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原子彈發明者
原子彈是集體努力的成就,談不上說誰是發明者。
二十世紀30年代德國等國的核物理學家發現了鈾的裂變現象,這奠定了原子彈的理論基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為原子彈提供了理論依據。
這些核物理學有不少是猶太人,為躲避納粹迫害而逃到英、美。
所以,最先開展原子彈研究的是英國。後來英國人感覺自己的實力不足,將自己的研究班子和成果移交給美國人。
美國研製原子彈的項目叫「曼哈頓工程」,技術負責人是奧本海默——他的任務是組織科學家進行攻關,他本人並不是最高的理論權威。
有數百名各國的物理學家參加了「曼哈頓工程」,其中義大利物理學家費米貢獻較大。
Ⅱ 原子彈是如何發明的
1939年初,德國化學家O.哈恩和物理化學家F.斯特拉斯曼發表了鈾原子核裂變現象的論文。幾個星期內,許多國家的科學家驗證了這一發現,並進一步提出有可能創造這種裂變反應自持進行的條件,從而開辟了利用這一新能源為人類創造財富的廣闊前景。但是,同歷史上許多科學技術新發現一樣,核能的開發也被首先用於軍事目的,即製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彈,其進程受到當時社會與政治條件的影響和制約。
從1939年起,由於法西斯德國擴大侵略戰爭,歐洲許多國家開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難。 同年9月初,丹麥物理學家N.H.D.玻爾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從理論上闡述了核裂變反應過程,並指出能引起這一反應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鈾235。 正當這一有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發表時,英、法兩國向德國宣戰。
1940年夏天,德軍佔領法國。法國物理學家J.-F.約里奧-居里領導的一部分科學家被迫移居國外。英國曾制訂計劃進行這一領域的研究,但由於戰爭影響,人力物力短缺,後來也只能採取與美國合作的辦法,派出以物理學家J.查德威克為首的科學家小組,赴美國參加由理論物理學家J.R.奧本海默領導的原子彈研製工作。
在美國,從歐洲遷來的匈牙利物理學家齊拉德·萊奧首先考慮到,一旦法西斯德國掌握原子彈技術可能帶來嚴重後果。經他和另幾位從歐洲移居美國的科學家奔走推動,於1939年8月由物理學家A.愛因斯坦寫信給美國第32屆總統F.D.羅斯福,建議研製原子彈,才引起美國政府的注意。但開始只撥給經費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襲擊珍珠港後,才擴大規模,到1942年8月發展成代號為「曼哈頓工程區」的龐大計劃,直接動用的人力約60萬人,投資20多億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製成 3顆原子彈,使美國成為第一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
製造原子彈,既要解決武器研製中的一系列科學技術問題,還要能生產出必需的核裝料鈾235、鈈239。天然鈾中同位素鈾235的豐度僅0.72%,按原子彈設計要求必須提高到90%以上。當時美國經過多種途徑探索研究與比較後,採取了電磁分離、氣體擴散和熱擴散三種方法生產這種高濃鈾。供一顆「槍法」原子彈用的幾十千克高濃鈾,是靠電磁分離法生產的。建設電磁分離工廠的費用約3億美元(磁鐵的導電線圈是用從國庫借來的白銀製造的,其價值尚未計入)。鈈239要在反應堆內用中子輻照鈾238的方法製取。 供兩顆「內爆法」原子彈用的幾十千克鈈239,是用3座石墨慢化、水冷卻型天然鈾反應堆及與之配套的化學分離工廠生產的。以上事例可以說明當時的工程規模。由於美國的工業技術設施與建設未受到戰爭的直接威脅,又掌握了必需的資源,集中了一批國內外的科技人才,使它能夠較快地實現原子彈研製計劃。
德國的科學技術,當時本處於領先地位。1942年以前,德國在核技術領域的水平與美、英大致相當,但後來落伍了。美國的第一座試驗性石墨反應堆,在物理學家E.費密領導下,1942年12月建成並達到臨界;而德國採用的是重水反應堆,生產鈈239,到1945年初才建成一座不大的次臨界裝置。為生產高濃鈾,德國曾著重於高速離心機的研製,由於空襲和電力、物資缺乏等原因,進展很緩慢。A.希特勒迫害科學家,以及有的科學家持不合作態度,是這方面工作進展不快的另一原因。更主要的是,德國法西斯頭目過分自信,認為戰爭可以很快結束,不需要花氣力去研製尚無必成把握的原子彈,先是不予支持,後來再抓已困難重重,研製工作終於失敗。
1945年5月德國投降後,美國有不少知道「曼哈頓工程區」內幕的人士,包括以物理學家J.弗蘭克為首的一大批從事這一工作的科學家,反對用原子彈轟炸日本城市。當時,日本侵略軍受到中國人民長期抗戰的有力打擊,實力大大削弱。美、英在太平洋地區的進攻,又幾乎全部摧毀日本海軍,海上封鎖使日本國內的物資供應極為匱泛。在日本失敗已成定局的情況下,美國仍於8月6日、9日先後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僅有的兩顆原子彈。
蘇聯在1941年6月遭受德軍入侵前,也進行過研製原子彈的工作。鈾原子核的自發裂變,是在這一時期內由蘇聯物理學家Г.Н.弗廖羅夫和Κ.А.佩特扎克發現的。衛國戰爭爆發後,研製工作被迫中斷,直到1943年初才在物理學家И.В.庫爾恰托夫的組織領導下逐漸恢復,並在戰後加速進行。1949年8月,蘇聯進行了原子彈試驗。1950年1月,美國總統H.S.杜魯門下令加速研製氫彈。1952年11月,美國進行了以液態氘為熱核燃料的氫彈原理試驗,但該實驗裝置非常笨重,不能用作武器。1953年8月,蘇聯進行了以固態氘化鋰6為熱核燃料的氫彈試驗,使氫彈的實用成為可能。 美國於1954年2月進行了類似的氫彈試驗。英國、法國先後在50和60年代也各自進行了原子彈與氫彈試驗。
中國在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基礎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即著手准備研製原子彈。1959年開始起步時,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 1959年6月,蘇聯政府撕毀中蘇在1957年10月簽訂的關於國防新技術協定,隨後撤走專家,中國決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這一任務。中國首次試驗的原子彈取"596"為代號,就是以此激勵中國軍民大力協同做好這項工作。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彈試驗成功。經過兩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當量的氫彈原理試驗成功;半年之後,於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進行了百萬噸級的氫彈空投試驗。中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這兩個發展階段的任務。
Ⅲ 原子彈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1934年,美國物理學家費米在用中子轟擊鈾原子的試驗中,得到後來被他命名為超鈾的元素,並首創了β衰變定量理論,為原子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礎。費米也因此在1938年12月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1939年,德國的兩位科學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用化學方法檢驗了費米的試驗,他們發現:用中子轟擊鈾原子,只能得到地球上已存在的鋇。鋇的重量略高於鈾的一半,這是無法用原子核的衰變來解釋的。因此,兩位科學家便提出了裂變理論。
裂變理論誕生時,費米正在外出途中。當他從雜志上看到這一驚人消息後,馬上返回到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實驗室。他用精密的試驗驗證了裂變理論的正確性,進而建立了整套「鏈式反應」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
費米用自己的辛勤工作換來了人類科學史上又一個劃時代的進步。鈾核反應的試驗成功及其基礎理論的產生,為後來原子彈的試製成功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1942年,費米領導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核反應堆的建設和試驗工作,成為原子能事業的先驅之一!
原子能事業的另外一位先驅當數匈牙利物理學家西拉德。早在1933年,他就曾預見,鏈式反應一旦實現,其釋放的巨大能量很可能用來製造殺人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西拉德意識到要是讓希特勒這樣的戰爭狂人擁有了原子彈,那麼,人類的未來將不可想像!
1939年8月,西拉德和其他兩位物理學家在愛因斯坦的幫助下,委託羅斯福總統的朋友和顧問薩克斯請求美國政府支持研製原子彈的工作。12月6日,美國政府大量撥款研製原子彈。並成立了一個軍政委員會,實施製造原子武器的計劃,該計劃被命名為「曼哈頓工程」。
1943年4月15日,原子彈的綜合實驗室正式投入運行。奧本海默及費米、勞倫斯等人開始通過不同的實驗方式嘗試獲取鈾235,同時,讓工程師開始著手設計原子彈。
1945年3月,有關原子彈的所有重要物理研究都已接近完成,奧本海默宣布實施「三一計劃」。7月4日,進行原子彈爆炸試驗,8月1日完成裝配第一顆原子彈。
然而,在這緊要關頭,許多事情並未盡如人意,炸葯雷管性能達不到可靠性的指標,裂變材料的供應跟不上進度,加之整個7月份風雨交加,根本無法試驗。杜魯門為了在7月15日的美、英、蘇最高首腦會議上以手中的原子彈作為砝碼調節戰後的大國格局,要求原子彈無論如何在7月14日前試驗成功。奧本海默憑著對國家的忠誠和對事業的執著,在極度焦慮和興奮中度過了整個春季。7月16日早上5點半,一顆安放在鐵塔上的試驗原子彈終於搶在暴風雨來臨前爆炸了。這顆原子彈的威力,要比科學家們原先的估計大出了近20倍。
從此原子彈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時至今日,它給全世界所帶來的核戰爭威脅都是巨大的。
Ⅳ 原子彈是如何發明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流亡到美國的匈牙利物理學家西拉德,得知德國正在加緊研究核裂變的鏈式反應,並禁止被佔領的捷克出口鈾礦石,就馬上意識到德國可能正在研製原子彈。要是讓希特勒這樣的戰爭狂人擁有了原子彈,那人類的未來將不堪設想。
西拉德馬上和其他兩位物理學家找到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希望他憑借自己的威望給美國總統寫信,說服美國政府盡快開始原子彈的研製工作。愛因斯坦很贊同他們的看法,欣然在西拉德草擬的信上簽了名,並委託羅斯福總統的朋友和顧問亞歷山大·薩克斯將這封3位科學家聯名簽署的請求信轉交給羅斯福總統。信中針對德國研究鏈式反應的情況,3位科學家一致提出「美國政府應該和研究鏈式反應的美國物理學家們保持經常的聯系」。
據說羅斯福總統一開始並沒有在意此事,只說了一句「這倒是個有意思的想法,不過現在政府沒有精力考慮這個事情」。薩克斯看到總統無意支持此事,很是著急,一夜都在想如何才能說服羅斯福。次日,在與羅斯福共進早餐時,薩克斯說了這樣一席話:「在拿破崙執政時代,一個年輕的美國發明家富爾頓來到了這位法國皇帝面前,建議建立一支由蒸汽機艦艇組成的艦隊。他說這樣的艦隊,無論在什麼天氣下都能在英國登陸。軍艦沒有帆能走嗎?這對於那個偉大的科西嘉人(指拿破崙)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因此他竟把富爾頓趕了出去。根據英國歷史學家阿克頓爵士的點評,這可以說是由於敵人缺乏見識而使英國得以倖免的一個著名的例子。如果當時拿破崙稍稍動一動腦筋,再慎重考慮一下,那麼19世紀的歷史進程也許完全會是另外一個樣子。」這個故事果然打動了羅斯福總統。他立即叫來了隨從,下令通知政府有關機構組成一個鈾咨詢委員會。
1941年12月6日,也就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前一天,美國政府正式決定,實施製造原子武器的計劃。這項計劃因其第一總部的所在地而被命名為「曼哈頓工程」。美國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和陸軍准將萊斯利·格羅夫斯成為領導這個開辟了人類原子時代巨大工程的搭檔。格羅夫斯准將此前曾負責在極短時間里建成五角大樓的建設工程,雖然並不十分明確這項「曼哈頓工程」的性質和意義,但他被告知:「如果你的工作做對了,就將會贏得戰爭。」現在正要求他運用自己出色的工程協調能力來協調10萬名工作人員、13個州的37處設施及12所大學的實驗室的工作;奧本海默博士則負責科學上的領導,率領幾千名高級研究人員來到了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附近的一個用圍牆圍起來的秘密基地里。
因躲避法西斯迫害而逃亡到美國並定居下來的義大利傑出的核物理學家恩里科·費米也加入到了「曼哈頓工程」。他曾在芝加哥大學領導建造了美國第一個原子能反應堆,為原子彈的研製提供了大量有用的數據。但製造核彈還存在著許多技術方面的困難,最主要的問題是鈾的提純問題。當時的科研人員普遍認為,最好的核裂變材料是鈾235。但這種鈾的天然含量很低,只佔0.7%,所以必須用某種方法進行化學分離,以獲得高含量的鈾235。美國政府決定不惜工本,採用多種方法同時進行試驗,以求盡快分離出足夠的高純度鈾235。但是,由於分離鈾的成本太高,再加上人們後來又發現了一種由鈾238嬗變而來的新元素鈈239,也是一種良好的核變材料。因此,可以將分離試驗中剩下的大量鈾238用來製造鈈。
1943年,「曼哈頓工程」進入了具體設計階段。1945年春,3顆原子彈被科學家們造出來了。
1945年7月16日5時30分,在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的沙漠深處,在一聲閃耀著令人眩目的光芒的猛烈爆炸聲中,「曼哈頓工程」的工作達到了高潮。在一個離地面約10公里的地下觀測室里,奧本海默博士看到了世界上第一顆鈾原子彈試爆成功後升起的蘑菇雲,禁不住默默地慨嘆道:「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根據專家測算,這顆原子彈的爆炸威力相當於20000噸TNT炸葯。
美國在不到4年的時間里就成功地試制出原子彈,完全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希特勒將一大批極有才華的歐洲核物理學家趕到了美國,為美國聚集了全球實力最強的科學家陣容;二是為了完成「曼哈頓工程」,美國政府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前後共動員了50多萬人參與實驗,耗費資金22億美元,佔用了全國近1/3的電力。原子彈的研製成功是20世紀在科學協作方面的典型範例。
1945年5月,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後,人們才了解到德國雖然一直在從事原子彈的研製工作,但離真正能製成原子彈還早著呢。他們研製核反應堆的設施屢遭盟軍和抵抗組織的破壞,根本無法集中全力製造原子彈。這時,從前建議造原子彈的科學家們又開始呼籲,要求禁止使用核武器。但科學理論一旦變成了現實,科學家們就根本無法改變它的命運了。6月,當初首倡研製原子彈的西拉德等7名科學家又聯名給美國國防部長寫信,指出原子彈的存在會引起世界各軍事強國的核軍備競賽;7月,西拉德又起草了給白宮(美國總統官邸,後成為美國政府的代稱)的緊急請願信……
但這一切都無助於事——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政府分別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從此,全世界幾個軍事強國間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核軍備競賽開始了!
Ⅳ 最早的原子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世界上最早的原子彈是美國製造的第一批3顆原子彈。它們出世之後,為保密起見分別取了綽號「瘦子」、「胖子」和「小男孩」。
1939年初,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的緊張氣氛中,德國化學家哈恩等人發現,鈾原子核會在中子轟擊下分裂成質量近乎相等的兩半,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一科學新發現提供了製造新式炸彈的可能性。以西拉德和費密為首的一批流亡在美國的歐洲科學家,很擔心希特勒會利用這一新發現來製造殺人武器。於是他們請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簽署了一封信,提請美國政府注意這件事,並建議美國政府應支持鈾核裂變的研究,以免在這一領域中被法西斯德國領先。
在顧問的說服之下,羅斯福總統批准了一項大量撥款製造原子彈的絕密計劃,其代號叫「曼哈頓工程」。在製造頭一批原子彈的過程中,美國政府總共投資20億美元,先後動員了52萬人參加。裝配原子彈是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小鎮洛斯-阿拉莫斯中秘密進行的。領導這項工作的是美國物理學家奧本海默,後被人稱為美國的原子彈之父。
1945年7月,綽號「瘦子」的原子彈試爆成功,其爆炸力超過了原先的設想,達到2萬噸T.N.T.炸葯的當量。在剛接任不久的新總統杜魯門贊同下,美國軍方於1945年8月6日和9日,分別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其餘兩顆原子彈,使這兩個城市在山崩地裂般的爆炸聲中變成廢墟。據事後統計,廣島市死亡78150人,受傷51400人;長崎市死亡23700人,受傷25000人。加上其他受害者,兩城傷亡總人數在445000人以上,真是一幕人間慘劇。
Ⅵ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是怎樣被研發成功的
經過兩年的理論建設,在鄧稼先的組織下。研製小組成功地用老式的計算器模擬了原子彈爆炸的全過程。通過模擬,他們不僅弄清了原子彈爆炸的過程,掌握了規律,而且還糾正了蘇聯專家的一個比較大的錯誤結論。
隨後,鄧稼先又採取了一項重大措施:組建高級理論班子,專門研究解決原子彈設計中的重大技術問題。這一舉措,使原子彈的理論研製工作,又向前跨進了一大步。周光召圓滿地解決了原子彈內部的所有關鍵的力學問題。與此同時,另外兩位在流體力學和數學上有很深造詣的副主任親密合作,又成功地解決了不定向流體力學的計算方法問題。鄧稼先自己則親自主持高溫高壓下物質狀態的研究,確定了有關理論計算的模型和方法。
計算工作完成後,鄧稼先等人經過反復思考,創造出了一種獨具特色的「外推法」。這種方法從能夠模擬的環境和條件人手,經過逆向推算,再將結果與國外同類試驗的數據對照。最後發現結果完全吻合,從而證明了這種計算方法是正確可行的。原子彈研製中另外一項最重要的任務是研製點火中子源。它是原子彈的引爆裝置,也是原子彈的心臟,這項任務由原子能所副所長、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江德熙教授負責,經過一番努力,終於在l961年冬得到了令人滿意的結果。他把這個裝置命名為XY小球。
與理論研究同步,核原料加工也同樣不斷取得進展。為了早日取得粗鈾原料,國家一邊加快建設大廠,一邊組織進行土法煉鈾。從1959年開始,雲南臨滄地區,當地群眾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用石臼子破碎、籮筐篩選、豆腐包過濾、鐵鍋烘乾等辦法,在大廠未建成之前就得到了150噸粗鈾原料。這些原料再經過進一步加工,完全滿足了我國頭兩顆原子彈所需要的核裝料,從而為整個工程爭取了一年的寶貴時間。終於在1964年,一顆完整的原子彈在工廠被組裝起來了,並於8月份運到了試驗場。
原子彈研製組裝工作結束後,下一步的任務就是試驗准備。因為原子彈要在低空爆炸,所以在試驗場上豎起了一座高達103米的鐵塔。以鐵塔為中心,設置了機場和機群、坦克群、各種火炮陣地、槍支彈葯、艦艇的上層結構、通訊樞紐、房屋建築等設施,在不同的距離上還放置了大批試驗動物。試驗場內,各種指揮所、觀察哨、輻射偵察分隊、有線課題遙測站以及氣象觀測站四處分布,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網路。
1964年10月14日19時,原子彈被吊上了鐵塔。16日上午,試驗基地司令員張蘊鈺和李覺將軍、工人趙維晉來到塔下,將XY小球親自接插上彈體。14時59分40秒,現場總指揮張愛萍發出最後指令,主控站操作員韓雲梯按下了啟動電鈕。10秒鍾後,整個系統進入自控狀態,計數器開始倒計時。「10,9,……3,2,1,起爆!」隨著一聲驚大動地的巨響,頃刻之間,金光噴發,火球凌空,蘑菇雲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
Ⅶ 中國原子彈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20世紀50年代初,剛剛從戰爭的廢墟中站起來的中國人民渴望和平地建設自己的家園,但極其嚴峻的形勢也擺到了年輕的共和國面前:一方面,人民政府接收的是一個舊中國遺留下來的爛攤子,科技與經濟十分落後,百廢待興;另一方面,帝國主義不甘心其侵略政策在中國的徹底失敗,除了在經濟技術上對新中國進行全面封鎖外,還在軍事上嚴重地威脅著我國的安全。1950年6月,美國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並且不顧中國政府的嚴重警告,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6月27日,美國又悍然宣布派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武裝侵略中國領土台灣。美國依仗手中的核武器,橫行霸道。有的好戰分子甚至叫囂要對中國發動核戰爭,進行核恐嚇。
在手持核武器的帝國主義面前,中國人民深深懂得,要反對核戰爭,粉碎核訛詐,保衛祖國安全,維護世界和平,中國就一定要有強大的國防,一定要有自己的核武器。但是,舊中國在原子能方面只有為數不多的科學家在專門研究機構中從事研究工作。中國的核武器研製工作的起步異常艱難。
1946年,由於物理學家嚴濟慈、錢三強的推薦,在法國國立科學研究中心的資助下,在上海中法大學鐳學研究所工作的放射化學家楊承宗,進入了著名的法國巴黎大學鐳學研究所,師從約里奧·居里夫人深造放射化學。解放初期,周恩來號召國外留學生回國參加祖國建設。楊承宗正好完成學業,兩次拍電報給先期回國的物理學家錢三強,要求回國,報效生他養他的祖國,實現自己崇高的理想。臨行前,約里奧·居里先生對他說:「你回去告訴毛澤東,你們要反對原子彈,就必須有自己的原子彈。原子彈也並不是那麼可怕,原子彈的基本原理也不是美國人發明的。」約里奧·居里的話語不多,但充滿了鼓舞的力量。他相信自己的學生,也相信中國可以而且一定會製造出原子彈。約里奧·居里夫人還將親手製作的10克含微量鐳鹽的標准源送給楊承宗,在核研究方面給予中國具體的幫助。
1955年初,中國發展原子能事業的決策工作開始了。周恩來約見錢三強、李四光和劉傑等人,詳細詢問了中國核科學的研究人員和設備、資源等情況,還向他們了解發展核能技術所需要的條件等。
政治局經過討論,通過了原子能發展計劃,代號為「02」。
1949年11月1日,南京中央研究院與北平研究院合並,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中國政府邀請海內外華人科學家幫助創建現代化的科研機構。科學院以外的一些學術團體,如中國物理學會,也積極參加研究工作。該學會約有570名成員,其中包括10名積極從事核科技研究的科學家,他們是錢三強、王淦昌、彭桓武、何澤慧、趙忠堯、鄧稼先、朱洪元、楊澄中、楊承宗、戴傳曾。在以後的幾年裡,一些在國外學習、工作的科學家,如張文裕、汪德昭、王承書、李整武、謝家麟等也陸續回到祖國;還有原來分散在各高校工作的朱光亞、胡濟民、虞福春、盧鶴紱、吳征鎧、周光召等都被組織起來了。
1950年上半年,中國科學院重新組建其下屬的各研究所,新成立了一些,研究機構,近代物理研究所就是其中之一,吳有訓、錢三強分別擔任該研究所的所長和副所長。6月,這些學術帶頭人決定重點開展原子核研究。中國政府也要求外交部有選擇地邀請一些外國專家訪問中國,幫助中國進行建設,其中包括科學技術現代化建設。在以後的幾年裡,核物理研究繼續被列為國家的研究重點,並支持近代物理研究所從事這一領域的研究工作。同時,加速培養這方面的專門人才,逐步形成一支比較強大的骨幹隊伍。
同年,經周恩來同蘇聯駐華大使尤金多次談判,蘇聯政府正式通知中國政府,在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提供一座7000千瓦的重水型實驗反應堆和直徑為1.2米的迴旋加速器,並接受科學技術人員去蘇聯實習。
1956年4月,周恩來對當時擔任軍委總幹部部第一副部長的宋任窮說,要從軍隊里調一個中央委員出來加強地質戰線。宋任窮思考了兩天,毛遂自薦,對周恩來說:「就把我調出來吧。」周恩來在1956年7月向中央作的《關於原子能建設問題》的報告中,提出成立「原子能事業部」的建議。毛澤東同意周恩來的意見。1956年11月,國務院正式提交一屆人大常委會議通過,決定成立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年2月改為第二機械工業部),任命宋任窮為部長,副部長是劉傑、劉偉、雷榮天、錢三強,後來又增加了袁成隆。
從此之後,中國的原子能發展事業正式踏上了征途。
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由於中蘇關系破裂,中國「大躍進」政策失誤和國內自然災害的影響,國民經濟進入嚴重困難時期,尖端武器的研製該「下馬」還是「上馬」的議論越來越多,越來越公開化。有人認為,國家處於特別困難的時期,肚子都填不飽,就不要花那麼多錢去搞一時看不見摸不著的尖端武器了,原子彈、導彈的研製工作應該停止。有人認為,原子彈、導彈應該搞,但是國家現在太困准,尖端武器的研製工作應該放慢速度。
陳毅說:「即使當了褲子,也要把原子彈搞出來。」
中央專委在周恩來主持下,3年內召開9次會議,卓有成效地組織了原子彈、導彈研製工作中的協作攻關等問題。
為了給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起一個代號,物理學家朱光亞提議並經核武器研究所所長李覺同意,把蘇聯來信拒絕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的日期——1959年6月,作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即「596」。
中國研製核武器勝利在望,少數大國為了保持核壟斷的地位,不願看到中國擁有核武器,想方設法進行阻撓和破壞。
在美、英、蘇三國聯合遏制中國進行核試驗的大背景下,中國的科技專家們努力工作,發憤圖強,在核武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到1964年夏天,我國終於全面突破了原子彈技術難關,取得了原子彈研製方面的巨大成就。
可疑的設施是一個能夠在兩個月內投入使用的核試驗基地。」根據這一情報,美國國務卿臘斯克發表了一個特別聲明:「中國將在最近進行一次核爆炸試驗。」美國的情報雖然准確,但它是無法阻擋住中國進行核試驗的步伐的。
1964年8月初,中國第一顆原子彈開始總裝。
9月1日,核試驗預演結束。當時傳來消息,國外可能有人正在策劃對中國的核設施進行破壞,以阻止中國掌握核武器。這樣,何時爆炸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便更加緊迫地提到中共中央和中央專委會的議事日程上來。為此,周恩來於16、17日兩天主持召開中央專委會第九次會議,聽取張愛萍、劉西堯關於原子彈預演情況的匯報,綜合分析國際形勢,慎重研究正式試驗的時機。周恩來綜合大家意見,提出兩個方案:一是早試,將在本月下旬下決心;一是晚試,先抓三線研製基地的建設,選擇機會再試。他說:「我們要設想一下原子彈炸響後的情況,再決定爆炸試驗的時間,國慶前下決心。」周恩來本人傾向於早試。無論早試還是晚試,准備工作不能有絲毫鬆懈。至於核試驗的具體時間,待報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毛,澤東做最後決定。
9月21日,周恩來致信毛澤東,請示爆炸的時間。當晚,毛澤東在信上批示:「已閱,擬即辦。」
9月22日,周恩來在毛澤東、劉少奇等參加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上匯報了首次核試驗的准備工作和中央專委會的試驗方案。會議做出了早試的明確決定。
9月23日,周恩來召集賀龍、陳毅、張愛萍、劉傑、劉西堯等開會,傳達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的決定。他興奮地向大家說:我向毛主席和少奇等同志作了匯報,他們同意第一方案。原子彈的確是嚇人的,主席更大的戰略想法是,既然是嚇人的,就早響。這樣,任務更重了,不是更輕了。試驗的時間看來需在20天以後了。10月有4次好天氣,中旬可能趕上也可能趕不上,還有下旬一次;11月上旬還有一次,到11月下旬就不好了。要把風向、放射性微塵飛散距離詳細計算,搞出資料。原子彈響了,影響就大了。萬一不響;後果如何,還要找參加核試驗的專家進行專門研究。
周恩來還指出,為了防備敵人萬一進行破壞,由總參謀部和空軍研究,做出嚴密的防空部署;由劉傑負責組織關鍵技術資料、儀器設備的安全轉移;由陳毅組織外交部進行對外宣傳工作的准備;張愛萍、劉西堯趕赴試驗現場組織指揮;除我和賀龍、羅瑞卿親自抓以外,劉傑在北京主持由二機部、國防科委組成的聯合辦公室,負責北京,與試驗場的聯絡;要規定一些暗語、密碼。他還鄭重地叮囑:「一定要保護好我們自己的專家,東西要轉移保存下一部分。不是破釜沉舟,一錘子買賣。」
盡管進行了這樣周到細致的准備,但仍有相當的風險。萬一試驗失敗,消息泄露,將造成不利影響。為了絕對保守原子彈試驗的秘密,周恩來對與會人員規定了嚴格的保密紀律。他說:「希望你們對家裡人也不說,不要一高興就說出去。鄧穎超同志是老黨員、中央委員,不該說的我不向她說。任何人不該知道的,不要知道。」他還對後到會的陳毅說:「你可不能講啊!」陳毅知道周恩來是提醒他在以外長身份接待外賓時不能說了出去。他操著四川口音爽快地回答:「我不講哇!」
張愛萍和劉西堯返回西北核試驗現場,將周恩來的指示傳達給現場上萬人員。周恩來以身作則的表率行為,使大家受到深刻的教育,有效地保證了第一次核試驗沒有發生一起泄密事件。
根據氣象情況,周恩來將核爆炸的零時選定為1964年10月16日巧時,並得到了毛澤東的批准。當基地的人們知道這個確切的時間後,他們想起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基地有一個姓楊的技術員,在1964年10月1日國慶節的前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當他醒來後,沖出帳篷;大喊道:「黨中央已經審定通過爆炸時間了!」當別人問他是怎麼回事時,他激動地喊著:「我夢見黨中央已經確定了爆炸時間,它包括3個『十五』。」
當時無人能說得清楚,這3個「十五」究竟代表什麼意思。現在這個夢有了比較能夠自圓其說的解釋:第一個「十五」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5周年;第二個「十五」表示從10月1日起往後數15天即10月16日;第三個「十五」表示原子彈將在那天的15時爆炸。
也許是純屬巧合,也許是後人的編排。不管這個夢是真是假,它已經成為中國核武器發展史上的一段趣話了。
10月14日13時,原子彈靜卧在鐵塔上那個純金屬構造的銀灰色小屋裡。這個鐵塔由8467個構件組成,高102米,重70噸,在耀眼的金色陽光輝映下,傲然挺立。
10月15日15時,有關技術人員完成了原子彈核心部件的裝配和幾道關鍵的工序。現場總指揮張愛萍帶領技術人員作最後一次檢查。離開鐵塔時,他有點戀戀不舍,便取下相機,想拍張照片留念,但又考慮到現場不準個人拍照,自己不能違例,他就沒有拍照,沒有留下自己在那偉大的歷史時刻的身影。當將軍後來回顧當時的情景時,仍然感到有點遺憾。
圍著鐵塔,在約60公里的范圍內,呈放射狀地擺列著近百項效應工程和實物:飛機、軍艦、大炮、坦克、裝甲車、橋梁、鐵路、戰時工事和民用樓房,還有馬、狗、猴於、老鼠、種子以及各種測試儀器設備等。真像一個大幹世界,應有盡有。
羅布泊戎裝待命,靜候震撼世界的庄嚴時刻。
10月16日凌晨6時30分,一切不必要留下來的人員撤離現場。現場指揮所設在離爆心23公里外的孔雀河畔的山坡——「721」高地,指揮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核試驗。
下午,李覺、張蘊鈺和兩位工程師最後一次來到塔上,安裝了電引線,做了最後一次檢查。當他們在離爆炸零時前50分鍾回到地面時,周圍的人們關心地詢問他們為什麼比預定的時間晚下來4、5分鍾,李覺回答:「我一定要親自確認沒有任何的差錯。」
接著,他們撤離到現場指揮所,李覺把塔的也控裝置的鑰匙交給了控制室的領導。採取這一安全措施,是為了保證原子彈不能被爆炸塔附近的任何人引爆。這也是爆炸前最後時刻的一個檢查環節。
總指揮部的電話全天24小時與北京總理辦公室的電話接通,張愛萍最後一次報告說:「總理,安裝工作已經結束,一切順利,請指示。」
周恩來平靜地說:「預祝你們成功!」
張愛萍發出最後指令。
在主操縱員讀秒到達零時,「起爆」命令發出的一瞬間,只見羅布泊大漠深處出現一道紅色的強烈閃光;緊接著,騰空而起一個巨大的火球,猶如出現第二個太陽,天空和大地被照得一片通紅;爆炸形成的蘑菇雲不斷上升擴張;稍後,一陣驚天動地的巨響震耳欲聾,好像要把蒼穹撕裂似的。
這時,試驗現場歡聲雷動,全體參試人員激動萬分,熱淚盈眶,互致祝賀。
15時4分,張愛萍眼望高聳藍天的蘑菇雲,問王淦昌:「這是一次核爆炸嗎?」
王淦昌肯定地回答:「是的!」
然後,張愛萍給北京的二機部打電話:「請找劉傑同志。」
在二機部原子彈試驗辦公室里,劉傑正和幾名幹部焦急地等待著。電話鈴突然響了,接電話的同志太緊張了,以至把話筒掉到了桌子上。劉傑一把撿起來,聽到張愛萍激動的聲音:「請報告周總理和毛主席,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了!」
「再說一遍。」
「原子彈爆炸了,已經看到了蘑菇雲!」
「我馬上報告!」接著,劉傑抓起了專用電話:「我是劉傑,請周總理講話!」
「我是周恩來!」
「總理,張愛萍同志從試驗基地打來了電話,原子彈已經爆炸了,看到了蘑菇雲!」
「好,我馬上報告毛主席。」
幾分鍾後,周恩來給劉傑回電話:「毛主席指示我們,一定要搞清是不是核爆炸,要讓外國人相信!」
劉傑立刻把毛澤東的指示傳達給張愛萍。張愛萍回答說,這確實是一次核爆炸,這一點已經被充分證明了。
這時,劉傑不由自主地開始抖動,他又給周恩來打了電話:「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已經爆炸成功。這是一次成功的核試驗!請黨中央和毛主席放心。」
張愛萍向周恩來報告後,隨即趕赴爆區,檢查爆後的各種效應情況。兩個多小時後,張愛萍、劉西堯等簽發一份經多方專家認定的關於原子彈成功爆炸的報告,將它電告毛澤東、周恩來、林彪、賀龍、羅瑞卿:確實實現了核爆炸,威力估計在2萬噸TNT當量以上。
張愛萍這位儒將詩興大發,懷著喜悅的心情,欣然吟出《清平樂,我國首次原子彈爆炸成功》一詞:
東風起舞,壯士千軍鼓。
苦鬥百年今復主,矢志英雄伏虎。
霞光噴射雲空,騰起萬丈長龍。
春雷震驚寰宇,人間天上歡隆。
是啊,這一歡隆的歷史時刻終於來到了!
1964年10月16日傍晚5時,周恩來陪同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鄧小平、董必武、彭真、李富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接見3000多名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演職人員。他滿面春風地向大家宣布:「同志們,毛主席讓我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在國內,中國人民充滿了民族自豪感,對國防力量的增強歡欣鼓舞;在國外,友好國家和團體認為,中國有了原子彈,顯示了自力更生的威力,是亞洲歷史上的一個輝煌功績。
Ⅷ 誰知道鄧稼先研製原子彈的過程
1941年5月,日本就開始研究原子彈,但跑遍日本和朝鮮,也沒找到可供開採的鈾礦。德國製造原子彈的計劃也因其他國家的阻撓而完結。只有美國可以成噸地生產核原料。
1958年8月開始,鄧稼先調入二機部九院任理論部主任。擔任原子彈理論設計的總負責人。研製工作一開始,是有蘇聯專家幫助的,但後來情況起了變化。蘇共中央很快借口當時蘇聯與美國等西方國家正在日內瓦談判關於禁止試驗核武器的協定,中斷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有關技術資料等協議的項目。蘇方這種背信棄義的做法給中國原子彈的研製工作造成了重大困難。
鄧稼先的思考終於找到了方向,他決定,從中子物理,流體力學,高溫高壓下物質性質三個方向作為研究的主攻方向。不要小看這三個方向。這等於是找到了原子彈喉嚨的位置。
1961年,經過整整三年的計算,鄧稼先帶領的研究人員終於敲開了原子彈設計的大門,原子彈的藍圖基本成型。
接下來,鄧稼先迅速把理論部的人員組成三個組,分別攻關。研究人員開始進入一個齊頭並進的繁忙期,他們用算盤,計算尺,手搖計算機,甚至紙筆來計算著人們難以想像的大量數字,算完的紙一紮扎、一捆捆地裝在麻袋裡,堆滿了屋子。每一個數值都要反復核對,確保准確無誤。一個關鍵數據算一遍要有上萬個網點,每個網點要解開五六個方程式。
有一次,忙了一夜的鄧稼先接聽一個電話,一聽就說計算錯誤了。許鹿希問他,你又沒算你怎麼知道。鄧稼先說我有個粗估,他們怎麼算都不能出我這個粗估范圍,出了,就肯定是錯的。回頭再算。
還有一件事,在1960年,他們曾經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難題。蘇聯專家以前曾經隨口說出一個關鍵數值,後來經過計算得出的結果和蘇聯專家說的並不符合。
就這樣,鄧稼先帶領大家反復演算了九遍,演算紙都從地面堆到了房頂。最終證實蘇聯專家的數值是錯誤的。後來著名科學家華羅庚評價這次計算說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一次計算。
1961年,經過整整三年的計算,鄧稼先帶領的研究人員終於敲開了原子彈設計的大門,原子彈的藍圖基本成型。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按照鄧稼先他們的設計,順利地在沙漠腹地炸響。
在這巨大的蘑菇雲的後面,大家可能有所不知,早在一年前,鄧稼先就已經率領原班人馬開始了氫彈的理論設計。
氫彈不是一些人想像的那樣,在原子彈的基礎上提高一步就行了,簡單地說,原子彈是利用核裂變過程獲得能量。而氫彈呢,是利用核聚變的原理獲得能量,二者正好相反,好比是一個打碎一個合並。但是氫彈的聚變反應必須由原子彈裂變時產生的高溫來點燃。這就是為什麼氫彈的研製必須要有原子彈的緣故。
1965年年底,鄧稼先和於敏共同拿出了一個氫彈理論設計方案。經過1966年兩次熱核試驗,證明了這個方案的正確。1967年6月17日,中國順利爆炸了第一顆氫彈。
如果你要具體的製作過程的話我想是沒有的,我能給的就只是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