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孟昶發明石拓

孟昶發明石拓

發布時間:2021-08-06 17:38:25

㈠ 春節的故事

http://ke..com/view/3108.html?wtp=tt

㈡ 哪位亡國之君死前發明的東西,如今家家戶戶都在使用

古代開國皇帝,都希望王朝能一直延續下去,子孫千世萬世而為君,但理想是美好的,現實卻非常殘酷。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發生過多次王朝更迭,帝王換了一茬又一茬,最悲催的莫過於各朝代的亡國之君。客觀來說,一個朝代的滅亡,其末代皇帝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也不是所有人的亡國之君都一無是處,比如接來要說的這位皇帝。



投降之後,孟昶被帶到北宋的都城汴梁,被封為秦國公,七天後就去世了,其死因至今成謎,其妃子花蕊夫人則稱為宋太祖趙匡胤的寵妃。但是,他發明的春聯則逐漸流行起來,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

㈢ 春聯最早在發明在幾幾年

春聯最早由五代時後蜀國君孟昶發明。公元964年臘月三十,孟昶讓一位叫辛寅遜的大臣在桃木上寫下「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的詩句,並掛在自己宮殿的門上,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後人仿效孟昶,將表達新年美好祝願的詩句寫在桃木板上,等到大年三十便掛在門窗上。是我國特有的春節文化中的一種重要習俗。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在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㈣ 對聯是怎麼來的

這個問題涉及到對聯的基本起源,關於這一點解釋如下:
楹聯習俗源於中國古代漢語的對偶現象,早在秦漢以前,中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於左右門,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持續了一千多年。
西晉時期(公元290年左右),出現合律講究的對句,可視為其形成的重要標志。在一千七百餘年的歷史傳衍過程中,楹聯與駢賦、律詩等傳統文體形式互相影響、借鑒,歷北宋、明、清三次重要發展時期,形式日益多樣,文化積淀逐漸豐厚。
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於桃木板上。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是中國最早出現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王安石詩中「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就是當時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人們才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出現現代所見的春聯。據《簪雲樓雜話》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後,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門須加春聯一副,並親自微服出巡,挨門觀賞取樂。爾後,文人學士無不把題聯作對視為雅事。
入清以後,對聯曾鼎盛一時,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5]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還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21世紀初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㈤ 第一篇(根據以下故事寫一篇讀後感) 第二篇 春節所發生的趣事

我國北方人有一種習俗,逢年過節,迎親待友,總要包頓餃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罷年,便圍坐在一起,邊包餃子邊聊天,山南海北,無所不談,不時引來歡聲笑語,大有其樂無窮之意。「水餃人人都愛吃,年飯尤數餃子香」。當人們吃著這滑潤適口滋味鮮美的水餅時,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來歷,誰能不驚嘆我們文明古國的源遠流長的麵食奇苑呢!

對於餃子的來歷,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頗多。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國時期,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據考證: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歷史了。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說:」每屆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近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千百年來,餃子做為賀歲食品,受到人們喜愛,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等名稱。唐代稱餃子為「湯中牢丸」;元代稱為「時羅角兒」;明末稱為「粉角」;清朝稱為「扁食「----

現在,北方和南方對餃子的稱謂也不盡相同。北方人叫「餃子「。南方不少地區卻稱之為」餛飩「。餃子因其用餡不同,名稱也五花八門,有豬肉水餃,羊肉水餃,牛肉水餃,三鮮水餃,紅油水餃,高湯水餃,花素水餃,魚肉水餃,水晶水餃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還在煎餃,蒸餃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餃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種很好的享受。

餃子的來歷,除史書記載外,民間還另有一則傳說。從前有一個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顧尋歡作樂,朝里奸臣得寵,忠良受害,鬧得國家貧窮交加,百姓怨聲載道。有一天,人稱「潘素水「的奸臣潘奇叩見皇上,言明他有個好主意,能使皇上長生不老。皇上聽後,滿心喜歡。忙問:」潘愛卿,有何妙法,快講與朕聽!「潘奇奏道:」人若能吃百樣飯,就可增壽延年成神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選名廚師,讓他一日三餐做新樣,吃到百種飯,不就如願以償了嗎?「皇上聽後連連點頭,即出告示,舉國招選。

不幾日,全國各地好多有名廚師陸續被送到京里,經過殿試,的藝高的感師蘇巧生被選上了。從此,蘇巧生憑著自己高超的技藝為皇上做了九十九個花樣的飯菜,皇上十分滿意。這一夜,蘇巧生很高興。心想:「明天早上再做一樣飯就可以離開這個可恨的昏君,回家與親人團聚了。「但到了做飯的時候,意不知該咋做最後一頓飯了。他想到自殺逃跑,還想到毒死這個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正在悲傷的時候,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亂擱上調料,用白麵皮包了許多小角角,然後放在開水鍋里煮熟,當做最後一樣飯給皇端去。蘇巧生正木獃獃地坐著等死,誰知皇上吃了這餐飯後,竟穿著睡衣跑進廚房說:」今日這頓飯最香,這叫什麼名字?「蘇巧生聽罷,長長地嘆了口氣,隨後抬頭看見這種扁扁的東西,信口答道:」這是民間上等品----扁食。「皇上又留蘇巧生繼續給他做飯,巧生對這個貪得無厭的昏君氣憤極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廚師,就學著包扁食吃。這樣,一代一代,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年年高」 的傳說

「年年高」 的傳說

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咨,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乾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將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這一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證明。其製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面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製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穀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後,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於「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

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台灣的紅龜糕等。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

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咸皆有。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雲:「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

爆竹是竹子做的嗎?

爆竹是竹子做的嗎?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爆竹為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現在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為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們追溯爆竹的起源,就會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變的歷史。

《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這段記載說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習俗從一開始就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實,這完全是由古人的誤解所致。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

人們為了對付這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里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里,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葯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葯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以及浙江溫州等地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其生產的爆竹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

燃放爆竹已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建房、開業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門神是誰?

門神是誰?

每逢除夕,張貼年畫,也是我國古來的民俗之一。

年畫來源程序於巾門神.據東漢蔡邕所著<<獨斷>>的記載,我國最早的年畫題才是門神畫的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神茶郁壘.還有的畫古勇士成慶的像於殿門,畫虎於門.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一日暮途窮,繪二神巾戶左右,左神茶,右郁壘,俗謂之門神.古代的地理著作<<山海經>.也有大致相同的記載.到了唐代,又是有了秦叔寶即秦瓊,及尉遲恭即敬德和鍾馗形象有門神.大都畫在桃木板上,掛在門牆,用意是消災納神,鎮妖避禍.明.吳承恩在<<西遊記>>里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唐太宗生了病,夜以繼日里做夢聽見鬼叫,無法安寢.第二天告訴群臣後,大將秦叔寶和尉遲恭就全副披掛,仗劍執鐧,在宮門把守了一通宵.這一夜,唐太宗睡得很好,沒有夢見鬼.唐太宗為了以後睡覺都能安寧,又是不忍心叫兩位老將夜夜守在宮門侍立,就命畫師畫了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人的像,懸掛在宮門兩邊,久而久之,上行下效,兩人就成了門神.這是年畫的早期作品,又是名門畫。

到了宋代,隨著木板雕刻技術的發展,逐步演化成了木板年畫,並分為著色套色兩種,現存最早的木刻年畫是宋版的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畫著王昭君,趙飛燕,班姬,綠珠,習稱<<四美力彰末清初,出現了三大民間木刻年畫,天津的楊柳青,蘇州的桃花塢和山東省東濰縣的年畫,均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我國版畫史上享有重要地位,曾先後傳入日本和英,德等國.始於南宋的福建年畫,暢銷南洋,深受歡迎.傳統的年畫多為木刻水印,線條單純,色彩鮮明,畫面熱鬧,題材多以五穀豐登,春牛,嬰兒風景,花鳥等為內容,後來,上海鄭曼陀把月歷和年畫合二而一,製成月歷牌年畫和掛歷年畫,至今風靡全國。

你會拜年嗎?

你會拜年嗎?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拜年源於怪獸?

拜年源於怪獸?

柴萼在他著述的《〈梵天廬叢錄〉》中稱:男女依次拜長輩,主者牽幼出謁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由此可見,在我國城 鄉的漢族同胞中,很早就沿襲下來了傳統的拜年習俗:大年初一這天,人們一起床,洗過臉,就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然後互相道賀有的人家是同族長者帶領後輩 逐戶祝賀。到現在就發展為同一單位幾個人一齊前去賀年,也有的是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總之。拜年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它既是人們相互走訪,視賀春節,表 示辭舊迎新的一種形式,也是人們利用年節假日,交流思想,不斷增強團結的一種手段,同時蘊含著親友之間和睦相處的良好願望。

那麼,拜年這一習俗又是怎麼來的呢?

相傳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長著血盆大口,異常兇猛,人們叫它做孽,每逢臘月三十晚,它便出來挨家挨戶地殘食人群。人們只得把肉食放到門外,然後把大 門關上,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上,人們開門見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孽吃掉。於是,拜年之風綿綿相傳下來。

年到底有多長

年到底有多長?

年是什麼?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的形象,是收獲的象徵,所謂「五穀熟曰年」。

年是什麼?年是一隻怪獸,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來。它一上岸,所到之處便是洪水泛濫。後來 人們在家門口貼起紅紙,院子里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出雷鳴般的聲音。把「年」嚇回逃回了海里。於是就有了除夕貼對聯,掛彩燈,穿新衣,還要剁餃餡包餃子,晚上還要攏旺火、燒柴禾,------這就是年了。

那麼古代人是怎樣過年的呢?我們先來聽聽這首「年節歌」———

二十三祭灶天,
二十四寫聯對,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
…………
初一初二磕頭兒,
初三初四耍球兒,
初五初六跳猴兒,
…………

「過個大年,忙亂半年」,古人從臘月開始忙「年事」,一直到過了元霄,這年才是過完了。

古人將新正的前八天分別以六種動物和人、谷相稱。正月一日為雞日,即吉日。古人有用雞辟邪之舉,方法是殺雞著門或貼畫雞於門。從元旦開始,人們開始忙著拜年賀節。拜年在漢代便已流行,群臣在正月正日這天進宮朝拜,君臣同樂。到了明清兩代,官場拜年則發展成虛文的禮節,往往是「望門投刺」,不管認不認識。有詩為證: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歡日子,到了初五才恢復了平常的生活。初五也叫「破五」,這天的習俗活動是「送窮」,而對商家來說,初五這天商家開業。正月的活動一直到了十五,才漸漸平靜……

年裡有多少小節?

年裡有多少小節?

夕子時進入大年初一,進入正式的年節,從初一到十五,都算過年。
初一,祭祖,一般在子時。開門鞭炮避邪。迎喜神,老皇歷寫著今年喜神的方向,迎著其方向走,天亮以後去拜年,拜不過來讓僕人送飛貼,有點賀年卡的意思,宋代便有。《癸辛雜識》中沈公子派人投飛帖,投到吳四丈家,吳叫其僕人喝酒,換貼。最早的春聯是蜀後主孟昶發明的,「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寫在桃木板上,明代以後,春聯開始流行。

初二,繼續拜年,媳婦回娘家,叫歸寧,北方祭財神,吃元寶湯即混飩。

初三,老鼠娶親 因此不能熬夜,還要在地上撒些鹽米。

初四,迎神接神的日子,一切人間神回到人間,傍晚接神。

初五,破五 ,照例還要吃餃子,從初一到初四有很多禁忌,初五破除,祭祖的供品要撤,垃圾可倒,刀剪可動,稀飯可吃,商店開張大吉,迎五路財神,到此主要節日過完。

初七,人日 ,小孩節日,煮七種菜為羹。河南省淮陽人祖廟有盛大廟會(人祖是伏羲)祖廟會上特有的泥泥狗,形象是只猴,認為是最早的人祖。

初八,順星,從星聚會之期,要拜星君,黃昏後點四十九盞燈,擺天地桌(院子里),燈散放各處,叫散燈,老北京一般到白雲觀的六神殿順星。

初九,玉帝誕辰,祭玉皇祭天官。

十三至十七都是元宵佳節,十三在廚下點燈,一連點五夜,過十七,十八收燈,十三試燈,十四搭彩蒯,迎紫姑神,正月十五是元宵節的正日子,舉行盛大的燈會,正月十五還是道教的上元節: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上元是天官生日,中元(七月十五)是地官生日,下元(十月十五)是水官生日,這一天還有很多祈子的習俗,江蘇有打婦求子的習俗,廣東有偷生菜的習俗,北京可到正陽門摸門釘。

正月十八收燈,年就過完了,一切活動恢復正常。

什麼時候長一歲?

什麼時候長一歲?

所謂守歲,就是在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通宵不寢,圍坐炕頭,敘舊迎新,互相鼓勵,以待天明。

俗話說,除夕守歲,自古有之,古往今來,年年如此。守歲源於何時?據晉周處《〈周土記〉》載: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曰饋歲:酒食相邀,稱曰別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曰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說:除夕禁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士庶之家,圍爐而坐,達旦不寢,謂之守歲。唐詩中對守歲習俗也有不少描寫。大詩人白居易《〈客中守歲〉》詩:守歲樽地酒,思鄉淚滿巾,孟浩然有續明摧畫燭,守歲接長宴的詩句。到了宋朝,守歲之風遍於城鄉。北宋蘇軾的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也描述了守歲的情景。由此可見,守歲由來已久了。

上世記的春節怎麼過?

五零年春節——喜

◎解放後的第一個春節?

50年前的那個春節人們沒齒難忘。

「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解放軍接管了北平,北平解放了。老百姓伸出頭來起先看到的還是國民黨兵,剛想縮回去,發現這是正在換防,看著掛著「平警」袖標的解放軍,這才挺胸抬頭邁出了大門。人們拜年不再磕頭,不再說過年好,「大喜,解放了,好日子終於盼來了」,這個年因為解放而不同尋常。

人們在街上盡情唱著解放區的歌,包括那些從不允許出家門的婦女,《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南泥灣》,《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感覺總也唱不夠。隨著解放,一些陳規陋習廢除了,婦女們走街串巷說著「解放了」!

剛被國民黨兵席捲一空的老百姓雖然在物質上沒有因為解放而有什麼質的飛躍,但精神上的愉悅卻讓他們感覺這才真是在過年,孩子要是鬧著嫌年夜飯不好,大人會說:「明年就好了,因為已經解放了。」

每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過這個「解放年」,盡情地歡樂是大家共同的主題。50年前的那個春節,因為解放而不同尋常。

◎五零年吃什麼?

炸面充肉包餃子

孩子嫌「菜不好」,大人說:「別鬧了,要解放了,明年肯定能吃上好的。」

「打一千,罵一萬,別忘了三十晚上那頓飯。」那時一頓年夜飯能讓孩子們盼上一年。

1949年的春節特殊。在北平城裡苟延殘喘的國民黨兵臨走之前把老百姓家掃盪一空,但即將解放的消息卻讓大家想方設法借米借錢的腳步輕快起來。有時能聽到孩子鬧著嫌「菜不好」,家裡大人就會這樣說:「別鬧了,這是最後一次這樣了,要解放了,咱們明年肯定就能吃上好的了,而且肯定一年比一年好了。」「解放」帶給人們精神上的愉悅已讓大家忽視了物質上的匱乏。

年夜飯後的那個柿子和水蘿卜是非吃不可的,借喻著事事平安和能熬夜不困。因那時沒有什麼娛樂,所以年夜飯大家吃過後,接著還是吃。

瓜子、鐵蠶豆、黃豆讓全家聚在一起一邊磨牙說話,一邊盼著子時的來到。這時吃的瓜子皮都要扔在地上,撒上芝麻秸,大家一起踩碎,取意「歲歲平安」,「芝麻開花節節高」。那年春節人們對踩芝麻秸尤為鍾情,因為解放,日子會真的「節節高」。

三十晚上包餃子是重頭,大街小巷聽的都是「咚咚」的剁餡聲,其實那年並不是家家都買得起肉,做些老北京的鴿子盒兒,綠豆面攤個餅,上面撒上香菜、胡蘿卜絲、水疙瘩絲,捲起,油炸,再剁在素白菜餡里全充肉了。

這頓年夜飯可能讓很多苦苦盼了一年的孩子們失望了,但「解放」的臨近,卻讓人們覺得這是有生以來過得最好的年。

◎五零年過年說什麼?

新喜換成大喜

婦女們都走上大街,一邊請安,一邊道著「過年大喜,好日子終於到了」。

「大喜大喜,好日子來了。」1949年,人們把平時拜年的「新喜」,換成了「大喜」。

初一清早,按照老規矩人們紛紛走出家門去拜年,必須穿著長袍,否則讓人笑話。街坊鄰居離著老遠就說:「大喜了,解放了」,嗓門大了,底氣足了,「這回可好了,好日子來了」。

按照以前的老理兒,初一至初五婦女不能出門,可是解放了,這個清規戒律被破了,婦女們也都走上大街,一邊彼此請安,一邊道著「過年大喜,好日子終於到了」之類的問候。男人要摘下帽子鞠躬,那時還不興握手。「大喜,好日子終於來了」是人們不停地說著的一句話。

那時人們的物質生活還是要用「窮」來形容,越是這樣,就越講究個吉祥話,講究個理兒。倒水要胳膊往裡彎著,否則說把財潑出去了,一地的瓜子皮不能往屋外掃,只能掃到屋裡最裡面的牛奇角堆著,否則說把財掃走了,說話中的忌諱就更多了。三十晚上會有鄰居家的孩子挨家敲門,喊著「送財神了」,這時無論怎樣也要給孩子一些錢,「財神來了哪能不接呀」。

1949年的春節,人們沒能按著這樣的習俗過:「廿三糖瓜粘,廿四掃房子,廿五炸豆腐,廿六燉大肉,廿七宰公雞,廿八把面發,廿九貼對聯,三十晚上扭一扭。」但是一句「大喜,解放了,好日子終於盼到了」洋溢在北平城的上空,精神上的解放讓人們早已忽視了物質上的貧困,日子越來越好的祝願讓人們對這個有著轉折意義的春節充滿了美好回憶。

◎五零年過年買什麼?

扭秧歌的紅綢帶

那一年的春節幾乎被北平解放取代了,人們更多的是慶祝解放。

1949年初才卷著老百姓的東西倉惶逃竄的國民黨,讓大家已沒有足夠的條件再一一購置年貨了。

但畢竟是過年了,穿不起新衣服,從箱子底下翻出一件看上去最完整的,用染料煮一下,使衣服上的補丁盡量不那麼顯眼。拜年不穿上長袍讓人笑話。

婦女頭上戴的紅翠花是不能少的,往年可以去廟會買,這一年廟會沒辦,但也得在走街串巷的翠花挑子上挑兩朵。

掃房的雞毛撣子、糊窗戶的紙都是必買的,春聯、窗花大多數家裡都是自己寫、自己剪,再窮也得擠出點兒錢買紅紙。

那一年鞭炮賣得特別好,用這個歡迎進城的解放軍,歡慶勝利,街上來來往往的人不少都拎著二踢腳、掛鞭的。

年糕也成了人們走親訪友的物件,有黃米、紅米、白米的,「往年老盼著吃個年糕能年年高,現在解放了,大家都高了。」

扭秧歌的紅綢帶那一年也成了年貨,可以不買吃,不買穿,但歡迎解放軍不能馬虎,那一年的春節幾乎被北平解放取代了,人們更多的慶祝是為解放。

◎五零年過年的最大樂子

自編自演活報劇

人們趕場似的一遍一遍地看,總也看不夠,看一遍笑一遍。

上街歡迎解放軍進城,是過這個年人們最大的樂事。

男女老少紛紛涌到街上,歡迎那看不見首尾的軍隊入城。踩著高蹺,扭著秧歌,拚命唱著《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南泥灣》,一遍遍,好像總也唱不夠。

歡慶解放,人們自發放起了焰火,朝外大街牌樓就是一個燃放點,那會兒放的叫盒子。人們好像都在家裡待不住,一定要到街上,融入那巨大的歡樂海洋。「解放」使人們在心中積蓄多年的激情迸發出來,平時那些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家庭婦女,也毫無顧忌地在街上大聲唱歌,大聲歡笑。

爆竹聲、鑼鼓聲徹夜響著。有些家裡的女孩子從未放過鞭炮,這一年家裡也破天荒地給買兩掛,「解放,換了天地了,樂吧,從沒過過這么高興的年。」

街上隨處都可看到人們自編自演的活報劇。扮演蔣介石的臉上貼塊膏葯,彎腰90度耷拉著胳膊,旁邊一人扮美軍,戴著有星條旗花樣的帽子,穿件大西服,肚子里還塞些東西,在旁邊用打氣筒給「蔣介石」打氣,終於直起些腰了,這時解放軍來了,把「蔣介石」和「美國佬」一起打倒。這樣的活報劇街上到處都能看到,人們趕場似的一遍一遍地看,總也看不夠,看一遍笑一遍。

「解放」帶給人們精神上的愉悅,讓大家知道過年還能這么高興呢。

六十年代——亂

◎六十年代哪裡過年?

廣闊天地過春節

緊日子裡過出好興致,60年代的春節因此令人難忘。平日里粗糧細做難見葷腥,除夕夜的富強粉肉餃子顯得分外香;平日里沒有零花錢,春節里糊個紙燈籠,買個風車,哪怕是逛趟廠甸什麼也不買,都能讓孩子大人高興一年;平日里父母兒女被隔離,能吃上一頓團圓飯,哪怕只是蘿卜白菜,都是平生之幸事。

集體性是60年代春節的特徵。單位發票看電影、操辦游藝會、團拜,街道統一發票證、購貨本,組織打掃衛生。推開不同的門,每張餐桌上的菜餚是相似的,每個房間傢具擺設是相似的,人們的穿戴是相似的,對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

從1962年提倡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到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指示,大批北京青年奔赴東北、陝北和內蒙古草原,年復一年地體味著遠離親人的春節滋味。無論冰天雪地還是窮山惡水,都無法阻止他們發現並放大生活中的細微歡樂。

◎六十年代過年吃什麼?

過節好處是解饞

春節菜譜里,主婦們用大白菜變出的花樣差不多能擺一個白

㈥ 我國歷史上第一幅春聯,其主人留下哪些未解之謎

過春節,貼春聯,增添喜慶吉祥氣氛,是中國人最傳統的習俗之一。春聯是誰發明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幅春聯寫的是什麼?這幅春聯和它的主人給後世留下了哪些未解之謎?

這些問題都與一個人有關——五代十國時期後蜀末代皇帝孟昶。

花蕊夫人除了貌美,還是個女詩人,她和後主的感情也很深。孟昶死後,她寫過一首詩:

君王天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哀怨、悲憤之餘,也飽含了對故國、亡君的思念之情。

無論如何,孟昶從一個太平天子,到春聯鼻祖,再到送子神仙,生前死後的傳奇經歷也算得上富有戲劇性了吧?親愛的讀者朋友,您怎麼看呢?

㈦ 皇帝孟昶被俘百姓哭送幾百里 為何還會亡國

投錯胎這件事可能真的存在,宋徽宗、李煜、木匠皇帝朱由校基本都是投錯胎的皇帝,他們隊伍中還有一位高手?

你應該就不知道,因為上學時,你的語文老師基本都不認識這個字,所以課堂上就略過?

孟昶(chǎng)(919年?965年7月12日)後蜀末代皇帝

1、發明春聯

中國傳統文化彷彿一個長滿奇花異草的百花園,春聯是這個百花園中一朵絢麗的奇葩,每當新春佳節來臨,人們開始辭舊迎新,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或描繪美好形象,或抒發美好願望。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這樣描繪貼春聯的盛況: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尤眨?馨研綠一瘓煞??/p>

春貼雖然起源於周代桃符(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但據《宋史?6?蜀世家》記載:「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蜀??杌》說得更詳細:「蜀(後蜀)未歸宋前一年歲除日,昶(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版於寢門,以其詞非工,自命筆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

也就是說,這個有史可查的第一副春聯,是孟昶親自撰寫的。

2、父死即位

孟昶(chǎng)雖然於五代十國時期在成都做了32年皇帝,卻是地地道道的「外來戶」,是後蜀高祖孟知祥的第三個兒子,山西太原人。

話說這個孟知祥,原本是後唐的高級員工(歷任中門使、馬步軍都虞候、北京留守等職),深受朝廷重用,後唐皇帝李存勖還把自己一個姓李的嬪妃賜給他做老婆(也就是孟昶他媽),後來又讓他出任西川節度使。

他來到成都後卻產生了當皇帝的念頭,從此不聽朝廷詔令,並於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吞並了東川,第二年在成都稱帝,建立後蜀。

可惜福薄,在位七個月就掛掉了。

孟知祥掛掉後,帝位自然成了兒子孟昶的,只不過那時他還小,朝政大事,只好由大臣們打理。

3、年少有為

那些將相大臣,絕大多數都是他爹孟知祥的故人。

他們本來就沒把這個小皇帝放在眼裡,加上過去孟知祥為人寬厚,對他們幾乎從不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甚至縱容他們,使他們養成了「驕惰不馴」的壞毛病。

孟知祥在世時還好點,孟知祥掛掉後,他們欺負孟昶年紀小,心裡根本沒有法紀制度,除了大造房宅,還奪人良田,挖人墳墓,百姓怨聲載道,人人痛恨。

這些把為非作歹當作「獎賞」的孟知祥舊臣,以李仁罕、張業為代表。

他們做夢也沒想到,小皇帝居然敢拿他們開刀,即位數月,孟昶就把李仁罕抓來殺了,還將其滅族。

殺雞給猴看的效果,無疑是巨大的。

一個叫李肇的將軍,從鎮守之地來朝,故意拄根拐杖,一瘸一拐地來見皇帝,還說什麼請陛下原諒我不能拜,因為我有病。

他確實有病,而且病得不輕,估計腦子至少被驢踢了兩下。

然而,當他得知李仁罕死訊,他的病立馬不治而愈,把拐杖一丟,跪倒在小皇帝面前,看都不敢看他。

收拾掉李仁罕之後,接下來輪到張業了。張業是李仁罕外甥。李仁罕被滅族時,小孟昶還有點忌憚他,因為禁軍掌握在他手裡,他要是造反,那是很讓人頭痛的問題。

孟昶的策略是升他的官,讓他當丞相。

這個張業,估計也是腦子被驢踢了兩次的主——小皇帝既然如此怕我,看來我做什麼他都不敢管,偶在家裡設個監獄怎麼樣?反正院子這么大,空著也是空著。

他還真這么幹了,不僅在家裡設了監獄,還用殘酷的刑罰對待百姓,哪個敢不配合他的橫征暴斂,沒說的,到我家監獄呆著去,那裡很涼快。

作惡多端的張業僅僅囂張了兩年,就被孟昶與匡聖指揮使安思謙設計抓來殺了。

緊接著,孟昶又罷了老爸舊臣王處回、趙廷隱的相。

將孟知祥舊臣全部處理掉之後,孟昶開始親政。

親政伊始,他就在朝堂上放了一個匭函,相當於如今的意見箱,文武百官有何意見和建議,歡迎大家形成文字投到意見箱里。

種種跡象表明,孟昶雖然年幼,但照這樣走下去,一定將大有作為。

事實確實如此,在孟昶的治理下,後蜀政通人和,經濟發達,人民安居樂業,正所謂「四海昇平,國泰民安」,後蜀政府,被譽為「最有錢」的政府,百姓生活富足,3錢一斗的大米,最窮的人也吃得起,孟昶自然深受百姓愛戴,後來後蜀被趙匡胤所滅,不得不投降北宋的孟昶被押送到開封,成都數萬百姓冒死護送,哭得死去活來,一直送了幾百公里,就是一個明證。

可惜,偏安一隅的後蜀畢竟只是「彈丸之地」,而且孟昶同學統治後期,也有點驕奢淫逸了,同時在崛起的北宋面前,這個雞蛋被趙匡胤這個石頭一碰,立刻應聲而碎。

4、亡國被俘

當北宋興起,並以雷霆萬鈞之勢開始統一北方時,孟昶害怕了,因為他明白,趙匡胤一旦搞定北方,接下來就輪到他的後蜀了。

他派一個名叫孫遇的官員聯絡北漢,相約一同阻止北宋統一北方的行動,孫遇卻被趙匡胤的邊吏抓到,從身上搜出蠟丸書。

趙匡胤大怒,本來打算過段時間再來弄你,沒想到你嫌自己死得慢,既然你想快點死,那就成全你吧。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

於是,趙匡胤下令攻打後蜀。

伐蜀大軍尚未行動,趙匡胤就為孟昶在汴水(隋朝開鑿的大運河的一部分,為開封的生命線)邊建了500多間房屋,生活用具都准備好了,專等他來投降(《新五代史?6?卷六十四?6?後蜀世家第四》:詔八作司度右掖門南、臨汴水為昶治第一區,凡五百餘間,供帳什物皆具,以待昶)。

位於川陝交界之地的劍門關,是從北方南下蜀地的必經之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孟昶自然明白此地萬萬丟不得,便把駐守劍門關的重任交給兒子孟玄?礎?/p>

這個孟玄?慈詞歉齷ɑü?櫻?舜畏蠲?穌鰨?運?此擋皇僑ゴ蛘蹋??槍?盥糜危?翟匕?В??鷗髦擲制骱圖甘?說難莩齠櫻?坪頻吹創映啥汲齜⒘恕?/p>

這是去打仗的節奏嗎?不,這是送文藝下鄉的節奏。

蜀人見了,除了譏笑,就是嘆息——和你賭一毛錢,這小子肯定會輸。

果然,還沒到達前線,這個公子哥兒聽說劍門失守,嚇得趕緊逃回成都。再說東線夔州(今重慶奉節)。

據守夔州的守將名叫高彥儔,這位雖然是後蜀武將中少有的好漢,卻獨木難支,戰敗後自焚而死,蜀兵逃的逃跑的跑,其他將帥多數做了俘虜。

孟昶急了,讓左右快想辦法。老將石?說,我看宋軍遠道而來,恐怕呆不長久,咱們只要堅守,等他疲憊了才收拾他,定能獲勝。

孟昶仰天長嘆:「我和先帝像養爹娘那樣錦衣玉食地養了你們幾十年,到頭來連一個替我向敵人放一箭的人都沒有,我倒是想堅守,可是哪個去守呢?你們要朕自己去守嗎?罷了罷了,老子投降算了!」

孟昶說的不是氣話,真的命宰相李昊寫降表,越快越好!

話說這個李昊,原是前蜀王衍的翰林學士,為敗亡的王衍寫過降表,現在又為後蜀寫降表,被蜀人譏諷為寫降表的專業戶。

孟昶投降後,北宋押著這個俘虜和其家人宮女等等,從成都押往京師開封,成都百姓如喪考妣,冒死送行,一路走一路哭,一直從成都沿江護送到數百公里之外的犍為,沿途哭昏者上千人,孟昶也掩面痛哭。

百姓如此對待一個投降的皇帝,古今中外再也找不出第二例。

百姓是最實在的,誰給了他們好生活,他們就記著誰,誰都他們好,他們就對他好。

孟昶到達開封後,僅僅過了7天就離開了這個世界,年僅47歲(《新五代史?6?卷六十四?6?後蜀世家第四》:昶至京師,拜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封秦國公,七日而卒,追封楚王)。縱觀孟昶的一生,前期的勵精圖治和後期的驕奢淫逸,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趙匡胤對他說的那番話,也許是其亡國原因之一:「汝以七寶飾此(指溺器),當以何器貯食?所為如是,不亡何待!」

連夜壺都要用七種珠寶裝飾,怎能不亡國!「多難興邦,享樂亡國」,孟昶的教訓,不過是這個真理的又一個注腳而已。

老王:孟同學有個漂亮的老婆-花蕊夫人,據說他的死與宋太祖搶他的女人有關。同時代李煜的老婆小周後也被宋太宗霸佔,我想說的是為啥總是末代皇帝老婆漂亮?想想也很簡單,牛逼皇帝老婆再漂亮,史書也不敢有非分之想,於是就在這些可憐女子身上做文章,滿足後世看官的窺視欲!

㈧ 對聯是誰發明的

對聯相傳起於五代蜀後主孟昶,曾寫了一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的對子,是我國最早的對聯。

㈨ 對聯的起源是什麼

最佳答案
對聯的起源-1
張貼桃符:秦漢以前,民間每逢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內古老風俗。桃符,容即春節時掛在大門兩邊的桃木板,畫有神荼、郁壘二神的畫像,或書其名字,分掛大門左右兩邊,用以驅鬼避邪

對聯的起源-2
張貼門神:神荼郁壘的形象,唐代以後被秦瓊、尉遲恭所取代。二人是唐初的開國功臣,也是太宗手下的猛將,傳說由於涇河老龍被斬,引起鬼混唐朝,鬧得太宗不得安寧,命秦瓊、尉遲恭把守宮門,才鎮住鬼怪。後來太宗令畫其像,貼於宮門上,從此有了張貼門神的習俗。

對聯的起源-3
對聯為駢文和律詩的產物。對句起源極早,六朝駢文集對偶之大成。初唐沈、宋完成律詩的格律,詩的對偶更為固定化、規律化。
對聯最遲起於唐代。詩人劉郇伯與范酇為詩友,范雲:「歲盡天涯雨。」久無對句,劉謂:「人生分外愁。」這是五言詩的對句。李義山:「遠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輔。」溫庭筠對曰:「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書。」成熟的口頭對聯,於此時出現。

對聯的起源-4

五代時期,《宋史.蜀世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
後蜀國君孟昶以學士辛寅遜所撰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為最早的春聯,春聯是對聯之一。

㈩ 新年掛彩燈的故事

關於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准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閱讀全文

與孟昶發明石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