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洞達」一詞古人是怎樣發明的
是個中考題嗎?
古人在山洞中摸索前行,當他到達洞的盡頭(或另一個出口)時,對洞有了透徹的了解,於是就有了「洞達」一詞
㈡ 初二上的閱讀題 語文 在線等
(二)14.水滴石穿 洞中大廳成因
(評分說明:第二空大意正確即可。每空1分,共2分)
15.具體地說明喀斯特作用的速度比機械的磨蝕要快得多。
(評分說明:大意對即可。作用1分,內容1分,共2分)
16.示例:「相當」表示紅玫瑰大廳和人民大會堂的規模差不多,但仍有差別。如果換成「相同」則表示兩者完全一樣。故不宜調換。
(評分說明:大意對即可。理解「相當」1分,理解「相同」1分,共2分)
17.示例:古人在山洞中摸索前行,當他到達洞的盡頭(或另一個出口)時,對洞有了透徹的了解,於是就有了「洞達」一詞。
(評分說明:言之成理即可。想像1分,推斷1分,共2分)
18.示例:這幅招貼畫的畫面由兩部分組成。中間是一個米字格,格子里縱向排列著「汶川」二字,而這兩個字又組合成一個「濟」字。下方是紅十字的標識和「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等字樣。它以巧妙的構思表達了與汶川災區人民同舟共濟、共度難關的主題。
(評分說明:言之成理即可。特徵1分,說明內容2分,說明順序1分,語言表達1分,共5分)
希望樓主能採納!謝謝!
㈢ 求詳細解答:閱讀說明文,完成問題
1.水滴石穿洞中大廳成因 2.具體地說明喀斯特作用的速度比機械的磨蝕要快得多。 3.(示例)「相當」表示紅玫瑰大廳和人民大會堂的規模差不多,但仍有差別。如果換成「相同」則表示兩者完全一樣。故不宜調換。 4.(示例)古人在山洞中摸索前行,當他到達洞的盡頭(或另一個出口)時,對洞有了透徹的了解,於是就有了「洞達」一詞。 5.(示例)這幅招貼畫由兩部分組成,中間是一個米字格,格子里縱向排列著「汶川」二字,而這兩個字又組合成了一個「濟」字。下方是紅十字的標識和「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等字樣。它以巧妙的構思表達了與汶川災區人民同舟共濟、共渡難關的主題。 (意對即可) |
㈣ 求《漢語遭遇「喀斯特」》的閱讀答案
13.本文巧妙地藉助「 _____」一詞說明了什麼是喀斯特作用;介紹「洞開」「洞庭」等詞是為了引出對 _______的說明。(2分)
14.文章第④段舉長江三峽這個例子的作用是什麼?(2分)
15.第⑥段寫紅玫瑰大廳的「規模與人民大會堂相當,但高度要高多了」。句中的「相當」可以換成「相同」嗎?說說理由。(2分)
16.第⑤⑥段對漢語詞彙的解說生動形象。請你藉助想像推斷古人是怎樣創造「洞達」一詞的。(2分)
《現代漢語詞典》對「洞達」的解釋:透徹地理解。
17.漢字可以傳遞豐富的意味。右圖是汶川地震後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的一幅招貼畫,請你給這幅招貼畫寫一段說明文字。(不少於80字)(5分)
13.水滴石穿 洞中大廳成因
(評分說明:第二空大意正確即可。每空1分,共2分)
14.具體地說明喀斯特作用的速度比機械的磨蝕要快得多。
(評分說明:大意對即可。作用1分,內容1分,共2分)
15.示例:「相當」表示紅玫瑰大廳和人民大會堂的規模差不多,但仍有差別。如果換成「相同」則表示兩者完全一樣。故不宜調換。
(評分說明:大意對即可。理解「相當」1分,理解「相同」1分,共2分)
16.示例:古人在山洞中摸索前行,當他到達洞的盡頭(或另一個出口)時,對洞有了透徹的了解,於是就有了「洞達」一詞。
(評分說明:言之成理即可。想像1分,推斷1分,共2分)
17.示例:這幅招貼畫的畫面由兩部分組成。中間是一個米字格,格子里縱向排列著「汶川」二字,而這兩個字又組合成一個「濟」字。下方是紅十字的標識和「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等字樣。它以巧妙的構思表達了與汶川災區人民同舟共濟、共度難關的主題。
(評分說明:言之成理即可。特徵1分,說明內容2分,說明順序1分,語言表達1分,共5分
㈤ 古人到底是怎樣發明語言的
1、語言的產生 語言是為了滿足交際和交流思想的需要而在勞動過程中產生的,勞動決定了產生語言的需要。同時勞動也決定了產生語言的可能。鍛煉大腦,促進思維;手腳分工,直立行走,使得發音器得到改造,具備說話的能力。 2、語言的發展 A、語言要素的演變(語音、語法和詞彙的演變) 語言是由語音、詞彙、語法構成的系統。各組成部分發展速度不平衡。詞彙出在經常變化中。語音和語法變化慢。 社會發展推動了語音發展,這是外部原因,至於語言系統本身如何發展,則是由系統內部的各種因素相互關系決定的。語音是物質外殼,詞彙是建築材料,語法是組織規則。組成語言的各部分或各要素之間處在一種相互制約而又統一的平衡狀態。語言系統本身處在變化過程中,例如:古漢語是單音節詞佔多,現代漢語就是雙音節詞占優勢。 B、語言發展的條件和特點 語言是以交際工具的身份為社會服務的。社會的發展是語言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語言發展的動力;總之,語言是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的。 漸變性和不平衡性是語言發展的兩大特點,或說是兩大規律。 C、語言的分化和統一 語言隨著社會的分化而分化,方言是語言分化的結果。方言有兩個概念,一是地域方言,一是社會方言。地域方言是全面語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 漢語分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閩方言。 社會方言是社會內部不同年齡、性別、職業、階級、階層的人們在語言使用上表現出來的一些變異,是言語社團(不同群體的人在語言使用上表現出不同於其他的特點)的一種標志。不同的行業用語(包括科技術語)是社會方言在詞彙上的表現,黑話是特殊的社會方言。 共同語是社會打破地域隔閡、走向統一時出現的語言形式,它是一個社會(比如一個民族)的全體成員所共同使用的語言。通常共同語總是在某一種方言的基礎上形成,這種作為共同語基礎的方言叫基礎方言。漢民族的共同語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普通話。 在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裡,各民族之間還需要一個共同的交際工具,這就是「國語」。 D、世界語、混合語、方言和共同語、口語和書面語、文學語言 語言接觸最常見的形式是詞語的借用。借詞也叫外來詞,指的是音與義都借自外語的詞。 「洋涇浜語」和「混合語」是語言間相互接觸、相互影響產生的一些特殊現象。「洋涇浜語」也稱「皮欽語」,它是一個社會的當地人沒有學好的外語,是外語在當地語言的影響下出現的變種。世界上許多地方都有,共同特點是:語音經過當地語音音系的適當改造,語法規則減少到最低限度,詞彙的項目比較少,往往要藉助於迂迴曲折的說法指稱事物。「洋涇浜」通常只有口頭形式,結構上不穩定,一般用於跟外國人交往的特殊場合,沒有人把它作為母語或第一語言來學習使用。 但在一定條件下,可能被社會採用,作為主要的交際工具,並由孩子們作為母語來學習和繼承,即變成「混合語」或稱「克里奧耳語」,在一個社會的全體成員口頭中紮下根,擴大詞彙,嚴密語法。 世界語是一種人造的國際輔助語,是波蘭醫生柴門霍夫於1887年創造的。詞彙材料主要取自拉丁族語言,部分取自日耳曼族語言和希臘語。採用拉丁字母書寫,語法只有十六條規則。 口語是語言的口頭形式,是說出來給別人聽的;書面語是用文字記載下來供看的。有了文字後才有書面語。文字是書面語的書寫工具,是體現書目語的一種物質形式,但文字本身不是書面語。 書面語在口語的基礎上產生,是口語的加工形式。不同:口語的用詞范圍較窄,句子短,結構簡單等,書面語擴大用詞范圍,結構復雜,盡量排除廢話,講究篇章結構。口語易變,書面語較保守 文學語言是加工過的,即規范化了的書面語。 世界上最早對語言學的研究: 1)文化歷史發展理論(維果茨基) 區分低級心理機能(生物進化結果)和高級心理機能(歷史發展結果)。 最早提出「內化」理論:外部形式的活動→概括化、言語化、簡縮化→內部活動 2)相互作用論(皮亞傑) 皮亞傑的心理結構的發展涉及圖式、同化、適應和平衡四個方面。 皮亞傑認為: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經歷三個階段,首先是動作,其次是形象,最後才是語言。語言的使用是和認知能力中的象徵功能的發展相聯系的。語言能力是建立在認知能力發展的基礎上,而不能超越認知能力的發展
㈥ 為什麼古人會創造【孤獨】一詞按自己的想法回答就可以了.
以字釋詞意,孤:一子(人)與瓜(田)相伴,獨:蟲獸為鄰.孤獨 :一子(人)與瓜(田)相伴說話,只得與蟲獸為鄰而居.這就是孤獨的意思,古人創造孤獨一詞,說明了,孤獨由來就有,並不是因為你有了孤獨才有孤獨的...把孤獨還給古人好了
㈦ 古人是怎麼創造洞達一詞的
古人在山洞中摸索前行,當他達。到洞的盡頭時,對洞有了透徹的了解,於是就有了「洞達」一詞。
㈧ 古人作詞時,是怎樣定一首詞的詞牌名的
http://ke..com/view/4430.html
㈨ 古人是怎樣創造「洞達」一詞的
來源於書法:
劉熙載則直接將蔡邕的「筆軟則奇怪生焉」中的軟闡釋為剛柔兩種筆法的運用,以說明奇怪生焉(這是所見的第一例):「蔡中郎雲:『筆軟則奇怪生焉』。余按此一『軟』字,有獨而無對。蓋能柔能剛之謂軟,非有柔無剛之為軟也。」(62)其實,劉熙載此處理解有誤,「能柔能剛」非筆軟的特質,乃運筆者內在剛柔二氣之謂:剛者生骨,柔者生筋;剛柔相濟,才有骨豐肉潤肌膚之麗。另外,又將骨氣解釋為洞達,且看做書法的關鍵,認為無骨氣、無洞達則為病:「書之要,統於『骨氣』二字。骨氣而曰洞達者,中透為洞,邊透為達。洞達則字之疏密肥瘦皆善,否則皆病。」