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激發職工的勞動熱情和創造力
在當前企業深化改革,轉換經營機制,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全力打造全國一流安全高效煤炭企業的新形勢下,如何調動和發揮職工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力,使企業不斷增強凝聚力、競爭力和向心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和勞動熱情,也是搞活企業,提高工作執行力的一個根本性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廣大幹部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就會得到充分發揮,企業就會擁有無窮的活力。那麼,工會組織如何調動企業職工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力呢?我認為,至少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第一、要大力營造尊重和理解職工的和諧氛圍
我認為,「尊重和理解職工」是調動職工勞動積極性的有效途徑。人是企業的主體,企業要從職工的利益出發,給職工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為他們提供實現自我價值的條件和機遇。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職工就會感到踏實和有奔頭,就會更加熱愛並關心自己的企業,從而形成強大的凝聚力。這就要求我們的黨政工領導要轉變工作作風,堅持「以人為本」,做到平易近人。將「尊重和理解職工」作為一條政治紀律,大力營造尊重和理解職工的和諧氛圍。各級領導幹部要經常深入到職工當中,了解職工的疾苦,關心職工的生活,拉近領導幹部與職工群眾的距離。在生產經營工作中,行政領導幹部,特別是基層的管理幹部,在日常安排工作,處理一些比較棘手的問題時,往往容易上火、激動、發脾氣,經常對職工「發號司令」,甚至粗暴「訓斥」,個別幹部還存在工作方法簡單,甚至「開口罵娘」的不良現象。工會幹部作為行政幹部的「夥伴」,要多提醒行政幹部,講究一下領導藝術,注意一下工作方法,切實樹立起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辦企業的思想。要勸說行政幹部,在安排工作、指揮生產中,一定要尊重職工的人格,對職工的一些缺點和錯誤,要善意進行批評教育,對職工做的不好的地方,要善意給予指出,對職工工作達不到標准要求時,要客觀分析原因,給予包容和理解。絕不能動不動就訓斥職工,甚至「耍態度」、「亂罵娘」。這樣,不但達不到促進工作的目的,還會挫傷職工的勞動積極性,產生新的矛盾。
在工作環境上,企業要盡力為職工營造一個舒適、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要積極改造不利於職工身體健康,影響安全生產的不良環境和設施,在生活上要重點抓好「兩堂一舍」建設,不斷提高服務質量,為職工搞好福利,解除職工的後顧之憂,讓職工愉快工作,體面生活。工會組織要利用節假日或有計劃地組織職工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豐富職工的業余文化生活,同時還要為職工搭建實現自我價值的平台。要通過開展「創建學習型單位,爭做學習型員工」活動、「崗位練兵」、「技術比武」、「勞動競賽」、以及小革新、小改制、小建議等「五小」活動,充分開發人才潛能,激發職工的創造力。企業要為職工提供學習、培訓、深造的機會,不斷提高職工的文化素質、思想素質和技術業務素質,讓職工盡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華,展示自己的技能,滿足職工自我發展的要求,從而更好地為企業工作。
第二、要建立健全有利於激發職工積極性的各類激勵機制
職工的積極性來源於他們對企業的熱愛和關心。要讓職工熱愛和關心企業,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使他們從內心深外認識到自己在企業中的主人翁地位和各級組織對他們勞動成果的認可和肯定。
首先要在政治上保障職工的主人翁地位,依法落實職工在企業中的各種權力。工會組織要加強自身建設,健全工會組織機構和工作機制。特別是要建立職代會制度,加強企業、區隊、班級「三級民主管理」,保證職工參與監督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全過程。其次,要認真貫徹執行有關規定,保障勞動者的最基本權利,包括工作時間、勞動報酬、休息休假、勞動安全、生活福利等方面,都應不折不扣地按照有關規定執行。工會應該通過「工會與行政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解決職工關心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認真落實「職代會提案」。完善「企務公開」制度,將涉及職工利益的問題及時公開,主動接受職工的監督,給職工一個明白,還幹部一個清白,密切干群關系。再次,還要發揮「工會大學校作用」,在公司黨委的領導下,搞好正面宣傳教育和引導,要引導職工正確認識和擺正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進一步明確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和主人翁責任。要讓職工從實踐中真切地體會到自己在企業的地位和權利,從而激發出他們的勞動熱情和工作積極性,更好地發揮好主力軍作用。
第三、要充公發揮工會組織的自身優勢和職能作用
在新形勢下要充分發揮工會組織的自身優勢,把職工群眾最廣泛地組織到工會中來,把工會組織的活力最充分地激發出來,把廣大職工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用共同理想和願景目標凝聚職工,用偉大事業激勵職工,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廣大職工投身煤炭事業的巨大熱情和創造活力。
工會組織要充分調動和激發職工的勞動熱情和工作積極性,就要全面履行工會職能,突出維護職能。為此,各級工會幹部要經常深入到職工當中,了解他們的思想、生活、工作狀況,著力解決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緊迫問題,牢固樹立關心職工、愛護職工、服務職工,為職工排憂解難,切實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當職工群眾的切身利益受到侵害時,要敢於為職工說話,正確維護職工的切身利益。要幫助職工轉變思想觀念,逐步建立起適應科學發展需要的健康心理狀態。要真正關心職工疾苦,為職工解決具體和實際困難,保護和發揮他們勞動積極性。要經常性地開展「送溫暖工程」,為有特殊困難的職工送去溫暖,讓職工在點滴小事中感受到黨的關懷和組織的溫暖,讓職工體會到企業就是「職工的家」,激發職工熱愛企業,做好工作的熱情。作為工會幹部和工會組織,應把保護和調動企業職工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力作為一項重要職責,並體現到工會工作的各個方面,充分發揮工會組織在這方面的自身優勢,讓職工心情愉快地投身到企業生產經營工作中去,為企業又好又快的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② 法治政府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形成怎樣的社會共識
我國推動政府履行職能: 實施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府由人大產生、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 將政府權力關進籠子里,建立健全權力制約監督體系,實施...
③ 會議說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的第一點是什麼
陳寧迪說一是在分批試點基礎上,明年底前完全取消企業銀行賬戶版開戶許可。境內依法設立權的企業法人、非企業法人、個體工商戶辦理基本或臨時存款銀行賬戶,由核准改為備案,便利企業開業經營。同時強化銀行賬戶管理職責,推動與相關部門信息共享,全面加強事中事後監管。
④ 個性自由與人的多樣化和個人創造力有無關聯如何看待個性自由與激發社會活力之間的關系
所謂創造力就是突破傳統,製造差異的的能力。
個性自由有利於保持人與生具來的與其他人的差異性,也就保持了多樣化,多樣的差異自然比單一的雷同更容易產生突破傳統的創造。
⑤ 如何提高社會的創造力
創造力(creativity),即產生新穎且有價值的想法的能力,被認為是企業和個人成功的關鍵。
當創造力、勞動力、資本三者結合為一體時,創新(innovation)才成為可能。在充滿未知和挑戰的環境中,創新可以幫助企業得以生存、發展。
而同樣與創造力密切相關的創業精神(entrepreneurship),則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的驅動力。南京大學商學院李教授在亞洲城市大學在職MBA課程中就說到,與其它類型的經濟活動相比,創業精神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其「非正統思維、獨創性和想像力」。
雖然創造力的重要性顯而易見,但管理層往往並不清楚如何提升企業整體和員工個人的創造力。
在麥肯錫對全球1400多位企業領導者的調查中,超過70%的領導者將創新列為企業發展應當優先考慮的前三項因素之一,然而65%的領導者表示他們缺乏激發員工創造力的自信與手段。
⑥ 我們要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什麼的發展
和諧社會--當然是首先把公平放在第一位啦!
失去了公平的效率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效率只是實現公平的手段,公平而不是效率才是人類追求的最終目的。
但公平不等於結果一樣,而是機會平等。
以上是我的觀點希望能幫到你!
⑦ 怎樣更好的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
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完善
產權保護制度.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
侵犯.國家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二、與教材知識的結合點
1.經濟生活
(1)大力發展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必須通過改革,調整生產關系中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部分,調整上層建築中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分.發展、壯大、
增強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在市場競爭中的實力,適應了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低而且發展不平衡的狀況,能促進我國生產力的發展.
(2)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體,非公有制經濟在支撐增長、促進創新、擴大就業、增加稅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同時也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3)市場配置資源.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基礎.良好的市場秩序依賴市場規則來維護.市場競爭規則用於維
護市場的公平競爭,要求國家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
護.
(4)國家宏觀調控.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新階段要求政府應當成為制度性公共產品供給的主體.國家應加強宏觀調控,為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經濟環境和金融環境,通過市場監管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
2.政治生活
(1)政府職能:管理與服務.政府要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職能,依法保護國家、企業和公民的合法權益;履行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職能,
進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依法監管各種所有制經濟.
(2)政府要依法行政.政府要轉變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要堅持依法行政,凡是能交給市場處理的事情,政府就不要多管;要減少行政審批項目,簡化審批手續,公開辦事程序,強化政府為非公有制經濟服務的職能.
(3)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對非公有制經濟地位的認識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堅持按經濟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辦事,堅持科學執政.
3.生活與哲學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對非公有制經濟地位的認識是我們黨總結改革開放30多年特別是近20年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驗而作出的重要論述,也是對我國基本經濟制度認識的深化.
(2)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黨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從反對非公有制經濟,到非公有制經濟是公有制經濟必要的有益的補充,再到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再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非公有制經濟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這說明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隨著改革開放實踐的
不斷發展,黨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不斷深化.
(3)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同時又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4)辯證否定觀.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其實質是「揚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否定,通過改革推動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5)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改革就是改變生產關系中同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環節和方
面,使之適合生產力的發展;改變上層建築中同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環節和方面,使之適合經濟基礎的發展,最終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社會全面進步.
⑧ 如何激發社會活力
□當代世界研究中心一、執政黨自身的活力對社會有著強烈的推動和引領作用,保持執政黨自身充滿活力是激發社會創造力和活力的一個重要前提。執政黨掌握公權,是社會的領導力量和游戲規則的提供者。執政黨是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還是死氣沉沉、老氣橫秋,對社會有著強烈的示範和引領作用。為此,許多外國執政黨均重視加強自身建設以保持黨的生機和活力,其中重點是加強黨內民主建設、加大反腐敗的力度和不斷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加強黨內民主建設是為了提高黨員和群眾參與政治和社會建設的積極性。西方國家的執政黨近年來逐步擴大「直接民主」在黨內政治生活中的適用范圍,擴大黨員的參與面和知情權。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也加強了黨的民主集中制建設。加大反腐敗的力度是為了提高黨的公信力,確保人民的支持和擁護。西方國家執政黨大多通過行政監察和黨內紀檢雙管齊下,加大對執政黨內部和政府官員腐敗現象的預防和懲處。發展中國家以及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則更多的是通過黨內紀檢渠道加大反腐敗斗爭的力度。擴大黨的群眾基礎是為了將更多的民眾納入經濟和社會建設進程。西方執政黨大多刻意擴大黨的意識形態外延、模糊自身的階級屬性,自稱是代表全體人民利益。一些執政的社會黨還調整組織結構,努力將不同政治追求的人吸引到黨內。發展中國家執政黨也主張淡化階級色彩和宗教特性,強調自己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爭取讓盡可能多的人在執政黨的麾下找到政治歸屬。二、執政黨只有激發不同利益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其在開放競爭的環境中各盡其能、各展其長、各得其所,才能長期保持社會活力。在「什麼是社會創造力和活力的主體」這一問題上,許多外國執政黨存在一定的共識。他們多數認為,市場是資源配置和激發個人創造力的主要方式,公民社會的發展是社會活力的基本源泉,企業獨立參與市場競爭是經濟活力的基本要求,政府的主要任務則是制定游戲規則、進行宏觀調控。在上述理念指導下,外國執政黨在社會建設方面均重視發揮市場、公民社會、企業、個人等利益主體的作用。社會創造力和活力的源泉和根本在民眾。在公民社會比較發達的歐洲國家,執政黨很注意加強與公民社會的互動,努力使普通民眾成為和諧社會建設中的活力因子。南非執政黨非國大也很重視將公民社會的力量納入社會建設進程,南非影響最大的非政府組織南非全國公民組織通過與非國大、南非共、工會大會組織的執政聯盟形成「3+1」的模式,與政府和執政黨建立合作夥伴關系,成為執政黨治理國家的助手和推動社會建設的積極力量。為調動不同利益主體的積極性,各國執政黨在政府治理模式上努力與時俱進。20世紀90年代以來,歐洲國家的執政黨均不同程度地主張以「治理」取代「統治」,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改行雙向互動的平行管理。歐洲社會黨十分重視發揮國家的社會職能,多主張「社會法治國家」、「福利國家」和「民主的福利國家」。這既保障了普通民眾參與政治的權利,也極大地激發了他們進行社會建設的熱情,社會發展的動力由原來單一的「政府推動」變成「多主體參與」。三、經濟活力是社會活力的基礎和前提。執政黨只有堅持發展生產力,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和經濟效率,才能促進和諧社會充滿活力和不斷向前發展。成功的執政黨多把發展生產力作為自己執政的首要任務,而將生產關系的調整作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杠桿。當前外國執政黨多對市場採取務實的態度,對所有制形式主張靈活對待。越來越多的執政黨摒棄了在純粹的公有制和私有制之間來回搖擺的思維定勢,主張實行混合經濟模式,將發展生產力放在執政首位。保持社會動力機制與利益協調機制的均衡,才能在充滿活力的同時保持相對的穩定。動力機制與利益協調機制是和諧社會的兩大基礎,外國執政黨十分注重在兩者之間保持一定程度的平衡,既建立和健全動力機制來保持社會活力,又通過利益協調機制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歐洲左翼社會黨偏向利益協調,而右翼保守黨和基督教民主黨則更強調社會動力的重要性。20世紀90年代以來,歐洲傳統的左右翼政黨出現了「中間化」的趨勢,都尋求新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來保持社會動力機制和利益協調機制的相對均衡。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執政黨「翻船」,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麼過於強調社會的穩定、忽視經濟發展從而窒息了社會的活力,要麼在重視經濟發展的同時忽略了社會公正和社會穩定,社會的「動力源」在更大程度上成為「動亂源」。四、執政黨只有提倡和鼓勵社會創新,充分發揮人才和知識的作用,不斷培養「能動的建設者」,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才具有可持續的動力源。創新是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靈魂,具有創新意識的民族才能不斷發揮出創造力和激發社會活力。外國執政黨很重視通過創新來增強社會的創造活力。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政府均十分重視體制創新和制度創新,在世界范圍內引領著「新經濟」、「知識經濟」發展的潮流。瑞典社民黨執政期間建立了國家創新體制,將本國定位為「歐盟內科研領先的國家」,鼓勵民眾的創造力和創業精神,提高全社會的創新意識,2004年社民黨特別代表大會通過的增長政策綱領強調,必須讓所有的瑞典人都積極投入到財富創造和科技創新中去。「人」是社會創造力各主體中最活躍的因素。外國執政黨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能動力量」。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實行「人才立國、精英治國」的發展戰略。德國社民黨、紐西蘭工黨將改革本國的教育制度直接與國際人才流動、國際移民以及全球高科技人才的競爭相聯系,通過培養本國人才和引進國外人才來為本國社會建設提供活力。荷蘭、比利時、奧地利等小國社會充滿活力,社會建設成就斐然,多得益於執政黨重視科技人才資源的開發和大力發展人才市場。外國執政黨均注意充分發揮知識在激發社會創造力和活力方面的特殊作用。荷蘭工黨緊跟全球化和信息社會的發展潮流,大力推進本國的「知識經濟」發展,加速信息網路建設,在20世紀中後期啟動了一項健全和完善國家信息高速公路的計劃,撥款40多億荷蘭盾實施IT2計劃。丹麥自由黨和保守黨執政聯盟提出要將本國建成充滿活力的「知識型社會」,並為此大幅度增加對教育、高科技的投入。日本自民黨執政期間,先後提出了「科技立國」和「科技創新立國」的戰略,將發展科技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重視知識和科技,使荷蘭、丹麥和日本等國社會具有了強大和持久的助推力。五、全球化時代的執政黨必須善於將外部競爭壓力轉變成國內發展的動力,才能確保發展永遠有不竭的動力。社會黨在西歐長期執政,得益於其能對外部世界的變化做出靈活的反應並善謀對策。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順應全球化要求,及時調整經濟結構,改革教育制度和社會福利體制,社會發展動力增大,活力迸發,成功地鞏固了其「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