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論述五代宋初山水畫的成就
山水畫在唐末直至五代時期已經完全成熟。五代十國的繪畫,上承唐朝余緒,下開宋代新風,是個承上啟下時代。所以,五代繪畫開宋代藝苑興隆先河。
五代時期山水畫又有重大變革,水墨山水畫發展成熟,並形成南、北兩大山水畫派系。北方畫派主要主要以荊浩、關仝為代表,他們擅長於描繪大山大水,畫面採用全景式高遠構圖,氣勢渾雄,大氣磅礴,筆墨勁峭雄健,意境幽深博大。南方畫派主要以董源、巨然為代表。董源擅長描繪平淡天真、滋潤秀麗的江南景色,畫面採用平遠構圖,放眼開闊,形式新穎;筆墨圓潤清淡,意境悠遠閑靜。他們的創作無論從藝術觀念,還是表現山水畫技法較之前代都有了發展。以自然山川為精神寄託,趨於完善的山水筆墨技法,大大豐富了山水畫的表現手段,為山水畫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氣息。
山水畫從五代開始,作為中國繪畫藝術的一種有獨特意義的樣式,也有了穩固的地位。山水畫成為展示人們精神世界的有力憑藉。五代山水畫在唐代的基礎上,進行不懈地探求,取得較人物畫更突出的發展進步。畫家們深入自然,表現感受,在意境和審美情趣方面,創造出較唐人山水畫更真實的自然面貌和更富有個性的深秒意境,形成了以荊浩、關仝為代表的北方崇山峻嶺和以董源、巨然為代表的江南秀麗風光這兩種不同山水畫風格,體現了五代山水畫的巨大成就。在中國山水畫的發展變革中,他們開闊了山水畫的審美視野和深化了審美內容,豐富了水墨山水的技巧 。
北宋水墨山水畫的發展是在五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的。北宋畫家注意觀察生活形象及精微生動的塑造形象,畫風嚴謹,精密不苟,技巧上有不少新的創造。北宋前期山水畫家,營構他們熟悉的景色,創造出渾厚的整體的全景的山水畫,以崇高性,顯示了一種時代的風尚。北宋初是我國傳統山水畫的高峰時期。畫壇上山水畫最為突出,水墨各項技法日趨完善。完全脫離了隋唐以來「先勾後填」之法,出現了講究筆墨韻味的皴、擦、點等技法。山水畫技法多樣化為後代各種流傳的繼承發展奠定了基礎。
❷ 五代時期著名山水畫代表人物有誰、及他們繪畫的藝術特色
1、荊浩
荊浩(約850-?),字浩然,號洪穀子,河南孟州(河南濟源)人,五代後梁畫家,尊為北方山水畫派之祖。因避戰亂,常年隱居太行山。
擅畫山水,師從張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氣格,作畫「有筆有墨,水暈墨章」,勾皴之筆堅凝挺峭,表現出一種高深回環、大山堂堂的氣勢,為北方山水畫派之祖。
著有《筆法記》山水畫理論的經典之作,提出氣、韻、景、思、筆、墨的繪景「六要」。
作品還有《匡廬圖》《雪景山水圖》等。
2、關仝
關仝(約907-960),長安(陝西西安)人。五代後梁畫家。一作關同、關穜。在山水畫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荊浩的格局,而顯露出自己獨具的風貌,被稱之為關家山水。
畫山水,早年師法荊浩,刻意學習,廢寢忘食。所畫山水頗能表現出關陝一帶山川的特點和雄偉氣勢。
畫風樸素,形象鮮明突出,簡括動人,被譽為「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北宋米芾說「工關河之勢,峰巒少秀氣」。
3、李成
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畫家,字咸熙,原籍長安(陝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擅畫山水,師承荊浩、關仝,後師造化,自成一家。多畫郊野平遠曠闊之景。
平遠寒林,畫法簡練,氣象蕭疏,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稱;畫山石如卷動的雲,後人稱為「卷雲皴」;畫寒林創「蟹爪」法。對北宋的山水畫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北宋時期被譽為「古今第一」。
祖父於五代時避亂遷家營丘(今山東青州),故又稱李營丘。
作品有《讀碑窠石圖》《寒林平野圖》《晴巒蕭寺圖》《茂林遠岫圖》等。
4、董源
董源 (934-約 962 ),又名董元,字叔達,江西鍾陵(進賢縣)人。五代南唐畫家,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
董源與李成、范寬史上並稱北宋三大家。南唐國主李璟以為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
擅畫山水,兼工人物、禽獸。其山水初師荊浩,筆力沉雄,後以江南真山實景入畫,不為奇峭之筆。疏林遠樹,平遠幽深,皴法狀如麻皮,後人稱為「披麻皴」。
山頭苔點細密,水色江天,雲霧顯晦,峰巒出沒,汀渚溪橋,率多真意。米芾謂其畫「平淡天真,唐無此品」。
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圖》《瀟湘圖》《夏山圖》《溪岸圖》《平林霽色圖卷》等。
5、巨然
巨然,生卒年不詳,江寧(江蘇南京)人。五代宋初畫家,僧人。
早年在南京開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後到汴京(河南開封),居於開寶寺。
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專畫江南山水,所畫峰巒 ,山頂多作礬頭,林麓間多卵石,並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細徑危橋茅屋,得野逸清靜之趣,深受文人喜愛。
以長披麻皴畫山石,筆墨秀潤,為董源畫風之嫡傳,並稱董巨,對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畫發展有極大影響。
畫作有《萬壑松風圖》《秋山問道圖》《山居圖》等傳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荊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關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董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巨然
❸ 五代南派山水畫代表畫家有哪些
荊浩後梁畫家,開創北派山水畫法。作品:《匡廬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描寫廬山的景色。氣勢宏大,結構嚴謹,高遠,平遠相雜。
關仝後梁到北宋的畫家,早年師法荊浩,畫風筆簡,氣壯意長,主要以秦嶺,華山的大山巨壑為描繪對象,在北宋與李成,范寬並稱三家山水。作品:《關山行旅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山溪待渡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秋山晚翠》: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大嶺晴雲圖》:遼寧省博物館藏。原圖已被舊畫本所換,系偽摹本。
董源(?-962)
南唐山水畫家,山水以描寫江南多泥被草的山巒丘陵,風雨明晦的景色為主,風格平淡天真,用筆細長圓潤,喜用苔點和披麻皴。作品:《寒林重汀圖》: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藏。《溪岸圖》:美國私人藏。屬早期作品。《龍袖驕民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描寫節日嬉戲的景象,為小青綠山水。《洞天山堂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夏山圖》:上海博物館藏。《夏景山口待渡圖》:遼寧省博物館藏。《瀟湘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溪山雪霽圖》:香港私人藏。《重溪煙藹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巨然南唐山水畫家,僧人。師承董源,工煙嵐氣象,擅用長披麻皴,山頂畫礬頭,樹木多屈曲,風格比董源雄秀奇異。作品:《秋山問道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萬壑松風圖》:上海博物館藏。《層岩叢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干南唐畫家,後主時期的畫院學生。擅山水林木,水村漁市。作品:《江行初雪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是當時江南山水畫家流傳的最可信的作品。描寫的是江南漁村中漁民的艱辛生活。
衛賢南唐畫家。擅樓觀人物,精於界畫,曾從唐末界畫家尹繼昭學習,後轉研究吳道子筆法。作品:《高士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描寫梁鴻,孟光「舉案齊眉」的故事,原為六幅高士圖之一。
❹ 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的畫家
1.東晉畫聖吳道子
2.畫聖吳道子
3.步輦圖作者閻立本
4.秦明上河圖作者張擇端
5.揚州八怪,其中最有名的要數鄭板橋
6.八大山人朱耷
7.青藤白陽:徐渭與陳淳
8.宋徽宗
9.范寬
10.吳門畫派主要代表人物如沈周、文徵明、唐寅(唐伯虎)、仇英、張宏等
11.「元四家」是元代山水畫的四位代表畫家的合稱。主要有二說:一是指趙孟頫、吳鎮、黃公望、王蒙四人,見明代王世貞《藝苑卮言·附錄》。二是指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四人,見明代董其昌《容台別集·畫旨》。第二說流行較廣。
也有將趙孟頫、高克恭、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合稱為「元六家」。
12.北宋三大家指中國畫史上的董源、李成、范寬三大畫家
13.畫僧:在中國繪畫的歷史上,曾涌現出不少著名的僧人畫家,如:善導、貫休、巨然、法常、惠崇、朱耷、石濤等。其中不乏影響巨大的人物。清初的"四僧"【原濟(又名石濤,1642—約1718年,另說1642-1705)
其畫奇肆超逸。朱耷(別號八大山人,約1624—1705年)
其畫簡略精練。朱耷為僧名,八大山人的號是他還俗後所取。髡殘(1612—約1692年,另說1612-1673)其畫蒼古淳雅。字介邱,號石溪,又號白禿、電住道人、壤殘道者,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漸江(法名弘仁,1610—1664年)其畫高簡幽疏
。俗姓江,名韜,字六奇,出家後名後人,號漸江學人,又號無智、梅花古衲。
】代表了明末清初文人畫的高峰
僅供參考
❺ 分析五代山水畫概況
山水畫在中國五代時的變化是最大的,從選材到技法,都有了一個飛躍。山水被作為生息的環境加以描繪,創立了真實生動的北方峻嶺和秀麗婉約的江南山川兩大山水畫體系。"荊關董巨"四大家的出現,成為中國山水畫發展史的里程碑事件。荊浩和關仝代表的北方山水畫派,開創了大山大水的構圖,善於描寫雄偉壯美的全景式山水;以董源、巨然為代表的江南山水畫派,則長於表現平淡天真的江南景色,體現風雨明晦的變化。
在意境和審美情趣方面,五代山水畫較之唐代更能表現出各種不同的自然面貌和創造出富有個性的深妙的意境。如荊浩、關仝作品中出現的是「雲中山頂,四面峻厚」、 「工關河之勢,峰巒少秀色」的典型的北方山水;董源、巨然的作品中出現的是「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嵐氣清潤,布景得天真多」的典型的南方山水,這是唐代所不曾有的
被稱為「百代標程」的五代宋初山水畫,在表現領域中將山水的物理和技巧結合起來,又提出了一個新的歷史話題,傳統山水畫對精神和意境方面的關注經此而轉向於技術層面。明代及唐以前,山水畫中的山石是「空勾無皴」的。到五代、北宋時期畫家們才開始使用皴法,前人經過對自然界山石的長期觀察、體驗和積累,終於總結出表現山水紋理、質感、體面關系的造型手段。這是山水畫的一大發展。五代時期山水畫的墨法也逐漸豐富,筆墨成了畫家們的自覺追求,水墨及水墨淡著色的山水畫已發展成熟。
五代時期山水畫成為時代的主流藝術,名家輩出,他們提出了獨特的藝術見解及審美情趣,在繪畫技巧上的探索和創新都使傳統美術得到豐富和發展。作品理法大備,對後世影響深遠,即所謂「成於宋」,並對元明以後的美術,特別是繪畫藝術有著重要的影響。
❻ 唐宋五代著名山水畫家是誰及代表作有哪些
荊浩是唐宋五代著名的山水畫家,字浩然,河南泌陽人。他長期接觸北方雄偉的自然山川,直抒胸臆、氣勢宏偉、壯觀。在唐代發展起來的水墨山水畫基礎上有新的創造和突破。《匡廬圖》表現了巍峨山峰及山腳下幽居的景象,筆墨皴法,全景式構圖,高遠、平遠、深遠兼備,較唐代有了明顯的提高。
❼ 中國古代十大畫家
東晉顧愷之:是對中國畫發展保持影響的第一位畫家,他不僅創造了人物畫的基本模式,留下了最早的山水手稿《畫雲台山記》,而且提出如「傳神論」這樣可以堅守千年的繪畫原則。不苛刻地說,在現代美術教育進入中國以前,顧愷之的繪畫理念仍然是大部分中國畫家所共同遵守的准則。
唐代吳道子:被尊稱為「畫聖」的人,非天縱奇才不能獲如此殊榮。吳道子也確實厲害,他的許多發明創造是中國畫歷史中的最亮點,諸如高度的寫實技巧、筆法的解放、山水畫的正式確立等等,皆是肇始於吳道子。吳道子對中國繪畫的貢獻是劃時代的,如果沒有他,中國畫的發展不會如現在我們所見,歷史將會改弦易轍。
唐代王維:外國的研究者總是懷疑王維繪畫的真實性,但是中國人一直以來都認為他是詩畫結合的鼻祖。雖然王維畫跡已經是杳無蹤跡了,但是他的詩仍然在,中國人讀他的詩,無論何時何地,都能想像那種只可能屬於中國人的美妙境地。中國人不會懷疑王維,就像不會懷疑自己文化的靈魂一樣。
五代後梁荊浩:現代人可以隨意用程式在畫室里做「造山運動」,但千萬別忘了前人的偉大創造,是他們讓繪畫變得相對地容易,荊浩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畫家。荊浩創造了全景山水的基本模式,這個創造為中國人表現自己崇高理想,提供了一個確實可行的路徑。
宋代李唐:李唐在八十歲的時候,仍然在杭州擺地攤。誰都可以想像他的內心一定充滿矛盾,但是生命的動盪沒有影響畫家對藝術品質的要求,他的作品精緻華麗又大氣磅礴,雖然意氣使然卻又堅持理性。後人如果憑借筆墨揮灑情緒,仍然可以借鑒李唐,他的創造是放縱和節制結合的完美典範。
元代趙孟頫:趙孟頫對中國藝術最重要的貢獻,就是一個雅字,他創造了中國書畫的雅文化。賞趙孟頫的作品,就是品一杯香茗,聽一段絲竹,享受一種心靈安靜的狀態。趙孟頫的影響力如此之大,以至於在他之後,南方的娟秀文化漸漸成為中國畫家心目中的文化主流。
元代倪瓚:倪瓚自古是「逸品」的代表,「逸」是逃跑的兔子,倪瓚就是一隻逃跑的兔子。他之所以成為中國畫家一個極端的榜樣,是因為他的生活軌跡成為後來所有「有志之士」的模仿對象。他們在逃避世俗世界的時候,仍然可以在精神上嚮往倪上人的出塵境界。他的繪畫理想,或者說人性的光芒,成為中國文人的精神彼岸。
明代董其昌:董其昌的魅力,不單在他書畫的美輪美奐、「南北宗」理論的巨大影響,還在於他的為人處世。雖經歷政治風浪無數,仍坐滿三朝;雖仕途險惡,卻成就一份書畫大事業,他的人格魅力是歷史中罕有的。如果橫向品評,董其昌的綜合素質無人可比,他是一位可以被多方位挖掘的偉大人物。
明末清初八大山人:八大山人證明了一個道理,就是繪畫天才和瘋子只有一線之隔。許多在常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在八大山人的筆下得以實現。八大山人的繪畫給人的感覺是如釋重負後的意猶未盡,是給人思考而不僅僅限於觀看的,他的作品代表著中國畫的真諦。
明末清初石濤:中國畫發展到石濤,已經到了變幻無窮的境地,但他的理論更好,《苦瓜和尚畫語錄》可以說是中國繪畫理論登峰造極之作。石濤的繪畫只取他理論精華的十之一二,就已經如此精彩,所以也難怪《苦瓜和尚畫語錄》成為在世界范圍內最暢銷的中國畫理論著作。
❽ 五代以描繪北方崇山峻嶺山水而著名的畫家
荊浩和他的學生關仝。五代時期,北派山水的代表人物是荊浩和他的學生關仝。荊浩是北方人,曾隱居於太行山,所以他接觸的多是北方及太行山的崇山峻嶺雄壯的景色。所畫山水「上突巍峰,下瞰窮谷」,多作巨壑,具章法布局為中心全景式的布局,而以主峰為中心,用雲蚰煙霞的斷白,襯托出中、前景的全局安排。場面浩大,氣勢雄偉,空間感很強。據傳《匡廬圖》就為他的名作。他的弟子關仝則為長安人,師荊浩,卻有「青出於藍」之譽,自成一體,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的關、陝一帶的風光。其傳世之作為《關山行旅圖》,畫上巨峰高聳,氣韻深厚;所畫林木,有枝無干,卻給人「亂而整,簡而有趣」的感覺。
❾ 創造了全景山水風格的代表畫家是
李成和范寬是北宋初期山水畫家的代表,上承荊浩以水墨為主的傳統,以表現北方雄渾壯闊的自然山水為主,與五代的關仝一起,被認為是「三家鼎峙,百代標程」的大師,他們的創作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後繼者有王士元、王端、燕文貴、許道寧、高克明、郭熙、李宗成、丘納、王詵等。除北方山水系統的山水畫外,長於界畫的郭忠恕,善於表現湖山小景的惠崇、趙令穰,以及繼承唐代以來的青綠山水畫法的王希孟等,都在中國山水畫的發展過程中,有著各自的獨特貢獻。
南宋時代的山水畫家,一部分人仍在表現雄渾壯闊的自然山水:全景式的構圖,細膩的皴法,曲折多變的山勢都來自於上一時代大師的創造。傳為宗室畫家趙伯駒的《江山秋色圖》(故宮博物院藏)卷實際上是南宋畫院高手的作品,代表了承繼上代山水畫法的作品。其弟趙伯驌有《萬松金闕圖》(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寫臨安鳳凰山景色,點染與勾畫相合,筆法樸拙,是在傳統青綠基礎上,吸收董源、米芾等的水墨技法而成的新風格。但真正代表了南宋一代山水畫創作的是那些講究意境的創造、以抒情為主要目的的所謂「偏角山水」。畫家以突出一個局部的方法來加強描寫的力度,用筆更加潑辣,水墨的韻味發揮得更加充分。李唐是公認的開創這種新風的一代宗師,他的《萬壑松風圖》軸給人以強烈的印象。繼承他的技法的劉松年則在描寫江南景色方面有著突出的貢獻。馬遠、夏圭更是因為構圖多截取一角或片斷的不全之景,畫面中留下大塊的空白,而被人稱為「馬一角」和「夏半邊」。這種構圖簡潔,主體鮮明的山水畫有一種全新的境界。正是這種創新引起了許多評論,而有的評論甚至從政治的角度認為他們的山水是對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的「殘山剩水」的反映,已屬附會之說。米友仁的雲山墨戲法則流傳於文人士大夫畫家之中,成就同樣可觀。
◆李唐,字晞古,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北宋徽宗時畫院畫家,與劉松年、馬遠、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家」。金兵攻破汴京後,他輾轉到了臨安,以賣畫為生。年近80被舉薦入宮,授成忠郎、畫院待詔,頗受高宗趙構賞識。擅長山水及人物故事畫。山水取法荊浩、關仝及范寬而有所變化。布局多取近景,突出主峰或崖岸;山石作大斧劈皴,積墨深厚,開南宋一代山水畫新風。《萬壑松風圖》軸(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是李唐70歲左右的手筆,反映了李唐北宋時期的山水畫面貌。藏於同一地的《江山小景圖》卷與前幅的格調接近。故宮博物院藏的《長夏江寺圖》為絹本重青綠設色,雖為青綠山水,仍以墨筆勾皴為主,勾勒挺健多斷折,皴筆橫劈豎砍,放縱自由,以「大斧劈皴」和青綠著色相結合,在當時是一種大膽的創造。李唐也擅長人物故事畫,故宮博物院藏其所繪的《採薇圖》卷和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晉文公復國圖》卷都是借古喻今的作品。
◆劉松年,錢塘(杭州)人,因居清波門而被人稱為「暗門劉」,是宋孝宗、光宗、寧宗三朝時的宮廷畫家,他的老師張敦禮是李唐的學生,因此他的畫風與李唐一脈相承。他的山水、人物都有很大的影響。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四景山水》卷是其山水畫代表作,分四段描寫春、夏、秋、冬的景色,並穿插以人物活動。與李唐的取材不同,劉松年多描寫西湖一帶的風光,因此他的繪畫風格顯得精細秀潤一些,與李唐的氣勢雄壯形成了對比。
◆馬遠,字遙父,山西永濟人,宋光宗、寧宗時的畫院待詔。他的曾祖、祖父、父親、伯父、兄弟、兒子都是畫院畫家。他近承家學,遠學李唐,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對南宋後期院畫有很大的影響。他的山水畫在取景上善於以偏概全、以小見大,時人稱之為「馬一角」。在用筆上,他擴大了斧劈皴法,畫山石用筆直掃,水墨俱下,有稜有角。故宮博物院所藏《踏歌圖》可稱是他這種風格的代表作品。畫中遠峰巨石下,竹翠柳疏,幾個老少農民歌舞於壠上,形象地表達了「豐年人樂業,壠上踏歌行」的詩意。同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水圖》也是他的代表作,原為冊頁,今裱成手卷,以勾線為主,分別描寫十二種水態,顯示了作者高超的技巧。其人物、花鳥畫也有《華燈侍宴圖》(兩本,一在台北故宮博物院,一在重慶市博物館)、《梅石溪鳧圖》(故宮博物院藏)等小幅真跡。美國堪薩斯納爾遜博物館還藏有其《西園雅集圖》卷,上海博物館藏其《歡梅圖》軸,也為珍品。其子馬麟,承家學,工人物、山水、花鳥,曾為畫院祗侯,代表作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山水畫《靜聽松風圖》軸、故宮博物院藏的花鳥畫《層疊冰綃圖》軸,畫風較其父更為緻密纖巧。
◆夏圭,字禹玉,錢塘(杭州)人,宋寧宗時畫院待詔。畫風與馬遠極為相近,構圖亦多空白,人稱「馬半邊」,畫史中多以「馬、夏」並稱。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其《溪山清遠圖》卷,畫面上巨石遠山、叢林茂樹、樓觀村莊等都布置得疏密有致,筆法堅挺峭秀,將煙雨迷濛的江南景色,描繪得極其清幽秀麗。他的另一代表作品《山水十二景圖》卷現只存四景,藏於美國納爾遜博物館,各自獨立成章,但在布局上卻連為一氣,描寫江天空闊的黃昏景色。夏圭的小幅作品,大都筆法簡括,墨色蒼潤,詩意濃厚,故宮博物院藏的《遙岑煙藹圖》為其代表。另有藏於美國弗利爾博物館的《洞庭秋月圖》軸,也是夏圭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