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宗教的一些疑問
上帝祝福每一個真心尋找終極真理的人,也願他祝福你。
仔細看了你的問題,每一個都寫得很有道理。
「信就上天堂,不信就下地獄」是不對的說法。
使人下地獄的是人的罪,不是因為人不信。
「信上帝,上帝就幫您上天堂,您不信就把您打入地獄。」
「不是說神是慈愛公義的神嗎,怎麼這么霸道!!!這樣的神不信也罷??!!!」
其實這是誤解,目前很多教會弟兄姊妹沒有好好讀聖經,傳講福音沒有按照神的心意來講。
首先,按照聖經,使人地獄沉淪的,不是神,而是人的罪,聖經說「罪的工價乃是死」,就是說人犯罪,必然有一個後果,一個代價在等著人類。就是死,就是沉淪,永遠離開神的慈愛和榮耀,永遠沒有盼望。(這也是地獄之後怕的原因)。
第二,人類始祖離開神犯罪後,罪進入人類世界,罪性進入每個人的人性深處,,只不過,按每個人的教育程度等不同,罪性發作方式或深或淺而已。
罪的問題不解決,每個人都面臨審判。
第三,神創造人類,他愛人類,他不願意我們被罪的權勢帶到永遠沉淪之地,
所以他為你為我預備了偉大的救恩,神的心意,聖經里說:他願意萬人得救,不願一人沉淪。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3章16節)
第四,不信的人關鍵本質是他拒絕了神的拯救。不相信神的拯救,(有的人不承認自己內面有罪性,不承認自己是罪人,有人不認為有神。。。。。),所以在審判時,上帝會按他一生的所思所行來審判他。最終,這些人因著罪行與罪性會永遠沉淪。
所以說:這位朋友,聖經原意是世人都犯了罪,都將面臨永恆的審判,但神愛世人,為我們預備的神子耶穌做我們的替罪羊,他是未世方舟。神的心意願意每個人都登上「方舟」得拯救。
聖經所啟示的這一位慈愛全能的神,確實值得我們每一個人來尋求。
推薦你看一本書「遊子吟-永恆在召喚」網上有的,(這本書可以使人真正了解基督教,信耶穌並不是修身養性,束縛自己,而是接受上帝救恩,脫離黑暗權勢,進入光明國度,)其實人只有了真正的信仰,才會看到生命的榮耀和寶貴,也會有成熟的價值觀,在戀愛中也會有真智慧。並由此找到生命的意義,過一個豐盛的、真正能帶給我們滿足的人生。脫離低級情慾的人生。並且是一個在愛與感恩中欣然盡責的人生。
願你來認識這位又活又真,慈愛憐憫的真神。上帝愛你愛我,他賜下神子耶穌在十字架上做我們替罪羊,贖我們脫離黑暗權勢。他願意引領我們過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生。
2. 對父母比較厭惡,想投身一種宗教信仰,不知道怎麼做
這個世界上最愛我們的就是父母了,我們最應該報答的也是父母。
當然,父母都不是完人,他們也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能為我們所接受的地方。
但不管如何,人要孝敬父母。
這位年輕的朋友,你的雙親和你的關系一定不是很理想,所以你會有這種想法。。。。。
希望你來認知救主耶穌,從全新角度看人生,神也會賜你與父母相處的智慧與來處心底真正的孝親之愛。
其實深刻觀察人生,你會發現無論在國外國內,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很多煩惱和痛苦,不為這些事煩惱,就會為那些事煩惱。比如你為與父母之間關系煩憂,有人因為自己從小是孤兒傷痛,無論什麼樣的人生或工作,用《聖經》的話來說,就是從日光之下看人生確實都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但如果從日光之上看人生,就會豁然開通。人生的真意義其實還是在日光之上的。推薦你看一本書《遊子吟-永恆在召喚》,網上有的,其實人只有了真正的信仰,才會看到生命的榮耀和寶貴,也會有成熟的價值觀,在苦難中有勇氣,並由此找到生命的意義,過一個豐盛的、真正能帶給我們滿足的人生。並且是一個在愛與感恩中欣然盡責的人生,不是一個只為自己活的可憐人生。
人人都有一個靈魂,今世之後是永世,每個人都將站在永恆上帝面前對自己的一生做交待。願同學你早日認識上帝永恆的愛,才能夠愛親人,包容自己的親人。
3. 愚門是哪個教派的分支
天主教是耶穌基督親自創立的教會,在天主教會史上,教會經歷兩次大分裂,一次是1054年東正教的分裂,另一次也就是馬丁路德的分裂了。因為馬丁路德創立的新教(在中國被誤稱為基督教)在中國有較快的發展,所以本文就重點介紹之。話說天主教會發展到一五一七年,德國的馬丁路德神父出於對教宗的種種不滿而離開了天主教會,把聖經和教義做了一些改變後另創新教,但兩個相似而又不同的教派,都相信同一位天父,就是創造、救贖和照顧人類的天主(基督教弟兄稱「神」或「耶和華」),並相信天父所打發來的耶穌基督為全人類的救世主,因此人們為區別兩個不同的教會,把天主教稱為基督教舊教(即原始基督教),而把馬丁·路德所創立的新教(Protestant,原意是「抗議」)誤譯為「基督教」,在學術界則稱為「抗羅宗」。在國外,基督教(Christianity)是指所有相信耶穌基督的各教會的通稱。在中國,學術界漸漸用「基督宗教」來概括所有信耶穌基督的教會。
天主教保留了耶穌立教時創立的教會體制,承認聖伯多祿(彼得)的繼承人羅馬教宗為普世基督徒的精神領袖,並接受他的領導,天主教的主教、神父和信徒都是接受教宗領導的,因此天主教會內也就沒有派系之爭,在基督教的圈子內,有各種大小不同的派別與分支,例如浸信會、中華基督教會、聖公會、循道會等等,這些教派在教義、禮儀、傳承方面亦有不同程度的差異,難以用「基督教」這個籠統的名詞去代替。相反,天主教由於在組織上和傳承上都是統一的,所以也就比較能符合耶穌基督的意願,因為耶穌曾為他的信徒們能夠合一而向天父獻上懇切的祈禱。現在最理想的情況是在統一的目標下,各自發展多元的信仰觀,讓各人互補不足,就像拼圖游戲一樣,用不同形狀的拼塊,才能拼出完整的圖畫,但若沒有統一領導,就難有成功的一天。基督教在對聖經的經文注釋、教宗的權威、禮儀的施行、教會有形制度的觀點也不盡相同。然而,正因為這些不同,彼此更有可能互相豐富對方的內涵,這當然要求大家共同抱著開放、包容和誠懇的態度。其實,大部份的基督教徒都對天主教徒十分友善,合一運動在全世界都已扎了根。
說到兩教的不同,我們還要留意一點。
在對聖經經文的解釋方面,基督教受其創立人馬丁·路德的影響,較為強調聖經的絕對性,鼓勵自由解經,因此在釋經學方面的發展和著作固然較為豐富,但由於沒一個明確的訓導權威,因此也容易有派系之爭和異端邪教的出現,天主教卻鼓勵信徒在教會訓導和傳承中去了解聖經經文的意義,在有關信仰與倫理道德方面要服從教會的訓導,在其它靈修、心得方面皆可有個人的感悟。
天主教強調祟拜唯一的天主和他所打發來的耶穌基督,但教會認為在教會的歷史當中,曾有不少信徒(包括聖母)都以自己的生活榜樣,見證並宣講天主的愛,有些甚至為信仰犧牲而殉道。教會也更相信諸聖相通的道理,於是教會在禮儀中除祈禱上主外,也呼請聖母瑪利亞、眾位聖人聖女為世上的信徒代禱,同時教會也呼籲信徒去默想這些人的行為,讓信徒效法,以達到與天主更加接近的目的。有些人之所以是「聖人聖女」,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功德」,而是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天主的勝利和光榮,他們是「聖」的,因為他們在天國上所接近的天主是「聖」的。特別在敬禮聖母瑪利亞方面,天主教會強調不僅她是主耶穌的母親,也是每一位基督徒的母親,因為主耶穌在十字架上臨死之前,把他的母親托咐給了他的愛徒,每一個願意爭做基督愛徒的人,也應把主的母親做為自已屬靈上的母親迎接到自已的信仰、家庭、教會團體中。聖母瑪利亞在世上助人為樂,在天國上更不會忘記每一位呼請她的人。而基督教徒則認為,只向基督祈禱即可,不必通過聖母瑪利亞及聖人聖女的代禱,因為他們擔心這樣會降低基督的地位。
天主教相信,天主固然可以直接地給予人恩寵,但天主也有藉著一些人或事給人祝福和恩典的自由,而事實上,無論在舊約或新約時代,天主常借著一些標記與人來往,主耶穌也建立了七件聖事,為幫助人在人生重要的時刻,例如出生、患病、成婚、死亡、為生命的方向選擇是否出家修道時體驗上主的恩惠,與主建立親密的關系,透過領受這些聖事,讓生命活得更豐盛。這七件聖事是洗禮、堅振、懺悔、聖體、病人傅油、聖秩、婚姻。基督教強調個人與神的「直接」來往,認為個人的認罪、禱告、靈修、或默想,已能夠直接與神建立關系,無需太多外在的儀式,因此許多基督教派,只有洗禮和聖餐,有些也包括婚姻禮儀,其它聖事早已失傳。告解(或稱修和聖事)卻很難被基督教派接納,他們認為主教、神父也是人,怎能赦免人的罪,天主教也認為只有天主才能赦罪,但主教、神父負有傳自宗徒們的神權,他們是靠神權、而非靠自已的能力赦罪。主耶穌在復活後把赦罪權交給了宗徒們,他說:「你們赦免誰的罪,就給誰赦免,你們不赦誰的罪,誰的罪就存留不赦(新約《若望福音》20章23節)。」不過,天主也是慈悲的大父,一個人在非常的情況下,無法找到教會神長,他只要向天主懺悔,天主也寬赦。
最後,天主教相信天主借著耶穌基督已白白地寬恕了人的罪惡,但人仍是軟弱的,人與天主恩寵合作的程度也不一樣,這些都影響著我們的成聖,因此一般人死後都要經過一個凈化的階段,也就是「煉獄」,因此天主教就有為亡人祈禱的習慣。而基督教徒都不知道有煉獄,因為所有有關「煉獄」的聖經經文都已被馬丁·路德刪除(如舊約《瑪加伯下》12章38-45節),或另作其它的解釋,所以也就不重視為亡人祈禱。
我們天主教和基督教都信奉唯一的主、耶穌的教誨,生命的尊貴、人生的積極意義等等,在這些課題上,兩教的信徒都往往可以手牽手、肩並肩地共同面對歷史所賦予的使命。在許多地方,雙方信徒也經常舉行共同祈禱,對於社會上不公義和不平等的制度及事件,亦共同表明立場,並一起為受壓迫的人服務。在很多場合,這些行動都證明了兩教信徒是有著同一個根的。根據主耶穌的意願,全球的基督徒總有一天要走向合一的,基督徒的分裂只是暫時的現象,每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應做一個和平的使者,積極推動基督徒的合一。
當然,我們亦得承認在歷史,特別是西方的歷史,兩教曾經因為對教義不同的觀點而互相攻擊,甚至釀成戰爭,到今天,在西方一些國家,特別是愛爾蘭,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基督教徒)手足相殘的事還是存在著。在中國大陸,教派之間互相指責的事亦屢見不鮮。這種情況是所有真正信服真理的基督徒所不願看見的。如果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這些事件其實和信仰扯不上關系,往往只是出於自私和驕傲,相信這也不是天主所願意看見的。這正好提醒每一位基督徒要作真理的僕人,卻不要企圖以自己代替真理,如此,我們才能成為世界的光,讓人認識那真理之源的天主。
以下是天主教與基督教在外觀上容易辯認的區別,以幫助你辯認你踏進的是天主教堂或是基督教堂:
·天主教教堂尖頂上有十字架,十字架各種各樣,堂頂也都有「天主堂」三個字樣。而基督教堂尖頂上也有十字架,一般都是紅的,堂頂有「基督教會」或「基督教堂」字樣,有的還冠有本教派的名字,如「真耶穌教」、「安息日會」、「以馬內利」、「哈利路亞」等等。
· 天主教堂中,除中間有耶穌基督的十字架苦像外,兩邊有時還會有聖母瑪利亞、大聖若瑟等聖人聖女們的聖像,四壁還有耶穌基督走過的十四處苦路像。而基督教堂里一般只有一個紅十字架,內部設施比較簡單。
· 天主教堂前堂中央都有一個祭台,為舉行彌撒禮儀而用,而基督教堂前面只一個小小的講道台,從不舉行彌撒。
天主教基督徒進教堂或祈禱前後都在額上、胸上劃十字,以表明自己是基督徒,而新教基督徒卻沒有這個習慣。
·天主教基督徒在教堂祈禱都是念統一的祈禱文,同心合意地按一定的曲調而頌念。基督教徒的祈禱則較為隨便,各說各的。
·天主教的聖經共有七十三卷,而新教的聖經只有六十六卷,在舊約中有七卷被馬丁路德刪除了,因為這七卷書是用希臘文寫成的,而馬丁路德只承認用希伯來文寫成的三十九卷舊約聖經。
· 天主教會的神職人員被稱為教宗、主教、神父,且都是奉獻度獨身生活的。而新教的神職人員因教派的不同而也有不同的稱呼,在長老派里稱為「長老」,在路德派被稱為「牧師」,在其它小教派里被稱為「神的僕人」、「某某兄弟」、「某某同工」。在聖公會派里也有被稱為「司鐸」及「主教」的,新教的神職人員都是結婚度世俗生活的。新教里沒有修士、修女。
· 天主教把最高的上帝稱為「天主」或「上主」,一個天主包含有三位,就是聖父、聖子、聖神。基督教把最高的神稱為「神」或「耶和華」,三位一體的上帝就是聖父、聖子、聖靈。
參考資料:http://bbs.northeast.cn/dispbbs.asp?boardid=479&id=124883
4. 既然宗教的內容總是如此荒謬,為何相信各種宗教的人如此之多而且比不信教的人多
人類對自己沒有親眼見過的東西通常是不會相信的。但是眼睛看不見並不代表就不存在啊,因為人類的視力有限。
就像顯微鏡沒發明以前,你說細胞什麼的,一定會被人當做瘋子。而宇宙中的暗物質,這個假說曾經受到許多科學家的質疑,但是最近得到先進儀器的證實是的確存在的一樣。
所以,眼睛看不見的東西並不代表就不存在。
我小時候曾經經歷過一次靈異事件,從那時候開始我就相信這個世界上還有人類不知道的東西存在。所以,我對宗教並不排斥。
從辯證法的角度來看,這個宇宙的一切都是兩級運動著的。有光明就有黑暗,有正就有負,有上就有下......自然,有鬼就有神嘛。邏輯一推就出來了哦。
物理學研究到最後是哲學,哲學研究到最後就是宗教。宗教是哲學的一支。
縱觀歷史,人類的政治,經濟,文學,藝術......幾乎沒有一個不受宗教的影響。比方說古代多神教的雕塑,基督教的繪畫和音樂,境內外的佛教石窟藝術,伊斯蘭教的建築......
而近代人權和自由的宣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恰恰就來源於宗教的「在神面前人人平等」。
呵呵,反對宗教的存在,不是也間接反對了人類文明的存在嗎?
那樣的話,人類的政治史,經濟史,文學史,藝術史......統統要改寫,還會出現無法追蹤溯源的斷層,不利於理解和傳承。
信仰是個人的事哦,和什麼有緣就選擇什麼信仰即可。信仰無需強制也不必限制(只要不是邪教和反人類的政黨)。
任何宗教一經人手,必然會因為人的利益爭斗附加上原先很多沒有的條款以及矛盾,而至於相信各種超自然力......的人,中國古人不也相信萬物有靈?
人可以沒有追求,但是不能沒有信仰(這里的信仰是內化於心的信仰而非表面信仰哦),因為信仰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不過這信仰的范圍很大了,有唯物的也有唯心的,只要不是邪教和反人類的,適合自己自是最好。
5. 卡巴拉教是邪教的原因
豆瓣
搜索
douban icon
豆瓣App
記錄你的書影音生活
打開App
正統的卡巴拉教(沒有集會、冥想、魔法與巫術)
我不是女人
2010-12-03 09:22:57
『卡巴拉』一詞源於希伯來的阿拉姆迦勒底語,意思是『口述傳統』,而卡巴拉教也是猶太教中最神秘的一支,此教並非西方國家歷史上誕生的種種邪教組織,甚至它算得上是世界已知宗教中最正統的一支。
不同於共濟會和玫瑰十字會與近代卡巴拉教摻雜後形成的金色黎明隱居團體(惡名昭著的阿道夫·希特勒也曾是金光黎明會成員),也不同於阿萊斯特˙克勞利創辦的銀星(Astrum Argenium),更不同於現代眾多名流所崇拜的手腕系紅繩的卡巴拉教。
正統卡巴拉教是一種口耳相傳的密教,也是人類最古老的智慧,誕生於五千年前,只有少數智慧超卓的猶太人才可成為卡巴拉教徒。他們以古老的智慧來詮釋現代的科學,這個密教沒有世俗宗教的所擁有的集會、冥想、魔法與巫術,他們有的只是隱秘研究生命本源,探尋中國道家所說的『天人合一』之路,也就是 『人』與『神』 如何緊密的結為一體。
卡巴拉在西方傳統神秘學中,它的建立是從一個稱之為「生命之樹」的圖開始的 —
生命之樹也就是《聖經·舊約·創世紀》中所說的生命樹與善惡樹(亞當夏娃受Satan引誘所吃的善惡果),圖中十個圓球代表古希伯來語中三十二個字母中十個不發音的輔音,代表所謂『神』的十個屬性,極可能就是三位一體中的『聖靈』,這十個圓球又被稱為『源體(Sephiroth)』它們中的每一個,都叫做 『源質(Sephirot)』,當它們合在一起,也就是上圖的『生命之樹』。最初的九個『源質』與作為基礎的第十個『源質』一起,形成了三個三角型,反映了『神』與人類及『神』與世界的關系。
一共有十個『源體(Sephiroth)』,而每個源體都分成四個部分,由於在希伯來字母中是沒有母音的,只有輔音,因此,雖然上帝的名字在基督教中英語寫為Jehovah或Yahweh,但在希伯來語中,上帝之名就由四個字母組成:Yod、Heh、Vau、Heh(Y·H·V·H)這四個字母分別對應了四元素、黃道四星座、卡巴拉四世界——
Atziluth(原型界)
Briah(創造界)
Yetzirah(形成界)
Assiah(物質界)
圖中 ——
第一個三角型代表受孕與創造,世界與嬰兒。
第二個三角型代表世界與嬰兒的成長和發展。
第三個三角型代表一個成年人和完成的世界。
圖中十個圓球代表著人類向『神』的節節攀登,以此努力獲得來自每一個『源質』所賦予的能力,如智慧。而在古希伯來語中,十個不可發聲的輔音代表 『封住你的嘴唇,讓你的心去冥想不可說的『道』,注意這一點,類似於李耳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佛雲『不可說』,在這不謀而合的不可說上,若李耳尚在人世得知卡巴拉教,是否會嘆道:「吾道不孤也!」
十大輔音字母展現了生命之神,至聖者之靈的奧秘:空氣,水,火三要素(代表歐弗利姆,薩拉菲姆和卡拉比姆三位天使);還有上,下,東,西,南,北六個方向。個人認為十大輔音結合,就是所謂三位一體中的『聖靈』。
三個字母可以六種排序 ——
他向上看,用IHV隱藏了宇宙的高度。
他向下看,用IVH隱藏了宇宙的深度。
他向前看,用HIV隱藏了東方的盡頭。
他向後看,用HVI隱藏了西方的盡頭。
他向右看,用VIH隱藏了南方的盡頭。
他向左看,用VHI隱藏了北方的盡頭。
圖中二十二條途徑,代表古希伯來語二十二個韻母,代表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二十二個字母當中有三個是母音字母,七個單音節字母和十二個雙音節字母。
三個母音代表阿勒夫(Aleph空氣),門(Men水)和閃(Shin火),水代表靜,火代表動,而空氣則代表調和。再次印證了道家理論,水是陰,火是陽,空氣則是太極圖中的魚眼。不同的是,三個古希伯來母音排序不同,所產生的意義也不同,當排序為『S.M.A』時,其含義是陰性,意味母親;當排序為 A.M.S時,其含義為陽性,意味父親。
個人猜測這是最樸素的生殖崇拜,門(Men)代表女性生殖器,閃(Shin)代表男性生殖器,而阿勒夫(Aleph)則意味性交與結合。
七個古希伯來雙音節字母『Beth,Gimel,Daleth,Kaph,Pe,Resh,Tau』,每一個字母都由兩個音節組成。它們代表生命,和平,智慧,財富,優雅,豐盛和力量。而這七個雙音節,都可拆分為兩個單音節,一個為重音,另一個為輕音,輕重分別代表道家的剛柔(可以這樣理解),拆分後的七組字母,每組都是對立的事物:生存與死亡;和平與戰爭;智慧與愚昧;富裕與貧窮;仁慈與憤概;豐富與貧乏;支配與服從。
它們同時代表著上,下,東,西,南,北,中間這七個方位,類似中國的六合,同時,也代表了金木水火土日月這七曜(前些天請教一位『高人』問他關於七曜與聖數七的結合,他斷言說,聖數七是西方的地方,怎麼能和東方的七曜結合?白痴,自己看吧),同時也代表了西方傳說中的七重天(中國則認為天分九重),還有這七個古希伯來雙音節字母還代表著人體眼耳口鼻等七個人體器官 ——
Beth,代表智慧;對應之物是天上的月亮,一周的第一天,人的右眼。
Gimel,代表健康;對應之物是天上的火星,一周的第二天,人的右耳。
Daleth,代表財富;對應之物是天上的太陽,一周的第三天,人的右鼻孔。
Kaph,代表生命;對應之物是天上的金星,一周的第四天,人的左眼。
Pe,代表力量;對應之物是天上的水星,一周的第五天,人的左耳。
Resh,代表和平;對應之物是天上的土星,一周的第六天,人的左鼻孔。
Tau,代表美麗;對應之物是天上的木星,一周的第七天,人的嘴巴。
二十二個希伯來字母是一種抽象的符號,每個字母都有其象徵物和意義。我之所以詳述如此多的理論,就是為了引出一句話 —— 卡巴拉代表著人類向『神』的節節攀登。
是否可以將這個攀登理解為《聖經·舊約·創世紀》中意欲通天的巴別塔?如果說全部聖經的主題是闡述人類的救贖史,那麼卡巴拉教的經典《摩西五書》則是記述這救贖史的開端。
是否,我可以說,人類之所以要節節攀登,是一種發自本能的救贖?亦或者,如蘇格拉底所說『神是不死的人;人是將死的神』,我們每獲得一分卡巴拉的源質,就是對本我的十分之一救贖?伊甸園中的善惡樹與生命樹其實是同一棵樹,人類墮落的途徑稱為分辨善惡樹,指『本我』墮落成了『自我』,當人類因覺醒而要回歸到最高智慧形態時,逆向提升的途徑就是生命樹卡巴拉。
不可否認,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十種『卡巴拉』正被我們逐步拋棄,卡巴拉代表著人類原本具備的美好本能,但這一切已經丟失,而巴別塔的構建與坍塌,則預示著我們苦苦尋覓而後又拋棄的美德,而卡巴拉則是《聖經·舊約·創世紀》里那兩句 ——
創11:3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作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
創11:4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
『磚』預示重拾『源質』,『把磚燒透』預示著穿越各個『源質』的四部分,『灰泥』預示連接代表著二十二條『途徑』,『一座城、一座塔』代表穿越十個『源質』聚集後的逆向回歸。
卡巴拉與巴別塔最大相似之處在於:利用這生命之樹,人類可以攀升到『神』的高度,人類每次都向上升到一個『源質』,然後再到達下一個『源質』。而所謂古猶太的卡巴拉與古中國的道,皆是人對自然探究的道路,或者說,數千年來,人類一直處於某種期望回歸的情緒中?
1789 年,本·富蘭克林寫道『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死亡和稅收之外,沒有什麼是確定的』,死亡可以確定的,而死亡的方式,卻永遠無法確定。漢·司馬遷的在《報任安書》中說『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這句話後被毛引用在《為人民服務》中。我不相信佛家說『死亡是輪回』,也不相信德魯伊教所說『死亡是回歸』,我堅信人類的生存,是一種歷程與考驗,或許概念不同與卡巴拉的原理,但萬法歸一,活著就是對自然無限的探究與對本我的極限超越,達到人類的最高智慧階段。
從卡巴拉到巴別塔,幾千年前,人類曾經團結在一起,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統一為一體。但在那些日子中,自然(神)通過給予我們『自私』將我們和所有其他的生物區別開來。自那以來,我們一直在培育著我們的『自私』,並因此變得與自然越來越遙遠,人與人之間也越來越疏遠。但,總有一些人,在用無私(卡巴拉)重構一座『巴別塔』……
對任何一位人類而言,卡巴拉不重要;巴別塔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時刻謹記:「舉頭三尺有神明,God is watching from above(上帝永在你頭上凝視)」
附①:塔羅牌的出處 ——
塔羅牌出自卡巴拉,最初從十個『源質』發展過來的。生命樹的十個圓球,代表五十六張大阿卡納;二十二張大阿卡納對應二十二條路徑。十個源質中的前九個構成三大三角 ——
一、二、三構成精神三角
四、五、六構成人本三角
七、八、九構成星像三角
二十一張大阿卡納的結構能被平均的分為三組,每組七張:這三大組分別表達著柏拉圖的靈魂三分論——
慾望靈魂、
激情靈魂
理智靈魂
附②:卡巴拉圖形 ——
左、中間是卡巴拉里的人類智慧發達圖表,右面是幾何學分析圖像(卡巴拉里的圖形都具有幾何學的六角星形狀),代表無窮的智慧;中間的圖像是卡巴拉里的圖像 ,上面有天使、神聖的箱子以及最上面寫著的古希伯來語『Elohim(耶洛因,『神』的復數形態)』。
6. 廣西巴馬傳銷是怎麼騙的人
從中國裁判文書網獲悉,近日,巴馬萬家福長壽家族XXXX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巴馬萬家福長壽家族公司)因涉嫌傳銷被河北省涉縣人民法院凍結相關的銀行賬戶及資金700萬元。
4月25日,涉縣市場監督管理局(以下簡稱:涉縣市監局)以正在查處「4·10」網路傳銷案件中,發現涉案資金流向被申請企業,為防止違法資金轉移為由,向涉縣人民法院提出財產保全申請,請求保全巴馬萬家福瑤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上海奉賢第二分公司的銀行帳號及存款500萬元,楊凌萬家福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銀行帳號及存款,大化萬福泉母嬰飲品有限公司的銀行帳號及存款100萬元,巴馬萬家福長壽家族公司的銀行帳號及存款100萬元,巴馬萬家福公司廣州分公司的銀行帳號及存款。
當日,涉縣人民法院認為,涉縣市監局提出的財產保全申請符合法律規定。依照相關法律的規定,裁定凍結上述公司的銀行帳號及存款,期限為一年。
據新浪潮報道,巴馬萬家福公司在今年同樣因為涉嫌組織策劃傳銷被山東某區市場監管部門立案調查。調查認定,該公司通過建立的會員網站發展會員,根據會員繳納的入門費和發展下線的數量,成為不同級別,並持續推薦他人加入,該行為嚴重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
據監管部門介紹,參與者滿足一次性購買金額,才能注冊成為網上會員,之後再發展會員銷售產品,就可以拿到相應提成。根據業績的不同,經銷商能獲得不同的推薦獎勵,並獲得分紅獎勵。最誘人的,是公司承諾按業績配給原始股,並可獲得兩代推薦獎勵。
巴馬萬家福公司主要銷售的是一款萬家福長壽家族巴馬水(礦泉水)。據其官網介紹:「巴馬水,出自於廣西,屬於小分子團水,PH值接近人體血液PH值。巴馬水系發達,暗河密布,山泉水、地下水由於反復進出於地下溶洞而被礦化,使之含有十分豐富的礦物質,如錳、鍶、偏硅酸、鋅、硒等。巴馬水中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的均衡是長壽基因的保證。人們稱之為營養水
7. 信仰佛教的進來一下 謝謝
這是基督教徒對佛教的攻擊。 基督教只認基督耶穌為唯一的真神,其他都是邪神,或者稱之為魔鬼。中國人很少能夠接受基督教的,他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天人合一,和諧宇宙的思想觀念,是相違背的。信仰基督教的人往往利用西方的思想文化想取代東方文明,否定中國的傳統文化,真是太幼稚啦。我想這不是基督教的本意,是一些自以為是的人搞的。不僅攻擊傳統文化,還惡言相對自己的同胞。我有時想到了近代史,再進兩三百年的時間里,中華民族遭受了西方列強的凌辱,生命塗炭,瘋狂掠奪。在他們侵略我們的軍艦上,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充當統治我們精神思想的馬前卒。是誰?(神父與牧師)他們中間不乏真正想把神愛世人的偉大思想傳播大眾,真正愛國,愛教的人士也大有人在!西方著名的哲學家尼采曾經說過「無論境界與人格,佛陀都超過了耶穌」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要是說世界上哪一個宗教,能與現代科學並駕齊驅的,那必定是佛教」! 基督教是父子關系或是主僕關系,是父子關系。是不平等。佛教是師生關系,學生學好了還可以超過老師,平等之法呀!主張人人是佛,通過修行恢復我們自性本來的,圓滿智慧德能!
8. 天主教和基督教的關系是什麼
天主教是耶穌基督親自創立的教會,在天主教會史上,教會經歷兩次大分裂,一次是1054年東正教的分裂,另一次也就是馬丁路德的分裂了。因為馬丁路德創立的新教(在中國被誤稱為基督教)在中國有較快的發展,所以本文就重點介紹之。話說天主教會發展到一五一七年,德國的馬丁路德神父出於對教宗的種種不滿而離開了天主教會,把聖經和教義做了一些改變後另創新教,但兩個相似而又不同的教派,都相信同一位天父,就是創造、救贖和照顧人類的天主(基督教弟兄稱「神」或「耶和華」),並相信天父所打發來的耶穌基督為全人類的救世主,因此人們為區別兩個不同的教會,把天主教稱為基督教舊教(即原始基督教),而把馬丁·路德所創立的新教(Protestant,原意是「抗議」)誤譯為「基督教」,在學術界則稱為「抗羅宗」。在國外,基督教(Christianity)是指所有相信耶穌基督的各教會的通稱。在中國,學術界漸漸用「基督宗教」來概括所有信耶穌基督的教會。
天主教保留了耶穌立教時創立的教會體制,承認聖伯多祿(彼得)的繼承人羅馬教宗為普世基督徒的精神領袖,並接受他的領導,天主教的主教、神父和信徒都是接受教宗領導的,因此天主教會內也就沒有派系之爭,在基督教的圈子內,有各種大小不同的派別與分支,例如浸信會、中華基督教會、聖公會、循道會等等,這些教派在教義、禮儀、傳承方面亦有不同程度的差異,難以用「基督教」這個籠統的名詞去代替。相反,天主教由於在組織上和傳承上都是統一的,所以也就比較能符合耶穌基督的意願,因為耶穌曾為他的信徒們能夠合一而向天父獻上懇切的祈禱。現在最理想的情況是在統一的目標下,各自發展多元的信仰觀,讓各人互補不足,就像拼圖游戲一樣,用不同形狀的拼塊,才能拼出完整的圖畫,但若沒有統一領導,就難有成功的一天。基督教在對聖經的經文注釋、教宗的權威、禮儀的施行、教會有形制度的觀點也不盡相同。然而,正因為這些不同,彼此更有可能互相豐富對方的內涵,這當然要求大家共同抱著開放、包容和誠懇的態度。其實,大部份的基督教徒都對天主教徒十分友善,合一運動在全世界都已扎了根。
說到兩教的不同,我們還要留意一點。
在對聖經經文的解釋方面,基督教受其創立人馬丁·路德的影響,較為強調聖經的絕對性,鼓勵自由解經,因此在釋經學方面的發展和著作固然較為豐富,但由於沒一個明確的訓導權威,因此也容易有派系之爭和異端邪教的出現,天主教卻鼓勵信徒在教會訓導和傳承中去了解聖經經文的意義,在有關信仰與倫理道德方面要服從教會的訓導,在其它靈修、心得方面皆可有個人的感悟。
天主教強調祟拜唯一的天主和他所打發來的耶穌基督,但教會認為在教會的歷史當中,曾有不少信徒(包括聖母)都以自己的生活榜樣,見證並宣講天主的愛,有些甚至為信仰犧牲而殉道。教會也更相信諸聖相通的道理,於是教會在禮儀中除祈禱上主外,也呼請聖母瑪利亞、眾位聖人聖女為世上的信徒代禱,同時教會也呼籲信徒去默想這些人的行為,讓信徒效法,以達到與天主更加接近的目的。有些人之所以是「聖人聖女」,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功德」,而是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天主的勝利和光榮,他們是「聖」的,因為他們在天國上所接近的天主是「聖」的。特別在敬禮聖母瑪利亞方面,天主教會強調不僅她是主耶穌的母親,也是每一位基督徒的母親,因為主耶穌在十字架上臨死之前,把他的母親托咐給了他的愛徒,每一個願意爭做基督愛徒的人,也應把主的母親做為自已屬靈上的母親迎接到自已的信仰、家庭、教會團體中。聖母瑪利亞在世上助人為樂,在天國上更不會忘記每一位呼請她的人。而基督教徒則認為,只向基督祈禱即可,不必通過聖母瑪利亞及聖人聖女的代禱,因為他們擔心這樣會降低基督的地位。
天主教相信,天主固然可以直接地給予人恩寵,但天主也有藉著一些人或事給人祝福和恩典的自由,而事實上,無論在舊約或新約時代,天主常借著一些標記與人來往,主耶穌也建立了七件聖事,為幫助人在人生重要的時刻,例如出生、患病、成婚、死亡、為生命的方向選擇是否出家修道時體驗上主的恩惠,與主建立親密的關系,透過領受這些聖事,讓生命活得更豐盛。這七件聖事是洗禮、堅振、懺悔、聖體、病人傅油、聖秩、婚姻。基督教強調個人與神的「直接」來往,認為個人的認罪、禱告、靈修、或默想,已能夠直接與神建立關系,無需太多外在的儀式,因此許多基督教派,只有洗禮和聖餐,有些也包括婚姻禮儀,其它聖事早已失傳。告解(或稱修和聖事)卻很難被基督教派接納,他們認為主教、神父也是人,怎能赦免人的罪,天主教也認為只有天主才能赦罪,但主教、神父負有傳自宗徒們的神權,他們是靠神權、而非靠自已的能力赦罪。主耶穌在復活後把赦罪權交給了宗徒們,他說:「你們赦免誰的罪,就給誰赦免,你們不赦誰的罪,誰的罪就存留不赦(新約《若望福音》20章23節)。」不過,天主也是慈悲的大父,一個人在非常的情況下,無法找到教會神長,他只要向天主懺悔,天主也寬赦。
最後,天主教相信天主借著耶穌基督已白白地寬恕了人的罪惡,但人仍是軟弱的,人與天主恩寵合作的程度也不一樣,這些都影響著我們的成聖,因此一般人死後都要經過一個凈化的階段,也就是「煉獄」,因此天主教就有為亡人祈禱的習慣。而基督教徒都不知道有煉獄,因為所有有關「煉獄」的聖經經文都已被馬丁·路德刪除(如舊約《瑪加伯下》12章38-45節),或另作其它的解釋,所以也就不重視為亡人祈禱。
我們天主教和基督教都信奉唯一的主、耶穌的教誨,生命的尊貴、人生的積極意義等等,在這些課題上,兩教的信徒都往往可以手牽手、肩並肩地共同面對歷史所賦予的使命。在許多地方,雙方信徒也經常舉行共同祈禱,對於社會上不公義和不平等的制度及事件,亦共同表明立場,並一起為受壓迫的人服務。在很多場合,這些行動都證明了兩教信徒是有著同一個根的。根據主耶穌的意願,全球的基督徒總有一天要走向合一的,基督徒的分裂只是暫時的現象,每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應做一個和平的使者,積極推動基督徒的合一。
9. 關於「孝」概念在歐美實踐的幾個問題
1西方中世紀是普遍存在著家庭暴力的,近年來2有3譬如,父母把一部分救濟金...馬克思並未以物化的方式理解生產關系。除了資本先生與土地太太,人們還會在街上碰見計劃先生和市場太太。生產關系總是存在...人民應能免於為其本人和子女的物質需要而陷於焦慮。 有...
4林語堂是對的。看法:婦女遭受到暴力侵害的問題日益引起廣泛的關注。針對婦女的暴力既有社會上的暴力犯罪,也有家庭暴力,還有針對特殊人群的暴力,如針對懷孕婦女的暴力,針對女同性戀者的暴力,針對賣淫婦女的暴力等。家庭暴力是近年來婦女反應最為強烈的社會問題。各種救助在家庭暴力中受傷害婦女的機構、組織、設施有了很大的發展。這個過去長期以來被人忽視的現象已經越來越成為人們注意的焦點。在中國,一個最引起關注的針對婦女的暴力形式是綁架和拐賣婦女。由於這一現象同婦女的婚姻流動摻雜在一起,增加了解決問題的復雜性,以致在全國范圍內有較高的發案率,使不少婦女的安全受到威脅。雖然由於打擊有力,這一犯罪的勢頭已經減弱,但它對婦女安全的威脅依然存在,並且引起了關於中國婦女地位的思考。
與物質和制度方面的改變相比,更難改變的是習俗和觀念。在世界上的各個文化中,沿襲了千百年的習俗和觀念的作用既是強大的,又是潛移默化的。它在不言中要求人們的遵從,無情地迫害越軌行為。印度寡婦的殉夫習俗,阿拉伯婦女的面紗,非洲婦女的陰部環切術,種種陳規陋習仍在摧殘著婦女的健康乃至生命。不僅在欠發達國家,即使在西方發達國家中,種種不利於婦女的思想觀念也仍在大行其道,遠遠沒有受到清算。從亞里士多德到尼采,從<<聖經>>到被女權主義者尖銳批評為父權制的意識形態,還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壓抑婦女的身心發展,禁制著婦女身體和精神的自由。因此,習俗和觀念上的改變不能不是一個更持久、更艱巨的過程。
本書的第二部分是對兩次婦女運動的回顧及對各主要女權主義理論流派的評介。
婦女運動的第一次浪潮始於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年達到高潮。這次婦女運動的主要目標是為婦女爭取選舉權、就業權和受教育的權利。這次婦女運動的主力雖然是西方中產階級的白人婦女,但她們的目標和運動的影響絕不僅限於這個階層和人群。運動為廣大婦女群眾爭得了政治、經濟和教育方面的權利和機會,造福於全體婦女。運動的影響不僅限於西方社會,在東方國家如中國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並且促進了這些國家內部類似性質的婦女運動的形成。
婦女運動的第二次浪潮興起於本世紀六、七十年代。這次運動的范圍之大、影響之廣更遠遠超過了婦女運動的第一次浪潮。在這次運動中,婦女研究在學術機構登堂入室,發展為一個具有專業水準的學科,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和學生,極大地改變了婦女在社會上的形象和地位。各種女權主義流派紛紛建立,在運動中表現得非常活躍。
西方女權主義的理論流派眾多,它們在對很多問題的看法上不僅存在分歧,有時甚至針鋒相對。自由主義女權主義是最老的一個女權主義理論流派,其思想淵源可追溯到西方中世紀過後的啟蒙運動。它贊成自由主義思想原則,主張每位婦女在現行體制內通過個人之間的公平競爭,獲得與男子平等的法律地位與社會地位。因此,它致力於男女之間的平等權利,反對所有歧視婦女的法律。但是它並不主張對婦女實行保護性立法,或給婦女特別的保護性待遇,因為這樣就等於承認了婦女的弱勢地位,而且有損於公正及公平競爭的原則。
社會主義女權主義則恰恰相反,其理論前提就是承認婦女是弱勢群體,並且認為婦女所處的不利地位不是單個婦女的過錯,而是體制的不平等造成的。它在具體策略上同自由主義女權主義也是針鋒相對——竭力為婦女爭取保護性立法,強調對婦女實行特殊的勞動保護措施。因此它更強調平等,而不是公正。社會主義女權主義主張將婦女所處的不利地位同階級壓迫、階級剝削以及階級斗爭聯系在一起加以考慮,並認為,婦女要取得最終的解放,離不開受剝削階級的斗爭和解放。它很注意婦女在家務中所付出的無酬勞動,認為這是使婦女淪為二等公民的一個重大原因;它的目標之一是為婦女爭取家務勞動的補償和實現家務勞動社會化。
激進女權主義的主要理論傾向在於強調婦女在生理上的特徵,它不僅認為婦女的生理特徵——其中最值得重視的是生育能力——是使其陷於不利地位的主要原因,而且認為婦女的生理特徵是優越的,盡管它長期以來一直處於受貶低的地位。激進女權主義創造出父權制理論,用以概括男權社會的壓迫性質,並認為性別間的壓迫是人類社會最古老、最普遍又最典型的壓迫形式,其重要性超過了其他的壓迫形式,如階級壓迫、種族壓迫、民族壓迫等。激進女權主義是一種基於本質主義的女權主義理論流派,其中最極端、最激烈者甚至認為,只有依照女性的特質,才能建造一種更和平、更自然、更和諧的社會秩序;因此,弘揚女性特質是解除人類社會種種弊病的最好辦法,人類的希望就寄託在這里。
後現代女權主義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的女權主義流派。由於它所借重的後現代主義理論極具顛覆性,鼓吹對所有大型理論體系的否定,其中包括對以往兩性概念的劃分及所有有關兩性關系理論的批判,所以又被人稱為婦女運動的第三次浪潮。它是反本質主義的。它的目標不是在現行體制中爭取男女平權,也不是要把男人壓迫女人的現行體制顛倒過來,而是要消解現行的兩性觀念,解構所有以往有關於兩性關系的理論。它強調話語即權力,致力於創造婦女的話語。它強調身體、感情和直覺,抨擊男性中心的精神、理性和邏輯,力圖用一套新的話語來取代性別主義的話語。
除了上述幾種主要的女權主義流派之外,還有眾多次要的理論流派,如生態女權主義,心理學女權主義,第三世界女權主義,黑人女權主義,分離主義女權主義,文化女權主義,女同性戀女權主義等。這些女權主義盡管在一些基本點上還略有一致看法,但其分歧點已大大超過其共同點。它們各自致力於自己所關注的領域,但又常常在一些問題上爭得不可開交。
本書的第三部分就是當代婦女發展中引起爭論和關注的新問題,圍繞這些新問題的爭論,預示著下個世紀婦女發展的方向和趨勢。
在眾多的新問題中,婦女運動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就是:要不要為婦女爭取特殊照顧和保護性立法。婦女運動中的一派認為,由於婦女是處於不利地位的弱勢群體,長期以來一直處於被壓抑、被歧視的狀態,所以完全有理由提出對其加以特殊保護的要求,其中包括保護性立法,在各級選舉中自上而下規定的保護性比例,勞動中針對婦女生理特徵的勞動保護措施等。另一派則以公正的原則來否定平等的原則,認為對社會中的某一群人實行特殊照顧有損公平競爭的原則,從長遠看,也會損害婦女的利益。
正在以市場經濟為主的國家中的婦女就業熱潮方興未艾之時,以計劃經濟為主的國家中所實行的改革卻引發了關於」婦女回家」的討論。這是因為,在低工資、高就業政策實行多年後,婦女大量普遍就業的態勢業已形成;但是在各用人單位開始實行較計劃經濟時期嚴格精細得多的經濟核算以後,婦女的一些弱點就開始顯露出來,並由此導致了有關婦女回家的討論。主張婦女回家的一派認為,性別角色分工的破壞造成了女性的男性化,就業機會不足和兩性關系的緊張,如果讓女人回到家庭中去,似乎既可解決就業機會緊張的問題,也可以恢復傳統的性別分工秩序。反對婦女回家的一派則指出,婦女參加社會勞動其實已成不可逆轉之勢,許多女性並非僅僅因為經濟需要才出來工作,而是因為家庭之外的工作和事業已經成為她們的生活方式,成為她們的一部分」自我」,要剝奪她們的這部分」自我」,既不可能,也不公正。
兩性氣質的異與同在婦女運動中是一個長期爭論而且魅力不減的問題。強調」同」的一派主張,男女兩性既有相同的能力,就應當有相同的權利,應當做相同的事情,得到相同的報酬和評價。強調」異」的一派則有截然相反的兩種立場:一種認為女性天生不如男性,二者在生理上的差異是女性不如男性、男性統治女性的生物學依據;另一種則反其道而行之,鼓吹女性優越論,引用大量生理學、心理學實驗證據,企圖證明女性不僅在生理上比男性優越,而且在心理上擁有很多長期受到鄙薄的優越品性,如哺育性、容易與人建立親密關系的特性、愛和平的特性、接近自然的特性等等。她們主張,如果彰顯這些女性特徵,強調其不同於男性價值的價值,則會使人類社會趨於合理和美好,使人類走出由男性價值觀造成的困境。
在現代社會中,性與色情品問題引起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論爭。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對性的贊賞與反對兩大派。在女權運動的初期,女權主義者多為反性者,後來在色情品的問題上,激進女權主義者也採取了這一立場。她們認為色情品是對女性的商業利用,而且可以認為色情品本身就是針對婦女的暴力,必須加以禁止。她們掀起了制裁色情品的運動,並不惜同福音派傳教士攜手,利用法律手段制裁色情品的制售與消費。盡管如此,她們宣稱,自己絕不是從道德角度而僅僅是從女權角度反對色情品的。另一派女權主義者則從言論自由和反對檢查制度對出版自由的禁制角度提出問題。她們認為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是基本人權,從任何角度出發對這一權利的損害和限制都會最終損害婦女的利益和限制婦女的權利,因此,即使僅僅從婦女的長遠利益出發,也不應當禁止色情品。
在暴力、性騷擾和賣淫等問題上,也存在著某些爭議。在針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和性騷擾行為的界定、處置辦法等方面,世界各國正處於一種探索性的階段,一個又一個的案例常常通過各類傳播媒介成為公眾關注的中心;受害婦女庇護所、全女警部隊等新事物、新制度更以不同社會文化為背景在各國出現。在如何看待賣淫現象的問題上,西方法律界和社會各界一直爭論不休。女權主義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又為這一原本就很復雜的爭論增加了一些新的視角。例如,婦女是否有自由處置自己身體的權利,被強奸的婦女有無決定是否起訴的權利等。女權主義各個理論流派之間在賣淫問題上也存在著激烈的爭論。
圍繞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問題的爭論觸及了哲學領域和人類認知行為的深層結構。首當其沖的問題是,究竟存不存在獨立於一般認識論之外的女權主義認識論;其次還有這種認識論的范疇、內涵及其適用性的問題等等。女權主義提出,在西方世界當前的」理性危機」中,婦女應當有所作為,她們試圖創造出一套反本質主義、反基要主義的全新的女權主義認識論。在婦女研究中,女權主義者還創造出口述史、提倡調查者與被調查者之間的感情交流、絕不標榜客觀性與價值中立的研究方法論。這些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合法性及其生命力仍處於考驗之中,它是否能夠最終進入人類精神寶庫也還在未定之天。
10. 有人信了上帝又不信了會怎麼樣
人是上帝創造的,上帝造了人,是讓人與他一起享受他的豐盛,但是,人違背了上帝的命令墮落犯罪靈命死亡,若信上帝則靈命復活將來身體也要復活並永遠與上帝在一起,那樣的生命生活是不會與任何的缺憾的,比人類想像的幸福更豐盛更滿足,絕不會有任何的不愉快,永遠不會與人類現在的苦難、憂愁、疾病、空虛、煩惱等等等等,那是每時每刻都充滿著甜蜜美滿的生活,人類現在無法想像那種超越夢想的生活狀態——天堂!沒有任何缺憾。
人違背了上帝的命令墮落犯罪靈命死亡,造成現在的肉體和靈命死亡、地也受到咒詛,各種天災人禍危害人類,人的內心也從來沒有真正的滿足與幸福甜蜜美滿,這都是因為人自己犯罪的緣故,若不信上帝,靈命永遠就死亡了,肉體死後,就只剩下魂——鬼魂,去到陰間等候耶穌基督再來時復活接受審判,然後去往地獄被永遠懲罰——因為自己所犯的罪惡(信的人罪惡由耶穌承擔了),那種懲罰比現在人類所受的苦難更加的難熬,根據《聖經》的描述,就是魂永遠會被火燒著被蟲子噬咬,永遠沒有結束。
信與不信就是這兩種結局,再也沒有其他的結局了。
所謂信佛信道信這信那的,全部是欺騙人的。
願上帝拯救你和你全家,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