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陶罐的發明人

陶罐的發明人

發布時間:2021-08-06 17:40:46

1. 陶罐是什麼年代開始做的

馬家窯彩繪陶風格,時代特徵比較顯著;真品有收藏價值的;真品喜歡就可以當一個品種收藏。

2. 製作陶罐的技術最早是埃及還是中國發明

我只知道埃及比中國文明至少早3000年

3. 陶藝是誰發明的

狂人刑良坤語錄: 「一百年來,全世界的陶藝都沒有一點進步,到我這里才有了飛躍。在科學技術領域,只有發明創始人,才可以稱得上是一代大師。我就是這樣的一代大師!」

一、狂人刑良坤其人其事

陶藝家,1955年出生於山東,成長於大連。
大男人——身板粗壯,性情豪爽,里外透明,不知偽裝,敢想敢闖,底氣足,脾氣犟,拉弓不回頭,行事無商量。
大渾人——做過農民、當過木匠、工廠鉗工、電工、維修工,辭職做過個體、養花、賣花、搞收藏,做陶藝。
大情人——喜歡漂亮女孩,放言漂亮女人使他思維靈敏,是他事業發展的推力器。
大傻人——不惜傾家盪產、幾度離婚,價值百萬元藏品無償捐獻,又借錢拉債搞陶藝。正如他愛說的一句話「我赤腳的難道還怕你穿鞋的不成!」
大狂人——以20項陶瓷發明專利、2萬余件陶藝作品成為世界陶王而被稱為大名人;愛放狂言,比如:全世界最好的陶藝在我家、世界上比我聰明的人太少了、陶藝成功只能靠我,我應該得諾貝爾獎等等。
大怪人——他很富有,起碼也是億萬富翁,但是他又很窮,曾經四處行討。有老外出1300萬元買他的作品,他理都不理。他的作品只送不賣,愛朋友不愛錢。

想得諾貝爾獎的陶藝「怪人」

邢良坤,圈內圈外知道他的人不少,評價卻很不同——
「邢良坤?他是個農民!結了四次婚,文化低,才念了五年書。」
「他啊,絕對是個天才!就沖著那20多項專利發明,兩萬多件陶藝作品,稱他為世界陶王絕不為過!」
「這小子,桀驁不馴,像匹野馬;還特別能吹,敢說大話。」
……
就是這么個褒貶不一的邢良坤燒出的陶,被主要收藏古代作品、基本不收現當代陶藝家的作品的故宮博物院破例收藏,而且收藏了兩回。1994年,邢良坤在北京美術館搞展覽,當時故宮博物院收藏了他的11件作品,4年以後,又收藏了他的15件作品。
在陶藝界,邢良坤是個異類,但你又不得不對他另眼相看,甚至不能將他當作常人來看待。在研究硅酸鹽的陶瓷領域,他取得了20項發明專利,獲得大世界吉尼斯科研成果之最,並運用他的專利創作出2萬多件令人嘆為觀止的陶藝作品。在遼寧省博物館、旅順博物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日本丸龜美術館、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以及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他的作品。
印象中搞藝術的人都喜歡晚睡晚起,所以當我們約定邢良坤早上8點來賓館接我們的時候,覺得很過意不去。
「我每天早上5點起床,現在已經照料好我的花草和魚兒啦。」邢良坤一見我們就噼里啪啦地說開了。
坐上他的三菱吉普,車子跑得飛快。「開車就得像我這樣,反應靈敏,伸縮自如啊。我不吹牛,我開了19年的車,大小事故沒有出過。」邢良坤的嗓門又粗又大。這是個一見面便讓人印象深刻的人,原因之一是他的語不驚人誓不休,之二是他令人震驚的自信心。只要你不追究他的魯莽,這個山東大漢的直率還是很可愛的。他在接受媒體訪問的時候總是說:「我想怎麼說就怎麼說,這一輩子什麼都學過,就是沒有學會說假話。」

百年陶藝有了飛躍

「這個吊球是我剛學陶藝的時候燒的,裡面是五層吊著,層層都有活環死扣,一層層包起來的。直到現在它還是個世界之謎。」
「再看這個,三個泥條頂起來一個球,球體也是泥條,里邊還帶個中心塔尖。制陶的人都知道,它不符合常規,因為泥條不能多層連接。但是它就是層層連接,還不帶裂的,你想仿製也仿製不了。」
邢良坤既非學院派,也非民間藝匠,卻在制陶工藝方面,獨創出了火焰定位、懸空陶塑、無接面陶塑、泥條多層連接、多層轉心瓶、多層吊球等被業內認為是「不可能」的高難度現代制陶技藝。僅5年的時間,他在釉的配製上又開創了立體開片釉、套彩珍珠釉、紅天目、多彩網釉、釉面開片等,多色立體開片更是打破了制陶史上千年的沉默。
「一百年來,全世界的陶藝都沒有一點進步,到我這里才有了飛躍。在科學技術領域,只有發明創始人,才可以稱得上是一代大師。我就是這樣的一代大師!」邢良坤有點狂。

像我這樣聰明的人太少了

跟陶瓷打交道之前,邢良坤都幹了些什麼?
「5歲開始流浪,做過農民、木匠、工人,刷廁所、掏糞、掃大院、做裝卸,什麼活沒干過?」這段很長的艱苦歲月,極大地磨煉了他的毅力。而邢良坤這個奇人,也就是有本事做到每干一行都是最出色的。「我在工廠里,車、鉗、銑、鉚、電焊、鉗工、木工、維修,都是第一流的。這就是我的脾氣,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
邢良坤說過,不敢破釜沉舟的人永遠成不了大器。他的第一次「破釜沉舟」是養君子蘭。你不得不佩服他,之前對花一竅不通的人,後來成了「花迷」、「花痴」,而且他養的君子蘭就是比別人好,不光是在大連,整個東北三省,他是公認的養君子蘭的一把好手。去年開始,邢良坤又喜歡上了養魚。現在他家裡,養著好幾大缸的魚。經常有人將快死的花草魚兒送到他這兒,經過他的照料都會奇跡般地復活。他可以為搶救一條魚一夜都不睡覺。他覺得自己和花鳥蟲魚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溝通,他懂得它們的心思。
「我的性格很粗野,一看就是傻大黑粗的人。可是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比我細。整個家庭的管理,小到一根針一根線,大到整棟樓房,你找不著一個有碰疤的地方,只要一壞馬上修,因為我這個家裡不允許有一點毛病,有一點壞的東西。」
「什麼都不愛好的人活到50歲都很難,愛好得越多,他的生命就越長。為什麼?他愛好的時候,他在用腦子啊。」
邢良坤喜歡「吹牛」,侃起來是海闊天空,滔滔不絕。他覺得世界上幹事情認真的人太少了,像他這樣聰明的人也太少了。

我必須成功!我從不給自己留後路!

靠賣蘭花賺了七八百萬,邢良坤第一次破釜沉舟就成了大富翁,邢良坤第二次破釜沉舟則是將手中的錢全部換成了陶瓷、古董和傢具。他開始專心致志地研究起陶藝來。1989年,他舉辦了自己收藏的日本古陶展,有人要高價收購他的全部藏品,他不為所動,卻將1300多件珍品悉數捐給了遼寧省博物館。他說:「多好的藏品,也是別人的,我已經研究透了,我要燒陶,要把邢良坤三個字寫進陶藝史。」於是,邢良坤又開始了第三次的破釜沉舟。
在此後的五年裡,邢良坤日夜圍著陶土和窯爐轉,捏陶坯、烘水分、進窯爐……他每天工作20多個小時,經歷了上萬次的失敗,得出了自己的沾釉、水分處理、胚的濕度、進窯的煙霧度等參數。每天邢良坤要燒4窯爐,用掉三四罐50公斤的液化氣,捏掉4噸的泥巴,一年下來,「燒」掉的人民幣少說也有兩三百萬。燒到最後,飯店也頂出去了,老婆也跑了,連吃面條的錢都沒有了,邢良坤又回復到傾家盪產。
「那個時候可苦了,」模特出身的傅美是他現在的妻子,是這個有著二十來號人的陶藝研究所的總管。「夏天要在1000多度的窯邊呆著,簡直是遭罪。而冬天又特別地冷,手腳都凍僵了。」說到邢良坤,傅美卻是一臉地幸福:「他呀,就像一個大小孩,最喜歡那種亮麗搶眼的衣服,和他的脾氣一樣,也和他的燒出來的陶瓷顏色一個樣。」
「人生最大的樂趣不是佔有,而是創造!在英國的時候,經常看到白發蒼蒼的八十歲老人還在那麼認真地工作,很感動。我把那種精神學過來了,人活著就是一種精神,精神垮了什麼都完了。」

我的作品都是國寶,只送不賣!

燒窯就是燒錢,但是邢良坤從未出售過一件作品,所以現在的他其實是過著行討的生活。從1989年至今,很多人無私地資助過邢良坤,如果沒有這些人,別說燒窯,就是全家人吃飯都成
問題。邢良坤說,為了這些人,他必須成功,他的作品一件也不賣,都要以捐贈的形式回饋人類社會。
在致力於陶藝創作的同時,邢良坤還擔任著沈陽魯迅美術學院的客座教授、南京博物館研究員。他的業余愛好是溜車,他喜歡開車,開得飛快,最希望的是可以駕車四處旅行,但不是現在。他有三個孩子,他的技藝不傳給他們,他要將這些技藝傳給更多的人。
「科學家不就是人類的財富嗎,我要為人類作貢獻。我的最終目標,就是在全世界不管哪個角落建造世界最大的博物館。我要將自己所有的作品全部捐獻給人類,讓人們看到我們這一代藝術家奮斗的歷程。其次,還要辦一所最高級別的陶藝教學基地,讓人們自由學習,自由發展。」

二、狂人邢良坤和他的陶藝品

除了滿地的陪葬品,剩下的才是萬里挑一的精品

你見過人力與神力交互而成的藝術品嗎?「邢陶」就是人力創造與天然神力交互而成的藝術品。在這里,用傳統陶藝的語言解釋它似乎有些蒼白。一些專家說,「邢陶」是三分人工七分神力的熔鑄與再造;一些專家則說,「邢陶」是大自然奇特創造力與生命智慧的萃取。「邢陶」的神奇張力讓人們目瞪口呆。你看,泥土與神思在藝術家的手下未曾脫胎入爐先有一變;繼爾在火力與魔法般的釉彩的幻化中又是一變;及待千烘萬烤熱度消失,又驟然生化出千奇百怪的「造物」,令觀者目瞪口呆驚嘆不已。
吊球陶塑 瀑布紅瓶

「邢陶」的神奇魅力博得了海內外博物館界、藝術界的連連喝彩;「邢陶」的收藏竟然改變了一些博物館多少年來近乎「苛刻」的收藏規矩。

幾年前,北京故宮博物院曾經派出以朱誠如和楊新為首的堪稱中國一流的收藏專家到遼寧大連市邢良坤陶藝研究所,對「邢陶」作品進行「史無前例」的鑒定、收藏。楊新副院長不無感慨地說,北京故宮博物院作為國家博物館,主要收藏古代作品,基本不收藏現代陶藝家的作品;收藏邢良坤的作品是首例。1994年邢良坤在北京美術館展覽時我們發現了他,當時收藏的是11件作品,4年後我們又破例收藏了15件。現在國內搞陶藝的人不少,但大多數人還是跳不出傳統的圈子,邢良坤算是國內具有前衛意識的陶藝代表。他最大的特點是敢創新,有突破,比如他的釉彩、造型設計等都有創新,像他的瀑布紅、珍珠套彩釉、立體開片釉等,以前我是沒見過……

泥條連接陶塑 球體陶塑

著名書畫家關山月先生在中國美術館觀看了邢良坤的陶藝作品後,揮筆題寫了「絕世天珍」4個大字;中國當代陶藝界學者、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李硯祖寫下了《當驚世界殊》的評論文章,盛贊邢良坤的陶瓷藝術。

幾年來,邢良坤的陶藝作品在中國美術館、日本中津萬象園丸龜美術館、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等海內外著名藝術殿堂展覽後,引起了海內外藝術界的強烈反響,「邢陶」已成為海內外人士收藏的珍寶。

窯變開片茶道碗 釉里紅開片茶道碗

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館長柯玫瑰撰文向世界介紹中國陶藝大師邢良坤。柯玫瑰說,邢良坤運用他曾當過鍋爐工的經驗建起了自己的窯爐,發現了風與火的最佳配置。多次失敗以後,他終於掌握了立體開片技術。柯玫瑰評價說,「傳統的技術曾使中國藝術家在陶藝界沉默了幾百年,然而邢良坤卻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破例聘請中國陶藝家邢良坤為該館遠東地區客座教授。

珍珠開片茶道碗 流淌紅釉茶道碗

有人說邢良坤似乎有些「狂」,沉浸在陶藝王國之中的邢良坤「狂」得可愛。「邢陶」在日本展覽引起轟動時,邢良坤在展覽會上口吐「狂言」:我可以把日本陶藝家的製作過程「倒背」,而我的作品你要是講出一個製作過程來,我就把我的房子和我的20項發明專利全部贈送給你。邢良坤的這番講話在日本電視台播放後,但卻沒有人能站出來和這位來自中國的陶藝「大俠」打擂。邢良坤說,我的作品可以裝滿一個半盧浮宮。有一天我的作品會在全世界的博物館裡面收藏。

對不對??昨天電視里還公布他牛皮吹大了!!有人挑戰成功了!!!

4. 古時候人們是怎樣發明製造陶器的

陶器的誕生最直接的原因是火的使用。大約在170萬年至70萬年前的元謀人時代就開始用火了,被焙燒的土地或粘土會變得堅硬,這給了原始先民以靈感,由此而發現了陶器。馬克思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認為,制陶術的發明「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據傳在炎帝神農氏時代,人們還發明了制陶技術。《周書》記載:「神農耕而作陶。」陶器的發明,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作斗爭的嶄新的一頁,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一項技術革命。雖然遠古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簡單、燒成溫度偏低,但這畢竟是人類利用化學變化製造器物的嘗試,它的發明,大大地改進了原始先人的生活質量。 在漫長的中國陶瓷發展歷程上,這時的陶器製造還處於一個蒙昧時期,盡管它是那樣的五光十色,那樣的絢麗多姿,但相對精美的瓷器製造工藝而言,一直處於懵懵懂懂的初級階段。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我國考古發現了大量早期制陶遺跡,如距今約10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陶罐、廣西桂林甑皮岩殘灰陶片、河北徐水縣南庄頭遺址發現的陶器碎片。此外還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紅陶、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彩陶、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的黑陶等。讓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4000多年前龍山文化薄如卵轂的蛋殼黑陶,至今無法仿造出來。先民用神奇的雙手,藉助天地間的聖火燒制黑陶,再一次有力地印證了華夏文明的演進和傳承。

5. 古代人怎麼做成陶罐的

一、泥條盤製法
泥條盤的製法是陶藝成型技法中最為方便、造型表現力最強的技法之一。可以製作出其他任何成型方法所能做出的作品,如圓形、方形、異形乃至雕塑等等。用泥條盤製法製作陶藝,一方面是泥條可以自由地彎曲與變化,方便製作一些比較復雜的、不太規整的、較隨意的陶塑,再者就是它能夠保留泥條在盤築時留下來的手工痕跡和一道道盤旋的紋理,當然也可以修整得不留痕跡。
二、泥板成型法
利用陶土碾成、拍成或切割成板狀,來鑲控製作器物的方法,叫做泥板成型法。這種方法在陶藝製作中運用廣泛,變化豐富。傳統的紫砂器就是用泥板成型來製作的。泥板成型的器物可隨陶土的濕度加以變化。比較濕軟泥板可以扭曲、卷和等方法自由變化,隨意造型;稍乾的泥板可以鎮粘製作成比較挺直的器物。泥板的厚度隨器物製作大小而定,但應注意泥板的厚度要均勻。
三、徒手捏製法
徒手捏制可以最直接地表達作者的手法和構想,也是最簡單的方式。

6. 陶的發展史

陶器是指以粘土為胎,經過手捏、輪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後,在800-900度左右的高溫下焙燒而成的物品,品種有灰陶、紅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早在商代,就已出現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質的硬釉陶。陶器的表現內容多種多樣,動物、樓閣以及日常生活用器無不涉及。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陶器的發展歷程

中國陶瓷的蒙昧時期(約1萬年前—約公元前13世紀)
陶器的誕生最直接的原因是火的使用。大約在170萬年至70萬年前的元謀人時代就開始用火了,被焙燒的土地或粘土會變得堅硬,這給了原始先民以靈感,由此而發現了陶器。馬克思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認為,制陶術的發明「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據傳在炎帝神農氏時代,人們還發明了制陶技術。《周書》記載:「神農耕而作陶。」陶器的發明,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作斗爭的嶄新的一頁,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一項技術革命。雖然遠古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簡單、燒成溫度偏低,但這畢竟是人類利用化學變化製造器物的嘗試,它的發明,大大地改進了原始先人的生活質量。
在漫長的中國陶瓷發展歷程上,這時的陶器製造還處於一個蒙昧時期,盡管它是那樣的五光十色,那樣的絢麗多姿,但相對精美的瓷器製造工藝而言,一直處於懵懵懂懂的初級階段。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我國考古發現了大量早期制陶遺跡,如距今約10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陶罐、廣西桂林甑皮岩殘灰陶片、河北徐水縣南庄頭遺址發現的陶器碎片。此外還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紅陶、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彩陶、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的黑陶等。讓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4000多年前龍山文化薄如卵轂的蛋殼黑陶,至今無法仿造出來。先民用神奇的雙手,藉助天地間的聖火燒制黑陶,再一次有力地印證了華夏文明的演進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強調連續性和統一性,可中國各地的考古證明,各地區往往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有自己的文化源頭。
我曾前後實地考察過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大溪遺址、仰韶遺址、馬家窯遺址、龍山遺址、大汶口遺址、良渚遺址、紅山遺址、三星堆遺址以及西藏、新疆、青海等廣大地區的新石器文化遺存,並對其進行了大量比較鑒別。陶器的發明並不是某一個地區或某一個部落古代先民的專利品,任何一個古代農業部落和人群,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都能在各自獨立的環境中創造出來,歐洲已發現二三萬前的陶器。我所見到的這些文化遺存,可以說都是當地土生土長的土著文化,而決不是所謂「中國文明西來說」,不是中國史前文化只是仰韶彩陶文化和龍山黑陶文化的概念,也不是在近代中國史學界佔主導地位的「中華文明起源於中原而後光被四夷」的觀點。「文明西來」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雖然已知歐洲制陶歷史早於中國,但要從歐洲流傳過來,幾乎沒有可能性。當年發現馬家窯文化的瑞典人安特生曾宣揚此說,但到了晚年也徹底改變了這種看法。中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差異很大,高山、大川、森林、沙漠等造成阻隔,不同地區形成不同文化的特點,導致中華文明起源是多元的,但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取長補短,相互融合,豐富內涵,最終逐步走向一體化,成為大中華的主流文化,這猶如無數條涓涓細流最終匯入浩瀚的長江、黃河一樣。
陶器製造和使用是人類文明的進步,相對以後發明創造的瓷器而言,它似乎處於一個孕育時期。人們仔細鑒賞這一時期的灰陶、彩陶、黑陶、白陶等,從中可以汲取智慧,誘發靈感,激揚豪情與自信,在精神上獲得巨大享受。

中國陶瓷的萌芽時期(約公元前13世紀—公元1世紀)
中國瓷器經過古陶器漫長的孕育,終於在希望的原野上萌芽。大約在夏商之際,原始瓷器發軔於贛、浙一帶。商代中晚期的「原始青瓷」已經像模像樣了,它可能為我國瓷器的鼻祖,屬於瓷器的萌芽時期,這為瓷器的發明創造了一個重要條件。盡管在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發現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瓷,但那隻是偶然的現象,還不具有普遍的意義。
當商代冶煉青銅的爐火在神州大地閃爍以後,陶藝的光彩就日趨黯淡。此時,原始青瓷終於橫空出世,光耀神州。瓷器生產要具備下列條件:1、瓷土須是高嶺土;2、要有玻璃質感的釉色;3、通常燒制的溫度在1200~1300℃。與陶器相比,瓷器具有質地堅硬和清潔美觀的優點,敲擊聲清脆悅耳。當中原國家大規模鑄造精美的大型禮器以祭祀冥冥之中的神明時,越人卻用珍貴的青銅鑄造工具、農具和兵器,腳踏實地面對現實,努力務實地發展經濟,將「耕戰」視為國家事務的重中之重。越人依山勢建造龍窯,提高了窯爐溫度。採用泥條盤築法為成型工藝,在原始瓷器上施薄薄的青黃色釉,又因釉中含鐵,瓷器呈青綠色,故名青瓷。
去年春天,我在江西考察古窯遺址時,同行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樊昌生先生告訴我:商代最大的窯場已在鷹潭市童家鎮角山被發現,據專家對原始青瓷測試數據表明,它和近現代瓷器沒有什麼區別,遺址面積3萬余平方米,已揭露400平方米,發現饅頭窯和龍窯爐近10座,先後出土完整和已修復器物570餘件,器形有鼎、壺、尊、豆、碗、瓮等,流行圜底器、三足器和非常少見的平底器。裝飾紋樣最多的是雲雷紋、方格紋、葉脈紋、弦紋等。我在浙江湖州考察時見過商晚期原始青瓷,在德清看到春秋戰國時期大量原始青瓷的碎片。在蕭山、諸暨、紹興交界處考察印象特別深刻,那裡有質量很高的原始青瓷,春秋時期這里好似今天的經濟開發區:煙囪林立,作坊滿地,窯場遍布,是當時手工業制陶和交易的中心,這為越國贏得巨大的利潤,也為最終越人擊敗吳國,作好了財力上的准備。春秋戰國時代的原始青瓷,比以前規范,胎泥精選,釉料配製,拉坯由手工盤條改進為輪制,器型紋飾部分借鑒青銅工藝漸趨美化。這證明長江流域、南方地區在商代同樣有發達的文明。
秦漢之際的原始青瓷技術從理論上講應該不斷前進,但事實卻出現了大倒退。戰國末年空前的征戰,引發社會動亂,導致原始青瓷技術發展的停頓,甚至中斷。秦漢的原始瓷好像完全是另起爐灶的,看不到直接的傳承關系,故只能稱之為「釉陶」。但是原始瓷在越國故地復興,又似乎說明原始瓷的工藝傳統和影響並未完全斷絕。秦漢的原始瓷以仿銅禮器的鼎、盒、壺、鍾為常見,很少發現戰國時盛行的碗、缽、盤、盅等一類的飲食器。裝飾的紋樣以弦紋、水波紋、雲氣紋等為主,甚至完全不用戰國時常用的S紋等裝飾。
漢代由於社會穩定,農業、手工業發展較快,厚葬風氣在民間普遍盛行,從墓葬出土來看,器物還是沿襲仿造青銅禮器隨葬的舊俗。西漢晚期燒制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以盤、罐、碗、耳杯等為主,同時出現了屋、倉、豬欄、羊舍、牛羊雞犬等明器和瓷塑。我們在浙江漢代龍窯遺址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原始瓷向瓷器演進的整個過程,青瓷終於隨著社會進步從萌芽走向成熟,這是歷史的必然。

中國陶瓷的建制時期(約公元2世紀—約公元6世紀)
凝聚著古越人智慧結晶的龍窯技術及其產品在浙江大地上日臻完善,在經歷戰國秦漢數百年的動盪與停滯以後,東漢晚期以上虞小仙壇窯址為代表的寧紹平原東部地區,終於率先燒制出成熟瓷器,瓷器完成了歷史上的「隸變」,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里程碑,中國瓷器從此走進了建章立制的偉大新時代。中國是陶瓷的故鄉,「China」邁向世界,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從上虞縣小仙壇東漢晚期窯址出土的青瓷,質地細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溫燒成;器表通體施釉,胎釉結合得相當牢固;釉層透明,瑩潤光澤,清澈淡雅,秀麗美觀。越人率先奏響了成熟瓷器誕生的前奏曲,並最終成就了青瓷的發明創造。這件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重大事件在浙江完成,是越人智慧、創造力的表現,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物質文明的偉大貢獻。
瓷器比陶器堅固耐用,清潔美觀,造價低廉;原料分布極廣,蘊藏豐富,容易推廣燒制。瓷器這一新生事物如雨後春筍,以頑強的生命力在中華大地茁壯成長。東起東南沿海的江、浙、閩、贛,西達長江中上游的兩湖、四川都相繼設立瓷窯,分別燒制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南方的越窯、甌窯、婺州窯、德清窯等窯爐林立,爭奇斗艷,出現空前繁榮的景象。其中以越窯發展最快,窯場分布最廣,瓷器質量最高,器型更趨完備,成為引領瓷器潮流的帶頭羊。
瓷器到了三國時,吳國統治者盛行以青瓷陪葬。對平民百姓來說,價廉物美的隨葬器皿莫過於陶瓷製品。厚葬之風對制瓷業的刺激作用是可以想見的,更促使青瓷製作技藝提高。魏晉南北朝是我國瓷器生產躍進時期,晉代首次出現了中國文字史上的「瓷」字,「晉瓷」不僅數量多,而且器型更加豐富多彩。青瓷製瓷區域也由南及北推進,特別是北方山東淄博窯在北齊時期已生產優質青瓷。我到淄博窯考察過,那裡的青瓷無論是造型,還是釉色都是仿造南方越窯的。青瓷一統天下,燒制的地域進一步擴大,但此時也有少量的黑釉瓷和白釉瓷被發現。這個時期,社會動盪,戰亂不斷,民族的融合及佛教文化的傳入,促使陶瓷藝術風格的多樣化。
青瓷、白瓷、黑瓷的相繼出現,標志著中國瓷器建制已大功告成。北方制瓷手工業的迅速發展,尤其是白瓷的出現,為制瓷業開辟了一條廣闊的道路。從出土文物看來,白瓷最早出現於北朝的北齊,迄今發現最早的白瓷是北齊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的白瓷。隋大業四年(608年)的李靜訓墓,也出土了一批白瓷器,胎質潔白,釉面光潤,其中的龍柄雙邊瓶和白瓷龍柄雞頭壺為最精。有了白瓷,才可能有影青、青花、釉里紅,才可能有鬥彩、五彩、粉彩等琳琅滿目、色彩繽紛的彩瓷。黑瓷的原產地在浙江德清,我前年在遺址考察時還拾得春秋時代的褐黑釉瓷片,可見黑釉瓷產生也有漫長的孕育發展過程。東晉之後,北方也開始燒制黑瓷。河北平山縣北齊崔昂墓出土的一件黑釉四系缸,標志著北齊時期已經出現了比較成熟的黑瓷。這一切都為唐宋北方名窯的普遍出現打下堅實基礎,也是唐宋瓷業高峰時期到來的序曲。

中國陶瓷的高峰時期(公元618年—公元1270年)
唐宗宋祖,一代天驕。盛唐揭開了中國古代最為燦爛奪目的篇章,一種為國立功的榮譽感和英雄主義彌漫在社會氛圍中。文人也出入邊塞,習武知兵,當時著名詩人很少沒有親歷過大漠苦寒、兵刀弓馬的生涯。這與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文武全才、生活浪漫的巨人們非常相似。到了唐玄宗時李白那種豪邁氣度,依舊躍然紙上,這就是大唐氣象。陶瓷進入了唐代,才蛻變到成熟的境界,跨入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瓷器高峰時代。奔騰的駿馬,「沙漠之舟」駱駝,肥碩的仕女俑,雄健的武士俑等,色彩艷麗的唐三彩成為唐代陶瓷工業繁榮的標志。唐代商貿極度繁榮,使得銅錢不敷應用,為了聚銅制錢,朝廷詔諭天下禁用銅器。瓷器使用越來越廣泛,加上茶道盛行,茶具需求量大增,也引起了統治者的高度重視,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高祖下詔「制器進御」,同時派官員前來管理燒制瓷品,銷行全國。
盛唐時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在南方專門燒制青瓷的越窯,聰明的工匠試制出了一種特殊的瓷器,瓷胎輕薄緻密,釉層晶瑩細潤,在入窯前還要在匣缽上加以特殊處理,最終燒成了潤澤如玉、清亮似水的「千峰翠色」秘色瓷!北方以「白如雪」為代表的邢窯生產的白瓷,瓷胎、瓷釉白度都很高,叩之發出金石之聲。四川等地也燒制白瓷,唐代大詩人杜甫晚年生活在成都,他就寫過一首膾炙人口的《又於韋處乞大邑瓷碗》,詩雲∶「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杜甫將距成都不遠的大邑白瓷描繪得細致確切。黑、黃、花瓷及絞胎瓷器燒造成功,以長沙窯為代表的彩瓷、鞏縣青花瓷的出現,壽州窯黃釉瓷的燒制,打破了「南青北白」比較簡單的抗衡。從唐末五代開始,中國瓷器史上出現了名窯林立的鼎盛局面。
公元960年,趙匡胤被部將擁戴為皇帝,建號宋,從此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社會比較穩定,促進生產的恢復和社會進步,但盛唐時期那種雄健尚武的精神逐漸喪失。貴族出身的趙氏皇帝文化素養極高,喜歡素雅嫻靜的釉色,成為當時社會的主色調。兩宋時期官窯制度確立, 「五大名窯」即官窯、汝窯、哥窯、定窯、鈞窯等各領風騷。官窯的瓷器形成了不同於民窯器物的藝術風格。這標志著中國瓷器製作達到了空前的高峰。
宋朝是中國科技、文學和藝術高度發達的時期,陶瓷業蓬勃發展,瓷窯遍布全國各地,地方風格濃郁。宋瓷的美學風格,近於沉靜素雅,鈞瓷雖燦如晚霞,但也不像唐三彩的熱烈華麗。宋瓷所創造的新的美學境界,不僅重視釉色之美,而且更追求釉色質地之美。宋代統治者為從根本上摧毀吳越國的政治基礎,將生產秘色瓷的上林湖窯工征調到北方,從而加強技術力量,使北方諸窯興旺發達起來。秘色瓷曾經是中國陶瓷史上登峰造極的佼佼者,卻伴隨著唐王朝的衰落而沉寂了。
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宮廷專職文物保管員呂大臨編撰《考古圖》,所收銅器210件,玉器13件。書中繪制器形圖,還記錄器物的尺寸、銘文等供人們研究。從此文物鑒定與學術研究融合一起,這在宋以前是沒有的。這種著錄在文物鑒定史上是一種創舉,為後世文物研究開了先河,也為瓷器全面仿製先秦禮器奠定了基礎。
宋代還出現了「六大窯系」即指北方的定窯系、鈞窯系、耀州窯系、磁州窯系和南方的龍泉青瓷窯系、景德鎮青白瓷窯系,此外還有著名的建窯、吉州窯、潮州窯、繁昌窯等。窯系的形成是我國古代各地制瓷工匠互相學習、不斷創新的結果,也是制瓷工藝在傳播過程中,受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生活習俗的影響應運而生的產物。同時因為競爭,一種瓷器在市場上受到歡迎,會導致鄰近瓷窯的相繼仿製,繼之就是瓷窯的增加與窯場的擴大,形成瓷窯體系。此時不同的窯口的瓷器有各自不同的獨特風格,百花齊放,推陳出新。
南宋時為應付宮廷、官府的需要,開始生產一種富有詩意的名稱叫梅子青、粉青釉的龍泉瓷器。龍泉窯迅速發展,除了龍泉地區自然條件的優越,還因入金以後,北方瓷業衰落,南宋立國水鄉、海隅,水上交通發達,有利於商業、貿易的發展。南宋政府又以發展海外貿易為國策,宋寧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為防金銀外流,「命有司止以絹布、錦綺、瓷器之屬博易」(《宋史·食貨志》),這更刺激了瓷器的出口。龍泉青瓷在東亞和東南亞及東非、阿拉伯諸國都是很受歡迎的商品,這種情況到了元代仍有盛無衰。有海外市場的支持,終於迅速發展為一個窯場眾多的龐大窯系。
同宋並列的遼金,是我國契丹族與女真族在北方建立的地方政權。遼代的制瓷業主要是由戰爭中俘獲來的漢人發展起來的。據《遼史》記載,從太祖至世宗多次對定州等地進行掠奪。定州是定窯所在地。離定州不遠的邢窯一帶60多年之中發生戰禍28起,《資治通鑒》對此有較詳細的記載。遼金制瓷的工匠,大多是來源於中原的磁窯鎮和定窯。遼金的瓷窯,已知的有赤峰缸瓦窯等7處之多,遼金的瓷業成就主要來自華北地區漢族工匠的創造。
唐代瓷器的輸出,主要是作為禮品賞賜來使和饋贈外國王室的,晚唐五代時期才通過貿易渠道出口。唐代越窯、邢窯、長沙窯等瓷器的輸出主要靠「絲綢之路」,由新疆到波斯,由波斯抵敘利亞及地中海沿岸各國,同時還通過交州、廣州、泉州、揚州四大港口的海路運往國外。宋代我國瓷器運銷到外國,出口主要靠海路,如廣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港口。在地中海沿岸、東南亞和東亞等國出土大量的中國古代瓷器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宋代制瓷工藝在我國陶瓷史上的最大貢獻是為陶瓷美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瓷器作品的儀態和風范高貴、典雅,為後世陶瓷業長期模仿,令人贊嘆並為之傾倒。

中國陶瓷的「獨秀」時期(公元1271—公元1911年)
元帝國的建立,結束了宋、金、西夏對峙的分裂局面,它為明清兩代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大發展奠定了基礎。在瓷器發展史上,元代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國內市場的統一,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刺激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元政府重視對外貿易,至元廿一年(1284年)起,政府欲將海外貿易變為官辦,禁民間私自貿易,但事實根本無法禁絕,官營和民營的海外貿易都十分發達。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游記》中說,「元朝瓷器運銷到全世界」,可見其外銷之廣。元代的瓷器生產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元代在景德鎮設「浮梁瓷局」,這是歷史上第一個官方瓷業機構,專門負責官府用瓷及官辦貿易所需瓷器。瓷局代表朝廷,集中了人才、技術、原材料等多種優勢,這對景德鎮瓷業的發展是一個有力的促進。明代初期,景德鎮設御窯廠,專門燒制官府用瓷。為確保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官府把在戰亂中失散的工匠又重新集中起來,景德鎮制瓷規模空前龐大起來,「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反映了瓷業繁榮的景象。中國制瓷業由宋代「百花齊放」,進入了景德鎮窯「一枝獨秀」的「獨秀」時代,景德鎮成為全國制瓷中心,贏得了「瓷都」的桂冠。
景德鎮制瓷業在元代進入了一個創新時期。工匠們改進制胎原料,採用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提高了燒成溫度,減少了器物變形。卵白釉瓷「樞府瓷」馳名天下,聞名遐邇的青花瓷出現後,很快占據了我國瓷器生產的主導地位,另有剛剛問世的釉里紅,以及各種單色釉瓷,藍地白花瓷等,從而結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單一影青釉和單一刻劃花裝飾的局面。元青花瓶,最近在國際拍賣市場拍出2.3億人民幣的天價。
青花瓷使中國繪畫技巧與制瓷工藝的結合更趨成熟,強烈的中國氣派與風格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所謂的青花是指應用鈷料在瓷胎上繪畫,然後上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釉下彩瓷器。青花瓷的特點:一是青花發色鮮艷,色彩穩定;二是青花為釉下彩,紋飾永不褪脫;三是我國雲南、浙江、江西都有青花的原料出產,也可從波斯進口,供應充沛;四是白地藍花,明凈素雅,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效果凸現出來;五是價廉、實用、美觀。青花瓷的這些明顯優點,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發展起來,景德鎮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明代瓷器生產幾乎由景德鎮一統天下,各類陶瓷藝術品璀璨生輝。景德鎮不僅官窯興旺,民窯也有很大發展,形成了「官民競市」的局面,這種競爭促進了瓷業的發展。景德鎮已成「天下窯器所聚……萬杵之聲殷地,炎光燭天,夜令人不能寢」的江南雄鎮。永樂、宣德年間的銅紅釉和其他單色釉的燒製成功,釉上三彩、五彩、多彩等在工藝上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並研燒出了鬥彩瓷。以成化鬥彩為代表的彩瓷,是我國制瓷史上的空前傑作,它表明了當時制瓷業高超的技術水平。景德鎮將我國瓷器裝飾技術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清初,隨著封建政權的相對穩定,社會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順治二年手工業「匠籍」的廢除,國外對中國瓷器的需求量的增加,使景德鎮瓷業生產在清代前半期達到復元,代表了整個時代的水平。自康熙十九年御窯廠正式恢復到乾隆中葉,瓷業生產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制瓷技術更趨嫻熟精湛,品種尤為豐富多彩。高低溫顏色釉「瑩潤純全」,琺琅彩、粉彩精細秀雅,特別是康熙青花、五彩、三彩風格別致,雍正墨彩樸素清逸,釉里紅發色純正,鮮艷瑰麗,而乾隆瓷器以奇、巧、新、精取勝,玲瓏和瓷雕等工藝瓷巧奪天工。造型精巧、裝飾靡麗、瓷質瑩潤三者兼備,構成了康雍乾三朝瓷業的輝煌成就。此時,景德鎮瓷業步入了黃金時代。
潮漲潮落,中國瓷器終於盛極而衰,景德鎮瓷業到嘉慶至宣統時期,無可奈何地走向衰敗了。特別是讓中華民族蒙受屈辱的鴉片戰爭後,景德鎮更是加劇萎縮。去年在紀念景德鎮建鎮千年時,我與我的老師汪慶正在「探索景德鎮千年之功過」對話時,汪老指出:「我們要重振中國瓷業的雄風。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編《中國陶瓷史》一書時講過,景德鎮是中國的瓷都,但現在各地都在追趕,景德鎮要有所作為。目前中國瓷器在世界排名第六、第七位上徘徊,世界各地大飯店根本不用中國瓷器,很多器物只能在國外地攤上賣:無論是工藝、原料都落後了。現在國外用動物骨頭做原料,配上瓷土,既白又輕,圖案新穎,細膩精美,好的一隻盆子值我們一桌青花瓷的錢。我們不能老是吃老祖宗的遺產,老是搞仿古沒有出路,總要走進死胡同的。我們必須在實用瓷的開發上下功夫,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奪回國際市場。」

7. 紫砂壺的鼻祖是誰是誰先製作的誰發明的

這孩子亂說,供春還是金沙和尚的徒弟呢,怎麼是供春發明的呢,不懂就別亂改編歷史哈。
紫砂壺是金沙寺僧發明的
[明]制陶名手。佚名。金沙寺在江蘇宜興湖汶山間,湖漢鎮的西南角,離鼎蜀鎮約十餘里。為唐相陸希賢之山房。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創始篇》:「金沙寺僧逸其名,聞之陶家雲:僧閑靜有致,習與陶缸瓮者處,搏其細土,加以澄練,捏築為胎,規而圓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蓋的,附陶穴燒成,人遂傳用」。金沙寺僧的確切年代,較難查號,推斷比供春年代略早,約在成化、弘治年間。參閱《桃溪客語》、《中國藝術家徵略》。
說供春是紫砂壺的鼻祖,是因為他對紫砂壺推廣的作用。供春是跟僧人學做的壺,可能製造紫砂壺的年代要遠遠早於供春,宋代就有用紫砂製作的各種陶罐、陶壺,但是僧人只是自己做自己用,供春是第一位由於做紫砂壺出名的人。 真正發明的還是金沙寺僧,只不過他不推廣出去,做的都是自己用的壺罷了,那也不能說做了不推廣就等於不是發明人啊。

8. 古代各個時期的陶罐什麼樣

中國有「四大名陶」即:宜興紫砂陶、欽州坭興陶、重慶榮昌陶和雲南建水陶,在長期的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當陶

中,形成了各自穩定的特點。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舉世無雙,至今已經擁有5K多年的歷史, 有壺、杯、碟、瓶、盆、文具雅玩、人物雕塑之類,其中的茶具為代表之作。
榮昌陶為重慶的特產之一, 採用的陶土細膩緻密,可塑性強,燒結性能好,製成的工藝陶產品叩之發聲清脆悅耳,體形秀麗精巧,釉質光潤,裝飾樸素大方,既實用,又美觀。榮昌有四寶,摺扇、陶器、夏布、豬。榮昌陶器和江蘇宜興紫砂陶、雲南建水陶、廣西欽州陶一起,合稱中國四大名陶。800年的生產歷史,賦予榮昌陶器更多的文化底蘊。 「安富場五里長,排列泥精列成行」、「前山礦子後山炭,中間窯燒陶罐罐」,這些從宋、清代就開始流傳的民謠栩栩如生地描繪出當時榮昌生產陶器的規模和銷售的盛況。
雲南建水陶瓷源遠流長,主要作品為:青花瓷盤,青花瓷碗,青花玉壺春瓶,其主要的特點有:造型,手法,裝飾,色彩顯文章。
欽州坭興陶,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據史志記載:我欽陶器,諒發明於唐以前,至唐而益精緻。民國九年(公元1921年)城東山麓發現逍遙大冢。內藏陶壺一隻及高四尺余陶碑一方。鐫字千六百餘言,經考證,始知乃唐開元年寧越郡(即現欽州市)第五世刺史寧道務墓誌,可見欽州制陶歷史之久遠。傳至清朝咸豐年間,欽州陶器發展鼎盛,坭器得以廣泛興用,故得名」坭興」。現今香港、澳門上海等地的「欽州街」皆因坭興陶的流傳而有此命名,欽州坭興陶一時威名遠播海內外。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

9. 這種陶罐啥時期的

您好
你這件瓷器名字叫做雙耳黑陶罐。
第一點。這種黑陶罐在農村存世量挺大的。
第二點。這種雙耳黑陶瓷一般生產年代在民國。
所以還是比較有時代感的。留著留個念想唄。謝謝採納(答案僅供參考,如有不到之處請諒解!)

10. 北宋 陶罐

宋代黑陶罐(高 24CM 口 22CM) ,器形圓渾飽滿,肩部 飾六個梅花紋飾,釉色漆黑,造型美觀。 宋代彩陶俑(高 62CM) —北海市易風傳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藏品。 從紅到黑的演變 我國距今 8000 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已出現大量紅陶、 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繪陶。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紅 陶、灰陶、磨光黑陶、彩繪陶以及各類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 陶塑藝術品、建築陶構件大量生產。戰國時期發明了鉛釉陶 器,陶器製品得到低溫彩釉的美化。唐代大批生產的三彩釉 陶,反映著大唐盛世的面貌,有很高的藝術性。自宋代就有 青釉、黑釉、褐釉、白釉黑花等品種。 黑陶色澤黑灰或烏黑,有的坯體中含有細石英砂,所以 又稱夾砂黑陶。它的呈色有的是由於表面蒙上了一層煙熏的 炭層而烏黑發亮;有的則是因為在坯體粘土中有意摻和了炭 化的植物莖葉和稻穀殼,這樣可防止陶坯在焙燒過程中開 裂。但黑陶通體內外呈黑灰色,更主要的還是由於陶坯中的 三氧化二鐵在還原氣氛中生成了四氧化三鐵。這表明當時陶 工已初步懂得了焙燒氣氛的控制和利用。個別黑陶出現於距 今 5000~7000 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但大量出現於 4000~5000 年前,即新石器時代後期,是龍山文化的代表。 有的黑陶工藝相當精巧,體型勻稱端雅,表面烏黑,壁薄而 堅硬,所以又稱蛋殼陶。 --無為

閱讀全文

與陶罐的發明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