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發明了糖精
法利德別爾格。
1879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生Constantin Fahlberg正在繼續其甲苯系列衍生物合成研究。一天午餐時候,他發現手中的麵包格外的甜,於是邊對合成的系列甲苯化合物進行分析,最後發現了糖精。
這個偶然的發現給法利德別爾格開辟了一條通向新的發明的道路。從此,他集中全部精力,一心去研究這個煤焦油中提取出來的物質。
他從又黑、又粘、又臭的煤焦油中提煉出甲苯,經過硫酸磺化、五氯化磷和氨處理後,再用高錳酸鉀氧化,最後經過結晶、脫水而得到了一種特別甜的白色結晶體。他把它叫做「糖精」,並測出它比蔗糖要甜300~500倍。
法利德別爾格立即宣布了他的發明,並在美國獲得了專利。1886年,這位化學家遷居德國,並在那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從煤焦油中提煉糖精的工廠。糖精就此開始闖入了人們的生活之中。
(1)糖精發明擴展閱讀
理化性質:
它為白色結晶性粉末,難溶於水。其甜度為蔗糖之300~500倍,不含卡路里,吃起來會有輕微的苦味和金屬味殘留在舌頭上。其鈉鹽易溶於水。
LD50為5000~8000mg/kg;每日攝取安全容許量(ADI)為0~2.5mg/kg。糖精可由鄰磺酸基苯甲酸與氨反應製得。主要用於食品工業,可用於牙膏、香煙及化妝品中。
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糖精及其鹽在3類致癌物清單中。
應用:
用作厭氧膠的固化促進劑和不飽和聚酯樹脂的助促進劑。還用於配製復合型氧化還原引發劑,例如叔丁基過氧化氫/正丁胺/糖精。
2. 糖精怎麼發明的
1879年的一天,俄國化學家法利德別爾格在和妻子共進晚餐時發現牛排和色拉都是甜的。重重的甜味讓這位化學家充滿了好奇。法利德別爾格將剛用過的器皿帶回了實驗室,經過研究他終於發現甜味來自一種叫鄰磺醯苯醯亞胺鈉的化學物質。後來他再繼續研究,終於從多種原料中提純出一種特別甜的白色結晶體,這就是糖精。
3. 糖精是怎麼發明的
在過去將近一個世紀里,糖精一直被廣泛作為食品的調料,以補充糖的不足。關於糖精的發明,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俄國人法利德別爾格是一位化學家,他在美國巴爾的摩大學從事研究工作。有一年,在他生日那天,夫婦倆決定請幾位朋友來吃晚飯。白天,他仍要去搞他的實驗。妻子再三提醒丈夫早點回家,他答應5點鍾准回來,便興沖沖地到實驗室去了。
暮色降臨大地,實驗室逐漸暗了起來。法利德別爾格是個搞起實驗就忘記一切的人,他早把晚上請客的事兒忘得一干二凈了,他點起蠟燭又繼續幹下去。一個實驗有了眉目,他高興地拿出插在口袋裡的鉛筆,在實驗記錄簿上寫下了實驗結果。當他往口袋裡插鉛筆時,一眼望到牆上掛的大鍾。
「哎喲,不好了!都已8點啦……」他猛地想起了約會,趕快洗了洗手,穿上外衣就急忙往家跑。
「真對不起,讓你們久等了!」他進家後道了歉,就陪著客人聊天。在談到他目前正做的實驗時,便順手從襯衣口袋中取出從實驗室帶回的那支鉛筆,在報紙上寫了「芳香族磺酸化合物」幾個字。
妻子做好了飯,他忙著擺酒杯、餐具,端上一盤盤菜餚。晚餐在歡快的氣氛中進行。突然一位朋友說:「好甜的香酥雞塊!」另一位接著說:「大嫂居然炸的是甜牛排!」
送走客人後,夫妻倆想著這個奇怪的甜雞塊和甜牛排。「我沒有加過糖,這是怎麼回事呢?」妻子說。法利德別爾格開始逐件逐件地審視,把客人用過的餐具、盛菜的大盤子甚至自己的雙手都舔了一遍,想了想,又把口袋裡的那支鉛筆也用舌頭舔了一下,於是像發瘋似地大聲嚷道:「問題出在鉛筆上!出在鉛筆上!」
原來,他檢查餐具後發現,這甜味是從手指上沾上去的,凡是他用手摸過的地方都帶甜味。可是回家前洗了手,怎麼會沾上甜味呢?他又一件一件地去追想用手接觸過的東西,最後想到用右手寫過字的鉛筆。
鉛筆給他揭開了甜味來源的秘密,可以肯定,鉛筆上的甜味是在實驗室里沾上的。這個偶然的發現給法利德別爾格開辟了一條通向新發明的道路。
第二天清早,他急不可待地來到實驗室,又逐件檢查實驗用過的器皿,心裡充滿幸福與歡樂。從此,他集中全部精力,一心去研究這個從煤焦油中提取的甜味物質——糖精。
糖精對人體健康並沒有特別毒害,它在味覺上能引起人們甜的感覺,對人體沒有什麼營養價值,所以它只能被當作甜味劑,不能代替糖。
後來,他還測定,糖精比普通的糖甜500倍。1879年,法利德別爾格宣布發明了糖精,並在美國獲得了發明糖精的專利權。7年後,他從美國來到德國居住,親手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糖精廠,從此便開始大量生產糖精了。
4. 糖精鈉的發明過程
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食用的糖是從甘蔗、甜菜等植物中提煉出來的。植物界中還有一些比蔗糖更甜的物質。原產南美洲的甜葉菊,比蔗糖甜200~300倍;非洲熱帶森林裡的西非竹竽,果實的甜度比蔗糖甜3000倍;非洲還有一種薯蕷葉防己藤本植物,果實的甜度達蔗糖的90000倍。只是,這些比蔗糖甜成千上萬倍的物質,我們平時很少見到。我們平常用的比蔗糖還甜的物質是糖精,它比蔗糖要甜300~500倍。
從化學角度來看,糖和糖精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只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它們都帶有甜味。糖精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1879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生Constantin
Fahlberg正在繼續其甲苯系列衍生物合成研究。一天午餐時候,他發現手中的麵包格外的甜,於是邊對合成的系列甲苯化合物進行分析,最後發現了糖精。
這個偶然的發現給法利德別爾格開辟了一條通向新的發明的道路。從此,他集中全部精力,一心去研究這個煤焦油中提取出來的物質。他從又黑、又粘、又臭的煤焦油中提煉出甲苯,經過硫酸磺化、五氯化磷和氨處理後,再用高錳酸鉀氧化,最後經過結晶、脫水而得到了一種特別甜的白色結晶體。他把它叫做「糖精」,並測出它比蔗糖要甜300~500倍。
法利德別爾格立即宣布了他的發明,並在美國獲得了專利。1886年,這位化學家遷居德國,並在那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從煤焦油中提煉糖精的工廠。糖精就此開始闖入了人們的生活之中。
5. 《發明故事》中糖精的故事
糖精的故事
現在食品添加劑的話題持續升溫中,前兩天讀到了個關於食品添加劑老祖宗——糖精誕生的故事,看能不能給各位學化學的哥們姐們來點啟發。
糖精的發明過程很僥幸,某科學家A在另一科學家B的實驗室打工(原諒我的人名無能吧),做煤焦油的提煉和衍生物啥啥啥的。某天A回家吃飯,發現味道特別甜,問了問老婆確定沒多放糖,他就推測是手上沾染了某些實驗產品帶來的特殊的味道。於是A回到實驗室,把每種產品都沾了點嘗嘗,最終找到了糖精。並和B合發了文章。
提煉一下囧囧有神的中心思想(1):就是實驗以後不洗手,吃飯之前不洗手,還直接吃手抓飯,有時候並不是一件壞事;時不常的舔舔實驗室的葯品也不一定就是個壞習慣,當年神農氏也是這樣青史留名的。
事情的後續就更有意思了:當年A和B的文章發表後不久,A就離開了B在俄國的實驗室。悄悄地在美國和德國申請了糖精的專利,發明人只有他自己的名字,於是這小子發了。糖精在美國市場上被當做一種奢侈品,各行各業都以自己的食品添加了糖精為榮,甚至有人拿它當葯來治一些不知所謂的毛病。。。當他的老闆B得知這一情況後,只是大發了一頓脾氣,指責他獨佔了榮譽,卻沒有爭取自己應得的權利。
(望採納,謝謝)
6. 法利德的生日宴會與發明糖精有什麼關系
給法利德別爾格指明了研究方向。
請按一下採納哦~O(∩_∩)O謝謝~
7. 糖精是什麼煉成的
糖精是鄰苯甲醯磺醯亞胺的俗稱。
1879年,在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的實驗室里,俄國化學家法利德別爾格從又黑、又粘、又臭的煤焦油中提煉出甲苯,經過硫酸磺化、五氯化磷和氨處理後,再用高錳酸鉀氧化,最後經過結晶、脫水而得到了一種特別甜的白色結晶體。他把它叫做「糖精」,並測出它比蔗糖要甜500倍。1886年,法利德別爾格立即宣布了他的發明,並在美國獲得了專利。他遷居德國,並在那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從煤焦油中提煉糖精的工廠。糖精就此開始闖入了人們的生活之中。
8. 味精、糖精、雞精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1908年 日本的化學教授池田菊芥從海帶里提練出谷氨酸鈉,定名為「味素」;
1923年 中國第一家味精企業在上海設立,其後設立的廣州味精食品廠,為南方地區第一家味精生產企業;
1958年 針對當時的消費者關於味精的負面認識,美國食品與葯物管理局,在搜集了9000種以上文獻和試驗數據後,又通過動物試驗,得出了「在現在的使用量和使用方法下,長期食用味精對人體沒有任何妨礙」的結論;
1965年 中國開始使用發酵法生產味精,之後歷經幾代人不懈努力,發展成為世界第一生產大國;
1987年 在荷蘭海牙召開的十九屆聯合糧農及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法規委員會會議作出決議,取消味精食用量的限制,即食用味精不需要限量,可因每個人的口味而定;
1995年 廣州奧桑味精食品有限公司引進國內味精行業唯一的,迄今最先進的超濾與轉晶技術,生產出超純度無鹽味精,其代表高純度的晶瑩剔透的味精顆粒為烹飪界專業人士與廣大消費者所熟知與喜愛,被譽為「用眼睛也能分辨的好味精」。
專家指出:味精作為一種谷氨酸鈉,不僅有鮮味而且有營養,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成份。谷氨酸鈉在人體氨基酸合成中有重要作用,能促進人體蛋白質的合成,促進新陳代謝。因此,在一般菜餚中加入適量的味精,既能獲得美味,亦增加了營養。
9. 糖精發明人:法利德別爾格 的英文拼寫
Constantin Fahlberg
康斯坦丁·法利德別爾格
更多: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nstantin_Fahlberg
10. 糖精的發明者
糖精其實並不是什麼發明創造的東西,他是一種有甜味的礦。吃了對人的身體沒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