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畢加索創造毀滅

畢加索創造毀滅

發布時間:2021-08-06 16:18:29

❶ 畢加索的真正死因

1973 年4 月8 日, 畢加索結束了91 歲的生涯, 關於他的死, 似乎誰都不曾提出過疑問, 他是年老壽終的.需要指出的是, 這位具有無窮創造力的人, 有著鮮明的與眾不同的個性.畢加索沒有一個飛騰的晚期, 他的名望使他精力分散.為了躲避人們對他的熱情追訪, 他隱居在一所座落於山頂的別墅里, 只接待他願意會見的人.直到臨終, 他依然喜愛惡作劇和離奇古怪的花招.這就使他的死亡無疑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也為人們探索他的死因提供了一個佐證.

1988 年6 月, 希臘女記者阿里亞娜·斯特拉辛奧波洛斯·赫因湯歷經5年研究, 在美國出版了一部畢加索的新傳: 《畢加索, 創造者和破壞者》, 書中披露了這位藝術大師的一些鮮為人知的軼事.在她的筆下, 畢加索是一個粗暴專橫、自私自利、不負責任、幸災樂禍、詭計多端的人.書中曾提到畢加索與一名年輕的茨岡人搞同性戀, 後來, 這位茨岡人離開了他, 他發誓, 要報復.阿里亞娜還寫道: 畢加索在巴黎大街上與一名17 歲的少女瑪麗·特里薩·沃爾特相遇, 並對她說: "我是畢加索, 您和我在一起會成為名人的.我們在一起一定會快樂的."在當時的法國, 21 歲以下的均算未成年人, 但是畢加索卻在瑪麗·特里薩18 歲生日那天佔有了她.他把瑪麗安置在一個夏令營里, 而他則與妻子奧爾加·科拉瓦, 一名俄國芭蕾舞演員在附近度假.

白天, 他讓瑪麗當模特兒; 一俟晚上, 他就借故溜出去與瑪麗幽會.從此, 畢加索就開始縱欲, 成了一個可怕的男人.在瑪麗生下女兒梅婭不久, 畢加索又遇到了女攝影師多拉·馬爾, 於是他又拋棄了瑪麗.因此, 長時期的縱欲, 是促成畢加索死亡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不然的話, 畢加索還可以多活幾年.據阿里亞娜透露: 該書中的許多素材都是由畢加索的前妻弗蘭科斯·吉洛特提供的.弗蘭科斯是畢加索1943—1953 年的生活伴侶.現在她已和一名醫生結婚.此書一半是寫她的.該書出版以後, 在世界各地引起了軒然大波.

藝術史學家和傳記作家約翰·查理森曾在《住宅與庭院》雜志上披露說, 畢加索在1915 至1916 年間, 曾與一位巴黎婦女有過一段鮮為人知的羅曼史.查理森曾是畢加索的朋友, 他說, 這位婦女名叫加布里埃爾·德佩爾·萊斯皮納斯, 她遇到畢加索時27 歲.查理森說, 最令人驚奇的是在一幅素描的鏡框底部夾著一張小紙片, 畢加索在上面寫道: "我已請求善良的上帝允許我向你--萊斯皮納斯求婚".畢加索在這之前從未表現出對結婚感興趣, 盡管他後來有過兩個妻子和許多情婦.此事證明, 畢加索一生中究竟有多少情婦, 無人知曉, 從而為縱欲一說提供了有力的注腳.

還有的學者試圖從藝術規律、藝術與女性的關系來探討畢加索之死.畢加索在其一生中從無數個女人身上得到過靈感.藝術家的愛情、婚姻和家庭狀態如處在比較和諧美好的階段, 便會給藝術家創造良好的創作心境和創作環境.在促成藝術家創作力爆發的各種個人因素中, 感情因素往往是一根"導火線".而畢加索的創作熱情、創作工作是在與最後一位妻子雅克琳結婚之後才又煥發了青春的活力.如果沒有雅克琳的存在, 沒有從她那裡得到靈感, 畢加索的最後10 年就不會那樣充實.在畢加索最後10 年的作品中, 可以看出結婚帶來的生活的安謐以及從比自己年輕40 歲的妻子那兒得到的激勵與迫近的死神之影的相互交錯.但據學者、專家的考證, 在畢加索生命的最後一年, 被畢加索鍾愛的雅克琳"神經不正常", "安眠葯服多了, 簡直象半個病人".這使畢加索感到無限痛心, 不能不影響到他的生活和創作熱情.傷感時時在折磨著這位藝術大師.另外, 從藝術創作規律來看, 高峰期過後, 便是無可挽回的衰退期, 即使偉大的藝術家也無法擺脫創作力衰退的命運, 因此, 畢加索也不能倖免.而從畢加索最後幾年的創作實際來看, 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這兩個原因, 對畢加索的打擊是很大的.畢加索就是在這種氛圍下鬱抑而死的.

有的學者則對此提出疑議, 認為證據不足.從客觀上來看, 由於畢加索個性古怪, 舉動神秘莫測, 對許多事避而不談, 使人無法知道真相; 加上畢加索死後, 又缺少詳細的死亡報告, 這就難免會引起後人的猜測和爭議.

❷ 畢加索對創造的描述是什麼

首先,畢加索是個天才,從小就對圖形和色彩有天賦,胡塗亂抹很有一套。在別人只會尿床的時候,小畢就能畫素描啦,而且水平很高,既可簡單也可繁瑣,隨心所欲,收放自如。

其次,他生在一個特別適合畫畫的環境裡面,老爸是個畫師,能給他一定的引導。周圍的親戚們看小畢有這個才能,也幫他。值得一提的是,小畢的數學老師,竟然對他的考試作弊睜一眼閉一眼,故而每次考試,這個把「2」看成是只「鴿子」的男孩,都能混成及格。

就這么著,小畢的畫參加了畫展。而且很有幾位畫家(大概是小畢他爸的好朋友),對他狠狠地贊揚了一番。嘿嘿,到這個時候,如果按照丹納的理論分析,小畢已經完成了的准備階段,該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偉大創作啦。

果然,畢加索開始對什麼都看不順眼。舉個例子:比如畫肩膀的那一筆,他就覺得老師教的那個弧度一筆畫下去簡直是粗笨,可是大家卻都那麼畫,不知道這幫人的腦子是怎麼長的。等等,諸如此類,讓他覺得西班牙簡直沒辦法呆下去,前後左右全是些平庸乏味的人,決定去世界藝術中心——巴黎。

到了巴黎以後,畢加索如魚得水。他可以毫無顧忌地,穿最不搭配,顏色最濃烈,最不協調的衣服,把自己打扮成一個紅頭黃嘴綠身子的大鸚鵡,而沒有人會覺得這樣的裝束有什麼怪異之處。他可以通宵達旦地尋花問柳狂歡作樂,而沒有人對此橫加指責。除了玩樂之外,他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畫畫,並且得到理解和贊賞。嘿嘿,畢加索這傢伙命好啊!無論到哪裡都有知音,欣賞他,提攜他。其中重要的人物之一,便是馬蒂斯。這個馬蒂斯,值得多說兩句。畢加索最嫉妒馬蒂斯了,因為他有畢加索沒有的東西:安靜。而畢加索渾身上下只有躁動,只有性沖動,只有破壞一切的慾望,這些與安靜截然相反的東西控制住了畢加索,令他永遠不滿足,永遠否定自己,永遠創新。

後來,理論家和批評家們把畢加索三萬多幅作品整理了一番,分成什麼「藍色時期」,「玫瑰紅時期」;還有什麼「立體主義時期」(也叫「黑色時期」),「古典時期」,「超現實主義時期」,等等。呵呵,最好玩兒的是,在「立體主義時期」裡面,還要細分成什麼「解構的立體主義」,「分析的立體主義」,和「綜合的立體主義」。俺的娘啊,理論家和批評家的創造力總是那麼旺盛。老天爺不讓他們去搞創作,真是委屈他們了。

那麼,畢加索的那些個所謂的「時期」到底是啥東東呢?無非是他在畫了500張同一風格和題材的作品之後,膩了,煩了,進行一種新的嘗試。是他不斷對自己進行「否定——創新——否定——創新」的過程。

具體點說就是:比如有一天,他畫人體畫煩了,覺得畫家們都按照現實的比例去畫人體,真是愚蠢透頂,大家都說「胳膊擰不過大腿」,我偏要在畫布上讓「胳膊擰得過大腿」,我偏要把胳膊畫得跟大腿一般粗;(《海邊奔跑的少女》);比如有一天,他忽然琢磨:一張畫,描述的客觀存在是靜止的,瞬間的。它咋就不能描繪出一個動態的過程呢?於是,他就決定創作這么一張前人沒有畫出來過的畫,他要把西班牙鬥牛的過程從頭到尾描繪在一張畫布上面(《鬥牛士之死》);再比如,他總是抗拒不了女人的美貌,基本是見一個愛一個,恨自己沒出息,氣得他簡直要給這些女人毀容,讓女人的眼睛像比目魚一樣全長在臉蛋的一側,或者索性給女人來個豁鼻子(《多拉-瑪爾》);諸如此類,俺就不逐一分析啦。文化亂彈這里繪畫大師多如豬毛,俺再說下去,恐怕要露餡兒。

還有重要的一點,幾乎被人忽視了,那就是畢加索始終如一地保持頑童的天性,以此抵抗人世間的文明和條條框框。畢加索認為:「除音樂需要特殊的秉賦之外,相對於其他藝術而言,所有兒童都是天才,只不過這些天才被成人的教育扼殺掉了。」(大意啊)!呵呵,原來藝術創新的不二法門,就是像兒童那樣去看世界,去描述世界。靠!幸虧這段話由於某些原因,沒有廣為流傳。否則美術學院全都關門大吉,後果將極為嚴重,那就意味著,一個學習美術的人,將從此喪失成為「東易日盛裝飾公司首席設計師」的機會和可能。

我這么說,也許有人會跳出來反對,指責我褻瀆經典。呵呵,如果大家覺得以上的說法不夠拽,那咱們就換個說法:

按照古希臘的創作理論,創作的最高境界,是「神」的境界。意思是說,畫家只能畫出一張具體的桌子(鐵的,或者木頭的;方的,或者圓的;);而只有「神」才能畫出來不具體的桌子(概念,或者叫做本質)。「神」畫出來的桌子是任何人都沒有見過的,然而它的的確確是桌子。

畢加索,正是一個達到「神」的創作境界的畫家。咱們還拿畫桌子為例。畢加索領悟到:
1, 桌子在一般人眼裡各式各樣(形狀、材質),然而用畫筆在畫布上表現出來,無非只是一些幾何圖形的組合罷了;
2, 桌子在一般人眼裡是個整體,然而在畫家的眼裡卻是一些零碎的個體。畫一張桌子,其實是將現實的客觀存在的桌子拆分為零件,再重新組裝的過程。
呵呵,一般的畫家都按現實存在的桌子的形態在畫布上重新組裝桌子。而畢加索,則喜歡以自己的方式,以自己的想法,去重新組裝桌子。

畢加索在畫布上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按照他的方式重新組裝的世界,奇特、混亂、怪異、晦澀、騷動不安,顛覆傳統,沖擊著我們的視覺。通過畢加索,我們體驗了別樣的歡樂與幸福,迷茫與痛苦,沖動與掙扎。這是個我們從未見過的世界,它也不會真實地降臨到我們身邊。這個世界,只屬於畢加索。我們則是一些受邀訪問的好朋友,或者貿然闖入的不速之客。
以上兩種說法,說的是同一件事:經典在畢加索的手裡,誕生了50%。那麼,另外50%呢?

它是靠畢加索的那些個情婦,靠他四季如一的海魂衫,靠他那個大鼻子……還有,靠其他各色人等,包括:贊賞者;崇拜者;抨擊者;漫罵者;政客;商人;掮客;等等……當然少不了理論家和批評家,成年累月地,連篇累牘地,不知疲倦地,共同製造出來的。

最後,關於畢加索創作的各種說法,如果你去巴黎畢加索博物館,看過他用自行車的車座和車把做的「牛頭」,你就會相信:畢加索確實是個頑童。那些個所謂的「時期」和「主義」,跟他本人,還有他的作品,都沒什麼關系。
希望對你有幫助。。。

❸ 畢加索怎麼死的

畢加索是壽正歸寢的,畢加索於1973年92歲4月8日逝於坎城附近的慕瞻市。

❹ 求《畢加索:創造者與毀滅者》PDF、epub、mobi、azw3電子書

所有電子書都有。

❺ 有關畢加索不為人知的故事

《畢加索:創造者與毀滅者》你去看看這本書,應該可以找到好的吧!

❻ 畢加索是誰呀

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了不朽的地位。畢加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 37000 件,包括:油畫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畫 20000 幅,平版畫 6121幅。
跟一生窮困潦倒的文森特•梵谷不同,畢加索的一生輝煌之至,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在1999年12月法國一家報紙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中,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十個畫家之首。

❼ 畢加索被稱作「慘絕人寰的戰爭綜合圖像」的是哪一幅作品

畢加索著名的反戰作品《格爾尼卡》

1997年4月,德國總統赫爾佐克向西班牙北部小鎮格爾尼卡的居民專門發出一封致歉信,就60年前德國空軍對小鎮的轟炸表示「認罪」,並「請求寬恕」。德國人何以在戰爭結束 半個多世紀以後又自揭傷疤,承認自己在西班牙內戰期間曾犯下的罪行呢?這要從西班牙著名畫家畢加索的反戰傑作《格爾尼卡》說起。

大屠殺激發構思

20世紀30年代的歐洲,正處於法西斯反動勢力猖獗擴張的時代。在西班牙國內,隨著法西斯的日益囂張,反動軍官佛朗哥公然挑起了與共和政府之間的戰爭,使西班牙成為法西斯分子「最好的練兵場」。此時,早已定居法國的西班牙畫家畢加索,以滿腔的熱情關注著西班牙國內的戰爭局勢,並利用一切機會支持共和政府的正義行動。不久,畢加索欣然接受了西班牙共和政府的任命,擔任了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的館長,直接拿起自己的特殊武器———畫筆,投入了與佛朗哥一夥的戰斗。

1937年初,畢加索接受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委託,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一幅裝飾壁畫。正在畢加索苦苦構思期間,1937年4月26日,與佛朗哥勢力狼狽為奸的德國法西斯分子,僅僅為了試驗其新式炸彈的威力,悍然出動43架飛機瘋狂轟炸西班牙北部城鎮格爾尼卡。轟炸從下午4點30分開始,持續了3個多小時。肆虐橫行的德國飛機幾乎把格爾尼卡鎮夷為平地,致使當地7000居民中有1654人死亡,889人受傷。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動了畫家畢加索的心。他當即決定以這一事件作為壁畫創作的題材,以表達自己對戰爭罪犯的抗議和對這次事件中死者的哀悼。

用生命進行創作

格爾尼卡慘案發生後,畢加索收到了母親從巴塞羅那捎來的信,說離她居住地方只有幾米遠的一個修道院也被炸毀了,一連幾個星期,她的房間里都充滿了臭煙,熏得她淚流不止。這越發激起了畢加索的憤恨之情。為了徹底揭露和鞭撻德國法西斯分子的罪行,他決定創作一幅規格宏大的壁畫。為此,他甚至不得不專門找到了一個很大的空房間。當時,畢加索已經年近六旬,又正值酷暑,創造的艱辛不言而喻。在創作《格爾尼卡》的日日夜夜裡,畢加索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他常常是光著脊樑,穿一條短褲,揮汗作畫。一位朋友關心地勸他說:「你是一個偉大的畫家,你的生命並不屬於你自己,你必須要保重身體。」畢加索回答說:「我是個畫家,我更是個正直的人,揭露邪惡也是我的義務。」

在創作的前幾天,畢加索一口氣畫了25幅草圖。為了完成一個滿意的造型,他從具體到半抽象,再到抽象,反復試驗,反復刻畫,幾度易稿。至最後完成時,畫面已高達349.3厘米,長776.6厘米。特意找來的這間房子已經夠大了,但要容納這幅畫,還是很難,畫的上端幾乎頂到了房子的椽木上。在創造和修改畫的上面部分時,畢加索不得不弓著身子站在梯子的頂端,看上去像是在進行空中作業。每次從梯子上下來,畢加索都累得腰酸背痛。他回憶說,有時,甚至感覺「已經沒有氣力再進行下去,但是,當我聽到那些無辜死去的人們的靈魂的召喚,我就又一次充滿了力量」。

在畢加索的創作過程中,他的情婦道拉·瑪爾用相機拍下了這幅畫的創作全過程。她的這一無意舉動真實記錄了創作這幅作品的勞累和艱辛。

備受爭議的畫面

《格爾尼卡》運用了立體主義的繪畫形式,以變形、象徵和寓意的手法描繪了在法西斯獸行下,人民驚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慘情景。由於這幅畫沒有表現出具體情節,人物器官又有明顯的移位和扭曲,致使人們對這幅作品眾說紛紜。

《格爾尼卡》的畫面由幾組場面和人物構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於畫面中心的那匹仰天長嘯的戰馬。只見它怒目圓睜,鼻子猛烈地抽搐著,那誇張的馬嘴,露出了短劍般的舌頭,正在竭盡全力地嘶鳴。馬的下方,躺倒著一個手持斷劍的男士。他的身軀與他手中的武器一樣,已經殘缺不全,但那隻緊握利劍的手,似乎在表示人民不會輕易放下武器,誓與殘暴決戰到底。最令人震驚的還是畫面中的幾位婦女:一個瘦骨嶙峋的母親,雙手托著慘死的嬰孩,仰目蒼天,欲哭無淚;另一位婦女從高高的窗口中伸出長長的手臂,手持一盞油燈,似乎想要照明眼前發生的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切;從燃燒著火焰的房子里又掉下來一位婦女,她那面孔因絕望而變了形,那雙痙攣的雙手,似乎在祈求什麼。此外,畫面中那個表情麻木的牛頭和那盞猶如太陽的電燈,也給人以強烈的震撼。《格爾尼卡》整幅畫用黑白灰三色繪成,錯綜復雜的黑白灰色塊造成畫面陰郁、恐怖,不規則的線條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錯,給人一種支離破碎和動亂的感覺,畫面沉重又壓抑,充滿了悲劇氣氛。曾經有人專門問畢加索那匹可憐的馬和那頭牛是否代表著受難的人民和殺人的法西斯?他回答說:「那頭公牛不是法西斯,但它是殘暴和黑暗。」針對人們對《格爾尼卡》的不理解,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造謠說畢加索是公開支持共和,背地裡支持佛朗哥。盡管至今人們都對這幅畫的意思爭論不休,但是對其反對戰爭、呼喚和平、控訴法西斯罪惡的立場和主題卻沒有任何異議。

展覽引起世界轟動

《格爾尼卡》在巴黎展出後,引起巨大反響。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互相訴說著他們從畫中感受到的「覺醒的力量」。當時正在讀法律專業的小說家洛德·羅伊說:「我被畫中的暴力驚呆了,心中產生了一種從未有過的焦慮。」超現實主義詩人米歇爾·萊里斯在談到他的感覺時說:「在一個猶如『潘多拉匣子』的黑白長方形里,畢加索向我們顯示了深刻的悲哀———我們所愛的一切行將滅亡。」

接著,《格爾尼卡》又在挪威、英國、美國各地展出。每到一處,參觀者人山人海。隨著這幅畫的影響越來越大,法西斯反動勢力也越來越感到它像是一把鋒利無比的匕首。在各地展出期間,均有極少數法西斯分子混雜其間,妄圖尋找機會毀壞畫面,但都沒有得逞。

由於畢加索的畫作和言行,他成了德國納粹最痛恨的藝術家,一言一行都受到了秘密警察的監視。但是迫於畢加索的國際聲望,納粹分子並不敢殺害畢加索,而是虛偽地拉攏邀請他去德國觀光,並聲稱優惠供應他額外的食品和煤炭。畢加索厲聲告訴侵略者:「一個西班牙人是絕對不會感到冷的。我絕對不會背叛我的祖國。」遭到拒絕後,納粹分子把畢加索列入蓋世太保的黑名單。之後,德國人霸佔了他在巴黎的一處住宅,並從房間里搜颳走大量的藝術作品。

美國「借」了40年

就在《格爾尼卡》展出期間,給整個人類帶來空前災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爆發了。戰爭爆發不久,西班牙就淪陷於法西斯之手。為了保護好這幅偉大作品,20世紀40年代,經畢加索本人同意,正在美國展出的《格爾尼卡》被出借給了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當然,畢加索並不會把自己這一泣血之作拱手送給美國人,他向公眾表示:「一個重獲民主和自由的西班牙,是這幅畫的當然故鄉。」沒想到,這一「借」就長達40年。在二戰結束以後很長一段時期內,盡管畢加索的祖國西班牙早就恢復了和平和寧靜,但美國人仍然以種種借口賴著不還。這成為畢加索晚年的一塊心病,他曾多次表示希望能夠看到《格爾尼卡》的回歸。可惜這位偉大的藝術家還是沒有等到這一天。1973年4月,畢加索帶著深深的遺憾與世長辭。之後,西班牙政府採取多種措施,敦促美國政府歸還《格爾尼卡》。

直到1981年,這幅畫才按照畢加索生前的遺願,回到了自己的祖國.

❽ 男子撕毀畢加索名畫,該畫是在哪裡展出被撕毀的呢

在英國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展出的畢加索名畫Bust of a Woman 被撕毀,價值人民幣1.8億。這幅畫是畢加索在1944年創作的,原型是畢加索的情人朵拉·瑪爾。

一、其實每年有不少意外損壞博物館的東西,可是這次給人感覺是故意的,該男子撕毀畫的時候,也是立馬被安保人員抓住。這個時候肯定也有人會問,為什麼不做好防護,把畫圍起來,讓人遠遠觀看,其實館方就是希望大家可以更加近距離去欣賞名畫,感受創作者為何畫這樣的畫。

四、畢加索的作品風格豐富多樣,也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之一。畢加索可以說是個多產畫家,作品將近有37000件,油畫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畫20000 幅,平版畫 6121幅。 畢加索八歲時就完成了自己第一件有畫作品。全世界拍賣價格最貴的十件畫作,就有四件是畢加索的畫。

❾ 男子為何要撕毀畢加索名畫呢

近日,有一則新聞出現在大眾的視野,2020年8月25日,倫敦威利斯登格林地方法院對去年發生的男子撕毀畢加索名畫一案作出審判結果,涉案男子沙吉爾·梅西將以刑事破壞罪的罪名接受18個月監禁的處罰。提起畢加索,我們想到的一定是他超凡的繪畫天分,以及歷史課本上他享譽世界的代表作《鬥牛士》《和平鴿》等。在大家眼中,畢加索是百年難得一見的畫家,雕塑家,他的畫被撕毀於藝術界是一件令人惋惜的大事。那麼沙吉爾·梅西為什麼要做下這一件令人十憤怒的事呢,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事件全過程。

近年來,有很多人為了搏出位,吸引眼球,總是會干出一些令人十分迷惑的行為,有的不過是增添一點笑料,我們也不必過多指責,但是像這樣毀壞藝術的行為必須要嚴令禁止,給予其法律處罰。

閱讀全文

與畢加索創造毀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