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姓阮的最早來自哪裡
阮氏起源
一、 姓氏源流阮氏起源有三: 1、 以國為氏,是皋陶氏之後。商代有阮國,是商的諸侯國,汽笛在今甘肅省涇川縣境內。商末,西岐諸侯王姬昌滅阮國,原阮國王族相約以國名為姓,成為阮姓。後來,阮姓族人為避仇殺,分散到了各地。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阮氏,商之諸侯,國在岐渭之間。周文王侵阮徂共見於詩,子孫以國為氏。" 2、 出自偃姓,亦屬皋陶之後。據傳,皋陶生於曲阜,偃姓,其後亦有人以阮為姓。 3、 石姓有人改姓阮姓。據《南史》記載,東晉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姓。二、 郡望堂號【郡望】 太原郡:戰國時秦國初置,治所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堂號】 "竹林堂":三國時候,阮籍為竹林七賢之一,曾官至步兵校尉。三、 歷史名人 阮瑀(約165-212):東漢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元瑜,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為曹操司空軍謀祭酒,管記事,能詩,善作書檄,有《阮元瑜集》阮籍(210-263):三國時魏國文學家、名士,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賢"之一。他博覽群書,尤好庄老,有《阮嗣宗集》。他有八十餘首《詠懷詩》,頗為有名。阮咸:魏晉間名士,字仲容,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阮籍之侄,"竹林七賢"之一。他精通音律,善彈琵琶,曾為散騎侍郎。阮孝緒(479-536):字士宗,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他撰寫了《七錄》,仿照《七略》分類法,將當時所見圖書6288種,44520卷,分為經典、紀傳、子兵、文集、術技、佛法、仙道七錄,已佚。現尚寸《廣宏明集》,有五十五部序目,可考察其分類情況。阮元:字伯元,號雲台,清朝江蘇儀徵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進士。嘉慶、道光年間,歷任戶、兵、工部侍郎,浙、閩、贛諸省巡撫,兩廣、雲貴總督,體仁閣大學士。他倡修《清史》、《儒林》、》文苑傳》、,歷官所至,以提倡學術為己任。他在浙設詁經精舍,在粵立學海堂,撰《十三經校勘記》、《經籍纂詁》、匯刻《皇清經解》180餘種,我名叫阮建成,出生江蘇如皋桃圓,我老家村裡大都姓阮,出門同性者鮮見,老人言,祖上湖北遷徙至此,清明已至,願祖宗安息,願吾性者旺。聯系在下[email protected]. 阮向陽,出生於安徽太和,有同姓數萬人,據傳祖上從雲南遷此,無考證,我是第二十代. 求知者告和祖上來何方.
http://blog.bcchinese.net/ruanxiong/archive/2004/12/04/5577.aspx
㈡ 關於樂器阮起源的知識有哪些
相傳秦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阮這個樂器。當時的名字叫秦琵琶。後來到了晉朝,有一個叫阮鹹的人,竹林七賢之一,彈得非常好。影響力也比較大。所以人們把這樣樂器用其姓氏來代表。名曰阮咸。後來則以阮簡稱之。
㈢ 阮氏的由來,詳細介紹!
[阮名屬地]
陳留郡,今河南開封縣陳留鎮一帶。
[阮氏來歷]
阮(ruǎn)姓源出偃姓。相傳皋陶的後裔封於阮國(今甘肅涇川縣東南),本是殷商的諸侯國,商末時被周文王所滅,子孫們為了紀念故國,紛紛以國為氏,姓了阮。南北朝時,有石姓者改姓阮,亦稱阮氏。
[阮氏名望]
阮姓名人在歷史上出現了不少,例如東漢文學家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其子阮籍,是三國時魏文學家、思想家,也是「竹林七賢」之一,他蔑視封建禮教,常以「白眼」對待自己看不慣的人和事物,喜愛喝酒,常常以醉酒的方式來掩蓋內心的情感,在復雜的政治斗爭中求存。阮籍的侄兒阮咸也是「竹林七賢」之一,他善彈琵琶,是當時有名的音樂家。南朝梁的目錄學家阮孝緒,宋代律學家阮逸、詩人阮閱,明末兵部尚書阮大鋮,清朝學者阮元等也是阮姓人中的佼佼者。
㈣ 阮這個姓氏怎麼來的
阮姓起源參考之一 阮在大陸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台灣阮是第九十三大姓。遠祖起源於商代。據姓譜及<通志氏族略>記載,阮氏,為商代諸侯小國,在岐山,渭水之間(山西涇川縣)。與周部落相鄰,後來被周文王所滅。後世子孫世代以「阮」為姓。阮姓起源於偃姓。古越南有阮氏王朝,因此,今天越南多有阮姓者。阮姓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在陳留阮氏出了許多名士,比如在三國時期的建安七子之一,阮禹;他的兒子,竹林七賢之一,阮籍;和阮籍之侄,也是竹林七賢之一,阮咸,因此陳留阮氏身價大增,特別是在三國兩晉這樣講究門閥制度的朝代,陳留阮姓一下子就成為望族。後來,陳留就成為阮氏的一大郡望。 家族名人 阮瑀(?~212)字元瑜,三國魏陳留人(今河南省陳留縣)。善於章表書記,與陳琳齊名,軍國書檄,多出自二人之手,為建安七子之一。 阮籍(210~263)字嗣宗,阮瑀之子,三國時魏尉氏人,為竹林七賢之一。有雋才,性放誕,好老莊而嗜酒,反名教,曠達不拘禮俗。因遭時多忌,故藉酒自廢,以避禍患。官至兵部校尉,人稱為阮步兵。因有賢名,世稱為大阮,與其侄阮咸齊名。著有詠懷詩八十餘篇、達庄論、大人先生傳等。 阮咸 字仲容,生卒年不詳,三國時魏國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東南)人,阮籍之侄。性任達不拘,長於音律。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峽流泉相傳為他的作品。擅長彈奏直項琵琶。為竹林七賢之一。
麻煩採納,謝謝!
㈤ 姓阮的第一個人是誰誰創造的阮姓
阮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出古帝王皋陶之後,以國為氏。阮國是皋陶的一個裔孫於商朝時建立的諸侯國,其國址在今甘肅涇川一帶。商末,阮國滅,子孫以國為姓。後來,阮氏東遷,漢末三國時期在陳留郡形成望族。兩晉以後五胡亂華阮氏開始南遷,宋元繁播閩粵台港及越南。如今,阮姓早已遍布中華大地,而且走出國門,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今世界之阮姓絕大部分源出陳留阮氏。阮姓名人有阮瑀、阮籍、阮咸、阮孝緒、阮元、阮嘯仙、阮玲玉等。阮姓在中國未入百家姓前一百名,但在越南為第一大姓。姓氏起源 源流一:源於偃姓,出自皋陶氏之後商朝諸侯阮國,屬於以國名為氏。這是中華阮氏的主要起源。皋陶有後裔子孫在商王朝時期被封在阮國(今甘肅涇川),商末,西岐西伯侯姬昌率軍滅了阮國,原阮國王族相約以國名為姓氏,稱阮氏。後來就稱為阮氏。 源流二源於地名,出自秦朝時期九阮郡,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九阮,戰國時期為林胡之地,即北方游牧民族所居之地,為趙武靈王趙雍(公元前340~前295年)所擴攘,趙武靈王趕走了林胡,吞並了樓煩,奪得大片好牧場,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九阮成為趙國邊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置了一個大郡,轄地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烏喇特旗、茂明安旗之地,稱為九阮郡,郡治故城在今內蒙古包頭市五原縣。秦、漢之際,有住民以九阮郡名稱為姓氏者,後省文漢化為單姓阮氏。 源流三石姓有人改姓阮姓.據《南史》記載,東晉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姓.據《南史》、《姓氏考略》及《路史》所載,春秋時衛大夫石石昔之後有在東晉時改石為阮者.另南朝會稽餘姚人石令嬴因得梁武帝寵愛,被蕭衍拜為修容,賜姓阮,其家族或有以阮為氏者. 源流四齣自他族.今台灣土著、京、彝、回、壯、傣、蒙古、朝鮮、錫伯、苗等少數民族均有此姓 始祖得姓始祖:皋陶。各支始祖:阮文益公自壽邑八鼓稿而游於衢西城北見其銅峰源內山水之秀麗,土厚平壙遂築室而居,焉娶周氏生四子,分為四房:天地人和,其妻周氏生於永樂已亥年八月廿六日,終於成化癸卯年六月廿八日,葬桐樹塢口坐西向東。是為浙江衢州阮氏始祖
㈥ 有人知道阮姓的起源嗎
阮姓起源參考之一
阮在大陸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台灣阮是第九十三大姓。遠祖起源於商代。據姓譜及通志氏族略記載,阮氏,為商代諸侯小國,在岐山,渭水之間(山西涇川縣)。與周部落相鄰,後來被周文王所滅。後世子孫世代以「阮」為姓。阮姓起源於偃姓。古越南有阮氏王朝,因此,今天越南多有阮姓者。阮姓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在陳留阮氏出了許多名士,比如在三國時期的建安七子之一,阮禹;他的兒子,竹林七賢之一,阮籍;和阮籍之侄,也是竹林七賢之一,阮咸,因此陳留阮氏身價大增,特別是在三國兩晉這樣講究門閥制度的朝代,陳留阮姓一下子就成為望族。後來,陳留就成為阮氏的一大郡望。
家族名人
阮瑀(?~212)字元瑜,三國魏陳留人(今河南省陳留縣)。善於章表書記,與陳琳齊名,軍國書檄,多出自二人之手,為建安七子之一。
阮籍 (210~263)字嗣宗,阮瑀之子,三國時魏尉氏人,為竹林七賢之一。有雋才,性放誕,好老莊而嗜酒,反名教,曠達不拘禮俗。因遭時多忌,故藉酒自廢,以避禍患。官至兵部校尉,人稱為阮步兵。因有賢名,世稱為大阮,與其侄阮咸齊名。著有詠懷詩八十餘篇、達庄論、大人先生傳等。
阮咸 字仲容,生卒年不詳,三國時魏國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東南)人,阮籍之侄。性任達不拘,長於音律。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峽流泉相傳為他的作品。擅長彈奏直項琵琶。為竹林七賢之一。
地望分布:河南陳留郡。
㈦ 「阮」這個姓氏是怎麼來的
阮姓起源參考之一
阮在大陸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台灣阮是第九十三大姓。遠祖起源於商代。據姓譜及<通志氏族略>記載,阮氏,為商代諸侯小國,在岐山,渭水之間(山西涇川縣)。與周部落相鄰,後來被周文王所滅。後世子孫世代以「阮」為姓。阮姓起源於偃姓。古越南有阮氏王朝,因此,今天越南多有阮姓者。阮姓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在陳留阮氏出了許多名士,比如在三國時期的建安七子之一,阮禹;他的兒子,竹林七賢之一,阮籍;和阮籍之侄,也是竹林七賢之一,阮咸,因此陳留阮氏身價大增,特別是在三國兩晉這樣講究門閥制度的朝代,陳留阮姓一下子就成為望族。後來,陳留就成為阮氏的一大郡望。
家族名人
阮瑀(?~212)字元瑜,三國魏陳留人(今河南省陳留縣)。善於章表書記,與陳琳齊名,軍國書檄,多出自二人之手,為建安七子之一。
阮籍 (210~263)字嗣宗,阮瑀之子,三國時魏尉氏人,為竹林七賢之一。有雋才,性放誕,好老莊而嗜酒,反名教,曠達不拘禮俗。因遭時多忌,故藉酒自廢,以避禍患。官至兵部校尉,人稱為阮步兵。因有賢名,世稱為大阮,與其侄阮咸齊名。著有詠懷詩八十餘篇、達庄論、大人先生傳等。
阮咸 字仲容,生卒年不詳,三國時魏國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東南)人,阮籍之侄。性任達不拘,長於音律。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峽流泉相傳為他的作品。擅長彈奏直項琵琶。為竹林七賢之一。
地望分布:河南陳留郡。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840978.html
㈧ 琵琶是誰發明的
歷史上的所謂琵琶,並不僅指具有梨形共鳴箱的曲項琵琶,而是多種彈撥樂器,形狀類似,大小有別,象現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說是琵琶類樂器。其名「琵」「琶」是根據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
琵琶又稱「批把」,最早見於史載的是漢代劉熙《釋名. 釋樂器》:「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意即枇把是騎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向前彈出稱做批,向後挑進稱做把;根據它演奏的特點而命名為「批把」。在古代,敲、擊、彈、奏都稱為鼓。當時的游牧人騎在馬上好彈琵琶,因此為「馬上所鼓也」。大約在魏晉時期,正式稱為「琵琶」。
琵琶由歷史上的直項琵琶及曲項琵琶演變而來,據史料記載,直項琵琶在我國出現得較早,秦、漢時期的「秦漢子」,是直柄圓形共鳴箱的直項琵琶(共鳴箱兩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鞀發展而來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製圓形共鳴箱,四弦十二柱,豎抱用手彈奏的琵琶。晉代阮咸善奏此樂器,故以其名相稱,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時,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進行文化交流,曲項琵琶由波斯經今新疆傳入我國。曲項琵琶為四弦、四相(無柱)梨形,橫抱用撥子彈奏。它盛行於北朝,並在公元6世紀上半葉傳到南方長江流域一帶。
在隋唐九、十部樂中,曲項琵琶已成為主要樂器,對盛唐歌舞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敦煌壁畫和雲岡石刻中,仍能見到它在當時樂隊中的地位。
㈨ 阮字的起源
1、以國為氏,是皋陶氏之後。商代有阮國,是商的諸侯國,在今甘肅省涇川縣境內。商末, 西岐諸侯王姬昌滅阮國,原阮國王族相約以國名為姓,成為阮姓。 後來,阮姓族人為避仇殺,分散到了各地。2、出自偃姓,亦屬皋陶之後。據傳,皋陶生於曲阜,偃姓,其後亦有人以阮為姓。3、石姓有人改姓阮姓。據《南史》記載,東晉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姓。
㈩ 阮琴是那個國家發明的
阮琴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ruǎn qín,古樂器。即阮咸。
中文名稱
阮琴
拼音
ruǎn qín
注音
ㄖㄨㄢˇ ㄑㄧㄣˊ
解釋
古樂器。即阮咸
阮琴
古樂器。即阮咸。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陸放翁》:"公勉為之出, 韓 喜 陸 附己至,出所愛四夫人擘阮琴起舞,索公為詞,有'飛上錦裀紅縐'之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