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兒童有關的發明
好動動出經復式活塞
100多年前,英國有個名叫漢弗萊·波特的少年,被別人僱傭看守一台蒸汽機。他的任務是每當蒸汽機的操縱桿下落時,就把蒸汽放掉。小孩生性好動,難以枯燥乏味地久坐在一台機器旁,於是盯著蒸汽機動起腦筋來。
後來,波特終於有了辦法,他在機器上裝上幾根鐵絲和一些螺栓,使閥門能夠藉此自動開關。如此一來,他不但可以脫身走開,玩個痛快,而且還使蒸汽機的工效提高了1倍。就這樣,波特發現了經復式活塞原理。
貪睡睡出帶刺鐵絲網
很久以前,美國有個名叫傑福斯·懷特的男孩,為一個農場主放羊。他每天都得把羊群趕到牧場放牧,並且看管它們不得越過周圍的鐵絲柵欄去相鄰菜園吃菜。
一天上午,氣候宜人,微風吹拂,懷特在牧場里不知不覺睡著了。突然,一陣怒罵聲將其驚醒,他睜眼一看,只見農場主對他大發雷霆:「該死的傢伙!羊群已經把菜園踐踏得亂七八糟,而你卻舒舒服服地在這里睡大覺!」小牧童知道錯了,低著頭一聲不吭。
自從出了這件事後,懷特就琢磨起來,如何才能讓鐵絲柵欄圈住羊群呢?他想起牧場西邊長有玫瑰,可羊群卻從來不去那裡,原來它們怕的是玫瑰上的刺。小牧童高興地拍了拍大腿,自言自語地說:「有辦法了,只要在鐵絲上加一些刺,就可以把羊群擋住!」
於是他弄來一些鐵絲,把它們剪成5公分長的小段,然後將其結在牧場周圍的鐵絲上當「刺」。完工後,羊群仍然想像過去那樣設法越過鐵絲柵欄,吃菜園里的青菜。可是鐵絲柵欄上的「刺」刺得它們疼痛難忍,在嘗了多次苦頭之後,羊群就變得老老實實,再也不試圖越過鐵絲柵欄了。
半年後,傑福斯·懷特申請了專利,隨後,這種帶刺的鐵絲柵欄在全世界被廣泛使用。
投訴訴出「小男生」香水
幾年前,年僅9歲的美國男孩布倫登·克拉克為了去參加同學的聚會,在身上噴灑了父親的香水。然而此舉卻遭到非議,周圍的鄰居投訴了克拉克的母親,說她兒子身上的香味過於濃烈,讓未成年人受不了。事實上,當時市場上銷售的香水都是成人用的。
克拉克一氣之下,決心開發出一種適合男孩使用的香水。於是他找來包括清潔劑、兒童香皂和香精油等在內的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在母親和一位化學家的鼎力相助下,終於製成了一種香水。該香水香味清淡,如同新鮮空氣一樣,克拉克高興地將其命名為「小男生」香水。
經過4年的努力後,克拉克組建了「布倫登公司」。他在申請專利後,把自己的產品賣給了美國一家大的零售業公司。「小男生」香水自投放市場以來,備受青少年顧客的青睞,一直暢銷不衰。
貪吃吃出「姆佩姆巴效應」
1963年夏季的一天,一位名叫姆佩姆巴的坦尚尼亞中學生將糖加進牛奶,想做一份自己愛吃的冰淇淋。
當時,還有幾位同學也准備製作這種好吃的冰淇淋。他想,如果等到自己的熱牛奶涼了之後再放入冰箱,那時別的同學早就將冰箱佔得滿滿的。為了佔位置,姆佩姆巴搶先把裝有熱牛奶的杯子放進冰箱。出乎意料的是,與別人的冷牛奶相比,他的熱牛奶結冰的速度竟然快得多。然而,當時他的同學和老師對這一發現很不以為然,有的還將其作為笑料。
面對大家的嘲笑,姆佩姆巴並沒有輕易放棄。他來到達累斯薩拉姆大學,向物理學教授奧斯·博內爾博士請教。這位專家動手做了相同實驗,結果完全一樣,證明這種自然現象確實客觀存在。這一發現引起世界許多科學家的興趣,後被稱作「姆佩姆巴效應」。
2. 培養孩子的發明性,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性
一直以來中國教育飽受詬病的就是壓抑孩童的天性,永遠統一的培養,孩子最後都是一個模子的,沒有讓孩子自由發揮,而很多人鼓吹的國外教育就是解放兒童的天性,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培養孩子的發明性。那麼在小朋友小的時候,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性呢?讓他不成為一個只顧於讀書的書獃子,會自己產生一些新的思想考慮呢?
一 培養好的創造氛圍首先是學校和家長應該共同營造一個好的學習的創造氛圍,學校不應該一味的去讓孩子讀書,應該多積極開展一些課外活動,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而回到家裡家長也應該共同去培養這樣子的一個創造空間,讓小朋友呆在這個空間內可以有效的去進行思考。
培養創造能力遠遠不止上面的幾種方式,平時還要積極的鼓勵孩子,當孩子有了想創造的想法時,需要積極的動手,創造並不是說需要多大的工程,有可能僅僅是從身邊好奇的一件小事開始。比如他好奇一個玩具是如何控制的,那麼當小朋友對於這個玩具已經玩過很多遍以後可以讓孩子自己動手去拆開玩具,發現玩具內部的一個構造。總之不要扼殺孩子的天性,父母還是需要多鼓勵和陪伴的。
3. 關於青少年的發明創造
可以到青少年宮找輔導員幫忙看看,或直接找市科協。
4. 如何啟發孩子發明創造
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方法
1.培養創造性思維氛圍。
人的創造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習得的。一個人創造才能的形成和發展,除個人努力外,還有賴於教育和環境的影響。良好的創造氛圍,可以促使創造人才成群出現;不良的甚至惡劣的氛圍,可以扼殺創造人才的出現。為此,學校必須做到兩點,一是要正確認識並正視對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二是必須改變歷來偏重於傳授知識的培養目標,把重心轉到培養學生求知慾、獨立性和創造性思維上來。
2.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
大凡具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藝術家和政治家,無不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我們要保護好小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是觀察的原動力。要教會他們觀察的方法和技巧,引導他們去觀察社會、觀察大自然,讓他們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使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得到更多的鍛煉和發展。
3.教會學生聯想和善於想像。
培養學生聯想和想像是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必不可少的條件和重要內容。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在大膽鼓勵學生展開想像的同時,要豐富他們的生活經驗,給他們提供自由想像、獨立思考的情景條件,鼓勵他們大膽幻想。
4.教會學生發散性思維。
教師在教學中要多組織一些一題多解、多路思考的活動,看誰想的辦法多就給予鼓勵和肯定;也可以對語文課上的結尾進行擴散性思維。特級教師錢夢龍說:教學的藝術就是想方設法鼓勵學生的藝術。他有一句名言:我提的問題沒有標准答案,怎麼想就怎麼說。
5.培養學生的獨創性思維。
在科學殿堂里,大凡能登上一席的,往往都是一些標新立異者。他們往往獨辟蹊徑,自成一家。對小學生來說,要培養他們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敢於向權威挑戰的精神;盡量引導學生突破定勢的約束,推陳出新,不落俗套;要尊重他們不同尋常的提問、想法。
6.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對檢驗創造性思維的正確與否有著重要作用,幾乎所有發明家都從小自己製作各種模型。牛頓小時候喜歡製作風箏等,愛迪生小時候喜歡實驗。應鼓勵學生創造性地製作各種學具,對特別愛好者要給予重點培養。
5. 怎麼樣每樣小孩子發明創造!
就是他在做你認為很傻的事的時候,你不要制止他就可以了。有安全隱患的就要制止了。
6. 幫助孩子成長的30個創造發明故事的內容簡介
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性格愛好的形成過程。
「錘煉性格,培養愛好」是「幫助孩子成長系列」叢書的要旨,本書也稟承情商、智商並舉的思路,從古今中外無數歷險探謎中,精心翻譯編寫了30則故事,為方便讀者閱讀和講述,特加註了拼音並配彩圖。
發明創造是人類利用自然規律,製造出前所未有的生產生活用具,改變人類生活方式,造福社會的壯舉。《發明創造故事》再現了人類發明創造的艱辛,彰顯了發明家們勤於思考,善於動手,百折不撓的創新精神,告訴我們生活並非本來如此,社會是不斷進步的,而這得益於無數發明者的智慧和奉獻。
7. 與孩子玩耍有關的發明創造
其實非常多了,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都要優於我們成人,只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材料,還有鼓勵和欣賞。
以下是我見到的一些孩子在玩兒的過程中小小的「發明創造」:
一個孩子,四歲,把家裡的廢紙弄濕了,團成團,塑成各種各樣的形狀和小「雕塑」,然後讓媽媽拿吹風機烘乾,還塗上顏色;之後還很得意的送給其他小朋友,大家都挺喜歡的。之後孩子又改進了做法,用家裡的米湯來做糊紙的材料,發現「雕塑」的成形性更好。
小學二年級一個男生,把家裡的各種廢舊東西和正在用的東西的零件和材料拆下來,自己組裝成了一輛會跑的小車,雖然很簡陋,跑的沒有方向,但是實實在在是在跑哦!
有孩子用硬紙箱(在硬紙箱上鑽孔,做成星座布局的樣子)和手電筒做了「星空和星座」;
有孩子利用家裡的晾衣架(包著塑料殼的鐵絲)做了一個放各類玩具的架子,有放的、有掛的、有卡著的等等,我們都覺得創意不錯。
有一個孩子家的下水道老堵,他就發明了一種方便拆的過濾網,其實非常簡單,但是想法巧妙,就是利用廢舊的東西做手工:把合適大小的飲料瓶的瓶底剪下來,劃上長條的口子,卡在下水道口,形成另一道濾網。想法很巧妙。
……
從這些孩子身上獲得了很多啟發,所以,我覺得孩子的發明應該不是我們大人規定的,或者是告訴他們該怎麼做的,那就失去了發明創造本身的意義。應該給予孩子可以利用的材料,告訴孩子它們過去可以做什麼用——用法越多越好(發散思維的方法,對於孩子是個提示);幫助孩子發現生活中哪些方面不太方便需要解決,或怎麼樣比較好玩兒,過去又沒見過;再給孩子足夠的空間、時間、認可,還有,盡可能不插手,除非孩子確實需要幫助。比如,我剛才提到的第一個孩子,如果被大人認為是亂弄、破壞東西,就不會有後面的想法和創造了,包括「啟用」新材料——米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