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鍾是什麼
水運儀象台
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鍾誕生在我國。它是我國北宋天文學家蘇頌、韓公廉等人建造的水運儀象台。它高約十二米,寬七米,分作三層。上層放渾儀,用來觀測日月星辰的位置;為了觀測方便,上面覆蓋了九塊活動屋板,作用和現代天文台可以開合的球形台頂相同,堪稱現代天文台圓項的鼻祖。中層放渾象,它是一個球體,在球面布列天體的星宿位置。渾象一晝夜自轉一圈,不僅形象地演示了天象的變化,也是現代天文台的跟蹤機械--轉儀鍾的祖先。下層設木閣,又分成五層。每層有門,到一定時刻,門中有木人出來報時。木閣後面裝置漏壺和機械繫統,起到控制水輪運轉速度的作用,使水輪只能間歇運轉,而轉速由漏壺的流量決定。這是相當於今天的鍾表機械中的關鍵部件--一組使機輪運轉變慢、控制速度恆定的錨狀擒縱器,因而,它又堪稱鍾表的祖宗。
這座利用水力運轉的儀器象台,是遠遠早於歐洲同類裝置的一項重大發明。國際上曾對它給予高度的評價,認為"很可能是後來歐洲中世紀天文鍾的直接祖先"。
⑵ 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鍾是什麼時候建造的
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鍾,是福建同安人蘇頌組織韓公廉等人於北宋元祐年間(1088~1090年)建造的水運儀象台。蘇頌,字子容,生於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泉州南寧(今福建省泉州一帶)人,後來遷居潤州丹陽(今江蘇省鎮江一帶)。蘇頌在領導建造水運儀象台的過程中,不僅表現出是一個學識淵博的科學家,同時又是一個卓越的科學活動的組織者。他首先推薦起用了有真才實學的吏部令史韓公廉,又組織當時太史局的一些年輕的生員、學生共同合作。蘇頌等人在設計製造新儀器過程中,認真吸收各家之長,加以創新。
⑶ 鍾表是誰發明的 鍾表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樓主來問的應該是「現代鍾表源」--基於鍾擺原理的計時器(周期計時器),這是惠更斯於1657年發明的!!!
而這之前的天文鍾,水漏沙漏,水運儀象台,甚至歐洲教堂的重錘鍾,等等,都是非周期計時器,實用性很差,應該不算是「現代鍾表」!!!
⑷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鍾是什麼
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鍾是由我國製造的水運儀象台,它是一種大型的天文儀器。
水運儀象台是由天文學家蘇頌、韓公廉等人設計,在宋朝時期製造出來的。它是集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觀測儀器。不僅可以觀測天象、演示天象,還可以進行時間計算和時刻報告。從這方面看它實際上又是一座小型的天文台。
這座利用水力運轉的儀器象台,從構造上來看一共分為3層:上層放渾儀,用來觀測各種天體的位置,在它的上面你會看到由9塊活動屋板圍成圓形狀,如同現代天文台圓形屋頂,目的都是為了觀測的方便,而這種奇妙構造堪稱現代天文台的鼻祖。中層放渾象,是一個不停運轉的球體,自轉一圈為一晝夜的時間。在它的球面上標識了各類天體的星宿位置,在它自轉的過程中,不僅真實地展現了天象的各種變化,而且它所觀測的對象始終在同一片天區,也是現代天文台的跟蹤機械——轉儀鍾的祖先。在它的下層裝置的木閣,這一層又分成5小層。每層都有門,到一定時刻,你就會看到門中有木人跳出來報時。而且木閣的背後還裝有裝置漏壺和機械繫統。我們都知道現在用的鍾表裡有一個關鍵部件就是擒控器,它的用途就是使機輪運轉變慢,控制著速度的恆定發展。在這里,漏壺的作用就在於此,因為漏壺的流量決定著水輪轉動的速度,所以它的作用就是控制運轉速度,使它間歇性運轉。因而,它又堪稱鍾表的祖宗。
水運儀象台是在國際上有著高度肯定意義的重大發明,它不僅是幾個現代儀器的「祖先」,而且遠遠早於歐洲同類裝置。
⑸ 北宋天文學家蘇頌等人製造出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鍾是
北宋天文學家蘇頌等人製造出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鍾是水運儀象台。
宋元祐元年開始設計,到元祐七年全部完成。它是中國古代的卓越創造。其中的擒縱器是鍾表的關鍵部件。因此,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等人認為水運儀象台「可能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鍾的直接祖先」。
(5)天文鍾是誰發明擴展閱讀:
水運儀象台是十一世紀末我國傑出的天文儀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鍾。國際上對水運儀象台的設計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水運儀象台為了觀測上的方便,設計了活動的屋頂,這是今天天文台活動圓頂的祖先;渾象一晝夜自轉一圈。
從水運儀象台可以反映出中國古代力學知識的應用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國際上對水運儀象台的設計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渾象一晝夜自轉一圈,不僅形象地演示了天象的變化,也是現代天文台的跟蹤器械 — 轉儀鍾的祖先;水運儀象台中首創的擒縱器機構是後世鍾表的關鍵部件,因此它又是鍾表的祖先。
水運儀象台為了觀測上的方便,設計了活動的屋頂,是今天天文台活動圓頂的祖先。
⑹ 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鍾是誰製造的
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鍾是書蘇頌與韓公廉製造的。
北宋時,刑部尚書蘇頌與韓公廉在元祐四年初製成水運儀象台由穩定的水流提供在基座的樞輪最原始的動力,推動報時系統、渾象與渾儀的運轉。
由於具完善的自動化動力與演示系統,並著有《新儀象法要》一書,較詳細講述製造過程,在1956年被英國科學史學者李約瑟稱此為「中國的天文鍾」。
蘇頌的主要貢獻:
蘇頌製造的天文鍾樞輪通過幾組齒輪使計時儀器和天文儀器分別按一定的速度轉動,蘇頌在《新儀象法要》中稱之為「以水激輪,輪轉而儀象皆動」。
台上層的渾儀是觀測天體運行的儀器,它通過齒輪和樞輪軸相連而隨天體運轉,與現代望遠鏡有轉儀鍾控制而隨天體轉動一樣。台中層的渾象是一個球體,球面布列天體的星宿位置。
渾象和台下層的晝夜機輪軸相接,隨機軸由東向西轉動,和天體視運動一致,使得球面星座位置和天象相合。而晝夜機輪則能夠隨天象推移使小木人出來敲鍾、擊鼓、示牌等,准確地報告時辰。
水運儀象台頂端還設有九塊活動的屋板,雨雪時閉合,防止對儀器的侵蝕,觀測時可以自由拆開。這種活動屋板是現代天文台可以開合的球形台頂的祖先。
蘇頌領導創制的水運儀象台,實際上是一座設計非常巧妙,利用水輪為原動力帶動儀器運轉的自動化天文鍾。在公元11世紀就能製造出如此復雜的天文鍾,這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先進水平。
⑺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鍾是誰發明的
宋朝科學家蘇頌於八百多年前發明的天文鍾
⑻ 世界上第一個鍾表是誰發明的
國際著名鍾表藝術大師、首創世界「矯氏天儀飛輪表」,亞洲製表第一人的矯大羽先生,在一九九四年江詩丹頓(VACHERONCONSTANTIN))舉辦的亞洲最大型鍾表收藏家演講會上,正式向全世界提出:「是中國人開創了人類鍾表史;世界第一個具有擒縱結構的鍾表機械是出自中國人之手;鍾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 中國最古的計時器,要數日晷和漏壺。…東漢大科學家張衡在創制渾天儀時,為了使其能自己轉動,採用了齒輪系統把渾象和漏壺聯系起來,…這可以說是最早的天文鍾。以後,從三國到隋初雖都有人製造過渾儀和渾象,但都沒有超過張衡的創造。…唐開元年間,天文學家一行和梁令瓚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帶有擒縱器的巨型天文鍾——「渾天銅儀」。…它的發明遙遙領先於西方國家在14世紀發明的第一具機械時鍾。
⑼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鍾在哪
中國和世界上的最早的天文鍾,誕生在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它製造完成於北宋哲宗元佑年間的1086年到1088年,設計者是東京科學家吏部尚書兼侍讀蘇頌和吏部令史韓公廉等人。
⑽ 天文鍾是干什麼的它是由我國古代科學家首先發明的嗎
天文鍾是用來觀測宇宙天體運動軌跡的模型~不過比較粗燥,但是我們中國人先發明名的
歡迎光臨我玻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