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內酯發明

內酯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07 10:43:16

㈠ 芸苔素的發明者是誰

芸苔素又名芸苔素內酯、油菜素內酯;英文通用名:Brassinolide,簡稱BR。1970年由美國農業部研究中心農學家Mitchell在油菜花粉中發現。

㈡ 如何自製內酯豆腐

導讀:自製內脂豆腐:家庭配方簡單易學,細膩嫩滑,再也不用出去買了!

豆腐歷史悠久相傳已經有將近2000年了,是在前164年,由中國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所發明,一開始的豆腐很難吃,經過了不斷的改良才到了今天成為了不可缺少的高蛋白食品之一,目前主要分為最著名的鹵水豆腐,石膏豆腐和內酯豆腐。做豆腐的主要食材就是黃豆、綠豆、白豆、豌豆和黑豆。在豆腐成型之前就是最受歡迎的就是豆腐腦,配上兩根油條堪稱完美早餐。

㈢ 日本豆腐最早是哪個國家發明

我們平時吃的「日本豆腐」並不是真正的豆腐,而是用雞蛋和清湯混合後倒在容器中蒸成的,本質上可以說是一種雞蛋羹,只是形狀和口感像豆腐而已。在日本它被叫做玉子豆腐,直譯成中文後叫雞蛋豆腐似乎更合適一些。日本豆腐雖然是日本發明的,但還有國內市場出售的「日本豆腐」,並不是日本生產,基本都是國內企業生產的。
豆腐起源於中國,至少是唐朝就有的,這點學術界無異議,豆腐製作工藝大概也就那時候傳入日本。關於製作豆腐,現存有據可查的最早記錄出現於北宋年間,記載只有區區幾個字「生大豆,又可磑為腐,食之。」磑(wèi)就是磨、使其粉碎的意思。到了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詳細記載了當時製作豆腐的工藝,基本流程和我們現代的做豆腐工藝區別不大。中國傳統的豆腐工藝是「生漿法」。製作時,首先把大豆洗凈、泡漲後加水研磨,過濾掉豆渣製成生豆漿。
日本的豆腐是古時由中國傳去的,但是經過長久的演變,製作工藝與中國豆腐有了一些區別。剛才說過,我們中國的豆腐叫生漿豆腐,大豆加水磨碎後先過濾出豆漿再煮沸,然後凝固,而日本的豆腐是熟漿豆腐,大豆加水研磨後先煮沸再過濾。剛研磨出的豆糊日語中叫做「吳」,煮前叫「生吳」,煮沸後叫「煮吳」,煮吳的時候要加入食用油消除泡沫,煮好過濾後得到和中國豆漿成分類似的液體,叫做「豆乳」。濾出豆乳後剩下的豆渣也是一種食材,可以炒著吃也可以做湯。在日語中豆渣的普通名字叫做おから(okara),文藝名字叫做卯之花(卯の花 unohana)。這個藝名的由來很有意思,おから這個名字和「空」諧音,被古代劇場藝人忌諱,而卯之花本來指的是空木的花,空木是齒葉溲疏(Deutzia crenata)在日語中的名字,於是就通過「空」這個字,把白白的豆渣和齒葉溲疏絢爛的白花聯繫到了一起,文藝度頓時提高了。日本做豆腐用的凝固劑倒是和我們沒啥區別,二戰前主要用鹵水,二戰期間由於鹵水中的氯化鎂被征作軍用,就廣泛使用石膏,後來又開發了β-葡萄糖酸內酯。日本的豆腐也有很多種類,主要是依靠含水量來區分的。將熟豆乳加入凝固劑後直接在箱子里凝成的叫做絹豆腐,含水量很高,質地柔軟。如果用布把絹豆腐包起來擠壓出一些水分,製成的就是比較硬的木棉豆腐。京都有一種嵯峨豆腐,是在豆腐凝固後輕輕擠壓,硬度介於絹豆腐和木棉豆腐之間。日本一些地方還保留了古代的豆腐製法,比如用石臼研磨、鐵鍋加熱、凝固劑直接使用海水等等,這些豆腐的成品比現代豆腐更硬,被稱作堅豆腐。在日本,豆腐的吃法也很多,煎炒烹炸燉湯涼拌一應俱全,從中國傳去的麻婆豆腐更是家喻戶曉。有一種比較好玩的是把豆腐切薄片油炸,叫做「油揚げ」,也就是炸豆腐。民間傳說中狐狸特別喜歡吃這東西,所以這種炸豆腐也經常被叫做「狐狸」。「狐狸烏冬」、「狐狸蕎麥面」裡面並沒有狐狸肉,而是加了炸豆腐。把這種炸豆腐用醬油、砂糖、味醂煮入味後塞進壽司飯,做成的就是豆皮壽司,日語中叫「稻荷壽司」,這名字還是和狐狸有關:在神道教信仰中,主管農耕的稻荷神的神使就是狐狸。

㈣ 做豆腐腦什麼時間放內酯

豆漿出鍋後,冷卻3-5分鍾的時間後加入內酯。需要注意的是豆漿濃度一定要高,如果濃度很低加入內酯後,無法凝結成豆腐腦,冷卻後放入內酯,比例大概為每500克配比1.3克的內酯,而後保溫15分鍾即可。
傳統的豆腐是用石膏和鹵水點成的,現代科學家已經發明了比石膏和鹵水更好的產品——葡萄糖酸內酯,可作為穩定劑和凝固劑、酸味劑、螯合劑

㈤ 豆腐是誰發明的

1、豆腐是劉安發明的,劉安(公元前179-前122),沛郡豐縣(今徐州豐縣)人,生於淮南(今屬安徽省)。漢朝宗室、西漢時期思想家、道家人物、文學家。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

2、劉安所著的《離騷傳》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高度評價的著作。

2、他曾招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編寫《鴻烈》亦稱《淮南子》,是我國思想史上劃時代的學術巨著。劉安是世界上最早嘗試熱氣球升空的實踐者,也是中國豆腐的創始人。


(5)內酯發明擴展閱讀:

一、豆腐的發明過程:

1、豆腐的發明,不如說是發現,就和煉丹發明炸葯一樣,豆腐也是煉丹時被發明出來的。

2、劉安封地所在的淮南,盛產大豆,用大豆磨成的豆漿也是當地的主要飲食之一。

3、而劉安在煉丹的時候,喝的豆漿灑在了煉丹用的石膏上,豆漿便凝成了豆腐,豆腐這一美食便出現了。

二、豆腐的做法:

1、黃豆泡八九個小時左右,至黃豆徹底泡發。

2、黃豆加水用料理機或豆漿機(冷飲功能)磨成豆漿,找一塊干凈的大棉布,放在大一點的盆上。

3、將豆漿隔篩網倒入棉布中。

4、過濾出豆渣,盡量擠的干一些。

5、豆漿放入鍋中,用中小火燒熱,用勺子將表面的浮沫撇去。

6、小火慢慢熬煮,邊煮邊用大勺劃圈攪拌,以免糊鍋。

7、直到豆漿煮沸騰後關火。

8、此時將內酯4克與25克溫水混合,使其溶化。

9、將豆漿離火,自然降溫至八九十度,可以用溫度計,這樣更准確些,沒有溫度計也沒關系,像這種天氣,大約一分鍾左右就可以了。

10、將內酯液倒入,迅速攪拌開,動作一定要迅速,大約三四秒的時間,就要立馬蓋上鍋蓋開始燜。

11、將豆漿蓋蓋燜15分鍾左右,打開鍋蓋你會發現都將已經凝固,這時就是我們平時吃的豆腐腦了。

12、可以取出一點來做豆腐腦。

㈥ 中國在100年來有哪些眾大發現和發明

重大的發現

1、甲骨文的發現

截至2012年,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葯等科學技術。

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2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

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

2、北京猿人的發現

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裡,中國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遠古人類頭蓋骨化石,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

他們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打制和使用工具,會使用天然火。森林茂密,野草叢生,猛獸出沒。北京人將石塊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樹枝砍成木棒,憑著極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進行艱難的斗爭。

2、量子衛星

2016年8月16日凌晨1時40分,我國科學家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成功入軌運行。這使得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個實現太空和地面之間量子通信的國家,同時也建成了我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墨子號」是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潘建偉表示,之所以給它起名「墨子」,是因為墨子首先通過小孔成像實驗發現了光沿直線傳播,而且他也提出了某種意義上的「粒子論」。

3、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從1958年開始,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化學系三個單位聯合,以鈕經義為首,由龔岳亭、鄒承魯、杜雨蒼、季愛雪、邢其毅、汪猷、徐傑誠等人共同組成一個協作組。

在前人對胰島素結構和肽鏈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礎上,開始探索用化學方法合成胰島素。經過周密研究,他們確立了合成牛胰島素的程序。這是中國當時唯一一次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機會。

㈦ 豆腐是誰發明的,是怎麼發明的

豆腐是淮南王劉安發明的,是在煉丹的時候誤發明出豆腐的。

公元前164年,淮南王劉回安為求長生不老之葯,招募方士答數千人,其中有名者為蘇非、李尚、左吳、田由、晉昌、雷被、毛被、伍被等八人,號稱「八公」。他們常聚在楚山談仙論道,著書煉丹。

在煉丹中以黃豆汁培育丹苗,豆汁偶然地與石膏相遇,形成了鮮嫩綿滑的豆腐。這樣,劉安煉丹未成卻發明豆腐。之後,豆腐技法傳入民間,豆腐的歷史從此開始。後來,人們尊稱劉安為「豆腐始祖」、「豆腐仙」等,而當年的楚山也改稱為「八公山」。

(7)內酯發明擴展閱讀

豆腐選購的小妙招:

看:傳統豆腐呈均勻的乳白色或淡黃色,稍有光澤。而人工合成豆腐因為加入了白色素,比起傳統豆腐要白得多,而且比較無光澤。

摸:傳統豆腐用手按壓可以感受到一定的彈性,而且軟硬適度。人工合成的豆腐切面處會比較粗糙,質地不細膩,彈性較差,且沒有白色豆腐液體流出。

聞:在常溫下直接嗅聞其氣味。傳統豆腐是以大豆為原料製成,有大豆的香味。而人工合成豆腐是用大豆分離蛋白製成,氣味很淡,甚至有化學葯劑的味道。

㈧ 葡萄糖酸內脂是什麼東西

葡萄糖內酯,英文名為delta-Gluconolactone,簡稱GDL或內酯,是由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酸或其鹽類,經純化脫鹽、脫色、濃縮、結晶而製得。在食品工業中用作凝固劑、穩定劑、酸味劑、保鮮劑和防腐劑,是一種多功能食品添加劑。

葡萄糖內酯正式的中文名稱為:葡萄糖酸內酯,俗稱:內酯,英文名簡稱:GDL。

葡萄糖內酯白色結晶或結晶性粉末,無臭,味先甜後苦,呈酸味。熔點150~152℃(分解)。易溶於水(室溫,60g/100mL),微溶於乙醇(1g/100mL),不溶於乙醚。在水溶液中水解為葡萄糖酸和內酯的平衡溶液,新配製的1%的水溶液pH值為3.5,2h後變為2.5

(8)內酯發明擴展閱讀

著食品工業的發展,GDL在食品工業中應用日益增廣,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用作豆腐凝固劑

採用GDL作為蛋白質凝固劑生產豆腐,豆腐質地潔白細嫩,無用鹵水或石膏所具有的苦澀味,無蛋白質流失,出豆腐率高,且使用方便。鑒於GDL單獨使用時,豆腐有微酸味,因此常把GDL和CaSO4或其他凝固劑按1:3~2:3配比混合使用,其用量為干豆重的2.5%,溫度控制4℃左右時效果很好。

二、作為奶類膠凝劑

主要用於生產酸奶或乳酪,在工業使用中,用GDL酸化形成牛乳的凝膠強度是發酵型的2倍左右,其用量在添加0.025%~1.5%在牛乳中後使可使製品達到所需凝乳pH,而在添加3%時在30℃下保溫所製得的牛乳凝膠與乳酸發酵所製作的凝膠具有相似的結構。

三、作為品質改良劑

將GDL用於午餐肉和碎豬肉罐頭,可增加發色劑的效果,從而降低毒性較大的亞硝酸鹽的用量,同時GDL還具有乳化作用,防腐作用等,從而提高肉糜罐頭的品質,其最大用量為0.3%。

四、作為酸化劑

GDL可以添加於香草精、巧克力、香蕉等甜味果子露和果凍中,是復合膨鬆劑中的主要酸性物質,能緩慢產生碳酸氣,可以生產別具風味的糕點。

此外,GDL還可作為螯合劑用在乳製品工業,啤酒工業中防止生成乳石、酒石;作為蛋白南絮凝劑用於含蛋白質的工業廢水處理中;作為膨鬆劑也被廣泛的應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葡萄糖內脂

㈨ 內脂和石膏的區別

內脂和石膏粉的區別做豆腐用的。內酯點豆腐容易碎,味道有些發酸,石膏點豆腐比較硬,口感較澀,如果用內酯和石膏混合點豆腐的話,就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

內酯豆腐和鹵水豆腐的區別。石膏豆腐,產品得率高。石膏豆腐質地細膩,但豆香味不足,得率低,但得率較低。鹽鹵豆腐風味最佳,還略有酸味,常有石膏殘留,作為豆腐的一個新品種,其凝固成型機理適合製作盒裝充填豆腐。酸漿豆腐只是在個別地區有生產,且缺少豆香味、保水性好,因此不可能取代用鹽鹵、保水性好,伴有石膏味。酸凝固豆腐口味平淡,但由於強度不足,目前市場銷售日增,不適合強烈翻動的烹炒、質地細膩。

㈩ 內酯粉是什麼

內酯,是一種用途十分廣泛的食品添加劑
傳統的豆腐是用石膏和鹵水點成的,現代科學下已經發明了比石膏和鹵水更好的產品——葡萄糖酸內脂。用它點出的豆腐更加細嫩,味道和營養價值也更高,大家在超市見到的內脂豆腐就是用它點成的。

閱讀全文

與內酯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