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繩立剛發明

繩立剛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06 14:37:23

❶ 我國歷史上有很多偉大的發明,你都知道嗎把你知道的講一講,和同學們交流一下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認為你應該感到自豪,不要總是去看到事物的表面, 你只看到飛機大炮,但他們是用什麼組成的你有深入探究嗎,就拿大炮來說,沒有中國的火葯術,能發展到現在的子彈,烈性武器嗎?再說航母,沒有當年的中國指南針,能發展到現在的聲納探測嗎?所有東西都是在循序漸進的。 多的不說啦,給你列舉點中國發明吧
1、鼓:

傳說公元前3500年中國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獸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年,米索不達米亞的蘇默人製成了一人高的圓鼓,鼓身還繪有圖畫。後來有了小銅鼓和大銅鼓。15世紀騎兵用的大銅鼓,17世紀時開始為樂團採用。1692年蒲塞爾為「仙後」所作的配樂中就用上了。這種鼓現在叫定音鼓,19世紀有了低音大鼓。鼓聲可使節拍鮮明,粗獷有力。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定音鼓。

2、二進位制:

相傳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發明了二進位制。《周易》就是五經之一的《易經》,它是我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周易》相傳是由約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畫卦、周文王重卦、周公作爻(yao)辭,並經過孔丘修訂而成為《易經》。當代的電子計算機用的不是十進制而是二進制。二進制是誰發明的?《周易》中的「易數」用的就是二進制。換句話說就是伏羲發明了二進制,伏羲就是神農。傳說神農嘗百草才有五穀,我國才有原始農業。伏羲對我國社會的進步可謂大矣!我國北京的先農壇就是為了祭奠神農(即伏羲)而建造的,這里表達炎黃子孫對他的敬佩之情。

3、繩索:

公元前2800年,中國人已經掌握了創造麻繩的技術。我國人民開始用大麻纖維制繩。到公元紀元開始時,用大麻纖維已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主要制繩材料。1775年,英國發明家馬虛發明制繩機,結束了手工制繩的時代。從1950年開始用人造纖維製造繩索,直徑約2毫米的馬尼拉繩受到5512公斤的拉力便會折斷,而同樣粗的尼龍繩則能承受13227公斤的拉力。

4、指南針:

相傳公元前2700年中國的軒轅黃帝發明了指南針。黃帝用指南針,在大霧中辨別方向,打敗了蚩尤。根據史書記載,中國人早在戰國時代已使用指南針。公元前3世紀的《韓非子》中說,戰國時代已有人用「司南」(指南針)。宋代沈括《夢溪筆談》對此記載更詳。1090年,中國和阿拉伯航海家開始在船上裝設了指南針。作導航工具。歐洲在11世紀左右,才用浮在水上的磁針製成指南針。1250年左右,在地中海地區指南針的磁製已裝在有度的卡片上面,並以中央旋軸保持平衡。

16世紀時把指南針鑲在帶平架上,在船上發揮作用。19世紀鐵船用指南針要裝上一片弗林德斯頓鐵,以校正船的磁力所引起的誤差。20世紀製成的船和飛機用陀螺羅盤儀指南針。根據旋轉頂點穩定姿態與星體有關的原理,陀螺羅盤有兩大優點:既不因接近金屬而偏轉,雙指向真正北而不是磁北。1908年德國製成世界上第一台此類實用儀器。最優良的指南針是美國人斯波里所制。1910年在「德拉威」號船上試驗成功,很快就被美國海軍採用。總之,指南針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後來傳遍全世界為全球航海業等方面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5、養魚法:

公元前2500年中國人已經懂得養魚。那時我國人民能用人工孵化魚卵,把它養大食用。1960―1970年代,歐美才用人工養殖蛙魚等魚類。英國等西歐國家現在每年由養魚場生產淡水養魚約有10萬噸。

6、赤道式天文儀:

公元前2400年,中國人發明了赤道式天文儀。

7、十進計數制:

中國人於公元前14世紀,發明了十進計數制。在現代科學中是十分重要的,歐洲人正式採用它的最早時間的證據,是公元976年的一份西班牙手稿中發現的,而中國早在公元前14世紀的商朝,便已經採用了。在出土的公元前13世紀的甲骨文中,見有中國人用十進制記述了「547天」的實例。

8、印刷術:

公元前1324年,中國人已會雕刻印章,用墨水印在文件上,印刷術是世界上第一種傳播媒介,有了它才可把資料信息傳播出去。印刷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我們中國人從古時候起就使用印章,刻上人名或官銜。印章本來是官銜的標職,到公元 前1324年,又開始用來加蓋在文件上;最初是用墨水,到公元五、六世紀才開始用紅色印泥。中國印章大多用皂石、玉石、竹子甚至象牙雕刻而成。中國人認為,有印章為憑的文件書信和票據經簽字更可靠。現在的印刷書籍中,最古老的是《金剛經》,由中國人王 印刷,如今已成孤本。868年中國人發明了雕版印刷術,《金剛經》是凸版印刷,它是一幅5.25米的卷軸,用多塊長91厘米,寬36厘米的刻版印的。後來落在英國人手中,現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

1040年代中國刻字工人畢升在北京歷年間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泥六面體活字模,加熱變硬,按韻排在轉盤上。印時把活字鋪在有松脂、臘等粘合物的鐵板上,周圍用鐵框扎緊,放在火上加熱使粘合物熔化,冷卻後活字就粘在鐵板上了。印完後烤熱鐵板取出活字,以備日後再用。1403年朝鮮的李太宗創辦了最早的金屬鑄字工廠(當時朝鮮也用方塊字),又過了30年朝鮮參照古印度的梵文,創造了一套拼音字母以代替方塊字。現在的朝鮮文有40個字母,只需要少量字母就可拼出所有的字。1438年在德國梅茵茲城古騰堡居住的根弗第謝(德國人)創造了一套澆濤金屬字母活字的模具。用硬金屬雕出凸模字,再用錘字把凸模字壓在軟銅上,制出凹模,用凹模排在框架上印刷。到15世紀時大概已開始採用鉛錫合金。他在1451年印出歐洲第一本用活字印刷的書――《多納托斯拉丁文法》。約在1453年開始印刷拉丁文聖經。他的印刷機是用普通的螺旋壓榨機改裝的。把一頁為一個印版面上放在印刷的印台上,刷上油墨,鋪上紙張,用裝在螺旋下的壓印板加壓。一天才能排一頁,每小時只能印16張左右。

1457年,福斯特和舒奧佛發明了多色印刷,印出第一本雙色書――拉丁聖詩。1461年,班堡的靠士特把木刻版與活字印刷結合起來,印出第一本有插圖的書――德文的寓言,共有101張插圖。1470年法國人讓森在威尼斯設計出第一批羅馬活字。1477年托雷米繪制了《世界地圖》,用凹版印刷術印出,共26幅銅版印製。不易仿製,紙面上的油墨稍微鼓起,特點較多,易辨真偽,所以仍用於印刷鈔票、郵票和有價證券等。1501年義大利人格里福出了一套斜體字;1561年他把這些字縮小印出袖珍本書籍。(西方的斜體字主要用於強調字句。)1620年,荷蘭的伯靳奧發明了收字方便印刷術,每小時可印150份。1642年德國的賽根發明了鏤刻凹版印刷法,最適於印畫,首幅畫是德國伊利莎伯爵夫人的肖像。

1107年,中國人還發明了彩色印刷術。600多年後,1719年,德國的勒布朗設計的彩色印刷機取得了專利權。印出第一部書是《油畫色彩之調和》。1727年英國蘇格蘭金匠格特發明了澆鑄鉛版法。1775年法國人迪多制訂了量度活字大小的單位。1798年德國的遜納菲爾德發明平版印刷法,最適於印插圖。1875年英國首先使用膠印法,把圖像印到橡皮布上,然後正式印到彈性所需的材料上。1800年,英國的斯坦賀製成第一台鐵架印刷機代替了木製印刷機。每小時可印250張。1810年德國 人在倫敦工作的哥尼格取得了蒸汽印刷機的專利權(機械化的手動印刷機),每小時可印400頁。1812年德國人哥尼格和鮑爾設計出滾筒式滾壓印刷機。《泰晤士報》賣了這台機器,每小時可印1100張。後來哥尼格還設計了每次能印兩面的印刷機。

1839年英、美、俄三國分別發明了電鑄版。用電鑄金屬板來代替木刻印板。1845年紐約的荷奧取得了第一架實用輪轉印刷機專利。費城的《紀事報》購買了這台機器。1848年倫敦《泰晤士報》的工程師阿普斯和考珀設計了一台輪轉印刷機,在此報運用,每小時能印8000張。1861年美國荷奧採用紙型制出的曲面鉛版,從此有了完全圓形的印刷版面。1852年,英國照相技術先驅塔爾博特發現了鋼線凸版印刷的原理,1880年首先採用這種辦法在紐約《畫報》上復印一張照片,標題是「紐約貧民窟一景」。1886年德國人默根索勒在美國工作發明了高速自動排字的策諾整排機,此機用於《紐約時報》。兩年後正式投產,每小時可排字模6000個左右,速度是最熟練工人的四倍。1887年英國公務員蘭斯頓發明了排字精良的莫諾鑄排機,此機於1897年正式投入生產。在此之前,1477年前人們就知道雕刻銅凹版印刷法;1895年奧地利人克利克發明了照相凹版法;1839年,許布約在美國發明了照相排字機。從此印刷商不要金屬活字,並改用平板印刷代替傳統的凸版印刷。此法是把字母相繼投射到照相紙上面,然後沖洗出來,貼到一頁樣本上。這張拼好的版用照相機轉拍在金屬板的感光膜上,經過酸蝕,使這塊印版具有1798年遜納菲爾德發明的石印版的性能;油墨只附著於版上有圖形的地方。現在,照相排字法已經取代了絕大多數傳統的排字方式。

1965年德國發明了電子照相排字機之後,開始了用電腦控制排字時代。先進印刷廠是整頁版面可在電腦屏幕上設計,設計者一頁版面編排妥當之後,就用電腦記憶裝置把全部內容存貯起來,包括文字、標題、圖片位置等等。然後,由電腦控制的激光器在照相紙上掃描,把整個版面的圖像印出來,再用照相法製成印版進行印刷,這叫激光照排法。當今世界上很多大型報刊都用先進方法進行排印,例如我國的《科技日報》、《中國電視報》和《北京晚報》等,都採用了此先進的印刷技術。

9、漆――世界第一種塑料:

中國人最遲在公元前13世紀已經發明使用了漆。1976年在河南省安陽市發掘出的「婦好」墓(葬於公元13世紀),她的上過漆的棺木就是證明。李約瑟說:「漆可能是人類所認識的最古老的工業塑料。」在古代中國,油漆業的組織和管理很有章法,有私人的油漆作坊,也有國家的製作中心。巴黎東方藝術博物館存有一隻油漆的木酒杯,杯上雕刻的銘文除說明該杯製作於公元四年外,還刻有參加製作的七名工匠和製作中心的五位官員的名字。這個木酒杯表現了中國人兩千年前就有對製造工藝的看法;另一方面,這個杯子還表明當時的生產很可能已使用現代的工業生產的流水線那樣的工藝流程。早在公元前二世紀,中國人已發現了漆的重要化學性質,發現了通過漆的蒸發過程使其變質的方法,發現了通過在漆中放幾只螃蟹殼,漆就會保持液狀,不會變干。公元前120年的《淮南子》一書和公元12世紀的李氏都提到螃蟹殼能使漆保持液態的特殊功能。現代科學家化驗證實,甲殼體組織內確有抑制某些酶的活動的化學成份,其中一種酶就是漆變硬的酶。漆可以通過化學作用保持長久的液態,這使中國的這項生物化學工藝具有不衰的工業雛形模式。

10、銅鏡:

約公元前1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銅鏡。中國人於公元5世紀還發明了魔鏡;英國結晶學家威廉·布萊格到1932年,系統地闡明了魔鏡的理論,比中國晚了一千五百年左右。魔鏡是世界上最奇異的物品之一。魔鏡有何奇妙之處呢?在魔鏡的反面鑄有青銅圖案――圖像或文字,或二者兼而有之。反射光線的一面為凸狀,是由經拋光處理的青銅製成用作鏡面。在大多數照明情況下,這種鏡子看上去與其它的普通鏡子無異。但是,在明亮的陽光下使用魔鏡時,它反光的一面就能被「看透」。用鏡面將陽光反射到暗色的牆上,人們就能從投在牆壁上的影像中看到鏡面的圖案或文字。堅實的青銅製品變得透明了,這種令人感到神秘不解的現象使中國人給魔鏡取了透光鏡名稱。青銅是不透光的,然而實際使人感到透光,這是為什麼?這奧妙之深讓中外學者探討了幾百年,中國的科學家沈活和外國科學家威廉·布萊格爵士都發表過高見。威廉·布萊格爵士於1932年發現這一奧妙時說:「正是反射的放大作用使圖案清楚地顯現出來。」李約瑟正確地將這一切稱為「是在通向掌握金屬表現微細結構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

11、傘:

公元前1100年,中國人已經使用傘,那時已經用傘表示身份。傘骨用竹或檀香木製成,上面覆以樹葉或羽毛做的傘面。公元12世紀英語才出現「傘」這個詞。以前一直只有陽傘,到1733年代,巴黎人用油布做傘面,才製成雨傘。1750年,英國的漢威到外國旅行後帶了一把傘面回倫敦,轟動一時。1874年雪靠耳附近迪卡地區的金屬拉絲工霍克斯取得弧形鋼質傘骨的專利權。有了此傘骨,傘可以收緊,從此成為英國紳士常用的雨具。1930年柏林人豪普特發明了伸縮傘。在學術界也有人說,公元4世紀三國時期中國人才發明了傘。

12、風箏:

公元前1000年,中國人最先放風箏。早在信史之前,傳說中國人已會放風箏。相傳公元前四世紀,中國著名工匠魯班(即公輸班)做了一隻風箏,升空三日而不墜。還有一個故事說一名將軍包圍了王宮,利用風箏測量宮牆與己方軍隊的距離。風箏可用於送磚上屋或在風箏尾部繫上魚鉤釣魚。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由荷蘭人傳到了歐洲。19世紀英國發明家克雷由風箏產生靈感而發明滑翔機。德克薩斯州演員科迪「上尉」,曾利用風箏拖動折疊式小艇,橫渡英倫海峽;1901年再接再勵,乘坐雙箱形風箏飛行,使英國陸軍部大感興趣。不久,飛機取代了軍用風箏,而科迪「上尉」也在1913年駕駛他的新雙翼飛機時失事遇難。1970年,美國太空計劃設計了各種「飛行翼」,使風箏再次成為成年人的玩意兒,例如羅格樂樂折疊飛行翼,本是專為水星號太空船倉安全著陸而設計的,後來被降落傘取代了;但這種折疊翼,結果成為今日懸掛式滑翔機的機翼。風箏飛上天空為飛機飛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靈感。

13、米酒:

公元前1000年,中國人發明了米酒。

14、弓箭:

中國人於公元前8世紀發明了弓箭。公元前200年中國人已發明了弩弓。它主要用於打仗和狩獵,可卧射、立射、騎射,威力甚大。而歐洲的義大利在公元10世紀才使用弓,比我國晚了一千二百年。

15、古代機器人: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東周時期,中國人就已發明了古代機器人。當今世間,只要談及機器人,言必歐美、東洋;然而可曾知道世界上最早制出古代機器人的,是我們中國人。我國制出的古代機器人不僅精巧,而且用途也很廣泛,有各式各樣的機器人。會 跳舞的機器人、會唱歌吹笙的機器人、持賺錢的機器人和會捉魚的機器人……等,應有盡有。

會跳舞的機器人。我國唐朝的段安希說:西漢時期,漢武帝在平城、被匈奴單於冒頓圍困。漢軍陳平得知冒頓妻子閼氏所統的兵將,是國中最為精銳驃悍的隊伍,但閼氏具有妒忌別人的性格。於是陳平就命令工匠製作了一個精巧的木機器人。給木機器人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花枝招展,並把它的臉上擦上彩塗上胭脂,顯得更加俊俏。然後把它放在女牆(城牆上的短牆)上,發動機關(機械的發動部分),這個機器人就婀娜起舞,舞姿優美,招人喜愛。閼氏在城外對此情景看得十分真切,誤把這個會跳舞的機器人為真的人間美女,怕破城以後冒頓專寵這個中原美姬而冷落自己,因此閼氏就率領她的部隊棄城而去了。平城這才化險為夷。

會唱歌吹笙的機器人。唐代的機器人更為精巧神奇,唐朝人張騖在《朝野全載》中說:洛州的殷文亮曾經當過縣令(相當於「縣長」),性格聰巧,喜好飲酒。他刻制了一個木機器人並且給它穿上用綾羅綢緞做成的衣服;讓這個機器人當女招待。這個「女招待」酌酒行觴,總是彬彬有禮。

會賺錢的機器人。唐朝時,我國杭州有一個叫楊務廉的工匠,研製了一個僧人模樣的機器人,它手端化緣銅缽,能學和尚化緣,等到缽中錢滿,就自動收起錢。並且它還會向施主躬身行禮。杭州城中市民爭著向此缽中投錢,來觀看這種奇妙的表演。每日它竟能為主人撈到數千錢,真可稱為別出心裁,生財有道。

會捉魚的機器人。唐代的機器人還用於生產實踐。唐朝的柳州史王據,研製了一個類似水獺的機器人。它能沉在河湖的水中,捉到魚以後,它的腦袋就露出水面。它為什麼能捉魚呢?如果在這個機器人的口中放上魚餌,並安有發動的部件,用石頭縋著它就能沉入水中了。當魚吃了魚餌之後,這個部件就發動了,石頭就從它的口中掉到水中,當它的口合起來時,它銜在口中的魚就跑不了啦,它就從水中浮到水面。這是世界上最早用於生產的機器人。

此外,在《拾遺錄》等書中,還記載了古代機器人登台演戲、執燈伴瞎等機巧神妙。

16、分行栽培與精細耕地法:

公元前6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分行栽培與精細耕地法;歐洲人到1731年才使用此項技術,比中國晚了二千四百年左右。

17、鐵犁:

公元前6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鐵犁。歐洲人到17世紀才使用鐵犁,比中國晚了二千三百年左右。公元1050年,中國人還發明了犁鏡,給犁裝上犁鏡,便於翻土,從而提高了農業產量。大約公元前3500年,米索不達米亞平原農夫發明了牛拉犁具。犁是人類早期開始耕地的農具,中國人大約自商代起已使用耕牛拉犁,木身石鏵。公元前500年,歐洲農夫造出了鐵犁,犁前有二個輪了和一個犁刃(即犁鏵)。中國戰國時期在木犁鏵上套上了V形鐵刃,俗稱鐵口犁。犁架變小,輕便靈活,更可以調節深淺,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歐洲人於1700年代開始用先進的羅瑟蘭犁、蘭塞姆金鐵犁和播種機。1830年美國移民開始用迪爾銅犁,其他各大洲也開始用銅犁。總之,犁的發明、應用和發展,凝聚了中國人和世界其他各位發明家的心血,並顯現了他們的智慧。

18、大定音鍾:

中國人於公元前6世紀發明了大定音鍾;歐洲人到公元1000年才有定音鍾,比中國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19、長明燈:

大約在公元前589年,中國人發明了長明燈。燈蕊為石棉;燈油為海豹油或鯨油。

20、算盤:

公元前550年中國人發明了算盤,用於計算,也是自古以來商業上廣泛應用的計算工具,後來傳到世界各地,到12世紀才逐漸被現代阿拉伯數字所取代。到20世紀前蘇聯和遠東地區很多人仍然使用算盤,生塑算盤代替木竹算盤。目前世界上電子計算器和電子計算機有代替算盤的趨向,但因為算盤價格低廉,所以,用電子計算機在全世界完全代替算盤,至少還需要十年。

51、密封實驗室:

公元前1世紀,中國人發明並建造了密封實驗室。

52、傳動帶:

公元前15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傳動帶。歐洲人用傳動帶是1430年,比中國晚了一千四百多年。

53、滑動測繪儀:

中國人於公元5年發明了滑動測繪儀。而西方到1638年才使用滑動測繪儀,比中國晚了一千六百多年。同年,中國人還發明了十進位小數。隨著十進位制在中國的確立,十進位小數也出現在中國。公元5年劉歆在一標准量器所作的銘文中,提到了一個長度准確到9.5個單位。公元3世紀劉徽對《九章算術》注釋中,記述了一個1.355尺的直徑。在運用十進位小數中揚輝和秦九韶兩位卓越的數學家有很大貢獻。後來,十進位小數概念由我國逐漸傳給了西方。在這方面歐洲要晚於中國1600年。

54、水力風箱:

公元31年中國人發明了水力風箱。《後漢書》記載了南陽太守杜詩發明以水為動力、用於鑄造鐵制農具的水力風箱(鼓風水排)的事情。並精闢評價說:它「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後來發明家杜預對這種風箱作了大量改進,鼓風水排代代流傳,越來越廣泛地傳遍了全中國。而歐洲直到公元13世紀,才開始使用鼓風水排,這比中國晚1200年。在大規模工業加工過程中,中國人利用水利的創舉是現代社會以前能源供給中最有意義的突破之一。它是朝工業革命邁出的重大步伐之一。

55、龍骨水車:

公元80年,中國人發明了龍骨水車;而歐洲第一架方形板葉的龍骨水車制於16世紀,是直接以中國的設計為模式而製作的,比中國晚了一千五百年左右。

56、船尾舵:

公元1世紀,發明了船尾舵;而西方到公元1180年才在教堂的雕刻上出現了舵,比中國晚了一千一百年左右。

57、瓷器:

中國人於公元1世紀發明了瓷器。西晉時期的人,用高嶺土、長石和石英為原料,燒製成潔白細密的飲食器皿。西方到18世紀才有瓷器,比中國晚了一千七百年左右。

58、地動儀:

公元132年中國人張衡發明了地震探測器――地動儀。張衡是一位東漢時期的皇家天文學家,他寫過很多書,其中一本是《渾儀》。他曾設想地球是與九個大陸一起是在無限空間的球。在中國他第一個介紹了地理上經線與緯線的交叉網路。這時,張衡還發明了渾天儀。渾天儀顯示了宇宙中各主要星球的相對位,地動儀則可預測地震發生的地區,甚為精巧。外國人德拉·奧特弗耶於1703才設計出第一台現代地震儀。這比張衡發明的古代地震儀――地動儀要晚1571年。

❷ 我要尋找改變中國的100個發明創造

1、鼓:

傳說公元前3500年中國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獸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年,米索不達米亞的蘇默人製成了一人高的圓鼓,鼓身還繪有圖畫。後來有了小銅鼓和大銅鼓。15世紀騎兵用的大銅鼓,17世紀時開始為樂團採用。1692年蒲塞爾為「仙後」所作的配樂中就用上了。這種鼓現在叫定音鼓,19世紀有了低音大鼓。鼓聲可使節拍鮮明,粗獷有力。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定音鼓。

2、二進位制:

相傳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發明了二進位制。《周易》就是五經之一的《易經》,它是我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周易》相傳是由約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畫卦、周文王重卦、周公作爻(yao)辭,並經過孔丘修訂而成為《易經》。當代的電子計算機用的不是十進制而是二進制。二進制是誰發明的?《周易》中的「易數」用的就是二進制。換句話說就是伏羲發明了二進制,伏羲就是神農。傳說神農嘗百草才有五穀,我國才有原始農業。伏羲對我國社會的進步可謂大矣!我國北京的先農壇就是為了祭奠神農(即伏羲)而建造的,這里表達炎黃子孫對他的敬佩之情。

3、繩索:

公元前2800年,中國人已經掌握了創造麻繩的技術。我國人民開始用大麻纖維制繩。到公元紀元開始時,用大麻纖維已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主要制繩材料。1775年,英國發明家馬虛發明制繩機,結束了手工制繩的時代。從1950年開始用人造纖維製造繩索,直徑約2毫米的馬尼拉繩受到5512公斤的拉力便會折斷,而同樣粗的尼龍繩則能承受13227公斤的拉力。

4、指南針:

相傳公元前2700年中國的軒轅黃帝發明了指南針。黃帝用指南針,在大霧中辨別方向,打敗了蚩尤。根據史書記載,中國人早在戰國時代已使用指南針。公元前3世紀的《韓非子》中說,戰國時代已有人用「司南」(指南針)。宋代沈括《夢溪筆談》對此記載更詳。1090年,中國和阿拉伯航海家開始在船上裝設了指南針。作導航工具。歐洲在11世紀左右,才用浮在水上的磁針製成指南針。1250年左右,在地中海地區指南針的磁製已裝在有度的卡片上面,並以中央旋軸保持平衡。

16世紀時把指南針鑲在帶平架上,在船上發揮作用。19世紀鐵船用指南針要裝上一片弗林德斯頓鐵,以校正船的磁力所引起的誤差。20世紀製成的船和飛機用陀螺羅盤儀指南針。根據旋轉頂點穩定姿態與星體有關的原理,陀螺羅盤有兩大優點:既不因接近金屬而偏轉,雙指向真正北而不是磁北。1908年德國製成世界上第一台此類實用儀器。最優良的指南針是美國人斯波里所制。1910年在「德拉威」號船上試驗成功,很快就被美國海軍採用。總之,指南針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後來傳遍全世界為全球航海業等方面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5、養魚法:

公元前2500年中國人已經懂得養魚。那時我國人民能用人工孵化魚卵,把它養大食用。1960―1970年代,歐美才用人工養殖蛙魚等魚類。英國等西歐國家現在每年由養魚場生產淡水養魚約有10萬噸。

6、赤道式天文儀:

公元前2400年,中國人發明了赤道式天文儀。

7、十進計數制:

中國人於公元前14世紀,發明了十進計數制。在現代科學中是十分重要的,歐洲人正式採用它的最早時間的證據,是公元976年的一份西班牙手稿中發現的,而中國早在公元前14世紀的商朝,便已經採用了。在出土的公元前13世紀的甲骨文中,見有中國人用十進制記述了「547天」的實例。

8、印刷術:

公元前1324年,中國人已會雕刻印章,用墨水印在文件上,印刷術是世界上第一種傳播媒介,有了它才可把資料信息傳播出去。印刷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我們中國人從古時候起就使用印章,刻上人名或官銜。印章本來是官銜的標職,到公元 前1324年,又開始用來加蓋在文件上;最初是用墨水,到公元五、六世紀才開始用紅色印泥。中國印章大多用皂石、玉石、竹子甚至象牙雕刻而成。中國人認為,有印章為憑的文件書信和票據經簽字更可靠。現在的印刷書籍中,最古老的是《金剛經》,由中國人王 印刷,如今已成孤本。868年中國人發明了雕版印刷術,《金剛經》是凸版印刷,它是一幅5.25米的卷軸,用多塊長91厘米,寬36厘米的刻版印的。後來落在英國人手中,現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

1040年代中國刻字工人畢升在北京歷年間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泥六面體活字模,加熱變硬,按韻排在轉盤上。印時把活字鋪在有松脂、臘等粘合物的鐵板上,周圍用鐵框扎緊,放在火上加熱使粘合物熔化,冷卻後活字就粘在鐵板上了。印完後烤熱鐵板取出活字,以備日後再用。1403年朝鮮的李太宗創辦了最早的金屬鑄字工廠(當時朝鮮也用方塊字),又過了30年朝鮮參照古印度的梵文,創造了一套拼音字母以代替方塊字。現在的朝鮮文有40個字母,只需要少量字母就可拼出所有的字。1438年在德國梅茵茲城古騰堡居住的根弗第謝(德國人)創造了一套澆濤金屬字母活字的模具。用硬金屬雕出凸模字,再用錘字把凸模字壓在軟銅上,制出凹模,用凹模排在框架上印刷。到15世紀時大概已開始採用鉛錫合金。他在1451年印出歐洲第一本用活字印刷的書――《多納托斯拉丁文法》。約在1453年開始印刷拉丁文聖經。他的印刷機是用普通的螺旋壓榨機改裝的。把一頁為一個印版面上放在印刷的印台上,刷上油墨,鋪上紙張,用裝在螺旋下的壓印板加壓。一天才能排一頁,每小時只能印16張左右。

1457年,福斯特和舒奧佛發明了多色印刷,印出第一本雙色書――拉丁聖詩。1461年,班堡的靠士特把木刻版與活字印刷結合起來,印出第一本有插圖的書――德文的寓言,共有101張插圖。1470年法國人讓森在威尼斯設計出第一批羅馬活字。1477年托雷米繪制了《世界地圖》,用凹版印刷術印出,共26幅銅版印製。不易仿製,紙面上的油墨稍微鼓起,特點較多,易辨真偽,所以仍用於印刷鈔票、郵票和有價證券等。1501年義大利人格里福出了一套斜體字;1561年他把這些字縮小印出袖珍本書籍。(西方的斜體字主要用於強調字句。)1620年,荷蘭的伯靳奧發明了收字方便印刷術,每小時可印150份。1642年德國的賽根發明了鏤刻凹版印刷法,最適於印畫,首幅畫是德國伊利莎伯爵夫人的肖像。

1107年,中國人還發明了彩色印刷術。600多年後,1719年,德國的勒布朗設計的彩色印刷機取得了專利權。印出第一部書是《油畫色彩之調和》。1727年英國蘇格蘭金匠格特發明了澆鑄鉛版法。1775年法國人迪多制訂了量度活字大小的單位。1798年德國的遜納菲爾德發明平版印刷法,最適於印插圖。1875年英國首先使用膠印法,把圖像印到橡皮布上,然後正式印到彈性所需的材料上。1800年,英國的斯坦賀製成第一台鐵架印刷機代替了木製印刷機。每小時可印250張。1810年德國 人在倫敦工作的哥尼格取得了蒸汽印刷機的專利權(機械化的手動印刷機),每小時可印400頁。1812年德國人哥尼格和鮑爾設計出滾筒式滾壓印刷機。《泰晤士報》賣了這台機器,每小時可印1100張。後來哥尼格還設計了每次能印兩面的印刷機。

1839年英、美、俄三國分別發明了電鑄版。用電鑄金屬板來代替木刻印板。1845年紐約的荷奧取得了第一架實用輪轉印刷機專利。費城的《紀事報》購買了這台機器。1848年倫敦《泰晤士報》的工程師阿普斯和考珀設計了一台輪轉印刷機,在此報運用,每小時能印8000張。1861年美國荷奧採用紙型制出的曲面鉛版,從此有了完全圓形的印刷版面。1852年,英國照相技術先驅塔爾博特發現了鋼線凸版印刷的原理,1880年首先採用這種辦法在紐約《畫報》上復印一張照片,標題是「紐約貧民窟一景」。1886年德國人默根索勒在美國工作發明了高速自動排字的策諾整排機,此機用於《紐約時報》。兩年後正式投產,每小時可排字模6000個左右,速度是最熟練工人的四倍。1887年英國公務員蘭斯頓發明了排字精良的莫諾鑄排機,此機於1897年正式投入生產。在此之前,1477年前人們就知道雕刻銅凹版印刷法;1895年奧地利人克利克發明了照相凹版法;1839年,許布約在美國發明了照相排字機。從此印刷商不要金屬活字,並改用平板印刷代替傳統的凸版印刷。此法是把字母相繼投射到照相紙上面,然後沖洗出來,貼到一頁樣本上。這張拼好的版用照相機轉拍在金屬板的感光膜上,經過酸蝕,使這塊印版具有1798年遜納菲爾德發明的石印版的性能;油墨只附著於版上有圖形的地方。現在,照相排字法已經取代了絕大多數傳統的排字方式。

1965年德國發明了電子照相排字機之後,開始了用電腦控制排字時代。先進印刷廠是整頁版面可在電腦屏幕上設計,設計者一頁版面編排妥當之後,就用電腦記憶裝置把全部內容存貯起來,包括文字、標題、圖片位置等等。然後,由電腦控制的激光器在照相紙上掃描,把整個版面的圖像印出來,再用照相法製成印版進行印刷,這叫激光照排法。當今世界上很多大型報刊都用先進方法進行排印,例如我國的《科技日報》、《中國電視報》和《北京晚報》等,都採用了此先進的印刷技術。

9、漆――世界第一種塑料:

中國人最遲在公元前13世紀已經發明使用了漆。1976年在河南省安陽市發掘出的「婦好」墓(葬於公元13世紀),她的上過漆的棺木就是證明。李約瑟說:「漆可能是人類所認識的最古老的工業塑料。」在古代中國,油漆業的組織和管理很有章法,有私人的油漆作坊,也有國家的製作中心。巴黎東方藝術博物館存有一隻油漆的木酒杯,杯上雕刻的銘文除說明該杯製作於公元四年外,還刻有參加製作的七名工匠和製作中心的五位官員的名字。這個木酒杯表現了中國人兩千年前就有對製造工藝的看法;另一方面,這個杯子還表明當時的生產很可能已使用現代的工業生產的流水線那樣的工藝流程。早在公元前二世紀,中國人已發現了漆的重要化學性質,發現了通過漆的蒸發過程使其變質的方法,發現了通過在漆中放幾只螃蟹殼,漆就會保持液狀,不會變干。公元前120年的《淮南子》一書和公元12世紀的李氏都提到螃蟹殼能使漆保持液態的特殊功能。現代科學家化驗證實,甲殼體組織內確有抑制某些酶的活動的化學成份,其中一種酶就是漆變硬的酶。漆可以通過化學作用保持長久的液態,這使中國的這項生物化學工藝具有不衰的工業雛形模式。

10、銅鏡:

約公元前1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銅鏡。中國人於公元5世紀還發明了魔鏡;英國結晶學家威廉·布萊格到1932年,系統地闡明了魔鏡的理論,比中國晚了一千五百年左右。魔鏡是世界上最奇異的物品之一。魔鏡有何奇妙之處呢?在魔鏡的反面鑄有青銅圖案――圖像或文字,或二者兼而有之。反射光線的一面為凸狀,是由經拋光處理的青銅製成用作鏡面。在大多數照明情況下,這種鏡子看上去與其它的普通鏡子無異。但是,在明亮的陽光下使用魔鏡時,它反光的一面就能被「看透」。用鏡面將陽光反射到暗色的牆上,人們就能從投在牆壁上的影像中看到鏡面的圖案或文字。堅實的青銅製品變得透明了,這種令人感到神秘不解的現象使中國人給魔鏡取了透光鏡名稱。青銅是不透光的,然而實際使人感到透光,這是為什麼?這奧妙之深讓中外學者探討了幾百年,中國的科學家沈活和外國科學家威廉·布萊格爵士都發表過高見。威廉·布萊格爵士於1932年發現這一奧妙時說:「正是反射的放大作用使圖案清楚地顯現出來。」李約瑟正確地將這一切稱為「是在通向掌握金屬表現微細結構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

11、傘:

公元前1100年,中國人已經使用傘,那時已經用傘表示身份。傘骨用竹或檀香木製成,上面覆以樹葉或羽毛做的傘面。公元12世紀英語才出現「傘」這個詞。以前一直只有陽傘,到1733年代,巴黎人用油布做傘面,才製成雨傘。1750年,英國的漢威到外國旅行後帶了一把傘面回倫敦,轟動一時。1874年雪靠耳附近迪卡地區的金屬拉絲工霍克斯取得弧形鋼質傘骨的專利權。有了此傘骨,傘可以收緊,從此成為英國紳士常用的雨具。1930年柏林人豪普特發明了伸縮傘。在學術界也有人說,公元4世紀三國時期中國人才發明了傘。

12、風箏:

公元前1000年,中國人最先放風箏。早在信史之前,傳說中國人已會放風箏。相傳公元前四世紀,中國著名工匠魯班(即公輸班)做了一隻風箏,升空三日而不墜。還有一個故事說一名將軍包圍了王宮,利用風箏測量宮牆與己方軍隊的距離。風箏可用於送磚上屋或在風箏尾部繫上魚鉤釣魚。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由荷蘭人傳到了歐洲。19世紀英國發明家克雷由風箏產生靈感而發明滑翔機。德克薩斯州演員科迪「上尉」,曾利用風箏拖動折疊式小艇,橫渡英倫海峽;1901年再接再勵,乘坐雙箱形風箏飛行,使英國陸軍部大感興趣。不久,飛機取代了軍用風箏,而科迪「上尉」也在1913年駕駛他的新雙翼飛機時失事遇難。1970年,美國太空計劃設計了各種「飛行翼」,使風箏再次成為成年人的玩意兒,例如羅格樂樂折疊飛行翼,本是專為水星號太空船倉安全著陸而設計的,後來被降落傘取代了;但這種折疊翼,結果成為今日懸掛式滑翔機的機翼。風箏飛上天空為飛機飛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靈感。

13、米酒:

公元前1000年,中國人發明了米酒。

14、弓箭:

中國人於公元前8世紀發明了弓箭。公元前200年中國人已發明了弩弓。它主要用於打仗和狩獵,可卧射、立射、騎射,威力甚大。而歐洲的義大利在公元10世紀才使用弓,比我國晚了一千二百年。

15、古代機器人: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東周時期,中國人就已發明了古代機器人。當今世間,只要談及機器人,言必歐美、東洋;然而可曾知道世界上最早制出古代機器人的,是我們中國人。我國制出的古代機器人不僅精巧,而且用途也很廣泛,有各式各樣的機器人。會跳舞的機器人、會唱歌吹笙的機器人、持賺錢的機器人和會捉魚的機器人……等,應有盡有。

會跳舞的機器人。我國唐朝的段安希說:西漢時期,漢武帝在平城、被匈奴單於冒頓圍困。漢軍陳平得知冒頓妻子閼氏所統的兵將,是國中最為精銳驃悍的隊伍,但閼氏具有妒忌別人的性格。於是陳平就命令工匠製作了一個精巧的木機器人。給木機器人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花枝招展,並把它的臉上擦上彩塗上胭脂,顯得更加俊俏。然後把它放在女牆(城牆上的短牆)上,發動機關(機械的發動部分),這個機器人就婀娜起舞,舞姿優美,招人喜愛。閼氏在城外對此情景看得十分真切,誤把這個會跳舞的機器人為真的人間美女,怕破城以後冒頓專寵這個中原美姬而冷落自己,因此閼氏就率領她的部隊棄城而去了。平城這才化險為夷。

會唱歌吹笙的機器人。唐代的機器人更為精巧神奇,唐朝人張騖在《朝野全載》中說:洛州的殷文亮曾經當過縣令(相當於「縣長」),性格聰巧,喜好飲酒。他刻制了一個木機器人並且給它穿上用綾羅綢緞做成的衣服;讓這個機器人當女招待。這個「女招待」酌酒行觴,總是彬彬有禮。

會賺錢的機器人。唐朝時,我國杭州有一個叫楊務廉的工匠,研製了一個僧人模樣的機器人,它手端化緣銅缽,能學和尚化緣,等到缽中錢滿,就自動收起錢。並且它還會向施主躬身行禮。杭州城中市民爭著向此缽中投錢,來觀看這種奇妙的表演。每日它竟能為主人撈到數千錢,真可稱為別出心裁,生財有道。

會捉魚的機器人。唐代的機器人還用於生產實踐。唐朝的柳州史王據,研製了一個類似水獺的機器人。它能沉在河湖的水中,捉到魚以後,它的腦袋就露出水面。它為什麼能捉魚呢?如果在這個機器人的口中放上魚餌,並安有發動的部件,用石頭縋著它就能沉入水中了。當魚吃了魚餌之後,這個部件就發動了,石頭就從它的口中掉到水中,當它的口合起來時,它銜在口中的魚就跑不了啦,它就從水中浮到水面。這是世界上最早用於生產的機器人。

此外,在《拾遺錄》等書中,還記載了古代機器人登台演戲、執燈伴瞎等機巧神妙。

16、分行栽培與精細耕地法:

公元前6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分行栽培與精細耕地法;歐洲人到1731年才使用此項技術,比中國晚了二千四百年左右。

17、鐵犁:

公元前6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鐵犁。歐洲人到17世紀才使用鐵犁,比中國晚了二千三百年左右。公元1050年,中國人還發明了犁鏡,給犁裝上犁鏡,便於翻土,從而提高了農業產量。大約公元前3500年,米索不達米亞平原農夫發明了牛拉犁具。犁是人類早期開始耕地的農具,中國人大約自商代起已使用耕牛拉犁,木身石鏵。公元前500年,歐洲農夫造出了鐵犁,犁前有二個輪了和一個犁刃(即犁鏵)。中國戰國時期在木犁鏵上套上了V形鐵刃,俗稱鐵口犁。犁架變小,輕便靈活,更可以調節深淺,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歐洲人於1700年代開始用先進的羅瑟蘭犁、蘭塞姆金鐵犁和播種機。1830年美國移民開始用迪爾銅犁,其他各大洲也開始用銅犁。總之,犁的發明、應用和發展,凝聚了中國人和世界其他各位發明家的心血,並顯現了他們的智慧。

18、大定音鍾:

中國人於公元前6世紀發明了大定音鍾;歐洲人到公元1000年才有定音鍾,比中國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19、長明燈:

大約在公元前589年,中國人發明了長明燈。燈蕊為石棉;燈油為海豹油或鯨油。

20、算盤:

公元前550年中國人發明了算盤,用於計算,也是自古以來商業上廣泛應用的計算工具,後來傳到世界各地,到12世紀才逐漸被現代阿拉伯數字所取代。到20世紀前蘇聯和遠東地區很多人仍然使用算盤,生塑算盤代替木竹算盤。目前世界上電子計算器和電子計算機有代替算盤的趨向,但因為算盤價格低廉,所以,用電子計算機在全世界完全代替算盤,至少還需要十年。

21、地毯:

公元前五百年地毯已在中國應用。已知最早的地毯起源於公元前五世紀的中國和伊朗。1606年,法國巴黎附近最早用上了織機編織的地毯。現在的地毯變為人造纖維和羊毛編織而成。

22、雙動式活塞風箱:

中國人於公元前5世紀發明了雙動式活塞風箱。西方於16世紀才用雙動式活塞風箱。比中國晚了二千一百年左右。

23、水涌缽

公元前5世紀,中國人發明了水涌缽。

24、空位表零法:

中國人在公元四世紀以前就開始用空位表示零,中國的算盤就是這樣表示的。按照西方的傳統說法,用符號「0」來表示零,是印度人在公元九世紀發明的,它出現在公元870年瓜摩爾的碑文中。但是,實際上,符號「0」的出現要比這早得多。在公元683年柬埔寨和蘇門答臘的碑文中,以及在公元686年蘇門答臘附近的邦加島上的碑文中,均出現這一符號。一些專家認為,這些國家出現的零的符號,是由中國傳過去的,而他們又將這符號傳到印度。零非常重要,如果忽視了零,那麼現代技術就會瓦解。當然用空位表示零這是中國人的一項發明,然而我們並不是說使用「0」符號的絕對優先權屬於我國,因為直到1247年「0」符號才第一次在我國印刷品中出現,盡管我們確信至少在一個世紀以前就已經使用這個符號了,但沒有人知道,這個表示零的符號中國人在何時、何地首先使用的,這是需要進一步考證的。

❸ 中國的文字是誰發明的,很多人都說是 倉吉 造的字

傳說是黃帝時期的史管倉頡所造,距離今天已經有5000年歷史了。

漢字是中華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載了我們幾千年的歷史,而且也是從古到今人們進行溝通的重要手段。由漢字衍生出來的書法藝術,更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但是,漢字,是怎幺造出來的?

研究漢字的起源問題,在國內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先秦傳說造字者為倉頡,《旬子·解蔽》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呂氏春秋》記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相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個代表人。《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聖人」。史學家徐旭認為,文字的出現,應與倉頡有關。那時制定歷法需要文字記載,制定神諭也需要行文,因此,倉頡應是顓頊部族人。他「生於斯,葬於斯」,故造書台北有倉頡陵墓。他所處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6世紀。據此推測,四、五千年前,我國的文字就比較成熟了。

到了現代,有人在承認倉頡的同時又擴大了造字者的隊伍。比如魯迅先生,他認為「......在社會里,倉頡也不是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了,史官一採集,就可以敷衍記事了。中國文字的來由,恐怕逃不出這例子。」《魯迅.門外文談》。也就是說,漢字當然不可能是倉頡一個人創造出來的,而是由許許多多的像倉頡這樣的人慢慢豐富起來的,倉頡只不過在這些人當中比較重要、起的作用比較大而已。我們所重視的不是到底是不是倉頡造的漢字,而是造字這件事本身的意義。漢字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歷史走進了由文字記載的時代,是歷史長河中的一件大事,對後世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倉頡造字

倉頡,姓侯剛,號史皇氏,黃帝時史官,漢字創始人,被尊為「造字聖人」。今南樂縣城西北35華里吳村有倉頡陵、倉頡廟和造書台,史學家認為倉頡生於斯,葬於斯。

相傳 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 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了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

傳說倉頡;四目重瞳,非常聰明,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陽虛之山(現在陝西省雒南縣),臨於玄扈洛?之水,忽然看見一支大龜,龜背上面有許多青色花紋。倉頡看了覺得稀奇,就取來細細研究。他看來看去,發現龜背上的花紋竟是有意義可通的。他想花紋既能表示意義,如果定下一個規則,豈不是人人都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幺?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作"字"。

倉頡造字成功,發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聽到鬼哭魂嚎。為什幺下粟如雨呢?因為倉頡造成了文字,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自然值得慶賀。但鬼為什幺要哭呢?有人說,因為有了文字,民智日開,民德日離,欺偽狡詐、爭奪殺戮由此而生,天下從此永無太平日子,連鬼也不得安寧,所以鬼要哭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

有一次,倉頡就是從這些繩結記錄的史書給黃帝提供的史實出了差錯,致使黃帝在和炎帝的邊境談判中失利。事後,倉頡愧而辭官雲游天下,遍訪錄史記事的好辦法。三年後他回到故鄉白水楊武村,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得到的各種素材,創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名字,就叫做字。

倉頡的字都是依照萬物的形狀造出來的。譬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紅圓的模樣勾的;月字是仿著月牙兒的形狀描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影畫的……倉頡首創文字的事後來被黃帝知道了,他大為感動,乃賜倉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後來,上天知道了這件事,下了一場穀子雨獎勵倉頡。這便是人間穀雨節的由來。

從白水縣城出發,沿渭(南)清(澗)公路下洛河,然後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吉普車在高原的溝岔間跑了一個小時左右,才來到了倉頡廟所在的史官村。這座已有1800餘年歷史的倉頡廟已被國務院正式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倉頡陵在吳村西側,與倉頡廟西東相望,是一個高五米的大土丘。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龍山時期的古文化遺存。陵前翁仲,石獅俱存,並建有石坊,上書「倉頡」二字。倉頡廟,始建年代不詳。據廟內現存碑刻記載,「歷漢唐以來,未嘗稍替」。如今看到的倉頡廟是明清時的建築,佔地約兩千七百平方米,座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對,雕刻精美雅緻;山門、二門皆為硬山式建築,拜殿、正殿和寢閣大方美觀。還有明代名人篆額題聯和倉頡夫婦的石雕。廟內碑刻林立,松柏蒼翠,楊柳依依,樓台亭閣鱗次櫛比,整個建築雄偉壯觀

告別「結繩記事」的年代

中國古書上有「結繩記事」、「契木為文」等記載,這是早期記事常用的方法,可惜這些物質無法長久保存下來,所以當時的記事情況已無法知曉了。但安陽小屯發現了十五萬片甲骨卜辭,在龜甲與牛胛骨上刻的文字相當完好地保存了下來,總字數達到3500個上下。從甲骨文字結構來說,除了象形以外,形聲、會意、假借等比較進步的造字方法已普遍被應用。可見在三千餘年前的商代文字已達到了相當完備程度,那幺在它以前一定有個更長的發展過程。

考古發現證明,中國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龜甲上刻劃符號了。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發現了在陶器上刻劃的符號有數十種之多,其中有些與甲骨上所見的字類似,因而有人認為它們就是早期文字。至於在龍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發現的朱書可以肯定是文字,充分表明中國的漢字至少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文字的出現既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不斷積累、不斷總結的結果,所以倉頡很可能是總結整理文字,為漢字的形成作出了貢獻的一個代表人物。

❹ 蹦極是誰發明的

蹦極源於英文「bungy」或者「bungee」,為什麼會有兩個名字呢?

可能的原因有兩個: 1) 第一種說法: 目前所知, bungee 最早出現於牛津極限運動俱樂部,他們管這項運動叫做 bungee . 這項運動在紐西蘭叫 bungy ,極有可能是由於拼寫錯誤,但是由於在紐西蘭推廣的很成功,人們普遍接受了 bungy , 所以就有了這個詞。

第二種說法: bungy 和 bungee 是有差別的bungee 所用的繩索是用多種材料復合而成,在北美通常用5/8英寸軍事規格的繩索,伸縮率能達到210%,現在也有使用 TR2 和 Ripcord,伸縮率分別達到240%和280%,它的特點是有更高的自由落體,反彈時間更長,感覺更刺激。

bungy 發源於紐西蘭,使用的繩索是橡皮繩(具有無限的伸縮),有可變的掣動系統,能控制最大伸縮距離。它的特點是比較低的速度,比較高的反彈,感覺平穩,特別適合綁踝跳。

蹦極一詞應該是一個極好的音譯詞,在香港、台灣地區,人們音譯為「笨豬跳」,作這種譯法的人大概是認為,如果一個人不笨的話,是斷然不會去進行這種「慘烈」的活動的吧。然而,當這項運動從它的起源地發展到世界各地,就受到人們普遍的歡迎,甚至一些極限運動愛好者還要將自己的婚禮儀式放在蹦極塔上進行,一旦「禮成」,就縱身一跳,以示愛情的熱誠與忠貞。而去蹦極的人非但不會被稱作「笨豬」,反而能夠拿到「勇敢者證書」。
笨豬跳起源於南太平洋島萬那杜的一種成年儀式,幾百年前萬那杜男人們必須經受住高空懸跳的考驗,才能算是到了成年,他們用藤條捆住雙腿,從35米高的木塔上往下跳,在離地面幾英寸時停止,然後全村男女老少圍著他載歌載舞,慶祝他成功通過了成年考驗。
這種形式後來傳到英國,被作為皇宮貴族的一種表演,表演者須穿燕尾服,頭戴禮帽。首次使用橡皮繩蹦極,是在美國,但笨豬跳的真正發揚光大是在紐西蘭。紐西蘭人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反彈跳躍協會,並在1988年首次向社會公開展示高空懸跳,從此大力推廣這一運動。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有很多國家都已建立了笨豬跳運動基地,例如新加坡、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及一些歐洲國家。1997年5月1日,笨豬跳首次傳入中國,發展到現在,已有多種形式,大致可分為三種:
橋梁蹦極,在橋樑上伸出一個跳台,或在懸崖絕壁上伸出一個跳台;塔式蹦極,即主要是在廣場上建造一個斜塔,然後在塔上伸出一個跳台;火箭蹦極,顧名思義,將人像火箭一樣向上彈起,然後一上一下地彈躍。
「蹦極」就是跳躍者站在約40米以上(相當於10層樓)高度的橋梁、塔頂、高樓、吊車甚至熱氣球上,把一端固定的一根長長的橡皮條綁在踝關節處然後兩臂伸開,雙腿並攏,頭朝下跳下去。綁在跳躍者踝部的橡皮條很長,足以使跳躍者在空中享受幾秒鍾的「自由落體」。當人體落到離地面一定距離時,橡皮繩被拉開、綳緊、阻止人體繼續下落,當到達最低點時橡皮再次彈起,人被拉起,隨後,又落下,這樣反復多次直到橡皮繩的彈性消失為止,這就是蹦極的全過程。
世界最高的蹦極點位於南非東開普省齊齊卡馬山中一座名為布勞克朗斯的大橋上,高度為216米,1997年12月開始正式接待遊人,至今共計100人次,最小的只有9歲,最長者則是84歲的老人;第二高的蹦極點在瑞士的一個風景點的纜車上,高度為160米;第三高的蹦極點位於紐西蘭,蹦極高度為134米。

蹦極的玩法

1)按跳法分類
1.綁 腰 後 躍 式
此跳法為綁腰站於跳台上採用後躍的方式跳下,此跳法為彈跳 初學者之第一個規定基本動作,彈跳時彷彿掉人無底洞,仿若整個心臟皆跳出,約3秒鍾時突然往上反彈,反彈持續4一5次,定神一看,自己已安全懸掛於半空中,整個過程約5秒鍾,真是緊張又刺激。

2.綁 腰 前 撲 式
此跳法為綁腰站於跳台上面前撲的方式躍下。此跳法為彈跳 初學者之第一個基本動作做的另一種嘗試跳法。此種跳法近似於綁腰後躍 式,但彈跳者為面朝下,真正感受到視覺上的恐怖與無助,當彈跳繩停止 反彈時能真正享受重生的欣喜。

3.綁 腳 高 空 跳 水 式
此跳法為彈跳者表現英姿最酷的跳法,此種跳法為將裝 備綁於綁踝上,彈跳者站於跳台上面朝下,如奧運選手跳水時的神氣風情,彈跳者於倒數5,4,3,2,1後即展開雙臂,向下俯沖,訪若雄鷹展翅,氣概非凡。

4.綁 腳 後 空 翻 式
此種跳法是彈跳跳法中難度最高但也最神氣的跳法。此種跳法為將裝備綁於腳踝上,彈跳者站於跳台上背朝後,彈跳者於倒數 5,4,3,2,1,後即展開雙臂,向後空翻,此種跳法需要強壯的腰力及十足的 勇氣,若您認為您的膽識超人,不訪在體驗過綁腰、綁腳彈跳後,向自己 的勇氣挑戰。

5.綁 背 彈 跳
此種跳法被彈跳教練喻為最接近死亡的感受,彈跳者將裝備綁於背上,於倒數5,4,3,2,1後雙手報胸雙腳往下懸空一踩,彷彿由高空墜落,頓時感覺大地懸轉,地面事物由小變大,整個過程仿若向死神打交道,真是刺激、過隱到極點。待您親自體驗。

6.雙 人 跳
此種跳法為你讓你的戀人向您宣誓愛的證言的最高境界,雙人於空中反彈時,彈跳繩將兩人緊緊扣在一起,此時是您許下諾言的最佳時刻,當然,我們要求其中一方必需要有彈跳經驗才能迸行此項甜蜜又驚險的雙人跳。

2)按地點分類大致可分為三種:

橋梁蹦極:在橋樑上伸出一個跳台,或在懸崖絕壁上伸出一個跳台;
塔式蹦極:主要是在廣場上建造一個斜塔,然後在塔上伸出一個跳台;
火箭蹦極:顧名思義,將人象火箭一樣向上彈起,然後上下彈躍。

3)按操作方法也有三類可分:
綁腰--踏出彈跳的第一步。
綁背--想嘗試電梯斷線後的墜落嗎?
綁腳--可體驗奧運跳水選手俯沖的快感。

4)按蹦極技巧和人數還可分為:
自由式--可碰水、前滾翻、後滾翻、單人跳、雙人跳等等,每種玩法都會讓您有不同的感受。

蹦極的常識

1)蹦極前的准備
蹦極對身體素質要求較高,凡是有心、腦病史的人不能參加。
凡是深度近視者要慎重,因為硬式笨豬跳下時頭朝下,人身體以9.8米/秒方的加速度下墜,很容易腦部充血而造成視網膜脫落。
跳下前應充分活動身體各部位,以防扭傷或拉傷。
著裝要盡量簡練,合身,不要穿易飛散或兜風的衣物,否則曝光可沒人管。
跳出後要注意控制身體,不要讓脖子或胳膊被彈索卷到,否則……
最後一條規則就是沒有規則,發揮你的想像,盡情的把身心溶入,用心去體會那短暫而又刺激的感受吧!Good Luck!!

❺ 中國四大發明的資料(有英文,有翻譯)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觀點,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一般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及活字印刷術。

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指南針的N指北方,E指東方,W指西方,S指南方。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漢族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漢族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火葯:一種黑色或棕色的炸葯,由硝酸鉀、木炭和硫磺機械混合而成,最初均製成粉末狀,以後一般製成大小不同的顆粒狀,可供不同用途之需,在採用無煙火葯以前,一直用作唯一的軍用發射葯。

印刷術:畢升曾嘗試木製活字,但木製活字一直要到元朝(1271年–1368年)王禎(活躍於1290年至1333年)的木模才趨完善。王禎亦將文字按照音韻組合置於有小隔間的轉輪排字盤以方便撿字。至於銅版活字要等到明朝(1368年-1644年)華燧(1439年至1513年)於1490年的印刷作品才趨完美。

❻ 中國最早發明的是什麼求大神幫助

我國人民自古以來都有發達的創造性思維,具有發明的光榮傳統。例如龍和鳳。鳳是用雞頭和孔雀身軀及其羽毛組合而成的神奇動物。龍更具有創造性,龍是由馬頭、鹿身、蛇軀、鷹爪、麟體、魚尾組合而成的神奇動物。再者,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對我國古代的科學和技術成就進行了深入地研究,撰寫出世界聞名的巨著《中國的科學與文化》(中譯文書名為《中國科學技術史》)。羅伯特·坦普爾在李約瑟博士指導下,於1986年出版了《中國――發現和發明的國度》一書,以簡明通俗的文字介紹了中國的一百個「世界第一」。下面按發明先後順序介紹給大家。 1、鼓: 傳說公元前3500年中國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獸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年,米索不達米亞的蘇默人製成了一人高的圓鼓,鼓身還繪有圖畫。後來有了小銅鼓和大銅鼓。15世紀騎兵用的大銅鼓,17世紀時開始為樂團採用。1692年蒲塞爾為「仙後」所作的配樂中就用上了。這種鼓現在叫定音鼓,19世紀有了低音大鼓。鼓聲可使節拍鮮明,粗獷有力。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定音鼓。 2、二進位制: 相傳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發明了二進位制。《周易》就是五經之一的《易經》,它是我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周易》相傳是由約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畫卦、周文王重卦、周公作爻(yao)辭,並經過孔丘修訂而成為《易經》。當代的電子計算機用的不是十進制而是二進制。二進制是誰發明的?《周易》中的「易數」用的就是二進制。換句話說就是伏羲發明了二進制,伏羲就是神農。傳說神農嘗百草才有五穀,我國才有原始農業。伏羲對我國社會的進步可謂大矣!我國北京的先農壇就是為了祭奠神農(即伏羲)而建造的,這里表達炎黃子孫對他的敬佩之情。 3、繩索: 公元前2800年,中國人已經掌握了創造麻繩的技術。我國人民開始用大麻纖維制繩。到公元紀元開始時,用大麻纖維已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主要制繩材料。1775年,英國發明家馬虛發明制繩機,結束了手工制繩的時代。從1950年開始用人造纖維製造繩索,直徑約2毫米的馬尼拉繩受到5512公斤的拉力便會折斷,而同樣粗的尼龍繩則能承受13227公斤的拉力。 4、指南針: 相傳公元前2700年中國的軒轅黃帝發明了指南針。黃帝用指南針,在大霧中辨別方向,打敗了蚩尤。根據史書記載,中國人早在戰國時代已使用指南針。公元前3世紀的《韓非子》中說,戰國時代已有人用「司南」(指南針)。宋代沈括《夢溪筆談》對此記載更詳。1090年,中國和阿拉伯航海家開始在船上裝設了指南針。作導航工具。歐洲在11世紀左右,才用浮在水上的磁針製成指南針。1250年左右,在地中海地區指南針的磁製已裝在有度的卡片上面,並以中央旋軸保持平衡。 16世紀時把指南針鑲在帶平架上,在船上發揮作用。19世紀鐵船用指南針要裝上一片弗林德斯頓鐵,以校正船的磁力所引起的誤差。20世紀製成的船和飛機用陀螺羅盤儀指南針。根據旋轉頂點穩定姿態與星體有關的原理,陀螺羅盤有兩大優點:既不因接近金屬而偏轉,雙指向真正北而不是磁北。1908年德國製成世界上第一台此類實用儀器。最優良的指南針是美國人斯波里所制。1910年在「德拉威」號船上試驗成功,很快就被美國海軍採用。總之,指南針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後來傳遍全世界為全球航海業等方面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5、養魚法: 公元前2500年中國人已經懂得養魚。那時我國人民能用人工孵化魚卵,把它養大食用。1960―1970年代,歐美才用人工養殖蛙魚等魚類。英國等西歐國家現在每年由養魚場生產淡水養魚約有10萬噸。 6、赤道式天文儀: 公元前2400年,中國人發明了赤道式天文儀。 7、十進計數制: 中國人於公元前14世紀,發明了十進計數制。在現代科學中是十分重要的,歐洲人正式採用它的最早時間的證據,是公元976年的一份西班牙手稿中發現的,而中國早在公元前14世紀的商朝,便已經採用了。在出土的公元前13世紀的甲骨文中,見有中國人用十進制記述了「547天」的實例。 8、印刷術: 公元前1324年,中國人已會雕刻印章,用墨水印在文件上,印刷術是世界上第一種傳播媒介,有了它才可把資料信息傳播出去。印刷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我們中國人從古時候起就使用印章,刻上人名或官銜。印章本來是官銜的標職,到公元 前1324年,又開始用來加蓋在文件上;最初是用墨水,到公元五、六世紀才開始用紅色印泥。中國印章大多用皂石、玉石、竹子甚至象牙雕刻而成。中國人認為,有印章為憑的文件書信和票據經簽字更可靠。現在的印刷書籍中,最古老的是《金剛經》,由中國人王 印刷,如今已成孤本。868年中國人發明了雕版印刷術,《金剛經》是凸版印刷,它是一幅5.25米的卷軸,用多塊長91厘米,寬36厘米的刻版印的。後來落在英國人手中,現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 1040年代中國刻字工人畢升在北京歷年間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泥六面體活字模,加熱變硬,按韻排在轉盤上。印時把活字鋪在有松脂、臘等粘合物的鐵板上,周圍用鐵框扎緊,放在火上加熱使粘合物熔化,冷卻後活字就粘在鐵板上了。印完後烤熱鐵板取出活字,以備日後再用。1403年朝鮮的李太宗創辦了最早的金屬鑄字工廠(當時朝鮮也用方塊字),又過了30年朝鮮參照古印度的梵文,創造了一套拼音字母以代替方塊字。現在的朝鮮文有40個字母,只需要少量字母就可拼出所有的字。1438年在德國梅茵茲城古騰堡居住的根弗第謝(德國人)創造了一套澆濤金屬字母活字的模具。用硬金屬雕出凸模字,再用錘字把凸模字壓在軟銅上,制出凹模,用凹模排在框架上印刷。到15世紀時大概已開始採用鉛錫合金。他在1451年印出歐洲第一本用活字印刷的書――《多納托斯拉丁文法》。約在1453年開始印刷拉丁文聖經。他的印刷機是用普通的螺旋壓榨機改裝的。把一頁為一個印版面上放在印刷的印台上,刷上油墨,鋪上紙張,用裝在螺旋下的壓印板加壓。一天才能排一頁,每小時只能印16張左右。 1457年,福斯特和舒奧佛發明了多色印刷,印出第一本雙色書――拉丁聖詩。1461年,班堡的靠士特把木刻版與活字印刷結合起來,印出第一本有插圖的書――德文的寓言,共有101張插圖。1470年法國人讓森在威尼斯設計出第一批羅馬活字。1477年托雷米繪制了《世界地圖》,用凹版印刷術印出,共26幅銅版印製。不易仿製,紙面上的油墨稍微鼓起,特點較多,易辨真偽,所以仍用於印刷鈔票、郵票和有價證券等。1501年義大利人格里福出了一套斜體字;1561年他把這些字縮小印出袖珍本書籍。(西方的斜體字主要用於強調字句。)1620年,荷蘭的伯靳奧發明了收字方便印刷術,每小時可印150份。1642年德國的賽根發明了鏤刻凹版印刷法,最適於印畫,首幅畫是德國伊利莎伯爵夫人的肖像。 1107年,中國人還發明了彩色印刷術。600多年後,1719年,德國的勒布朗設計的彩色印刷機取得了專利權。印出第一部書是《油畫色彩之調和》。1727年英國蘇格蘭金匠格特發明了澆鑄鉛版法。1775年法國人迪多制訂了量度活字大小的單位。1798年德國的遜納菲爾德發明平版印刷法,最適於印插圖。1875年英國首先使用膠印法,把圖像印到橡皮布上,然後正式印到彈性所需的材料上。1800年,英國的斯坦賀製成第一台鐵架印刷機代替了木製印刷機。每小時可印250張。1810年德國 人在倫敦工作的哥尼格取得了蒸汽印刷機的專利權(機械化的手動印刷機),每小時可印400頁。1812年德國人哥尼格和鮑爾設計出滾筒式滾壓印刷機。《泰晤士報》賣了這台機器,每小時可印1100張。後來哥尼格還設計了每次能印兩面的印刷機。 1839年英、美、俄三國分別發明了電鑄版。用電鑄金屬板來代替木刻印板。1845年紐約的荷奧取得了第一架實用輪轉印刷機專利。費城的《紀事報》購買了這台機器。1848年倫敦《泰晤士報》的工程師阿普斯和考珀設計了一台輪轉印刷機,在此報運用,每小時能印8000張。1861年美國荷奧採用紙型制出的曲面鉛版,從此有了完全圓形的印刷版面。1852年,英國照相技術先驅塔爾博特發現了鋼線凸版印刷的原理,1880年首先採用這種辦法在紐約《畫報》上復印一張照片,標題是「紐約貧民窟一景」。1886年德國人默根索勒在美國工作發明了高速自動排字的策諾整排機,此機用於《紐約時報》。兩年後正式投產,每小時可排字模6000個左右,速度是最熟練工人的四倍。1887年英國公務員蘭斯頓發明了排字精良的莫諾鑄排機,此機於1897年正式投入生產。在此之前,1477年前人們就知道雕刻銅凹版印刷法;1895年奧地利人克利克發明了照相凹版法;1839年,許布約在美國發明了照相排字機。從此印刷商不要金屬活字,並改用平板印刷代替傳統的凸版印刷。此法是把字母相繼投射到照相紙上面,然後沖洗出來,貼到一頁樣本上。這張拼好的版用照相機轉拍在金屬板的感光膜上,經過酸蝕,使這塊印版具有1798年遜納菲爾德發明的石印版的性能;油墨只附著於版上有圖形的地方。現在,照相排字法已經取代了絕大多數傳統的排字方式。 1965年德國發明了電子照相排字機之後,開始了用電腦控制排字時代。先進印刷廠是整頁版面可在電腦屏幕上設計,設計者一頁版面編排妥當之後,就用電腦記憶裝置把全部內容存貯起來,包括文字、標題、圖片位置等等。然後,由電腦控制的激光器在照相紙上掃描,把整個版面的圖像印出來,再用照相法製成印版進行印刷,這叫激光照排法。當今世界上很多大型報刊都用先進方法進行排印,例如我國的《科技日報》、《中國電視報》和《北京晚報》等,都採用了此先進的印刷技術。 9、漆――世界第一種塑料: 中國人最遲在公元前13世紀已經發明使用了漆。1976年在河南省安陽市發掘出的「婦好」墓(葬於公元13世紀),她的上過漆的棺木就是證明。李約瑟說:「漆可能是人類所認識的最古老的工業塑料。」在古代中國,油漆業的組織和管理很有章法,有私人的油漆作坊,也有國家的製作中心。巴黎東方藝術博物館存有一隻油漆的木酒杯,杯上雕刻的銘文除說明該杯製作於公元四年外,還刻有參加製作的七名工匠和製作中心的五位官員的名字。這個木酒杯表現了中國人兩千年前就有對製造工藝的看法;另一方面,這個杯子還表明當時的生產很可能已使用現代的工業生產的流水線那樣的工藝流程。早在公元前二世紀,中國人已發現了漆的重要化學性質,發現了通過漆的蒸發過程使其變質的方法,發現了通過在漆中放幾只螃蟹殼,漆就會保持液狀,不會變干。公元前120年的《淮南子》一書和公元12世紀的李氏都提到螃蟹殼能使漆保持液態的特殊功能。現代科學家化驗證實,甲殼體組織內確有抑制某些酶的活動的化學成份,其中一種酶就是漆變硬的酶。漆可以通過化學作用保持長久的液態,這使中國的這項生物化學工藝具有不衰的工業雛形模式。 10、銅鏡: 約公元前1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銅鏡。中國人於公元5世紀還發明了魔鏡;英國結晶學家威廉·布萊格到1932年,系統地闡明了魔鏡的理論,比中國晚了一千五百年左右。魔鏡是世界上最奇異的物品之一。魔鏡有何奇妙之處呢?在魔鏡的反面鑄有青銅圖案――圖像或文字,或二者兼而有之。反射光線的一面為凸狀,是由經拋光處理的青銅製成用作鏡面。在大多數照明情況下,這種鏡子看上去與其它的普通鏡子無異。但是,在明亮的陽光下使用魔鏡時,它反光的一面就能被「看透」。用鏡面將陽光反射到暗色的牆上,人們就能從投在牆壁上的影像中看到鏡面的圖案或文字。堅實的青銅製品變得透明了,這種令人感到神秘不解的現象使中國人給魔鏡取了透光鏡名稱。青銅是不透光的,然而實際使人感到透光,這是為什麼?這奧妙之深讓中外學者探討了幾百年,中國的科學家沈活和外國科學家威廉·布萊格爵士都發表過高見。威廉·布萊格爵士於1932年發現這一奧妙時說:「正是反射的放大作用使圖案清楚地顯現出來。」李約瑟正確地將這一切稱為「是在通向掌握金屬表現微細結構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 11、傘: 公元前1100年,中國人已經使用傘,那時已經用傘表示身份。傘骨用竹或檀香木製成,上面覆以樹葉或羽毛做的傘面。公元12世紀英語才出現「傘」這個詞。以前一直只有陽傘,到1733年代,巴黎人用油布做傘面,才製成雨傘。1750年,英國的漢威到外國旅行後帶了一把傘面回倫敦,轟動一時。1874年雪靠耳附近迪卡地區的金屬拉絲工霍克斯取得弧形鋼質傘骨的專利權。有了此傘骨,傘可以收緊,從此成為英國紳士常用的雨具。1930年柏林人豪普特發明了伸縮傘。在學術界也有人說,公元4世紀三國時期中國人才發明了傘。 12、風箏: 公元前1000年,中國人最先放風箏。早在信史之前,傳說中國人已會放風箏。相傳公元前四世紀,中國著名工匠魯班(即公輸班)做了一隻風箏,升空三日而不墜。還有一個故事說一名將軍包圍了王宮,利用風箏測量宮牆與己方軍隊的距離。風箏可用於送磚上屋或在風箏尾部繫上魚鉤釣魚。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由荷蘭人傳到了歐洲。19世紀英國發明家克雷由風箏產生靈感而發明滑翔機。德克薩斯州演員科迪「上尉」,曾利用風箏拖動折疊式小艇,橫渡英倫海峽;1901年再接再勵,乘坐雙箱形風箏飛行,使英國陸軍部大感興趣。不久,飛機取代了軍用風箏,而科迪「上尉」也在1913年駕駛他的新雙翼飛機時失事遇難。1970年,美國太空計劃設計了各種「飛行翼」,使風箏再次成為成年人的玩意兒,例如羅格樂樂折疊飛行翼,本是專為水星號太空船倉安全著陸而設計的,後來被降落傘取代了;但這種折疊翼,結果成為今日懸掛式滑翔機的機翼。風箏飛上天空為飛機飛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靈感。 13、米酒: 公元前1000年,中國人發明了米酒。 14、弓箭: 中國人於公元前8世紀發明了弓箭。公元前200年中國人已發明了弩弓。它主要用於打仗和狩獵,可卧射、立射、騎射,威力甚大。而歐洲的義大利在公元10世紀才使用弓,比我國晚了一千二百年。 15、古代機器人: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東周時期,中國人就已發明了古代機器人。當今世間,只要談及機器人,言必歐美、東洋;然而可曾知道世界上最早制出古代機器人的,是我們中國人。我國制出的古代機器人不僅精巧,而且用途也很廣泛,有各式各樣的機器人。會跳舞的機器人、會唱歌吹笙的機器人、持賺錢的機器人和會捉魚的機器人……等,應有盡有。 會跳舞的機器人。我國唐朝的段安希說:西漢時期,漢武帝在平城、被匈奴單於冒頓圍困。漢軍陳平得知冒頓妻子閼氏所統的兵將,是國中最為精銳驃悍的隊伍,但閼氏具有妒忌別人的性格。於是陳平就命令工匠製作了一個精巧的木機器人。給木機器人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花枝招展,並把它的臉上擦上彩塗上胭脂,顯得更加俊俏。然後把它放在女牆(城牆上的短牆)上,發動機關(機械的發動部分),這個機器人就婀娜起舞,舞姿優美,招人喜愛。閼氏在城外對此情景看得十分真切,誤把這個會跳舞的機器人為真的人間美女,怕破城以後冒頓專寵這個中原美姬而冷落自己,因此閼氏就率領她的部隊棄城而去了。平城這才化險為夷。 會唱歌吹笙的機器人。唐代的機器人更為精巧神奇,唐朝人張騖在《朝野全載》中說:洛州的殷文亮曾經當過縣令(相當於「縣長」),性格聰巧,喜好飲酒。他刻制了一個木機器人並且給它穿上用綾羅綢緞做成的衣服;讓這個機器人當女招待。這個「女招待」酌酒行觴,總是彬彬有禮。 會賺錢的機器人。唐朝時,我國杭州有一個叫楊務廉的工匠,研製了一個僧人模樣的機器人,它手端化緣銅缽,能學和尚化緣,等到缽中錢滿,就自動收起錢。並且它還會向施主躬身行禮。杭州城中市民爭著向此缽中投錢,來觀看這種奇妙的表演。每日它竟能為主人撈到數千錢,真可稱為別出心裁,生財有道。 會捉魚的機器人。唐代的機器人還用於生產實踐。唐朝的柳州史王據,研製了一個類似水獺的機器人。它能沉在河湖的水中,捉到魚以後,它的腦袋就露出水面。它為什麼能捉魚呢?如果在這個機器人的口中放上魚餌,並安有發動的部件,用石頭縋著它就能沉入水中了。當魚吃了魚餌之後,這個部件就發動了,石頭就從它的口中掉到水中,當它的口合起來時,它銜在口中的魚就跑不了啦,它就從水中浮到水面。這是世界上最早用於生產的機器人。 此外,在《拾遺錄》等書中,還記載了古代機器人登台演戲、執燈伴瞎等機巧神妙。 16、分行栽培與精細耕地法: 公元前6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分行栽培與精細耕地法;歐洲人到1731年才使用此項技術,比中國晚了二千四百年左右。 17、鐵犁: 公元前6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鐵犁。歐洲人到17世紀才使用鐵犁,比中國晚了二千三百年左右。公元1050年,中國人還發明了犁鏡,給犁裝上犁鏡,便於翻土,從而提高了農業產量。大約公元前3500年,米索不達米亞平原農夫發明了牛拉犁具。犁是人類早期開始耕地的農具,中國人大約自商代起已使用耕牛拉犁,木身石鏵。公元前500年,歐洲農夫造出了鐵犁,犁前有二個輪了和一個犁刃(即犁鏵)。中國戰國時期在木犁鏵上套上了V形鐵刃,俗稱鐵口犁。犁架變小,輕便靈活,更可以調節深淺,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歐洲人於1700年代開始用先進的羅瑟蘭犁、蘭塞姆金鐵犁和播種機。1830年美國移民開始用迪爾銅犁,其他各大洲也開始用銅犁。總之,犁的發明、應用和發展,凝聚了中國人和世界其他各位發明家的心血,並顯現了他們的智慧。 18、大定音鍾: 中國人於公元前6世紀發明了大定音鍾;歐洲人到公元1000年才有定音鍾,比中國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19、長明燈: 大約在公元前589年,中國人發明了長明燈。燈蕊為石棉;燈油為海豹油或鯨油。 20、算盤: 公元前550年中國人發明了算盤,用於計算,也是自古以來商業上廣泛應用的計算工具,後來傳到世界各地,到12世紀才逐漸被現代阿拉伯數字所取代。到20世紀前蘇聯和遠東地區很多人仍然使用算盤,生塑算盤代替木竹算盤。目前世界上電子計算器和電子計算機有代替算盤的趨向,但因為算盤價格低廉,所以,用電子計算機在全世界完全代替算盤,至少還需要十年。 21、地毯: 公元前五百年地毯已在中國應用。已知最早的地毯起源於公元前五世紀的中國和伊朗。1606年,法國巴黎附近最早用上了織機編織的地毯。現在的地毯變為人造纖維和羊毛編織而成。 22、雙動式活塞風箱: 中國人於公元前5世紀發明了雙動式活塞風箱。西方於16世紀才用雙動式活塞風箱。比中國晚了二千一百年左右。 23、水涌缽 公元前5世紀,中國人發明了水涌缽。 24、空位表零法: 中國人在公元四世紀以前就開始用空位表示零,中國的算盤就是這樣表示的。按照西方的傳統說法,用符號「0」來表示零,是印度人在公元九世紀發明的,它出現在公元870年瓜摩爾的碑文中。但是,實際上,符號「0」的出現要比這早得多。在公元683年柬埔寨和蘇門答臘的碑文中,以及在公元686年蘇門答臘附近的邦加島上的碑文中,均出現這一符號。一些專家認為,這些國家出現的零的符號,是由中國傳過去的,而他們又將這符號傳到印度。零非常重要,如果忽視了零,那麼現代技術就會瓦解。當然用空位表示零這是中國人的一項發明,然而我們並不是說使用「0」符號的絕對優先權屬於我國,因為直到1247年「0」符號才第一次在我國印刷品中出現,盡管我們確信至少在一個世紀以前就已經使用這個符號了,但沒有人知道,這個表示零的符號中國人在何時、何地首先使用的,這是需要進一步考證的。 25、化學武器: 利用毒氣進行化學戰的歷史,在中國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紀早期。在墨家早期著作中,就有關於利用風箱把在爐子內燃燒的芥末釋放出來的氣體,打入圍城敵軍隧道的記載。這比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利用塹壕芥子氣早2300年。中國人化學武器有下列幾種:「糞彈」,這是毒氣彈的雛形。「飛砂彈」,它是將一管火葯放在陶罐里,火葯的成份是生石灰、松香、有毒植物的乙醇提取之。把這種武器從城牆上放下去,隨即炸開,致命毒物四散。「催淚彈」,公元二世紀中國人便使用催淚彈,它所產生的煙霧很快地使人淚如泉涌。海脈油、四川漆和海星等毒汁會使敵人聲音嘶啞。我國有的毒物能使敵人肌肉腐爛直至露出白骨。火矛包含著砒霜和一般的毒物。1540年貝林古西奧所著的《煙火葯學》一書中說,火矛被燃後,就吐出「熾熱地火舌,有兩三步遠,使人毛骨悚然」。在歐洲,直到1580年,砷才作為一種深受歡迎的東西,但在17世紀它被汞煙球所代替,這是當時中國奉獻給世界的禮物之一。 26、馬胸帶換具: 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中國人發明馬胸帶換具。在此之前,西方在公元8世紀換馬的惟一手段是「項前肚帶換具」。這是一種不合理的方法,因為皮帶勒在喉部,意味著馬一旦使出最大力氣就會立即窒息死亡。我國發明的馬胸帶換具克服了這一缺點。我國的這項發明後來通過中亞傳到了歐洲。歐洲考古學家在公元7至10世紀的古墓中發現了胸帶換具遺物。 27、石油照明法: 大約於公元前4世紀,中國人發明了石油照明法和天然氣照明法。 28、鑄鐵術: 公元前4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鑄鐵術。 29、馬肩套挽具: 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前一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馬肩套換具。這比在歐洲出現胸帶具後一百年出現的肩套換具要早一千年。中國人還發現,肩套換具可以用另一種更簡單的方式:換繩可以拴在肩套(項圈的兩側,直接套在車上)。正是這種形式的肩套換具,今天仍在全世界普遍採用。 30、硝石鑒別方法: 中國人在公元前3世紀以前發現了硝。這比西方早2000年。在發明火葯之前,首先必須認識到並且獲得它的三種成分中最重要的成分,這就是硝石。西方在中世紀以前不知有此物,歐洲缺少此物,而中國資源豐富,並且可區別於其他礦物而予以提純。鑒別硝石是根據顏色反應。硝石燃燒發出紫色火焰可證實鉀的存在。中國人至少在公元前3世紀就會用此法鑒別硝石的存在。中國人發現硝石為後來發明火葯奠定了基礎。

❼ 古代的武器是怎麼發明的!

太多了,摘自 http://club.campus.sohu.com/r-144731910-82100-0-11-0.html 的部分內容

還有一些資料

http://www.gudai.org/html/gudaibingqi/

http://www.pinghesy.com/data/2006/0815/article_1217.htm

http://hi..com/aiwozhh/blog/item/91931d73728ca71d8701b0bd.html

中國到目前為止是世界上發現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化石和文化遺址最多的國家,在大約180萬年前就出現了最早的原始先民。在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工具和兵器並不分家,但由於生存競爭,氏族或部落之間常會發生流血的暴力沖突,於是具有殺傷力的生產工具,也被用於人類的戰爭。到後來,為了爭奪土地,人口,財富,部落聯盟之間的戰爭愈發激烈。以生產為目的的工具已經不能勝任越來越殘酷的戰爭,人們開始研究製造專業格鬥武器和防禦衛體武裝,從此,兵器逐漸與生產工具分離開來,出現了正式兵器。這一變化大約發生於原始社會晚期,約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在舊石器時代,中國就已經產生了眾多的文化遺址。最典型的有距今約180萬年的西侯度遺址。舊石器時代的打制石器以粗厚笨重、器類簡單、一器多用為其特點;到了舊石器時代的晚期,石器趨於小型化和多樣化,器類增多。舊石器時代有代表性的兵器有石刮刀,石錘,尖嘴石鑿;石箭鏃。古代文獻《易經*系辭》曰:弦木為弧,剡木為矢(1)。弧,就是木製之弓;矢,就是箭的古稱。雖然在考古發掘中,難以見到石器時代的弓和箭桿(弓和箭桿都是採用竹、木、藤之類的易腐物質,一般不能保存至今天),但出土的石器時代的箭鏃卻十分豐富,有石、骨、蚌殼、陶質等不同材料且大都經過磨製,形狀多樣。新石器時代遺址幾乎遍於全國。最著名的文化遺址有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遺址(公元前5550~前4900年);其中紅山文化(公元前3500年前後),獨具特色。新石器時代,人們已經熟練地掌握了磨製石器的技能,能琢磨成鋒利並且稜角分明的石質工具;同時也提高了用石質工具加工木器、骨器的技術,為製造兵器准備了工藝方面的條件。當時由生產工具轉化成的兵器主要有:石刀,石箭鏃,石矛,石斧,石錛,石戚,石鉞;石錘,石戈,等等。箭鏃的大量出土,表明弓箭的普遍應用和狩獵活動的普遍存在。弓箭的用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本射向禽獸的箭鏃,開始轉向人類自己,成為人類自相殘殺的武器。在山西、雲南等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考古者都曾發現了被箭射中的人類骨骸;而在江蘇邳縣大墩子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一具成年男子的股骨被一枚骨鏃深射進去達2.7厘米,至今那枚折斷的骨制箭鏃殘段仍然嵌留在距今約5600年前的遺骨上。至於骨兵,蚌兵,角兵,一般在石兵出土地點都可以發現,但因為容易腐爛,所以完整的很少。主要種類有骨鏃,骨錛,骨刀,骨斧,骨刺兵,貝鏃,貝刮刀,蚌刀,角兵。原始玉兵是中國特有的兵器,深具特色,晶瑩剔透,精美絕倫,是中國兵器中的瑰寶,作用為禮儀器或陪葬品,存世不多。主要品種:玉鉞,玉刀。
夏商時期,服裝、禮儀、語言、生產方式相近的族群逐漸認同,有了諸夏的概念。原來生存於諸夏中間而又外於諸夏的族群,即成為四夷。西周末至春秋,諸夏曾受到四夷嚴重的威脅。 「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2)」。諸夏不可能指望周王來保護,周王本身,正是由於擋不住犬戎而遷都的。這種現實刺激了華夏的民族情緒之高漲,夷夏之辯興起,「尊王攘夷(3)」在神州大地上第一次被提出,春秋五霸出現了。管仲輔佐齊桓公「存亡繼絕,北伐山戎,以開燕路(4)」。齊國登高一呼,實際上代替周王承擔天下共主的實際責任,使諸夏從各自為戰、各個擊破的可怕前景里解救了出來。這些成就的背後策劃人便是管仲。有了霸主挺身而出,一度危亡的民族形勢得以扭轉。因此雖然管仲的道德並不完美,孔子仍要贊賞說:「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5)」。有了管仲,華夏民族從第一次危機中挺了過來,並且不斷壯大。生存在中土的四夷經過五霸及七雄的討伐,逐漸消滅或融入華夏,中土農耕基本經濟區趨於形成。大一統的時代就要到來了.古書上有「杼作甲」、「杼作矛(6)」說法,謂杼注意兵器的製造。,《國語·魯語》也有「杼能禹者也,夏後氏報焉(7)」的說法,認為杼能繼承禹所開創的事業,因此用隆重的「報」祭來祭祀杼,以懷念他的功績。還有學者推測「二里頭文化」中包括夏朝文化,由此推斷當中出土的兵器為夏朝兵器。但缺乏有力的證據。夏朝存在著製作精良的兵器是毫無疑問的,關鍵是目前的研究資料還不能為確定夏朝兵器的存在拿出有力證據,實為一大憾事。但流傳下來的夏代玉兵確是晶瑩剔透,極為精美。《左傳》曰:「國之大事,在祀在戎(8)」。在商代,青銅是用來製作祭祀用的禮容器及事關生死的兵器的。兵器攸關生死,所以其對新興質材的運用,絕對要比祭祀禮容器要更敏感。在中國,最早嘗試用紅銅和銅錫合金者,就是兵器和工具,這是華夏文明進入青銅時代的重要標志。此外,它決定中央共主之興替,以及列國存亡。中國幅員遼闊,青銅兵器的出土資料類別瑣碎而龐雜,在名形,分類與分期上。研究成果粗精不一,各區域特性的探索也繁簡不同,欲建立較客觀的青銅兵器發展史殊非易事。就目前的考古資料顯示,二里頭三期,中國已進入使用青銅兵器階段。到商朝末年中國的青銅兵器至少已經出現了600年了。現在發現最早的鐵兵器是西周時期的玉柄鐵劍。到東漢末年青銅兵器已經完全被鋼鐵兵器所取代。因此,中國青銅兵器最少發展了約1500年。此期間,隨著功能的復雜化以及殺傷力的增強,因時因地各具特色。它們反映了鑄造技術的改進,作戰方法的變遷,主力兵種的取代等等。青銅兵器的發展,大約可分為二里頭三期商晚期、西周至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到戰國三個階段。青銅兵器的器名,功能與分類一向並不統一。我所採用的分類方法是根據敵我雙方的距離遠近不同而對兵器有不同的設計與要求,區分為長兵:
長兵必須安裝木柄才能完成其功能。戈是最主要器類。戈頭,分為援、內、翻三部分。援:就是平出的刃,用來勾啄敵人,是戈的主要殺傷部。長約8寸,寬2寸,體狹長,多數體中有脊棱,剖面成扇菱形。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銳利的前鋒。內:位於援的後尾,呈棒狀,用來安裝木柄,有直的,也有末尾向下彎曲的。內上面有穿繩縛柄的孔,稱為"穿"。為了邀兔在揮殺時向後脫,有的在援和內之闊設有突起的"闌"。朗:戈援下刃接近闌的弧曲下延,並沿闌側增升縛繩的穿孔,這部分稱為胡。開始時,胡只是為了增加穿孔而設,齲越長穿孔越多,柄和戈頭縛綁得更宇圃,所以胡部就越來越長。兩周時期將胡身加刃,增加了戈的勾割能力。瑚的長度一般為戈刃的三倍,即6寸,到了戰圃時期,胡的長度又有所增加,成為長胡多穿式戈。柄:即木柄。為了便於前砍後勾,多用扁圓形柄,以利於把持。戈柄的長度不一樣,根據實戰需要,步戰用的柄短,車戰用的柄長。片尊:早期的片尊只是為了便於使戈在不用時插在地上,不致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個銅制蹲,並不能殺傷敵人。戈也可能用於刺擊,但它易掉頭,轉頭。使用不夠靈活。隨著兵器和戰術的發展,戈被逐漸淘汰,後一度成為儀仗兵器。這種形制就是《周禮-考工記》中說稱的「勾兵」。據《考工記》記載,戈的規格是:戈廣寬度 2寸,內長七寸,胡長6寸,援長8寸,重1斤14兩。柄長6尺6寸。但實際上戈的尺寸並不一律。標準的戈,由戈頭、柄、銅尊三部分組成{圖}。中國迄今為止出土最早的青銅戈。·在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據考古學家測定,其年代距今約五00年。曲內戈:中國商周時期的一種戈。其援和內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沒有闌,裝上柄以後,容易脫落,商以後被淘汰。直內戈:中國商周時期的一種戈。它開始在援和內之間沒有明顯界限。商以後,為了防止脫落,增添了闌,後來又增設了胡,不容易掉頭。商以後。直內式的戈很流行。在殷墟西區出土的2!件直內銅戈中,11件有胡。
戟的命名,來源於安徽舒城九里墩出土的「蔡口戟」。《說文》:「戟,刺兵也(9)。」古人經常將戈,矛或斧系縛在一起使用{也有鑄為一體的},使其兼有鉤、啄、刺、割四種功能,殺傷力強於戈和矛。基本形制是戈、矛聯裝在木柄上。這種新型的兵器就叫做戟。但曾乙侯墓出土的多戈戟,有戈無矛,但自名為「戟」,這應該是戟的另一種形式。戟的木柄很長,約在330公分左右{注}。據《考工記》記載,西周時期的規格是:戳廣寸半,內長4寸半。胡長6寸,援長7寸半,刺長6寸,重1斤4兩,柄長1丈6寸(10)。中國目前已發現最早的是河北棠城台西商代遺址出土的一艾矛、戈合體銅戳。普遍使用於商、周以至漢、晉各代。南北朝後逐漸被槍代替,變為儀仗兵器,唐代以後被淘汰。整體鑄戟是一種將「矛、戈合鑄為一體的兵器」。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以矛為主體,旁邊生一橫刃,柄裝於矛體的骸部"這種戟殺傷力強,但鉤啄時容易掉頭。另一種則以戈體為主,突出前邊的鋒刺;有的戳把鋒端鑄成反卷的鉤狀。這兩種戟的製造工藝都很復雜,技術要求較高,而且青銅質地易脆,折,使用起來總容易掉頭,是商周時期製造的較原始的戟,後來很快地被戰爭實踐所淘汰。分鑄聯裝戟:戈矛分鑄聯裝的戟。出現於春秋時期,它的戈,矛部分分別鑄造再聯裝在同一木柄上。這種戟直刺有力,橫鉤也不容易脫落,因而殺傷力大大增強。其柄有木製的,也有竹製的。積竹柄戟:以竹、木、漆等復合材料為柄的戟。其構造是柄中心有一根較租約有棱木棒,茬木棒外用16片青皮竹蔑與木棒平行地包在木棒外邊,然後用絲線纏緊,再塗上黑漆或紅漆,使其光亮平滑。這種竹木兼用的柄,剛柔相濟。比單純的木柄堅韌而有彈性。1971年湖南長沙。溯城橋春秋晚期楚墓出土的青銅戟中有一部分這種積竹柄戟。鉤戟:亦作勾戟、鉤棘。古代兵器。《史記·秦始皇本紀》:「非淡於勾戳長鑲也」。裴驅集解引如淳曰:「長刃矛也」。亦曰:「鉤 似矛。刃下有鐵,橫方上鉤曲也(11)。」「謝靈運《撰征賦》:「鉤棘末耀,隕前禽於金塘。(12)」三戈戟是一種矛、戈分鑄聯裝戟。戰國時期出現。由三戈一矛安裝在同一柄上,也有二戈一矛戟。它與春秋時期單戈戟的區別除了由單戈變為雙戈、三戈外,戈身更加細雨尖銳,而且只有最上端的戈有內,其它戈無內。溯北隨縣曾候乙墓中曾出土。卜字戟:鋼鐵製成的戟。鐵戟的戟刺尖銳細長,側旁小枝由原來寬肥而有中脊變成象前鋒一樣窄長尖利。"內"已消失,用來縛柄的胡加長,整個戮近似於「卜「字形,故又稱」卜字戟「。這種鐵戟刃鋒尖利,殺傷力強,是步騎兵的主要兵器。繁戟是中國古代儀仗用戟。根據漢代儀注將領重臣可以持戟侍立皇帝身邊。皇帝命親信大臣到外地巡視,或統兵征伐。常常賜以繁戟,「以代斧鉞」。允許他專征、專伐,代表皇帝處決有罪官吏。為了表示隆重。在這艾皇帝新賜的戟上,罩以赤黑綢布制的戟衣,這種有衣的戟就叫做繁截。後來,繁戟成為高級官員表示崇高身份的儀仗物。根據隋制、唐制「三品以上,門皆列戟(13)」。唐以後,文武官員郡以門前列戟為榮。門戟是儀仗之物。用木頭製成,設在門外的戟架上。天子宮殿門、國學、文宣王廟。武成王廟及各州公府門口都設門戟,以示隆重。儀仗閑的戟,造型華麗,多帶戟刀,戲曲舞台上武將手持的「方天畫戟」,就是按照這種戟的樣子設計製造。
在中國。矛又名 銷、鍍,後進化為槍。矛由矛劈、骸、柄、韋尊四部分組成。矛劈,就是矛頭帶刃的部分,中線起脊,有的兩旁留有血槽。刃身下口是骸 ,路呈圓錐形。用來安插矛柄。柄為竹製或木製,長為2丈或2丈4尺。為了防止矛頭脫落,兩旁常有兩個環紐或留出兩個小孔,以便用繩索將矛頭綁牢在矛柄上,或用釘子釘牢。柄端有 [釜] ,用來插地。最初用尖形約石塊或骨角做矛頭,綁在竹木桿上,商周時期,矛頭改用青銅製造,分酋矛和夷矛兩種。戰國以後,改為鐵制。由於槍的出現和興起,矛的作用減弱,晉以後矛逐漸演變為槍。酋矛:中國周代銅矛。史料記載,酋矛柄長2丈 (周制),是步卒使用的武器。中國已出土的春秋、戰國步卒用於柄一般在165一220厘米之間,最長者達297厘米。夷矛:中國周代銅矛。夷矛柄長2丈4尺(周制),是兵車上使用的武器,是"五兵"中最長的一種兵器。湖北隨縣曾候乙墓出土的戰國楚矛,柄長7米以上,摺合周尺恰為「丈八長矛」。正是《周禮-考工記》中所稱的「刺兵(14)」。
鉞主要盛行於商後期及西周早期。自命名者極少。「鉞」只是對這種直內弧刃的邊刃器的習慣性稱呼。而鉞,斧,戚三器形制類似,所以古時這三種名稱經常混用。從文獻中看,鉞的使用者及功能都非常特殊。鉞與征伐之權息息相關,具有徵伐權力的軍事首長,可以被賜而持有鉞,文獻中更記載:鉞的持有者最高是王。
大刀的典型形制是刀身長條形,上部厚而有脊,是為刀背,有的刀背上還有齒狀扉;下部為刃,刀刃分為凸凹兩種;刀尖前沖且微向上翹;刀柄如同扁莖劍一樣,由刀背部向後延伸出一段柄舌,便於安裝木或玉制刀柄;刀身上有時還鑄有目雷、饕餮等商文化的代表紋飾。
殳是先秦時代的車戰兵器,功能是用於撞擊,是打擊型兵器,不但用來防身自衛,還是裝備軍隊的重要實戰兵器。一般認為殳是由原始社會中狩獵用的竹木棍棒發展而成。東周時期使用普遍,有的史書上稱作「杵」或「杖」等。後來又稱作「棍」「棒」。商周時代,車戰盛行。早期的殳,是一根八棱形的堅實粗木棒,長度一般為一丈二尺左右。據史籍記載,商代末期戰爭中已大量使用殳。《尚書.武成》中有「血流漂杵(15)」等語,杵,就是商代士兵所使用的殳。史籍中有關殳之名稱的最早記載見於《詩經.衛風.伯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16)」周朝把殳列入「車之五兵」,是實戰兵器。帝王或諸侯出巡時,前導勇士也執殳開道,即所謂「旅賁以先驅(17)」。戰國兵書《司馬法》說「執羽從(18) 」,說明殳還同 旆並用,又是軍事指揮的一種標幟。殳的形制與尺寸,據《考工記》載,「殳長尋有四尺」(19)。東漢人鄭玄注曰:「八尺曰尋」(20)。因此,從古代文獻上看,殳的長度「尋有四尺」(21),即為一丈二尺了(約3米)。殳柄為竹木混合製成(考古學術語稱之為「積竹木 」),呈八稜柱形或圓柱形,在柄端安有青銅殳頭,稱為「首」。在柄尾安裝有起保護作用、使柄尾經久耐用不開裂的細長銅帽,稱做銅 (這種銅 還廣泛應用在東周時期的戈、戟、鈹、矛等長柄兵器的末端,作用相同)。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爭霸,華夏大地烽煙四起。隨著車戰的流行,出現了青銅和鐵制的殳,戰鬥力也大大提高。這一歷史時期,是殳作為典型兵器的輝煌年代。《六韜.軍用篇》有「方首鐵(22) 」的記載,「方首鐵 」就是方形鐵頭的殳。《呂氏春秋.貴卒篇》也有關於中山國的力士穿著鐵甲、手持鐵杖作戰的記載(23)。春秋晚期,楚、蔡等國出現了兼有砸擊和刺殺功能的有刃銅殳,這種殳在3米多長的八棱形積竹柄頂端,裝有一個青銅殳頭,殳頭刃部一般呈三棱矛狀、鋒利異常,可以刺殺; 部厚重,帶有尖刺或飾以浮雕紋飾,可以砸擊。一些殳在柄上的中前段還套裝有第二個帶刺的銅箍,是一種很有威力的車戰兵器。從出土實物來看,殳的金屬首多為青銅制,可分有尖鋒的實戰用「銳殳」和無尖鋒的儀仗殳。曾侯乙墓共出土7件銳殳、14件晉殳。銳殳(器上銘文自稱為「殳」)為前端似矛帶刃、後端有刺球的青銅殳;晉殳(墓中出土的竹簡上稱之為「晉」)則無刃僅有銅套。兩種兵器的桿均為積竹木 ,即以八棱形木桿為芯,每個棱面貼寬約1厘米左右的竹片,外面密纏絲線、革帶或藤皮,再在表面髹上紅漆或黑漆。桿通長3.29到3.4米,粗2.8至3厘米。其中3件銳殳刃部較長,頂端有尖鋒,呈三棱矛狀,並在鋒後裝有帶尖刺的銅箍,一側的刃上皆鑄制鳥篆書一行:「曾侯越之用殳。」這是我國迄今為止惟一一次出土自銘為「殳」的兵器,真正徹底解開了殳的形制之謎。湖南省長沙市戰國楚墓出土的殳首,像一個平頂的圓套筒。陝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殳首在圓套筒頂端呈三角錐狀,長約10.5厘米,徑2.3~3厘米,深8.9厘米,用以裝長木柄。此種殳應為秦始皇衛隊的儀仗兵器。以上兩種殳都屬於儀仗兵器類的晉殳。對於殳之名稱的由來和殳實戰作用,漢代劉熙的《釋名》解釋說:「殳,殊也,長丈二尺而無刃,有所撞桎於車上使殊離也。(24)」這就是說,殳主要用於車戰,在兩軍車馬交錯沖撞時使其分開,故有棱而無刃。今天考古學上東周墓葬的發掘證據表明,漢代劉熙的記載,是將禮儀用的「晉殳」誤作先秦車戰實用殳了,曾侯乙墓出土的實戰用殳,不但有棱,而且有鋒利無比的刃。從《釋名》對殳的定義上,我們也可以看出,在漢代,車戰實用的銳殳已然不傳。所以,殳的定義應為:殳,車戰兵器,分為實戰用「銳殳」和儀仗用「晉殳」兩類。銳殳刃部較長,多為青銅制,一般呈三棱矛狀、鋒利異常,可以刺殺; 部厚重,帶有尖刺或飾以浮雕紋飾,可以砸擊。一些殳在柄上的中前段還套裝有第二個帶刺的銅箍,晉殳(墓中出土的竹簡上稱之為「晉」)則無刃僅有銅套。兩種兵器的桿均為積竹木 ,即以八棱形木桿為芯,每個棱面貼薄竹片,外面密纏絲線、革帶或藤皮,再在表面髹上紅漆或黑漆。桿通長3.29到3.4米,粗2.8至3厘米。
鈹是古代的一種長兵器,起源於短劍的長柄兵器,過去很多出土的鈹兵曾被誤作短劍。我國最早的古文字學著作《說文解字》(東漢,許慎 著)這樣解釋鈹的概念——「鈹者,劍刀鐔也(25)」。 鈹的外形極似短劍,鈹之鋒和短劍相同,平脊兩刃,鈹身斷面為六邊形,形制極像短劍,長約30~35厘米,後端為扁形或矩形的莖,用以裝柄,一般在莖的近端處開有圓孔,以便穿釘固定在長柄上。後裝長約3~3.5米的積竹柄或木柄,是一種極其銳利的刺殺兵器。從文獻資料看,鈹可能起源於殷周之際,盛行於戰國秦漢。鈹最早被稱為「夷矛」,春秋戰國時期名稱又演變為鎂、鈹、鈦等,東周時代的宋、吳、秦、趙、燕等國長鈹盛行,應用很廣。這種兵器古書記載頗多,但可惜長期以來一直無完整實物出土。秦俑坑中出土的銅鈹,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銅鈹和矛的區別,除頭的形制不同外,主要是裝柄方法不同:矛是將柄納入矛筒(銎)中,而鈹是鈹莖插入木柄中,外用繩等捆綁。鈹的長柄末端裝有銅鐔,鈹身還配有保護刃部的鞘。西漢時鐵兵器逐漸取代青銅兵器,鈹亦改為鐵制,西漢中期以後逐漸消失。鈹之(即長柄)有積竹、木柄兩類。而鈹也有扁莖銅鈹和銅鈹兩種,銅鈹主要流行於戰國時期的趙、楚等國。扁莖銅鈹主要流行於秦國。
短兵:
短兵不需要安裝木柄就可以使用。劍,《說文》:「劍,人所帶兵也。(26)」 《釋名-釋兵》:「劍,檢也,所以防檢非常也。(27)」說明劍的功能是防身的。先秦時期,中國的兵器一般都用青銅鑄造,實戰用的都是銅兵器,特別是劍。數量龐大的出土實物證實,用青銅鑄劍的歷史一直延續到西漢前期,雖然鐵器在西周晚期就已經問世了,但是從秦始皇兵馬俑坑中出土的絕大部分仍然是青銅劍,可以說在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內,是青銅劍一統天下。根據全國各地出土的實物,歸納分析其長度、外形特點、裝飾圖案、花紋特徵,基本上可分為如下幾個系統。
中原系統
歷史上把黃河中下游地區稱為中原,包括河南、山東和山西、陝西等地區,漢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在上述這些地區內出土的大量青銅劍,有著不同於殷商時期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所流行的特徵,學術界把這類劍定義為中原古劍。中原古劍始於西周,原始形狀為為直身、扁莖、尖鋒,莖與身之間無劍格,劍柄需要另外安裝。春秋戰國時期,這類劍開始發生變化,劍的結構日趨完美,逐漸形成圓首圓莖、莖上有時有箍(箍是為了便於在柄上纏裹絲繩,握持更舒適有利),莖與身之間有劍格、劍身直而中間起脊、劍身的斷面為扁三角形、劍鋒圓尖的標準是揚。這類劍的另一種式樣則保持了西周時扁莖無格的特徵,劍身前部有的還略微收細,劍脊有時出現二條或三條,劍身斷面為扁平型或菱形,與這類劍一起往往還同時出土很多雕琢精美的玉製品,經研究和復原,全都是劍身和劍鞘上的裝飾,這類用玉制部件作裝飾的劍稱為玉具劍,在漢代十分盛行。玉具劍大部分仍是青銅劍,少數是鐵劍或銅柄鐵劍。
北方系統:北方系統的青銅劍分布地區很廣泛,在今南起河北,北至吉林, 東至朝鮮半島,西至內蒙古和山西北部等地區都有屬於這一類型的出土實物。這一系統的劍內部變化比較多,按照外型特徵的差異比較區分,基本可以分成三大類型,每一大型之內又可分為幾種或幾個支型。
曲柄劍
劍身平直,中脊起棱,曲柄,柄上多數飾幾何紋,柄首作羊、馬等獸首型,獸首下部一般都有環,柄與劍身之間有時一側,有時兩側都有凸出的小尖齒,以此作為劍格。這一型劍的實物很少,根據同時出土的其他青銅器的紋飾、器型推測,其年代可以早到商代晚期,這種劍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劍,從以馬、羊等動物頭作裝飾的特點分析,基本可以確定是西北草原游牧民族的物品。
柳葉劍
以其劍身形如柳葉而得名,劍刃平直,中脊起棱,劍身斷面呈扁長菱形,與曲柄劍相同,劍身、首、莖都是一次鑄成。按劍首、莖的特徵,柳葉劍又可分為兩種支型。第一種劍劍身和莖之尖有兩個尖角外撇的小齒,小齒連兩測劍刃處都有缺口,劍莖扁平,有的中間有溝槽,莖首作鳥獸頭、蘑菇、梳齒、三蛇糾結等形,莖上飾鋸齒、圓點方格、動物、獸面、夔龍等花紋。莖上花紋以前兩種為最多,後兩種只出現在極少的劍上。第二種劍劍身和莖之間有較明顯的向兩側凸出的劍格,格呈長方、橢圓、半月、鳥獸首等形,莖首作橢圓、雙環、獸面等形。
曲刃劍
這類劍劍身較寬,劍刃弧曲,莖與身之間沒有劍格,根據外形也可分為兩種:一種近似柳葉劍,莖與身連為一體,一次鑄成;另一種無劍莖,劍脊前長出一段用於安裝木柄,木柄的柄首(即莖首)很寬大,與柄成T字型,柄首頂部挖有凹槽,凹槽內嵌有用石料、赤鐵礦、磁鐵礦、青銅等材料磨製鑄造的,或用泥捏燒制的劍柄段加重器,又稱「枕狀物」或「枕狀器」。這兩種的劍身都有些像拉長的葫蘆,有的在劍身中部向兩側突起尖角,有的全部是曲線。
北方系統
北方系統的青銅劍,無論年代早晚,器型尺寸都比較短小,劍身加劍莖一般在35厘米左右,短的只有25厘米,最長的也沒有超過40厘米,在長度上遠遠落後於其他系統的劍。
巴蜀系統:今天的四川盆地,春秋戰國時存在著巴、蜀兩個奴隸制王國,流行於這一區域內的青銅劍即稱為巴蜀劍。巴蜀劍都是扁莖無格,莖上一般有一至二個穿孔,便於安裝木柄時釘釘之用。柄以兩塊木片夾在劍莖外,用小釘釘合後,外面纏以細繩並髹漆加固。劍身分為兩種,一種較寬,中脊成圓柱形隆起,脊側有的有較寬的血槽,劍身上大都鑄有虎皮、半圓形、三瓣花等花紋和手心、花蒂、人頭、虎、鳥等符號。另一種較窄、厚,表面無花紋、符號,也沒有劍脊和血槽,這種劍有的是雙劍,出土時兩把插在同一個劍鞘內。巴蜀劍的劍柄都很長,有的劍出土時殘存的劍柄就有16.5厘米,據考證最長的可達劍身長的二分之一,根據《漢書》等史籍的記載,這種長柄劍不僅可以手握刺擊,必要時還可以投擲殺敵。
西南夷系統
「西南夷」其名,取自《史記-西南夷列傳》。戰國至西漢中期,在今雲南滇池地區和洱海地區是西南少數民族夜郎、且蘭、滇、雋、昆明、邛都等民族的聚居地,漢帝國的統治者將其統稱為西南夷。西南夷劍根據外差異最顯著的特徵可分為三大類。
沒有劍格的劍、一字型劍格的劍和劍身與劍莖之間有三叉型脊棱的劍。這三個支型的劍,劍莖與劍身都是一體鑄成的,莖大部分為圓柱形,少數是扁莖,劍莖的造型千變萬化,有的直接用動物和人的形象組成,在劍莖和和身上一般都雕刻有虎、豹、猴、蛇、蛙、花草、人獸相搏等典型的滇池地區青銅文化圖案花紋。西南夷劍中,還有一定數量的銅柄鐵劍,尺寸一般比銅劍長,劍首與中原古劍接近,在銅劍莖與鐵劍身之間還有一段銅劍身,這段銅劍身有的做成尖齒狀劍格,有的在兩側鑄有乳釘和小圈,表面鑄有花紋,其作用很可能是為了加固鐵劍身與銅劍柄的銜接,所以長度有時超過了劍莖。
吳、越、楚銅劍
吳,越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制劍諸侯國,史籍記載兩國曾大量生產過「扁之諸劍」和「步光之劍(28)」,這兩種劍都因精良絕倫而聞名於世。越滅吳後,又為楚所滅,但是其鑄劍的技術代代相傳,影響十分廣大。七十年代在浙江長興、雉城、李家巷、吳山一帶出土的吳越楚銅劍,雖然在地下埋藏了二千餘年,但依然光澤如新鋒利無比,完全如史籍中所說的「鋒銳鍔利,以刺刺入,以擊則斷」。吳、越、楚銅劍按其外型可以分為三大類型。
第一種劍在劍身、劍莖和劍格上都鑄有花紋,劍格成方形或雙耳形,有的接近於中原劍格,劍身有兩種,一種從上至下直線收細,一種中部較寬,上部略窄。劍身中間有的起脊,有的脊變成了方棱,這一型劍與西南夷劍有很多相似之處;第二種劍外型與中原劍完全相同,但劍格裝飾比較華麗,劍脊的兩側有血槽,或者是雙脊;第三種劍具有西南夷劍的一字型劍格,這類劍外表樸素無任何裝飾。
刀為邊刃器,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原始人用它切、砍,劃、刮,或割獸皮之用。殷商的銅刀就脫胎於原始的石刀,並出現了大型的戰刀。周代所用的環首長刀,不僅漢代亦用,而且傳至日本、朝鮮。漢代帝王公卿,均佩刀而不復佩劍,可見刀的使用源遠流長。《說文》:「刀,兵

❽ 眼鏡是誰發明的是哪個年代發明的

13世紀中期,英國學者培根看到許多人因視力不好,不能看清書上的文字,就回想發明一種工具來答幫助人們提高視力。為此,他想了很多辦法,做了不少試驗,但都沒有成功。
一天雨後,培根來到花園散步,看到蜘蛛網上沾了不少雨珠,他發現透過雨珠看樹葉,葉脈放大了不少,連樹葉上細細的毛都能看得見。他看到這個現象,高興極了。
培根立即跑回家中,翻箱倒櫃,找到了一顆玻璃球。但透過玻璃球,看書上的文字,還是模糊不清。他又找來一塊金剛石與錘子,將玻璃割出一塊,拿著這塊玻璃片靠近書一看,文字果然放大了。試驗成功了,培根欣喜若狂。後來他又找來一塊木片,挖出一個圓洞,將玻璃球片裝上去,再安上一根柄,便於手拿,這樣人們閱讀寫字就方便多了。
這種鏡片後來經過不斷改進,成了現在人們戴的眼鏡。光矯正視力的就有青少年用的近視鏡與老年人戴的老花鏡,還有其他各種用途的眼鏡,人們學習、工作就更方便了。培根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貢獻。

閱讀全文

與繩立剛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