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翻車出現在哪個朝代
東漢。翻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又名龍骨水車,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
『貳』 翻車是什麼時期發明的
翻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又名龍骨水車,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龍骨 葉板用作鏈條,卧於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下鏈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如此連續循環,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運方便,還可及時轉移取水點,即可灌溉,亦可排澇。我國古代鏈傳動的最早應用就是在翻車上,是農業灌溉機械的一項重大改進。 蘭州水車又名天車、翻車、老虎車。為明嘉靖年間進士段續所造。據《皋蘭縣志》載,蘭州人段續,博學多才,進士及第,曾宦遊南方數省,多有惠政。致仕歸里後,參考南方所見「創翻車,倒挽黃河水以灌田,致有巧思。沿河農民皆仿效焉。」蘭州水車,與南方的龍骨水車不同,外形酷似巨大的古式車輪,輪輻直徑大的有20米左右,小的也有10米,可提水達15—18米高處。輪輻中心是合抱粗的輪軸,圓輪四周斜裝有40—50 個長1米,寬、高30—40厘米的木斗,以及比木斗多一倍的橫板。急流沖擊圓輪上的橫板,車輪便緩緩沿逆時針方向轉動。這時沒入水中的木斗便盛滿了水,待它上升至圓輪頂端時,河水就會傾入事先置好的槽內,流入農田,然後空斗又隨圓輪返回水中,進行下一個循環。
『叄』 求翻車與筒車的發明時間與發展演變,謝謝
筒車最初發明於隋朝 .
亦稱「水轉筒車」,是唐代出現的一種提水工具.一種以內水流作動力,取水灌容田的工具.其原理為: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兩個硬樁,制一大輪,將大輪的軸擱在樁叉上.大輪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裡,可自由轉動.大輪輪輻外受水板上斜系有一個個竹筒,岸旁湊近輪上水筒的位置,設有水槽.當大輪受水板受急流沖激,輪子轉動,水筒中灌滿水,轉過輪頂時,筒口向下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並沿水槽流向田間.此種筒車日夜不停車水澆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約產生於隋唐時代.
翻車最初發明於漢代.
漢代,出現了一種新式的提水工具——翻車.據《後漢書》記載,東漢時畢嵐發明了翻車,「翻車設機車以引水」.翻車的工作原理是:其上、下鏈輪,一主動,一從動,繞在輪上的翻板就是傳動鏈,這個翻板兼做提水的工作件,一面帶動翻車轉動,一面把水提上來.長期以來,翻車成為我國農村中應用最廣、最為重要的一種提水機械.馬鈞對翻車進行了改進,製造了新式翻車,結構精巧,能連續不斷地提水,效率大大提高.這種新式翻車也較省力,兒童都能轉動.以後,這種翻車發展為龍骨水車,對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肆』 古代的筒車和翻車分別是什麼時期發明的
筒車在春秋時期就已發明。莊周《南華經》記載的漢陰抱翁老人恥用的桔槔,即是豎於井邊的提水器械。隨著社會的發展,提水工具的使用越來越被重視。
翻車在東漢時有宦官畢嵐發明,畢嵐所創造的翻車,雖未直接運用於農業生產,但「用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用翻車灑水於南北郊路,來節省百姓灑水的費用),故對於國計民生也是有一定貢獻的。
(4)翻車什麼時候發明的擴展閱讀:
筒車立輪周圍斜裝若干小竹筒(或小木筒)。下部水筒在塘中裝水後隨輪轉至上部,自動瀉水入木槽灌溉田地。筒車由水力驅動。
還有一種高轉筒車,有兩個立輪,上下各豎一輪,下輪的一半沒在水中。當上輪轉動時,水筒盛水自下隨著木槽向上,將水瀉入上輪,空筒隨輪轉下盛水。筒車是一種利用水力自動提水的工具,也有用畜力轉動的。簡車在黃河中下游一帶較多。
翻車車身以木板作漕為水道,槽中設行道板,環以龍骨板葉作刮水器,兩頭裝大、小輪軸。利用人力、畜力或風力帶動龍骨板將水刮入車槽,水沿車槽提升至高處而流入田間。在近代水泵發明之前,它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之一,對於灌溉農田、發展農業生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伍』 「翻車」一詞大家都不陌生,它最早出現在什麼朝代
翻車最早出現在東漢。翻車發明者是畢嵐(?—189),東漢宦官,十常侍之一。
翻車又名龍骨水車,舊時中國民間灌溉農田用的龍骨水車。為世界上出現最早、流傳最久遠的農用水車。
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曹魏時,經過改制的翻車用於灌溉。
《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
(5)翻車什麼時候發明的擴展閱讀:
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龍骨葉板用作鏈條,卧於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
下鏈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
如此連續循環,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運方便,還可及時轉移取水點,即可灌溉,亦可排澇。中國古代鏈傳動的最早應用就是在翻車上,是農業灌溉機械的一項重大改進。
『陸』 說一說翻車是怎樣灌溉農田的三國時期的馬鈞發明製造
1,翻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又名龍骨水車,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龍骨葉板用作鏈條,卧於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下鏈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如此連續循環,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運方便,還可及時轉移取水點.我國古代鏈傳動的最早應用就是在翻車上,是農業灌溉機械的一項重大改進.
2,蘭州水車,又名天車、翻車、老虎車.為明嘉靖年間進士段續所造.據《皋蘭縣志》載,蘭州人段續,博學多才,進士及第,曾宦遊南方數省,多有惠政.致仕歸里後,參考南方所見「創翻車,倒挽黃河水以灌田,致有巧思.沿河農民皆仿效焉.」蘭州水車,與南方的龍骨水車不同,外形酷似巨大的古式車輪,輪輻直徑大的有20米左右,小的也有10米,可提水達15—18米高處.輪輻中心是合抱粗的輪軸,圓輪四周斜裝有40—50 個長1米,寬、高30—40厘米的木斗,以及比木斗多一倍的橫板.急流沖擊圓輪上的橫板,車輪便緩緩沿逆時針方向轉動.這時沒入水中的木斗便盛滿了水,待它上升至圓輪頂端時,河水就會傾入事先置好的槽內,流入農田,然後空斗又隨圓輪返回水中,進行下一個循環.
『柒』 翻車是在什麼歷史條件下製造出來的
比諸葛亮技高一籌的發明家-馬鈞
國外不少發明家如愛迪生等,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令咱中國人驕傲的發明家馬鈞,知道的人卻並不多。這個三國時期魏國的發明家,在洛陽生活期間搞了不少發明,可史料中竟連他的生卒年月都沒留下來,這實在是遺憾!
馬鈞雖是個不善言辭的人,但他卻以自己的發明而令人欽佩。當時的文學家傅玄稱贊他是「天下之名巧」,史學家裴松之也稱贊他「巧思絕世」。很多人都讀過《三國演義》,對蜀國丞相諸葛亮的才智非常欽佩,他發明的木牛流馬,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其實,對諸葛亮的發明,馬鈞也能看出其不足之處,你說這個馬鈞是不是技高一籌?
當時,魏、蜀、吳三國經常打得不可開交。有一次,諸葛亮率兵攻打魏國,使用了一種新發明的連弩,可以連續發射幾十支箭。這種新式武器讓魏軍大感驚奇,有個魏國士兵撿回連弩讓馬鈞看。馬鈞仔細觀察後認為,這種連弩雖然製作很精巧,但不是最好的,還可以改進,效率能提高5倍。可惜他的改進得不到魏國承認,馬鈞只能空抱遺憾。
其實,馬鈞的遺憾太多了。官渡之戰時,曹操使用一種發石車攻擊袁紹,這種發石車可以拋出大石塊攻擊敵人,在當時威力巨大。但這種發石車也存在缺陷,如速度較慢、只能單發、不能連續拋石等。只要敵方在城樓上掛起濕牛皮,就能擋住發石車拋出的石塊。
聰明的馬鈞經過一番研究,設計出了一種新型發石車——輪轉式連續拋石車。這種攻城器械的構造是一個繞軸轉動的大木輪,在輪子的邊緣用繩子拴上幾十塊大石頭,然後用機械帶動木輪快速旋轉,輪上懸著的石頭也跟著一起旋轉,等旋轉速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切斷系石的繩索,石塊就會連續不斷地發射出去攻擊敵人的城樓,使敵方來不及防禦。馬鈞曾經用幾十塊磚瓦做試驗,結果磚瓦被連續拋出數百步遠(1步合約1.4米)。
如果使用了這些新式武器,曹軍的作戰能力定會大大增強。可惜的是,因不善言辭,馬鈞的發明被別人攻擊得一無是處,結果人們都嘲笑他。馬鈞的朋友、文學家傅玄卻很賞識他的才華,就向安鄉侯曹羲推薦了他的這一發明,但遭到曹羲的拒絕。傅玄耐心勸導曹羲:「馬鈞發明的是軍隊需要的精良兵器,費一點木材,找幾個人就能製造出來,何不試驗一下?」在傅玄苦口婆心的勸說下,曹羲才接受了建議,並把情況轉告主持軍事的武安侯曹爽,但曹爽卻沒有理睬這件事,馬鈞的設想當然也就無法實現了。
試驗一下馬鈞的發明成果,本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因他遇到一幫愚蠢的傢伙,偏偏這些人又在領導崗位上,你說有什麼辦法?難怪傅玄感慨萬端地說:「馬鈞的發明創造才能,就是魯班、墨翟、張衡也比不過,但魯班和墨翟都能見用於時,馬鈞卻不能發揮其才,真是令人痛心的事。」
巧讓水往高處流
馬鈞出身貧寒,幼時一直在鄉下生活,不善於與人交往,一門心思讀書,特別愛動腦筋,尤其喜歡鑽研機械製造方面的難題。馬鈞是「語言的矮子,行動的巨人」,他勤於動手,為其從事機械製造打下了基礎。
馬鈞長大後,到魏國的都城洛陽做了一個小官,後來就一直住在洛陽。當時洛陽城有一大塊坡地,老百姓想在那裡種菜,因為無法引水澆地,這塊地就一直荒著。馬鈞知道後,經過反復研究、試驗,終於製造出了翻車(又稱龍骨水車),把河裡的水引到坡地里,老百姓終於能種菜澆水了。
馬鈞製造的翻車,是對我國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革新。東漢以前,農民使用的提水工具主要有兩種:一是桔槔,二是轆轤。桔槔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應用,其提水方法是:在井旁的樹上或木架子上用繩子固定一根橫木,橫木的一端繫上水桶,另一端墜上石塊。提水時兩端一起一落,由於運用了杠桿原理,比較省力、方便。轆轤比桔槔又前進了一步,它主要是利用輪轉原理進行提水,特別適用於從深水井中汲水。但這兩種灌溉工具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只能間隔地由低處往高處提水,不能連續運動,效率低,也比較費力。而馬鈞製造的翻車則可以直接用於農業灌溉,它結構精巧,可連續不斷地提水,輕快省力,連兒童都能轉動,效率比前兩種提水工具高出許多。因此,翻車問世後,受到百姓歡迎,並迅速得到推廣。在人類發明水泵之前,翻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
回答者:歷史老人 - 秀才 三級 2-3 11:41
比諸葛亮技高一籌的發明家-馬鈞
國外不少發明家如愛迪生等,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令咱中國人驕傲的發明家馬鈞,知道的人卻並不多。這個三國時期魏國的發明家,在洛陽生活期間搞了不少發明,可史料中竟連他的生卒年月都沒留下來,這實在是遺憾!
馬鈞雖是個不善言辭的人,但他卻以自己的發明而令人欽佩。當時的文學家傅玄稱贊他是「天下之名巧」,史學家裴松之也稱贊他「巧思絕世」。很多人都讀過《三國演義》,對蜀國丞相諸葛亮的才智非常欽佩,他發明的木牛流馬,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其實,對諸葛亮的發明,馬鈞也能看出其不足之處,你說這個馬鈞是不是技高一籌?
當時,魏、蜀、吳三國經常打得不可開交。有一次,諸葛亮率兵攻打魏國,使用了一種新發明的連弩,可以連續發射幾十支箭。這種新式武器讓魏軍大感驚奇,有個魏國士兵撿回連弩讓馬鈞看。馬鈞仔細觀察後認為,這種連弩雖然製作很精巧,但不是最好的,還可以改進,效率能提高5倍。可惜他的改進得不到魏國承認,馬鈞只能空抱遺憾。
其實,馬鈞的遺憾太多了。官渡之戰時,曹操使用一種發石車攻擊袁紹,這種發石車可以拋出大石塊攻擊敵人,在當時威力巨大。但這種發石車也存在缺陷,如速度較慢、只能單發、不能連續拋石等。只要敵方在城樓上掛起濕牛皮,就能擋住發石車拋出的石塊。
聰明的馬鈞經過一番研究,設計出了一種新型發石車——輪轉式連續拋石車。這種攻城器械的構造是一個繞軸轉動的大木輪,在輪子的邊緣用繩子拴上幾十塊大石頭,然後用機械帶動木輪快速旋轉,輪上懸著的石頭也跟著一起旋轉,等旋轉速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切斷系石的繩索,石塊就會連續不斷地發射出去攻擊敵人的城樓,使敵方來不及防禦。馬鈞曾經用幾十塊磚瓦做試驗,結果磚瓦被連續拋出數百步遠(1步合約1.4米)。
如果使用了這些新式武器,曹軍的作戰能力定會大大增強。可惜的是,因不善言辭,馬鈞的發明被別人攻擊得一無是處,結果人們都嘲笑他。馬鈞的朋友、文學家傅玄卻很賞識他的才華,就向安鄉侯曹羲推薦了他的這一發明,但遭到曹羲的拒絕。傅玄耐心勸導曹羲:「馬鈞發明的是軍隊需要的精良兵器,費一點木材,找幾個人就能製造出來,何不試驗一下?」在傅玄苦口婆心的勸說下,曹羲才接受了建議,並把情況轉告主持軍事的武安侯曹爽,但曹爽卻沒有理睬這件事,馬鈞的設想當然也就無法實現了。
試驗一下馬鈞的發明成果,本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因他遇到一幫愚蠢的傢伙,偏偏這些人又在領導崗位上,你說有什麼辦法?難怪傅玄感慨萬端地說:「馬鈞的發明創造才能,就是魯班、墨翟、張衡也比不過,但魯班和墨翟都能見用於時,馬鈞卻不能發揮其才,真是令人痛心的事。」
巧讓水往高處流
馬鈞出身貧寒,幼時一直在鄉下生活,不善於與人交往,一門心思讀書,特別愛動腦筋,尤其喜歡鑽研機械製造方面的難題。馬鈞是「語言的矮子,行動的巨人」,他勤於動手,為其從事機械製造打下了基礎。
馬鈞長大後,到魏國的都城洛陽做了一個小官,後來就一直住在洛陽。當時洛陽城有一大塊坡地,老百姓想在那裡種菜,因為無法引水澆地,這塊地就一直荒著。馬鈞知道後,經過反復研究、試驗,終於製造出了翻車(又稱龍骨水車),把河裡的水引到坡地里,老百姓終於能種菜澆水了。
馬鈞製造的翻車,是對我國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革新。東漢以前,農民使用的提水工具主要有兩種:一是桔槔,二是轆轤。桔槔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應用,其提水方法是:在井旁的樹上或木架子上用繩子固定一根橫木,橫木的一端繫上水桶,另一端墜上石塊。提水時兩端一起一落,由於運用了杠桿原理,比較省力、方便。轆轤比桔槔又前進了一步,它主要是利用輪轉原理進行提水,特別適用於從深水井中汲水。但這兩種灌溉工具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只能間隔地由低處往高處提水,不能連續運動,效率低,也比較費力。而馬鈞製造的翻車則可以直接用於農業灌溉,它結構精巧,可連續不斷地提水,輕快省力,連兒童都能轉動,效率比前兩種提水工具高出許多。因此,翻車問世後,受到百姓歡迎,並迅速得到推廣。在人類發明水泵之前,翻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
回答者:新紈絝子弟 - 秀才 二級 2-3 14:40
比諸葛亮技高一籌的發明家-馬鈞
國外不少發明家如愛迪生等,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令咱中國人驕傲的發明家馬鈞,知道的人卻並不多。這個三國時期魏國的發明家,在洛陽生活期間搞了不少發明,可史料中竟連他的生卒年月都沒留下來,這實在是遺憾!
馬鈞雖是個不善言辭的人,但他卻以自己的發明而令人欽佩。當時的文學家傅玄稱贊他是「天下之名巧」,史學家裴松之也稱贊他「巧思絕世」。很多人都讀過《三國演義》,對蜀國丞相諸葛亮的才智非常欽佩,他發明的木牛流馬,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其實,對諸葛亮的發明,馬鈞也能看出其不足之處,你說這個馬鈞是不是技高一籌?
當時,魏、蜀、吳三國經常打得不可開交。有一次,諸葛亮率兵攻打魏國,使用了一種新發明的連弩,可以連續發射幾十支箭。這種新式武器讓魏軍大感驚奇,有個魏國士兵撿回連弩讓馬鈞看。馬鈞仔細觀察後認為,這種連弩雖然製作很精巧,但不是最好的,還可以改進,效率能提高5倍。可惜他的改進得不到魏國承認,馬鈞只能空抱遺憾。
其實,馬鈞的遺憾太多了。官渡之戰時,曹操使用一種發石車攻擊袁紹,這種發石車可以拋出大石塊攻擊敵人,在當時威力巨大。但這種發石車也存在缺陷,如速度較慢、只能單發、不能連續拋石等。只要敵方在城樓上掛起濕牛皮,就能擋住發石車拋出的石塊。
聰明的馬鈞經過一番研究,設計出了一種新型發石車——輪轉式連續拋石車。這種攻城器械的構造是一個繞軸轉動的大木輪,在輪子的邊緣用繩子拴上幾十塊大石頭,然後用機械帶動木輪快速旋轉,輪上懸著的石頭也跟著一起旋轉,等旋轉速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切斷系石的繩索,石塊就會連續不斷地發射出去攻擊敵人的城樓,使敵方來不及防禦。馬鈞曾經用幾十塊磚瓦做試驗,結果磚瓦被連續拋出數百步遠(1步合約1.4米)。
如果使用了這些新式武器,曹軍的作戰能力定會大大增強。可惜的是,因不善言辭,馬鈞的發明被別人攻擊得一無是處,結果人們都嘲笑他。馬鈞的朋友、文學家傅玄卻很賞識他的才華,就向安鄉侯曹羲推薦了他的這一發明,但遭到曹羲的拒絕。傅玄耐心勸導曹羲:「馬鈞發明的是軍隊需要的精良兵器,費一點木材,找幾個人就能製造出來,何不試驗一下?」在傅玄苦口婆心的勸說下,曹羲才接受了建議,並把情況轉告主持軍事的武安侯曹爽,但曹爽卻沒有理睬這件事,馬鈞的設想當然也就無法實現了。
試驗一下馬鈞的發明成果,本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因他遇到一幫愚蠢的傢伙,偏偏這些人又在領導崗位上,你說有什麼辦法?難怪傅玄感慨萬端地說:「馬鈞的發明創造才能,就是魯班、墨翟、張衡也比不過,但魯班和墨翟都能見用於時,馬鈞卻不能發揮其才,真是令人痛心的事。」
巧讓水往高處流
馬鈞出身貧寒,幼時一直在鄉下生活,不善於與人交往,一門心思讀書,特別愛動腦筋,尤其喜歡鑽研機械製造方面的難題。馬鈞是「語言的矮子,行動的巨人」,他勤於動手,為其從事機械製造打下了基礎。
馬鈞長大後,到魏國的都城洛陽做了一個小官,後來就一直住在洛陽。當時洛陽城有一大塊坡地,老百姓想在那裡種菜,因為無法引水澆地,這塊地就一直荒著。馬鈞知道後,經過反復研究、試驗,終於製造出了翻車(又稱龍骨水車),把河裡的水引到坡地里,老百姓終於能種菜澆水了。
馬鈞製造的翻車,是對我國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革新。東漢以前,農民使用的提水工具主要有兩種:一是桔槔,二是轆轤。桔槔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應用,其提水方法是:在井旁的樹上或木架子上用繩子固定一根橫木,橫木的一端繫上水桶,另一端墜上石塊。提水時兩端一起一落,由於運用了杠桿原理,比較省力、方便。轆轤比桔槔又前進了一步,它主要是利用輪轉原理進行提水,特別適用於從深水井中汲水。但這兩種灌溉工具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只能間隔地由低處往高處提水,不能連續運動,效率低,也比較費力。而馬鈞製造的翻車則可以直接用於農業灌溉,它結構精巧,可連續不斷地提水,輕快省力,連兒童都能轉動,效率比前兩種提水工具高出許多。因此,翻車問世後,受到百姓歡迎,並迅速得到推廣。在人類發明水泵之前,翻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
『捌』 翻車是在什麼歷史條件下製造的
4.翻車
翻車是一種由輪轉動的提水機械,明清以來稱為龍骨車。
有人認為早在秦漢時期就有了翻車的雛形,但這種說法沒有確鑿的證據。一個名叫畢嵐的人曾於186年作過翻車,這是首次見諸史書記載的,若據此推算,翻車在中國的歷史至少有1700多年。而在西方,類似的提水工具直到300多年前才出現。
三國時,魏國一位名叫馬均的發明家曾對翻車進行過改進。據說,當時魏國京城洛陽城內有一片坡地,地勢較高,無法引水灌溉,因而始終荒廢著。深感可惜的馬均遂想法設法尋求解決該地引水問題的辦法,經過努力,最終造出了一種新式翻車。該翻車的效率很高,連兒童都可以轉動,可見其結構之精巧。
『玖』 翻車和筒車的年代及其區別
翻車
漢代,出現了一種新式的提水工具——翻車。據《後漢書》記載,東漢時畢嵐發明了翻車,「翻車設機車以引水」。翻車的工作原理是:其上、下鏈輪,一主動,一從動,繞在輪上的翻板就是傳動鏈,這個翻板兼做提水的工作件,一面帶動翻車轉動,一面把水提上來。長期以來,翻車成為我國農村中應用最廣、最為重要的一種提水機械。馬鈞對翻車進行了改進,製造了新式翻車,結構精巧,能連續不斷地提水,效率大大提高。這種新式翻車也較省力,兒童都能轉動。以後,這種翻車發展為龍骨水車,對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筒車
亦稱「水轉筒車」,是唐代出現的一種提水工具。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其原理為: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兩個硬樁,制一大輪,將大輪的軸擱在樁叉上。大輪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裡,可自由轉動。大輪輪輻外受水板上斜系有一個個竹筒,岸旁湊近輪上水筒的位置,設有水槽。當大輪受水板受急流沖激,輪子轉動,水筒中灌滿水,轉過輪頂時,筒口向下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並沿水槽流向田間。此種筒車日夜不停車水澆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約產生於隋唐時代。唐詩人劉禹錫有《機汲記》加以描述。直至今日,雲、桂、川、甘、陝、粵等地仍使用之。此外,尚有「畜力筒車」,依靠齒輪傳動帶動筒車;「高轉筒車」,通過兩大輪,將低處之水帶向高處,結構均巧妙合理,為我國古代人民傑出發明。唐陳廷章《水輪賦》:「水能利物,輪乃曲成。升降滿農夫之用,低徊隨匠氏之程。始崩騰以電散,俄宛轉以風生。雖破浪於川湄,善行無跡;既斡流於波面,終夜有聲。」宋梅堯臣《水輪詠》:「孤輪運寒水,無乃農自營。隨流轉自速,居高還復傾。」《宋史.太祖紀三》:「六月庚子,步至晉王邸,命作機輪,挽金水河注邸中為池。」宋李處權《土貴要予賦水輪》詩:「江南水輪不假人,智者創物真大巧。一輪十筒挹且注,循環下上無時了。」明王臨亨《粵劍編》卷三:「水車,每輻用水筒一枚,前仰後俯,轉輪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為輪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
筒車與三國時翻車比較,翻車轉動需人力帶動,而筒車則是隨水流自行轉動,可見優於前者。
『拾』 筒車和翻車分別是哪個朝代的
翻車
漢代,出現了一種新式的提水工具——翻車。據《後漢書》記載,東漢時畢嵐發明了翻車,「翻車設機車以引水」。翻車的工作原理是:其上、下鏈輪,一主動,一從動,繞在輪上的翻板就是傳動鏈,這個翻板兼做提水的工作件,一面帶動翻車轉動,一面把水提上來。長期以來,翻車成為我國農村中應用最廣、最為重要的一種提水機械。馬鈞對翻車進行了改進,製造了新式翻車,結構精巧,能連續不斷地提水,效率大大提高。這種新式翻車也較省力,兒童都能轉動。以後,這種翻車發展為龍骨水車,對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筒車
亦稱「水轉筒車」,是唐代出現的一種提水工具。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其原理為: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兩個硬樁,制一大輪,將大輪的軸擱在樁叉上。大輪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裡,可自由轉動。大輪輪輻外受水板上斜系有一個個竹筒,岸旁湊近輪上水筒的位置,設有水槽。當大輪受水板受急流沖激,輪子轉動,水筒中灌滿水,轉過輪頂時,筒口向下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並沿水槽流向田間。此種筒車日夜不停車水澆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約產生於隋唐時代。唐詩人劉禹錫有《機汲記》加以描述。直至今日,雲、桂、川、甘、陝、粵等地仍使用之。此外,尚有「畜力筒車」,依靠齒輪傳動帶動筒車;「高轉筒車」,通過兩大輪,將低處之水帶向高處,結構均巧妙合理,為我國古代人民傑出發明。唐陳廷章《水輪賦》:「水能利物,輪乃曲成。升降滿農夫之用,低徊隨匠氏之程。始崩騰以電散,俄宛轉以風生。雖破浪於川湄,善行無跡;既斡流於波面,終夜有聲。」宋梅堯臣《水輪詠》:「孤輪運寒水,無乃農自營。隨流轉自速,居高還復傾。」《宋史.太祖紀三》:「六月庚子,步至晉王邸,命作機輪,挽金水河注邸中為池。」宋李處權《土貴要予賦水輪》詩:「江南水輪不假人,智者創物真大巧。一輪十筒挹且注,循環下上無時了。」明王臨亨《粵劍編》卷三:「水車,每輻用水筒一枚,前仰後俯,轉輪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為輪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