與國語統一運動合而為一的同時,得以從民間躋身政府。之後,清政府學部在「國語教育事業」(1911)中規定拼音「簡字」的用途有二:一是拼合國語,二是范正漢字讀音,並通過了一個「統一國語辦法案」,規定在宣統八年(1916)普及國語。沒想到就在這一年十月,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被推翻。於是,經公決並通過的「統一國語辦法案」也就成了一紙空文。確定國音,制定字母,統一國語的運動,實際是由下一個社會和國民政府開展起來的。

從上面簡略的回顧中,我們可以看到,從十九世紀末發展起來的漢語拼音運動,從一開始就是與語言的統一,社會的發展,民族的團結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歷史事實不止一次的證明,無論哪一種拼音設計,違背了語言統一的發展趨勢,註定會以失敗告終。盧戇章設制的第一個拉丁化拼音方案,以拼寫閩廣方言為主的《中國切音字母》,因「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統一各省之方言」被批駁了。其後,又有同治進士,朝廷命官勞乃宣設計了幾乎可以使用於各省主要方言的《簡字全譜》(一種漢字筆畫式的拼音文字),「全譜」包括《京音譜》,《寧音譜》(南京話)、《吳音譜》、《閩廣譜》等,幾乎涵蓋了大部分方言,而且他還提出了「引南歸北」的主張:「南人先就南音各譜學習,以便應用,學成之後,再學京音,以歸統一。」勞乃宣本人曾得到慈禧召見,他進呈的《簡字譜錄》也得到御批,讓「學部議奏」。即便如此,清政府學部也仍然因「分裂語言,有礙統一」,始終擱置高閣,不議不奏,而社會上也對他提出了尖銳的指責,認為照他的辦法,「將使中國愈遠同文之治,」罵他是「分裂語言文字的罪魁」。對照清末切音字運動中唱主角的盧戇章、勞乃宣、王照三大家,特別是勞乃宣和因參加了「百日維新」而受到通緝的「欽犯」王照他們兩人的拼音方案的命運,實在是足以發人深省的。

二、漢語拼音方案與注音符號、國羅、北拉的歷史淵源關系

1912年,民國成立後,政府繼續推行國語。在推行國語的熱潮中,國語標准音經過「京(音)國(音)問題」大辯論,由「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修正為純以京音為準的新國音,其後注音字母也更名為注音符號,並成為推行國語的利器,使國語進入師范及小學語文教學中,在電台廣播、電影、話劇等領域中建立了牢固的陣地。

民國時期,從官話到國語,從老國音到新國音,國語運動最重要的一條歷史經驗就是要使自然形成的沒有明確標準的初級形式的民族共同語(官話)成為有明確規范的高級形式的民族共同語(國語和普通話),必須選擇一種自然語言,作為自身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國語運動在長期的實踐中終於找到了「中國語言的心」(劉復語),明確宣布以北京(系)作為統一全國語言的標准音(見《全國國語運動大會宣言》)。這是它最大的歷史功績,它為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所開展的漢語規范化運動、推廣普通話和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礎。

從學術發展的角度看,在漢語拼音運動不同歷史時期出現的國語注音符號、國語羅馬字、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直至五十年代後期的漢語拼音方案,顯然是一脈相承的繼承發展關系。漢語拼音方案的設計充分吸收了過去許多拼音設計,特別是國羅和北拉的許多寶貴經驗,並廣泛地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方案固然有它匠心獨運之處。但更多的是吸取並發展了歷史上許多拼音設計的長處。下面我們就從幾個主要的方面來說一說漢語拼音方案與注音符號、國羅、北拉以及其他拼音設計的繼承發展關系。

Ⅱ 拼音誰發明的

是誰發明了漢語拼音呢?說來有趣,是一個外國人。我國古代漢字讀音大多采專用「兩字相切」的屬讀音方法,如「東」(都籠切)。這個方法顯然太繁瑣,不易讀准。公元1610年,法國有個傳教士叫金尼格萊來到了中國,他是個中國通。他在1626年寫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資》的書中,首次准確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記錄了漢字的讀音。他在中國期間結識了韓雲、王征等人,並在他們的幫助下,在利瑪竇等傳教士漢語注音的西書《西字奇跡》基礎上,編寫了中國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匯。

Ⅲ .為什麼要發明拼音

發明拼音主要是為了解決啟蒙教育識字部分存在無標准發音、教育過程必須口口相傳的制約條件。

Ⅳ 拼音是誰發明的

法國傳教士--金尼格

說來有趣,為一個外國人。我國古代漢字讀音大多採用「兩字相切」的讀音方法,如「東」(都籠切)。這個方法顯然太繁瑣,不易讀准。公元1610年,法國有個傳教士叫金尼格來到了中國,他是個中國通。他在1626年寫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資》的書中,首次准確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記錄了漢字的讀音。他在中國期間結識了韓雲、王徵等人,並在他們的幫助下,在利瑪竇等傳教士漢語注音的西書《西字奇跡》基礎上,編寫了中國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匯。

Ⅳ 我發現他的發明很有趣,發的讀音

四單元測試卷

考試時間:80分鍾 滿分:100分

積累運用(67分)

一、用「√」給加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4分)

1.我泡(pāo pào)了一杯茶給爺爺喝。

2.小狗在地上撒了一泡(pāo pào)尿。

3.我和小夥伴們一起商量(liánɡ liànɡ)什麼時候去公園玩。

4.小小的立柱,可以承受千斤的重量(liánɡ liànɡ)。

二、讀拼音,寫詞語。(9分)

1. ā yí pì ɡu yóu xì shǐ jìn bǔ chōnɡ

2.我mènɡ xiǎnɡ成為一個快樂的小jīnɡ línɡ,把沙漠變成sēn lín,讓沙漠zhōu wéi蓋起高樓。

三、選字填空。(6分)

幸 辛

1.有了爸爸媽媽的( )苦付出,才有了我們一家人( )福的生活。

使 便

2.支付寶的( )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 )。

采 彩

3.我多想( )下一片( )雲,把它織成美麗的紗巾。

四、照樣子,寫詞語。(10分)

1.例:藍得透明 __________ __________

2.例:毛茸茸(ABB式) __________ __________

3.形容生氣的詞語 __________ __________

4.形容高興的詞語 __________ __________

5.形容難過的詞語 __________ __________

五、選詞填空。(6分)

發現 發明 發生

1.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 )之一。

2.我( )草叢里有一隻蟈蟈。

3.城堡里( )了一件有趣的事。

六、看到下面的圖片,你能想到哪些詞語?寫一寫。(6分)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七、照樣子,用加點的詞語寫句子。(15分)

1.例:楓樹好像一把很大又很高的綠色太陽傘。(6分)

(1)清澈的湖水好像__________。

(2)彎彎的月兒好像__________。

2.例:我們合力用手往上一抬,就把城堡給轟塌了。(6分)

(1)媽媽一__________,就__________。

(2)我一__________,就__________。

3.例:我看見喜鵲阿姨站在窩邊,一會兒教喜鵲弟弟唱歌,一會兒教他們做游戲,一會兒教他們學自己發明的拼音字母……(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根據所學知識填空。(11分)

1.腳尖滑過的地方,大塊的草坪,______;大朵的野花,______;大片的天空,______。

2.喜鵲阿姨把蟲子送到喜鵲弟弟嘴裡,叫起來:「鵲,鵲,鵲……」我知道,她是在說:「__________________」

3.我們歡呼著______,歡呼著炸死了魔王,歡呼著救出了______。

4.我的夥伴們都說:「當一隻小蟲子,__________________。」不過,我覺得當一隻小蟲子____________。

5.將下面的句子補充完整。

(1)______必寡信。 ——《老子》

(2)失信______。 ——《左傳》

(3)小信成則________。 ——《韓非子》

讀寫天地(33分)

九、課外閱讀。(18分)

飛呀飛

看見小鳥在飛,大家都很羨慕(xiàn mù)。烏鴉奶奶搖搖頭說:「你們沒有翅膀,永遠飛不起來!」

「我偏要飛!」小螞蟻說著,摘了一( )蒲(pú)公英當小傘。「飛起來嘍!」小螞蟻高興地叫了起來。

「我也試試看!」小青蛙著急地吹了一( )大氣球,「飛起來嘍!」小青蛙好快樂。

三隻小兔用花綢(chóu)布做了一( )美麗的風箏 三隻小兔也飛上了天空。

「咦,這是什麼?」烏鴉奶奶好奇地戴(dài)上了老花眼鏡。胖小豬驕傲地說:「這是我造的飛機。」胖小豬開著飛機上了天,地上只剩下河馬。烏鴉奶奶嘆了口氣:「哎,你太重……」

河馬造了一( )飛船,他自豪地一按電鈕(niǔ),「轟隆隆」,飛船飛上了天。

烏鴉奶奶想了想,說:「看來,只要肯動腦筋,誰都能飛起來!」

1.選擇合適的詞語填在文中的括弧里。(填序號)(4分)

①艘(sōu) ②朵 ③架 ④個

2.動物們是怎麼實現飛翔夢的?連一連。(10分)

小螞蟻 造 氣球

青蛙 摘 飛機

胖小豬 吹 蒲公英

小兔 造 風箏

河馬 做 飛船

3.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十、看圖寫話。(15分)

圖上畫的是什麼地方?有些什麼人?在干什麼?請用一段話把圖中的內容表述清楚。

好詞推薦:憋(biē)足了勁 後仰 移動 團結

齊心協力 漲紅了臉

第四單元測試卷參考答案

一、1.pào√

2.pāo√

3.liánɡ√

4.liànɡ√

二、1.阿姨 屁股 游戲 使勁 補充

2.夢想 精靈 森林 周圍

三、1.辛 幸

2.使 便

3.采 彩

四、1.綠得發亮 紅得像火

2.光禿禿 亮晶晶

3.火冒三丈 怒氣沖沖

4.興高采烈 歡天喜地

5.悲傷 淚流滿面

五、1.發明

2.發現

3.發生

六、傷心 哇哇大哭 火冒三丈 怒氣沖天 眉開眼笑 興高采烈

七、1.(1)一面鏡子

(2)一條小船

2.(1)回到家 忙著做飯

(2)回到家 做作業

3.妹妹在花園里一會兒看鮮花,一會兒追蝴蝶,一會兒捉螞蟻。

八、1.綠了 紅了 藍了

2.孩子,快吃!快吃!

3.勝利 公主

4.一點兒都不好 還真不錯

5.(1)輕諾

(2)不立

(3)大信立

九、1.② ④ ③ ①

3.只有勤

Ⅵ 拼音是怎麼發明的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注,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方案。1982年,成為國際標准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目前大部分海外華人地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採用漢語拼音。 歷史 漢語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和1908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書》,還有1926年的國語羅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國字。所有這些漢字拉丁化方案都為漢語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礎。 1949年,吳玉章給毛澤東寫信,提出為了有效的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毛澤東把信批復給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於1949年10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其中一項任務就是研究漢語拼音方案。 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為國務院直屬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其間收到各種漢語拼音方案1600多個。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 漢字筆畫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幾種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記式 圖案式 數字形式 而最後決定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的符號系統,以便於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 《漢語拼音方案》,是1958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公布的拉丁字母式的漢語拼音方案。 1977年,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准化會議根據「名從主人」的原則,決定採用漢語拼音為中國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國際標准。 1982年,國際標准化組織發出ISO 7098號文件。 語音 漢語拼音採用拉丁字母,分聲母和韻母。漢語拼音方案是一套表示讀音的符號系統,不應視為獨立的字母。 聲母 漢語普通話拼音中聲母有21個,此外,普通話里還有一些音節開頭不是輔音而是母音,如「案」(an),這種沒有聲母的稱之為零聲母。 韻母 漢語普通話拼音中一共有39個韻母。 其中,只有一個母音或者一個母音帶一個鼻輔音的情況,該母音稱之為韻腹,所帶的鼻輔音稱為韻尾。兩個母音構成的韻母,則是開口度較大的為韻腹,韻腹前的母音稱為韻頭或者介音,韻腹後的母音稱為韻尾。3個母音或者2個母音帶一個鼻輔音,則中間的母音是韻腹,第一個母音是韻頭,韻腹後的母音或鼻輔音為韻尾。 還曾經有人根據韻頭把韻母分為四類,稱為四呼,即開口、齊齒(i)、合口(u)、撮口(ü)。漢語拼音的韻母表就是按照這個來排列的。 聲調 漢語普通話中有四個聲調,四個聲調符號分別是: 第一聲,(陰平,或平調,「ˉ」); 第二聲,(陽平,或升調,「ˊ」); 第三聲,(上聲,或上音,「ˇ」); 第四聲,(去聲,或去音,「ˋ」); 漢語中還存在著一種特殊聲調,叫做輕聲,有時也叫「第五聲」,在漢語拼音中不標調。有些學者認為「第五聲」的說法並不確切。輕聲雖然能夠起分辨語義的作用,但是通常不列入漢語「四聲」之一,因為聲調是正常重音音節的音高形式。在音高上,輕音只有音區特徵,聲調還有曲拱特徵。 每個漢字由韻母和聲母配合構成一個音節構成。在韻母上部應該標出聲調,為了方便也可省略。 漢語拼音中標聲調位置的規則如下: 1.若有兩個母音,且第一個母音為i、u、或是ü時,則將聲調標示在第二個母音上。 2.其餘狀況下聲調皆應標示於第一個母音之上。 作用 漢語拼音對普及識字以及初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它也為語源學漢語與其它語言的比較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同過去其它的漢語拉丁化的規則相比,它的規律比較簡單,發音更規范於普通話的發音。它系統地體現了普通話發音的規則。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漢語拼音也是一種非常常用的中文輸入法。 由於漢語拼音是一種只書寫讀音的體系,無法取代漢字。完全用漢語拼音寫出來的文章很難懂,因此,它不是一種正式的書寫方式,而只是一種閱讀的幫助。 作用 漢語拼音對普及識字以及初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它也為語源學漢語與其它語言的比較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同過去其它的漢語拉丁化的規則相比,它的規律比較簡單,發音更規范於普通話的發音。它系統地體現了普通話發音的規則。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漢語拼音也是一種非常常用的中文輸入法。 由於漢語拼音是一種只書寫讀音的體系,無法取代漢字。完全用漢語拼音寫出來的文章很難懂,因此,它不是一種正式的書寫方式,而只是一種閱讀的幫助。 漢語拼音化 由於漢字復雜,學習需時,並且不如英文輸入計算機般直接,中國文改積極分子為了發展出拉丁化的漢語拼音文字,正在漢語拼音方案的基礎上研究分詞連寫和分化定型同音詞等問題。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為在中國實現一語雙文做了很多工作。 自從80年代初廢除第二批簡化字以來,中國政府採用了以維持現狀,追求語言文字使用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為主的語言文字政策,目前已經放棄了「漢字拉丁化」的計劃。

Ⅶ 拼音是誰發明的

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1605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跡》,其中有4篇漢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跡》原書已不容易找到,據說,梵蒂岡圖書館尚有藏本。

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匯。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的。

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是以「官話讀書音」為標准設計的,適於拼寫北京語音。但是,在兩三百年間,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只是在外國傳教士中使用,沒有在中國人當中廣為傳播。

1815年到1823年之間,在廣州傳教的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編了一部《中文字典》,這是最早的漢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設計的拼音方案來拼寫漢語的廣東方言,實際上是一種方言教會羅馬字。接著,在其他的方言區也設計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會羅馬字。其中廈門的「話音字」1850年開始傳播,僅在1921年就印刷出售五萬冊讀物,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前,大約還有十萬人左右使用這樣的方言教會羅馬字。其他各地的方言教會羅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傳播,主要用來傳教。

1867年,英國大使館秘書威妥瑪(Thomas F. Wade)出版了北京語音官話課本《語言自邇集》,他設計了一套拼寫法,用拉丁字母來拼寫中國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稱,叫做「威妥瑪式」。

1931年到1932年間,有兩個外國傳教士提出了「辣體漢字」,這是一種根據《廣韻》設計的、以音節為單位的漢語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幾乎都有不同的拼寫法,拼寫的是方言。

這些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的方案,為以後的漢語拼音運動提供了經驗。五四運動之後,於1918年,錢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發表《中國今後之文字問題》的文章,提出了「廢孔學」、「廢漢字」的主張。他說:「欲廢孔學,不可不先廢漢文;欲驅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蠻的頑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廢漢文」;甚至說:「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以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解決」;他提出:「廢漢文之後」,「當採用文法簡賅,發音整齊,語根精良之人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語)」。

中國的拉丁化新文字運動

《現代漢語拼音方案》源於近代以來在中國開展了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中國的拉丁化新文字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蘇聯創制的,其目的是在蘇聯遠東的10萬華工中掃除文盲,今後在條件成熟時,用拉丁化新文字代替漢字,以解決中國大多數人的識字問題。當時的蘇聯政府把在蘇聯遠東地區的華工中掃除文盲也列為蘇聯本國的工作任務,於是,在蘇聯的中國共產黨員瞿秋白、吳玉章、林伯渠、蕭三等人與蘇聯漢學家龍果夫、郭質生合作,研究並創制拉丁化新文字。瞿秋白寫成《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於1929年由莫斯科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出版社出版,1930年,瞿秋白又出版了《中國拉丁化字母》一書,引起很大反響。

[B]1931年5月,蘇聯各民族新文字中央委員會科學會議主席團對中國拉丁化字母的方案進行了審定,並批准了這個方案。[/B]1931年9月26日在蘇聯海參威召開的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又通過了書面方案《中國漢字拉丁化的原則和規則》。拉丁化新文字方案通過後,首先在華工中推行,出版書籍47種,刊印10多萬冊,許多華工學會了新文字,可以用新文字讀書寫信。

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介紹到國內。1934年8月,上海成立了「中文拉丁化研究會」,出版介紹拉丁化新文字的書籍。接著,在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大城市都先後成立了拉丁化新文字團體,甚至在海外華人中也成立了這樣的拉丁化新文字團體,據統計,從1934年到1955年二十一年中,拉丁化新文字團體總共有300多個。

拉丁化新文字的傳播還得到了文化教育界人士的熱情贊助。1935年12月,蔡元培、魯迅、郭沫若、茅盾、陳望道、陶行知等688位知名人士,共同發表文章《我們對於推行新文字的意見》,其中說:「我們覺得這種新文字值得向全國介紹。我們深望大家一齊來研究它,推行它,使它成為推進大眾文化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工具」。這是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的一份革命宣言。

毛澤東對於當時新文字運動給以極大的贊賞。毛澤東對於新文字運動是積極支持的。他在1940年1月發表的《新民主主義論》中說:「文字必須在一定條件下加以改革,言語必須接近民眾」。[B]1941年1月,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新文字工作委員會」,正式宣布新文字與漢字有同等的法律地位。[B]同年,在延安出版的 《Sin WenziBao》(《新文字報》)第一期上,發表了毛澤東的題字:「切實推行,愈廣愈好」;朱德也題了字:「大家把實用的新文字推行到全國去」。

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一直延續到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時為止,歷時近30年。它對中國的文字改革事業,對制定和推廣《漢語拼音方案》,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現代漢語拼音方案》的出籠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就馬上著手研製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間團體「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協會設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員會」,討論拼音方案採用什麼字母的問題。

在1951年,毛澤東就指出:「文字必須改革,必須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是,究竟採用什麼形式的拼音方案,他本人也是經過了反復斟酌的。毛澤東到蘇聯訪問時,他曾經問斯大林,中國的文字改革應當怎麼辦;[B]斯大林說,中國是一個大國,可以有自己的字母。[/B]毛澤東回到北京之後,指示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制訂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同時,上海的新文字研究會停止推廣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產生。

1955年10月15日,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次會議上印發給代表們六種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種是漢字筆畫式的,一種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種是斯拉夫字母式的。會議之後,當時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向毛澤東報告,他說,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難以得到大家都滿意的設計,不如採用拉丁字母。毛澤東同意採用拉丁字母,並在中央開會通過。

1956年1月20日,毛澤東在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發表了贊成拉丁字母的講話。他說,「關於文字改革的意見,我很贊成。在將來採用拉丁字母,你們贊成不贊成呀?我看,在廣大群眾里頭,問題不大;[B]在知識分子里頭,有些問題。[/B]中國怎麼能用外國字母呢?但是,看起來還是採用這種外國字母比較好。因為這種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幾個,向一面寫,簡單明了。我們漢字在這方面實在比不上。比不上就比不上,不要以為漢字那麼好。有幾位教授跟我說,漢字是『世界萬國』最好的一種文字,改革不得。假使拉丁字母是中國人發明的,大概就沒有問題了。[B]問題就出在外國人發明,中國人學習。[/B]」(轉引自鄭林曦《論語說文》)。

在中國制定拼音方案的時候,蘇聯已經不再搞拉丁化,改為搞斯拉夫化,把所有的拉丁化民族文字一律改成了斯拉夫字母。蒙古人民共和國也把蒙古字母改成了斯拉夫字母。50年代,中國向蘇聯一邊倒,有人主張採用斯拉夫字母,跟蘇聯在文字上結盟。蘇聯派到中國的語言學家謝爾久琴柯也提出使用斯拉夫字母的建議。據說,蘇聯的一位副總理來中國訪問時,曾經向陳毅副總理說,希望中蘇兩國都採用相同的字母。陳毅副總理回答說,中國文化必須跟東亞和東南亞聯系,東亞和東南亞都習慣用拉丁字母。這樣,中國才沒有採用斯拉夫字母。

1955年10月,國務院成立「漢語拼音方案審定委員會」,經過一年的工作,於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60次會議作為新的《漢語拼音方案(草案)》通過,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開始,《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小學生必修的課程進入全國小學的課堂。

1977年,聯合國地名標准化會議決定採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中國地名的國際標准。1978年9月,國務院轉發了《關於改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我國人名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范的報告》。1982年8月1日,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文獻工作技術委員會決議採用漢語拼音作為世界文獻工作中拼寫中國專有詞語的國際標准,標准號:ISO7098-1982。《漢語拼音方案》已經從中國標准發展成為國際標准。

未來的改革方向是漢字拼音化

1951年,毛澤東曾經指示:「文字要在一定的條件下加以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化方向」。在我國的學者中,還有一些公開主張「雙文制」(digraphia)的人,例如,周有光就主張實行「two-script system」(文字雙軌制),馮志偉提出首先在計算機通信中實行「文字雙軌制」,認為文字書寫方式的改革應該先從信息科學做起來。 政府對於這些持不同意見的學者並不幹涉他們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繼續進行科學研究的自由。國家一級學會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受到國家教育部的大力支持,該學會的宗旨之一就是倡導和研究「拼音化」問題。我國政府這樣寬松的政策,為「雙文制」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關於雙文制的想法,早在清朝末年的漢語拼音運動中就產生了,後來有許多、著名的學者都關心這個問題。郭沫若曾經說過:「我們可以預想到必然還有一段相當長的時期,讓漢字和新造的拼音文字平行使

Ⅷ 誰發明了拼音

我們現在使用的漢語拼音方案是在建國以後由國家統一編訂的,編訂是借鑒了前人的一些經驗,是目前為止比較科學的漢語拼音方案

編訂原則包括:
1.以北京音為標准音,這也是為普通話服務的考慮
2.拼音字母採用音素制,即一個字母表示一個音素,一個字最多四個音素,如zhuang,音素制最為科學,因為它反映了音節的合成與分解
3.採用拉丁字母:保留全部拉丁字母(v在壯語等少數民族語言的拼音中要用到),字母字形一致,字母讀音相近

前人也有過一些拼音方案,最早是直音法:
包括以下四類
(1) 譬況:就是用語言描述發音的口型和送氣方式等細節
漢人高綉注《淮南子》,原文「旄」,註:「讀綢繆之繆,急氣言乃得之」
(2) 讀若:用近似音來註解發音
《說文》:「芨,讀若急」「皿,讀若猛」
(3) 直音:
《康熙字典》仍保留此法,如「事音示」、「之音枝」
缺點:有時候同音字比被注字難,如用「畎」注「犬」;有時甚至沒有同音字,如「糗」
(4) 解決辦法:扭四聲法,如「掰,音擺陰平」
《康熙字典》中有「亞,鴉去聲」「幾,寄上聲」「乃,奈上聲」
但也有例外,如「日」,相同聲韻母的只有這么一個字

後來出現了反切:
(1) 反切法是一種用漢字給漢字注音的方法,解決了前法之種種困難,是中國語音學史上一大發明,是東漢以後一千多年文人注音的主要方法
(2) 發展過程:
A. 佛教傳入中國後,翻譯經文,發現梵文是可以拼讀的,這就啟發了中國人,最早的反切出現於東漢孫炎的《爾雅音義》
B. 魏晉南北朝時就很普及了,此時多用「反」
C. 唐朝代宗時由於懼怕人民造反,改「反」為「切」,實際上「反」和「切」都是輾轉拼讀的意思
D. 隋朝出現了成熟的反切書《切韻》
E. 宋朝時出現皇家制定編纂的韻書《廣韻》,其中就有反切,如「田,徒年切」「盧,落胡切」
(3) 反切規則:
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任何字都可拼
(4) 缺點:
A. 未經訓練的人難拼,用起來不方便
B. 古代反切在當時是對的,但發音慢慢發生變化,可是反切未變,反切就不對了,效能慢慢失去了,如:「雞,古奚切」,在古代「雞」聲母為g,中古音系變化很大
C. 用反切法為共同語注音也有困難

明清曾出現了一系列的拼音注音方案:
(1)明末西方傳教士入華,想辦法用字母給漢字注音
(2)清光緒年間維新派向西方學習,開發民智,普及教育
(3)王照,模仿日本假名創制字母,聲母50個,韻母12個,影響很大,但是未推行開

民國年間又出現了注音字母方案和國語羅馬字方案,我們現在看到的北京大學的英文是Peking University ,是peking不是beijing就是國語羅馬字的遺留

關於注音字母:
(1)1912年民國教育部制定並於1913年公布推行開來
(2)特點:用獨體字作符號,聲母24個,韻母19個
(3)優點:
A. 簡單,每個漢字只需要3個字母
B. 照顧到古音,如ㄨ(u)
C. 念法固定
(4)缺點:
A. 沒有徹底因素化,有的是音素,有的是音素的組合,如:ㄞaiㄠaoㄟeiㄡou不科學
B. 過於民族化,很難推廣到國外,不便於國際交流

Ⅸ 誰發明拼音的

拼音不是某個人發明的,是集體智慧的結果!!!!
漢語拼音方案與漢民族標准語

—紀念漢語拼音方案發表44周年

北京大學中文系 王理嘉

[提要]一、從簡略的回顧中,闡明從19世紀末發展起來的漢語拼音運動一開始就是與語言的統一、社會的發展、民族的團結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歷史事實不止一次的證明,無論哪一種拼音設計,違背了漢民族共同語統一的發展趨勢,註定會以失敗告終。二、通過注音符號、國羅、北拉和漢語拼音方案的歷史淵源關系,具體說明方案在哪幾方面繼承和發展了這幾種拼音的主要優點並加以創新,從而總結了二十世紀前六十多年來中國人民創制拉丁化拼音方案的歷史經驗。三、通過對台灣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之爭的分析 ,揭示隱藏在這場發生在台灣的激烈論戰的背後,其實質性問題是什麼。

一、漢語拼音運動與國語和普通話
漢語拼音運動的歷史前奏可以遠溯至明末,但是導致中國社會產生聲勢浩大的漢語拼音運動,其直接原因是中國人至今銘心刻骨的「甲午」國恥。這一點錢玄同在《注音字母和現代國音》(1929)一文中說得很清楚:「1894年(甲午),中國給日本打了一次敗仗,於是國中有識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於世界,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個問題發生,則漢字形體之難識,難寫是也。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於是,「推行簡字以謀求普及教育的運動,日盛一日……」。其實,文字領域中的思想革新在此之前已經開始,漢字幾千年來神聖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已經發生動搖。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在日本馬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除了賠償巨額軍費之外,還割讓了台灣和澎湖等地。其時,朝野震驚,激發了社會民眾,特別是有進取精神的知識階層的愛國天良,大家推究中國失敗的原因,一致認為「漢字不革命,則教育決不能普及,國家斷不能富強。」當時,被稱為「思想界之彗星」的譚嗣同就首先帶頭呼籲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各界人士群起響應,紛紛起來創制簡單易學的「切音新字。」清末的切音字運動,也就是漢語拼音運動就這樣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了。

據統計,清末最後十年中,至今猶有案可查的各種拼音方案就多達二十七種。這一時期的拼音方案大多為拼寫某種方言而設計的,但拼音文字畢竟是一種拼寫語言聲音的文字,所以一開始就觸及了漢民族語言的統一問題。被當時稱之為「從事切音運動第一人」的盧戇章,在他的《切音新字序》(1892)中就提出制定拼音字母的兩個基本原則:「字話一律」和「字畫簡易」,也就是文字表達話音,字形簡單易寫。同時,又倡議以南京話為「各省之正音」,這樣全國「語言文字既從一律,文話皆相通,中國雖大,猶如一家。非如向者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對面而無言也。」這些話顯然已超出了純粹的文字改革的范圍,涉及民族語言的統一和發展了。

但是,盧戇章設計的各種拉丁化拼音方案仍然是以拼寫閩廣方言為主的。他後來向清政府學部呈交的《中國切音字母》也就因此被認為「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統一各省之方言」而批駁了。之後不久,一種體現民族共同語發展趨向的切音方案—-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立刻脫穎而出了。它拼寫的是當時影響最大的「京音官話」,字母形式完全採用漢字的偏旁。《官話合聲字母》通行極廣,遍及大半個中國,「由京津而奉天,而南京,官話字母遍及十三個省。」王照本人可謂完全把握了當時民族語言的發展趨向,他在《官話合聲字母》序中就明確宣稱:「語言必歸劃一,宜取京話……京話推廣最便,故曰官話。官者公也,公用之話,自宜擇其占幅員人數多者。」也正因為如此,他的《官話合聲字母》得到了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總教習吳汝倫的支持並跟張之洞以及管學大臣張百熙一起奏請朝廷在「學堂章程」中規定「於國文一科內,附入官話一門」,理由是「各國語言皆歸一致」,清朝也應「以官音統一天下之語言」。他們的奏請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於是,漢語拼音運動在引發了國語統一運動,並與國語統一運動合而為一的同時,得以從民間躋身政府。之後,清政府學部在「國語教育事業」(1911)中規定拼音「簡字」的用途有二:一是拼合國語,二是范正漢字讀音,並通過了一個「統一國語辦法案」,規定在宣統八年(1916)普及國語。沒想到就在這一年十月,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被推翻。於是,經公決並通過的「統一國語辦法案」也就成了一紙空文。確定國音,制定字母,統一國語的運動,實際是由下一個社會和國民政府開展起來的。

從上面簡略的回顧中,我們可以看到,從十九世紀末發展起來的漢語拼音運動,從一開始就是與語言的統一,社會的發展,民族的團結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歷史事實不止一次的證明,無論哪一種拼音設計,違背了語言統一的發展趨勢,註定會以失敗告終。盧戇章設制的第一個拉丁化拼音方案,以拼寫閩廣方言為主的《中國切音字母》,因「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統一各省之方言」被批駁了。其後,又有同治進士,朝廷命官勞乃宣設計了幾乎可以使用於各省主要方言的《簡字全譜》(一種漢字筆畫式的拼音文字),「全譜」包括《京音譜》,《寧音譜》(南京話)、《吳音譜》、《閩廣譜》等,幾乎涵蓋了大部分方言,而且他還提出了「引南歸北」的主張:「南人先就南音各譜學習,以便應用,學成之後,再學京音,以歸統一。」勞乃宣本人曾得到慈禧召見,他進呈的《簡字譜錄》也得到御批,讓「學部議奏」。即便如此,清政府學部也仍然因「分裂語言,有礙統一」,始終擱置高閣,不議不奏,而社會上也對他提出了尖銳的指責,認為照他的辦法,「將使中國愈遠同文之治,」罵他是「分裂語言文字的罪魁」。對照清末切音字運動中唱主角的盧戇章、勞乃宣、王照三大家,特別是勞乃宣和因參加了「百日維新」而受到通緝的「欽犯」王照他們兩人的拼音方案的命運,實在是足以發人深省的。

二、漢語拼音方案與注音符號、國羅、北拉的歷史淵源關系

1912年,民國成立後,政府繼續推行國語。在推行國語的熱潮中,國語標准音經過「京(音)國(音)問題」大辯論,由「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修正為純以京音為準的新國音,其後注音字母也更名為注音符號,並成為推行國語的利器,使國語進入師范及小學語文教學中,在電台廣播、電影、話劇等領域中建立了牢固的陣地。

民國時期,從官話到國語,從老國音到新國音,國語運動最重要的一條歷史經驗就是要使自然形成的沒有明確標準的初級形式的民族共同語(官話)成為有明確規范的高級形式的民族共同語(國語和普通話),必須選擇一種自然語言,作為自身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國語運動在長期的實踐中終於找到了「中國語言的心」(劉復語),明確宣布以北京(系)作為統一全國語言的標准音(見《全國國語運動大會宣言》)。這是它最大的歷史功績,它為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所開展的漢語規范化運動、推廣普通話和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礎。

從學術發展的角度看,在漢語拼音運動不同歷史時期出現的國語注音符號、國語羅馬字、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直至五十年代後期的漢語拼音方案,顯然是一脈相承的繼承發展關系。漢語拼音方案的設計充分吸收了過去許多拼音設計,特別是國羅和北拉的許多寶貴經驗,並廣泛地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方案固然有它匠心獨運之處。但更多的是吸取並發展了歷史上許多拼音設計的長處。下面我們就從幾個主要的方面來說一說漢語拼音方案與注音符號、國羅、北拉以及其他拼音設計的繼承發展關系。

所以,可以說現用拼音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Ⅹ 拼音是中國發明的嗎

第一個創制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讀音的方案的西洋人是義大利人利瑪竇(Matteo Ricci),他是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1583年來到中國,1605年(明朝萬曆三十三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跡》一書。內有《信而步海,疑而即沉》等四篇文章。羅常培根據文章的漢字與拉丁文對照的譯文,整理出一個包括26個聲母和44個韻母的漢語拼音方案

最初給漢字注音是在西漢末期,兩個字拼切一個字音,這就是所謂的反切法。如「塑」,「桑故切」被切字的聲母跟反切上字相同(S),被切字的韻母的字音音調跟反切下字相同 ( ),那麼這個字音就拼出來了,應讀為「s 」。

漢字用拉丁字母注音,僅有70多年的歷史。明朝萬曆年間,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就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後來法國的傳教士金民格寫了一部《西儒耳目資》,用了25個字母給漢字注音。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便於西方人學習和掌握漢語漢文。後來又陸續出現過多種以 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漢浯拼音方案,其中影響最大的有郵政式和威妥瑪式。

1892年,近代漢浯拼音文字提倡者盧戇章提出「切音新字」;1913年「讀音統一會」制訂了40個「注音字母」;1926年錢玄同、黎錦熙、趙元任等制訂了「國語羅馬字」;1933年,瞿秋白、吳玉章等制訂的「拉丁化新字」誕生。這些都為「漢語拼音方案」的逐步完善起了推動作用。

解放後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周恩來總理直接領導.在過去的拼音研究成果的基礎上,1952年起從事自創字母工作,後因效果不好,決定採用拉丁字母。1956牛文改會發表了「漢語拼音草案」,經多次討論、修訂,於1 957年11月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60次會議通過,並於次年2月,由第—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推行。最後簽字者是周恩來總理.這就是現在的「漢語拼音方案」。

周有光是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訂者,並主持制訂了《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85歲以後開始研究文化學問題。周有光在語言文字學和文化學領域發表專著30多部,論文300多篇,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原名周耀平,出生於江蘇常州,中國著名語言學家。

周有光是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訂者,並主持制訂了《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85歲以後開始研究文化學問題。周有光在語言文字學和文化學領域發表專著30多部,論文300多篇,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

中評網稱周有光具有「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

蘇培成稱其「敢於說真話、說實話」;

《晶報》稱他「敢講一般人不敢講的話」。

閱讀全文

與游發明拼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